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如何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很庞杂,在成本一一效益的原则下,审计人员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资料、核实所有的事实,而只能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抽查,即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的方法。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

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

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

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3% (304-1000) o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5万元(1500X3%) o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2. 75万元[45X(1 - 0.05)],上限为47. 25 万元[45X(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

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的全部错误,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假设会计报表的全部错误为60 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42万元,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初步判断数,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审计人员也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汇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发布,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目录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财会[2006]4号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财会[2006]4号 (1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财会[2006]4号 (1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财会[2006]4号 (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财会[2006]4号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财会[2006]4号 (3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财会[2006]4号4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财会[2006]4号 (5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财会[2006]4号 (6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财会[2006]4号 (6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财会[2006]4号 (6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财会[2006]4号88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财会[2006]4号 (9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财会[2006]4号 (9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财会[2006]4号 (10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财会[2006]4号 (11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财会[2006]4号 (11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财会[2006]4号 (12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财会[2006]4号 (12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3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3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财会[2006]4号 (14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财会[2006]4号 (14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4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财会[2006]4号 (15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财会[2006]4号 (15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财会[2006]4号 (15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财会[2006]4号 (15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财会[2006]4号 (16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财会[2006]4号 (16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财会[2006]4号 (17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财会[2006]4号 (17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财会

实施审计准则-可以赢得社会公众对()的信任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实施审计准则,可以赢得社会公众对( A )的信任。 A. 审计意见 B. 审计证据 C. 审计工作底稿 D. 审计人员 2. 审计报告的日期,应当是(C )。 A. 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日期 B. 审计报告编制完成日期 C. 审计取证工作结束日期 D. 审计报告对外报送日期 3. 审计准则中明确由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 C ),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 A. 经营风险 B. 检查风险 C. 特别风险 D. 控制风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 B)。 A. 1994年1月1日 B. 1995年1月1日 C. 1996年5月1日 D. 2000年1月1日 5. 在审计组评估甲公司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均为高水平的情况下。审计实施阶段则应该:( B )。 A. 仅实施符合性测试 B. 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而不进行符合性测试 C. 在实施符合性测试后进行较少工作量的实质性测试 D. 在实施符合性测试后进行较大工作量的实质性测试 6. 下列关于审计目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 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C. 审计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审计证据 D. 审计目标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 7. 监盘库存现金是注册会计师查证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所列现金是否存在的一项重要程序,被审计单位必须参加盘点的人员是( B )。 A. 会计主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 B. 出纳员和会计主管人员 C. 现金出纳员和银行出纳员 D. 出纳员和内部审计人员 8. 在风险评估阶段,项目组讨论是为了使各成员交流信息和分享见解从而更好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下列不属于该阶段项目组讨论的内容的是( B )。 A. 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 B. 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C. 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以及发生错报的方式 D. 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9. 下列审计证据属于口头证据的是( B )。 A. 会计记录 B. 座谈记录 C. 付款凭证 D. 收款凭证 10. 下列专用术语哪些表示的是保留意见( B )。 A. 由于上述问题造成的重大影响 B. 除上述问题造成的影响以外 C. 除存在上述问题以外 D. 由于无法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11. 下列工作中,属于审计准备阶段的是:( D )。 A. 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B. 对账户余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C. 对会计报表总体合理性进行分析性复核 D. 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了解 12. 社会审计中的函证工作由( C )办理,并将其寄发和收取。 A. 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 B. 被审计单位内审人员 C. 审计人员 D. 被审计单位行政工作人员 13. 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是( C )。 A. 及时性 B. 广泛性 C. 独立性 D. 科学性 14. 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 D )。 A. 监督 B. 披露 C. 截止期 D. 机械准确性 15. ( C)审计的基本职能。 A. 经济监察 B. 经济评价 C. 经济监督 D. 经济鉴证 16. 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否承担律责任以及承担的具体形式,应从审计的结果和审计的过程两个层面上考虑。民事责任追究与否与以( B )为依据的判断直接相关。 A. 过程 B. 结果 C. 过程和结果 D. 过程或结果 17. 变更验资的审验范围一般限于被审验单位(A )及实收资本增减变动情况有关的事项。 A. 资本公积 B. 未分配利润 C. 盈余公积 D. 注册资本 18.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中,在审计准备阶段都应做到工作是:( B )。 A. 发出审计通知书 B. 制定审计方案 C. 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书面承诺 D.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19. 检查财务报表中数字及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可以实现的审计具体目标是:( D )。 A. 估价 B. 截止期 C. 披露 D. 机械准确性 20. 按照《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结束后.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的日期应当在:( D)。 A. 15日内 B. 30日内 C. 60日内 D. 90日内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审计准则与法规

