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石塘中学

3-2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石塘中学
3-2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石塘中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石塘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 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五)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六)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七)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八)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九)教学过程

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

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

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

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

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

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

化,仍为原来的水分

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

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

种新物质��氢

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

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

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

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

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

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

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

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

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

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

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

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

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

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

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

主探究,因此,通过联

系新旧知识,提出问

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

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

印象。让学生“看见”

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

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

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

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

难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

(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分子的观点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观点

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巩固练习】 1、水的三态变化可用分子的哪些知识解释? 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02和红棕色N0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播放动画:展示过程与结果。 4、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对比归纳、形成概念: 【提问】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边演示边讲解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再次演示】fl 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结】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板书】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 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1、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阅读思考。

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第三章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第三章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板书】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巩固练习】 1、解释新课开始品红为什么会消失?为什么闻到花上的香水味? 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 【设疑】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吗? 【演示实验】(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50ml黄豆和50ml绿豆让学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就象石子与石子、沙与沙之间的有的间隔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1) 一、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粒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率加快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2021年九年级化学 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4.课时安排: 2 课时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准备: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导案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作者:————————————————————————————————日期:

江源区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集备学校:白山市十七中主备教师李航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集备教师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行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科学分析和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离子的行成 教法讲授法学法指导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二次备课

们知道原子是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很小,如果把一个原子比成操场的话,那原子核就相当于操场中心的一个蚂蚁,那核外的电子是怎么样和原子核构成原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观看课件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模拟动画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分层运动的,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运动时最多能分为七层,如果把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用平面图表示出来的话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引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练习: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下图所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 过渡:不同的原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不一样,那核外电子在运动时又遵循什么规律呢?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观察部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得出结论:(1)第一层最多排两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电子先排满第一层,再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 提问:稀有气体包括哪些? 过渡:稀有气体也叫惰性气体,之所以称之为惰性气体是因为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与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件及相关图片 一、导入新课 师:可能同学们都不熟悉原子,但是提起原子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的末期,美国空军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使这两个城市遭受了灭顶之灾。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的重大作用。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使用科技为人类造福。那么原子和核武器原子弹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是一种怎样的微观粒子?相信同学们对它非常感兴趣,那就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吧。 二、推进新课 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教学教案

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了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含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 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以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方式,探究泡利原则、洪特规则以及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购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形成物质是可分繁荣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学会使用轨道表示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构造原理的应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知识有些难,特别对于 普通学生讲解要仔细。 [教学重难点] 1、原子轨道的含义 2、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构造原理 Cr 1s22s22p63s23p63d54s1 〖引入〗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能否用宏观的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呢? 五、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云 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 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及运行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 微观物体的运动特征: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讲述〗 (1)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 因此,电子运动来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描述,只能用统计的观点来描述。我们不可能像描述宏观运动物体那样,确定一定状态的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如何,而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一、粒子的特征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学生思考、猜想 学生观看放映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 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学生活动 思考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通过多媒体摸拟展示 微观世界,引导学生 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 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 的真实存在,培养学 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 观想象设计意图 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 让学生理解“分子很 小”,学生由于惊奇 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 趣,活跃气氛。 训练学生发展散思 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肯定学生发言正确性,对学生的实验设计以鼓励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巡回指导 【多媒体展示】学生动手成果,播放氨分子运动 【提问】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追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21世纪教育网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 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1、根据氨水易挥发,再利 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 2、把酚酞和浓氨水一起放 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 成。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方案一、方案二、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归纳内容回答:氨分子 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 动速度越快。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实验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 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 方法。通过组际间交 流发现自已与他人的 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 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 的喜悦。 把化学知识生动形象 地展示给学生,让学 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 运动,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 法,培养学生推理能 力。 设计意图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

浙教版-科学-八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发现原子 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 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场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课本第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第二课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宏观概念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个、个、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汞有种同位素 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同位素测定年代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1.火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2.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 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