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第一框PPT优秀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导课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一、感受文化现象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这说明(D)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文化活动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二、文化是什么(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九课 第一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oc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九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1 .历史证明:论、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运兴、民族强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_____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和和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是是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持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坚守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伟大实践先进文化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
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坚持百花齐放,坚持百家争鸣。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协调社会主义服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情境链接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探究点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历程重要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PPT课件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
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
的坚定信念。
(2)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
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16
理解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 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
1
和各种纪念品。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
(一) 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
结论: 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
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
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继承、借 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
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
鉴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
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
2、200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思 想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如果主流意识 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 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 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 不知何去何从。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
A、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 B、抵制腐朽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文化部编制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
材料一:《纲要》强调: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 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间文化资源,组织 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 层”等活动经常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件1

7.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 诗,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创造的优秀民族文 学。三大英雄史诗
D
▪ A.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和斗争
▪ B.体现着不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的差异
▪ C.说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英雄标准 ▪ D.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 地位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中华文化的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板书
我国的文学艺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程度的另一个重要 标志是什么?
科学技术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国书法艺术
中国青铜艺术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音乐戏剧及乐器 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建筑艺术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董仲舒
朱熹
王夫之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作用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 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2)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特点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D
4.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
•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 奔放
•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 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这说明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提示:(1)它们属于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一种 社会现象。
(2)属于文化,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 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精神活动
产品
人类社会
物质活动 社会精神
社会实践 物质力量
物质载体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连一连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想一想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不能。(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而“精神变物 质”不是无条件的。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易混易错| 1.纯自然现象有时也是文化现象。(×) 点拨: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纯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 形成的。(×)
点拨:文化素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 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 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3)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能认为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 人成长都有促进作用。文化在性质上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 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也不同。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5.第3课第一框教案《认识自我》

第3课第一框教案1.教学思路说明第3课以“人人都可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议题,分解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备什么条件”“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认识自我与成长成才的条件和途径。
通过四式(开放式讨论、情境式体验、方案式设计、成果式实践)、三提(提问、提示、提升)、两融入(融入新时代育人要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提升学生这一主体的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活动中通过提示拓展其思维,通过提升进行价值引导。
学生则通过开放式讨论和情境式体验增长知识、培育情感,在方案式设计和成果式实践中提升能力,凝练成果,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
第一框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健康、认识自我的角度和方法;通过还原情境(例如,作为新生入学时,感受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创设情境(例如,假如你是自己的朋友,体会朋友视角中的自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增强学习的客观性、深刻性和主动性,避免学而不会、会而不用的问题。
通过“明镜鉴”方案式设计,进一步认识自我。
通过课后实践活动“一叶知秋——自我觉察”,逐步加深认识,探索自我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和情绪规律。
2.教学分析课题 认识自我授课类型 新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内涵和积极作用。
2.认识自我的价值、角度和积极作用。
3.认识自我的三种主要方法。
4.理性分析和整合从不同渠道获得的关于自我的不同信息。
学情分析1.学生对心理健康感兴趣,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对心理健康的表现理解不全面。
2.学生能够从相貌、性格、兴趣等生理和心理方面认识自我,但缺乏对社会我等方面的认识。
3.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停留在知道自己的某些特征层面,没有学会从这些特征中挖掘出自己具有的潜能及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3)

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
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精品PPT
[典例 2] (2012·广东高考)广东某县力依塑托文葛化洪旅等游历品史牌名体人现的了文化
遗产,致力经于依化济挖托遗是掘葛产文当洪发化地等 展发独历区展特史域的的名文基中人化医础的药文化文和文化宗化对教具经文有济化相的,对反力独作塑立用文性化旅游
精品PPT
2.应对措施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 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精品PPT
一、命题常设误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理由:文化影响科技发展。
(2013·四川卷·T9-②)( × )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品PPT
[典例 3] (2013·海南高考)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 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悬川棺珙岩县画发的现内容37体1 现幅历了经人风们雨的悬棺岩
艺术作品“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表明优秀
优秀的文的化文可化以引领时代的发展
()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文化作为意识范畴,可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以文反化作源用于于实实践践,,不但是并源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不于能智直慧接创造未来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课件

