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离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化分离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化分离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化分离工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分离工程:也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Downstream Processing),从发酵液或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

2、生物产品不同于化工产品的特点(发酵液特点)。A:①产物浓度低的水溶液②组分复杂③产物稳定性差,大分子,小分子④质量要求高

3、生化分离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及各流程所包含单元操作。①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絮凝,离心,过滤,微过滤)②细胞破碎技术(球磨,高压匀浆,冷冻破碎、化学破碎技术)③初步纯化技术(产物提取)(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化学沉淀,大孔吸附树脂,膜分离技术)④高度纯化技术(产物精制)(各类层析,亲和,疏水,聚焦,离子交换,凝胶层析)⑤成品加工(喷雾干燥,气流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结晶)

4、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

①步骤少②次序合理:a应选择不同分离纯化机理的方法联合使用:b应首先选择能除去含量最多杂质的方法:c应尽量选择高效的分离方法:;d应将最费时、成本最高的分离纯化方法安排在最后阶段

③产品规格:用成品中各类杂质的最低存在量来表示,它是确定纯化要求的程度及由此而产生的下游加工过程方案选择的主要依据(注射,非注射,去除热原质);

④生产规模:琼脂糖凝胶、冷冻干燥

⑤物料组成:丝状菌——适合过滤,不适合中空纤维膜

⑥产品形式:固体适当结晶;液体适当浓缩

⑦产品稳定性:调节操作条件,使由于热、pH值或氧化所造成的产品降解减少到最低程度。如蛋白质的巯基容易氧化,使用抗氧化剂;

⑧物性:溶解度、分子电荷、分子大小、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

⑨危害性:溶剂萃取;基因工程菌发酵;干燥过程的防护和粉尘排放;固定化过程溴化氰。

⑩废水处理:BOD、COD

第二章

1、发酵液为什么要预处理(目的)?有哪些方法?以及各方法的原理。A、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降低液体黏度;?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1)加热法a)加热降低液体粘度;b)加热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去除杂蛋白

(2)调节悬浮液的pH值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3)加入惰性助滤剂a) 助滤剂是一种颗粒均匀,质地坚硬,

不可压缩的粒状惰性物质;b)在发酵液中加入固体助滤剂,则菌体可吸附于助滤剂微粒上,助滤剂就作为胶体粒子的载体,均匀地分布于滤饼层中,降低了滤饼的可压缩性,使滤饼疏松,减小了过滤阻力,使过滤介质堵塞现象得减轻,易于过滤。c)既能使悬浮液中幼小颗粒状胶态物质截留在格子骨架上,又能使清液有流畅的沟道,能大大提高过滤能力和生产效率,改善滤液澄清度,降低过滤成本。(4)加入反应剂加入某些不影响目标产物的反应剂,可消除发酵液中的一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从而提高过滤速度。(5)发酵液的相对纯化A高价无机离子(Ca2+、Mg2+、Fe2+)Ca2+ ——草酸、草酸钠→形成草酸钙沉淀(注意回收草酸);Mg2+——三聚磷酸钠→形成三聚磷酸钠镁可溶性络合物;Fe2+ ——黄血盐,→普鲁士兰沉淀B杂蛋白:沉淀法;变性法;吸附法(6)凝聚和絮凝①凝聚:胶体粒子在中性盐促进下脱稳相互聚集成大粒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②絮凝:大分子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状,形成10mm 大小的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

2、什么是絮凝、混凝?常用的絮凝、混凝剂有哪些?答:见上

A)混凝:首先加入无机电解质,使悬浮粒子脱稳而凝聚,然后,再加入絮凝剂。凝聚作用为絮凝剂的架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了絮凝效果。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称为混凝。B)常用絮凝剂:按来源可分为四类: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微生物絮凝剂

根据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不同:阴离子型(含有羧基) ;阳离子型(含有胺基);

非离子型。凝聚剂:硫酸铝 Al

2(SO

4

)

3

?18H

2

O(明矾);氯化铝 AlCl

3

?6H

2

O;三氯化铁 FeCl

3

;

硫酸亚铁 FeSO4·7H2O ;石灰;ZnSO

4;MgCO

3

3、固液分离的方法有哪些?过滤操作的一些基本设备及其原理,离心分离碟片机工作原理答:固液分离方法主要是过滤和离心。1)按操作方式分类:间歇过滤机、连续过滤机

按操作压强差分类:压滤、吸滤和离心过滤2)典型过滤设备:a实验室用抽滤装置:压差作为推动力b板框压滤机(间歇操作):板框压滤机的过滤推动力来自泵产生的液压或进料贮槽中的气压;c真空过滤机(连续操作):真空过滤设备以大气与真空之间的压力差作为过滤操作的推动力。d过滤式离心机:(转动离心)3)碟片式离心机工作原理(好好看看)

悬浮液由位于转鼓中心的进料管加入转鼓,从碟片外缘进入碟片间隙内缘流动。由于碟片的高速旋转,便产生了惯性离心力,其中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沉降到碟片上形成沉渣(或液层)。沉渣沿碟片表面滑动而脱离碟片并积聚在转鼓内直径最大的部位。液体则由于密度小,在后续液体的推动下沿着碟片的隙道向转子中心流动,然后沿中心轴上升,从套管中排出,达到分离的目的。

第三章

1、细菌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哪些易破碎?答:

2、一般的细胞破碎方法及其原理,和基本特点(并且适用于何情况)?

3、什么是包含体?包含体的分离、纯化路线?答:A、(1)包含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高水平表达的结果①在高水平表达时,新生肽链的聚集速率一旦超过蛋白正确折

叠的速率就会导致包含体的形成。((2)包涵体表达形式的优点:a能简化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操作

b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表达产物的结构稳定性c使宿主细胞免受有毒性的外源蛋白的伤害。

B、包含体获取路线1、机械破碎→离心提取包涵体→加变性剂溶解→除变性剂复性

2、机械破碎→膜分离获得包涵体→加变性剂溶解包涵体→除变性剂复性

3、化学破碎(加变性剂)→离心除细胞碎片→除变性剂复性

第四章

1、什么是膜分离技术?答:利用膜的选择性,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

2、膜的分类(根据膜结构)答:a、对称性膜:又称为均质膜,各向同性膜,膜两侧截面的结构及形态相同,且孔径与孔径分布也基本一致的膜。b、不对称膜:指膜的化学结构或物理结构随膜的部位而异,即各向异性的膜。c、复合膜::在多孔支撑层上覆盖一层不同材料的致密皮层构成。复合膜也是一种对称膜

3、膜技术分类(根据推动力不同),各分类里单元操作概念答:根据推动力不同,分为

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蒸气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过程:膜蒸馏、渗透蒸发;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分离过程:渗析;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电渗析。

