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012.4.13

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苏联进行教育改革后的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由于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使师生普遍感到负担过重,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劳动训练,即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此外,在前苏联学校历史上,曾出现许多这样的情况,即当出现一种新教学法时,大家都追求这种"时髦"的教学法,而忽视本校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条件的可能性。这样,在评价教师和学生工作时往往出现形式主义。为此,前苏联不少教育思想家十分关注如何提高实际效率的问题,他们不断探索教学与教育的最佳方案,解决怎样从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中,选择最适合本身条件的那些形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使大家知道要如何寻求一种能最恰当地考虑到具体教育情境,能在花费最少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最好效果的方法。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Ю?K?巴班斯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活动和实验工作,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977年,他首先发表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以后又陆续发表了《教学论方法论的若干迫切问题》(苏联《苏维埃教育学》杂志1978年第9期)《现代普通学校的教学原则》(苏联《国民教育》杂志1979

年第2期)《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苏联《苏维埃教育学》杂志1980年第12期)以及《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等许多论著和文章,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一条新的教学论原则,即教学最优化原则,阐述了现代普通学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实质、准则和研究方法,并较为系统地指明了将最优化思想贯彻到学校实践工作中去的途径。

学习和借鉴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会有益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章拟从四个方面介绍巴班斯基的这一思想理论。

一、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方法论前提

任何一种新的学说的提出,都具有自己的基础、依据和源泉。巴班斯基认为,他的最优化理论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分析了工作方法、管理理论、一般系统论、教育过程的一般法则之后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研究最优化的方法论前提

巴班斯基认为,在有规律的相互联系中详细研究教育过程所有组成部分的教学系统论方法,是制订、选择最优教育决定理论的方法论前提,只有采用系统的方法,教师才能考虑到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过程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科学管理社会过程的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组织劳动的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最优化思想的深入研究。教育学可以从描述科学地组织教师劳动的外部条件(专用教室的装备、合理地安置仪器、节省地编制各种教学文件等等)转入到分析最优化设置教育过程本身的程序,即转入到分析教育工作的内在观点上来。

真理具体性的辩证论点,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具体条件的必要性,因此,巴班斯基认为,这也是最优化的重要方法论基础,由此他得出结论,要想找到适合一切条件的万能教学法、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是不可能的,必须在每一具体情况下评价受教育者的可能性、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进行美育和其他的条件,必须选择正是该情境下最好的教育与教学过程的方案。

在研究最优化理论时巴班斯基还考虑到了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最优化与理想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同的。但是在找到最优方案的同时,就逐渐地在向最好地发挥职能的过程靠近。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可以提出,最优化的更高准则以及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武库,然后再从中选择这些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最优结合。

(二)深入研究最优化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学校工作实践中去的心理学基础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是教育学发展中的一个逻辑阶段;它直接依据教育学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心理学所取得的成就也促进了最优化思想的发展。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教育过程最优化就是最合理地完成某种教育任务所采取的理智和意志的行动。

"采取决定"包括这样一些阶段:提出任务(例如,选择对于该班来说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方案等等,认为必须从完成所提出任务的几个可能方案中选择对于该条件来说是最优的方案;熟悉为完成某任务或类似任务的几个可能方法的相对效率的资料;将几个可能的方案缩小到两个最可能的方案;比较这两个方案的可能的

效果和预计的时间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精力消耗;选择一个最适合最优化标准的方案。

选择最优化方案要求教师具有特别善于从教育角度思考问题的本领,即要进行问题探索思维,而不是复现思维。只有在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下,教师才会从一系列可能的方案中挑选最接近该情境的一种方案。

巴班斯基认为,除了理智行为外,"采取决定"的过程还伴随着深刻的心理感受,因为经常会发生几个动因的斗争,比如:是不加特别思索只图节省时间,便匆匆忙忙采取决定呢?还是花费这些时间去选择最好方案呢?当教师要考虑是熟悉一种教学法的源泉好,还是熟悉多种教学法的源泉好的时候,类似这样的动因斗争也会发生。

