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还是比较表面的回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天许
多新解放区的作者所共有的这个疑问和困惑。” ③ 尽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在 1949 年是
管论战的根源始于相关新闻报道与论述者、传播者
范式的转换,使 1949 年理应被视作中国当代文学批
于同一“频道”。不过这个事件本身,也较为充分地
评史形构与持续生长的逻辑起点。始于此,一方
如徐俊西在 1980 年代所指出的:“衡量文艺作品中人
物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是否应该有两种不同的
标准呢?作品中的人物如果只在自己‘所描写的范
围’内才是典型的,而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则
基本围绕“延安讲话”的主旨,突出文学创作与理
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那末这样的人物形象难道
论批评对于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贯彻遵循。周扬所



也是相关方面在尝试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和知识”
人学” 命题,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歪曲为“黑八
的背景下作出的探索,且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论”的“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
构成深刻的借鉴意义。
“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
7
就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构成来讲,作为独
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
面,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逻辑起点的思考,需
点问题,牵扯到其时文学批评从业者以怎样的标准
要重新审视某些被当下文学史写作思维与表现形式
看待、区分和评判诸种文体形式的“人”与“人”
所固化的认知观念、审美理想、价值立场,结合相
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
重要的历史节点。外部社会结构的更替与内部批评
改造” ⑨ 。但当延安时期“有经有权” ⑩ 的“延安讲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反映出了现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方向和特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文艺思潮的多样性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多样性。

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呈现出多重风格和特点。

例如,诗歌、小说、电影等不同类型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诗歌方面,中国当代诗歌所呈现的个性和风格多种多样,从语言到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

有的诗人对名利不太在意,写出来的诗歌朴实而抒情;有的诗人则更加注重语言表达,追求形式的美感和音乐性;还有的诗人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

在小说方面,中国当代小说风格同样丰富多彩。

新生代作家借助社会热点时事和网络文化,创作出具备现代表现力和时代性的作品;而老一辈作家则注重表达人性,描摹人物世界和情感岁月。

在电影方面,中国当代电影也呈现出不同风格和特点。

一些新生代导演通过对荒诞的现实题材的刻画,让电影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而一些老导演则从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优美的视觉和结构。

总之,当代中国文艺中不同类型作品间的多样性,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多重可能性。

二、文艺与当代社会问题文艺作品总是紧密联系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也必然反映着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对社会的反思和探索,是当代文艺重要的创作源泉和灵魂。

例如,在诗歌方面,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尝试抒发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尝试借助诗歌,留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而尤其有一些年轻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的质疑和反思,从而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

在小说方面,一些新生代作家通过对当代社会社会痛点的描摹,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例如,表现出在社会转型中被遗弃的农民工们的《许三多的硬汉传说》;反映出社区危机,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回归追求的《滚出去》;揭示了当代青年士兵的心理困境和感情生活的《谎言西西里》等。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一)审美文化走向大众化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变得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了解到的观念更加全面,同时也意味当代的美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他需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商业、公共等方面的需求,这是由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层面的要求所造成的。

可能有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简单的来说,审美文化在过去就像是奢侈品一般的定位,它属于高雅经典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时候,那么就要想要享受层面的东西,就像你现在想要买一件东西,一定不会说能用就行,还会挑挑看看那些商品符合你的审美观,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你,这就是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生产力的解放也将审美文化变成了“日用品”。

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那么中国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这种状况,理所当然,审美文化也更侧重于迎合市民社会的与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生活,虽然我个人认为审美的发展是一条抛物线,最后还是会回到与原来相似却有不同的情况,但显然在抛物线未到达最高点之前他是不会落下的。

不管怎样,审美文化从高雅的圣坛走下,融入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迎合大众的喜好、情趣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似乎看起来比其呆在“书架上”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我想这一趋势西方国家早就经历过并且到现在还在持续着,这几乎是随着经济发展会必然遇到的的一个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1.人们的精神需求2.商品经济的刺激(二)审美文化走向个性化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爱好,也可以被认为使人们的某种潜在追求,你是否已经不满足和他人拥有一样的东西,想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人性的需求。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中国审美文化已经走向大众化,那么人性或者说个性方面的需求也是大众的需求,审美文化理当满足,这一点是必然的人们在接触到大量信息冲击的同时,个人的特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一窝蜂的追求现象虽然还有,但我们已经厌倦千篇一律,想要来点符合自己特性和欲望的,所以类似“私人订制”一类的行为开始出现。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

