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7、8、9、10章练习(三)

《植物学》7、8、9、10章练习(三)
《植物学》7、8、9、10章练习(三)

《植物学》练习(三)

——花;种子和果实;植物界基本类群;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一)填空题

1.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在心皮中间相当于叶片中脉的部分称为________,子房中胚珠着生的部位称为________。

2.填写下列各部位细胞核所含染色体的倍数是多少:

珠心组织____,卵细胞_____,单核花粉粒____,胚乳____,茎尖生长点____,花粉母细胞____,花粉囊壁____,单核胚囊_____,三核花粉粒_____,八核胚囊_____,幼叶_____,胚囊母细胞____。

3.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看单核花粉粒又叫__________,成熟花粉粒又叫______,精子又叫________。

4.花药壁的各层中,________与花药开裂有关,________与花粉发育有关。

5.一个成熟的三细胞花粉含______个_______细胞和_____个_______细胞。

6.花是适应于_____的_________,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变态的叶,而______和_______等是能育的叶;心皮是组成_______的基本单位。

7.减数分裂前期Ⅰ很长,可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5个时期。在_______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________期同源染色体交换。

8.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的发育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_结束;第二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

9.发育成熟的胚囊一般由_____个细胞组成,近珠孔的是_____细胞和_____细胞,远珠孔的一端为______细胞,位于中央的是______细胞。

10.双受精是______与______融合和______与______融合,它是_______植物所特有的有性生殖过程。

11.胚珠原基是______处发生的,原基前端发育的______是胚囊的来源;胚囊母细胞经_____分裂形成单核胚囊,即________,单核胚囊经____次______分裂分化为_______胚囊,即称_____________。

12.卵细胞是一个有高度_____性的细胞。它有壁,通常______端的壁较厚。_______端的壁逐渐变薄。助细胞与卵细胞在珠孔端排成_______形,助细胞最突出的特点是在________端的细胞壁上有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质膜的_________,这可能与助细胞的功能有关。

13.被子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发生_____次,发生的场所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里面。

14.胚胎的发生从_______开始,其第一次分裂多为不均等_______为二细胞,靠合点端一个较______,称_________,靠珠孔端的一个较______,称_________,此时称为二细胞的_________,以后_________多次分裂形成胚体。

15.被子植物的种子是由______作用的_______发育来的,其中_______发育为胚,___________发育为胚乳,_________发育成种皮。

16.外胚乳是来源于________,其染色体倍数为_______;而胚乳通常来源于__________,其染色体倍数为________。

17.受精后的胚珠其中受精卵发育成______,受精极核发育成_______,珠被发育成________,珠孔发育成_______,珠柄发育成________。

18.蚕豆和花生是属于_________种子,蓖麻是属于__________种子,水稻的米粒和小麦的籽粒不能称为种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称为_______。

19.水稻种子胚的内子叶根据形状也称为_________。水稻种子萌发的过程是属于子叶_____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油菜、萝卜、菜豆和洋葱等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是属于子叶_____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植物的种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构成的,但也有很多植物的种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所构成,前者称__________种子,后者称___________种子。

22.种子萌发时,通常是______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_____,接着_____伸长,将胚芽或胚芽连同_______一起撑出土面,不久,胚芽生长形成_______和________。

23.被子植物果实、种子、胚及胚乳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发育而成的。

24.苹果的果实是由_______与_______等参加形成的,因而称为_______果。

25.龙眼种子的可食部分是种子结构中的________,它是由胚珠的_______部分发育而来的。

26.根据果皮是否肉质化,将果实分为肉质果和两大类型。后者根据成熟后果皮是否开裂,被分为和两类。

27.聚花果是由发育而成,聚合果是由发育而成。

28.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的主要食用部分各是什么?

草莓:;无花果:;梨:;西瓜:;柑橘:;桃;花生:;玉米:;凤梨:;荔枝:;番茄;桑椹。

29.植物种的学名是用法命名的,一个完整的学名由、和构成,用文表示。

30.分类学上常用的各级单位依次是。

31.写出以下藻类各门的一些代表植物(属名):

蓝藻门、;绿藻门、、;

红藻门、;褐藻门、、。

32.低等植物中具有动植物的特点的有门和门的植物。

33.地衣是与共生的植物,根据外形分为、和

三种类型,根据内部构造分为、两种类型。

34.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相似,皆称为植物。蕨类植物已有,,器官的分化;组织结构上有的分化;生活史中具有两种独立生活的植物体,即和。

35.蕨类植物通常分为五纲,即纲、纲、纲、纲与纲。裸子植物门也通常分为五纲,即纲、纲、纲、

纲与纲。

36.写出下列植物的系统位置:

(1)银杏:科纲;(2)水松:科纲;