在采取决定时,教师往往处于紧张的状态。教师的思维独立发展愈少,他表现出的调和性愈高,即易受别人影响的程度愈大,那么,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愈强烈。即使在选定了教育决策后,教师也要常常继续感受到怀疑和担忧,因此,巴班斯基认为,采取最优决定与坚强的意志力相联系。最优化要求教师进行顽强的意志力的自我锻炼。

巴班斯基指出,最优化不能靠死记纲要的方法来掌握。它要求改变个人的心理观点--克服会给将来带来巨大损失的眼前利益的动因,摒弃教育行动中的公式化和刻板化,并在工作中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最优化的实质和准则

(一)最优化的实质

巴班斯基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就是指选择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用这种观点来考虑教学方案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从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中选出一种进行试验,而是信心十足、深信不疑地选择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案或课堂教学方法。

(二)最优化的准则评价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倘若没有明确的标准,那么关于该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的任何评价和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最优化"这一术语意味着:从一定准则看,是最好的。因此,需要首先定出明确、具体的准则,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教学或教育措施的系统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的四个准则:

1.在现代条件下,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种个性特点方面,在提高学生教养水平方面,取得最大限度可能的结果。巴班斯基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只要能最优化地安排教学过程,任何班级的任何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掌握都能达到该时期可能达到的(实际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及格),同时在教育和发展程度上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2.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师生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巴班斯基认为,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在没有过重负担的情况下取得最优效果,对于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尤其要明确地加以限制。教师花在课业(包括上课、备课)上的时间也应是最少的。

3.为达到一定的结果,师生花费必要的精力最少。教学过程如果安排得过紧,就可能使学生无法在后几节课上充分地掌握教材。所以,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可以用师生耗费的精力是否合理和最少来衡量。

4.为在限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结果,花费的经费最少。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条件、取得同样效果的情况下,哪种方案最能节省教学经费,那种方案就是该情况下最优化的方案。

在明确这四条原则的基础上,巴班斯基进一步说明衡量教学过程是否最优化的两条标准:①教学过程的内容、结构和活动逻辑能保障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使之符合国家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使每个学生达到最大学习可能性的水平(但不能比"及格"还要低);②在不超出学校和劳动卫生学规定的家庭作业时间标准的情况下,达到预定目的。

因此,最优化的前提是:从所提出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地)发挥效能。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准则之一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教育的结果。那么根据什么可以得出结论说这些结果比起过去来不单是好的或是

比较好的,而对于该生来说,这些结果恰恰是今天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呢?巴班斯基认为,最佳结果的结论是在教师对学生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即帮助学生在他最近的发展范围内把教养程度提到对他来说尽可能高的高度。如果学生达到教师所预计的结果,那么,这些结果就可以认为是当时最大可能的结果,也就是最优化的结果。不预测可能的最优结果是不可能判断是否达到了最优化的目的的。

三、最优化的基本方法

课堂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都必须依靠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创造性地选择最好的方案来讲新课,课堂教学的设计切忌公式化、陈规旧套和千篇一律,既不可夸大某些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也不可平均使用这些方法和形式,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把它们最好地结合起来.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就是选择最优化的教学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即教学过程的所有基本成分)和必要的速度,保证良好的教学条件。因此,讲最优化不能只谈个别方法,而必须谈现实最优化的方法系统,把一整套方法合在一起才能包括教学过程的全部特征。最优化的方画法系统是教学论上的新概念。

教学最优化要求把教(教师的活动)的最优化和学(学生的活动)的最优化结合起来。巴班斯基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最优化的方法:

(一)教的最优化方法

选择课堂教学最优方案要求教师事先做一系列的有逻辑联系的工作,这就是:

1.综合拟定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其具体化。巴班斯基认为,如果能认真考虑全部任务而不是个别任务,那么教学活动就能较为迅速、顺利地完成。例如,教师如果只考虑课堂教学的教养任务,而对教育和发展任务的完成听其自然,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下降。综合拟定任务,才能使这些任务在同一时间内都得到完成。而无需增加时间。例如,假定在课堂教学时要提出的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的技能,那么这也将直接推动基本教养任务的完成,还能促进更好地掌握本课的主导教育思想。其它教学、教育任务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综合拟定和完成教学任务,是最优化的第一个方法。

最优化地安排教学,还必须在研究该班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使教学任务具体化。同时,教育影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反响,能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既定任务。但巴班斯基也明确强调,在实施教学最优化时,应当尽量考虑学生的特点,但不能盲目地适应他们,像主张"自由"教育理论的人所要求的那样。最优化要求教育影响应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为依据,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教学任务的具体化也同找出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有关。在实验性的课堂教学计划中,不能罗列教学、教育和发展性质的各种可能的任务。最优化的本质恰恰在于从中选出该场合下最主要的任务。

2.使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突出其中主要的、实质性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还不能恰当地区分主要教学内容,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来,而在次要例子和事实上却花了不少时间;对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一整套必要活动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考虑欠周,不少教师只是把教材划分为若干章节,拟定一些测验题目等,却很少考虑他们赖以达到既定目的的学生的活动,因而很多事情全凭偶然性,效果很差。针对这些情况,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理论应当帮助教师克服当前教学上的这种要害。如果不是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去,那么,不论使用何种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也无法防止学生负气与负担过重。

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但要着重考虑按传统方法传授某些科学知识,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还要注意学生的活动内容:掌握新教材的要点,掌握有关技能(专门技能、一般学习技能、提合理化建议的技能),自治.自我检查,交往等。

3.有意识地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最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讲新课、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总结等的顺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

最优化的这种方法是根据教学论有关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原理则提出来的。

教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条件:语言的、直观的、实习的、复现的、探索的教学方法以及独立工作、刺激学生积极性、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有必要的话,优选教学方法时就要对教学方法及时加以调整,使使用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实际。

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要以以下几方面为出发点:①课堂教学(教学、教育、发展)任务;②课堂教学内容;③教材的难易程度;④全班学生的程度,在"教育会诊"结论基础上给全班学生所做的鉴定;⑤对各种不同教学法的有利条件、长处和短处的比较评定;⑥教师本人个性的特点,有利因素等等。

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参考手段、技术手段等,为了加速有关课题的学习,必须从大量教学手段中选择出特别适用的。

选择最成功的课堂结构的根据是保证最优化体系和教学顺序的原则。

4.对学生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学生在素质、记忆类型、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的主要特征和己往的学习经验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便产生了进行区别教学的必要性。巴班斯基认为,区别教学的基本原则,应当不是简化教养内容(一些人学的内容简单些,另一些人复杂些),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有的学生需要大力帮助,有的学生需要一般帮助,有的学生则只需要少量的帮助。需要加强帮助的这部分学生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他们需要的帮助会逐渐减少。当然,在学生还不适应教师对他们的帮助时,这种有区别的教学也是允许暂时降低作业的深度的。往后,为了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剂量"必须逐渐减少。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区别对待成绩最优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就发展能力方面提出建议,给他们个别布置作业等等。组织选修小组、学生协会等,对他们也十分有益。

巴班斯基对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给予积极的肯定。他说,如果说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是按教师影响下的学生人数划分的,那么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可说反映了小组的和全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生相互作用的特点。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给集体主义品质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在集体组织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学生可以共同制定活动目的,选择达到目的方法,开展学习互助,集体分析、总结。

5.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包括教室、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活动场地等)、学校卫生条件(卫生保健标准,照明、供热、通风标准)、精神心理条件(要有教育分寸,要求要含情合理,表扬学生的成绩要恰如其分,班内要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审美条件(学校、教室和专用教室的美化)。

