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怎样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

丰子义

2009年05月18日09:57 来源:《北京日报》

在关于全球化和民族精神的讨论中,民族主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讨论中主要有这样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用全球主义来拒斥民族主义,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主义已经过时,即使塑造民族精神,也不能过多强调民族主义;另一种是用民族主义来对抗全球主义,认为全球化无论怎么发展,也不能取代民族主义,离开了民族主义就很难有民族精神。这就涉及如何看待全球化条件下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的问题。

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很难作出唯一的解释

在当代语境中,民族主义至少有这样几种基本涵义:一是作为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主义,即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来的认同、归属等强烈情感和持久意识,它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社会心理;二是作为社会思潮的民族主义,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维护本民族利益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潮流,它在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焦点和兴奋点;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即为谋求民族权益而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上形成的一套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它往往成为一个民族对待民族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尽管对民族主义有多种理解和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它一向被看成是维护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黏合剂和社会力量。

马克思在阐述“世界历史”思想时,对民族主义有其独特的看法

马克思对民族主义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予以审视的。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世界主义”成为一种理论时髦,许多学者和思想家都高谈阔论“世界主义”,但他们所讲的“世界主义”不过是“日耳曼民族主义”的翻版。马克思对狭隘民族主义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是从真正的世界主义立场上来看待民族主义问题的,并把各国具体事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看作是内在一致的。“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因此,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批判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他所批判的世界主义是虚假的世界主义,所批判的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里,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显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讲世界性时不要忘了民族性,讲民族性时也不要排斥世界性,这就是考察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列宁是怎样看待民族主义的

继马克思之后,列宁对民族主义有较多的研究。列宁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民族主义不尽相同。

对于民族主义,列宁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的,而主要是从特定的意义上来看待的。在列宁看来,民族主义始终是和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民族主义,就其基本意义而言,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即煽动、驱使人民排斥、歧视以致压迫、

掠夺其他民族,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虽然明确反对这种民族主义,但又不是笼统地无原则地反对和抵制民族主义,而是对民族主义给以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列宁指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不能把所有的民族主义混为一谈。为此,必须在原则上划清这样的界限:“在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反对压迫民族这一点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加以支持,而且比任何人都更坚决,因为我们反对压迫是最大胆最彻底的。当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时,我们就要反对。我们反对压迫民族的特权和暴力,同时丝毫也不纵容被压迫民族谋求特权。”这就是说,应当支持的是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的是反动的民族主义。

其次,应当注意鉴别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良莠成分,并对其积极因素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针对卢森堡醉心于反对波兰民族主义而忘记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观点,列宁中肯地指出:“每个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都有反对压迫的一般民族主义内容,而我们无条件支持的正是这种内容,同时要严格地区分出谋求本民族特殊地位的趋向,反对波兰资产者压迫犹太人的趋向,等等。”在这里,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应当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谈得一清二楚。

因此,不能简单说列宁全盘否定民族主义。当然,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已经有了新的内涵,不完全等于列宁所讲的民族主义,因而不能简单套用和照搬列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些提法和结论,应当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新的理解和阐释。

我们决不回避民族主义,但我们所要坚持的是健康的、进步的民族主义

既然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因而很难抽象地肯定或否定民族主义,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目前,民族主义有时被区分为极端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进步的民族主义;也有时被归结为病态的民族主义和健康的民族主义。这样一来,对民族主义就不能作单一化的理解,应当加以辩证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决不回避民族主义,但我们所要坚持的是健康的、进步的民族主义。

就民族精神建设而言,必须正确对待民族主义并恰当处理好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民族精神主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它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升华和凝结;而民族主义则是一种融民族情感、民族思想和民族运动于一体的社会思潮和行动准则。在二者关系上,一方面,民族主义渗透着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运动又是民族精神展示的舞台。由于民族主义常常是一把双刃剑,因而积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可以振兴一个民族,消极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会葬送一个民族。这样,在民族精神建设问题上,不能无原则地强调民族主义,应当坚持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进步和人类进步的民族主义。

正确处理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非常重要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提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

