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

合集下载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负迁移——精选推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举例说明语言迁移现象

举例说明语言迁移现象

举例说明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人在面对多种语言环境时,将自己已经学会的一种语言的某些特定特征或结构应用到其他语言中的现象。

语言迁移现象在日常交流和语言学研究中都非常常见,并且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变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语言迁移现象。

1. 音素迁移音素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他们母语的音素应用到了第二语言中。

例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将汉语中的/p/音与英语中的/p/音混淆,导致说出类似“parcel”(包裹)的单词时发音错误。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p/音,因此学习者倾向于使用他们已知的音素来替代新的音素。

2. 语法迁移语法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将他们母语中的某些语法规则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德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将德语的语序特征应用到英语中,导致他们说出的句子结构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这是因为在德语中,动词放在句子末尾是常见的,因此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这种语法特点迁移到英语中。

3. 词汇迁移词汇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将他们母语中的某些词汇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法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时,可能会使用法语的“déjà vu”(似曾相识)这个短语来描述英语中的类似概念。

这是因为学习者将他们熟悉的词汇转化为第二语言中类似的概念。

这些例子说明了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促进语言习得,但当迁移错误时,可能导致学习者产生语言错误或产生语言变体。

因此,在语言学习中,需要重视并纠正语言迁移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比较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帮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迁移错误。

同时,学习者也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提高对语言特点的敏感度,减少语言迁移的发生。

总之,语言迁移是语言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来说,理解并准确处理语言迁移现象非常重要,以促进优质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语言迁移理论假说探讨

语言迁移理论假说探讨

语言迁移理论假说探讨语言迁移理论又称为语言迁移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原有的语言对新的语言习得和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换句话说,这个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时,原有语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会通过某种方式转移至新的语言学习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语言迁移理论的假说及其重要性。

语言迁移现象最常见的表现为干扰,即原有语言的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特点影响了新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干扰可以是双向的,即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说英语的人学习法语可能会在发音上受到英语的影响,而一个说法语的人学习英语则可能在语法上受到法语的影响。

此外,语言迁移现象还包括通过翻译、转码和替换等方式将原有语言转化为新语言的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的假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 正向迁移假说正向迁移假说认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即原有语言的经验和技能可以帮助学习新语言。

例如,一个说西班牙语的人学习葡萄牙语时,可能会受到西班牙语的帮助,因为这两种语言有很多共同点。

这种类似语言的帮助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

负向迁移假说则认为,原有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会产生消极影响。

即原有语言的特点会对新语言的习得和使用造成障碍。

例如,一个说日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在发音上受到日语的影响,因为日语中没有英语中的一些音素。

这样的干扰可能会造成一些重要的学习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假说并不是非黑即白。

实际上,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

语言迁移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原有语言的特点对新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影响取决于多个因素,如语言的相似性、个体差异、习得过程中的评估和反馈等等。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语言教育和第二语言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理解语言迁移现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语言学习中的挑战。

基于此理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建议如下:利用学生的第一语言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

UG视角 4.1 UG视角
最小树(Minimal Tree)理论 最小树(Minimal Tree)理论 (Vainikka & YoungScholten 1994, 1996a, 1996b, 1998)
认为只有一语中的实义语类和中心语方向性(head directionality)会迁移到二语的初始状态中去,而功能 语类C和I 都不能迁移。因此,二语的初始状态是一种 只有实义语类而没有功能语类的语法。在该理论中, 二语初始状态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是动词 短语VP。由于表示VP的树形图比表示IP和CP的都小, 因此,该理论被称为“最小树(Minimal Tree)理论”。
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
5.语言迁移不仅从L1向L2迁移(顺向迁移), 也能从L2向L3迁移(侧向迁移)(如: Ringbom 1978b),还能从L2向L1迁移(反向 迁移)(如:Jakobovits 1970; 参见Weinreich 1953)。 6. 在某一语境下,跨语言影响和其他因素一起 决定某一结构迁移的可能性——可迁移性 (transferability)。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
俞理明 常辉
上海交 通 大 学
一、语言迁移的概念
• 语言迁移又称“语际影响” 语言迁移又称“语际影响”或“跨语言影响” 跨语言影响”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 Gass 和Selinker 编著的 《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learning>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一书的不完 全的统计, 语言迁移”至少有17 17种说法 全的统计,对“语言迁移”至少有17种说法

语言迁移课件PPT资料(正式版)

