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音乐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随着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它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也极大的发挥着它的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书本”中,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产生情感的共鸣。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的表现音乐,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力得到培养。事实证明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更有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演示作用、交互作用、PowerPoint、课件大师,MIDI技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随着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技术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且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它强大的、积极的作用,优化着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音乐的教授限制在“黑板、钢琴、录音机、书本”中,不具备形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对于喜爱视听效果的孩子们,有些时候不容易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但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加强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的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的表现音乐、满足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力得到培养。事实证明,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更有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音乐教师,我首先转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由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转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PowerPoint,课件大师、flash、网页)辅助教学,另外还尝试了利用计算机音乐教学软件Cakewalk进行辅助教学,努力提高自己音乐教学的艺术水平。

一、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演示作用

学生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主要对具体鲜明、形式新异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音乐教学,正好可以弥补音乐课中有的内容空洞抽象的缺点。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形式听音乐,尤其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也可以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达到音乐欣赏审美效能的目的。如在高中一年级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培养创造力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是运用PowerPoim制作平台,自制课件,把知识、音响,动画统一在电化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激发了学生对音

乐的直接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感受力。在“全曲欣赏”环节中我充分运用PowerPoint制作平台,用计算机显示了大量动物图片,通过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一个环节是“为乐曲伴奏”,学生们每人拿着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我设计出一个简易明了的图谱,图谱中用了三种乐器,鼓、沙锤、串铃,把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排列组合,同学们只需稍微熟悉一下,便可用节奏乐器毫不费力的进行表现了。从而促使他们更快的熟悉音乐旋律。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就需要教师或者提前抄写在黑板上,或者抄写在一张大纸上,费时费力。但是我根据旋律的特点,利用PowerPoint制作平台设计出活动的乐谱来代替板书(图1),图谱既形象、生动,色彩又鲜艳,学生一下就接受了,而且图谱可以在老师的控制下发出声音,既减低了学生为乐曲伴奏的难度,增加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件,把学生领进音乐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法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在歌曲《星星和灯光》一课,我首先想到应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夜晚彝家山寨静悄悄的意境。于是从网上找到星星的GIF动画,插入幻灯片,创设了深蓝的夜空星星在静悄悄的闪烁的情景,又利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做出了彝家竹楼的灯光一一亮起的情景,水中的鱼儿也露出半个身子好像在倾听竹楼中红领巾的读书声。在歌曲开始之前还加入了一段利用MIDI技术制作的《闪烁的小星》的音乐,同样配上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的画面。学生在第一次欣赏歌曲的时候仿佛来到了水旁的小竹楼,跟星星一起聆听彝家孩子的朗朗的读书声。通过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理解歌曲,从而更好的表现歌曲。当歌曲前奏播放出来的时候,学生自由的演唱,有的背靠背的坐着唱,有的站,有的坐,从学生们的表情中我感受觉到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了,学生们的歌声也描绘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画面。

协作式的学习模式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在音乐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共同制作课件,来完成音乐学习任务。如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学习,单纯学会歌曲是达不到学习雷锋身上各种优秀品德的目的的,靠教师的说教效果也很一般,只有学生真正认识雷锋,了解雷锋,才能自觉的向雷锋学习。因此,我请同学们自由结成小组,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他们眼中的雷锋的形象,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必须出一名“讲解员”讲解本组的课件,还要以某种形式来表演有关雷锋的节目。于是,同学们纷纷上网查找资料,有的找到雷锋的照片,有的下载了有关雷锋的歌曲,有的找到了有关雷锋的网站……,接着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课件,有的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有的利用网页制作课件,然后集体排练节目,有的组唱歌,有的组演小品,有的组用乐器吹奏歌曲……历时两个星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极大的热情参与着,他们不但对雷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明确了学习雷锋叔叔的具体方向,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了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的本领。

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中的交互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的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PowerPoint的优点很多,它制作简单,便于操作,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它有极大的局限性——交互性差。如果仅仅是用来演示歌曲或节奏、图片等,它是最好的教学助手,但是如果欣赏一部较大的音乐作品,PowerPoint 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另外一个软件——课件大师,它具有PowerPoint 的优点,同时还有极强的交互性,并且制作起来比较简单。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也能掌握教学内容。如欣赏课《彼得与狼》,这是一部交响童话,全曲长达30分钟,乐曲由不同乐曲表现不同人物形象。要求通过

欣赏全曲,学生应能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形状及它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的旋律,并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用传统教育手段来欣赏,由于乐曲较长,只能在课堂的前10分钟,由老师讲解,看挂图复习各种乐器的名称、形状,然后听各个人物的主题音乐。再介绍作者。在听完乐曲后。匆忙总结,没有时间反馈。往往学生对故事记的清,却记不住主题旋律。