民族复兴”深感不安,认为中国在大搞民族主义;一些“全球主义”者也极力主张“民族国家”的观念应当放弃。全球化的发展是否要排斥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民族国家的振兴是否会阻碍全球化?只要不持偏见,这样的问题是不难理解和回答的。

从现象上看,全球化确实在经济、文化上使得国家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赖于世界的整体发展。但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民族精神的存在也不合时宜了。就以民族国家来说,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而言,维护民族国家的界限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利益,比之超越这一界限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与之相应,民族国家的观念也不能抛弃。由于国家间的界限没有消失,这些界限和差异就必然会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在利益差别明显存在的情况下,要急于取消民族国家的界限,反对民族精神的倡导,事实上是不可能、不现实的。现在我们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决不是要搞什么极端民族主义,更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自信、自立、自强起来,加快自己的发展进程,争取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这与西方一些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美国民族主义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改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所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的一组报道中。2003 年,该报记者李慕瑾在该报发表“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一文,开了国内学界关注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先河。此后,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拟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目前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术专著偏少。目前,国内仅有一本专著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传播即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编写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1]其次,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偏低且分布不均,通过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学术论文共53篇(不完全统计),但从发文载体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篇,仅占全部期刊的21%,另外再从时间节点来看,2005年1篇,2006年3篇,2007年4篇,2008年4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7篇,2012年10篇,2013年7篇,2014年3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可以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水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之中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但整体来看,学术成果偏少,质量偏低。再次:研究偏重基础学理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性质,影响等层面,未形成较全面的研究体系。四、主要研究观点综述 国内学者关注的第一个研究方面是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定义。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谷士刚在其文章《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中指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一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2]这种界定强调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技术载体支撑,即网络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王军则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3] 这种界定把民族主义视为个人情绪的宣泄,但其本后是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的正义感。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基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即是“网络+民族主义”结合体,它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的最新展现形式。 第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原因的讨论。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钟楠认为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复兴浪潮中的一部分其次,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了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仅使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这一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怀有通过网络讨论生活的意愿。[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辉则从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表象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一些伤害到中华民族民族感情的国际事件,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民族主义的继续发展外,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还受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环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赵广平 【专题名称】青少年导刊 【专 题 号】D421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年12期第54~57页 【英文标题】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ence of Cyber Nationalism on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简介】赵广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影响/对策 一、背景与调查概述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 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话语、思潮和行动。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 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 来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量,对大学生爱国情 感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网 络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培育大学 生理性爱国的情感。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发现, 非理性民族主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内涵和 本质,正确评估其对当下大学生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加强对 网络民族主义文化的干预,趋利避害,发挥其有利作用,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 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山东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 认识的调查”为主题,于2008年4月在山东部分高校范围内启动了该项调查研究。 调查内容紧密围绕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等 问题,设计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 700份,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为93.3%,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调 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山东高校学生的影响状况,具有较高的 可信度。 二、样本分析 总体而言,山东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认知较为积极肯定,但对 于具体内涵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局部有忽视、怀疑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本质或中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摘要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对 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网络民族主义既能从正面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从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有着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合法性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 ’s Internet Nationalism on Political Legitimacy //Hua Yu Abstract Chinese network of nationalism,as a new political phenomenon,possesses a growing influence on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political legitima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ationalism;Internet nationalism;political legitimacy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College,550018,Guiyang,Guizhou,China 1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蚕食,民族主义成为所有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共有情绪。建国以后,民族侵略已经基本消除,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减弱,但历史的伤痕和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遏制甚至敌视依然存在,之前的中国民族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冲突也变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民族主义。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的核心和准绳,各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和载体便是网络。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主义借助这一新兴平台诞生并迅速兴起。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民族主义形态相比,网络民族主义具备参与表达方式更为简单迅捷、参与表达成本更为低廉,也更容易形成形象力的巨大优势。因此,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和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便成为事实。 步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 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迅速兴起。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发掘传统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近来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高潮,中国再次遭遇了其海疆困境的挑战。从韩国地方法院宣判中国船长30年监禁,到东京都知事石原的“购买钓鱼岛”言论,甚至是岛国帕劳警方对中国渔民的枪杀和拘留事件,都引发了中国在海疆问题上与别国的重重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尤其是媒体和网民的评论,无一不充斥着激昂的情绪。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界公认的准确定义,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民 族主义” 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1] 2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具有双重的影响。正如盖尔纳所说的:除那些民族主义的鼓吹者和代言人外,几乎所有严肃而客观的学者和政治家,都看到了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2]当今世界,民族主义行为和民族主义表达已经成为各国政治体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方面具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两面性作用也显而易见。 2.1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很多国家已经把民族主义作为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大致应体现在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等方面。 第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强化作用。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3]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情感。而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煽动和叫嚣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或出现重大灾难的时候爆发,这无疑体现的是一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99-02 199

