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文朗读及课件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文朗读及课件教学设计

5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2.“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3.“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提问:说出这些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人,让我们跟随他一起走进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1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生难字词

(1)字音

瘫痪(tān huàn)雁阵(yàn) 捶打(chuí)翻来覆去(fù)

憔悴(qiáo cuì) 整宿(xiǔ) 仿膳(shàn) 烂漫(màn)

(2)词义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整体感知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对自己瘫痪以后与母亲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同时母亲深沉的爱,也让作者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借助表格,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

第一次第二次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

飘落。

母亲的表现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

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

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

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

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

前。

母亲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

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

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表现

“不,我不去!”狠命

捶打两条腿。

“什么时候?”“好

吧,就明天。”

母亲的表现

扑过来抓住“我”的

手,忍住哭声说:“咱娘

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

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

2.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交流点拨】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我”,不想给“我”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3.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交流点拨】“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交流点拨】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边儿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交流点拨】看似平淡无奇好像多余之笔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颗心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不能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3)“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交流点拨】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情绪,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交流点拨】她为自己出语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所以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2.品味景物描写的魅力。

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第一处景物描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第二处景物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理解末段中包含的题旨: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坚韧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2.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史铁生的两段文字,体会他顽强乐观的性格特点。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2)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活得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生命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本次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主导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了“我要阅读”的兴奋状态,令人欣慰。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但是从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能够的。学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学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会更精彩。

6散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揣摩一些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来展示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露出浓重的“爱”,整体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寻家之旅。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词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里?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最后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①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②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文本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其中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我”的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步骤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感受写景句子的魅力。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等景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的内心世界,满足孙儿的愿望,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感受情感丰富的句子的魅力。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④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⑤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⑦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就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的大原则以及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生乙: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叫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2.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喜欢看足球赛,妈妈喜欢看韩剧,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音韵美:整齐匀称

景色美: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

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情感美: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尊老

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这节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点追踪时,学生思维很广,比如,有的同学除了能欣赏到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语言还能欣赏到词的美,如:新绿、水波粼粼等。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如《给母亲的信》《常回家看看》《让爱住我家》等,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金色花》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要把我带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慈祥地说:“放心吧,孩子,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你的降临,并且,她会用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直到生命的终结。”这位天使是谁呢?对,是母亲。那么,孩子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就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2.生难字词

匿笑(nì)祷告(dǎo)沐浴(mù yù)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交流点拨】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顽皮、自得的样子。

第2课时《荷叶·母亲》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习了《金色花》,我们感受到了孩子的顽皮,今天让我们走进《荷叶·母亲》,一起来感受、赞颂伟大的母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诗集《春水》《繁星》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菡萏(hàn dàn)徘徊(pái huái)攲斜(qī)

(2)词义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攲斜】倾斜,歪斜。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静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进行,互读互听,共同提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来点评)

2.整体感知

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展现了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图画中包含了红莲、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作者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的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根据课文,完成图表。

【交流点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环境天浓阴

雷声作

了,

雨愈下愈

雨肆意

地下着

雨势并

不减退

红莲的状态

开满了,

亭亭地立

被雨点打

左右攲斜

被大荷

叶覆盖

不摇动了

“我”的心情烦闷

不适意,

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

绪散尽

深深地

受了感动

2.文中的荷叶、红莲、雨点分别代表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荷叶代表母亲,红莲代表儿女,雨点代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写法:借物喻人。

步骤四质疑问难重点探究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却只选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拟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交流点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冰心用饱含真挚的情感之笔,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现人间的真、善、美,歌颂自然、童真和母爱。

2.拓展延伸

用“母亲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写一句话,赞颂母爱。

示例:①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②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③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④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同学们能够用练习法、探究学习法,从动作、神态、语言,从形容词、动词,从口语、书面语等角度品味语言。整节课,学生真正做到了自读深入,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是个人展示后没有齐读,学生对文本还不是很熟悉,课堂效果稍弱。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咏雪》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李白把天上的月亮比作“白玉盘”,可有人却比作大饼,或许是因为饥饿的缘故吧,不过其中的审美情趣相差可就太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咏雪》,看看两个孩子对于“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比喻,谁的更有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文体常识

