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医科大学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常规心电图诊断规范

第一部分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

一、正常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必须保证心电图的图面及各项参数都属正常范围

内,如参数有偏差应纠正。

2、正常心电图电轴在-30度~ 90度范围内。

3、窦性心律的P-P间期互差小于或等于120ms时,直接诊断为正

常心电图。当P-P间期互差大于120ms时,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二、电轴偏移

1、电轴左偏:-30度~ -90度: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

下,Ⅱ导联R/S﹤1。

2、电轴右偏:90度~180度: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3、电轴极度右偏:180度~270度(-90~-180度):Ⅰ,Ⅲ导联主

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现象:Ⅰ,Ⅱ,Ⅲ导联R/S﹤1)

4、六个肢体导联均呈R/S=1,则其QRS额面电轴为0度。

三、心脏转位

1、注意胸前电级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逆钟向转位:Ⅴ1导联R/S>1,或Ⅴ1导联R/S<1,但Ⅴ2导联

R/S>1;如Ⅴ1导联R/S<1,Ⅴ2导联R/S=1时,不要下此诊断。

3、顺钟向转位:当Ⅴ5或Ⅴ6导联R/S<1,Ⅴ1呈QS或rS时再作

诊断。

四、低电压

1、肢体导联低电压:所有肢体导联电压均<5mm。

2、胸导联低电压:所有胸前导联电压均<8mm。

3、全导联低电压:符合上述两条标准。

五、短P-R间期

1、只要有1个导联的P-R间期达到120ms就不下此诊断

2、P-R间期<120ms,QRS异常,应分别诊断。例:(1)短P-R

间期;(2)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等。

3、临床上即使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也不要诊断L-G-L综合

征。

六、ST段改变

1、等电位线

(1)以P-R段或QRS波起点为基准。

(2)基线不稳时,可以2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为等电位线。(3)S T段的测量点为J点后60ms或80ms计(根据心率调整)。2、ST段抬高:应描述ST段抬高的形态及幅度。例:弓背向上型、

下斜型、马鞍型、凹面向上型等。

(1)正常人ST段抬高于肢体导联不超过1 mm,Ⅴ1、Ⅴ2不超过

3 mm,V3不超过5 mm,Ⅴ4~Ⅴ6不超过1 mm。

(2)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三月以上,梗死部位ST段仍呈抬高,临床无胸痛等症状,在描述ST段抬高的同时可以提示室壁

瘤形成。

(3)如以J点上移为特征的ST段抬高,可提示心室早期复极。此

种心电图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心室率较慢时,以左胸导联明

显。

例:A、窦性心律

B、ST段抬高,以J点抬高为主,提示心室早期复极。(4)心胸外科手术以后的ST段抬高及其他不明原因的ST段抬高,以描述为主,并写上结合临床考虑。

3、ST段压低:应描述ST段压低的形态及幅度。例:水平型、下垂型、近似水平型、上斜型等。

(2)ST段压低的各种类型以R波垂直线与ST段延长线的夹角计:>90度为下斜型,<90度为上斜型,等于90度为水平型。(3)ST段的压低不作定性解释。

七、T波改变

1、正常T波的形态:

(1)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应直立,其顶端圆滑不高耸,两肢不对称,升肢斜降肢陡,在I、II、Ⅴ4~Ⅴ6导联应直立,幅度≥同导联R波的1/10。

(2)Ⅲ导联的T波可以低平,双相,倒置,aVF导联可以低平,但不能倒置。

(3)Ⅴ1~Ⅴ2导联的T波如为直立,其后Ⅴ3~Ⅴ6导联T波不能出现倒置;Ⅴ1~Ⅴ2导联T波如倒置,V3导联T波可低平,Ⅴ4~Ⅴ6导联的T波不能出现倒置。

2、如果T波的形态不符合以上特点的均视为T波改变。

3、T波高尖,基体部窄,对称,呈帐篷样,结合病史应提示高血钾。

4、T波高耸对称,伴QT延长,且同时伴有胸痛者,要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可能。

5、测量T波的高度或倒置的幅度时,应以等电位线为基准。

八、QT间期

1、T波的终点应以T波下降肢的延长线与等电位线交接点计。

2、测量QT间期时,应自QRS波的起点至T波的终点,不包含U 波。如TU融合,终点应测至T-U结合处。应区分TU波与钝挫T 波:前者两峰间距>0.15秒,后者<0.15秒。

