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_郭翠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郭 翠(青岛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语言迁移研究作为中介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概述语言行迁移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普遍语法理论和认知主义为基础的语言迁移研究,分析语言可迁移性及其特征,指出语言迁移研究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迁移;行为主义;普遍语法;认知主义A 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haping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 ge,the studies ofwhich hav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 y of second langua 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on the basis of Behaviorism,Universal Gra mmar and cogni-tivism.This paper also makes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ransferability and c haracteriza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and concludes by pointing 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ies of langua ge transfer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Key words:langua ge transfer;Behaviorism;Universal Grammar;cognitivism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18-061.语言迁移研究与中介语研究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术语表达两个不同但相关的概念:一是指学习者在某一阶段所建立的目的语知识系统;二是指由这一系列目的语知识系统相互连接而形成的连续体。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演化:从对比分析到中介语

本 族 语 者 , 过 观 察 、 仿 、 习 、 忆 对 所 听 到 的本 族 语 内 通 模 练 记
容进 行 学 习 , 是 一 个 习 惯 的 形 成 过 程 。 这 一 理 论 得 到 了 后 这
可 以从 两 种语 言 之 间 的 差 异 中 找 到 答 案 , 异 越 大 , 生 错 差 产
习 得 提 供 了新 的 描 述 和 解 释 。 对 这 三 个 理 论 的 综 述 能 够 帮
助 教 师 进 一 步 了解 二 语 习得 的 学 习 过 程 , 对 教 与 学 都 有 重 这
要意义 。
二 、 比 分 析 理 论 对
An ls , 称 C ) 内容 、 论 依 据 和 分 析 方 法 。C 的 内 ayi 简 s A的 理 A 容 包 括 对 两 种 语 言 在 语 音 系 统 、 速 系 统 、 法 系 统 、 化 系 语 句 文 统 等方面进行结构对 比, 的在 于发 现其相 同点 和不 同点 。 目 C 的基 本 观 点 包 括 :)语 言 属 于 行 为 范 畴 , 二 语 言 的学 A 1 第 习过 程 是 学 习 者 培 养 一 整 套 新 的 行 为 习惯 的过 程 。2 学 习 )
关 键 词 : 语 习得 ; 比分 析 ; 误 分 析 ; 二 对 偏 中介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1 . 5 H3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1 2 ( 0 2 O 一O 1 一O 1 0 —5 0 一 2 1 ) 3 l 1 5
一
、
引 言
已有 的 习 惯 和 信 息 都 会 对 新 内容 产 生 影 响 , 即在 新 的 学 习 活 动 中 发 生 迁 移 (rn fr现 象 。 二 语 习 得 与 一 语 学 习 是 完 全 t se) a 不 同 的 学 习 , 不 是 因 为 第 二 语 言 上 的 难 点 , 是 第 一 语 言 这 而
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朱效惠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9)5
【摘要】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问题是近十年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三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复杂性,尤其是第二语言对第三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指出了本研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朱效惠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三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J], 雷彩
2.国内外语言迁移研究综述——兼谈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 [J], 强巴央金;卢玲;旦增桑布
3.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启示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二外日语为例 [J], 王运璇
4.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与日英双外语教学 [J], 卜剑锋
5.三语习得中请求语言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以三语日语为例 [J], 魏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语习得课程感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课程感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系统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发端与发展,分专题阐述了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多元发展模式、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涵,教材内容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师素质四个方面予以展开。
关注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吸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示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着重体现语言的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分小组合作中,班长担任小组长的任务,在我们小组负责的两个单元时安排任务,保证我们小组每个人都明确各自的任务,通力合作做出PPT,在讲台上展示出最好的效果。
我已经有了近两学期制作PPT的经验,关于PPT的制作方面,我没有什么困难。
在我们小组第二次展示的时候,我负责的是资料查找,对于二语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的研究,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方面,有很多的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研究和自己的推想猜测,搜集了许多资料,关于资料的整合以及概括能力,我还略显欠缺,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的模式,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方面,我以后会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
在上讲台进行讲课时,我很害怕自己讲的不够清楚明白,同学们不理解。
在其他老师课堂上,更多的是展示面对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演示,对于理论性、系统性、严谨性的知识来说,更害怕讲述有错误,虽然老师和同学会进行纠正,但这是我的失误,如果在真正的课堂中,就是教学事故了。
因为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所以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我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一直严谨认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我学习了许多专业术语,而且全面了解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学习国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学习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分析作者:杨婷慧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2期摘 ;要: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迁移也一直备受关注。
文章分析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语言水平,标记性以及非语言因素,如年龄、动机、个性和学習策略等,了解把握语言迁移现象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就语言迁移现象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外语教学一、导言迁移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第一语言知识的过程(Odlin,1989)。
转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当先验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时,即当前一项正确地应用于当前主题时,就会发生正迁移。
当母语和目标语言都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或规则时,迁移有利于学习。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迁移,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效果:1.正迁移。