审计准则与法规【重点】 审计准则重点 为方便大家复习,故整理此重点,基本涵盖所有主观题的内容,答案来源PPT以及毕博上其他材料,仅供大家参考,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1.审计法规的三个层次 (一)法律层次(通过人大立法程序建立的) 如:《宪法》《注册会计师法》主要规范社会审计《审计法》主要规范国家审计(94/06) 《会计法》85/93/99(7条) (二)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并颁布或由其有关部门制定经国务院批准颁布 如:《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2010 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审计署起草,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三)部门规章 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自行制定并颁布或地方人大、政府、协会制定颁布 如:《国家审计准则》2010;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00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03 2.国家审计准则的演变和现状(此题是结合了老师三个章节PPT的内容,较为零散,大

家自己整合一下) (1)1996年12月38条审计规范 (2)2000年审计署1、2号令 1号令2000年1月《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 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审计机关审计复议的规定》2号令2000年8月《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 (3)2001年8月审计署3号令(发布日实施) 《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审计机关审计档案工作准则》《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 (4)2003年11月审计署5号令(2004年2月1日实施) 《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 (5)2004年4月审计署6号令(2004年4月1日在署机关和派出机构试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6)2008年8月审计署7号令发布日生效 审计署关于废止部分审计规章的规定

国有企业审计准则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 颁布单位:审计署 发文字号:审法发[1999]10号 颁布时间:1999-01-12 实施日期:1999-01-12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审计内容与目标 第三章审计程序 第四章审计方法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其他有关企业审计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独立行使对企业的审计监督权,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收支的规定,评价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处理、处罚其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

第三条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编制企业财务审计方案或者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凭借专业判断,评估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或者会计报表中的单个项目反映的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初步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并据以合理确定所需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以便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者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 第四条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时,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在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选择测试和审计程序、评价和报告审计结果时,应当运用专业判断,保持应有的专业谨慎。 第五条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时,被审计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全面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合审计工作,是被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 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范围、程序和方法,发现并揭露可能导致会计资料严重失实的违法、违规行为,是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的责任。 由于被审计企业不向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提供企业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而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受法定职责、权限和检查手段的局限,无法揭示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作出完整、正确的审计结果,被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对由此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审计准则第122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年月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额作出判断。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 尽管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仅因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以及错报发生

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目录(2006-2-15发布)

最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目录(具体可至https://www.360docs.net/doc/cb16959536.html,/查阅)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 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 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 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 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 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 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 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 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 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 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 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 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 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 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 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 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 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 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 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 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 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 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

审计准则

第二章审计准则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计准则,又称(),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A.审计依据 B.专业标准 C.审计假设 D.审计条例 2.实施审计准则,可以赢得()的信任。 A.审计人员 B.审计委托人 C.被审计单位 D.社会公众 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设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代表联合会的理事会负责拟定并颁布()。 A.《审计规则指南》 B.《国际审计准则》 C.《利马宣言》 D.《东京宣言》 4.下列关于业务质量控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会计师事务所只有执行鉴证业务时才适用该准则 B.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负责人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领导责任 C.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领导责任 D.质量控制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都必须遵守的技术标准 5.鉴证业务涉及的三方关系人是指()。 A.注册会计师、委托人、被鉴证单位 B.注册会计师、委托人、责任方 C.注册会计师、责任方、预期使用者 D.注册会计师、委托人、预期使用者 6.以下关于鉴证业务三方面关系的表达不正确的有()。 A.责任方与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也可能不是同一方; B.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包括责任方在内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 C.鉴证业务还涉及到委托人,但委托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一方,委托人通常是预期使用者之一,委托人也可能由责任方担任; D.责任方是对鉴证对象或鉴证对象信息负责的组织和人员,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7.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预期使用者主要是指()。 A.上市公司的股东 B.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者 C.上市公司的客户 D.上市公司的单位负责人 8.下列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监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委派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或具有足够、适当经验和权限的其他人员履行监控责任 B.向相关项目负责人以外的人员传达已发现的缺陷,通常不指明涉及的具体业务,除非指明具体业务对这些人员适当履行职责是必要的 C.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每年至少两次将质量控制制度的监控结果,传达给项目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其他适当人员,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能够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 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解读 第一章总则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期后事项的责任,制定本准则。对于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责任相关事项,本准则不予规范,而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作出规范。然而,这种其他信息可能揭示出本准则范围内的期后事项。(新增) 财务报表可能受到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事项的影响。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专门提及期后事项,将其区分为下列两类: (一)对财务报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 (二)对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 审计报告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表明,注册会计师已考虑其知悉的、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 第二章定义 >> 期后事项,是指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知悉的事实。 >> 类型包括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 >> 前者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事项[跨期事项/根在上期/需调整],后者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出现的事项[彻头彻尾都在期后/需披露]。 财务报表日,是指财务报表涵盖的最近期间的截止日期。 审计报告日,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在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署的日期。 财务报表报出日,是指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提供给第三方的日期。 财务报表批准日,是指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编制完成,并且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的日期。 第三章目标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 (一)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财务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