除重视必要的物质条件外,巴班斯基特别强调要在精神、心理上创设必要的教学条件。他要求教师要自我完善,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特别委婉,恰如其分,要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相济。他指出,在同学生的交往中如果能持正确态度,始终和蔼可亲、沉着冷静、善于为学习差的学生创设取得成绩的情境,那么这一切就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而且也可以节省教师本身的精力,为教师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创造条件。

6.采取专门措施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选择教学的最优速度。节省时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各种最优化的方法。因为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并使之具体化,区分主要内容,有区别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所有这一切都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影响,使教师避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巴班斯基还强调要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要有许多专门的节省时间的方法,即专用教室要有相应的设备,要用自动化手段管理仪器,要合理地积累教学论资料,还要科学地安排学校的工作。

7.按照教学效果和时间消耗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消耗。这种分析是要查明,按照师生的时间消耗标准,教学的最终效果(教养、教育和发展程度的提高)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弄清所暴露缺点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的新的循环中加以消除。

(二)学的最优化

教学过程的两重性决定了教的最优方法与学的最优方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不实现学的最优化,则教学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巴班斯基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出学的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师影响下,学生应当了解他们面临的基本任务的全部范围,把基本任务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经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题的主要问题上,努力寻找最好、最合理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通过有效地自我检查,努力逐渐调整自己的活动;发挥实际学习可能性的长处,克服短处;合理支配时间,在保证学习的高质量的同时,坚持提高自己的学习速度z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时间消耗进行自我分析。这种在教师巧妙地指导下的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是符合最优化标准的,它保障不会使学生感到负担过重而又达到可能的最佳效果。

在巴班斯基关于最优化理论的著作中,他还列举了一些使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方法,如,许多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以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的任务,进而吸引他们参加到学习最优化过程中。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组织课外小组,举办专门的题为"学会学习"的班会,班会上学生们可学到合理地组织学习的方法,学习如何制订学习计划、突出主要的实质性的内容、选择达到所提目的的合理方法等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们如何记要点、怎样写答案提纲和提要。一些完善的学科专用教室为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提示性的建议:"怎样完成家庭作业"、"怎样解题"、"怎样写测验作业"等等。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社会任务也大大地有助于学习最优化。

只有把教的最优化和学的最优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

巴班斯基还特别用一张图表来说明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不考虑最优化原则按照最优化原则设计和组织教学

1、基本上只拟定教养任务

综合拟定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学生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的任务

2 、安排教材时不是有目的地区分教材中的主要的、本质的内容明确区分教材中的主要的、本质的内容

3、千篇一律的选择课堂教学几个基本阶段的顺序(提问、讲解、练习等)有意识的选择提问、讲新课、做练习等教学顺序

4、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墨守成规,缺乏有科学根据的选择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该条件下是最好的结合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做必要的修正

5 、千篇一律地选择教学形式。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基础最好的学生不加区别

有根据地选择教学形式。对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基础最好的学生实行有区别的教学

6、教学速度和课堂教学各阶段之间的时间分配一成不变。确定家庭作业量时既不考虑规定的时间定额,也不与其他教师进行协调

有根据的选择教学速度。确定家庭作业量时考虑现行的时间定额。与其他教师共同协调家庭作业量

7 、只是使教学适应现有的条件千方百计地改善教学条件

8、分析教学效果时主要考虑教养方面,而不考虑学生的时间消耗,分析教学效果时同时要考虑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考虑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消耗的合理性

四、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

最优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的前提,它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所谓实际学习可能性,指的是人的心理的、生理的和精神的潜力以及以个性为中介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保证学习活动尽可能地取得好成绩。

巴班斯基认为,学习负担最优化,指学生能深入地、牢固地掌握他们可能掌握的最大限度(指分量和深度)的教材,而且不会超过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定额,因此在规定的休息时间内,完全能够恢复自己的工作能力。巴班斯基认为,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现象,不能单从学校活动的某个方面来解决,而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对此,他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各种因素的完善