4、膜过滤装置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答:①平板式:优点: 结构紧凑、简单,能承受高压;保留体积小,你通过能稳定,工艺简单缺点: 投资费用大,浓差极化严重,易堵塞,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较小②卷式(螺旋式):优点: 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换新膜容易,价格低缺点: 料液需预处理,压力降大,易污染,清洗困难③管式:优点:易清洗,无死角,耐高压,适宜于处理含固体较多的料液,单根管子可以调换缺点: 保留体积大,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较小,压力降大,成本高④中空纤维式:优点: 保留体积小,单位体积所含过滤面积大,可以逆洗,操作压力较低,动力消耗较低,价格低缺点: 料液需要预处理,单根纤维损坏时需调换整个模件,易堵塞,不易清洗

5、表征膜性能的参数有哪些?答:a水通量:一定条件下(一般压力为0.1MPa,温度为20℃)通过测量透过一定纯水所需的时间测定。b孔的性质(孔径、孔分布、孔隙度)c截断分子量(MMCO):相对于一定截留率(通常为90%或95%)的分子量d抗压能力e pH适用范围

f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

6、什么是浓差极化?什么是凝胶极化?答:1、浓差极化:在分离过程中,料液中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大分子溶质被带到膜表面,但不能透过,在膜表面与临近膜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产生膜面到主体溶液之间的浓度梯度,形成边界层,这种膜面溶质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差极化。2、凝胶极化:当膜表面的溶质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当分离含有菌体、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这种现象称为凝胶极化。

7膜污染是怎么造成的?如何清除和有效防止膜污染?答:A、(1)膜的污染大体可分为沉淀污染、吸附污染、生物污染(2)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或溶质大分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浓差极化加剧了膜污染)B、减轻膜污染的方法①预处理:预先处理使膜发生变化的因素。②选择合适的抗污染

的膜材料,改变膜的性质③改善操作条件④开发抗污染的膜C、膜污染的清洗方法物理清洗(①机械刮除; ②冲洗及浸泡):借助液体流动产生的机械力将膜面上的污染物冲刷掉。化学清洗:根据所形成的附着层的性质,采用合适的化学试剂清洗。选择化学清洗剂要注意三点:1.要尽量判别是何种物质引起污染;2.清洗剂要不致于对膜或装置有损害,

8、膜分离操作方式,各自特点?答:1、开路式操作:料液一次性通过组件,透过液的体积非常少,回收率低,要求非常大的膜。仅用于浓差极化效应忽略不计和流动速率要求不高的情况。2、间歇式操作:截留需回流进料罐中,以达到循环的目的。这是

浓缩一定量物质的最快方法。要求的膜面积小,在整个操作时间内的平均浓度要低得多,平均通量较高,所需膜面积较小,装置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较大的储槽,适用于规模较小,药物和生物制品中。3、进料和排放式操作(连续式操作)特点:产品在系统

中停留时间较短,对热敏或剪切力敏感的产品有利,容易实现自动化,主要用于大规模生产,如奶制品工业中。连续操作中,级数愈多,则所需的总膜面积就愈小。

第五章

1、萃取、反萃取等的基本概念答:①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

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从而得到纯化或浓缩的方法。

②反萃取:溶质从萃取剂转移到反萃剂的过程。③料液:在溶剂萃取中,被提取的溶液;

④溶质:其中欲提取的物质;⑤萃取剂:用以进行萃取的溶剂;⑥萃取液:经接触分离后,大部分溶质转移到萃取剂中得到的溶液;⑦萃余液:被萃取出溶质的料液。

2、什么是分配定律?其使用条件?答:分配定律: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溶

质分子分布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溶剂里,达到平衡后,如果其在两相中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它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一常数Ko,这个常数称为分配常数,即: K o=萃取相浓度/萃余相浓度=X/Y

注:液液萃取是以分配定律为基础。分配系数表征萃取剂对溶质的萃取能力。

应用条件:(1)稀溶液;(2)溶质对溶剂之互溶度没有影响;(3)必须是同一种分子

类型,即不发生缔合或离解。

3、pH对弱电解质萃取的效率有何影响?答:水相pH值对弱电解质分配系数具有

显著影响。物理萃取时,弱酸性电解质的分配系数随pH值降低而增大,弱碱性电解质

随pH值降低而减少。

4、发酵液乳化现象产生原因及影响?如何消除?②发酵液中的乳化现象主要是由

蛋白质和其它固体颗引起的乳化,构成型式为o/w型。这一方面是由于蛋白质分散在两相界面,形成无定形黏性膜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发酵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固体粉末,对已产生的乳化层也有稳定作用。在形成乳化的过程中,一定存在某种表面活性物

质③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性的一个参数,可理解为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和憎水基之间的平衡数值。a、HLB=(亲水基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分子质量)*100/5b、HLB=3-6油包水型乳化剂;LB=8-15水包油型乳化剂。④影响:两种夹带,a发酵液废液中(萃余相)夹带有机溶剂微滴,造成发酵单位的损失,使目标产物受到损失。b溶剂相(萃取相)中夹带发酵液微滴,给以后的精制造成困难。

5、什么是液膜萃取?包括哪些组成?答:①它是一种以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液态膜

为分离介质,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体混合物的膜分离操作。它与溶剂萃取的传质机理

虽然不同,但都属于液-液系统的传质分离过程。②液膜分离涉及三种液体:a、通常将含有被分离组分的料液作连续相,称为外相;b、接受被分离组分的液体,称为内相;c、成膜的液体处于两者之间,称为膜相。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被分离组分从外相进入膜相,再转入内相,浓集于内相。

6、液膜分离的机理是什么?液膜分离有哪些类型?答:A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

按液膜渗透中有无流动载体分为两类:无流动载体液膜分离机理;有载体液膜分离机理1、无流动载体液膜①选择性渗透:即单纯靠待分离的不同组分在膜相液中的溶解度和

扩散系数的不同导致透过膜的速度不同来实现分离的。②滴内化学反应(Ⅰ型促进迁移):2、载体液膜分离①膜相化学反应(Ⅱ型促进迁移):在膜相加入可与目标产物发生可逆化学反应的萃取剂S,目标产物与该萃取剂在膜相的料液一侧发生正向反应生成中间产物。此中间产物在浓差作用下扩散到膜相的另一侧,释放了目标产物。载体输送分为两种:反向迁移(即供能物质与目标溶质迁移方向相反);同向迁移(即供能物质与目标溶质迁移方向相同。)

7、液膜分离的基本操作过程有哪些?答:1、制备液膜: 2、液膜萃取3、澄清分离4、破乳: a、化学破乳 B、静电破乳

8、什么是胶束、反胶束?什么是反胶束萃取?反胶束萃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

A、胶束: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外,疏水的尾部朝内,中间形成非极性的“核心”。

在此核心可以溶解非极性物质。反胶束:向有机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其在有机溶剂中也会形成胶束。是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亲水性基团自发地向内聚集而成的,内含微小水滴的,空间尺度仅为纳米级的集合型胶体——反胶团。B、反胶团萃取的本质仍是液-液有机溶剂萃取,但与一般有机溶剂萃取所不同的是,反胶团萃取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的反胶团,从而在有机相内形成分散的亲水微环境;使生物分子在有机相(萃取相)内存在于反胶团的亲水微环境中,消除了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难于溶解在有机相中或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性的现象。C、影响因素:1、水相pH值对萃取的影响;2、盐浓度;3、盐种类对萃取的影响;4、表面活性剂种类的影响;5、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6、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7、有机溶剂的影响;8、温度的影响