(3)水杉:科纲;(4)银杉:科纲;

(5)竹柏:科纲;(6)麻黄:科纲。

37.在高等植物中,植物、植物和植物具有维管组织,

植物和植物具有花粉管,植物具有果实。

38.在高等植物中,孢子体和配子体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类型:孢子体寄生配子体上是植物;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的是植物,二者都能独立生活的是植物。

39.完成下列植物界分“类群”检索表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束,无胚。 (2)

(1)植物体绝大多数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组织(除苔藓外),有胚。…

(4)

(2)植物体为藻类和真菌所组成的共生体。………………………………()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真菌所组成的共生体。 (3)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生活方式为自养。…………………()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它色素,生活方式为异养。…………………()

(4)植物体为叶状体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无真根,无维管束。……()

(4)植物体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 (5)

(5)植物无种子,以孢子繁殖。……………………………………………()

(5)植物有种子,以种子繁殖。……………………………………………()

40.因为苔藓、蕨类、裸子植物三者都有,所以三者合称植物;因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二者都有,所以二者合称植物;上述四类植物又可合称植物。

41.裸子植物的是裸露的,传粉时花粉直达;雌配子体包含和两部分;多数种类木质部中输导水分的是,韧皮部中输导有机物质的是。

42.被子植物生活史中,从_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是二倍体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止,是单倍体阶段。

43.地球上最原始、最古老的植物类群是和。

44.全世界的被子植物约有种,我国约有种,根据它们形态特征上的异同,通常分为两个纲,即纲(也称纲)和纲(也称纲)。

45.十字花科植物的花萼片,花瓣片,形排列,雄蕊,子房位,胎座,果。

46.十字花科常见的蔬菜植物有,,和等。

64.蔷薇科分为四个亚科,其中,子房发育形成蓇葖果的是亚科,形成梨果的是亚科,形成核果的是亚科,而亚科心皮多数,分离,可发育形成果或果。

47.豆科三个亚科区分的主要依据是和。

48.唇形科的植物多为本植物,茎常为棱形,单叶生,花冠

形,花序,雄蕊,心皮个,果。本科重要的药用植物有,,和等。

49.茄科的花冠状,子房位,果实为果或果。本科重要的经济植物有,,,和等。

50.向日葵属于科亚科;花序类型是花序,花序外被数层叶质苞片组成的结构,称为;边花状,性;盘花状,性;雄蕊;子房位,心皮个;果实类型为果;主要食用部分为。该亚科的常见植物还有、、、和等。

51.小麦麦穗是花序,它是由许多构成.其中能育小花是由,,,和组成。

52.莎草科植物区别于禾本科植物主要特征为:(1),(2),(3),(4),(5),(6)。

53.百合科植物常为多年生本植物,地下常具茎、茎或

茎,单叶,花以为基数,子房位,胎座,室,果实常为或。

54.兰科植物花瓣中央有一片特化的;雄蕊与雌蕊形成;花粉常呈;子房位,并呈,胎座为胎座,果实为果,种子为种子。

55.在被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前四名依次为、、、和。

56.不少植物的雄蕊特征常是分科的重要依据,如:锦葵科为雄蕊,十字花科为雄蕊;蝶形花亚科为雄蕊;唇形科为雄蕊;菊科为雄蕊。

57.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是根据与两种学说建立起来的。

58.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理论基础是说,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裸子植物本内苏铁的演化而来,所以现代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是具有花的目和目。