古代小说就是相对于非现代小说类的小说著作。它的特点:一是来自民间;二是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赏。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将古代小说分为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

3.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

4.生难字词

(1)字音

骤(zhòu)絮(xù)奕(yì)谢道韫(yùn)

(2)词义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地。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教师朗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停顿,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3)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停顿、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朗诵。

2.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谢太傅一家雪中赏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

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谢太傅平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才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交流点拨】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有力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并非因她的身份。

4.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为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等细节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体验,继而引发真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各种资料辅读,引导学生体会并感悟母亲的隐忍与伟大,儿子的怀念与愧疚。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的作用,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抓关键词,关键句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来阅读课文。 3.体会母亲的隐忍伟大与儿子的愧疚怀念,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听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如果我问,全世界最伟大的人是谁?我想很多人会说母亲。当我自己当了妈妈,我才发现原来我做的最伟大的是就是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母亲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浓浓的亲情氛围中,做好情感渲染。

二、课外引入,阅读思考出示课外阅读文本,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这段话,其他人边听边思考,你从中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合欢树》: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文本的引入,引导学生抓出关键词:苦,在接下来走进作者的痛苦和母亲的隐忍做好铺垫。学生会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铁生,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经过短暂的消极沉沦后,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你知道他写了哪些有名的作品或文章? 2.字音字形:导学案布置了关于生字词的预习,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读一读这些生妈妈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狠命捶打着这两条可恨地腿,喊着: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现在的状态,你会想到哪个词? 【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情绪,进行朗读训练】 4.我想通过大家的语言,大家已经读懂了史铁生此时的痛不欲生。他自己也曾这样记叙过【出示课外文本——《我21岁那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死对我曾是诱惑......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很沮丧,心说我怎么又活过来了? 5.21岁本该活蹦乱跳、到处走走看看的年纪!!可是史铁生没了这样的机会!面对这些文字,我们似乎理解了他的绝望,因为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很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_荷叶_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范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师:)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朗读一下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2、理解内容 三、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四、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叙事散文。本单元以“亲情”为话题,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在懊悔、歉疚中表达了对母爱迟到的领悟,也表明自己在母爱的感召下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学情分析】 描写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浓浓亲情总能唤醒学生心底温柔的情愫。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容易浅层次地阅读母爱,无法深刻地理解本文中母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教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爱的厚重与宽容。 通过合作探究,习得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点】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型】新授课 【教材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氛围。(伴奏《秋日私语》) 师:有人说:读《秋天的怀念》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穷者读到了高贵,柔弱者读到了坚强,贫庸者读到了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生齐读课题)会读到什么呢?请听录音。 二、知事知人理文脉。 师:听录音读课文,将读不准、不会读的字词标记,同时思考以下问题:瘫痪憔悴淡雅 脾气整宿深沉 砸碎敏感高洁 捶打诀别烂漫 暴怒无常絮絮叨叨泼泼洒洒 ①三组词在文中分别形容谁? ②结合上面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后的“我”(变成怎样),母亲(怎么做的),最后我 (怎样了) 反馈: 师:说说你读不准或者不会读的字。 生:提问三个 师: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字形。 生:提问三个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词语,请一个同学读。 师:憔悴的意思——人瘦弱,面色不好;整宿——整个晚上,半宿;星宿;宿舍;泼泼洒洒——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洋洋洒洒的意思。这里形容花开得茂盛。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师:生齐读。 三组词在文中分别形容谁? 生:我、母亲、花 师:每组词都可以读出一个画面,一个情节,一个故事。请同学们分别说说。我怎样了? 生: 师:母亲 生: 师:花 生: 师:课文几次提到“花”? 生: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母亲去看花;母亲生病去世不能带我去看花;我和妹妹去看花。 师:“花”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线索 小结——概括主要内容 师:谁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 5《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 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3.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写作目标: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 拓展 4.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5.感受母爱的深厚,学会对生命和生存进行反思。 二、德育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 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写作目标: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 展2.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1.拟从整体着眼,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文中深沉的感情,丰富的内涵。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残疾人的特殊心情,感受母爱。 3.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在细节中体悟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 者的悔恨之情、生活之悟。 4.适当引用史铁生的相关作品片段,作为理解本文的辅助资源。