9、什么是超临界流体?它有哪些性质?简述超临界萃取的原理。答:1、超临界流体:当一种流体处于其临界点以上的的温度和压力时,物质处于既非液体也非气体的超临界状态,称之为超临界流体。a、超临界流体具有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性质,且对许多

物质均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分离速率远比液体萃取快,可以实现高效的分离过程。b、特点:密度接近液体--萃取能力强;粘度接近气体--传质性能好2、用SCF作萃取

剂时,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微小的变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很大的变化,并相应地表现为溶解度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萃取和分离的过程。在较高压力下,将溶质溶解于流体中,然后降低流体溶液的压力或升高流体溶液的温度,使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质因密度下降,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从而实现特定溶质的萃取。

10、超临界萃取的主要流程。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过程是由萃取阶段和分离阶段组合而成的。

11、什么是双水相萃取?它有哪些优点?包括哪些类型?答: 1、双水相的形成:双水相现象是当两种聚合物或一种聚合物与一种盐溶于同一溶剂时,当聚合物或无机盐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分成不互溶的两相。2、双水相萃取与水-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①当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时,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K= C上/ C下;其中K为分配系数,C上和C 下分别为被分离物质在上、下相的浓度。②分配系数K等于物质在两相的浓度比,由于各种物质的K值不同,可利用双水相萃取体系对物质进行分离。3、优点①使固液分离和纯化两个步骤同时进行,一步完成;②操作条件温和;③生物活性蛋白质在两相中不会失活,且以一定比例分配于两相中。④两相的界面张力小,两相易分散,分相时间短,⑤目标产物有较高的收率。⑥双水相分配技术易于连续化操作,处理量大,适合工业应用。4、双水相体系的类型A、两种非离子型聚合物B、非离子型聚合物-聚电解质C、两种聚电解质D、聚合物-无机盐

第六章

1、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原因有哪些?答:①水化层:由于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形成了水化层,也能阻碍直接聚集。水化膜主要是伴随胶粒带电而引起,一旦ζ电位降低或消失,水化层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②静电排斥:产生电排斥作用,阻止了粒子的聚集。ζ电位越大,电排斥作用就越强,胶粒的分散程度也越大。

2、常用的蛋白质陈定方法有哪些?各自有什么原理?答:(1)盐析:1.高浓度盐离子使蛋白质表面双电层厚度降低,静电排斥作用减弱,从而相互靠拢;2.中性盐比蛋白质具更强的亲水性,因此将与蛋白质争夺水分子,使蛋白质脱去水化膜,疏水区暴露,由于疏水区的相互作用导致沉淀;

(2)等电点沉淀:当溶液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分子表面的净电荷为零,导致蛋白质表面双电层和水化膜的削弱或破坏,分子间引力增加,形成蛋白质聚集体,进而产生沉淀。(3)有机溶剂沉淀:1、降低了溶质的介电常数,使溶质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加,从而出现聚集现象,导致沉淀。2、由于有机溶剂的水合作用,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降低了亲水溶质表面水化层的厚度,降低了亲水性,导致脱水凝聚。(4)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①聚合物的作用认为与有机溶剂相似,能降低水化度,使蛋白质沉淀。②聚合物的空间排斥作用使蛋白质被迫挤靠在一起而引起沉淀。(5)聚电解质沉淀法:①低分子量聚电解质:蛋白质分子的相反电荷与聚电解质结合,形成一个多分子络合物,当络合物超过游离蛋白质的溶度极限值时,就发生沉淀;②高分子量聚电解质:加入聚电解质的作用和絮凝剂类似,是在蛋白质之间起架桥作用,同时还兼有一些

盐析和降低水化等作用。(6)高价金属离子沉淀法:一些高价金属离子对沉淀蛋白质很有效。某些金属离子可与蛋白质分子上的某些残基发生相互作用而使蛋白质沉淀。(7)热沉淀法:在较高温度下,热稳定性差的蛋白质将发生变性沉淀。利用这一现象,可根据蛋白质间的热稳定性的差别进行蛋白质的热沉淀,分离纯化热稳定性高的目标产物。

第七章

1、吸附的类型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答: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①物理吸附:特点:选择性差、吸附快,所需活化能低、单层或多层②化学吸附;特点:选择性较高,吸附慢,所需活化能高,单层③离子交换吸附:特点: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它同时要放出等当量的离子于溶液中,离子的电荷是交换吸附的决定因素,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它在吸附剂表面的相反电荷点上的吸附力就越强,电荷相同的离子,其消化半径越小,越易被吸附。

2、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种类?答:天然吸附剂:如硅藻土、白土、天然沸石等;人工制作吸附剂:如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合成沸石分子筛、有机树脂吸附剂等。

3、什么是吸附等温线?常见到吸附等温线有哪几种?答:A、当固体吸附剂与溶液中的溶质达到平衡时,其吸附量m应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温度有关。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只和浓度有关,即 q*= =f(c)——吸附等温线。表示平衡吸附量,并可用来推断吸附剂结构、吸附热和其他理化特性。B、1、亨利型(Henry)吸附平衡:2、弗兰德里希(Freunlich)经验方程:3、朗格谬尔(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4、什么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的有哪些?各自的适用范围?答:1、离子交换树脂是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的固体,其分子可以分成二部分:

①不能移动的多价高分子基团,构成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结构的网络骨架,不溶于酸、碱和有机溶媒,化学稳定性良好;②联接在骨架上的功能基团,功能基团上携带有可移动的离子,称为活性离子,它们在树脂骨架上自由进出,可以与溶液中的同性离子因为与树脂的亲和力不同而发生离子交换现象。注:功能基团和活性离子带有相反电荷(活性离子——反离子) 2、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①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是强酸性基团,如-SO3H(磺酸基)、-CH2SO3H(次甲基磺酸基);特点:由于是强酸性基团,电离程度不受外界溶液pH的影响,使用时没有限制。②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活性基团是强酸性基团,如-COOH, -OCH

2COOH, C

6

H

5

OH等弱酸性基团;特点:电离程度

小,其交换性能和溶液的pH有很大关系。在酸性溶液中几乎不能发生交换反应,交换能力随pH升高而增加。③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为强碱性基团。特点:由于是强碱性基团,电离程度不受外界溶液pH的影响,使用时没有限制。④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为弱碱性基团,如伯胺-NH2或仲胺=NH,碱性较弱;

特点:交换性能受pH的影响较大,通常在pH小于7的溶液中使用。

5、两种类型树脂答:按骨架材料不同:①聚苯乙烯树脂:骨架都是合成树脂的多孔弹性颗粒,通常是苯乙烯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的聚苯乙烯树脂。

主要应用在无机离子交换(水处理、金属回收)和有机酸、氨基酸、抗生素等生物小分子的回收、提取方面。不适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取。原因:由于其疏