59.假花说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裸子植物的植物,因而现代被子植物中的

类植物是最原始的代表。

(二)选择题

1.花粉囊壁分三层,有一层细胞壁不均匀加厚有助于花粉囊开裂的是_____。

A、绒毡层B、中层C、纤维层D、表皮2.复雌蕊是指____。

A、一朵花中有2个以上雌蕊B、一朵花中有2个以上雌蕊且离生

C、一心皮构成一雌蕊,但子室较复杂D、雌蕊由二个以上心皮合生而成3.雌配子体是指________。

A、单核胚囊B、七细胞或八核胚囊C、二核胚囊D、四核胚囊4.在减数分裂中,染色单体开始发生基因互换的现象是在_______。

A、偶线期B、粗线期C、双线期D、终变期5.水稻、小麦花粉粒即将成熟时,形成精细胞的一次细胞分裂是_____。

A、减数分裂B、有丝分裂C、无丝分裂D、细胞的自由形成6.决定受精亲和或不亲和的物质是花粉壁和柱头表面的_______。

A、蛋白质

B、硼

C、钙

D、硼和钙

7.豆科植物的胎座是_______。

A、边缘胎座

B、侧膜胎座

C、中轴胎座

D、特立中央胎座8.子房基部着生在花托上,花的其他部分都低于子房着生,这种花叫做_______。

A、上位子房下位花

B、上位子房周位花

C、特立中央胎座下位花

D、基底胎座周位花9.花柄长短不等,下部分花柄较长,越向上部,花柄越短,各花排在同一平面上称_______。

A、伞房花序

B、头状花序

C、伞形花序

D、圆锥花序

10.花药发育过程中,单核花粉(即小孢子)形成的过程是_______。

A、造孢细胞→孢原细胞→花粉母细胞→小孢子

B、花粉母细胞→孢原细胞→造孢细胞→小孢子

C、孢原细胞→花粉母细胞→造孢细胞→小孢子

D、孢原细胞→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小孢子

11.花粉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_______。

A、中层

B、绒毡层

C、纤维层

D、造孢细胞

12.与花药开裂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

A、纤维层

B、中层

C、表皮

D、绒毡层

13.胚囊中的卵器指_______。

A、卵细胞

B、1个卵细胞和2个助细胞

C、1个卵细胞和2个极核

D、卵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

14.自花传粉现象在自然界得以保存,是因为它_______。

A、比异花传粉进化

B、能增强后代生活力

C、能保持种系特征的稳定

D、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15.外胚乳来源于__________。

A、受精极核B、珠被C、珠心D、珠柄

16.被子植物无配子生殖的胚来自_________。

A、未受精的卵细胞B、助细胞、反足细胞或中央细胞

C、珠被或珠心细胞D、大孢子母细胞

17.核型胚乳中胚乳细胞形成的方式是__________。

A、先产生核后产生壁B、先产生壁后产生核

C、核和壁同时产生D、胚乳一直保持游离核状态

18.我们吃苹果,实际上食用的主要部分是原来花的________。

A、花冠B、花筒(托杯)C、子房壁D、胚珠

19.荔枝、龙眼食用部分是假种皮部分,它是由______发育而来。

A、珠心B、珠被C、珠柄D、子房内壁

20.不经过受精作用就能产生新个体来延续后代的方式包括。

A、单性结实

B、无融合生殖

C、营养繁殖

D、A、B和C

21.果实的果皮由发育而来,种皮由发育而来。

A、胚珠

B、珠心

C、珠被

D、子房壁

22.真果是_______。

A、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B、由子房和花托共同形成的果实

C、由整朵花形成的果实

D、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23.荚果与角果的根本区别在于_______。

A、荚果果皮肉质可食,为肉果,角果的果皮干燥,属干果

B、荚果比角果粗壮或长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理工学科部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一五年七月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1、基本建设和分类。 2、基本建设程序。 3、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基本要求: 1、熟悉基本建设和分类。 2、了解基本建设程序。 3、了解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掌握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重点:基本建设和分类、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难点: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第二章水工程造价编制与组成 课程内容: 1、投资估算。 2、设计概算。 3、施工图预算。 4、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基本要求: 掌握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本章重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本章难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第三章工程定额 课程内容: 1、定额概述。 2、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 3、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 4、单位估价表。 5、工程预算定额。 基本要求: 1、熟悉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2、掌握单位估价表。 本章重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本章难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第四章水工程概预算费用与计价程序 课程内容: 1、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水工程计价程序。 3、水工程费用计算。 4、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工程量清单计价。 基本要求: 1、熟悉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了解水工程计价程序。 3、掌握水工程费用计算。 4、了解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学会工程量清单计价。 本章重点:水工程费用与组成;水工程费用计算。 本章难点:水工程费用计算。 第五章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概述。 2、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5、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基本要求: 1、了解给水排水工程系统。 2、熟悉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掌握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本章重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本章难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第六章消防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2、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精)

分子生物学基础和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和医学相关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技术使它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医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疾病基因的不断发现和克隆,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这些重大的医学进步离不开技术上的更新和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和应用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分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两个部分,重点讲述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引入近年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进展和相关内容。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医学的一种媒介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因此现在现针对本科学生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强化理论课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医学生实验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性的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可以更全面直观的分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分子生物学重要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可运用于医学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融入医学研究的各方面,分析疾病基因、从分子水平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跟踪疾病发展过程、检测感染人类的病原生物以及未来根据个体化治疗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前期课程的基础上由检验系临床化学教研室负责开设的, 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程有生物化学和生化技术等。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理论课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基础理论主要讲授基因和基因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本技术包括了核酸提取、DNA重组技术、核酸干扰技术、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DNA芯片等。实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林业技术经济学》(新版)教学大纲