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

“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

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以“一战”以来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为代表。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变革和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表现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挑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蓬勃的多元化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等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探索和表达对这些文化冲突和认同的态度与看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进行创作和表现。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艺术家们还利用当代科技和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和跨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本土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使得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出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体认,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关注。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当代审美风尚的趋向

当代审美风尚的趋向
是掠夺和损害。中国当代 文化 艺术 界提倡 清新这种健
康的审美风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为。 最后 , 清新这 种健 康的审美风尚反对媚俗下流 , 崇
画工也 。 何 为“ ” 化工” 何 为“ ? 画工” 在李贽看来 , 谓 ? 所 “ 化工 ” 即指那种“ 觅其工 , , 至 了不可得” “ 、 工巧 自不可
力” 但 由于 人为的雕饰 ,语 尽而意 已尽 , , “ 词竭而味 索
尚健康 向上 ,顺应了中 国当代社 会正在崛起的 发展势 思议 ” 的境 界 ; 所谓 “ 画工 ” 就是虽 “ , 穷巧极 工 , 遗余 不
头。 当代 中国正在迈向伟大的时代 , 虽然这个时代 尊重
各种各样文艺作 品的存 在 , 但是那 些无 愧于历 史、 无愧 然亦随 以竭 ” 与李贽所提 出的“ 工” 。 化 这个 审美范畴比 于时代 、无愧于 人民的优秀作品不能 淹没在众声喧哗 较接近的 ,是现代人 朱光潜在评论晋代诗人陶渊 明时 中, 而是 应该发挥积极 引领作用 。因而 , 中国文化 界在 所提 出的“ 境” 化 这个 美学概念 。朱光潜认为陶诗达到 2 1 年尖锐地批 判了“ 00 三俗” 即媚俗 、 庸俗 、 低俗 文化现 了 “ 化境 ” “ ,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 、 不枯不腴 、 不质 象 , 21 年猛烈地抨击了十大恶俗文化现象 。 在 01 其实 , 不绮 , 因为它恰到好 处 , 适得其 中 ;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 , 它一眼看去 , 却是亦平亦奇 、 亦枯亦腴 、 亦质亦绮 。 这是

批 视 评野
当代 审美风 尚的趋 向
■ 熊 元 义
近 些年 来 ,中国 文艺界 流行一 种 小清新 审美 风 尚。这种小清新审美风 尚反映了 当代人对清新审美需 求的强烈渴望 ,表现了 当代人对清新文化生活的期盼 向往。小清新音乐是清爽的曲风和随意的创作 。小清 新 文学 总是弥漫 着淡淡 的哀伤 ,再兴高采烈的喜悦也 写得很平 和 ,再愤世嫉俗的事情也写得很冷静 。这些 小 清新文学作 品摒弃了浓 烈的爱与恨 ,追求淡淡 的 、 平 和的 、 不温不火的情调 。在物欲横流 的当代社会里 ,

中国审美为什么趋向物质化

中国审美为什么趋向物质化

进入新世纪,美学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泛化,或曰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是说在当今社会中,原先被认为是美的集中体现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经典的古典的艺术门类,特别是以高雅艺术的形态呈现出来的精英艺术已经不再占据文化生活的中心,而一些新兴的泛审美的艺术活动,如动漫、DV、FLASH、网络文学、网上视频、网络游戏、三维设计、DVD、QQ、POP、广告、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手机视频、手机短信、奥运会开闭幕式、NBA赛间舞蹈,乃至环境设计、社区文化、城市美化、居室装修等则蓬勃兴起;经典艺术也悄悄变换了形态,寻找新的展示方式。

美被经济操纵着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如体育场馆与露天舞台。

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与商业活动、社交活动浑然一体。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文学性的社会化扩张?首先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今天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市场社会的“经济人”,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广告、消费类像、消费品牌,也消费符号。

正是这种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漫漶,选择着、创造着新的文化观艺术观。

其次是当代世界的媒介革命。

从纸媒质的印刷媒介向电子、数字媒质的电视、网络媒介文化的巨大转变,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艺术”的定义。

有人把这种“泛化”视为艺术的堕落,它毋宁从另一个角度注意到了审美泛化的事实。

现实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给予回答。

在我看来,与当下生活的生动联系,是美学“重出江湖”、再度振兴的绝好机会。

研究美学,必须有崇高的人生境界。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研究美学。

一个人人生境界不高,在社会生活中不敢做自己,缺乏独立的人格,站立不起来,精神世界卑微,这不过是一个区区的奴才而已,他会有那种神圣的审美感受与体验吗?一个没有审美感受与体验的人却去弄美学,这不十分的滑稽可笑吗?这绝非我们的普通百姓之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许共城(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6-0100-05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