3、QT间期与心率有关,QT延长应标注正常QT间期的上限(查表核对)。

4、校正QT间期(QTC): 440ms。>440ms示延长。

QTC=QT/√RR(即心室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九、U波:意义不清

1、正常U波应与T波方向一致,不高于同导联T波的1/2。如同导联T波直立,U波不可倒置。

2、U波明显增高,同时T波低平,Q-T延长,可提示低血钾。3、U波倒置应予描述。

十、房室肥大

1|、左心房肥大:

(1)具有引起左心房肥大的疾病史。

(2)P波时限≥120ms,呈双峰型,峰距≥40ms

(3)V1Ptf增大,临床可见于:

a 左心房肥大

b 心房内传导阻滞

c 急性心肌梗死

d 急性左心衰

因此心电图出现V1Ptf增大不一定是左心房肥大,如无相关疾病,在老年人中可提示心房内传导阻滞。

2、左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史。

(2)符合左心室肥大的电压标准越多,吻合率越高。

(3)在没有相关病史时,仅有单指标R V5或R V6>25mm,或S V1+R V5>40mm(女性>35mm)时可作左心室高电压的诊断。

(4)如左心室肥大心脏向左后移位,V5电压可不达标,往往V6电压高于V5,此时应以V6电压为测量标准。

3、右心房肥大

(1)具有引起右心房肥大的疾病史。

(2)没有相关病史,窦性心动过速时P波高尖不要下此诊断。(3)没有相关病史,单纯P波高达2.5mm时不要作右心房肥大诊断,只作描述性P波高尖诊断。

4、右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疾病史。

(2)具有心电图的相关特征:A、V1呈R型、Rs型,qR型、rsR′

(R′波不粗钝)。B、顺钟向转位合并电轴右偏。

(4)右心室肥大时仅出现V1、V2导联T波倒置不要诊断合并ST-T 改变,只有同时合并ST段压低时方作诊断。

注:在作右心室肥大诊断时电轴右偏属于诊断标准,不属于独立诊断。

单纯顺钟向转位合并电轴右偏,在无确切引起右心室肥大疾病史时,如要考虑右心室肥大,应先作描述诊断,再作提示诊断。

例:窦性心律

顺钟向转位

电轴右偏

提示右心室肥大

5、双心室肥大:以事实心电图表现下诊断,可以出现正常心电图、单侧心室肥大、双侧心室肥大。

十一、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的定位:

根据病理性Q波所在导联定位:

(1)前间壁心肌梗塞:V1~V3

(2)前壁心肌梗塞:V3~V5

(3)广泛前壁心肌梗塞:V1~V6

(4)侧壁心肌梗塞:V5、V6、Ⅰ、aVL

(5)下壁心肌梗塞:Ⅱ、Ⅲ、A VF

(6)后壁心肌梗塞:V7~V9.。在下壁心肌梗塞时,如V1出现R/S

>1,应加做V7~V9导联。

(7)高侧壁心肌梗塞:如仅有Ⅰ、aVL异常Q波,而V5、V6无异常Q波,应加做高一肋的V5、V6,以除外高侧壁心肌梗塞。

(8)右心室心肌梗死:以V1、V3R、V4R导联ST段抬高为标准,不要以Q波作为诊断标准。在下壁心肌梗死时V1导联出现ST段抬高应加做右胸导联。

(9)心房梗死:在心室梗死的基础上,出现P-R段的抬高或降低;P波宽大畸形并呈动态改变,提示有心房梗死。

2、心肌梗死的分期:

(1)超急性期: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T波高耸,ST段抬高,但无异常Q波出现。

(2)急性期:发病一个月内。期间可见心电图多种变化,如见ST 段已下降,伴T波深倒置,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演变期。

(3)亚急性期:发病一个月后至三个月内。

(4)陈旧性期:发病三个月后。

(5)提示室壁瘤形成:发病三个月后梗死部位的ST段仍抬高者,应提示室壁瘤形成,但不要直接下诊断。例:窦性心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V2~V5导联ST段弓背抬高2mm,提示室壁瘤形成可能。

3、急性心肌梗死经介入等治疗后每个阶段的心电图可示不典型,应以实际心电图的表现下诊断,不要以临床诊断倒套心电图诊断。

4、其他有关诊断注意事项:

(1)出现异常Q波,并伴有ST-T改变的,无其他检查项目作佐证的,可提示心肌梗死。

(2)Ⅱ、Ⅲ、aVF出现异常Q波,但无ST-T改变的,应予吸气试验检查,以鉴别横位心脏。

(3)V1、V2导联呈QS,V3导联有良好的R波时,必须将电极位置下移观察心电图。如V1~V4导联呈QS,或R波递增不良,且无ST-T 改变者,应将上述导联同时下移观察心电图变化,尤其应注意移行部位的心电图改变。

(4)V1呈qrs,且无其他导联印证相应诊断的应做高一肋间心电图,或做深吸气动作,以鉴别膈肌上移所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5)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1呈qR型,但V2有良好的R波,Ⅰ及V6导联无Q波的情况下,不要作前间壁心肌梗死的诊断,这与起始向量向左前呈水平展开有关。

十二、右位心

1、右位心者应先做一份标准导联心电图。

2、右位心者需再做一份右侧导联心电图,同时将左右手电极互换,以免遗漏伴随诊断。

3、右侧导联心电图必须重标导联,并标明左右手反接。

第二部分心律失常诊断书写要求

一、在窦性心律时出现各种激动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只要窦性心

律能1:1下传的,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窦性心率计,出现以下

情况应校正:

1、窦性心律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时应校正心率。

2、插入型早搏时应校正心率。

二、窦性心律以传导阻滞形式存在的,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计,但必须在窦性心律的诊断中填上心房濒率。

例:1、窦性心律(90BPM)

2、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例:1、窦性心律(84BPM)

2、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三、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计,但必须在窦性心律的诊断中填上濒率。(见房室分离条)

第一节激动起源异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1)P波振幅增高:在没有相关病史的情况下,如P波振幅≥2.5mm时,可对P波进行描述,临床有相关病史者可直接诊断。

(2)ST-T改变:如ST段上斜型压低未达前述ST段改变的标准时可不予诊断及描述。

(3)窦性心动过速时易出现顺钟向转位及电轴右偏,临床上无引起右室负荷过重的病史时只作描述性诊断。

(4)窦性心动过速时易出现电压增高,临床上无引起左室负荷过重的病史时只作描述性诊断。

2、窦性心律不齐:

(1)P-P周期差值>120ms时,尽可能瞩病人停止呼吸记录心电图,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

(2)P-P周期差值>120ms时,可直接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3、窦房结内游走:P波形态随着颇率的减慢而变低平、正负双相,不能出现P波倒置。书写格式为:窦性心律;窦房结内游走。不能书写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

4、游走心律:P波形态随着频率减慢而变低平、双向、倒置,注意第1个倒置P波的出现是延迟的,可予运动鉴别之。如运动后出现直立P波,随着心律减慢再次出现倒置P波即可诊断。书

写格式为:游走心律,时呈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

注:主动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

(1)倒置P波的心律以提前形式出现;

(2)经常与直立的窦性心律产生竞争。

5、窦性心动过缓

(1)窦性心律的频率<60BPM即可诊断

(2)常合并有窦性心律不齐

6、窦房传导阻滞

I度窦房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无法诊断,Ⅲ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静止无法鉴别,因此,原则上只作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的诊断。

(1)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

A.注意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鉴别。

B. 满足3个文氏周期时才作诊断。

(2)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A.长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2倍。

B. 在窦性心律下齐时长P-P间期相对固定,并且是平均基本心律的整倍数。

C.如有逸搏出现,可以干扰窦性P波的出现,但一般不打乱窦性节律。

(3)如存在窦性心律不齐时,不等长的长P-P间期可直接诊断窦性停搏,如为等长的长P-P间期首先考虑窦房阻滞。

7、窦性早搏

(1)孤立的窦性早搏无法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原则上不作诊断。

(2)当窦性心律匀齐时出现孤立性提早窦性激动,其后为等周代偿间期,可作窦性早搏诊断。

(3)当窦性心律P-R间期固定,P-P间期呈长短交替,长P-P 周期短于2倍短P-P周期时,不要轻易下窦性早搏的诊断,可鼓励患者作适当运动,改变窦性节律,并延长记录时间,观察P-P间期的变化:

A.如P-P周期长短消失,基本周期等于长P-P周期,可诊断为窦性早搏。

B.如P-P周期长短消失,基本周期短于短P-P周期,一组长短P-P 周期之和是基本周期的3倍,应诊断Ⅱ度Ⅰ型3:2窦房传导阻滞。

C.如长短周期无法改变,可提示Ⅱ度Ⅰ型3:2窦房传导阻滞。

二、早搏:

1、偶发:10秒心电图中仅有1次早搏。

2、频发:10秒心电图中≥2次早搏。

3、连发:成对出现的早搏。

4、二、三联律:10秒心电图中出现3组及以上。

5、常规心电图无需下四联律诊断。

6、房早未下传的诊断统一书写为房性早搏未下传心室。

7、插入型早搏书写为:频发(偶发)早搏,呈(时呈)插入型。

8、插入型早搏后引起单个心搏的P-R间期延长可不作描写,如引起一串P-R间期的改变应作描写:

如:插入型早搏后见倒文氏现象:

插入型早搏后见持续固定延长的P-R间期,提示房室结双径路等。

9、异位心搏的P波倒置,P-R间期<0.12s的诊断为房室连接处早搏;P-R间期≥0.12s的诊断为房性早搏。

10、早搏伴有反复搏动的以早搏的性质命名:

例:(1)房性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P′-R-Pˉ(2)室性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R′-Pˉ-R

(3)房室连接处早搏伴反复搏动,心电图特点:R-Pˉ-R;Pˉ-R-Pˉ

三、异位心动过速

1、异位激动≥3个心搏。

2、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率计,并对其传导形式作描述:

例:(1)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不规则房室传导

(2)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传导

(3)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呈3:2房室传导

3、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较长的,应分类:

例:(1)阵发性心动过速:见于心率≥150BPM,节律匀齐者。

(2)非阵发性心动过速:见于心率60-130BPM,如为室性心律则诊断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3)房室连接处自律性心动过速:频率120-220BPM,频率可有变化,但以逐渐过渡常见。

(4)并行收缩型心动过速:异位心动过速的总周长与间隔周长之间有倍数关系。

(5)异位心动过速R-R不等应寻找规律,如无规律可循,可诊断心动过速伴不规则传出阻滞。

(6)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以早搏性质命名。心电图特点为:早搏诱发,心动过速的QRS为室上性,每一个心动都有逆P —,节律匀齐,频率一般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

例:室性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

房性反复波动性心动过速;

交接性反复搏动性心动过速。

4、自律性或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很容易与窦性心律产生干扰性房

室脱节,在诊断时应予阐明。

例:(1)窦性心律(65BPM)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75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

四、心房扑动、颤动

1、心房扑动、颤动的区别应以心房波为标准,注意快速心房率匀齐与否。

2、心房扑动时必须注意F-R间期,避免诊断错误。

(1)R-R固定,F-R固定,等比传导

(2)R-R不固定,F-R不固定,不规则传导

(3)R-R不固定,F-R固定,不等比传导

(4)R-R固定,F-R不固定,无阻滞

3、心房扑动时应写明房室传导关系。

例:(1)心房扑动呈2:1房室传导

(2)心房扑动呈4:1房室传导

(3)心房扑动呈不规则房室传导

4、心房颤动心室率>70BPM时,出现R-R间期>1.2s时必须描述;心室率≤70BPM时,出现R-R间期≥1.5s时必须描述。

5、心房颤动时,同一份心电图中有3次或以上的相同长R-R间期,应直接诊断房室连接处逸搏。

例:(1)心房颤动(心室率75BMP)

(2)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周期1.32s)

第二节激动传导异常

一、房室传导阻滞

(一)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200ms。

2、老年人P-R间期>220ms。

3、P-R间期>500ms时应注意与房室结双径路鉴别。

4、当P-R间期>以上标准,同时伴有P波增宽>120ms时,诊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根据P-R段的时间判断。如果P-R段<120ms,只诊断左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如果P-R段≥120ms,2者可同时诊断。

(二)Ⅱ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只限于脱落1次QRS波群。

2、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全程呈2︰1房室传导时,原则上不作分型。

3、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出现2次QRS波群脱漏时,应考虑存在交替文氏现象的可能,所以仍应诊断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但必须加注时呈3︰1房室传导。

4、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出现2次QRS波群脱漏时,应直接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当心房率大部分未下传心室时,注意区分未下传的P波系阻滞还是干扰所致。简单的鉴别方法是测量逸搏周期,如大于(或等

于)2倍的P波周期则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之则诊断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6、房室传导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居多,心电图上只要符合R-P间期与P-R间期呈反比关系即可诊断。