我在设计这个课件时,根据以往出现的这些问题,从兴趣入手,依靠学生自主操作,交互式学习,结合视听进行欣赏。在课件中的背景图片也特意设计成乐谱样,制造音乐欣赏氛围。背景音乐反复使用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加强学习者对主题旋律的记忆。课件共分四大部分,此课件如个人使用,可自由学习,不按顺序,把四个部分都看完,仍可达到欣赏目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的这一课,人手一机,在教师的宏观控制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在本课件辅助下,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如有关作者信息,体裁知识,乐器的相关知识等,他们边听边看,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积极查阅,主动参与学习,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大大减轻了学习负担。学生乐学,爱学,也把老师从大量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习对象的调查和对教学效果的研究改进上。

三、MIDI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产生的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活动所不能比拟的。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其中,创新精神就是学生的主要素质之一。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传统”教育“求同”思想的改革。音乐具有不具象性,一段优美的旋律可以理解为春风,也可以想象为白云、流水或天鹅,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没有明确含义。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因在音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发挥个性,发展他们的才能,不能为“求同”而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音乐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答案单一,思维狭窄。大大束缚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想象力成为我尝试使用MIDI技术的动力,在教学当中我做了一些实验,实验表明在培养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MIDI技术有着其他多媒体软件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音乐欣赏《牧童短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分三部来实施。其中的第二部分是利用MIDI技术,使用cakewalk软件,在课前把乐曲输入完毕,在课堂上对乐曲实现现场改变,如改变乐曲的音色、速度、音区。使学生直接获得音响效果。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前做过同样的练习,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只是说说,并不能听到他想象改编后的音响。因此发言的人不多。而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利用我们学过的乐器知识及改变音乐情绪的手段,自己想象如何利用这些手段改变《牧童短笛》中牧童的形象。当第一个学生发言后,我通过cakewalk操作,然后播放出来,学生的兴趣骤然提升,都争先恐后的要求发言,并且在聆听改变后的乐曲时十分用心,有的同学听到改变后的乐曲与自己的想象不符合时,很快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再及时的进行修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天鹅》中,依然采用了MIDI技术,辅助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效果明显,学生听到由《天鹅》旋律改编的快速的旋律时,想象出如蝴蝶翩翩起舞、小乌的歌唱、猫捉小老鼠的场景,听到由《天鹅》的旋律改编的慢速旋律时,想象出如笨重的大象、发怒的狮子、走路的狗熊等形象。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要听。传统教育手段在这样的练习中往往是空想,无法实践学生的想象结果,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呢?而现在有了MIDI技术,解决了学生空想的难题,由于可以及时的体现学生的想象结果,发挥了多媒体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及时得到反馈,他们的音乐创造力也随之大大的提高了。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自制音乐欣赏课件、音乐知识学习课件、歌曲课件等近百件,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完美的结合,必将把音乐教学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给同学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中悠然而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篇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

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篇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文件的颁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主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涉及到音乐学科,既要求音乐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音乐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又要使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并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推动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呢? 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对此体会如下: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美。那优美的旋律,动心的节奏,诗化的意境,形成了音乐氛围特有的美感。随着流动的变幻的旋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这样他才能体味到音乐那不可阻止的魅力,他才能进一步把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美的升华才会随之而生。 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舞剧《天鹅湖》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到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天鹅湖,欣赏那从湖面缓缓移过的皎洁月光。欣赏那天鹅高贵典雅的身姿和安详自在的神态,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伤感柔情的音乐,那诗情画意的场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们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大大充实丰富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联想到那美丽的神话故事,仿佛看到了天鹅在翩翩起舞,变成了婀娜多姿的美丽公主。最后以坚贞的爱情战胜了恶魔。学生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案例--李静华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案例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 思考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 二、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 案例背景: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几首动画片主题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包括动画片中的人物、音乐、故事、服饰等。 本节课故事情节生动完整,音乐始终贯穿动画全程,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根据故事情节以及音乐反映出来的情感创编动作,是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音响感受力的进一步拓展。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将音乐动画片融入到教学中,势必造成孩子们只看动画不学习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音乐动画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平时的欣赏中学生们更关注的是动画片的画面和内容,同学们虽“乘坐”在音乐这艘“游船”上享受着它的美妙,但却不知道是音乐在起作用,结合此现象设计了本节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展示动画,配合讲解很重要,动画的主控权守在手里而不是一味的欣赏造成后面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回来:猪妈妈有三个宝贝,有一天,妈妈对猪宝宝说,你们长大了该搬出去住了,自己到外面盖房子吧。猪宝宝分别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进入