语言迁移课件PPT资料(正式版)
某种语法形式的过度使用现象(over-use) . 再比如,英语中有多种句型可以表示存在含义但英语教师们会发现学生们倾向使用一种句型“there +be”句型,忽略使用其他的存在
句型来避免重复。
因为我病了,所以我没有参加你昨天的聚会。
• 例如,尽管少儿英语学习者已经学习并掌握了 概念联系法,即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词汇体系各自运行,由一个概念充当媒介联系着两种语言的词汇。
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
• Levenson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会出现对于 通过对于语言迁移现象的分析,得出汉语对于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词汇使用的错误分析指出在词汇学习
和应用过程中词汇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给学习者带来障碍. 学习者在遇到目的语的一些语言结构与源出语不同时就会感到难以掌握这些结构,于是还会出现“回避”avoidance的现象
语言迁移课件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学习者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于其母语来帮助自己第二语言的学习,Lado 曾清 楚地表述了源出语对于目的语习得的影响:“当 目的语学习者在理解二语语句及其文化或是进行 二语练习时,他就会不自觉地将其源出语的形式 和意义以及其本土文化带入目的语学习之中。
• 母语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将促进目的语的学 习,而母语中与目的语有差异的地方便对学习者 习得目的语产生障碍和阻力。差异越大,困难越 大。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 被称作“迁移”(transfer)
• 在汉语中因为与所以,尽管与但是,即使与还等 她发现汉语和日语为源出语的英语学习者要比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为源出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关系从句时犯的错误要少.
汉语的最小语言单位为语素,它可以是一种构词单位,也可以单独成词自由应用。

语言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语言迁移是什么语言迁移呢,就像是语言之间的小秘密通道。

咱学外语的时候,母语就像个大管家,总是忍不住在旁边指指点点。

有时候它能帮上忙,有时候却会捣乱。

比如说,咱们汉语里说“我吃饭”,语序是主谓宾,那在英语里也是“I eat food”,这就是正迁移,母语的习惯帮了忙。

可要是汉语里说“我很开心”,要是直接按照汉语语序说成“I very happy”,这就是负迁移啦,母语习惯在这儿就坑人了。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一)重视母语基础母语是咱的根基啊。

老师得知道学生的母语习惯,这样在教外语的时候,就能提前打好预防针。

比如说,要是学生母语里没有某个语法结构,那在教外语的这个语法时就得格外小心,多给例子,多解释。

像汉语里没有动词的时态变化,那在教英语的时态时,就得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什么一般现在时是经常做的事啦,一般过去时是过去做的事啦,得像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慢慢讲。

(二)对比分析把母语和外语放在一起对比,就像给它们来一场大比拼。

找出相同点,那就是学生可以轻松掌握的地方;找出不同点,这就是重点要攻克的堡垒。

比如在词汇方面,英语里“table”和汉语里的“桌子”是对应的,这就是好的地方。

但是英语里的名词复数变化,在汉语里可没有,这就得重点讲。

(三)创造语境语言得在环境里才能真正学会。

不能光让学生背单词、记语法。

得创造那种外语的小世界。

比如上英语课的时候,把教室布置成英国小镇的样子,老师和学生都假装是英国人,从打招呼开始,就用英语。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迁移的实际影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种表达。

(四)鼓励文化学习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学习外语其实也是学习外国的文化。

要是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更能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

比如说,英国人很绅士,说话很委婉,那在英语里就有很多这种委婉的表达。

要是不知道文化背景,就很容易犯错。

三、总结语言迁移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外语教学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第五章 对比分析与语言迁移

第五章 对比分析与语言迁移
三者的不同点是什么? ❖ 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 你认为母语在语言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 我的洗澡间不好。 ❖ 这个西瓜比较不甜。 ❖ 我大过你两岁。
❖ 我也想去炒炒股看。你有本事去瞒着他悄悄 溜走看。
❖ 这么不乖的小孩卖他掉。这么一点点的剩下 的饭你吃吃掉。
❖ 结合你学习汉语的经历,谈谈你对语言 学习中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感受。
❖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
❖ 语言是一种行为,那么语言学习同样是一个 习惯养成的过程,学习新语言就是形成一套 新的习惯。
二、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
❖ 1. 对比分析另一代表人物 罗伯特 拉多 Lado
❖ 在进行表达和理解时,人们倾向于把母 语及其文化中的形式、意义和他们的分 布迁移到目的语及其文化中。
❖ 相同的地方——容易掌握 ❖ 不同的地方——很难学习
❖ 通过对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文 化等方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和不同 的地方进行比较,进而预测学生容易出 现错误的地方。
❖ 弱式对比分析假说已经不再具有假说的 意义,而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分析、解 释错误的方法,成了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 总起来说,对比分析假说不仅仅指一种 分析方法,而且包括对分析所得结果的 应用,可以使用来预测,即强式对比分 析假说,也可以只用来解释,即弱式对 比分析假说。预测和解释的基础都是语 言迁移理论。
教学中反对使用母语的理由
❖ 库克 ❖ 1.儿童语言习得; ❖ 2.语言隔离;(目的语和母语分开) ❖ 3.课堂第二语言使用。 ❖ 当然也有人指出,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母语
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
思考题
❖ 什么是正迁移和负迁移? ❖ 什么是对比分析假说?有哪两种形式?两种
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 解释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母语的作用。