推荐课外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 朗读法;讲析法 2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刚同学们听到的背景音乐是以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为主演奏的《蒙古人》,借助这幅草 原秋景图,有同学能听出草原有什么特点吗?博大而深远,给人以深沉之感。这种深沉之 感总能让人想起人世间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那就是母爱!是愧疚,是成长,是对生命与生存的反思,那就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笔下 的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2.检查字词预习 3.了解作家作品 4.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5.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第二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进度第二单元复习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年月日主备课人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默读、圈点勾画、摘录等方法,把握文意。 2.训练朗读,复习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读技能。通过朗读增强情感共鸣。 3.理解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回顾本单元内容,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 难点: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教 具 PPT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旁批 章节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亲情的感受和理解有所加深,但是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如何锤炼语言,丰富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复习过程:(一)导入 情景设置:具有神秘背景的老余,经营着一家“时光便利店”,靠回收和保管记忆,维持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在读完七上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课文后,请你走进时光便利店,帮助老余收集那些散落于文字的温暖记忆。 (二)初探记忆 概括《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的内容。 方法指导:何人+何事(起因、经过、结果) (三)重拾温暖 在课文中寻找那些最令你感到温暖的细节,先进行圈点勾画。再和小组成员交流,用以下两种形式中的至少一种记录下这些温暖的记忆。(课前布置预习,每篇文章至少选择一种方式进行记录) 方式一:绘制明信片 【方法指导】先选择一幅优美而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绘制(课上用语言描述你打算绘制的画面即可,课后尝试绘制出来),再从课文中挑选一两个短句作为图片配字。 方式二:录制录音带 【方法指导】 1.将最令人感动的情节录制成简短的广播剧,小组成员可分角色进行声音表演。可增加旁白,融入故事背景,使故事更完整。 2.在课文中画出饱含情感的句子,体会文章抒情特点,并尝试进行朗读。朗读时,注意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同时应关注人物性格与特定语境,把握情感基调。 (四)再读深思 1.我们着眼于暖色,却也发现文章中以冷色做底,沐浴暖光,人生便有了不一样的光华: 文章“冷色”为底亲情“暖光”收获成长 《秋天的怀念》“我”瘫痪后对生活 失去信心,暴怒无常 母亲的负重 隐忍、 对“我”和 妹妹“好好 “我”在愧疚与悔恨中理解了母亲 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努力“好好儿 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使学生理解“善劝”好学”的意义,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立志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评价任务设计:通过朗读来检测学生是否会划分节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来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文章。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理解,“善劝”“好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及时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指导学生在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的基础上,再现当时情景及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先分享一下这样一句格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一起来体悟学习的重要,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劝学,勉励学习。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二)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结合注解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知识能力目标) 1.教师范读。《孙权劝学》究竟怎样劝吕蒙的呢,结果如何?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听教师朗读,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四、译读课文,积累词句,疏通文义,理清思路. (知识能力目标)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积累词语(知识能力目标)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及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合) 主题:亲情之爱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在第一单元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景教物描写的作用。 5、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目活哲理的方法。 6、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7、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单元内容分析: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材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分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学情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单元教学: 1、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重点:单元教学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难点: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散要点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教学三读一批注 授课时间:方法、教学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家庭生活导入,并阅读口语训练、单元导读二、引领学生复习“三读一批注”再现各环节及方法,重点补充词义示范与语境的关系。三、巡视并督促,并要求学生完成批注或掌握如下内容: 1、字词:憔悴、膳、瘫痪、侍利用多媒弄、捶打、絮叨、诀别、戚、体课件检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测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徊、荫蔽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注。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理解、掌握。 阅读要点:一读:读顺1、标注自然段落。2、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习本上对生字字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是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美,进而学会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家(小家),爱国家(大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让爱住我家》,感受温馨的家庭,浓浓的亲情。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言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记得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跟着他们家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师生配乐朗读(老师示范第1.2段,学生接着齐读),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归结为“和美”) 3.引导学生“说事”。 4.反馈、点评、小结: 我们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田野上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 三、深入文本、读文寻情 1.研讨。 ①在决定走大路还是小路时,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4、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出文本,获得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说明: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作者简介。 2、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