水性高,可使蛋白质变性;交联度大、孔隙小,阻碍大分子物质的进入。②多糖基离子交换树脂。固相载体为多糖类物质,亲水性强、交换空间大、对生物大分子无致变性作用。

6、常用的吸附单元操作有哪些?各优有缺点?答:1、固定床吸附操作。优点:流体在介质层中基本上呈平推流,返混小,柱效率高。缺点:无法处理含颗粒的料液,因会堵塞床层,造成压力降增大而最终使操作无法进行。2、膨胀床吸附操作。与固定床相比,膨胀床吸附可直接处理菌体发酵液或细胞匀浆液,回收其中的目标产物,从而可节省离心或过滤等预处理过程,提高目标产和收率,降低分离纯化成本。3、流化床吸附操作。优点:A压降小,可处理高黏度或固体颗粒的粗料液;B不需要特殊吸附剂,设备操作简单。缺点:床内的固相与液相的返混剧烈特别,是高径比较小的流化床,因此吸附剂利用效率远低于固定床和扩张床4、模拟/移动床吸附操作。这种设备的生产能力和分离效率比固定吸附床高,又可避免移动床吸附剂磨损、碎片或粉尘堵塞设备或管道以及固体颗粒缝间的沟流。5、搅拌釜吸附操作

第八章

1、按分离机理,色谱分离分几类?答:概念:色谱法是根据混合物中,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作用力的差别(分配、吸附、离子交换等),引起移动速度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1、按机理分有以下几种(溶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同)①吸附色谱:固定相为吸附剂,利用样品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分离。②分配色谱:固定相为液态,利用样品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分配系数差别而分离。③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为离子交换树脂。利用样品离子与固定相的可交换基团交换能力的差别而分离。④空间排阻色谱:固定相为凝胶,利用高分子样品的分子尺寸与凝胶的孔径间的关系即渗透系数差别而分离。⑤亲和色谱:利用蛋白质与固定相表面上配基的生物亲和力而进行分离。

2、疏水色谱、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层析色谱的原理和特点?答:①疏水作用层析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表面疏水区域与固定相上的疏水性基团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对蛋白质和多肽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特点:a疏水性吸附作用与配基的疏水性 (疏水链长度)和配基密度成正比;b疏水性高的配基应较疏水性低的配基修饰密度低。c一般配基修饰密度在l0-40 mol/cm3之间。d配基修饰密度过小则疏水性吸附作用不足,密度过大则洗脱困难。②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利用凝胶粒子为固定相,根据料液中溶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液相层析法。凝胶介质像分子筛一样,将大小不同的分子进行分离,因而又叫体积排阻色谱,又称尺寸排阻色谱。③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以特定的含离子溶液为流动相,利用离子交换剂与待分离的各种离子结合力的差异,而将混合物中不同离子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特点:a料液处理量大,具有浓缩作用,可在较高流速下操作;b应用范围广泛,优化操作条件可大幅度提高分离的选择性,所需柱长较短,并可在较高流速下操作;c吸附作用机理明确,非特异性吸附小,产品回收率高;d商品化的离子交换剂种类多,选择余地大,价格也远低于亲和吸附剂。④亲和色谱原理:生物体中有许多大分子化合物具有与其结构相对应的专一分子可逆结合的特性,如抗原与抗体,

酶与底物或酶抑制剂,激素与受体等,这种结合往往是专一性的而且是可逆的,生物分

子间的这种结合能力称为亲和力。亲和层析的分离原理就是通过将具有亲和力的两个分

子中一个固定在不溶性基质(也称载体)上,作为固定吸附剂。当含有混合组份的样品(流动相)通过此固定相时,只有和固定相分子有特异亲和力的物质,才能被固定相吸

附结合,其它没有亲和力的无关组份就随流动相流出。特点:a纯化过程简单、迅速,且分离效率高;b特别适用于分离纯化一些含量低、稳定性差的生物大分子;c纯化倍

数大,产物纯度高;d必须针对某一分离对象制备专一的配基及寻求稳定的层析条件, 因此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3、一些基本术语概念,诸如配体,固定相等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范文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一、判断题(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激素信号传递发挥其生物()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6、物质脱下的氢经NADH呼吸链氧化为水时,每消耗1/2分子氧可生产ATP分子数量( ) A、1B、2C、3 D、4.E、5 7、糖原分子中由一个葡萄糖经糖酵解氧化分解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 A、1 B、2 C、3 D、4 E、5 8、下列哪个过程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 A、脂肪酸合成 B、胆固醇合成 C、磷脂合成 D、甘油分解 E、脂肪酸β-氧化 9、酮体生成的限速酶是( )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一般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4 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PH、凝聚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 特点: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分、无机盐等;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力等非常敏感;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唯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能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50 %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分占总成本的40~ 80 %;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70 ~90 %。显然开发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4、生物技术下游工程与上游工程之间是否有联系? 它们之间有联系。①生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要相互配合, 为了利于目的产物的分离与纯化,上游的工艺设计应尽量为下游的分离纯化创造条件,例如,对于发酵工程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液体培养基,不用酵母膏、玉米浆等有色物质为原料,会使下游加工工程更方便、经济;②通常生物技术上游工程与下游工程相耦合。发酵- 分离耦合过程的优点是可以解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效应,同时简化产物提取过程,缩短生产周期,收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分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方法:①加热法。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使用加热法时必须注意加热温度必须控制在不影响目的产物活性的围,对于发酵液,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造成细胞溶解,胞物质外溢,而增加发酵液的复杂性,影响其后的产物分离与纯化;②调节悬浮液的pH 值,pH 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 可以改善其过滤特性;③凝聚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

最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3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只有 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①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②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③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④动物界、⑤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 Bacillus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二)分布广,种类繁多:(三)繁殖快:(四)易变异: 8、什么是病毒,有什么化学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生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μm以下的超小微生物。 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 9、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是正常表现的噬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与答案

安溪卫校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期末考试卷选择题 班级 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座号 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蛋白质中氮的含量约占 A 、 6.25% B 、10.5%C、 16% D 、19%E、 25% 2、变性蛋白质分子结构未改变的是 A 、一级结构B、二级结构C、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E、空间结构 3、中年男性病人,酗酒呕吐,急腹症,检查左上腹压痛,疑为急性胰腺炎,应测血中的酶是 A 、碱性磷酸酶 B 、乳酸脱氢酶C、谷丙转氨酶D、胆碱酯酶E、淀粉酶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A 、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5、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C、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E、是已 经变性的蛋白质B、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D、缺乏辅酶或辅基 6、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A 、酶浓度B、底物浓度C、温度D、溶液pH E、以上都是 7、肝糖原能直接分解葡萄糖,是因为肝中含有 A 、磷酸化酶 B 、葡萄糖 -6-磷酸酶C、糖原合成酶D、葡萄糖激酶E、己糖激酶 8、下列不是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形式是 A 、机械能B、热能C、 ATP D、电能E、化学能 9、防止动脉硬化的脂蛋白是 A、CM B 、VLDL C、 LDL D、 HDL E、 IDL 10、以下不是血脂的是 A 、必需脂肪酸 B 、磷脂C、脂肪D、游离脂肪酸E、胆固醇 11、一分子软脂酸在体内彻底氧化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A、38 B、 131 C、 129 D、146 E、 36 12、没有真正脱掉氨基的脱氨基方式是 A 、氧化脱氨基B、转氨基C、联合脱氨基D、嘌呤核苷酸循环E、以上都是 13、构成 DNA 分子的戊糖是 A 、葡萄糖B、果糖C、乳糖 D 、脱氧核糖E、核糖 14、糖的有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 A 、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得能量以供急需的有效方式 B 、是糖在体内的贮存形式 C、糖氧化供能的主要途径 D 、为合成磷酸提供磷酸核糖 E、与药物、毒物和某些激素的生物转化有关 15、体内氨的主要运输、贮存形式是 A 、尿素B、谷氨酰胺C、谷氨酸 D 、胺E、嘌呤、嘧啶 16、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DNA 分子含有体现遗传特征的密码 B 、子代 DNA 不经遗传密码即可复制而成

