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VIP专享】成都中医药大学课程表

星期三
十二桥 十二桥 十二桥 十二桥 温江 一教2阶 2教102 2教302 2教401 C112
十二桥 十二桥 十二桥 十二桥 一教2阶 2教102 2教401 2教302
课程名称
医学统计与软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备
星期四 星期五
注
总学时
90 36
周学时
5 4
上午
下午
晚上
黄帝内经选论
课程名称
英语 自然辩Leabharlann 法概论总学时108 18
周学时
8 4
星期二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温病条辨》银翘散及类方辨析

《温病条辨》银翘散及类方辨析
周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8(17)1
【摘要】本文以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就<温病条辨>中银翘散及其类方的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作了逐一分析,指出银翘散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较强的解热、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故治疗范围较广,凡是外感风热邪毒,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均可用之,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之优势与特色.【总页数】2页(P87,89)
【作者】周江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浅析
2.《温病条辨》银翘散煎服方法特色及意义
3.《温病条辨》银翘散及其变方的应用浅识
4.对《温病条辨》清营汤和银翘散疗效的验证
5.浅析《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组方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临床医学院中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根底,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较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根底,必要的现代医学根底理论及诊疗技能,较坚实的中医理论根底,正确的中医理论思维,较熟练的中医临床技能和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能继承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能从事中医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根底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根底、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
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学制:七年层次:长学制培养目标:本专业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根底,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根底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诊治疾病,有较强的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文献学、医用生物学、中医根底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根底、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
就业方向: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编辑出版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春季学期研究生分课程表剖析

3
二教102
刘渊
伤寒论选论
54
3
一教二阶
傅元谋、成玉、翟慕东、刘杨
文献检索与利用
36
2
图书馆三楼
电子阅览室
刘辉
中国医史学选论
36
2
五教102
薛红
医学实验动物学
36
2
一教二阶
彭 成
方剂学选论
54
3
一教二阶
邓中甲、贾波、黄秀深、
叶品良、沈涛
中医文献学选论
54
3
二教102
李继明
分子生物学选论
54
3
一教二阶
天然药物化学选论
54
4
C-112
刘友平
药用植物分类学
54
3
B-104
严铸云、陈新
植物化学分类学
36
4
B-104
严铸云、陈新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备注
上午
1
1、《神经电生理原理及应用》取消开课,请选修该课程的同学更改培养方案。
2
3
4
5
下午
6
中医外科学专论(博)
临床药理学(博)
中医临床研究评价方法
(硕博)
中医儿科学选论(硕)
7
8
9
10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周学时
地 点
任课教师
中医外科学专论(博)
54
4
一教二阶
艾儒棣
临床药理学(博)
54
10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周学时
地点
任课教师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54
4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暑温2011624

5
2、历史沿革: ①《内经》中有病暑之名: 如《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 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 为病暑。” ②汉,张仲景提出了自己对暑病病因、 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看法。
如《金匮要略》中说:“太阳中热者, 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 参汤主之。”
6
③晋,王叔和承内经之说,把暑病作 为伏气温病看待,认为暑病热重于温。 如《伤寒序例》说:“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 者,热即重于温也。”
16
1、与春温鉴别
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证候。
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 (气分里热、营分里热)证候,不是气分阳明邪热 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 见之里热证候,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证;
病变过程极易耗气伤津。
17
2、与湿温的鉴别:
(1)暑入阳明 [证候]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
22
[病机]暑入阳明,里热蒸迫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暑热较盛,可酌情加入银花、连翘、竹 叶、荷叶、西瓜翠衣等。若发病之初兼有 暑湿而见微恶寒、胸痞、呕恶、苔腻者, 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或六一散等。
27
(2)暑伤津气
[证候]身热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
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 暑热内盛:身热、心烦、尿赤 津气两伤 :肢倦神疲、自汗、脉虚 [病机]暑郁气分,津气两伤
发病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易夹湿 邪为患
3
③证候特点: 初期:阳明胃热炽盛(高热、烦渴、 汗多、脉洪等)。 中期:易见伤津耗气,甚则津气欲 脱的危象,暑热久羁,易化火生痰, 动风闭窍。
幻灯片1成都中医药大学普通高等教育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方剂学发展简1史3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14
第一节 治法概述
15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与治法16
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2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 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 熨等外用剂型。
方剂临床运用 已初具规模
方剂学发展简史3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方剂学发展简史4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
方剂与治法23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方剂与治法24
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 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 一类治法。
方剂与治法25
汗法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使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二OO五年六月
《温病学》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方法及其预防的临床学科,其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学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提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课程根据中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学内容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温病辨证、常用诊法、防治方法。
中篇为常见温病证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
下篇为温病学原著选读,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的教学必须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对温病学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如病因、常用诊法、辨证、防治方法等章必须作为重点内容组织教学,力求概念明确,说理透彻,对于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全局,通盘考虑,精心安排,力求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做到既有联系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某些章节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应引用临床实例以资印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见习,以增加感性认识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5.在教学中,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运用投影、录象、幻灯等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上篇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了解温病学发展简史。
3.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
1.阐述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学科的性质和范围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简介战国至唐代对温病因、证、脉、治的论述。
了解宋代至金元时代温病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重大发展,介绍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贡献;
3.重点讲述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尤其是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学术成就。
4.简介民国时期温病学具有代表性医家的业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科的发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目的要求】
l.熟悉温病的概念。
2.掌握温病的特点。
3.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教学内容】
1.明确温病的概念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而不是某一病证。
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介绍。
2.重点讲述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四个共同特点。
3.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4.介绍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
注意明确温疫、温毒的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
第三章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
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了解温病的发病因素,熟悉温病的发病类型。
【教学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注意分析比较新感与伏邪温病。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和主要证候。
3.熟悉并逐渐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形成。
指出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分别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病位、传变、治疗大法。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电化教学。
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的辨析。
3.了解白疒咅、验齿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讲述察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上的意义。
2.从舌苔颜色、厚薄、润燥的观察,阐明温邪的性质、病机、津液存亡及临床意义。
3.讲解舌质的色泽、润燥的临床意义。
4.阐述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重点讲述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5.明确斑疹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
6.简介白疒咅、验齿诊察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与电化教学相结合。
并予放映舌诊幻灯片或投影彩色图谱,或组织临床见习,加深理解。
第六章治法与预防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治疗立法的依据。
2.掌握温病常用治法的涵义、适应证、代表方药及注意事项。
逐渐熟悉并掌握其临床运用。
3.了解温病有关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以审察病因,掌握病机,随证施治,立法依据。
2.讲述各种治法具体运用。
注意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3.简介开窍熄风、滋阴生津、固脱等法的运用。
4.简述中医对温病预防的认识与方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