关于大学生理性爱国的调研报告

目录 市场调研基本情况 一、导言 1、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2、概念解释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概况 1、问卷的设计 2、发放回收 3、调查对象状 4、统计结果 三、样本分析 1、代大学生对抵制日货的基本认识 2、当代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基本状况 四、结论与思考 1、爱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2、抵制日货的结论与思考 附录:调查问卷

市场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地点:武汉市武昌、汉阳部分高校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0日 撰写时间:2010年11月上旬 样本数量:480份 样本情况:武汉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 调查机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市场调研中心” 报告撰写: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市场调研中心”

一、导言 1、调研的缘起、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交往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古代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虽然中日关系比较紧张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两国人民需要交往,期望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然而2010年9月7日发生在钓鱼岛海域附近的撞船事件经过数月的持续发酵,进而导致中日关系跌破冰点,中日民间情绪对抗升级。据媒体报道,10月16日,日本右翼在东京组织数千人围攻中国大使馆;同一天,中国个别城市发生了涉日游行。特别是在武汉这个大学生云集的城市里。10月25日,武汉为纪念武汉沦陷72周年而鸣防空警报,因为1938年的今天,武汉沦陷。然而原本是爱国的集体举动,却因9月起就沸沸扬扬到如今的钓鱼岛系列事件而参杂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遍地的狼藉,毁的日产汽车,被破窗的日资企业,诸如“杀光倭寇”、“血洗日本”之类的耸人听闻标语……这样的画面,已经在网上流传开来。从而导致民间爱国热情和反日情绪高涨。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此发言,“部分群众对前一阶段日方的某些错误言行表达义愤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主张,应当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同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强调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抵制日货我们大学生有怎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又该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呢? 基于以上情况,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市场调研中心立足于武汉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理性爱国”为主题针对武汉部分抵制日货行为较为严重的地区高校于2010年11月20号进行了一次问卷调研活动。在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分析和思索后,形成了该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描述并探讨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反映广大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展示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反映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更加深入了解广大大学生对于理性爱国的理解和看法,从而更好的推动武汉大学生爱国思想发展;第三、探索高校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精神培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理性爱国之路。 2、概念解释 爱国是中国人的传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对国家的深刻认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宽厚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文明高度。它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欺负过别的国家,也没有搞过扩张侵略。中国的爱国主义谋求的是和谐、共同发展,是对“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表达。即使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提出的口号仍然是“与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如今,我们的爱国主义仍然应该保有这样的精神。 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中,由于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难免带有一点悲情色彩。当国家处于贫弱状态时,爱国主义曾以一种张扬的战斗精神表现出来。但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力提升了,世界格局变化了,爱国主义的含义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杨宁一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与学网站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2006-2-10 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现代化的产物,经历了形成时期、发展和扩散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期等不同阶段,存在着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种基本类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到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破坏和灾难。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总结民族主义演变历程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10-0013-06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有学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1](p.245)因此,“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2](p.3),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以至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得出结论:“若想一窥近两个世纪以降地球的历史,则非从‘民族’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入手不可。”[3](p.1)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又兴起新的高潮。因此,研究民族主义为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不过,民族主义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勾勒出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主义的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兴起于近代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形成标志,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分为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个体的忠诚首先是对他的民族;民族是一切政治力量