生化期末复习答案

第1章糖类 一、是非题 1.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 L构型 2.景天庚糖是一个七糖 3.D果糖是左旋糖 4.葡萄糖和半乳糖是不同的单糖,但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是相同的单糖 5.果糖是六糖 6.D型单糖光学活性不一定都是右旋 7.体内半乳糖不能像葡萄糖一样被直接酵解 8.己糖有8种异构体 9.麦芽糖食由葡萄糖与果糖构成的双糖 10.糖蛋白中的糖肽连接键,是一种共价键,简称为糖肽键 二、填空题 1.醛糖转移酶(transaldolase)可催化: +=D-景天糖-7-磷酸+ 酮糖转移酶(transketolase)可催化: +=果糖-6-磷酸+ 2.在糖蛋白中,糖经常与蛋白质 的,和残基相联接 3. 淀粉遇碘呈蓝 色,淀粉遇碘呈紫色。与碘作用呈红褐色。直链淀粉 的空间构象是 4.单糖的游离羰基能与作用生成糖脎。各种糖生成的糖脎结晶形成和都不相同 5.开链己糖有种异构体 6.直链淀粉遇碘呈色。在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中主要是蛋白质与及蛋白质与的相互作用 7.辛基葡萄糖苷可以用来增 溶 8.直链淀粉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纤维素也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 9.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 的有关,也是合 成, , 等的碳骨架的供体 10.糖肽连接键的主要类型有, 三、选择题 1.纤维素的组成单糖和糖苷键的连接方式为() (1)α-1,4-葡萄糖 (2)β-1,3-葡萄糖 (3)β-1,4-葡萄糖 (4)β-1,4-半乳糖 2.氨基酸和单糖都有D和L不同构型,组成大多数多肽和蛋白质的氨基酸以及多糖的大多数 单糖构型分别是()

(1)D型和D型 (2)L型和D型 (3)D型和L型 (4)L型和L型 3.下列哪个糖不是还原糖() (1)D-果糖 (2)D-半乳糖 (3)乳糖 (4)蔗糖 4.下列哪个糖是酮糖() (1)D-果糖 (2)D-半乳糖 (3)乳糖 (4)蔗糖 5.分子式为C5H10O5的开链醛糖有多少个可能的异构体()(1)2 (2)4 (3)8 (4)16 6.下列蛋白质中()不是糖蛋白 (1)免疫球蛋白 (2)溶菌酶 (3)转铁蛋白 (4)胶原蛋白 7.下列糖中()为非还原糖 (1)麦芽糖 (2)乳糖 (3)棉子糖 (4)葡萄糖 8.直链淀粉遇碘呈() (1)红色 (2)黄色 (3)紫色 (4)蓝色 9.支链淀粉遇碘呈() (1)红色 (2)黄色 (3)紫色 (4)蓝色 10.棉子糖是() (1)还原性二糖 (2)非还原性二糖 (3)还原性三糖 (4)非还原性三糖

生化分离工程实验试题答案

生化分离 1.动物脏器DNA提取实验中,加入NaCl-SSC缓冲液的原因 答:①形成等渗液②PH中性,维持DNA稳定③抑制DNA酶活 2.动物脏器DNA提取实验中,如何鉴定分析DNA的纯化 答:当A260/A280=→DNA最纯,<混有Pro,>混有RNA,~→较纯 3.DNA提取实验中,加氯仿-异戊醇的作用是什么震荡离心后,分几层每一层的 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使核蛋白质变性、乳化;分三层;上层为DNA和核蛋白的水层,中层为变性蛋白凝胶,下层为氯仿二异戊醇的有机溶剂层。 4.在DNA提取时,RNP(脱氧核糖核蛋白)是如何去除的 答:用氯仿一异戊醇剧烈震荡10min,使其乳化,然后离心除去变性蛋白。 5.茶叶咖啡因提取实验中,加生石灰的作用 答:①吸水②吸收单宁酸③使提取液受热均匀(热缓冲) 6.索氏提取和传统提取有何不同 答:传统提取耗时,效率低。索氏提取利用溶剂回流、虹吸原理,反复多次纯萃取,减短提取时间,节省材料,效率高。 7.茶叶咖啡因提取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咖啡因易溶于乙醇,易升华等特点,以95%乙醇作溶剂,通过索氏提取、浓缩、焙炒、升华得到纯化咖啡因。 8.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离子交换剂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 答:①使离子交换剂充分溶胀②酸碱除杂③把活性离子(反离子)转型为clˉ。 9.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TCA和丙酮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PH在±时,TCA:使杂质蛋白变性,多得黏蛋白。丙酮:沉淀黏蛋白10.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加TCA后,为什么要将PH调 答:①TCA变性能力与PH值密切相关;PH↑,TCA变性能力减弱;PH↓,TCA 变性能力增强 ②当PH在时,黏蛋白是最稳定的,卵清蛋白等杂质蛋白不稳定易沉淀,可得到相对较纯的黏蛋白。 11.离子交换柱层析实验中,为什么要维持PBS的PH在 答:黏蛋白的PI值约,小于,蛋白质带负电,又由于大多杂蛋白PI值约为10,不易于转型的离子交换剂交换而被洗脱时利用交换剂与蛋白结合程度不同而把它们分离开来,达到纯化的目的。 12.请画出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鸡蛋卵黏蛋白的预期实验结果图,并对该图作合 理分析。 答:分析:第一个波峰:稀土ode杂蛋白;第二个波峰:目标蛋白洗脱 13.简述大蒜SOD提取中,SOD活性测定原理。 答:邻苯三酚在碱性条件下自氧化释放O2ˉ,生成有色中间产物,初始阶段中间产物积累在滞留30~45s后,与时间成线性关系(4min内),在420nm有强烈吸光值。当SOD,它催化O2ˉ与H+结合生成O2和H2O2,从而阻止中间产物积累,因此,通过计算可求出SOD酶活。 14.栀子黄色素提取实验中,吸附前为什么滤液PH调制3

