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与当代审美文化
“娱”人“娱”己--读《消费社会》有感

首先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 2 0 世纪 三十年代 的美 国,五六十年 代 扩散 到西欧 、 日本等地。 从科学技术 的角度分 析 ,自 1 8 世纪到 1 9世 纪 ,工业 革命 完成 之 后 ,从技术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提供 了支持 ,同时也改变 了社 会的 生产关 系。 从经济 的角度 ,2 0世纪初 美 国福 特主 义的 出现 带来 了大规模 的生 产 和大规模 的消费 ,但 3 0、4 0年代 ,资本 主义经济危 机 的爆 发和 随后 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 了经济 萧条 、饥饿 、动荡 的同时 ,也把整个人类带进了战争痛苦的漩 涡。为了摆脱危 机 ,以美 国 为代 表的西方发达 资本主 义国家采 用 了英 国经济 学家凯 恩斯 提 出的方 案 :鼓励 消费、增加投资 。正是政府的宏观把控 ,使鼓励 消费的经济政 策在资本 主义国家得到 了广泛的重视和实施。 从文化 的角度 ,三大美学理论的出现 ,即阿多诺 的否定 美学 、舒斯 特曼的实用主义美 学,以及姚斯 的接受美学。从 这三者的 比较 中,我们 可以感受到当下后 现代 主义消费社会的审美倾 向。 从政 治的角度 ,1 6世纪开始兴起 的殖 民主义 :东方货物 的被掠夺 , 大量涌人欧洲 ,欧洲皇室的奢靡之风盛行。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已 经出现了雏形。近代欧洲绝对君主制的兴起 ,从政治 的维度破坏 了中世 纪的封建权利机构 ,是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 转型的过渡型政体 。它 的出现有利的推动了现代政治 、经济 、社会的转型。 1 . 3消 费社 会 有 哪 些 特 征 消费社会已经是相对发达 的物化的社会 ,日常生 活商品化 ,消费者 受到物的包 围,不断地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求。 从前 ,消费是特权的象征 ,而普通人则与消费无缘。 但是 ,1 8世纪晚期 到 l 9世纪初 ,生产技术 的重大革新使 消费模式 随之 发 生 了重 大 的 变 化 。 尤其 ,进入 2 0 世 纪之后 ,流水线生产 模式被广 泛使用 ,大批量 的 生产使得大众消费成为现实。加之 ,现代通信工具和计算机 网络使社会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丹尼尔 ・贝尔看来 :大众消费的出现要归功 于技 术革命 ,特别是对 电器 ( 如洗 衣机 、电冰箱 、吸尘 器等 ) 的大规模 使 用 。而实现这一切的助推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装配线 流水作 业进行大批量生产 ,这使 得汽车的廉价 出售成为可能 ;二是市场 的发展 促进 了鉴别购买集 团和刺激消费的欲望 的大众传媒手段 ;三是分 期付款 购物法 的传播和应用 ,彻底地打破了担 心负债 的传统顾虑。 简言之 ,一切社会行为均可通过物化 的形式来表达 。 2 O 世纪初 ,经过生产技 术 的改造 ,产 品供 应大 大地超过 了市 场消 费者 的需求 。社会产品显得相对过剩 和饱 和。妇女及青年男 性 、儿童成 为消 费的主角 ,且消费是不同符号的商品。消费社会 的形 成本 身无可厚 非, 但是 它确实也带来 了一些问题。 2 .“ 娱 人 娱 己”,没 一 点正 经
美育十五讲

美育十五讲曾繁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十四讲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这是一个以消费而不是以生产为目的的时代,是一个通过巨额广告去除产品的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而增加其时尚价值与更新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充分肯定欲望与身体快感的时代,是一个将一切都化作商品与金钱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消费时代产生了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商品的文化化。
361页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的组成部分。
但不要以为文化被糟蹋:否则那就太过于简单化了。
实际上,它被文化了。
同时,商品(服装、杂货、餐饮等)也被文化了,因为它变成了游戏的、具有特色的物质,变成了华丽的陪衬,变成了全套消费资料中的一个成分。
【法】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页它的整个“艺术”就在于耍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在于把商品与实用的地位升华为“氛围”游戏;这是普及了的新文化,在一家上等的杂货店与画廊之间,以及在“花花公子”与一部“古生物学论著”之间已不再存在什么差别。
【法】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页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正在利用自己的理论发财,而是说商品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38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盛行的视觉文化是一种后现代的视觉文化形态。
我们将其特征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当代消费社会是一种不以需要为目的而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视觉文化必然成为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进行着商品的交易与消费,而且进行着视觉形象的交易与消费。
第二,当代视觉文化与一系列新技术紧密相联。
第三,视觉文化是一种机械复制的工业文化。
第四,视觉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
366-368页对于视觉教育的内容,美国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理论家P。
丹柯有一个概括,他认为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包括三条主要的线索:(1)一个广泛的、最大限度的提供形象与人工制品的经典库;(2)我们如何看待形象与人工制品,以及我们观看的各种条件;(3)要联系其语境来研究视觉文化形象并把它们当做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小鲜肉:消费文化下的欲望身体

