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结题报告: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结题报告: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报告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刘**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而奋斗,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战略目标。历届国家领导人的这些英明论断,都深刻地揭示了“科技”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学校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要“建立课程教材继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但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中,涉及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不多,科技创新教育不论是从量还是从质方面来看,都很难培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只有大力开发科技校本课程,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科技时代的前列。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课程改革的目标,根据本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课程目标拟订、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教材的编写到课程的实施和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二) 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1、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需要

从优化课程结构和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符合本校教育思想、学校特色的个性化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试图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南,以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素有“儒林之乡”美誉的九江,是一代改革宗师康有为的老师朱九江先生的故乡,有浓厚的崇尚科学的人文环境。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社区资源丰富,为《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校秉承“弘扬传统,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理校、改革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努力开展课程改革。我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为《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具有模仿性强、追求新奇、好动创新等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容易呈现精力旺盛、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涉猎范围广、好冒险的行为表现,是人的一生中思想最活跃、记忆力最强、最有创新发展空间的时期。开设《科技与创新》课程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与科技活动及科技发展联系起来,与挖掘学生的潜能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校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外面世界很感兴趣,特别是网络世界、太空世界和动漫世界。家长要求学校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的已长期自己在外面请家教、学特长。家长的愿望和学生的要求为《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

2、学校发展目标

建立适于初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努力构建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3、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科技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科研水平。

4、课程建设目标

开发和实施科技校本课程,形成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的校本课程体系之一。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开发适合初中学生的《科技与创新》教材。

①研究制定《科技与创新》课程大纲和课程目标。

②如何教材编写:体现科技历史、科技内容、科技方法、科技实践、科技展望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

2、如何实施《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

①研究制定《科技与创新》课程规划和实施纲要。

②研究实施《科技与创新》课程的管理。

3、研究实施《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对师生的影响。

①研究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影响。

②研究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对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发展的影响。

4、如何构建实施《科技与创新》课程的师生评价方法。

①研究教师实施《科技与创新》课程的评价方法。

②研究实施《科技与创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设想,提出《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改革措施,一边实施,一边观察分析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课程设置的内容、任课老师和参与学生。

2、实验研究法:根据我们假设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课程建设的影响,进行有计划的实践、分析与总结,寻找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联系和规律。

3、比较分析法:每学年实验老师从现在实施科技校本课程与以自己以前非实施科技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实施《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自身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影响。

4、调查法:A、调查实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是否增强,

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是否提高。

B、调查研究学生对科技与创新课程是否喜欢,是否实用,

是否对学生成长有帮助。

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班级或学生进行《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后的变化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

(二)研究历程

我们从2004年3月确立研究课题以来,按照研究方案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以时间为线索,大致上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2004.3——2004.4),主要工作有:

1、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做好课题组成员和师资培训等准备工作。

3、做好前测、分析和调研工作。

4、起稿《科技与创新》课程草稿方案,对课题设计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4.5---2005.7),主要工作有:

1、开题论证后,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研究,落实研究内容,进行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析等,初步完成资料收集和有关基础性的研究。

2、初步开发《科技与创新》课程内容,并根据研究的进度,不断调整研究计划,并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3、选择教育方法、途径: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实施目标和教育内容选择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

4、在教学组织上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集体活动式等形式。

5、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调查分析法、优秀案例分析法、对比实验法等。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阶段(2005.9---2006.5),主要工作有:

1、不断修改、完善已定的校本课程。

2、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3、请专家指导、讲座,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4、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研究头奥活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

影响。

5、课题组成员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或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6.5---2008.7),主要工作有:

1、修订与策划出版《科技与创新》教材。

2、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3、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

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经验。

4、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等。

5、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分析、总结、论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请上级科研部门和教育专家进行课题验收。

6、启动成果汇报和交流机制,将研究成果对外开放、交流与推广。

(三)课程开发

1、成立机构,负责实施

学校成立《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教科处刘志伟主任任组长,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实施监控、师生评价等方面给予落实,使课程开发做到前期有目标、有规划,过程有资料、有监控,结果有反思与评价。