2014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激素信号传递发挥其生物()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 ) A、麦芽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6、物质脱下的氢经NADH呼吸链氧化为水时,每消耗1/2分子氧可生产ATP分子数量( ) A、1B、2 C、3 D、4. E、5 7、糖原分子中由一个葡萄糖经糖酵解氧化分解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 ( ) A、1 B、2 C、3 D、4 E、5 8、下列哪个过程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 ) A、脂肪酸合成 B、胆固醇合成 C、磷脂合成 D、甘油分解 E、脂肪酸β-氧化 9、酮体生成的限速酶是 ( ) A、HMG-CoA还原酶 B、HMG-CoA裂解酶 C、HMG-CoA合成酶 D、磷解酶 E、β-羟丁酸脱氢酶 10、有关G-蛋白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能结合GDP和GTP B、由α、β、γ三亚基组成 C、亚基聚合时具有活性 D、可被激素受体复合物激活 E、有潜在的GTP活性 11、鸟氨酸循环中,合成尿素的第二个氮原子来自 ( ) A、氨基甲酰磷酸 B、NH3 C、天冬氨酸 D、天冬酰胺 E、谷氨酰胺 12、下列哪步反应障碍可致苯丙酮酸尿症 ( )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下游技术:Downstream Processing也称下游工程或下游加工过程,是指对于由生物 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1) 2.双水相萃取:当两种聚合物、一种聚合物与一种亲液盐或是两种盐(一种是离散盐且另 一种是亲液盐)在适当的浓度或是在一个特定的温度下相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双水相系统。利用物质形成的双水相系统进行萃取的方法称为双水相萃取。(待定) 3.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是将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 溶剂的一种萃取技术,它兼有传统的蒸馏技术和液液萃取技术的特征,超临界流体(SF)是状态超过气液共存时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下物质特有的点——临界点后的流体。 4.反胶团萃取:Reversed Micellar Extraction反胶团萃取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 形成的反胶团(reversed micelles),从而在有机相内形成分散的亲水微环境,使生物分子在有机相(萃取相)内存在于反胶团的亲水微环境中,消除了生物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难于溶解在有机相中或在有机相中发生不可逆变性的现象。 反胶团Reversed Micelles是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亲水性基团自发地向内聚集而成的,内含微小水滴的,空间尺度仅为纳米级的集合型胶体。是一种自我组织和排列而成的,并具热力学稳定的有序构造。 5.膜组件:膜分离装置的核心部分,指膜的规则排列(188) 6.超滤:(Ultrafiltration ,UF)凡是能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500以上的高分 子的膜分离过程。(192) 7.反渗透:(RO或HF)在渗透实验装置的膜两侧造成一个压力差,并使其大于 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得浓度较高的溶液进一步浓缩的现象。(171)8.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MF)主要用于分离流体中尺寸为0.1~10μm的 微生物和微粒子,以达到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9.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浓差极化,是指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 膜上,因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中浓度。这种浓度差导致溶质自膜面反扩散至主体中。(177) 10.纳米过滤:(Nanofiltration,NF)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以压力差为推动 力,从溶液中分离出300~1000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膜分离过程。(195)11.色谱分离:(Chromatographic Resolution,CR)也称为色层分离或层析分离, 在分析检测中常称色谱分析(Chromatographic Analysis,CA),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如吸附力、分子极性、分子形状和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相中。各组分以不同速率移动时,使物质分离。(252) 12.分配色谱:(Distribution chromatography)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 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得以分离,其过程相当于连续性的溶剂抽提。(264) 13.阻滞因素,阻滞因数:也称比移值,指溶质在色谱柱(纸、板)中的移动速 度与流动相移动速度之比,以R f 表示,因而也称为R f 值。(265)

生化工程课程复习资料

1.生物反应过程的内容: 有关共性技术问题有适用于大规模细胞培养及产物形成的反应器的选型、设计,操作方式及条件的确定,过程及反应器放大,过程的参数检测和控制等。 3.灭菌的目的与机制,灭菌过程的动力学 常用有湿热灭菌、干热灭菌、渗透压灭菌、辐射灭菌、化学试剂灭菌等。 湿热灭菌简便经济有效,工业上应用最广。湿热灭菌原理:由于蒸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在冷凝时会放出大量的冷凝热(潜热),很容易使蛋白质凝固而杀死各种微生物。 工业上采用高温瞬时灭菌的原因: 培养基成分受热分解的反应也属一级反应,符合对数残存定律和阿氏方程: RT E e A K C K dt dC /' ' ' ' / - = = - 通常E比E’大很多。化学反应动力学指出:在活化能大的反应中,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也大。故当温度升高时,杂菌死亡速率要比营养成分破坏速度快得多。故采用HTST方法,可以减少营养成分破坏。 4.绝对过滤、相对过滤 介质孔隙小于微生物——微生物直接被截留,也称绝对过滤 一类是介质孔隙大于微生物——需有一定厚度的介质滤层才能除菌,也称相对过滤(深层过滤)。 介质过滤的机制 1)直接截留,细菌的质量小,紧随空气流的流线而前进,当空气流线中所夹带的微粒由于和纤维接触而被捕集时称为直接截留,机理为颗粒直径大于介质的孔径时,颗粒就被截留。 2)惯性冲击,由于气流中的颗粒有质量,具有惯性,当微粒以一定速度向纤维垂直运动时,空气受阻改变流向,绕过纤维前进,微粒因惯性作用不能及时改变方向,便冲向纤维表面并滞留下来。 3)布朗运动,微小的颗粒受空气分子碰撞发生布朗运动,颗粒与介质相碰而被捕集; 4)重力沉降,重力沉降是一个稳定的分离作用,当微粒所受的重力大于气流对它的拖带力时,微粒就容易沉降,这种作用只有在尘粒较大时才存在; 5)静电吸引,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大多带有不同电荷,这些带电的微粒会受带异性电荷的物体所吸引而沉降。 单级冷却、加热除菌流程 粗过滤,压缩,冷却,分离,加热,空气过滤器 两级冷却、加热除菌流程 粗过滤,压缩,经两次冷却分离,加热,空气过滤器。适应各种气候条件,能充分地分离油水尤其适用潮湿的地区 冷热空气混合式空气除菌流程 一部分从压缩机中出来的空气直接与从分离器中出来的空气结合,一起进入空气过滤器。省去二次冷却后的分离设备和空气加热设备,流程简单,冷却水用量少。不适用于空气湿量高的地区 利用热空气加热冷空气的流程 经过两次冷却分离的空气会二次回流,从压缩机中出来的热空气会对其加热,降低湿度。 高效前置过滤空气除菌流程 增加一个高效前置过滤器,减小住过滤器负荷。 雷诺准数、内扩散系数等的物理意义 雷诺数越小意味着粘性力影响越显著,越大意味着惯性力影响越显著 内扩散系数:φ大小反映了以固定化颗粒外表面底物浓度为基准的反应速率与其内扩散速率的相对大小。 φ越大,表示内扩散相对于反应速率越慢,内扩散阻力的限制程度越大,有效因子η越小 φ可用于判断内扩散阻力对反应速率的限制程度。 不同类型流体的流变学特征 牛顿型流体:服从牛顿黏性定律;剪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即为黏度μ;黏度μ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流变状态无关,是一常数。 非牛顿型流体:不服从牛顿黏性定律;其黏度μ不是常数,它不仅是温度的函数,而且随流动状态而异,因此没有固定的黏度值。它包括 1)拟塑性流体,主要特征是黏度随着剪应速率的增高而降低,其流变特性可表示为:τ= K(dω/dγ)n,0<n<1;2)膨胀性流体,主要特征是黏度随着剪应速率的增加而增高,其流变特性可表示为:τ= K(dω/dγ)n,n>1 ;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题 A 一、判断题(15个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 ) 1、蛋白质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分子表面形成水化膜,并在偏离等电点时带有相同电荷 2、糖类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 ( ) 3、动物脂肪的熔点高在室温时为固体,是因为它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植物油多。( ) 4、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副键是二硫键。 ( ) 5、ATP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 6、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时,抑制剂与酶结合则影响底物与酶的结合。( ) 7、儿童经常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预防佝偻病。 ( ) 8、氰化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由于它具有解偶联作用。 ( )