小鲜肉:消费文化下的欲望身体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流行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小鲜肉的风潮。
这个词汇最初源自于对年轻男性偶像的称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标准和消费文化的代名词。
在当今社会,小鲜肉已经成为了一种抓住了广大消费者欲望的符号和产物。
本文将通过对小鲜肉的现象和背后的消费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消费社会下的欲望身体。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小鲜肉。
小鲜肉,指的是一种看起来年轻、肤色白皙、五官精致、身材匀称、通常带有一点娘化气质的男性形象。
他们通常是偶像明星、模特、演员或者是网络红人,通过自己的外表和形象吸引着大量的粉丝和拥趸。
正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外表和形象,在流行文化中引发了一股追捧的热潮。
那么,小鲜肉的崛起和流行与消费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其实,小鲜肉正是消费文化的产物和象征。
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选择都受到着消费的影响。
而小鲜肉的形象正是符合了消费文化对于审美和消费欲望的需求,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外表和形象正是笼罩着消费者欲望的一种象征。
小鲜肉的外表和形象符合当下审美标准,是消费文化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审美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阳刚之美,而是趋向于更加柔和、娇嫩、小鲜嫩的审美。
这种审美趋势正是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具有年轻、清新、娇柔气质的小鲜肉形象被视为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价值的审美符号。
这种审美的转变与消费者的欲望息息相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产品本身的外在价值,更多的是产品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和情感价值。
小鲜肉的形象正是符合了这种审美需求,成为了消费者欲望的投射点。
小鲜肉的形象也是消费社会对于情感和欲望的投射。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生活变得越发单一和枯燥,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人们很难获得真正的情感满足。
小鲜肉的形象正是消费文化对于情感欲望的一个投射点,他们所展现的清纯、甜美、带有一点少女心的外表和形象成为了满足人们情感欲望的一个渠道。
人们通过追逐和崇拜小鲜肉,把对于情感的渴望投射在他们的形象上,通过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价值来获得满足和慰藉。
消费社会文化消费的现实性分析

漫长历史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 品满足人 的 精神需求的过程 ,而消费文化是 当代消费
社 会 特 有 的 文 化 形 态 和 文 化 现 象 。文 化 消 费 并 非都 表 现 为 当代 意 义 的消 费 文化 形 态 ,
关 键词 :消 费主 义 文 化 消 费 消费
文 化
随 着 消 费 行 为 越 来 越 具 有 现 代 化 和 后
到文化生产 ,无论在时 间还是在操作程序
上 ,都 是 与 经 济 格 局 从 生 产 中心 转 移 为消 费 中心 是 一 致 的 。文 化 消 费 从 “ 方市 场 ” 卖 走 向 了 “ 方 市 场 ” 文 化 生 产 的 垄 断逐 渐 买 ,
长 , 个 社会 物 质产 品总 量 超过 人 们 的需 求 整 程度 , 出现 了物 质 产 品过 剩 的经 济 危机 。 这 种 危 机 引 发 了颠 覆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的 社 会 革 命 。在巩 固 了 自己 的政 权 以后 , 本 不得 不 资 进 行 生产 形 态 的调 整 , 断增 值 的 欲望 推 动 不
品的需求能力的时候 , 生产的基本要素不再 由生产本身决定 , 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消费欲 求。当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时, 买方市场 形成 以后 , 生产则受制于消费。 这是 当今经
济格 局从 生 产 中心 转 移 为消 费中心 的主 要原
消 社 文 消 的 费 会 化 费
现实 析 性分
文 化 消 费 表 征 消 费 社 会 的 现
代 形 态
( )文化 消费成 为 当代 消费 文化 的 一
表 现 样 态
某种牵连。工具 的有 用性和追 求事物的最
大功效 以及 用精确计 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

生活方式的艺术先 锋, 不会有什么用处 了。尽管艺
术家的生活方式对那些忙于内城翻建的人不断强调
重要的地位 , 我们 已进入 了一个文化 与消费两者都 在社会组织内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的新阶段。他认
文化在生活方式构建 中的一般 中产阶级来说, 还具 有一种很有吸引力, 浪漫雄心。但是 , 许多艺术家已 经放弃了他们对高雅 文化 和先锋艺术的信奉 , 转而 对消费文化采取 E益开放的态度。现在他们又向人 t 们表达 了去追随其他文化媒介人 、 影像制作人 、 观众
与公众的意愿 。因此 , 随着消 费文化 中艺术作用 的 扩张 , 以及具有独特声望结构与生活方式 的孤傲艺
为, 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 , 商品世界及其
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因
为消费是后现代社会的动力 , 以符号 与影像为主要
特征的后现代化消费, 引起 了艺术和生活 、 学术与通 俗、 文化与政治、 神圣与世俗 间区别的消解 , 既使后
在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费瑟斯通看来 , 当今 社会从某种意义说就是消费社会 , 消费社会具有后 级过程的直接沉浸 和非来自思性 的身体美学 ; 日常 在
文化体验的层次上 , 现代主义暗含着现实转化为 后