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与法律责任(1)

2009-9-9 2 §2.1-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 理解审计准则的概念、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掌握独立审计准则概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掌握独立审计准则概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 审计特征、审计职能和审计作用分别是什么?审计的主体有哪些? 课堂讲授 如何理解独立原则? 通过讲解基本能理解审计准则的概念、注册会计师道德准则规范;掌念和框架,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由案例引出讲解,并在讲解中穿插相应的案例,学生更能掌握本章的基本知识。

[旧课复习] 上节课讲解了审计的概论 1、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2、审计的定义 (1)审计特征:独立性、权威性 (2)审计职能:经济监督、经济鉴证、经济评价 (3)审计作用:制约性作用、建设性作用 (4)审计对象 3、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民间审计组织 和人员 [新课导入] 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引入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执业准则、相应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新知] §2.1-2.2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 引导案例: 银广夏是1993年8月30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改委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采用社会筹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17日,公司的股票在深交所上市。上市6年内公司资产总额从1.97亿元增至24.3亿元,股本从7,400万股扩张至50,526万股,税后利润增长率达540%,具备了成为中国未来大蓝筹股的潜质。 2001年8月媒体对银广夏造假进行了全面报道,据财政部、证监会、中注协的调查表明,银广夏公司从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万元,1999年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2000年虚增利润56,704.74万元,2001年上半年虚增利润894万元。1999年实际亏损5003.2万元,2000年实际亏损14940.1万元,2001年上半年实际亏损2557.1万元。调整以后的2001年中报显示,股东权益由年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2019年2月20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

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何种情形构成重大错报。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6号—关联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 6 号——关联方 在某些情况下,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性质可能导致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例如,关联方可能通过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增加关联方交易的复杂程度,或者关联方交易不按照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和条件进行。此外,关联方关系也为管理层的串通舞弊、隐瞒或者操纵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3 号——关联方》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本问题解答旨在指导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由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可能导致哪些重大错报风险? 答: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可能导致五类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包括: (一)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在作出“实质重于形式”判断方面存在困难的重大交易,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了机会。如果被审计单位从事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并且关联方作为交易的一方直接影响交易,或通过中间机构间接影响交易,或配合管理层从事该项交易,则很可能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出的、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风险确定为特别风险。 (二)存在具有支配性影响的关联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管理层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支配且缺乏补偿性控制是一项舞弊风险因素,而关联方借助对被审计单位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能力,通常能够对被审计单位或管理层施加支配性影响。关联方施加的支配性影响可能表现在下列方面: 1.关联方否决管理层或治理层作出的重大经营决策; 2.重大交易需经关联方的最终批准; 3.对关联方提出的业务建议,管理层和治理层未曾或很少进行讨论; 4.对涉及关联方(或与关联方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极少进行独立复核和批准。 此外,如果关联方在被审计单位的设立和日后管理中均发挥主导作用,也可能表明存在支配性影响。

审计准则名词解释

1100-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1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2鉴证对象信息:是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的结果。如责任方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标准)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 3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鉴证报告的组织或人员。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4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当涉及列报时,还包括列报的基准。 5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责任方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 6证据的充分性:是对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证据的适当性是对证据质量的衡量,即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7鉴证业务风险:是指在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 8重大错报风险:是指鉴证对象信息在鉴证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9检查风险:是指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0鉴证业务要素,是指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和鉴证报告 1101号—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1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当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应由项目合伙人遵守的规定或承担的责任时,使用“项目合伙人”而非“注册会计师”的称谓。 2财务报表:是指依据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被审计单位历史财务信息作出的结构性表述,包括相关附注,旨在反映某一时点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者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相关附注通常包括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财务报表通常是指整套财务报表,有时也指单一财务报表。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确定。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三章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知识点