学习新教材首先要使全班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所学课题的基本理论观点,明确完成这一课题的典型作业的程序,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些作业,以防止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因此,不论是拟定将要执行的课堂教学计划,分配提问和讲授新课的时间,还是进行课堂教学,学习新教材必须处于教师注意的中心。这就需要在课上加强对教科书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的研读,这是防止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结构、内容、形式和方法

最优化本身就是要节约学生的时间,这正是最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各科要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教师应着眼于通过一两个练习把一般方法告诉学生,使他们理解这一类型的题目,要把特殊的算法交给他们,使之能解其它类似的所有题目。教师越是能较快地学会通过某一个练习或某一个习题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他就越能较快地掌握选择最低必要

数量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技能。这样做就会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得到有力克服。而这一切与课堂教学中最低必要数量的演示、图例说明、技术手段的使用等有直接关系。

(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少浪费或不浪费精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如创设情感道德体验的情境、引人入胜的情境、认识争论的情境和在学习中获得成绩的情境,组织各种认识性活动以及学习讨论等等。

(四)在学校和家里都要为学生学习创造最有利的卫生条件、精神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五)优选家庭作业的分量和深度

在巴班斯基看来,仅仅依靠大力强化课堂教学而不留家庭作业,会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尤其是掌握技能的质量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独立性的培养。所以不能不留作业,但要把家庭作业控制在每一本教科书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对作业的分量和类型要加以区分,在完成作业方面,通过口头指导或给学生书面辅导卡片的办法,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须注意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各科教师之间必须更明确地协调各学科的家庭作业量。

在完成作业的顺序、可能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完成作业的合理方式等方面,都要对学生好好加以指导。在改进家庭作业工作的最初阶段,最好是考虑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让学生把时间记在日记本上。

(六)必须经常采取有助于学-生学习活动合理化的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和班集体特点(利用"教育会诊"的材料);

2.扩大(配合其它工作形式)学生的集体认识活动和学习互助等;

3.在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社会工作体系中,安排与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实验员、辅导员、教师助手、图书委员,等);

4.在班会上提出并研究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对学习,包括对完成家庭作业的责任感,把学生注意的中心转移到学习质量上来;

5.在学校组织以学习劳动技巧武装学生的专题活动;利用活动室宣传学生劳动的好经验(展览会、报纸、观摩等);在小组、选修班、学校团队积极分子俱乐部、讲演班的活动中培养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等等;

6.组织家挨了解当前教养、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家庭作业的合理组织方式,告诉家长要在家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的各种措施,目的在于提高而不是降低毕业生的质量。现代学校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措施体系的意义,就在于既克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又提高他们的质量。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

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相比之下,两者都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试图通过学生本身的学习发现进步,这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上,两者都注重文德教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这是孔子教学内容四个基本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文”是排在第一位的,历史上的孔子在教育方面确实是偏重文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但与此同时,孔子也没有忽略技能技巧的培养,他也要求学生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而苏格拉底呢,他认为美德即知识,他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并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强调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里·康斯坦丁诺夫·巴班斯基(1927--1987)是原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土,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育活动、教育思想和成就的集中代表。 一、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准则。所谓"最优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最好的。"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准则是: (1)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都达到他该期内可能达到的水平; (2)每个学生和教师都遵守归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数。 二、教授最优化的八个方法。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前者更为迫切和重要,具体方法: (1)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2)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东西上; (3)选择最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提问→学习新知→练习→巩固→家庭作业→小结的顺序; (4)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其中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5)对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采取全班形式,小组形式和个别形式; (6)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7)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8)按最优的准则分析教学效果和师生的时间用量。 三、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1)组织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2)激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 (3)检查学习的认知活动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发现语文的教学如同一个身临其境的教学空间,学怎样的课程便会产生什么样的环境,进而流露出相适应的情感,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在信息化的辅助下,让情景教学得到最具效果的运用,本文将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古代案例分析。 其实在远古时期,具有教育思想的长者对于这种方法就是有着很早的意识,其实从古代开始就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例子。其实环境真的对于莘莘学子有着莫大的帮助,环境与人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需要一种良好的情景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二)情景教学法对于小学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城镇教育还是说对于乡村教育,在讲课的时候运用到情景教学法,在于城市中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山川河流,没见过森林,而对于乡村的孩子,没有见过宏伟的建筑或者壮大的乐园等等。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情景教学的模式,让孩子们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地了解课堂教学知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的小学生涉及面并不廣泛,对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懦弱,让学生学习中没有了趣味,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时候,对于没有亲身见过森林的孩子是很难感受其中的深邃和美妙,这时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甚至有着冲击性的视频,将学生带到森林里的情景中,在情景中去学,自己领悟,自己探索,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最多的,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特性。让学生在学习发展中,得到最大化的收获。 二、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景教学。 学习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进行学习才是最快有助于成长的。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喜欢留心观察生活,对生活充满探索欲望,这样的小学生永远都是具有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比较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倘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让语文更加真实,更加亲切,这样的学习模式往往对于孩子有着特殊的帮助。我们的教师教学时在进行情景创设以及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应该联系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事