语言迁移课件(“使用”文档)共12张

语言迁移课件(“使用”文档)共12张
稳定这样就使得汉语和英语词汇在很多场合是无法得到完全
相应的词汇直接联系起来;概念联系法, 所以研究英汉语言词汇在语言迁移中的现象十分重要。
第二语言词汇的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词汇联系法,即将第二语言的词汇与母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联系起来; 即: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造成影响外语学习的有害迁移。
• 汉语和日语是左位修饰即将修饰语放置在 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与 英语相同是右位修饰即将修饰语放置在所 修饰的名词之后.
•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得出汉语和日语为源 出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说英语时由于受到其 源出语的影响会避免使用关系从句,从而出 现错误率低的现象
• 3.过度使用现象
• Levenson指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会出现对于某种语
英汉语言词汇信息不对称性分析
• 英汉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的因此造成这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在音 英汉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的因此造成这两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在音系句法语义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词汇是人们进行语
言交流的基本构成。
系句法语义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由于词汇 再受到汉语的负面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就会造成表意不清,搭配不当语法错误等情况,从而无法完成正常的准确的交流.
究英汉语言词汇在语言迁移中的现象十分 Schechter做了一项调查:以研究汉语,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为源出语的英语学习者对于关系从句的使用情况.
汉语和日语是左位修饰即将修饰语放置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而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与英语相同是右位修饰即将修饰语放置在所修饰的名词
重要。 之后.
第二语言词汇的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词汇联系法,即将第二语言的词汇与母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联系起来; 学习者在遇到目的语的一些语言结构与源出语不同时就会感到难以掌握这些结构,于是还会出现“回避”avoidance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记理论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对比分析假设的不足, 指出并非 所有目标语与母语的差异都会发生迁移。标记性与母语迁移 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 表1 语言的标记性和母语迁移
母语L1 1 无标记 2 无标记 3 有标记 4 有标记 目标语L2 无标记 有标记 无标记 有标记 过渡语 无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无标记
句法层面 主谓关系 时态表达 句子结构
汉语无标记 英语强标记 英语的标记性强于汉语 英语强调语法标记性
后期 基于普遍语法的迁移研究把视角转向了中介语的表征层 面 , 并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假设 : (1) Schwartz & Sprouse(1996) 的“ 完全迁移 / 完全可及假 设” ( the Full Transfer Full Access Hypothesis) 母语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 , 也就是说 , 学习者借助 其母语表征来解释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 “ 完全迁移 ” 实际上就是指母语特征可以全部迁移到中介语的初始语法中。
reference: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 JAMES C. Contrastive Analysis [ M ]. London : Longman ,1980. [3] KELLERMAN E ,SHARWOOD S M.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ergamonPress ,1986. [4]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 M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M]. 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6] DULAY H ,BURT M. Should we Teach Children Syntax [J ].Language Learning ,1973(23) :245 2 258. [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Press, 2004.
新的认识
( 1 )语言迁移存在于二语学习过程中,但二语发展中的问题不能由语 言迁移的作用单独来解释,应有语言迁移,语言的普遍特性和人 类认知心理等因素共同解释; ( 2 )不能简单地将迁移看成是干扰, 因为它也有促进作用; ( 3 )不能简单地将迁移看成是一种母语影响,这样看无疑侧重于迁移 发生的语言层面 (因两种语言的相似性而自动产生迁移)而忽视 了学习者的心理层面。 ( 4 )迁移不是一种产出策略,因为迁移也发生在理解与接收过程中; ( 5 )迁移既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生在交际过程中,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个结果。
S Pit.Corder 把迁移看 成 是 一 种 借 用 ( borrowing)。
Schachter 认为语言迁移 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 语言学习过程中的 一种制约 (constraint) 。
Odlin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 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by:韩冰 2015.5.14
1 语言迁移研究的重要性 2 语言迁移的提出与定义 3 语言迁移的发展 4 应对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的策略 5 新的认识
语言迁移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之父” Rod Ellis 说 “任何一个 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 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 整的”
语言迁的定义
迁移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 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 指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 获得产生影响。 James 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 : “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 第二语言的学习。”