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迁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某种语言迁移,就不会有第二语言学习。
可能是较小的儿童能够在不参考他们的第一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但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母语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资源。
当语言在历史上和语言上相互关联时,转移的积极影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2.负转移。
也称为干扰,发生在第一语言干扰外语学习时,先前的表现会干扰第二项任务的表现并导致错误,或目标语言中的某一规则或原则被错误地应用于另一种学习情况并导致错误。
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常用的策略。
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使用第一语言模式或规则,这会导致目标语言中的错误或不适当的形式。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虽然对语言迁移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有必要研究语言迁移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我们必须了解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
Gass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如何组织母语;2.学习者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3.他们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理解。
从语音迁移到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从语音迁移到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
尚喜梅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文章以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语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英语语音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尚喜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31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农村随迁儿童学校德育问题探析 [J], 王梦婕
2.基于智能语音系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优化 [J], 郭慧
3.创新语音实验室教学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 [J], 王岩
4.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语音知识的教学实践探析 [J], 黄琴
5.浅析水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和语音教学对策 [J], 潘承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动态(2010-2019)

国外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动态(2010-2019)徐亚妮;杨连瑞;杨向梅【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44)1【摘要】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子域,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采用定量内容法,选取2010—2019年在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Applied Linguistics和TESOL Quarterly 4种主要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刊发的课堂二语习得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总体趋势、研究视角、研究热点、研究方法4个层面进行了述评。
研究结果显示:(1)国外课堂二语习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呈曲折变化趋势;(2)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占主导,社会认知理论范式下的探索日趋增多;(3)教学法、课堂互动、反馈、学生身份成为研究热点;(4)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定性研究方法使用频繁,混合研究不断增多;纵向研究的占比较高,并出现跨截面研究;受试以大学生为主,并逐渐呈现出向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以及师生结合扩展的趋势。
未来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将更加科学化,研究内容凸显信息化,研究对象呈现多样化和交互性。
希望本文对我国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选题提供一些参考。
【总页数】18页(P25-41)【作者】徐亚妮;杨连瑞;杨向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3【相关文献】1.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初级朝鲜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r——以黑龙江东方学院朝鲜语专业为例2.国外交际课堂中的形式教学与二语习得效果研究综述3.关于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神经通路看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

从神经通路看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作者:赵妮莎周寒靖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29期文/赵妮莎?周寒靖【摘要】神经通路被认为是大脑生理活动的解剖基础。
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语言神经通路的建立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而神经通路又反作用于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也是基于母语和二语有着共同的神经通路。
二语学习者借助已经形成的母语通路,对二语的语言现象进行正迁移,从而快速而准确地习得二语;相对地,因为母语和二语的神经通路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在二语词汇和句法的习得过程中,产生了阻碍二语习得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关键词】神经通路;二语习得;语言迁移【作者简介】赵妮莎(1988-),女,重庆人,重庆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周寒靖(1995-),女,浙江人,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临床医学、语言病理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18KGH018);重庆医科大学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201718)。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神经语言学已成长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国内的神经语言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沈家煊(1992:10-12)对国外著作的介绍和杨亦鸣等(1997:282-288)基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首次对汉语失语患者进行的语言学实证研究。
本文同样立足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以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和PUBMED 为文献来源,从神经通路的解剖学角度梳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一、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在过去20年中,大量学者对二语习得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二语的神经机制是否有别于母语这个论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但尚无定论。
Steinhauer(2014:393-417)总结了二语习得过程的三大假设:多样性假设、类比假设和趋同假说。
多样性假设提出,二语的加工机制与母语存在着根本性差异;类比假设表明,二语的加工机制与母语相同;而Clahsen(2006:107-126)提出的趋同假说则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之初的二语神经机制不同于母语,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与母语习得逐渐趋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迁移的作用来看,有的研究者认为迁移是一种无助于习得的生产 性策略(production strategy)(Krashen, 1983)),有的则认为迁移会导 致中介语形式的形成(Gass & Selinker, 1983)。
有的研究者把迁移看作是对母语知识的利用(Krashen, 1983)),有 的看作是对先前语言知识的利用(Gass & Selinker, 1983),还有的则认 为是对学习者先前习得的所有资源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的利用 (Genesee, Geva, Dressler, & Kamil, 2006)。
语,语言迁移研究中使用最频繁的仍然是“Language transfer”与 “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用来指示语言迁移现
象。
2.1.2 定义问题 不论研究者用何术语,都要面对如何定义“语言迁移”的问题。至今为