2、培训师资,提高认识

为了从落实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我校多次以专题讲座、专题沙龙、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校本培训,帮助老师认识《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特色构建、学生个性发展三赢的角度,提高老师的思想认识。

我校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与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通过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对《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调查研究,分析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对开发《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胜任情况,同时针对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摸底,我校对师生进行《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具体内容的意向先后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定开设《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内容、任教老师、授课时数等。

4、总体规划,拟订目标

《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校本课程试行方案,在反复征询和调查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与调整,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科技与创新》课程规划、课程目标和开发纲要。其中《科技与创新》课程目标拟订如下:

5、选定内容,编写教材

《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按照内容和分配的工作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技与创新》教材目录和编写要

求,负责组织教师具体编写教材,并反复修改、试教、总结与完善。主编或责任编辑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把关,统筹审阅教材的连贯性、科学性、实用性。

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建设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教材。

②教材编写目标

⑴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力求使教材内容融知识性、科学性、探究性为一体,从科技发展史、科技创新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内容和科学实践,开发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校本教材。

⑵使学生能感受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意义,培养对科技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教材编写原则

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教材体现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初中科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不再以获取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而重在突出正确把握科技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技能力的发展。

⑵立足于改善教学方式。教材力求致力于教学观念的变化,注重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能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挑战性,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提问、猜测、探究、交流和创新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⑶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否定与创新。一方面要注意从国内外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中汲取营养,在学习和汲取中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另一方面,要注意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欣赏性,图文并茂。

④教材内容选择

为提高教材的生命力,对《科技与创新》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作如下要求:

⑴代表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整体内容和标准的要求,选择最重要、最基本的能体现科技发展史、科技创新方法和内容的知识,能突出体现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发展科学创新能力。

⑵实用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教材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关爱身边的科学。

⑶先进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关注拓宽知识视野和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事物。

⑷探究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为学生科学探究搭桥铺路。

根据我校教材编写目标、编写原则和编写要求,《科技与创新》教材体系由四部分构成:

⑴科技春秋——中国科技史简介与影响人类发展的科技革命。

⑵点击科技——介绍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的方法与评价。

⑶探究科技——开展创新实验和探究性实践活动,如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开展小课题研究,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等。

⑷展望科技——介绍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为人类造福。

教材内容来自“选用、改编、新编”。“选用”是指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教材;“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当地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而开发的全新的教材。

教材在开发与研究基础上先形成文本初稿,然后边实验、边修订、边总结,广泛征求意见,最后集体审订定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不断修改、完善已定的校本课程,又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讨、创新、增加新的内容。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修改,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科技与创新》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如下:

⑤教材呈现方式

《科技与创新》教材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技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例如对发明方法的学习,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再介绍这个问题的发明方法(解决方法)和进行这个发明的探究。学生会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兴奋。

教材内容的呈现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包括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视野(包括一些目前科学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等,例如,关于克隆人的利与弊、垃圾的利与弊等,教材中可以呈现对立的事实和观点,让学生来判断和讨论。

教材编制有一定的、前后一致的风格,注意形式多样、版面活泼,文字通俗流畅,图文并茂。教材版式设计中,设置的一些栏目有“你知道吗”、“我的问题”、“我的探究”、“交流讨论”、“我的创新”等。

6、设置课程,组织实施

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

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必修课在初一每周开设1课时,在初二每三周开设1课时,总课时数为40课时,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担任。选修课初一和初二每周均开设一节,把若干类《科技与创新》内容纳入校本课程的体系中。也把有的内容作为课外实践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例如,把《科学幻想》、《科学猜想》、《科学思维方法》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等作为选修课程,首先由老师选择任教科目,再由学生选择参加科目(每个供选科目满15人以上报名的就开设,不满15人的就取消);把《物理科技的前沿》、《化学科技的前沿》和《生物科技的前沿》等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把《人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科学思维方法》和《头脑奥林匹克》等以讲座形式进行;把《关爱身边的环境》、《节能减排,我能做什么》、《鸟巢设计》等以课外实践形式进行。