第三章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审计职业道德都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每年考试都有所涉及,单选或多选,分值3分左右。 本章考试大纲对中级与初级审计师的要求相似,初级在内部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仅要求了解。 内容介绍 第一节审计准则 第二节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第三节审计职业道德 第一节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与作用 二、国家审计准则 三、内部审计准则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与作用 审计准则的产生迎合了来自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来自于审计职业界内部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标准和指南,规范审计人员资格条件和工作方式的要求;

二是来源于审计职业界外部为审计服务使用者提供审计工作质量评价依据的要求。(一)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审计准则的结构 内容广泛: 1.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2.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 3.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形式的审计准则(基本、具体)。 【例题1·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准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为证明审计事项而收集的证明材料 C.审计准则是衡量和评价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标准 D.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唯一依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审计准则定义判断。 (三)审计准则的作用(重点) 1.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2.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 3.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 4.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为审计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例题2·单选题】下列有关审计准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B.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C.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 D.审计准则是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选项D是审计标准的表述,选项ABC是审计准则的表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应用指南 (2019年3月29日修订)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 (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审计中的重要性(参见本准则第七条)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运用职业判断,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包括定性披露)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即如

果合理预期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整体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在考虑定性披露中存在的错报是否重大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识别的相关因素包括:(1)报告期内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例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内可能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企业合并; (2)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及其变化,例如,一项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可能要求作出新的定性披露,该披露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是重大的; (3)由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而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定性披露,例如,就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对流动性风险的披露可能是重要的。 三、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3.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此外,财务报表还可能用于经济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因此,在审计公共部门实体的财务报表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其他监管要求的影响,并受到立法机构和与公共部门项目相关的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4.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审计准则》考试试题1答案

《审计准则》考试试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CBABC 6—10 AADDB 11—15 BCCAD 16—20 CBDB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 ACE 22 ABC 23 ACD 24 ABDE 25 A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5小题,会计15分) 26. 职业判断 答案: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做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27. 错报 答案: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差异;或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做出的必要调整。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28. 消极式函证 答案:消极式函证,是指要求被询证者只有在不同意询证函所列示的信息时才直接向注册会计师回复的一种询证方式。 29. 内部审计 答案:内部审计,也称内部审计职责,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建立的或由外部机构以服务形式提供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包括检查、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 30. 舞弊 答案: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四、简答(第小题5分,共3小题,合计15分) 31. 简述总体审计策略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当包括: (1)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包括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以及被审计单位组成部分的分布等,以界定审计范围; (2)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以计划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包括提交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预期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的重要日期等; (3)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以确定项目组工作方向,包括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性指南页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重要 性指南页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第一章总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四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重要性的含义,并对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提出总体要求。 一、重要性的含义 本准则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经济决策的

影响程度而定。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例如,就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在审计这类企业的财务报表时,投资者群体可被视为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代表,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确定重要性的合适的参考依据。 所谓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用以满足广大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特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实现特殊审计目标。 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由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某一金额的错报对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可能不重要。例如,错报 10 万元对一个小公司来说可能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大公司来说则可能不重要。 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

中国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6号关联方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问题解答第6号——关联方 在某些情况下,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性质可能导致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例如,关联方可能通过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增加关联方交易的复杂程度,或者关联方交易不按照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和条件进行。此外,关联方关系也为管理层的串通舞弊、隐瞒或者操纵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一关联方》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本问题解答旨在指导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由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可能导致哪些重大错报风险? 答: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可能导致五类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包括: (一)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在作出“实质重于形式”判断方面存在困难的重大交易,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提供了机会。如果被审计单位从事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并且关联方作为交易的一方直接影响交易,或通过中间机构间接影响交易,或配合管理层从事该项交易,则很可能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出的、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风险确定为特别风险。 (二)存在具有支配性影响的关联方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管理层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支配且缺乏补偿性控制是一项舞弊风险因素,而关联方借助对被审计单位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和重大影响的能力,通常能够对被审计单位或管理层施加支配性影响。关联方施加的支配性影响可能表现在下列方面: 1.关联方否决管理层或治理层作出的重大经营决策; 2.重大交易需经关联方的最终批准; 3.对关联方提出的业务建议,管理层和治理层未曾或很少进行讨 论; 4.对涉及关联方(或与关联方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的交易,管理层和治理层极少进行独立复核和批准。 此外,如果关联方在被审计单位的设立和日后管理中均发挥主导作用,也可能表明存在支配性影响。 如果存在能够对被审计单位或管理层施加支配性影响的关联方,并出现其他风险因素,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特别风险。例如,异常频繁变更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顾问,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为关联方谋取利益而从事虚假的交易。 (三)管理层未能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管理层未能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某些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可能是无意的,例如,管理层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一关联方披露》的规定缺乏充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