7、在窦性心律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房性早搏应与Ⅱ度I 型房室传导阻滞鉴别,前者除早搏代偿后的窦性P-R间期缩短外其余是一致的,如呈三联律时较难区别,可想法改变规律后鉴别。

8、在考虑诊断交替型文氏时应区别A型与B型,尤其是B型,表现形式多样。

A型:P-R(F-R)呈2︰1传导至4︰1传导,下传的P-R(F-R)逐渐延长。

B型:(1)P-R(F-R)呈2︰1传导至3︰1传导,下传的P-R(F-R)逐渐延长。

(2)P-R呈3︰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此类心电图很难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鉴别,在没有显性文氏现象时直接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P-R(F-R)呈2︰1传导,下传的P-R (F-R)逐渐延长,周而复始。

9、在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逸搏,房室连接处的干扰是常见现象,不需要再下房室连接处干扰的诊断,以免造成诊断误区。

例:(1)窦性心律(75BPM)

(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时呈逸搏

节律(50BPM)

(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

(1)窦性心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心房率应≥2倍的逸搏频率;

B、当心房率<2倍逸搏频率时,逸搏频率应<50BPM

(2)心房扑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F-F相等

B、R-R相等,频率应≤50BPM

C、F-R不等

(3)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确定为心房颤动

B、R-R相等,频率应≤50BPM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的书写格式统一为:

(1)窦性心律(75BPM)、或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室性逸搏心律(40BPM)

注意:如房室连接处逸搏伴有束支及分支阻滞时,不能将此诊断直接写在窦性心律之下,以免引起诊断概念错误。

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逸搏可以存在逆向室房传导而出现心房夺获,也可出现室房传导延迟或文氏现象,诊断时应以描述:(1)窦性心律(75BPM)

(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40BPM)伴心房夺获,或伴逆传文氏现象等。

4、心电图能肯定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不要诊断为完全性房室分离,只有在不符合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时可书写为房室分离,但要提示相应诊断。见房室分离章节。

二、房室分离

(一)房室分离的定义:本科室诊断房室分离的概念是指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但不包括单纯的房室传导阻滞。

(二)房室分离的分类:

1、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没有夺获现象。

2、不完全性房室分离:心房心室的激动由各自固定的节律点控制,有夺获现象。

(三)房室分离的机理:

1、房室连接处干扰;心室率大于心房率

2、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心房率大于心室率。

注:只限于完全性房室分离,不包括Ⅱ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四)房室分离时的束支阻滞:

1、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异位节律点伴束支阻滞时束支阻滞不能作为独立诊断,应作为异位节律点的伴随诊断。

例:(1)窦性心律(70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伴

完全性右柬支阻滞

(3)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2、不完全性房室分离时,束支阻滞在2种节律点中都出现,应将束支阻滞作为独立诊断,如仅出现在异位节律点中束支阻滞只能作为伴随诊断。

例:(1)窦性心律(70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90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4)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五)房室分离的心电图表现及书写规范:

1、窦性心律过度缓慢,被动出现逸搏:

例:(1)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52BPM)

(2)频发房室连接处逸搏及逸搏心律(58BPM)

2、异位节律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律形成干扰分离:

例:(1)窦性心律(75BPM)

(2)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90BPM)

(3)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

注:(1)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应该大于异位心动过速的频率,异位心动过速的频率必须标注。

(2)完全性房室分离时数据报告中的心率与异位节律的频率一致,异位节律的频率不须标注。

3、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只限于完全性房室分离)

(1)在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当心室频率>50BPM,同时>1/2的心房频率时应诊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例:(A)窦性心律(75 BPM)

(B)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

(C)完全性房室分离,提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2)在完全性房室分离时,心室率在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范围内,只要心房率>心室率,均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例:(A)窦性心律(88BPM)

(B)非阵发性房室连接处心动过速(100BPM)

(C)完全性房室分离,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室连接处干扰。

(3)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匀齐请按以下标准书写诊断:

A、心室率≥70(60)BPM: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 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 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4.职责无 5.标准 5.1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全身放松,避免肌肉颤抖,须放置的常规导联包括: 5.1.1肢体导联:I:红色电极板连接至右上肢;Ⅱ:黄色电极板连接至左上肢;Ⅲ:绿色电极板连 接至左下肢;Ⅳ:黑色电极板连接至右下肢。 5.1.2单极胸导联:探查电极在胸部一般有12个放置点:V1导联,电极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V2导联, 电极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导联,电极位于V2和V4导联连线的中点;V4导联,电极位于左锁 骨中线第5肋间;V5导联和V6导联与V4导联处于同一水平,分别位于左腋前线与左腋中线;根据 临床需要,必要时加做V7导联,电极位于左腋后线V5同一水平;V8导联,电极位于左肩胛线V5 同一水平;V9导联,电极位于后正中线V5同一水平;V3R、V4R、V5R电极位于右前胸V3、V4、V5相对 应位置。 5.1.3描记心电图时应先校正增益标准电压,通常1mV=10mm,记录纸移动速度一般为25mm/s。 5.2临床意义 5.2.1正常心电图: 5.2.1.1 P波:电压<0.25mV,时间<0.11s,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 5.2.1.2 P-R间期:0.12~0.20s。 5.2.1.3 QRS间期:0.06~0.10s。 5.2.1.4 QRS波形态与电压:aVR主波向下,R波<0.5mV。 5.2.1.5胸导联:R波自V1至V6逐渐加大;S波自V1至V6逐渐缩小;R/S v1<1,R/S v6>1。R v1<1.0mV, R v5<2.5mV。 5.2.1.6各导联没有异常Q波(Q波时间>0.04s,Q波电压>1/4R电压),但aVR导联可为QS或Qr型, V1导联可为QS型。 5.2.1.7 ST段:各导联向下偏移应<0.05mV;向上偏移<0.1mV,但V1V3导联可达0.3mV。 5.1.2.8 T波:T波在aVR导联应倒置,Ⅰ、Ⅱ、V4V6导联多直立,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 5.1.2.9 Q-Tc间期:不应>0.44s。 5.1.2.10电轴:正常心电轴-30~+110°;电轴左偏:-30°~-90°,电轴右偏:>+110°。 5.1.2.11 P-P或R-R间期>0.60s,<1.0s。 5.2.2心房肥大、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包炎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参见各有关书籍。 6.流程图无 7.表单及用物设备无 8.相关文件无 清远市人民医院胸心二区编写张小勇审核张小勇批准李谦

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动态心电图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要点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要点 自1901年Willem Einthoven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第一份心电图,迄今心电图的发展已逾百年。作为临床最常见的诊断工具之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血、尿、便、影像学、心电图”五大常规检查之一,特别是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如: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炎、心包炎、肺栓塞以及心律失常等有确诊价值。此外,心电图在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同时,心电图也被用于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疗效以及致心律失常情况、评估术前风险、筛查从事高危职业或特殊职业人群等。因此,准确记录和精确分析心电图至关重要。 1 心电图检查适应证 1.1 证实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 1.2 疑似心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者 1.3 无心血管疾病及心功能不全者 2 心电图检查环境要求 心电图检查应在宽敞、明亮、通风的房间,远离大型电器设备。推荐室温控制在18~26℃,避免过冷或过热,特别要避免因寒冷所致的肌电干扰。 3 心电图检查设备要求

为保证使用安全以及图形质量,需使用符合标准的心电图机。目前建议使用CF型心电图机,该型心电图机机壳泄漏电流<100μA。 3.1 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心电图机对心电信号的放大能力,指输入1mV电压时描笔的偏转幅度,常用1mV定标电压来表示,其单位为mm/mV。当导联出现正向波特别高或负向波特别深时,可采用5mm/mV灵敏度档位。 3.2 噪声 噪声是指心电图机工作时,由于放大器中各元件内部电子不规则热运动产生的信号。国际上规定噪声值应<15μV。 3.3 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是指心电图机未接收信号源时,在放大器输入端测量到的阻抗。一般要求心电图机放大器的输入阻抗>2.5MΩ。3.4 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是指心电图机输入相同幅值、不同频率信号时,其输出信号幅度随频率的变化。频率响应范围确定了有用信息的有效范围。目前国内心电图机的基本要求为0.05~150Hz,这一范围已经得到验证。 3.5 时间常数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 熟悉心电图机的原理及分类 2. 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标准导联 I: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1=左臂(+ )T右臂(一)。 n: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n=左腿(+)T右腿(一)。 川: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卩川=左腿(+ )T左臂(―)。 电极安放位置: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 :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 :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 :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单极导联 VI: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 2与V 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 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紫色 三、实验步骤 1 ?电源开关置于“ON。 2 .电源开关置于“ AC(交流),'此时“ LINE” “T ST” “ PAPERSPEED (25mm/s)“ SENSITIVITY (l)” “ STOF” 晶体灯发出亮光。 3 ?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 按动“CHECK键,此时“ STO”灯灭,“CHECK灯亮。 5. 按动定标键“ I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 按“ START,此时“CHECK灯灭,“ 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速度走动。