我校《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每个同学每学期选择一次,可继续报名参加上个学期的项目,也可更换新的项目。每个班每个项目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名额分配选择,在超额的情况下由班主任协调解决。每个同学在每周一节固定的选修校本课程时间里,都必须选择一个项目参加。

我校《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它规范着课程的实施内容和实施目标,但随着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它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充实的动态过程。下面是《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7、课程评价,调整充实

对《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与教务处、教科室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调查四个

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学习效果评价根据学生所交的小论文、科技作品、科技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为基准。

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评价以教师自我评价和科组评价为主,同时考虑师生在实施相关课程的获奖情况。具体评价要求包括:①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和成绩评价;②按学校整体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科学素质;③教师有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教务处和教科室通过课堂巡查、资料查阅、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公布和列入期末考核成绩。

对学生的评价着重考虑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评价要求包括:①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记录、作业评价、成果评价和综合评定;②根据每个学生参加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个性发展和活动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分为“优”、“良”、“中”、“差”的等级记入学籍卡和学生成绩汇报书;③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我们根据课程评价,不断总结反思,调整实施策略,探索实施《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新方法、新内容、新举措、新模式。如通过专题会议、沙龙、座谈,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观摩,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完善科技课程教研机制和监控体系。又如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分析,考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发展的状况,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

8、总结经验,升华成果

我们的研究活动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把多年的关于《科技与创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经验进行提升的过程。我们边学习校本课程的理论边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分析已有的经验和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形成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

五、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1、学校的科技教育和校本课程得到落实,科技特色形成

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开发与实施了《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我校制定了《九江镇中学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完善了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从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效果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规范科技教育的管理。成立了科技处作为科技教育领导机构,与德育

处、教务处联手配合,具体组织实施科技教育工作,使科技教育工作保证前期有规划、实施有管理、结果有评价。开设了《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使科技课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由4位专职或兼职的科技教师担任。教材由科技教师根据“新课改”精神,结合生活中的科技知识进行编写,并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最后经专家审定后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详细教材目录见附1)。现在,我校构建了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科技校本课程,建立了点面网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体系(详细课程安排见附2)。

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力推动了我校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特色品牌的形成。近三年我校被评为中国创新型学校、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创造示范学校、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示范学校,还多次承办各级科技教育现场会、研讨会或观摩课,并应邀作专题经验介绍。如2008年12月我校被推荐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在“全国首届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科技教育经验介绍;2008年11月我校承办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育自主创新人才》的专题经验介绍;2008年5月我校承办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暨佛山市教育科研精品项目推介会,并在大会上作《“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专题经验介绍;2007年3月在广东省第一批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授牌仪式暨师资培训班上,我校作为唯一学校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07年5月我校承办广东省初中生物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开展生物科技,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专题经验介绍;2007年11月我校承办“第五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

奖”展评会,并在大会上作《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创新人才》的专题经验介绍。我校科技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和《广东科技报》等报刊杂志上介绍。我校科技教育得到慕名前来参观访问的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际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详细实验教师或学校实验成效情况见附3)

2、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个性特长明显提高,能力充分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来,我校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个性特长与以前同期相比,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实验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屡创佳绩,获得区级一等奖以上奖励的有283人次,其中国际冠军2项、亚军一项,国家级一等奖41个、二等奖37个、三等奖38个。(详细实验学生获奖情况见附4)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代表中国参加第27届、第28届和第29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比赛获得2个冠军、1个亚军和2个拉富斯卡最佳创造力奖,成为中国在参加本项目比赛的最好成绩。我校连续两年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均获得团体金奖,有十三名学生获一等奖,其中五名成绩进入前三十名。我校学生的57件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