影像 , 将时间碎化 为 系列永恒 的当下片断 , 产生一 种刺激性的碎片体验 ; 后现代主义所喜好的就是对
整体性生存方式。费瑟斯通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特 征: 在哲学 、 社会与文化理论 中的反基础的立场 ; 后 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 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 , 否认它
就是后现代文化 。按照鲍德里亚 的理解 , 现代社会 是一个生产的社会 , 而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的社 会 。在后现代社会 , 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 的那种 消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林峰 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

OCT 2020文化消费的对象是文化产品。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如火如荼之势,表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发展态势,具有鲜活的青春因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博得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眼球与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
因此,把握新时代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一)生活方式:私隐——“晒客”“晒”是英文“share”的音译,意为分享,是指人们通过自媒体将日常生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参与、体验、分享和互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并且这种以自媒体为中介充分展现自我,并与他人共享生活体验和情绪感受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行为,形成了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即“晒”文化。
它的形成,一方面用于进行社会交往、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用于建构个人记忆、自身形象和身份认知,从而扩展公共生活空间、拓展集体记忆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剧场”理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表演,“表演者往往隐瞒或掩饰那些与自己及其成果的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1],经过印象管理、修饰和润色,“目的是维持特定的情景定义,实际上,这代表着他对何种现实的要求”[2]。
前自媒体时代,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相对比较私密;而自媒体出现后,人们通过自媒体平台将购物、旅行、心情等生活细节和生活态度展现出来,在朋友圈中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晒”出,并将其视为一个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及展示形象的安全通道以及鼓励打气的“加油站”,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寻求和获取家人、朋友、同学的即时关注与关心,满足并强化自我的存在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被“圈新时代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林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 要: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生活方式上,隐私—“晒客”、消费理念上,炫耀—务实、审美品位上,大众—小众、认同标志上,物质—风格、价值观念上,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社会与当代审美文化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以及美学研究转向审美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探
讨转向对文化关注的学术背景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审美时尚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成为当代审美文化探索中值得重视的前沿性课题。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一导论:包括对当代审美时尚发展情况的简要说明,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理论依据、研究现状。 二审美时尚的辨析:在明确审美、审美共通感和时尚等相关范畴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当代审美时尚,对其进行界定。指出审美时尚是时尚中具有审美导向,带有价值判断,并给参与者以情感的愉悦体验和感性的精神满足的部分,存在于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观念、物质或行为时尚的表现形态之中。 三对消费社会的研究:本部主要涉及到对当代审美时尚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时尚 消费社会 文化逻辑 审美泛化 目录: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 1、创作的准备阶段 2、创作活动的阶段 3、文学传播的阶段 二、审美文化研究中“当代”情结的具体内涵 1、文化转型中的理论真空与话语权争夺。 2、面对传统:尊崇与反叛的矛盾举措。 3、对理论的适用范围加以界定。 4、在对对象的阐释中也为自身寻求定位。 三、审美文化研究中“当代”情结的文化阐释与评价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
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
1、创作的准备阶段
