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于洪区造化中心小学

温智慧

2013年10月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内容提要】:“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

学模式。

【关键词】:以读为本初读感知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是老师陷入对作品内容作过多的分析之中不能自拔,在教学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时间少;内容上,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语言的运用、读写结合太少;方法上重串讲串问,轻感悟朗读,因此,教学“耗时多、效率低。”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确立了一个方向,即应通过“以读为本”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做到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另一头就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所以阅读教学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落实“读”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我尝试着进行了“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的初探,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是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

第一,初读感知

本环节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语言,这是一种尝试性学习,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知道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做上标记,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可以依据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依据人物的言行提出问题。可以依据重点段、重点词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教师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激发兴

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例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围绕桥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桥仅仅是那座木桥吗?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一步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确定目标

本环节属于明确目标阶段,本阶段,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梳理成几个重点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读书要求。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第三,细读领悟

本环节属于理性阅读阶段,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质疑,抓住重点段落精细阅读,要求边读边想,这是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细读必须指导读的方法,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如《桥》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2、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如《桥》一课,课文中有两个“吼”字,让学生反复读两处“吼”,议一议“吼”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第一个“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第四,深读品赏

语文阅读不同于其它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课文做进一步深读,训练学生揣摩、品赏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从中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即理解课文的形式,这一训练一般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五,熟读积累

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X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一些典X的文章和精美的片断,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背下来,这是把X文中优秀语言积累储存起来,为把X文言语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奠定基础。

第六,拓展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