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来,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个性特长明显发展。从问卷抽样调查(调查表见附件5)结果统计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同学的科学素质达标率(以问卷设定题目中知识、非智力和情感因素组成的科学素质为内容,60%过关的为达标),在前测、中测和后测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而非实验班同学的科学素质则变化不大。具体情况统计如下图所示:

图1:实验班同学科技素质调查问卷的统计图

图2:非实验班同学科技素质调查问卷的统计图

3、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水平明显提高

在开发和实施《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构建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审视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不断完善校本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研意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老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得到加强,水平得到发展,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老师从事校本教研已从始初制度上的约束到现在的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校个性化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2014.12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 《管理学》课程是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精品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一目标定位,我们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管理学》介绍 1、管理学的地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2年我院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专)、财务管理(本)和市场营销(本)等专业以来就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先导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和科研情况 管理课程组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课程组负责人李苏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管理能力。课程组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两年来,课程组取得成果有:

1、编写《管理学》教案 2、制作《管理学》电子课件 3、教师《管理学》教学录像 4、编写《管理学》案例与习题 5、编写《管理学》教学大纲 6、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7、撰写论文6篇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坚持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知识创新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材料的编选和组织上,通过自编教材,建议参考书和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纸质材料和网上资源等多种途径、课外知识和实践案例等多种信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案例教学为导入、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管理实践。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XX--XX年度- 「课题设置」1,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修目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历史教学的任务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流曲初中迫切需要自己的独特教法,以改变乡下学生忽视历史学习的现状。校本研修的任务,学习实践他人研究成果,走自己的独特教学思路,创造个性教学模式。 「研究过程」1、教研组组员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

行实践反思。1、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探究发现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3、认真学习和研究洋思教学法,在教学中体会实践并反思。4、教研组会议参加渭南市“阳光师训'活动的老师谈心得。5、分析汇总一年来月考历史科学习成绩的变化的有关数据。「成果小结」 1、“授课前预备策略;教学模式运用策略;学法指导策略;知识落实策略”深入所有教师心里。 2、探究发现法的“上课复习提问、确定探究课题、整理所学知识、阅读巩固补缺、检测点评升华、布置作业巩固”六个环节紧紧相扣,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3洋思教学经验在贫穷的农村效果不明显。但他倡导的合作学习、以优帮困的策略符合课改新理念。4、阳光师训”讲课教师带来的新观点得到肯定“历史知识要堂堂清”“知识问题化,问题细小化,梯度化,能力过程化”为我校教师历史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课题名称:对学困生学情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的小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后备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010.11 常州市潞城中学 沈雪萍金建斌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们步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人们史无前例的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感受到人才的可贵。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教育的现代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思考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 什么是“校本教研”: 一般来说“校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要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筛选出对学校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有价值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用于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研究。 2)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的研究已经有很丰富的结果,如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反思等多种途径,但落实的具体的学校,会因为每个学校本身不同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校本教研实质上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最终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渗透又互为促进的关系。 因此,我校开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的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由我校教师的结构现状决定的。 在当前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且被一线教师当作一种教学之外的额外负担,活动效果不理想,校本教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课题结题报告基本格式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

校本研修课题

蓟县中小学教师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本研修 科研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课题类别:□教学研究课题□教师教育专项课题□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教材与教学□教育技术□教师研训与发展□德育与心理□评价与质量监测 □其它 课题负责人:吴文娟职务或职称:小学高级 课题负责人单位:官庄镇南营中心小学成果形式: 联系电话(手机全号):完成时间: 学年段:小学学科:

蓟县中小学教师第五周期继续教育校本 研修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吴文娟 工作单位:南营中心小学 时间:2014年2月