孔孟思想比较

孔孟思想 仁义礼智信 “礼乐”思想、“仁”的思想和“中庸”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思想 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

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思想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情境教学来自于小学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李老师先是从外语的情景教学中得到启迪,创立了情境教法。其后,借鉴我国文论的“境界学说”,逐步建立了情境教学体系数。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地向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学习的成功范例。情境教学怎么搞?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然而,寻其原则,倒也有一、二。“情境教学”特色在于生动有趣,使学习成为乐事,学生不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情境教学是使学生成功、自信,让学生不断发现语文之美,发现自己阅读表达上的进步,发现自己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会思维活跃。情景教学法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由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使用的一种教学新法。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作为近年来在教学课堂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浓厚情景氛围,使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情景教学通过情境氛围的创建,对学生起着有效的激励作用,最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本文就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注意事项分析,探讨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的认识. “情景”一词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景”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到了清代,《人间词话》更有精辟的阐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为大家所知晓。本文所指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运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第二阶段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一个“恰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不同途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情景中,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至理解美而晓理;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景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他的教学地点也并不固定,广场、街头、商店、作坊、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因此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更多的受到他的启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教育。 这两个人在教育对象方面,都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对待,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样推广教育,可以使得学术下移,知识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永久的学习和效仿。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面对着“礼崩乐坏”的危机,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这段对话,孔子简明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治国施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申梦园 学号104753140139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方向教育学 课程名称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任课教师胡良民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三3、4节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申梦园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别的一些教学法相比,情景教学法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带给学生较为真实的感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通过利用情景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具体,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情景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和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够有助于相关人员对地理情景教学法的认识。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地理教学;应用方法 1基本概念 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要的方法是结合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无穷魅力[1]。这也正体现了情景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情景教学法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它往往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而笔者认为它在地理教法改革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法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的心理机智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2.1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里面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成分之一。如果学生对于老师讲的课感兴趣,那么这节课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对老师讲的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王春华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 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 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该 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 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巴班 收稿日期:2012-09-22 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CJYJ19)、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J12WH111)的阶段性成果。 881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孔子明确提出了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理想的实现,用教育来实现其政治抱负。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可以看出,在法政、教育两者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中,他更重视教化。“善教”比“善政”在认识上更高一层,“善教”使人民从被动地服从统治而变为心甘情愿地认同。孟子基本上是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荀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分层次的教育目的。荀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终乎为圣人”,以学为圣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由些看来,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大体相同,都把统治人才作为培养的最高标准。不同之处在于,荀子提出了多层次的教育目的:从“士”到“君子”、“圣人”的要求,即是培养“俗儒”、“雅儒”和“大儒”三个不同的层次。 三、教学论 (一)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其指意尽管模糊,但特点十分明确:一是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兼备;二是文理科兼顾,以文科为主。 