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苏乾

20077122

生物工程学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汉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

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

种选择。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为什么?

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但是在这里,他明显说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那么自然究竟是什么?何以为道“法”?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老子的“无为”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论据。为什么要无为?或者说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无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老子推崇的“自然”的状态!因为自然是按自己的规律产生、消亡,我们不应去干扰。

历史雄辩地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凡是与自然规律想违背的终究是暂时的,自然有足够的力量战胜人力。虽说“人定胜天”,但人是如此渺小,犹如“沧海之一粟”,哪里能胜天啊?我们改造自然,让我们的环境更适宜于我们,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改造自然也仅仅只是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改造,没见过谁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而取得成功的,况且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九章说:“持其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有生有死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老子出于人皆有之的永恒心理,得出了一个论断,想要不衰弱就只有不要让他达到顶峰,必须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凡事不可太过,这是很有道理的,事物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推陈出新。新事物怎么会出现呢,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要经过旧事物的阶段,就连传说中的孙悟空也还得在石头中孕育呢,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的高级形态,就是这样的高级形态,也是通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系列的阶段发展而来的。这就是规律。陈毅元帅有诗云:“物到极时终必反,天翻地覆九州红”,也说到了类似的意思。毛泽东主席在名篇《矛盾论》中也较详细的论述。

《老子》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有人说,人的本性就是贪,老子不是要我们不要违背人的本性吗?怎么又在这里要求我们少私寡欲呢,不是相互矛盾吗?我们说不是这样的。暂且不论人性

是否真的贪,即使是真的贪,也于结论没有一点影响,因为老子是主张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要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不为。邓小平说他坚信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它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只能在它的基础之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都毫无疑问的要遭受失败。

作为佐证,列出《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说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得住,哪么老子的真实意思究竟是什么?是不主张大家去发财,不主张大家去劳动吗?不是,他是劝诫大家不要一门心思花在如何能够让自己“金玉满堂”上,如果能吃得饱穿得暖就不要再去追求不必要的财物了,而应该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上面,而不是一味主张放弃追求,无欲无求。在古代被尊为财神的陶朱公范蠡就是一个典型,在帮助勾践完成灭吴大计过后,主动隐退,得以保全自己,而没有像文种那样不得善终。也印证了老子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

总之,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前面的拿个例子,老子并没有说不要去建功,而是要“功遂身退”,不要贪恋。这才是老子推崇的无为的真正含义。

三、建立在无为思想上的圣人论。

不同的思想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时候,特别是所谓“开山鼻祖”,都要把自己的倡导、自己学说的追求浓缩出来,集中在一个典型的人身上,这个人或许是真人,如儒家的孔圣人;或许不是,如庄子,它的理想全体现在他的一系列寓言和比喻里面了,很分散;或许没有提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但是在著作当中多次描述他身上的一些特点,如老子。于是,儒家有了自己崇拜的对象,道家也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关于老子的圣人论,我摘录了《老子》中的一些语句,试图窥一斑而见全豹。《老子》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什么是圣人呢?和儒家的观点不一样,老子认为圣人不是像孔子那样广纳门徒,积极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治、道德主张,恨不得自己的主张能马上实现。圣人是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这些事做到过后,千万要功成而不居,居功容易自傲,自傲不是人的本性,不符合自然的法则,故不能居功自傲。

此外,在圣人这一理想化的模型身上,老子得到了他的施政观,即如《老子》第三章所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老子的施政立场的最集中的体现之一。与此类似的还有《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