课题基本情况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课堂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应该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偶发事件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 一、选题意义: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我们的课堂上会发生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太多不可预见的未知.而课堂教学是多种动态因素的组合,是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过程,不管教师课前准备得多么周密,课堂上总免不了会出现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有可能来自教师本身,有可能来自学生,也有可能来自教学环境的干扰等等.如何审时度势地驾驭它,迅速恰当地作出反应,把课堂教学引向纵深,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这应引起每位教师足够的重视,因为对突发事件适时、适当、恰到好处地处理,不仅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大有裨益,而且是教育学生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研究价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4-1870)曾说过:“没有教学机智,那么无论教师怎么研究理论,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老师。‘目前,对教学机智的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基本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分析,本课题正是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尝试进行系统的、理论化的分析,以促进教学理论更进一步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得不面对各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课堂教学情景,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突发事件和课堂复杂教学情况。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说它是一个机遇,教师如果采用良好的教学机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启发,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处理僵硬死板、失当,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能是贻害终生。导致课堂秩序失控和师生关系恶化等不良后果。本文就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良好的教学机智处理各种问题行为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方法提供给广大教师借鉴和参考。

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管理(结题报告)

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 管理(结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xx年5月29日)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为本质特征的校本课程,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校史的名牌老校,周南中学自2000年起就着力构建基础型课程、兴趣型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级课程体系,重点开发兴趣型校本课程,为学生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创设时空上的保证。 一、兴趣型课程的全面开发 1、深刻领会兴趣型课程开发内涵 兴趣型课程有两种语义: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cho 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兴趣型兴趣型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兴趣

型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也不仅仅是某种新的课程产品,我们用它来表明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兴趣型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必须有针对性,主要针对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课程决策必须民主,强调教师对课程的决策和学生的参与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课程情景的互动性,要求体现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与方式。兴趣型课程的类型包括学习方法类、活动类、艺术类、生活类、学科类等。 兴趣型课程开发方式包含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类。课程选用使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使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

校本研修课题

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讨目录校本研修课题 校本研修课题的申请 心理健康问题研修的开题报告 心理健康问题研修的实施方案 心理健康问题研修的活动记录 1、记录(一) 2、记录(二) 3、记录(三) 4、记录(四) 心理健康问题研修的过程性资料 1、存在问题 2、调查问卷资料 3、案例分析 4、研修论文 心理健康问题研修的结题报告

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的研讨 研修人员:李喜宁梁艳艳王欢时间:2017年9月

校本研修课题的申请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们申请的校本研修课题是《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讨》,现就我们研修此课题的目的做以简单陈述。 近十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和任教经验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以及家庭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心理扭曲,自私自利或者是自卑,自甘堕落等等不良现象,有些甚至给孩子带来阴影,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这些心理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也越发突出,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绊脚石”,使得教学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结合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正是长知识,学本领,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对于学生终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老师,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严”字当头。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有时一个错误的认识会让他(她)们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判断力。做为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排忧

解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这也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我们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研修目标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研修计划,恳请学校及领导的支持和批准,我们研修人员将以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投身于本项研修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本项研修成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谢谢 申请人:李喜宁梁艳艳王欢 申请时间:2017年9月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 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

校本研修报告

校本研修报告(一) 宁晋县贾家口学区李玉聪研修课题: 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助的实践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 研究目标: 通过我们对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师观念转变与技能培训、学生评价的改革以及校园网的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尝试,营造出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成长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生长个性的土壤;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互补与协助的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 1、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及资料收集,初步确定其智力特征,建立信息库。尽量收集每一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同时,教师不断往信息库中增加新的信息,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记录其成长和进步的“档案袋”,从而促进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2、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将同样智力类型的孩子组成兴趣小组,布置各自感兴趣的主题作业,并主张组内及组之间的交流(用队会课进行,每周一次)由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激发其学习需要,