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在全球化背景以及美学研究转向审美文化研究、对文学的探讨转向对文化关注的学术背景下,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审美时尚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成为当代审美文化探索中值得重视的前沿性课题。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一导论:包括对当代审美时尚发展情况的简要说明,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理论依据、研究现状。 二审美时尚的辨析:在明确审美、审美共通感和时尚等相关范畴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当代审美时尚,对其进行界定。指出审美时尚是时尚中具有审美导向,带有价值判断,并给参与者以情感的愉悦体验和感性的精神满足的部分,存在于时尚的三种表现形态——观念、物质或行为时尚的表现形态之中。 三对消费社会的研究:本部分主要涉及到对当代审美时尚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研究。具体分析了消费社会如何在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文化演变基础上形成,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在其概念、主体、对象、地位等方面的变迁,着重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 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确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如果我们结合到文学的情形来言说,则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创作/传播”过程中有下述表现。 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 理的关系、政洽权利的关系等,而在今天则可能是新的关系在起作用,诸如在各种传媒的宣传中,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丰田车”、“海尔,真诚到永远”、“星期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等。在这里,商业广告主要是在树立其品牌的知名度。我们看到的“真诚到永远”是对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宽慰,可是“永远”更是在表达该产业集团将长久不衰的信念,从而使其牢靠感扎根在受众心目中,而这一意识是商品在商战中致胜的砝码。仟村百货是一家跨省的商业集团,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营销点,它的广告词以一种对话体来表达,仿佛是市民们家居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百货营销企业,它的商点在装修方面追求档次,可在广告上又以土气的“赶集”来说,这其实是在投合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既要追新逐异,同时也对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在乡村仍沿续的“赶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种回顾和眷念,结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档次,又感到它有几分温馨,在广告话语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也就为其日后的销售服务工作奠定一个基础。而丰田的广告更是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广告词中的经典。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广告话语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体现了商业的、经济的活动已愈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中较多地体现出、宗教及家族关系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较多地表达那些方面的声音,那么今天的作家则生活在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中,即经济生活已从维持人生存繁衍的层次提升到了要从根本上改写人的价值观的地步。马克斯·舍勒将之称为“价值的颠覆”,这一颠覆并不是要否定价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构新的价值秩序。当我们说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的古训时,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价值秩序的看守者,当价值秩序已变化时,那么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工作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2、创作活动的阶段 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每位作家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活动在物质形态上是“码字儿”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若干状况来说明。 在今天,许多作家已改用电脑来代替了纸、笔的书写方式,这一点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不能提升到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等理论高度来认识,但如对其视而不见,以为就完全无关紧要也是不对的。至少,在纸笔的操作中,作者的写作是一种留下白纸黑字的行为,它是一种显得比口述方式更为庄重、也更持久的“字据性”的存在,作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改动也都清晰地存因下来,虽然是使作者个人化的精神创造在物性显现层次上留下的轨迹。托尔斯泰在写作《复活》时,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庭出庭时的肖像描写,先后易稿达20次,这些手稿至今存留在托尔斯泰纪念馆中。人们在纪念馆里观看大师因下的手迹时,也可以由此观看到大师生前创作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在今天已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改用电脑写作。在这电子化的写作工具面前,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简化了,他只需按动键盘就可以任意调动句子顺序,也可以随其意愿将自己不满意的文句清除。更进一步来看,电脑中的宇句是体现为屏幕上的电子亮点,它是可以不留痕迹地抹去的,因此所谓的定稿也就在物性上失去了“力透纸背”、“一宇千钧”的白纸黑字给人心理上的威势,书写话语相对干口头话语的强势地位已有所减弱。