《民族与民族主义》

10 邱志芳《民族与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民族的概念: 至今尚无一个通论或标准规则,可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即使有人宣称“民族认同”乃是他们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价值所系,已无法解决此项明确界定的难题。(p5) 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因为这个历史新生儿才刚诞生,正在不断的变化,且至今仍非举世皆然的实体。语言、族群性等,其实都非常的含糊不清,想用他们来判断民族,无异缘木求鱼。(p6) 作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立场 1.我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采用盖尔纳的定义,亦即“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p9) 2.作者认为“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创立。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p10) 3、民族,并不光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反应,同时也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4、“民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有居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p11) 总结: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就是自有民族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所从事的学科性质、政策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分别给民族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较有权威的是,1913年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概念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民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民族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总在试图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在衡量判断什么是民族时,便有了众多不同的见解。地理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家们则把民族看做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政治学家们认为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哲学家们认为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社会学家们则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心理学家们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病学家们则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从民族主义来研究“民族”的概念 “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p21)

浅析大学生应怎样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浅析大学生应怎样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未来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大学生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因此,加强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荣辱感和使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围绕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对策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浅析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网络经济全球化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目标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给予了我们无穷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文明在经历五千年风

雨的动摇中屹然挺立。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一.大学生理解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将其概括为两点,即信息化和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并对经济、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反映在文化上,即导致了文化全球化。 在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更加深入,开放更加扩大的条件下,既要融入世界大家庭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流,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和粉碎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图谋,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使伟大的民族精神