后面的环节。(它们分别改了什么样的房子?)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动画与讲解配合,而多媒体上的音乐就不要放出来了,既激发兴趣又能恰到好处。 二、趣学新歌,激发创新欲望 关掉图片只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辨别音乐分别代表那头小猪,设置抢答,并进行模仿。不同意见的分别展示。播放动画音乐,一起来三只小猪家做客,教师带领学生到谁家分别用谁的声音演唱,适当的加进表演。这一环节开始之前就要先提要求动画与音乐一样重要,没有音乐的动画和没有动画的音乐都不完整,通过这一环节的听赏锻炼孩子的听辩能力,从而意识到音乐的神奇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观了猪宝宝的房子了,你们猜猜后来会发生什么呢?播放音乐,音乐的感觉有所转变,学生回答,猪宝宝有危险。通过问题的提出应到学生体会不同情绪的音乐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这时再来观看完整的动画学习动画音乐,将动画穿插于教学中有利有弊,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要将繁简化到最小。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动画片来整理故事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谁的房子最坚固?”“谁最不怕大灰狼?”问题的提出让孩子更认真的去欣赏而不是去看热闹,以此来调控学生。 用坚定、勇敢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小猪们重复的演唱做了铺垫,学生在观看动画时模仿能力发挥到最大,不断地跟唱,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根据歌词特点,这时变换不同的演唱方式,并配合动画情景的创设,大屏幕上播放着这一片段的动画,音乐配合着学生的演唱(小组对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拍手演唱,表演唱等),这时学生的热情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反思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结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我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更有利于结合的顺利进行。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前提。有利于教师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采用启发式和直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形式、多侧面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认识与积累,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宗旨。有利于学生的学,就是要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 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就是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进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主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这些原则更有利于教师实现真正意义的“结合”。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彻底解决或克服应试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填装置时的袋子、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现象和弊端。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被动接受、模仿在现、封闭读书”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展、合作交流”。同时还要防止“以信息技术、以课堂为中心”的现象发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度性原则,这里的适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间要适中。(二)是选择要适当。(三)是信息要适量。教学过程中过早或过晚的实用信息技术,有时会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果不能适度,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教师讲解的、应该教师板书的、应该学生思考的、应该学生提问的,决不能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应该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应该用录像的,应该用录音的,那种手段最佳就用那种,但也不是多媒体越杂,越花哨越好。可用可不用的,就不在选用;多用少用一样 时,尽量少用。多媒体技术确实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过量的信息无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交换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生生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多媒体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让课堂成为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真正投入进去,主动学习,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巧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多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牵动教学的敏感区。抓住“愤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 实际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便利。音乐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也越来越灵活多样。作为音乐课改路上的一员,将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用好、用活,为音乐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有效整合,一直是我的追求。下面谈谈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感触。 一、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拓展音乐技能。 作为一个农村音乐教师,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几乎都来自于教材和教师,可以说,教师音乐修养的高低,制约了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面对着知识面日益扩大的学生,我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音乐信息的强大支持。几乎平时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 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歌曲《青春舞曲》一课时,由于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新疆,不了新疆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我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的内容:服饰图片、节日盛景、新疆舞蹈、当地乐器以及另外一些新疆的乐曲等等,剪辑成小影片,在课前循环播放。维吾尔族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歌曲非常短,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

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众人划桨开大船》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我利用幻灯片课件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 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直以来,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也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民乐奇葩》时,本单元提供的信息量,从音响时间上看比较少,七首乐曲仅23分30秒,但从民族学。乐器学方面看信息量较大。所以课前先上网搜集七个少数民族的简要历史、生活地域、民俗特点等。课上用最短的时间给学生最美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把少数民族的乐器图片、民族服饰、风土人情等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领域中,有《音乐与人物形象》这一欣赏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中《两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姓名 工作 单位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 教材 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通过读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地带性的比较,既能全面的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又能掌握比较法在学习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2.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3.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4.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础和难点,理性知识较强,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现状,本节课设置为情境教学课,先将内容转化成学生生活的问题(现象),使他们有想学的意识和冲动,然后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学生通过思考、图表分析、探讨、合作学习能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关注他们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适当增加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层次水平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赏析和自我调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有利于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PPT展示“干涸的胡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创设情境导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决定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课堂上一般用音乐课本、教学挂图、录音机等一些教具,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收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音乐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1)课堂上,教师讲的兴致勃勃,学生却没有参与的兴趣。 (2)音乐学习中,还是传统的老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一节课只是以学会一首歌曲为目的。(3)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等等,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体验音乐文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声音、图片、文字融为一体,使音乐理论知识能够形简单和形象一些,音乐形象更直观具体,发挥音乐独有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的兴趣,又拓展了学