在融入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一)审美的理论探索:从审美价值转向审美意识20世纪8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进入当代形态在理论的探求上主要关注的是审美价值,追问审美文化的价值存在。

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实际上也是审美价值问题。

那场讨论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论美学所得出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概括。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审美价值问题,把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在人的社会性的创造性的物质活动中去探求审美活动的价值,把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自由的形式0,也就是说,美的价值在于体现人的自由本质。

李泽厚认为,/自由0是审美的核心概念,实践是自由的社会物质活动,美的本质从根本上看是/自由的形式0,[1]而美感是自由价值的心理体现,是一种心灵境界,是/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0,是人类精神诸要素实现了充分和谐、协调的自由境界。

[2]其实,当时的美学大讨论明显地带有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印记。

不过,李泽厚、刘纲纪的实践美学成了当时美学领域优秀的理论成果,取得了中国当代美学从古典哲学的思路上对审美价值探索的较高成就。

当时关于美的本质与人的自由的关系的论述,成了美学理论界的最深刻的理论观点,同时也成为关于审美文化的最热门的话题,基本上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接受,美学教科书、美学的学术前沿论题、流行的美学观念基本上接纳了这一话题。

接着,李泽厚从探索人类实践的自由本质逐步地转入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在主体性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提出/情感本体0论,用以解释人的自由的精神境界,解释审美的基本致向。

这已经明显地预示着他的美学探索思路的转变:由追问审美价值转向追问审美意识。

从20世纪末到现在,对审美文化理论探索的重点已经围绕审美意识而展开。

有些学者提出了/后实践美学0论题,试图对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进行超越。

杨春时认为,以实践派美学为主流的中国当代美学还没有实现由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转型。

他说:/审美是自由的存在方式,这是审美的最根本的性质。

但是,我们处于现实存在之中,没有自由可言。

如何实现自由,只有通过主体间性的实现,消除人与世界的对立,进入审美境界。

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既是主体间性实现的途径,也是主体间性的结果,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对立的主客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

此时,由于审美理想的作用,突破了现实关系的束缚,自我由片面的、异化的现实个性升华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这就是审美个性;世界由死寂的、异己的客体变成有生命的、亲近的另一个主体。

两个主体之间互相尊重、彼此欣赏,以至于最后融合为一体,达到主客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0[3]这里,确实已经没有了李泽厚主体性的实践基础,纯粹是主体之间的/自由0了。

看来,这种/自由0超越了现实,只能是主体之间的意识交流,主体间性美学所追问的问题不在现实,与主体实践无关,它不关心审美活动的价值实现,它所注重的是主体间的意识心境。

除了主体间性美学以外,另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生命美学理论,这也是属于后实践美学的另一有代表性的观点。

潘知常认为,应该从超验而不是从经验、从未来而不是从过去、从自我而不是从对象的角度去规定人。

从这一视界出发,他认为,占据美学的核心地位的不是作为次生现象或结果的美、美感、审美关系或艺术,而是作为本源现象或原因的审美活动。

这才是最为内在、最为源初的,是自我规定、自我说明、自我创设、自我阐释的。

在他看来,生命活动是一个与人类自由的实现相对的范畴,实践活动、理论活动、审美活动无非是它的具体展开。

其中,实践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基础,理论活动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手段,审美对应的是自由实现的理想。

或者说,实践活动是实际地面对世界、改造世界,理论活动是逻辑地面对世界、再现世界,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因此,从生命活动入手,就可以进而把审美活动作为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来把握,并且从作为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理想实现这一特定角度去考察审美活动本身。

审美活动绝不是一种对于美的把握方式,而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

正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类能够理解世界,与世界交流、对话,为世界创造出意义,从而也就不断地推动着人性的生成,不断地确立着人性的尊严。

把审美活动划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美学的重大失误。

其实,从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出发,审美活动显然不是别的什么,而只是对人的不断向意义的生成的理想本性的体验,即所谓的/意向性体验0。

归根到底,其也是转向了对于审美意识的思考。

总之,20世纪90年代后,美学界的新话题是在努力超越或推进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而主要的论题是从原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转向对广义的审美意识的探讨,这是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转向。

(二)审美的文化追求:从精英文化的美学理想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20世纪90年代以后,审美文化理论的重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美学学院式的范畴的逻辑演绎及美学概念界定和解析的纯粹理论性,而且走出了美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在多学科交接的联合点上,在哲学美学学科的/边缘0意义上来审视丰富生动的艺术活动和审美实践。

