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之养生之道
孙思邈与中医养生贡献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进而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
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
此外,他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
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强调房中补益。
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指出:“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
为防止性生活不当而诱发某些疾病,在《千金要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
这些观点,都是很科学的性保健内容。
第四,重视妇幼保健。
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
第五,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
由于孙思邈懂道、佛之学,对其养生之理论及养生之术皆有精研,故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
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称为“药王”。
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另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等。
道教是“贵生”之宗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
道教主张“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所化生。
人之性命亦由“道”所化生。
养生的关键就是养命养性。
而性命两者不可分离,故养命也就意味着养性,养性也就兼而养命。
孙思邈继承了道教这一思想,亦主张养生着重在于养气(命)、养性(神)。
近年来李刚、董沛文和薛公忱诸先生已经对孙思邈有关养生思想作了探析。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从养气、养性两个方面对孙思邈真人的养生思想作如下解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顺时养气”,贵在随天时而变孙思邈主张,养五脏六腑之气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一年十二个月中养气之方法是不同的,即“顺时养气”。
他在《孙真人摄养论》里指出:正月里,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咸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肺,赡养胃气。
此月“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天黑就睡,“以缓形神”。
[1]491又,勿食生葱;生葱损人津血。
勿食蛰藏之物,折寿。
勿食虎、豹、狸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二月里,肾气微,肝气刚处旺盛。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肝。
此月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深冬蕴伏之气。
此月勿食黄花菜、陈醋和酸菜,以免发痼疾。
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
勿食葵花子及鸡子,食之会滞人血气,泄精。
勿食兔、狐、貉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此月初九忌食一切鱼。
又,由于仲春气正,宜节酒,从而保全真性。
三月里,肾气已息,心气渐临,肝气正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
此月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1]491。
此月勿专门杀戮,以顺天道。
古人顺应四时自然养生的故事

古人顺应四时自然养生的故事
1.《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的故事虽并非直接讲述四时养生,但其揭示了顺应自然、把握规律的生活智慧。
庖丁解牛的手法之所以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是因为他深入了解牛的身体构造,并顺应自然之道。
引申到养生,即人们应该了解自己身体的生理节奏,遵循四季变化调整作息和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2.孙思邈养生实践: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在《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中详细阐述了四季养生的方法。
如春季主张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养肝护脾;夏季则应避免烈日暴晒,保持心神宁静,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秋季要收敛神气,防燥护肺,多吃水果蔬菜;冬季则应保暖御寒,适量进补,保养肾脏。
3.《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
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的四季养生原则。
春天适宜户外活动,舒展筋骨,养肝疏泄;夏天要注意养心安神,避免过度疲劳,顺应炎热气候;秋天应收敛神气,平衡阴阳,防止秋燥伤肺;冬天则需藏精纳气,加强营养补充,休养生息。
药王孙思邈《养生百字铭》

药王孙思邈《养生百字铭》
孙思邈,后人多称“药王”、“孙真人”。
孙真人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着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在传统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真人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至百岁。
孙真人晚年归隐处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立有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的《养生铭》,其至理名言把中医学之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孙真人认为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
所以,《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
孙真人在精神调养观点,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
孙真人指出,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
尤其是修道人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之含义。
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要用两手心掩耳,然后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口水津液满口时可咽下。
这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
孙真人再三叮咛,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之身体。
注解孙思邈养生铭

养生铭孙思邈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
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
”(《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
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
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
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孙思邈养生法

闭目养生十三法。
1、闭目养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2、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3、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4、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6、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7、闭目解乏: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当身体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8、闭目释烦: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孙思邈的房室养生经