生的音乐视野,能够更好地丰富音乐课的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音乐的魅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创自编能力和表现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们向往的乐园,全面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整合的意义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的导入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节音乐课如果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的教材涉及面很广泛,按教学内容分,有音乐欣赏、唱歌、音乐基础知识几部分组成,每一项包含的内容都很丰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单纯的学歌曲或者让学生听乐曲是不够的,单就音乐欣赏而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学生理解音乐要明白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等等。如欣赏少数民族音乐时,要了解音乐本身以外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让学生照着“葫芦画瓢”,还要尽可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每节课除了教师范例,我还会给学生准备更多的拓展性范例,希望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刺激他们的灵感,进而制作出个性化的,富有创新的作品。但是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一节课的时间最多让他们学会模仿范例,做出最基础的作品。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也只能偶尔在个别基础好的学生那里看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即使是遇到个别优秀案例,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我也不会放弃最初的宗旨。创新要在慢慢的积累基础上产生,物质上说,量变引起质变。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不管是学生还是我,都将会有收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方式也许有些用处: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完成一些他们认为神奇的或者是美好的作品。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摸索中寻找。 学期刚开始,我还处于刚开始摸索中,效果也是十分差的。我觉得学生不大愿意听我上课讲的内容,我得经常反复强调纪律,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但是十分困难。其实我也想得明白,要么我用我的威信震慑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听。其次就得让课堂变得十分有趣,让他们自觉地吸引到我这里来。当然,我们更希望是以第二种方式吸引学生。 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我会在导入后的第一时间呈现给他们一个精彩的范例,当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惊叹声时,我就知道我成功了。第二个方

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意境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方案制订的实验教学目标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结合本学期的实验教学目标,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要实现的实验目标: 1、提高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充分利用主题资源库、百度搜索、教师博客和电子邮件等平台开展实验. 3、结合具体的实验课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整合实验的参与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更好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具体实验课例: 1、第二单元《晨》 本课从从四年级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以“晨”为情景主题,编排了二声部歌曲《清晨》、管弦乐曲《晨》的听赏以及听赏与跟唱歌曲《早晨的歌》等内容,其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生活的美好,并从中懂得“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通过网络感知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利用网络的直观特点,去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中

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多方位的让学生体验早晨 的美。通过百度等手段力求全体孩子充分地参与进来,从而更 深地去理解音乐,体验生活的美好,激发孩子们朝气蓬勃、乐 观向上的情感。 2、第四单元《雨中乐》 “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艺术作品 中乐于表现的形象。本课以教材安排了歌曲《踩雨》、《大雨和小雨》和乐曲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雨打芭蕉》以及音乐活动《找邻居》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演唱和听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雨中情景,激发学生对雨水声响的 兴趣和模仿欲望,体验雨中的乐趣,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热爱愉快、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在网 络上欣赏不同的听雨、唱雨、说雨、戏雨、踩雨等情景作品, 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第五单元《藏族的歌》 《藏族的歌》是本册教材中唯一以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极富韵律感的二声部合唱曲,两段体结构,歌词简单明了,旋律活泼欢快,尤其是第五、六 小节,旋律节奏拉宽,在高音区回旋,犹如高山的呐喊,之后

信息技术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创造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学生对某些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厌烦情绪,不仅不会使学生在要学、乐学的积极、主动地探索下求知,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主体性探究的主观意识和求异、创新的思维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从兴趣入手,适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劝任务驱动法”,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我们可以用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通过学习还能消除他们对电脑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夹的神 秘感与畏惧感。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3、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 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结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更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三年及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教学反思 松坝学校:李亚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但是又是大家所喜欢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就是玩游戏。所以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是什么,怎样学好信息技术等问题。 《认识计算机》一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电脑的入门课。在这之前,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显示器,什么叫主机,可以说这一节课的能否上好关系到以后学生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所以,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我紧紧抓住这一机会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教师再利用配套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起来,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介绍一些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机,在学生开机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的问题,随即提问:“哪些小朋友的电脑开不

了?有很多的小朋友马上高高的兴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你看看你的电脑显示器开了没有,也就是那显示器的灯亮了没有,这时学生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显示器没有开,所以电脑好象没有亮,其实教师直接的告诉学生存在的问题,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在后面的教学中,由于我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对学生来讲也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每节课后如果都能把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我们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效果更理想。 二零一零年九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