3、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和启发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思 路,辅导学生学习方法,因此采取问答法、读书 指导法
4、材料图文并茂,因此采取演示法
三 学法
1、温故知新法:主要体现在我的问答法教学中,通 过回顾所学知识点,来理解新知识点。
2、探究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主要体现在讨论法 以及启发式教学法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以 及同学间的讨论,探究知识、学习知识。
建设我国先进文化
对第三单元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第一,二单元 知识掌握 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对该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国家、民 族、悠久历史、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认同感,也为后面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作铺垫。所以它 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框架 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 B、教材不足: a、教材一开始并没有解释对博大
精深的理解,而直接进入它的三方面表现,学生可能会 有些懵,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最后一个知识点:“各族人民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涉及民族共同心理的知 识点,是常考点,教材没过多说明,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政 治素养才能理解好。
同感和归属感。
B、能力目标(根据高二学生辨别、判断能力不成熟的
情况 )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3、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各族人民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根据思想教育和高中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整体和部分)
民族文化 的关系
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也存在着差异
(共性和个性)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8
春
节
9
10
11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回族:开斋节
傣族:泼水节
苗族:苗年
藏族:藏历年
12
你知道外国有哪些民族传统节日呢?
圣诞节
感恩节
西方的鬼节—万圣节
复活节 13
1、民族节日
(1)内涵: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饰和旅游景点中,你有什么感受?
6
1
异彩纷呈 交相辉映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 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7
学考、高考考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世界文化 民族节日
19
我国质文化遗产
昆曲
古琴
杭州西湖
20
国外文化遗产
埃及金字塔
雅典卫城
法国凡尔赛宫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21
2、文化遗产
(1)内涵: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重要标志。
(2)作用2: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2)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 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感情的 集中表达。
(3)功能: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14
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召开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世 界遗产大会上,广东的开平碉楼 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成为中国 第三十五处世界遗产。
2009年6月26日中国山西五台 山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 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 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答:(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认 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 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进步。
(2)“各美其美”是指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 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 认文化的多样性。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相互借鉴,求同 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步。
怎么办?
2、民族精神
怎么看1 ?
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
故宫(中)
泰姬陵(印度)
雅典—巴特农神庙
白宫(美)
2
3
世界文化多样性 Variety of world culture 世界の文化のディバ-シティ
세계 문화 다양성
4
不同民族的服装
旗 袍
和 服
韩 服
西 装
5
从这些不同建筑艺术、语言文字、体育项目、民族服
25
3、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和应遵循的原则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 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6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 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27
23
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 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 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 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 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此,一 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 “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 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
是什么?
第二单元
为什么?
第一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传播(中、外) 横向
2、文化继承(古、今)
2、文化的作用
纵向
3、文化发展、创新
《文化生活》
第四专题 整体结构
发展先进文化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
1、文化生活中选择
民族精神
2、文化强国(精神文化)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心环节(思想道德) 源远流长)
(3)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 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 给予保护。
22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具有共性 即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具有个性 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3)文化是部分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4)文化又是整体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据此,有人认为“要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 统文化,就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坚决抵制 洋节”,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24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必然性) (1)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5
世界遗产的分类:P30相关链接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双重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16
我国的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
北京天坛
布达拉宫
中国长城
17
我国的自然遗产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三江并流
中国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18
我国的文化、自然 遗产(双重遗产)
山黄
中国泰山风景名胜区
峨 眉 山
武 夷 山
内涵 作用
多样性的 主要表现
文化遗产
内涵 作用
世
保护 ①人类社会基本特征,
界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
原因 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化尊重文化 的多样性的 多 样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内在要求
正确 态度
:既要认同…..又要尊重…..
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性 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