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1.雷敩《雷公炮炙论》——修事;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张仲岩《修事指南》——炮制。
2.“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
3.【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4.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入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
5.【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6.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研究炮制原理及理论②改进炮制工艺③制定饮片质量标准7.中药炮制的起源: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四条件)③酒的发明与应用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8.中药炮制的发展:①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四时期)②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记载。
●《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序录中记载:“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心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处,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指出: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生熟异用学说。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
将“㕮咀”改为切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
中药炮制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中药炮制叙述不正确的是(A)A、中药炮制是仅仅与火有关的各种制法B、中药须经炮制之后才能人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C、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D、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2我国医药学史上最早的炮制专著是(D)A、《炮炙大法》B、《修事指南》C、《神农本草经》D、《雷公炮炙论》3中药炮制学是(D)A、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以及制剂的需要制备中药饮片的技术B、研究中药饮片工业化和规范化生产的理论、工艺、机械设备与质量控制的科学C、研究中药剂型理论、制备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D、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方法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4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辅料的作用,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的书籍是(B)A、《炮炙大法》B、《本草蒙筌》C、《雷公炮炙论》D、《修事指南》5国家级药品法规为(A)A、《中国药典》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C、《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D、《中药炮制经验集成》6下列药物净制时,需要去木心的是(A)A、巴戟天B、牛膝C、地黄D、桔梗7三拗汤用来治疗老人和小儿,表证已解,喘咳未愈而不剧者,麻黄应选用的炮制品规是(B)A、麻黄根B、蜜炙麻黄绒C、蜜炙麻黄D、麻黄8小青龙汤中用的姜为(D)A、姜炭B、鲜姜C、炮姜D、干姜生品9最早提出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医药家是(B)A、李时珍B、张仲景C、张仲岩D、陶弘景10归纳提出传统制药原则的作者(B)A、张仲岩B、徐灵胎C、缪希雍D、陈嘉谟11下列药物与辅料的炮制,属“反制”的是(A)A、姜制黄连B、胆汁制黄连C、酒制仙茅D、姜制厚朴12属于“生泻熟补”炮制的药物是(A)A、熟地黄B、燀苦杏仁C、砂烫马钱子D、熟大黄13属于“生行熟止”炮制的药物是(C)A、米炒斑蝥B、砂烫马钱子C、煨木香D、炒莱菔子14含鞣质类的药物炮制加工时,一般不用(C)A、铜器B、瓷器C、铁器D、竹器15单选关于炭药止血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由中医五行相克理论而来B、由葛可久提出C、记载于《十药神书》D、最早炭药可追溯到《黄帝内经》16延胡索醋制后水煎液中生物碱含量变化是(B)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17下述哪一项不属于酒炙的作用(D)A、改变药性B、引药上行C、矫味矫臭D、增强补脾益气作用18适宜盐制的药物组是(B)A、甘草、黄柏B、泽泻、黄柏C、续断、柴胡D、黄柏、厚朴19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入(B)A、胃经B、肝经C、心经D、肺经20中药炮制学(本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C)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C、工艺和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按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21能使药物中所含游离生物碱类成分结合成盐,增加溶解度而提高疗效的辅料是(B)A、酒B、醋C、羊脂油D、蜂蜜22炮制何首乌的辅料是:(D)A、酒B、醋C、甘草汁D、黑豆汁23具有防腐作用的辅料是(A)A、白矾B、豆腐C、蛤粉D、滑石粉24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C)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25筛选是根据药物与杂质的()不同来清除药物中杂质的方法。
1中药炮制学第一章绪论

33
《药典》与《炮制规范》对规范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起到指导监督作用。
在炮制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实行规范化生产。 2007年12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
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 使用的药品。
中医用药的特点:复方& 炮制 饮片 VS 成药:饮片更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加
减的要求,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中药行业三大支柱: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4
2.中药炮制学 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
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传统质量标准客观化、数据化
色泽:标准品系列、标准色度盘、浸出液色度检测; 气味:电子鼻、气相色谱
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基础:杂质限度、浸出物限量、有毒/有效成分、重金 属含量、农药残留量
特色:制炭得率、发酵黄曲霉限量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
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 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 农药残留量、重金属残留量、溶剂残留量、辅料残留量。
《种杏仙方》4卷(1577)、 《万病回春》8卷(1587)、 明·李时珍《本草《纲复目明》眼:方18外92科种神药验,全33书0种》有6卷“修 (1591)、《云林神彀》 治”,20多种炮制(方15法91。)、《鲁府禁方》4卷 明龚廷贤(明朝内((府1156大9145御))医、、)《《小寿《儿世寿推保世拿元保》方元1脉0》卷全:书对》 炮制方法理论进3行卷论(述16:04“)炒。以缓其性,泡以剖
中 药 炮 制 学

中药炮制学炮制:又称炮炙,修制,修事,修治。
炮炙-----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
炮-----毛炙肉;裹物而烧;炙-----炕火为炙;把肉在火上。
第一章绪论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
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元、明时期,在前人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斅《雷公炮制论》。
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缪希雍《炮制大法》。
第三部炮制学专著:张仲岩《修事指南》。
第二节炮制的分类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净制、切制、炮炙。
三、五类分类法:五类: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炮---将药物埋在灰火中。
2,褴---是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
3,煿---以火烧物,使之爆裂。
4,炙---药物加辅料后,用文火炒干。
5,煨---药物埋在尚有余烬的灰火中慢慢令熟。
6,炒---汉以前多为熬。
7,煅---在火上煅烧。
8,炼---药物长时间在火上烧。
9,制---为制药物的偏性,使之就范。
10,度---指度量物体大小长短。
11,飞---水飞。
12,伏---伏火药物按一定程序于火中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在相应温度下达到一定要求。
13,镑---利用多刃刀具将药物刮削成极薄片。
14,摋---打击之意,使药物破碎。
15,嗮---晒。
中药炮制概述