3.文学传播的阶段 文学传播阶段可以是与创作同时,象即兴的、临时口占的诗词一类,当作者在对人词说其作品时,也正是他在“此刻”对作品的。不过更多的情形下,文学传播是后于创作的,但它又可能对创作的行为构成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的影响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鲁迅的创作,我们也较多地是从文学上与思想上来认识。这样做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可如多我们能从一些中介环节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也许更为全面,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鲁迅的文学贡献和恩想贡献是经由哪些生活事件作为契机,鲁迅的创作与他同代人的运作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写作中的焦点有何对应点,等等。譬如,书迅杂文的犀利就与当时他的论战的状况有关;鲁迅在好些小说中将希望的亮色留给青年一代,也与他的教师职业以及他作为青年人崇慕的榜样有关,在既有社会环境的“铁屋子”中,他唯有在青年人中间更能觅得知音。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涯中,20年代末是鲁迅创作精力最为旺盛,在创作技巧上也已成熟,而且思想也已磨砺得十分深刻的时朔。可是鲁迅在此期间有一两年相对沉寂,这倒并不是他自己不想写。他曾回忆说:“我在编集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的文字,篇数少得很„„我记得起来了,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没有投稿的时期。” ⑵o对于鲁迅来说,当时的报刊因主编或编辑卷入了文坛论战,好些人的见解与鲁迅相左,这使鲁迅文稿难以顺利发出,进而也就影响了鲁迅创作的积极性。同样道理,西方文学中19世纪是长篇小说走向辉煌的世纪,人们是以某一国度长篇小说的状况来衡量其文学成就,作家也是要有至少一两部大部头的著作才能在文坛建立声望。而在此期的美国文学则有些例外,美国文学是以短篇小说作为主流。其中缘由在于美国与英国是同一语言作为母语,而当时两国间的版权管理没有协调,有许多美国出版商就靠不付稿酬盗印英国小说来赚取超额利润,这使美国作家难以让著作出版还能获得合法报酬,他们转而以写作短篇小说到报刊发表的方式来从事创作。⑶从这些事例来看,作家在书房里的写作与社会息息相关,这不只是说他的写作题材源于实际的生活,还在于它的写作的旨趣、数量等也与社会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文学传播只是在发生学意义上晚于创作,而在现实的文学体制中,文学如何传播却要先在地影响作者时的情形。在当代文化中,文学传播有着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 再从当代文学传播的文化环境来看。文化的本性是要求体现出作者的创造性追求,也要满足读者的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因此文学创作很难用一种划一的标准来说。然而,这种多样性只是相对于定于一尊的状况来说才有意义。在当代,信息爆炸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对于文学而言,即使是一个勤奋的批评家,也难以做到哪怕是粗略地浏览新近问世作品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在浩若烟海的文学新作中读到某一篇,则是带有偶然性的,读者阅读的心理空间受制手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容量。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已进人了电子时代,某一作品一旦走红,可以瞬间在大众传媒上作出介绍,马上覆盖到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得到公众的普遍瞩目,于是就可能有上的“马太效应”:越是杰出的作品就越有知名度,越是有暇砒的作品就越乏人问津,作品水平之间的毫厘之差,在传播中被放大为天渊之别。世界上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不少,而且近几十年来人数还有增长,但由于电视的播放效果,这一情形对于作者创作的反馈效果,是使创作本身成为一种竟争,与文学活动中那种自由心态有着牴牾。 二:审美文化研究中“当代”情结的具体内涵 在审美文化研究中的“当代”情结,体现了情结一词的矛盾性。一方面,整个包括科学、人文、在内的观念文化,它要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点,而在其中的文学艺术则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是十分超前地鼓吹某一理念,成为一种先锋艺术,也可以是保留最为原始、显得土气的传统方式,在这原始氛围中展示出一片“净土”的风景。从事文艺工作、爱好文艺的人大多也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对它情有独钟。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文化是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的整体文化又被其中剧烈膨胀起来的商业文化的精神所模铸,这使得它的“净土”性质受到侵蚀。杰姆逊在中国作演讲时指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康德、席勒、黑格尔都认为心灵中美学这一部分以及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这一认识成了近代以来的一种共识,至少在艺术家、批评家的圈子中是这样来认识,以为在审美领域中贯穿商业的目的是对艺术的亵读。可是,在当今社会里,“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 这里稍有离题地讲述商业行为对于文化的改写,是想以此说明,从商业行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