9、血糖基本来源靠食物提供。 ( ) 10、脂肪酸氧化称β-氧化。 ( ) 11、肝细胞中合成尿素的部位是线粒体。 ( ) 12、构成RNA的碱基有A、U、G、T。 ( ) 13、胆红素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强。 ( ) 14、胆汁酸过多可反馈抑制7α-羟化酶。 ( ) 15、脂溶性较强的一类激素是通过与胞液或胞核中受体的结合将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化合物是糖单位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 A、麦芽糖 B、蔗糖 C、乳糖 D、纤维素 E、 香菇多糖 2、下列何物是体内贮能的主要形式 ( ) A、硬酯酸 B、胆固醇 C、胆酸 D、醛固酮 E、 脂酰甘油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下列哪个: ( ) A、多肽 B、二肽 C、L-α氨基酸 D、L-β-氨基酸 E、以上都不是 4、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 B、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C、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D、反应前后质和量无改 E、对正、逆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5、通过翻译过程生成的产物是: ( ) A、tRNA B、mRNA C、rRNA D、多肽链E、DNA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0、生物净化(P-7):是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填空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C)、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和无机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3、水体自净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根据地域,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些?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5、沉淀类型 6-404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期末用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维生素 一、名词解释 1、维生素 二、填空题 1、维生素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作为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代谢过程。 2、维生素按溶解性可分为和。 3、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和VC。 4、脂脂性维生素包括为、、和。 三、简答题 1、简述B族维生素与辅助因子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维生素: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但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食物供给一类小分子 有机物。 二、填空题 1、辅因子; 2、水溶性维生素、脂性维生素; 3、B族维生素; 4、VA、VD、VE、VK; 三、简答题 1、

生物氧化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2.呼吸链 3.氧化磷酸化 4. P/O比值 二、填空题 1.生物氧化是____ 在细胞中____,同时产生____ 的过程。 3.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是指水解时____的化合物,其中重要的是____,被称为能量代谢的____。 4.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 ,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____。 5.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____ 作用,即参与从____到____的电子传递作用;以NADPH 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的____转移到____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 6.由NADH→O2的电子传递中,释放的能量足以偶联ATP合成的3个部位是____、____ 和____ 。 9.琥珀酸呼吸链的组成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NADH 氧化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此三处释放的能量均超过____KJ。 12.ATP生成的主要方式有____和____。 14.胞液中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线粒体中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基是____。 16.呼吸链中未参与形成复合体的两种游离成分是____和____。 26.NADH经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可产生____个ATP,琥珀酸可产生____个ATP。 三、问答题 1.试比较生物氧化与体外物质氧化的异同。 2.描述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7.简述化学渗透学说。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反应称生物氧化。 2.代谢物脱下的氢通过多种酶与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为水,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故称呼吸链。 3.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此过程称氧化磷酸化。 4.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此称P/O比值。 二、填空题 1.有机分子氧化分解可利用的能量 3.释放的自由能大于20.92kJ/mol ATP 通货 4.线粒体线粒体内膜 5.生物氧化底物氧H++e- 生物合成 6.NADH-CoQ Cytb-Cytc Cyta-a3-O2 9.复合体Ⅱ泛醌复合体Ⅲ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Ⅳ 10.NADH→泛醌泛醌→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aa3→O2 30.5 12.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14.NAD+ FAD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及习题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及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为生化分离工程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下游加工过程, biotechnology?其 主要研究那些内容? 2、生化分离技术依据的分离原理有哪些?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其包括那几种主要分离方法? 4、何为传质分离过程? 5、简述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趋势。 6、亲和技术目前已衍生出那些子代分离技术? 7、生化反应与生化分离耦合技术有那些特点? 8、为何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9、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 10、设计生物产品的分离工艺应考虑哪些因素? 11、初步纯化与高度纯化分离效果有何不同? 12、如何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热原质? 13、生物分离为何主张采用集成化技术? 14、若每一步纯化产物得率为90%,共6步纯化得到符合要求产品,其总收率 是多少? 第二章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法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2、何谓絮凝?何谓凝聚?各自作用机理是什么? 3、絮凝剂可分为那三种?有那些因素影响絮凝过程? 4、在生化工业中常用的过滤方式那两种?各自有何特点? 5、离心分离分那两大类?各自有何特点及用途?常用离心法有那几种? 6、何谓密度梯度离心?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7、如何使用助滤剂? 8、错流微滤与传统过滤相比有何优点?

第三章细胞破碎法 1、细菌细胞壁与真菌(酵母)细胞壁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2、细胞破碎主要有那几种方法? 3、机械法细胞破碎方法非机械破碎方法相比有何特点? 4、何谓脂溶破碎法?其原理是什么?包括那几种? 5、酶法细胞破碎常用那几种酶类? 6、包涵体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使重组蛋白复性? 7、如何测定细胞破碎程度? 第四章沉淀法 1.理解概念:盐溶,盐析 2.常用的沉淀法有哪几种? 3.生产中常用的盐析剂有哪些?其选择依据是什么? 4.何谓分步盐析沉淀? 5.有机沉淀法与盐析沉淀法相比有何优缺点? 第五章溶剂萃取法 1、何谓溶剂萃取?其分配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2、在溶剂萃取过程中pH值是如何影响弱电解质的提取? 3、何谓乳化液?乳化液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常用去乳化方法有那些? 4、在发酵工业中,去乳化有何实际意义? 5、理解概念:HLB,分配系数,分离因子,介电常数,带溶剂 6、生物物质的萃取与传统的萃取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7、pH 对弱电解质的萃取效率有何影响? 8、发酵液乳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对分离纯化产生何影响? 如何有效消除乳化现象? 9、什么叫超临界流体? 10、为何在临界区附近,稍微改变流体的压力和温度,都会引起流体密度的大副变化? 11、要提高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效率,可以考虑哪些方面?