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3、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抽生个别谈。 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 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听一听朗读。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5.听了朗读,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感悟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1. 整体感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普遍交流,全班重点交流。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要说出理由。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力求说的详细些。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有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人方面:(一)“母亲”关心“我”的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 4.在交流中,还需要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段读出来,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课《秋天的思念》原文及教案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蜜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静静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复原宁静,她又静静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宠爱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始终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知我,她时时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单独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情愿,就明天?”她说。我的答复已经让她乐不可支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快乐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快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静静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恒久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困难的生活。别人告知我,她昏迷前的最终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忱而深厚,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思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思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索。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索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思念——读出思索 一、提示课题 1、我在北京的清华附小工作,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此时此刻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始终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华蜜;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后悔、后悔、后悔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困难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味道,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思念。〔板书:思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常州市翠竹中学薛韬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钢笔工整书写)。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总结 1课时 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表现了童年

生活的快乐,充满了情趣。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神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 《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蓄满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浏览本单元内容,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商讨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大致介绍本单元每篇文章的内容。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内容。 2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在浏览本单元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提示讨论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第二块: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再次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内容(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思考:本单元你想学写什么?打算怎样来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布置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提示: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要求:目标要明确可行。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自己的目标。 第三块:确定单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亲情之爱 本单元旨在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同时,利用对细节的分析,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研究,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此外,本单元还将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研究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

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本单元为写人记事诗文,学生有较为切实的生活体验,应注重分析与感染教育,主要通过诵读来达到此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从细节中挖掘出文章的深意,以及如何理解文言文。本单元的授课时间为第一课时,授课班级为七年级,课时为一节课。 教学方法采用“三读一批注”,即在阅读课文时,先进行一次整体阅读,然后进行分段阅读,并在每个自然段落后进行批注,最后进行个性化批注。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家庭生活为例,引领学生复“三读一批注”方法,并重点补充词义可以举例与语境的关系。在巡视并督促学生完成批注或掌握课文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生字字形,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理解、掌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批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秋天的怀念》是XXX的一篇作品,讲述了他对母亲的思 念和愧疚之情。XXX生生于1951年,曾就读于XXX和XXX。后来,他因为双腿瘫痪而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但病情加重后不得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他开始发表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XXX的境遇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XXX的故事产 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母爱的伟大。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中所描述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和照顾。 2、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文中描写母 亲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所表达的含义。 3、学生自由交流: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描写母亲的语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语句的?你对母亲的爱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的伟大,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铁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到《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中表达的含义。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母亲的感悟和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的伟大,进一步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本文介绍了XXX作为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与 他的生命完全融为一体。他的《病隙碎笔》思考了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解答了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时代,他仍然坚守内心,追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勇敢地与荒凉的存在和未明事物作斗争,唤起了我们对自身的警醒和关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于字典、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4、推敲重要语句的含义,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5、感受亲情、珍视亲情,联系生活体验,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单元教学主题以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别样的爱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主题二:亲情的方程式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步》 语文主题丛书:《奶奶的手》 《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 《父亲为我蒙耻》 主题三:挚爱如诗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散文诗两首》 语文主题丛书《纸船寄母亲》《海马爸爸》(1课时)主题四:自古英雄出少年 【教学篇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世说新语》