形成学习风格。 3、丰富学生的智力展示平台,在兴趣社团的活动中加强学生的学习优势,发展其特长,在校园信息网中添加“校园精英榜”这一栏目,把发展特长变为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4、从分析学生发展的不同优势入手,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分析其效果。 5、学习理论知识,将实践中摸索到的关于个性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的成果进行推广验证。 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尽量收集每一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同时,教师不断往信息库中增加新的信息,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记录其成长和进步的“档案袋”,从而促进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2、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及其兴趣取向,引导其发展,加强学生的良性自我认识。 3、专题作业实践法——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将同样智力类型的孩子组成兴趣小组,布置各自感兴趣的主题作业,并主张组内及组之间的交流(用队会课进行,每周一次)由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激发其学习需要,形成学习风格。 4、经验总结法——对已产生积极作用的举措及方法进行总结概括,结合有关理念,撰写文字材料,进行讨论交流。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 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示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示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

校本研修结题报告(1)

校本研修结题报告 ----课题: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根据富教发2012(8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数学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学法指导研究》为研究课题。2014年9月起至2015年2月,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制定实施细则,团结协作,在学校和全体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本次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效果。现就本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我们的头脑注入了新的思想,但同时也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不少迷惘。不少老师提出:《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放开学生手脚的同时,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在学习方法该做怎样的指导……怎样澄清这些问题的认识成了我们全组教师共同的心声。而实践证明,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是数学学习方法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前,不知道如何预习;课后,除了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不知如何复习;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不胜枚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我们教师作好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法指导。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让我们的教师走出自主性学习教学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这对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步出校门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步骤 课题实施时间1学期:2014年9月-2015年2月。 ⑴准备阶段:2014年9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学习讨论,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确定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 ⑵调查阶段:2014年10月,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现状,包括师生对自主性学习的认识与观念、现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析对现状对研究的影响。初步研究初中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 ⑶实验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在阅读、说话、作文、测评、练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研究数学“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校本研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级别:县级课题 课题类型:教学管理 研究单位:蓝田县城关中学课题组 课题组组成:负责人:康巨龙 李安吉 课题研究对象: 蓝田县城关中学全体教师课题研究时间: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

结题报告摘要: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目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实践,对教师进行关于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问卷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高中教师校本研修活动方式方法改进的态度、看法;探索现阶段我校教师能够接受的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分析比较新旧不同方式方法下的校本研修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和方法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就目前情况看,在教师的学校工作中,教师缺乏充分的学习和文化浸润,尤其是校本研究中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学习、消化、合作交流不够,直面学校教学问题的实践解决和经验总结效果不明显,尚未完全形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存在的问题是: (一)教师缺乏对校本研修的正确认识和持久热情 新课改虽已开展了多年,但学校的多数领导和教师对适应新课改而开展的相关活动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不能正确对待,他们认为只要看懂教材和教辅资料,会做题就是好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学效果考虑甚少,更很少考虑国家新课改的新要求。 另外,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表现为内驱力不足,缺少职业追求,没有专业发展长远计划,虽承担研究任务,但目的在于晋级加分,同时受从众心理和惰性习惯的影响,不能真正专注的去研究和探索。 (二)学校的研修形式简单,各校的研修形式雷同 目前学校的研修活动多局限于集体备课、讲公开课、搞评优课等,且活

《教师网络研修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研究》结题报告

省级课题《教师网络研修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研究》 结题报告 《教师网络研修促进校本研修常态化研究》是福建省电化教育馆2015年度立项的课题(课题编号:闽教电馆KT15044)。从课题论证、开题以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安排,有序地开展开题仪式并安排课题开展的具体工作、调查研究、座谈交流、课例观摩、资料查阅、上研究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取了真实资料和一些研究成果,按既定的目标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现在将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做个总结报告,具体如下: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信息化和新课改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课程的改革,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主阵地,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教师网络研修更能促进校本研修的常态化发展重要抓手。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强强中小学教育培训的工作意见(2011.1)及《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及近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国培”等网络研修活动,这些给网络研修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支撑及教师网络研修的机会。 同时,我省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城市到农村,教师经过这场课改的“洗礼”,包括处理和使用信息技术在内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部分教师参加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与考试,有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然而,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和教育信息化,进入了“高原反应期”,在教学和专业发展方面感到困惑和不适应。近年来兴起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师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大有帮助。我们期望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校本研修的常态化,以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