中药炮制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4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公元11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15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公元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
“秫米汤”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
生半夏毒性大,以“燔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
《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杨治”即是最早的炭药一一血余炭。
“哎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练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记述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地制方法大约有44种,并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介绍,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
在 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 4条,其中很多药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的炮制方法都是李时珍个人的经验记载,其中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
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中药炮制学教案

十二、包装检查
§5-2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40分钟)
一、中药炮制品贮存的历史
二、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1.发霉2.虫蛀3.变色
三、中药炮制品变异的原因(一)基源因素(二)环境因素(三)生物因素(四)时间因素
四、贮藏保管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楚江等中药炮制学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张世臣等中药炮制学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
3、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正益等中药炮制学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肖定辉.中药炮制发展史.中成药研究.1981;(9):39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案(供中药本科用)
教学目的
1.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
2。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熟悉中药炮制学研究内容3.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了解中药炮制研究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
学
过
程
§1-1概述(40分钟)
一、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含义(10分钟)
1、中药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2.中药炮制3.“炮制”一词的沿变.4.中药炮制学
课 题
总论:
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授课时数
1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
目的
1、掌握中药炮常用辅料的作用。2、熟悉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
3、了解炮制常用辅料的一般用量。
教
学
过
程
§4-1炮制的分类方法 (30分钟)
一、雷公炮炙十七法;二、三类分类法;三、五类分类法;四、药用部位分类法;五、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有哪些特点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有哪些特点中药材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其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适应临床治疗的需求。
炮制工艺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具有诸多独特的特点。
炮制工艺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煮燀制、发酵制霜等。
净制是除去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
例如,麻黄需要去除木质茎,远志要抽去心材。
切制则是将药材切成一定的规格,便于后续的炮制和煎煮。
如大黄、茯苓常切成片状。
炒制是炮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
根据火候和加辅料的不同,又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等。
炒黄能使药材疏松,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王不留行炒黄后能爆花,易于煎出。
炒焦能增强药材消食健脾的作用,如山楂炒焦后酸味减弱,增加了消胀止泻的功能。
炒炭则能增强止血作用,如地榆炒炭后止血效果显著增强。
炙制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材,常见的辅料有酒、醋、盐、蜜等。
酒炙能增强药材的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酒炙后活血作用增强。
醋炙能引药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如延胡索醋炙后止痛效果更佳。
盐炙能引药入肾经,增强补肾作用,如杜仲盐炙后补肝肾作用增强。
蜜炙能增强药材的润肺止咳作用,如黄芪蜜炙后补中益气的作用增强。
煅制包括明煅和煅淬两种方法。
明煅适用于质地坚硬的矿物药和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膏等,煅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
煅淬则是将药材煅红后投入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其质地酥脆,改变药性,如自然铜煅淬后能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蒸煮燀制也是常用的方法。
蒸制能改变药材的性能,减少副作用,如地黄蒸制后由清热凉血变为滋阴补血。
煮制能降低毒性,如川乌煮制后毒性降低。
燀制则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便于去皮,如苦杏仁燀制后易于去皮,且能降低毒性。
发酵制霜等方法则具有独特的作用。
发酵能改变药物的性能,产生新的药效,如六神曲发酵后具有消食和胃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净度:饮片(炮制品)中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灰分:将药物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总量生理灰分:将干净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的灰分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没变的贮存方法。
饮片切制:将净选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再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炮制工艺。
把活:需要打成一把进行切制的药材。
个活:单个进行切制的药材。
掉边片:饮片的外层与内层相脱离,成为圆圈和圆芯两部分的现象。
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不平整,亦或呈马鞍状的现象。
油片: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
清炒法:药物不加辅料的炒法。
火力:火苗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可分为文火、中火、武火。
火候:药物炮制的温度、时间和程度。
炒黄:用文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逸出固有气味的方法。
炒焦:用中火或武火将药物炒至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炒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炒炭:用武火或中火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棕褐色或棕黄色。
炒炭可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止泻作用炒炭存性: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碳化,更不能灰化,未碳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麸炒:净选或切制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煅淬: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发芽温度一般以18~25℃,水量控制在42~45℃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是炮制后的中药饮片,而不是原药材。
通过炮制,可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临床医生要提高疗效,根据辨证论治,选择恰当的炮制品是十分重要的。
炮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而中药炮制的各个操作步骤均能影响其质量。
必须注意药物的净制、切制、加热、辅料等与药效的关系。
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是由中医用药的特点所决定的。
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故中医师在确定治疗原则,谴方用药时,应根据病人的症状、阴阳盛衰、寒热虚实、气候等具体情况来选用炮制品种,以提高临床疗效。
如:在下列情况下如何选择麻黄炮制品?风寒表实证----生麻黄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闭,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蜜炙麻黄老人、幼儿及虚弱者风寒感冒----麻黄绒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蜜炙麻黄绒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临床用药常需突出某方面的作用,而不是用全部功效。
通过炮制可对药物原有性能功用进行优化取舍,突出某些作用,同时降低某些作用,使之更适合病情的需要。
如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功专养心安神。
3.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
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例:张仲景名方“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
伤寒病,用白虎汤主治阳明实热、大热、大汗、口渴、脉洪大。
此时病邪由表及里,传经化热,病邪已经深入,人体之正气亦有损耗,过于苦寒易于伤中。
选用炙甘草调和药性,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温病是直接感受热邪,最易伤阴,应及早清热护津,故甘草生用,以增强泻热作用,甘凉生津,兼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