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启迪

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启迪 摘要:网络文化对文化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它正从文化形态、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内核等方面以它自己的形式改变着高校文化的纯正性。对此,我们应在改变观念、建立有力的引导机制、创新内容和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以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影响;启迪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近十年我国互联网发生了裂变式的高速拓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高校几乎都已建立了校园网,网络不仅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各个领域,而且也覆盖了学生公寓,校园网络已成为标准的“第三课堂”。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为载体、将技术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它既具有大众文化的表征,又蕴涵精英文化的内核,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着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内涵扩展及形式更新。高校网络文化特征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其一般性特征主要有:1)虚拟性。它的发展和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网络空间,个体可以凭想像任意驰骋,戴着美丽的面罩做着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做到的事。正如美国杂志《纽约人》上的一幅漫画所表现的那样: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2)自由性。网络中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不存在强制与干预,因而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所。3)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各种文化思潮与信息都可在网上涌动,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无限扩大,使高校文化走向全面开放,通过网络人们可看到整个世界。 其特殊性特征有:1)主体参与性。大学生不仅在网上浏览与阅读,主动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相当多的人乐意参与各种形式的网上互动,成为信息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他们摆脱了高考的桎梏,进入了向往已久的高校,渴望身心独立,能像真正的成年人那样参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与生活探讨,BBS、博客和QQ群等很快成为他们喜欢的交流方式。据调查,已有超30%的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2)话题集中性。大学生的网络议题往往追随现实社会的主流话题,内容贴近校园生活,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和冲突性,很容易引发相当数量的人集中讨论,甚至上升为网络舆情。较集中的话题一是涉及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全等;二是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部署、政策调整、校园稳定和就业形势等;三是涉及后勤部门服务质量和教学服务设施等。这些议题同时反映了社会性、思想性和生活性,成为大学生民意聚焦的热点。3)文化碎片性。大学生往往喜欢在网上寻求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一方面,网络语言追求新潮和前沿,不注重语言的优美与完整,仅注重语言的新奇,这些语言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另一方面,网络本身超文本链接使得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和非线性化,于是出现了碎片化的浏览、传播与表达,对信息往往不作深入思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它自产生时起,便开始对世界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它已是一种根植在世界上每个人思维深处的情感和概念。然而,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我们将对民族主义的利与弊进行深入的分析。 民族主义之利: 1、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基本上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当时的欧洲虽然有各个人种,如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希腊人等,但这只是一种广泛的地域上的概念,就如同他们认定新大陆的人都是印第安人一样。他们只是通过这种名称的不同而简单地将欧洲人按照地理位置大致划分开来,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当时的欧洲所谓的国家,其强调的意思主要是领地。某个公爵在某地有了自己的领地,那么他就是那块领地上的统治者,他可以将自己的领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分给侯爵、伯爵等作为他们的领地,侯爵、伯爵等就要对他负责。在领地内,领主就是“国王”,别人无权过问他的领地上的事务。中世界的欧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领地组成的。直到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没有领地,不是封建领主,但他们又需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于是,某一区域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便联合起来,共同对封建领主进行干涉,要求获得政治权利。这样,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便开始觉醒。这种民族意识,在当时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有共同利益的资产阶级对抗其地区有利益冲突的资产阶级。同一地区的资产阶级便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也就是民族归属感。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有共同利益的民族,而不是纯粹的地理意义上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领地,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他们只有通过代议制与封建领主进行对抗,到后来这种代议制战胜了封建领主制,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便产生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有民族归属感的属于同一民族的资产阶级建立的,是一种民族国家。 2、民族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在向近代转型时期,封建领主和天主教会是其两大阻碍。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无疑清初了封建领主这一障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同时,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也鼓舞了人们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基督教的斗争。这股斗争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而逐渐席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发展,无疑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禁锢,也清楚了罗马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同时,民族主义使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上升到了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激发了各民族的危机感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以上种种都在相应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现代化。 3、民族主义促进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民族主义促进了欧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非正义的殖民扩张几乎压迫了世界其他地区所有的民族。美洲印第安人及后来移民的人、非洲黑人、中国人、印度人等等,这些民族无疑在文明的碰撞中深受荼毒。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无疑为这些民族争取本民族独立产生了巨大影响。美洲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是美国独立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战争,印度章西女王领导的民族大起义,中国义和团的反帝运动等,都是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虽然有些失败了,但无疑都对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主义在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民族主义强调一种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它可以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向上、奋进、自强的情感,充分激发人们的潜能,从而促进这个民族的发展。同时,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会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网络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和“对日新思维”不太可取 ——谈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的九大症结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 近年来,尽管中方竭力谋求改善中日关系,日方也有所表示,但中日政治关系却日趋冷淡。“政冷经热”成为2004年中日关系的关键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再度引发中日历史观冲突。1997年,笔者曾撰文指出:“中日关系出现这种‘经热政冷’现象,构成了199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一个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和这一阶段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历史观冲突,关键是日本政界领袖能否正确认识历史的问题”。“1995年是战后50周年,中国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举行了各种活动,期待日本能正确认识历史,永走和平发展道路。而日本一些政客及社会上的右翼势力则对此极为反感,不仅不正视侵略历史,反而以各种方式美化、否认侵略历史。这必然引起亚洲邻国的警惕,加深各国的对日不信任感。”10年来形势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是战后60周年,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态度。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会见小泉首相时明确提及此点并指出: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这个问题拖的时间越长,对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就越大,也越不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在各种不同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小泉首相亲自确认了新一届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二)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变化,中日之间原有潜在矛盾显露。20世纪70年代,正值前苏联加紧对外扩张的时期,美国从对苏全球战略出发改善对华关系,日本也力图建立起“靠美、联华、御苏”外交态势。在这一背景下,1972年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一时期,日本右翼亲台势力受到国内外环境和日本战略需要的较大制约。尽管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过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阁僚发表美化侵略历史言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但经中方交涉或高层对话,日方都采取了一定措施纠正,使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例如,198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时,曾发生日本文部省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经中方交涉,日本政府接受中、韩等国批评,并负责改正。同年,铃木善幸首相实现访华。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时实现了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然而,苏联解体后,中日共同对付前苏联威胁的战略需要消失,正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国分良成指出的:日中在“安全保障方面的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尽管1998年中日建立起“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小泉执政以来日本对中国开始采取两手政策:在经济上借助中国经济发展带动日本经济复苏,在安全方面则开始增强对中国的戒备。2004年12月10日,日本公

大学生应如何爱国·民族主义的阴影

民族主义的阴影 诚然,缺乏动员力的国家在今日民族国家林立的世界难以立足。二十世纪的惨痛教训已无须赘述:是“生存”二字,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基底。无法使国民热爱的国家皆灰飞烟灭,无法做到热爱国家的国民俱万劫不复。 然而,爱国主义与造成近两百年来人类众多灾难的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之间仅有一条难以捉摸的红线,这条红线是如此之细,我们不得不认真做一些研究来使我们的爱国主义保持纯净。 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苏联发起的冬季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发动的越战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历史上的极端民族主义事件屡见不鲜,我且略举几例: 1.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 个百分比的人口,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一 时间中欧尸横遍野,百里无烟。 2.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引起一战。 3.纳粹德国借德国民族主义清洗国内反对势力和少数族裔, 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系统性屠杀。