生化考试复习题汇总及答案整理

核酸化学及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正向遗传学:通过研究突变表型确定突变基因的经典遗传学方法。 2.核小体组蛋白修饰:组成核小体组蛋白,其多肽链的N末端游离于核小体之外,常被化学基团修饰,修饰类型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修饰之后会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活性。 3.位点特异性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是遗传重组的一类。这类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只发生在同源短序列的范围之内,需要位点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子参与催化。 4.转座机制:转座酶上两个不同亚基结合在转座子的特定序列上,两个亚基靠在一起形成有活性的二聚体,切下转座子,转座酶-转座子复合物结合到靶DNA上,通过转座酶的催化将转座子整合到新位点上。 5.基因敲除:利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外源同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靶基因发生重组,从而将外源DNA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完成基因敲除。 6.Sanger双脱氧终止法: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引物、四种单脱氧碱基存在的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四管反应系统中分别按比例引入四种双脱氧碱基,若双脱氧碱基掺入链端,该链便停止延长,若单脱氧碱基掺入链端,该链便可继续延伸。如此每管反应体系中便合成了以共同引物为5’端,以双脱氧碱基为3’端的一系列长度不等的核酸片段。反应终止后,分四个泳道进行电泳,以分离长短不一的核酸片段(长度相邻者仅差一个碱基),根据片段3’的双脱氧碱基,便可依次阅读合成片段的碱基排列顺序。 7.荧光实时PCR技术原理 探针法:TaqMan探针是一小段可以与靶DNA序列中间部位结合的单链DNA,它的5’和3’端分别带有一个荧光基团,这两个荧光基团由于距离过近,相互发生淬灭,不产生绿色荧光。PCR反应开始后,靶DNA变性,产生单链DNA,TaqMan探针结合到与之配对的靶DNA序列上,之后被Taq DNA聚合酶切除降解,从而解除荧光淬灭,荧光基团在激发光下发出荧光,最后可根据荧光强度计算靶DNA的数量。染料法:荧光染料(如SYBR GreenⅠ)能与双链DNA发生非序列特异性结合,并激发出绿色荧光。PCR反应开始后,随着DNA的不断延伸,结合到DNA上的荧光染料也相应增加,被激发产生的荧光也相应增加,可根据荧光强度计算初始模板的数量。 8.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原理 将荧光蛋白在某些特定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N片段和C片段。这2个片段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时,不能自发地组装成完整的荧光蛋白,不能产生荧光。但是,当这2个荧光蛋白的片段分别连接到一组有相互作用的目标蛋白上,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这两个目标蛋白时,由于目标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荧光蛋白的2个片段在空间上互相靠近互补,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分子,并在该荧光蛋白的激发光激发下,发射荧光。 简言之,如果目标蛋白质之间有相互作用,则在激发光的激发下,产生该荧光蛋白的荧光。反之,若目标蛋白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不能被激发产生荧光。 二.问答题: 1.怎样将一个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上;原核表达后,怎样纯化该蛋白? 2.通过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得cDNA的全长?简述其原理。 (一)已知序列信息 1.同源序列法:根据基因家族各成员间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该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然后再利用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获得cDNA全长。 2.功能克隆法: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 (二)未知序列信息: 1.基于基因组DNA的克隆:是在鉴定已知基因的功能后,进而分离目标基因的一种方法。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题2及答案教学提纲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题 2及答案

生化分离工程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预处理、细胞分离、纯化、产品加工。 2.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沉淀法和结晶法等。 3.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膜,依据其膜特性(孔径)不同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 4.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简单洗脱和梯度洗脱。 5. 等电聚焦电泳法分离不同蛋白质的原理是依据其各种蛋白质等电点 的不同。 6. 典型的工业过滤设备有板框压滤机和转筒真空过滤机。 9. 超临界流体的特点是与气体有相似的扩散性能,与液体有相似的密度。 二、单选题 1.供生产生物药物的生物资源不包括( D )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矿物质 2.下列哪个不属于初步纯化:( C ) A. 沉淀法 B. 吸附法 C. 亲和层析 D. 萃取法 3.HPLC是哪种色谱的简称( C )。 A. 离子交换色谱 B.气相色谱 C.高效液相色谱 D.凝胶色谱 4.其他条件均相同时,优先选用那种固液分离手段( B ) A. 离心分离 B. 过滤 C. 沉降 D. 超滤 5.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 C ) A. 高压匀浆法 B. 超声破碎法 C. 高速珠磨法 D. 高压挤压法 6.有机溶剂沉淀法中可使用的有机溶剂为( D ) A. 乙酸乙酯 B. 正丁醇 C. 苯 D. 丙酮 7.液-液萃取时常发生乳化作用,如何避免( D ) A. 剧烈搅拌 B. 低温 C. 静止 D. 加热 8.盐析法与有机溶剂沉淀法比较,其优点是( B ) A.分辨率高 B.变性作用小 C.杂质易除 D.沉淀易分离 9.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不包括( D ) A. 织物介质 B. 堆积介质 C. 多孔固体介质 D. 真空介质 10.哪一种膜孔径最小( C ) A. 微滤 B. 超滤 C. 反渗透 D. 纳米过滤 11.用于蛋白质分离过程中的脱盐和更换缓冲液的色谱是( C ) A. 离子交换色谱 B. 亲和色谱 C. 凝胶过滤色谱 D. 反相色谱 12.“类似物容易吸附类似物”的原则,一般极性吸附剂适宜于从何种溶剂中吸附极性物质 ( B ) A.极性溶剂 B.非极性溶剂 C.水 D.溶剂 13.下列细胞破碎的方法中,哪个方法属于非机械破碎法( A ) A. 化学法 B. 高压匀浆 C. 超声波破碎 D. 高速珠磨 14.离子交换树脂适用( A )进行溶胀 A. 水 B. 乙醇 C. 氢氧化钠 D. 盐酸

生物化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生物化学(一)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核酶;全酶;维生素;氨基酸;中心法则;结构域;锌指蛋白;第二信使;α-磷酸甘油穿梭;底物水平磷酸化;呼吸链; G蛋白;波尔效应(Bohr effect);葡萄糖异生;可立氏循环(Cori cycle) 1.全酶:脱辅酶与辅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即全酶=脱辅酶+辅因子。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 由食物提供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 4.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了遗传 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5.结构域:又称motif(模块),在二级结构及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卷 曲折叠,组装成几个相对独立,近似球形的三维实体。 6.锌指蛋白:DNA结合蛋白中2个His,2个Cys结合一个Zn. 7.第二信使:指在第一信使同其膜受体结合最早在新报内侧或胞浆中出现,仅在细胞内 部起作用的信号分子,能启动或调节细胞内稍晚出现的反应信号应答。 8.α-磷酸甘油穿梭:该穿梭机制主要在脑及骨骼肌中,它是借助于α-磷酸甘油与磷酸 二羟丙酮之间的氧化还原转移还原当量,使线粒体外来自NADH的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呼吸链氧化。 9.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转换为产物的同时,伴随着ADP的磷酸化形成ATP. 10.呼吸链:电子从NADH到O2的传递所经历的途径形象地被称为电子链,也称呼吸链。 11.G蛋白:是一个界面蛋白,处于细胞膜内侧,α,β,γ3个亚基组成. 12.波尔效应:增加CO2的浓度,降低PH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亚基间的协同效应,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