/艺术0所指向的范围大大扩展了,/审美0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日常生活进入了审美的理论视野,美学所讨论的纯粹理论问题被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所代替。

审美理论所关心的是当代大众日常生活对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建构的意义,是对当下日常生活生存意义的体验。

日常生活进入审美的主要视野,有两个方面的前提,一方面是市场化冲淡了传统的审美理想观念,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受到世俗的实用主义的极大冲击,审美理论由热衷于对范畴的推演和概念的解析转向对现世生活的当下体验,艺术越来越生活化了。

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日常生活,扩大了美的视野,审美现象更为丰富。

审美活动走出了经典的美学追求,进入了更现实、更直接的审美感觉中,这是一种对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消费0,生活越来越艺术化了。

从人自身的美化,如美发、美容、美甲、美体等人体的审美改造,到时装、首饰等人体的审美包装;从工艺品的审美装饰到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从室内装饰到建筑环境的美化;从城市的雕塑到园林的绿化;从图书的装贴设计到展会展馆的布置;从大型文娱活动设计策划到体育赛事的转播,日常生活处处都存在审美消费的对象。

特别是媒体101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新趋向1025哲学动态62008年第6期传播手段的更新,网络音像的普及,创造了更快捷、更生动、更丰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审美文化的这一种转变和经济对文化的冲击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席卷到了文化领域,传统文化的转换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文化事业转变成了文化产业,文化的发展带上了利益和交易的浓厚色彩。

在传统的社会中,审美和艺术活动是超功利的,正如康德所说的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0,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审美和艺术是一种受经济利益制约的文化活动,正如阿多诺所说,是/市场所宣告的有目的的无目的性0。

文化产业以经济利益为现实目的,是/有目的的0;而文化产业作为/审美消费0的对象,满足审美需要,又是/无目的的0。

当代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形态,即/创意产业0和/内容产业0,它们以/意义0来超越现实,以/仿像0来代替真实的世界,否定了传统审美理论对现实本质的探索和对未来理想的描绘,让大众游历于日常生活的审美感受中。

于是,苦行僧式的禁欲性的观念被抛弃了,代之以享乐的原则甚至感官的解放;理想主义奉献精神被弱化了,代之以时尚的追求和及时的享乐。

当代的这种审美观念确实有媚俗肤浅的一面,但对于传统美学理想的冲击和否定却是值得思考的。

(三)审美的文化表现:从传统意象文化转向现代仿像文化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没有像西方康德、黑格尔的美学理论那样有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系统思想体系,但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意象文化的研究,其见解之深刻,影响之久远,与西方古典美学相比,毫不逊色。

随着现代美学界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研究,意象文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美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学研究者以现代的美学话语来解读、阐释古典的意象理论,有的学者结合现代西方的语义学美学(如德拉#沃尔佩)、符号学美学(如苏珊#朗格)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继承了王国维等关于意象、意境的理论成果,把传统的意象理论推向了现代,影响了中国现代的艺术文化,在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作品分析的各种理论中,深刻地打上了意象文化的印记。

90年代以前的中国审美文化,对艺术意象相当重视,传统的意象理论在80年代为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研究者所反复提起,几乎成为当时的流行话语,如王弼的/立象以尽意0、/得意在忘象0,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0等为当时艺术理论界所津津乐道。

当时文艺创作的理想追求,是意与象的统一,是对审美意境的创造。

当时的艺术批评,也是以意象统一、象外之意为标准。

可以说,意象文化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表现,成为当时艺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时,意象理论既能继承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传统又能借助于西方现代美学的新观念(如符号学美学等)来进行更新,所以被比较广泛地传播,影响了当时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社会的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主流文化受到挑战,美学的传统观念受到了质疑,艺术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仿像文化0。

/仿像文化0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关键词,是西方当代美学家用它来指称现代文化区别于古典文化的时代性的一个重要用语。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仿像是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方式,在他看来,/今天,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

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

目的性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

不再有意识形态这样的事物;只有仿像。

0[4]美国批评家詹姆逊(Fredric Ja meson)认为/仿像0和/摹本0不同。

/之所以有摹本,就是因为有原作,摹本就是对原作的模仿,而且永远被标记为摹本,原作具有真正的价值,是实在,而摹本只是我们因为想欣赏原画而请手艺人临摹下来的,因此摹本的价值是从属性的,而且摹本帮助你获得现实感,是你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