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治儒之术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因而他所采用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孟老庄思想比较研究 总目录 第一章孔孟与老庄异同之概说 第一节孔孟老庄存在于我们身边 第二节孔孟老庄在近代的坎坷历程 第三节孔孟老庄在今天的思想文化价值 第二章孔孟老庄的辩证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二,提示大家要重 视对立面的作用三,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 第二节庄子的“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打破独断论的辩证意义 一、“齐物论”之形成二、“齐物论”的本质三、“齐物论”独特意义与作用 第三节孔子“中庸”论的辩证法思想 一、原“中庸”二、世俗对中庸的误解及辩正三、中庸的利害功用 第四节孟子“中”“权”等辩证法思想 一、“中”是针对偏激片面的二、“权”是矫正保守呆板的三、其他辩证法思想 第五节孔孟老庄辨证思想异同比较 第三章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孔子的美学思想 第二节孟子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老子的美学思想 第四节庄子的美学思想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孔孟老庄的天命鬼神观之比较 第一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对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论述 第二节孔孟的天命鬼神观38 附一、荀子的天论 附二、董子的“天人合一”论 附三、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 附四墨子的“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第三节老子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 第四节天人关系问题上儒道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孔孟老庄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孔子的经济思想 一、财富观二、生产与流遍概念三、分配与消费观念四、财政思想五、孔子经济思想的总考察六、子贡的经济观点七、《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八、大同、小康论 第二节、孟子经济思想 一、孟子的义利观二、孟子的恒产理论三、孟子的分工和劳动理论四、孟子的财政赋税理论五、简短的结语 第三节道家的经济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副院长、教育科学博士。也是苏联当代教育理论界的权威之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与众不同,即他首次尝试性地使用了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他指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以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在他的这个系统结构方法论之下,还包括如下一些具体观点:整体观,联系观,矛盾观,综合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系统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教学最优化的定义 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巴班斯基在不同场合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或“教学最优化方案”作了与上述定义基本一致的解释: 1、所谓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所可能最大的效果。 2、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3、当代学校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择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 4、最优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对现有条件来说,对现阶段来说,从其效果和师生的时耗角度看,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通过上述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教学结果和教学时耗量,是评定、选择、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涉及教学最优化的标准问题。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都在教养、教育、发展上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内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这里强调的不是现有的实际学习可能性,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其教养水平可以用五级记分制来作定量评估,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可采用高、中、低三级评定制。 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均遵守卫生学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这种定额在当时苏联统一颁发的《学校章程》中作了具体规定。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b4836048.html,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史淑婷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18期 【摘要】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可以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强制灌输知识的被动局面,具有其无法媲美的优势及作用,对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非常的适用。本文就情景教学法的内涵、作用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了阐述,并指出在应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具体应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模糊性,学生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去死记硬背的话学起来比较费力。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最终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情景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利用生活情景再现、实物演示、问题语言描述、趣味游戏形式的加入、音乐歌曲的渲染、多媒体的动画展示等方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最终让学生爱上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与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相比,情景教学法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及作用。情景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及视听效果,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枯燥的英语语法及词汇句型的记忆变得更加容易。情景教学法可以创建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情景之中,面对的不再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了活跃在眼前的画面与场景。初中英语的学习如果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对英语的学习也不会再晦涩难懂,而是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来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对于英语新知识内容的掌握与理解和运用就会更加地准确恰当,记忆印象变得深刻。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情景教学法在课堂导入时的应用 每节课的课堂导入都是很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组成环节部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氛围中去,在一个被音乐渲染的教学环境中开始整节课的知识学习。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Homelessnes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一首经典英文歌曲《Home》来进行课堂导入,经典的歌曲曲调,凄美的歌词“Another summer day has come and gone away,but I wanna go home,……”这首曲子简单易学,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

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学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 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孔孟思想之比较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

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 孔子这种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1.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着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着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 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юрийконстаитииович вабаиский,1927-1987)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