龙源期刊网 孙思邈的房室养生经作者:张会来源:《现代养生》2007年第03期孙思邈(公元58l一682年),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享年10l岁。
他知识渊博,医术精湛,通晓养生,为古代医林中之寿星。
在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对房室养生多有研究。
特别是《千金要方》中的《房中补益篇》,是古代专论房室养生的重要文献。
其房室养生经验有如下几方面:1.孙氏认为房事是一门科学,是“道”,是“法”,是“术”;“少年极须慎之”,“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
如果未满四十而不懂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借力行房,不及半年,精髓枯竭,推向死近”。
而人年四十,体力已衰,仍贪欲如少年,务于淫佚,必“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
房事不是单纯为了快意与纵情,而在于生育与养生,这是非常明白而又深奥的道理,不可不知。
2.孙氏认为男女交合应该有一定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繁衍后代,有利于家庭和睦和自身健康。
“夫交合如法,则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竞集”。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少年放纵肆泄,老而不知闭固,则“家道日否”,“家国灭亡”。
孙氏把房事当作一种高尚的道德,难能可贵。
3.关于交合之法,《千金要方》叙述得也很详细。
交合之时,“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自觉阳气渐盛,方可慎而交合。
交合之时,应当先做按摩导引,呼吸吐纳、吞津意守;泄精时,“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并收缩小腹,叩齿千遍;泄精之后,用菖蒲末、白梁粉对阴部进行敷摩,令其干燥,不生湿疮。
4.关于交合次数与动态,孙氏认为交合次数应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即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强壮者一月一泄。
对于体力强盛过人者,亦可超越上述的次数,且不可抑忍而生痈疽。
交合动态,“但深内勿动”,意念集中于脐部,待面热,上下徐徐咽气,方可徐徐出入。
从《千金要方》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 喜怒 伤气 , 暑伤形 , 寒 暴怒伤 阴 , 暴喜伤 阳。故喜 怒不 节 , 寒 暑失度 , 生乃不 固。人 能依 时摄 养 , 得 免其 天 枉也 。 对 日 故 ” 常所伤 , 孙氏 主张 养生 者 须谨 防之 : 才 所 不 逮而 强 思 之伤 “
也, 力所 不胜而强举 之伤 也 , 深忧 重恚 伤 也 , 悲哀 憔 悴伤 也 ,
・
玉泉者 , 口中唾也 , 朝旦 未起 , 早漱 津令 满 口乃 吞之 , 齿 二 琢 七遍 。如此者 , 乃名 日练精 。 ”
2 调 神 迎 气 以 养 生
养性》 中, 之 值得今人借 鉴 , 现概述 如下 。
孙 思邈重视养 生者 的 自我 修养 , 认为调 神志 、 导引 , 做 是 养生者 常须习练之术 , 比服 补药还 重要。《 千金要方 ・ 第二 卷
初起 , 面向午展两 手于膝上 , 心眼 观气 , 入顶 , 上 下达涌 泉 , 旦
旦如此 , 日迎 气” 凡心 有 所爱 , 名 。“ 不用 深爱 , 心有 所憎 , 不 用深憎 , 并皆损性 伤神 ” “ , 常须 运心 于物 平 等 , 如觉 偏颇 , 寻
改正之 。孙 氏强调 : 每 日必 须调 气 补泻 、 摩 导引 为佳 , ” “ 按 勿
摘要 : 孙思邈是我 国唐代 著名的 医学家和养生 学家 , 享年 1 1岁 , 著作《 0 其 千金要 方》 记载 的养生之道 可 资后 人借 鉴 。主要 为 7 个方 面: 良好 的 习性 以养 生 ; ① ②调神 迎气 以养 生 ; 居家有戒 以养 生 ; 每 日按 摩 以养 生; ③ ① ⑤调 气导 引以养 生; ⑥服 食补 药 以 养生 ; 房 中补 益以养生 。 ⑦ 关键词 : 孙思邈 ; 千金要方》 养 生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孙思邈之养生之道
近几年来,“吃膏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火,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工作中不断攀升的压力,更多的健康人或者说处于亚健康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之道,所谓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历家就有在养身方面诸多造诣者,孙思邈就是其代表性人物。
孙思邈(581-682),唐朝京兆华原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以101岁的寿数向后人诠释着自己养生护身的理念,来证明人类只要讲究养生之道长命百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孙思邀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即根据自然规律和环境来摄生养性,他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其在《千金要方养生序》曰:“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即呼应了《内经》“治未病”的理论。
他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提出了:“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治未病”观点。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从而促进人类的健康。
强调能够于“未病”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来对人民健康负责,并提高生活水平。
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养
生保健的学说,并在当代得到很好的应用。
在现代西医中,我们常说的三级预防,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对于高危人群我们提倡戒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类药物等等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残、致死率,就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体现,可见这一思想的先进性。
孙思邈认为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保持心情舒畅,适当控制情绪,乐观的对待人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
通过“精神修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或隔离各种损害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避免或减轻这些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可增强体质以提高其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力,使之能够主动克服或适应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良刺激,从而达到保障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孙思邈还提出了饮食养身、运动养身等更贴近民生的养生方式。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药王”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
什么才为“食宜”呢?他认为“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会俭约为佳,每学淡食”。
“淡食”包括清淡素食及低盐饮食两个方面。
据现代医学分析,素食的好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能提供大量的矿物质(钙、磷、铁),这对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血管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第二,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叶绿素,有一定的防癌效果;第三,含有大量纤维素,有助于糖、脂肪、蛋白质吸收,并可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纤维素还能促进胃肠蠕
动,有利大便排出。
据目前发现,世界各地的长寿者,一般都是较少进荤食的。
而食盐量过大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目前高血压所致的脑溢血和心脏病已是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孙氏还提出“仍节饮食,是以养性者”的理论。
每餐吃七八成饱已足矣,暴食、暴饮增加了胃的负担,且易得急性胃扩张、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不可不慎。
“淡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
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有益于养生之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
近年来,西方人在深受厚味佳肴而诱发若干疾病的危害后,遂提出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主张,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建议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等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行列,摒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这也不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之否定,只是对淡味是种有益于健康的饮食类型的一种肯定。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动与休息需要保持和谐的重要性。
劳与逸是一对矛盾,既要保持和平统一,又要相对平衡,生命才能健康。
运动是包括日常生活的活动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运动。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及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名言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在条件许可下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经
常活动筋骨,祛病延年。
同时遵循“适度原则”,不宜项目过多,不宜强度过大,不宜速度过快,不宜时候过长,不宜要求过严,不宜目标过高,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运动提高肌肉活动能力和耐受力,促进骨骼生长,可使韧带更坚强,关节活动更灵活。
运动能刺激呼吸中枢,使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更为发达。
经常在户外活动,多有机会接触新鲜空气和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免疫功能,使人体对寒冷、细菌、病毒、感染、更具有抵抗力,大大减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机会。
运动能适当加快心跳速率,加强心肌锻炼,使心跳在运动后变得缓慢有力,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成反比。
这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凡事都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明白了这一点,又何必纠结于能否“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