《林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林学专业2007级 学时数:27 学分数:1.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是林学专业的选修课。林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是对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的科学,即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林业技术经济学也是林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0.5学时) 要求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简单应用:简述林业技术经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原理(1.5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如何处理林业生产中不同技术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 全面理解:经济效果原理。 难点分析:经济效果原理和如何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第二章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和评价标准(2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 全面理解:评价林业技术方案的客观标准。 难点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 综合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 第三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2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的作用和设置原则。 全面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 重点掌握: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难点分析: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第四章林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3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的一般步骤,以及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内容。 全面理解: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难点分析:因素分析。 第五章技术经济预测和决策(4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经济预测概述。 全面理解:定性预测法、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其它方法,马尔科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决策和效用曲线。 难点分析:回归预测和效用曲线的应用。 第六章线性规划(1学时) 本章内容要做好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到数学内容的较多,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讲解清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TEACHING PROGRAM) 执笔者:洪宇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其中: 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重庆高级建筑技工学校《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课教研组编写教师:魏佳强 2013年2月23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概述。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较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适用对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专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教学对象:2011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上学期的成专学生。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并对建筑工程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初步的经济分析、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成为一名技术强、能力过硬并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技术管理人才。 三、本课程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用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既牵涉基础课,又涉及专业基础课,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法规》、《建筑材料》、《工程量计价》。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 四、教学方法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方法上,要在讲清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工程经济规范条文的应用,熟悉各种经济指标,能熟练地运用规范进行各种基本构件的经济效果评价。 作业对熟悉基本理论和计算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有计划地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足够的习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规范的相关规定。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 英文名:Essential Biology 课程性质:普通教育选修课 适用对象:非生物科学类专业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特别要求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日期: 2012.1.12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普通生物学》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普通教育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重点,以生物的演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了解整个生命世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辨证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二)教学要求 1、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2、掌握动、植物个体发育中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及其对机能和环境适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了解生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4、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与教学手段 三、主要参考书 《普通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顾德兴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教学内容 绪论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什么是生命理解:生命的结构层次。 了解: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一、什么是生命 二、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四、生物学的分科 五、生命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细胞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理解:细胞大小和数目,物质的穿膜运动:扩散、渗透、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了解:细胞连接 一、细胞大小和数目 二、细胞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物质的穿膜运动:扩散、渗透、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五、细胞连接 第二章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有丝分裂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了解:癌细胞及其细胞分裂特点。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 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 3、课程编号:01119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 10、学分:3.4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内容: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学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的一门科学。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则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及先天性畸形。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充分体现"人体"整体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知识和术语,为后期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因此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应注意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学习本课程应运用发生发展的观点,适当联系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知识,以帮助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运用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从一种组织、一个器官、一个系统研究人体的组成与形态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音像课27学时,实验课40学时,详见课程实施方案。 大纲本文

《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理论教案学时,实践教案学时) 学分: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化学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工业的特点; .通过学习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效计算、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增强经济效益观念,提高效益分析能力; .理解和应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掌握工程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能对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化学工程的选修课程,可以为先学习化工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增加了解本课程化工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设计。 四、本课程的教案内容 (一)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教案内容和教案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及作用;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目的与要求: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了解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 明确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 了解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 . 明确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二)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投资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 设备折旧的计算方法; 成本及费用的估算; 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 目的与要求: . 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评价原则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项目资产的组成; . 掌握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 了解设备的折旧和折旧率; . 掌握设备折旧计算的基本方法; . 了解成本及费用的概念; . 掌握成本及费用的估算方法; . 理解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之间的关系。(三)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可比原则;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衡量; 利息与利率;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资金等效值的概念; 资金等效值的计算方法。 目的与要求: . 了解可比原则的概念和应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订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工农业生产,与有关应用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将是21世纪领 先的科学之一。 一、课程目的 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通过生物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以 下教学目的: 1、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以及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 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2、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建立 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 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二、课程安排 普通高中的生物课,是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初中生物课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高中生物将初中生物课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做到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 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 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即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是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为他们共同的生物基础。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十个单元,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生命体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以上选修课教学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存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26 学分数:1.5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彭举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 ①水环境规划; 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 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参考书目:《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 《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大学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第1-6章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影规划的学习,而对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城镇环境规划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完成,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统一讲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在课堂上多举些实例来加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个人能力。 2.对重点的章节留作业(习题在20道左右),认真批改,并在课堂讲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习题课、讨论课安排3学时,讨论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设工程经济 教学大纲

《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建设工程经济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查) 学时:36 学分:4 适用对象: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土木工程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内容包括:建筑工程经济总论,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经营预测与决策,价值工程,工程建设方案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高职高专作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 1、熟悉基本建设的概念,内容,作用,分类及其程序; 2、了解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建设与建筑业的关系; 3、理解经济效果的含义; 4、掌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建设项目的投资及其来源,固定资产折旧; 5、熟悉建筑工程经济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本章首先从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入手,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状况,主要论述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简要介绍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