止,语言迁移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认知 观、语言观来观察这个语言现象,因此定义也各不相同。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有的研究者认为迁移是一种交际策略,如 Corder(1978)把迁移看成是借用(borrowing),强调借用只是一种语 言行为现象,而不是一个学习过程或语言结构特点。而有的研究者则坚 持迁移是一种学习策略,如Faerch & Kasper (1986)认为语言迁移是一 种语言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 或使用中介语。
存在遭到否定(Dulay & Burt, 1974; Dulay, Burt & Krashen 1982)。
Dulay & Burt (1974)研究了55 个母语为汉语和60个母语为西班牙语的
年龄在6-8 岁的儿童学习英语的情况,发现他们对11个语素的习得顺序
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儿童习得顺序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Dulay &
混淆性。根据Dechert & Raupack (1989) 对Gass & Selinker的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1983)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对语言迁移现
象至少有17种说法,较常见的有“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本文分别从行为主义学派、认知派、社会派三个学 派的观点出发,比较这三个派别对一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 看法。 2.2.1 L1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
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 迁移的重要性” (Ringbom 2007:33),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 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 题。但在语言迁移研究历史上,这个问题曾经引起较大争议,并一度导 致语言迁移研究走向衰落。
关系。
“语际迁移”或“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一术语是
Kellerman & Sharwood-Smith 于1986提出的,用来指代一个人所拥有的
一种语言的知识对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影响,此后这个术语得到广
泛运用。但一些学者(如Cook, 2002)对该术语也不满意,因为该词虽然
出更激进的观点。他们不同意多语言能力的观点,认为语言是语言资源
的动态综合,其形式和意义由个体内部认知制约和外部语言使用的不断
作用而形成,因而建议取消“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这类术语。
从目前实际使用情况看,由于至今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术
到目前为止,有关语言迁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不少,其中影响力较大 的综述成果主要包括1989年Odlin的专著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及2003年他的文章“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Jarvis & Pavlenko 2008年最新专著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是继Odlin(1989)之后又一有关语言迁 移的专著力作。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综述都主要从认知的视角出发来 审视与总结语言迁移研究,因此并不全面。
2. 语言迁移研究的主要争议焦点
2.1 术语和定义之争 到目前为止, 描述语言迁移现象的术语仍五花八门,研究者甚至未能
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总的称呼(cover term),其定义更是因研究者出 发点和视角的不同而莫衷一是。 2.1.1 指示“语言迁移”现象的术语问题
研究者们用不同的术语来指示各种语言迁移现象,因此造成一定的
立场”。监控理论主张所有习得都是由普遍内部过程所指导,因此L1的
影响是最小的、最低限度的。
但是这种观点很快就遭到质疑,人们发现Dulay & Burt的研究不仅
证据不足,而且是用横向的实验结果得出了纵向的推论,轻率否定母语
语习得中的作用,而持特殊先天论者则对母语作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
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特殊先天论观点压倒了行为主义
理论的观点,以创造性建构理论(Creative Construction)为代表,它强
调中介语的发展就像母语习得的发展一样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目标语的习得不受母语的影响,因此母语的作用和语言迁移的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要给迁移下一个统一的完整明确的定义十分困 难,而一个研究领域若是连研究对象的定义都未能统一的话势必会影响 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但也有研究者比较乐观,认为其实定义不统一并 不妨碍人们对迁移进行研究,甚至各种不同的理解的存在还有利于加深 对迁移现象的研究。
2.2 L1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一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
重要特点是,研究者开始更感兴趣于构建语言迁移的理论模型和理论框 架的建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来检验模型和设想。第四阶段的研究处萌芽 阶段,这个阶段的新的研究动向是试图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研究语言迁移 如何在大脑,尤其是在那些知晓并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的大脑 中发生,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这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并不清 晰,且相互重叠,因为许多研究主题和内容会持续到下一阶段,而不是 嘎然而止。
行为主义学派高度强调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社会文化派也肯定 母语的作用。但认知派的观点则有分歧。认知派内部有先天论(包括特 殊先天论和一般先天论)和后天论之分(文秋芳,2008)。“特殊先天 论”者认为二语学习主要受普遍语法的制约,语言习得主要取决于人与 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装置;“一般先天论”者认为语言学习与其他认知技能 学习一样,是由人与生俱来的一般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决定;而“后天 论”则认为语言学习基于后天接触的范例,决定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是 范例的频次与质量。一般先天论者和后天论者或多或少都承认母语在二
有的研究者把迁移的定义限制于母语对二语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 研究者提出迁移的影响包括学习者已知的所有语言对目标语的影响(如 Sharwood-Smith, 1994)。
最经常被引用的定义ຫໍສະໝຸດ Odlin提出的定义,即“迁移是目标语和其它任 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
影响” (1989: 27)。Odlin采用的是认知的观点,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语 际影响”,但其定义仍然比较模糊,因为该定义并没有说明“影响”由什 么组成,“影响”产生的原因,“影响”是如何起作用等等,因此Odlin本人 也只是把这个定义称为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
但即便是对这两个术语,许多研究者也对其恰当性持有疑议。Odlin
(2003)指出“transfer”一词不能体现“回避”、“矫枉过正”、“简化”等迁移
影响。还有一些研究者(如Cook, 2000, 2002, 2003;Dechert,2006等)
认为“transfer”一词因暗含“某人把某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地方”的意思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
朱美慧
1. 引言
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Ellis,2000:299),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从历史背景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如 果从其兴衰历程看,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语 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 50年代 至60 年代 的兴盛期,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 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 阶段为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的衰落期,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 和中介语理论提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对比分析假 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甚至遭 到否定。第三阶段始于 80 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 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语 言迁移研究得到全面拓展,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 学习者的研究,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 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迁移研究因此再度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