Faerch 和Kasper 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 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 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 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 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 •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的母语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 的描写和对比。 • 目的是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 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二语学习者在语音、 词法、 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 出现母语迁移现象
语言迁移的提出
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language transfer” 更具有权威性的的代表性的 专著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Terence Odlin(特伦斯· 奥德林) 于1989年写的“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
语言迁移的发展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行为主义理论在语言学习领域 占据统治地位,它成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即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由于乔姆斯基普 遍语法在学界产生之巨大影响 , 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的立场 受到严厉批判。 第三阶段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 , 人们逐渐对语言迁移现象产生兴趣。
语言迁移现象的分析(运用语言标记性理论)
语音层面 单个元音或辅音 /b/ /d/ /g/ bdg 音节结构 音调 汉语 声调语言 英语 语调语言 形态层面 英语的形态标记强 汉语的形态标记弱 eg:数 人称 体 格等方面 词缀
语义层面 (1) 语义标记分布 eg:he she it 他 她 它 (2) 语义内涵标记 eg:“看” “狗”
连接理论认为语言迁移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先前知识 ( 包括母语和已有二语 知识 ) 的对比和整合的机制上 , 不必用人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去解释迁移现 象。 语言迁移是在语言间 ( 或知识间 ) 的类比、激活基础上实现的 , 大脑具有 向先前知识寻求联系的特性 ; 其阐释的适应范围既包括语内迁移也包括语 际迁移 , 即扩大到整个顺向迁移
连接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 这种建立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类比基础上、 依赖反复激活而产生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 ; 由于人脑具有极其庞大的神经 网络 , 连接主义所做的模拟神经网络难以反映人脑的全部。因此 , 它对语 言迁移的解释力还有待将来认知科学的进一步论证。
总结
1 对比分析假设过于强调迁移的核心就是比较第一语言与第 二语言之间的异同 , 并声称这种差异决定了学习者的困难 程度 ; 2 语言普遍性中的先天性理论排除了其它一些合理的解释 , 如环境的影响、 认知的因素; 3 连接理论对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提出较为合理的解 释,但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 决定了连 接理论以及它对语言迁移的解读还有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
按照Lado的理论,对比分析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 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 统进行对比。目的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 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 的影响。
不可否认 , 对比分析假设对语言迁移早期研究的解释、 对外 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语言学研究做出过贡献 ; 但是站在 今天的角度回过头看 ,对比分析假设 1 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力 2 对于某些现象解释乏力暴露了对比分析假设本身的局限性
( 二 ) 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20 世纪 50 年代 , 乔姆斯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行 为主义认识论发起了挑战 , 提出心智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某些共同的语言 原则(principles),而这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同时也是婴儿在 开始学习第一语言之前所处的“最初语言状态”,这些原则 是 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从迁移的方向看, 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来源看, 迁移分为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 ; 从迁移的结果看, 迁移分正迁移、 负迁移和零迁移 ; 从迁移的层面看, 迁移分为语音、 词汇、 句法、 语义、 语 用迁移。
语际 语内迁移
已有知识
正 负 零迁移
新知识
语音 词汇 句法 语义 语用迁移
语言迁移的定义可以表述为 : 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 其 中已有知识包括学习者的母语以及学习者已经习得 的其它任何语言知识 ; 语言迁移随着学习者第二语 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
(Ellis,1985:209)
• 母语迁移的条件之一是迁移的语言规则或现象是 无标记的,或者说,当母语为有标记时,迁移现 象就不容易发生 (戴玮栋,王栋,2002:7) • 真正影响和制约迁移法神的因素是母语本身的有 无标记性 • 通过对标记理论在迁移中作用的分析,我们不难 看出,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不足以作为迁移发 生的主要依据。同时,标记理论还进一步提出, 学习者对标记性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 母语或目的语的心理直觉。这为二语教学理论的 研究和实践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 发展空间。
(3) Eubank (1996) 的“ 特征值缺省假设 ” ( the Valueless Features Hypothesis) 中介语初始表征中存在母语的弱势迁移, 母语语法构成了中 介语初始状态的主要内容,母语的词汇范畴和功能范畴都 会出现在中介语的初始状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