语文主题丛书《《蒸饭成粥》《王右军诈睡》 主题五:寸草春晖(群文阅读) 阅读篇目:主题丛书《母亲,我不识字的文学导师》、《母亲的羽衣》、《回家去问妈妈》、《儿嫌母丑》 主题六:亲情悠悠别样浓(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主题一: 别样的爱 抚松县兴参镇中学杨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秋天的怀念》 语文主题丛书《成长滋味》:《我和父亲的战争》、 《“无情”二叔却有情》 【教学目标】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会文章别样的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感恩 之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分享你与亲人之间的小故事。 生活中我们常常埋怨妈妈的唠叨,爸爸的不近人情,奶奶的陈旧落伍,但谁又敢说这些平凡的镜头背后没有蕴含别样的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文章追寻爱的脚步。 二、学习《秋天的怀念》,感受无私的母爱。 (一)检查字词,夯实基础 瘫痪捶打憔悴诀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七上二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这种素养表现为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反观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实则 两大瓶颈,原因在于经常油水分离。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的理解是阅读与写 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阅读是面,写作是点,阅读是吃进草,写作是挤出奶。所以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但课堂教学中这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老师有的放矢地做些功课,巧妙地把阅读和写作链接起来。把作文的定点训练和文本鉴赏结合起来:写中有困,鉴赏里寻法子;学中得方,练笔里来体验。循序渐进将阅读和写作多层次多回合的交融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这种教学 设想,确定了”读写相生,以写促读的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篇》(《金色花》(荷叶母亲))《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承接第一单元描写自然美景的名家老经典之后,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反映家庭亲情家庭 教育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与旧教材相比,去掉了《羚羊木雕》一文,使得单元的人文主题更加集中明确。单元后面的写作训练点是学会记事”,要求学生能够叙述清楚条理,语言表 达贴切细腻。教学重难点: 1•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落实以写促读的教学思路。 2•学习读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品读中揣摩意境,品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策略: 1•以写促读,赏析文本 2•朗读教学,品悟情感 3.记诵语段、积累语言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提前安排了一次“情境随笔作文”的写作训练一一在中秋节的餐桌上”,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次写作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好多同学不知道如何记事,中心不突出,详略不得当。 2.缺乏细腻的细节描写,表达不生动。 这其实反映出学生不会记事,这些问题就成为了本单元文本鉴赏学习的钥匙,带着这些问题开启单元文本的鉴赏学习。 课时安排: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的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共设计单元预习课、以写促读课等七种课型共计12课时: 一、单元预习课:2课时 就是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个整体感知。要求学习务必梳理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预习内容:现代文预习: 单元导读+ 课前预习提示+课文浏览+文学常识+生字词整理(会读会写能理解)文言文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分析与提示】 人生的确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作品,有古代作品;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相同主题的作品,又融会贯通。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是学生参与社会语文大课堂的一次尝试。它开发了语文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审视语文现象,开展语文活动,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深刻领会本单元教材在思想内容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①本单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一以贯之。在教学上可与第一单元融会贯通,如教学《理想》可结合《在山的那边》。但本单元要侧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②仍然要把朗读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等方 面,给学生以扎实有效的指导。 ③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关注学生字词等语文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④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将课文的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 ⑤了解本单元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试着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逐渐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找出例证,诠释诗歌中的种种意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可由学生归纳得出,并从多角度分析课文的内容;《第一次真好》主要写的是人生体验,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阐述其深远的意义;《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在内容上异曲同工,相映成趣,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我的信念》内容比较纷繁,可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论语〉十则》重在谈求知和修养,要指导学生领会要旨,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语,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理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

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间最美是亲情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之爱和家庭生活的多体裁文章,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单元要求在第一单元朗读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朗读训练,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并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同文章的抒情特点。其中,《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情感复杂的回忆性散文,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作者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散步》是一篇精美散文,亲切朴素却又精心营构的语言、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从中“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多元主题;《散文诗两首》都采用了诗歌常用的象征手法表现母爱,《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与母亲之间的亲昵,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本单元还选编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题材均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从中也能窥见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此外,本单元还设置了写作任务《学会记事》,要求能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情,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把事情写清楚,同时,还要注意锤炼语言,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贴切地表达情感。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写一则亲情故事作品,参加主题为《亲情寻踪》的班刊稿件评选活动”。这一核心任务的落点是写作,既契合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学会记事”,又对应了本单元课文“人间亲情”这一主题。学生可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开篇奠定情感基调,抓住感人的细节的写法,让平静的语言蕴含感人至深的力量;可以模仿《散步》一文将一件小事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晰地写清楚、写具体,也可以模仿本文多用对称句和回环句的语言表达特点,让文章语言更有质感;还可以模仿《金色花》一文充分发挥想象,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以想象虚拟之境表现平淡真切的亲情;也可以学习《荷叶·母亲》,寻找情感的凝聚物,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真挚亲情……单元课文不但是亲情主题的范本,更是写作手法的典型范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掌握不同文章、不同文体不同的抒情笔法和抒情方式,从而更好地记叙亲情故事,表达真挚情感。 学习流程是:第一课段,研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品析蕴含丰富感情的语句,把握文章的感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