4.日本帝国以“神圣民族“自居,自明治时代以后屡次对亚洲 各国发动战争,各国损失难以统计。 5.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位于东非的卢旺达,从1994年4月6 日至7月中旬的100天里,卢旺达700多万人口中约有 50万—100万人被杀。 6.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暴乱持续约三天,数万名华裔受到 有组织的虐待与杀害。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最关键的是它们的绝大多数皆宣称自己的作为出于爱国情绪,可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给自己的国家和同胞带来了沉重灾难。 而大学生群体初涉社会,身体上处于青春期的尾巴,思想上多张力少节制,难以用理性控制感性。因此学生群体历来是煽动行为的最大受众,由学生发动的群体性暴力事件往往波及面广而手段狠毒(“文革“红卫兵们的打砸抢)。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借爱国之名行暴力之实的事件:(以2012年各地反日游行为例) 长沙日资商场平和堂遭打砸,部分商品遭哄抢。青岛部分示威者割破玻璃闯入吉之岛商店,破坏设备和抢掠;成都有几家便利店、东莞有几家日本料理店也遭破坏。广州的反日游行参加者超过一万人,游行队伍闯入了日本总领事馆所在的建筑区地块。游行者向建筑物投掷了石块,还砸碎了日本料理店的窗玻璃。深圳的游行也有超过一万人参加,当地日系超市受到袭击,店内墙壁遭破坏。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南希·马修斯(Nancy Mathews) 在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之后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就将自己打造成为了世界强国。简而言之,到191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与服务的生产者。工业与农业的先进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这使得美国外交决策者开始试图摒弃固有的孤立主义原则,而谋求与海外东西部国家建立更富主动性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美国艺术也是这种大的变化、美国新的国际主义的可见的佐证。 1890年,在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为汉密尔顿?迈考?汤布里(Hamilton McKown Twombly)所作的肖像画中,透露了美国的惊人财富以及关于美的新旧标准的清晰对比。画中人物的服装,与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都显示了行家对于新的美学标准的把握;而在豪华服装及画中人物的姿态中,又都透露出中老式的海外文化风格的修饰。或许没有其他的例子能比1899年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更能说明对美国特权的批评了。在凡勃伦看来,着装得体的女子最能体现出美国的所谓成功:“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取得典雅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它们的昂贵,还在于它们是悠闲、安逸的象征。这不仅表明了那些穿着者具有了相对可观的消费能力,同时也说明了穿着者可以不从事生产而只享受消费。” 然而,萨金特仅仅说出了1900年前后多彩美国艺术的一个侧面。由于出生并成长与欧洲,萨金特有着外部资源和内在倾向去在描绘作为美国新贵族的富有人士。但是覆盖在所谓镀金时代表面上的矫矜,面临着另外一些艺术家们的挑战。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的1886年的作品《做头发的女孩(Girl Arranging Her Hair)》,就强调了模特赤裸裸的丑陋,以及对日本出版物等非西方资源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具有巴黎先锋派绘画的反叛主义精神。1900年之后,“丑陋”成为美国艺术的一个主题,例如在乔治·贝洛斯(George Bellows)的1912年的作品《码头上的人(Men of the Docks)》中,就描绘了纽约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化以及火热的移民大潮。 这些矛盾性事物的存在,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新兴的国际主义精神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跨出了国门,也刺激了遍及全球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这些都改变着国家自身的特征。美国人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文化中心的成功,促使他们越加需要界定自身的民族认同,并在自己的国家里培养和发掘受众。19世纪晚期杰出的美国艺术家们,如萨金特、卡萨特、伊金斯与霍默,不仅常常奔波于国际舞台与自己国家之间,而且着力谋求自身能在欧洲及美国艺术界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人构成了19世纪末期一批见多识广、对欧洲及亚洲艺术都有所了解的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热心于创立表现独特的美国主题的美国式艺术,或者谋求以美国式的特有眼光诠释现代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