心电图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 一、环境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 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二、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

、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 2、应该用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 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附图)。必要时应加作其它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 4、V5 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四、描记心电图

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若使用热笔式的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mm; 2、在记录纸上贴上体检人员信息标签,并标明导联; 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 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 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a ①坏死Q波,时间>0、04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得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得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得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前间壁V1—-—V3下壁ⅡⅢ avF 广泛前壁V1—--V5高侧壁Ⅰ avL 前侧壁V5—V7Ⅰ avL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0。05mv(除A VR)。 3。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0、36~0。44秒)、 三. 房性早搏: 1。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0。12秒。 2、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得QRS波群,T波与QRS波得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提前出现得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得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0、12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0、20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交界区早搏得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完全代偿间歇、 五、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得QRS波群,前无P波、 2。QRS波群时间≥0、12秒、.

诊断学心电图总结

诊断学心电图 心电图名词解释 1.心电向量: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产生的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 表示其电位强度。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长的间歇。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 间期;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等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当代偿间歇时间长短小于两个基本心动周期时称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3.肺性P波: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右房肥大。 4.二尖瓣P波: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以Ⅰ、Ⅱ、aVL导联明显。常见于左房肥大。 5.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 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6.偶联间期:又称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异位搏动的起点与其前一个基本心律的起点之间的时距。 7.折返激动:由于环状通路处单向阻滞且传导减慢时造成的激动信号再次回到激动产生处的现象。 8.易损期:在T波峰值到达前30ms时的激动易引发心室颤动,故其称为易损期。 9.室内传导阻滞:发生在希低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均称室内传导阻滞,它包括右束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左前分支传导 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 10.双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系指右束支传导阻滞 合并左侧两个分支之一的传导阻滞。 11.三分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传导阻滞,左侧两上分支中一支完全阻滞,一支传导时间延长或由此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2.单分支传导阻滞:指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在多数情况下,此名词是指左前分支或左后分 支传导阻滞。 13.隐匿性传导:是指电激动进入心脏传导系统后,在传导途径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继续传递,但它途经的传导系统却因而产生不应 期影响看下一次激动的传导时间,使之延长或使其P-QRS形态改变,这种不完全传导本身在心电图上没有直接表现但却陷匿地影响下一个激动,故名隐匿性传导,它可以发生在传导系统的不同水平和部位,隐匿性传导见于各种单纯或复杂的心律失常之中,并且以各种形式表现于心电图中其基本形式可分为六种:①传导延缓;②传导阻滞;③房室交界区激动推迟;④房室异位节律加速;⑤促成传导加速;⑥促成折返激动。佳美文印整理 14.预激综合症: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wpw; preexcitation syndrome)又称W-P-W综合征,是在正常的房室 传导通道之外,激动通过旁路附加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所致。在心电图睛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且其起始部粗钝或切迹形成△波,多数具有继发性ST-T改变。 15.干扰与脱节:正常心肌细胞与传导组织在一次兴奋之后具有不应期,在不应期中如再有激动传入,则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 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房室交界性,当心脏中两个激动点各自产生激动,互相之间在连续一系列的博动的搏动上都产生了干扰现象,即称脱节。 16.逸搏及逸搏心律:当上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或因其他原因 而造成长的音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生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室。若仅发出1-2个音,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者称为逸搏心律。按逸搏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以房室交界性逸搏最为多见,房性逸搏最少。 17.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内膜下,所以激动首先传至右心房,而较晚地传左心房,左心 房的除极作用。因此,也比左心房较早完毕。一般说来P波的前疗代表右心房的激动,后部代表心房的激动。 18.P-R段:指P波出现以后的心室激动以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心电图上看不出电位变化。 19.P-R间期:P-R间期包括了P波及P-R段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 20.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除极过程。S-T段:代表心室肌已全部受到电激动到复极开始的一段,即QRS终 了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21.T波:代表心室电激动后复原时的电位变化。 22.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 23.U波:它代表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afeer potential)。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常见异常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 心肌梗塞 1.基本图形: ①坏死Q波,时间>秒,深度>1/4R。 ②损伤性ST段抬高,弓背向上。 ③缺血性T波改变。 2.心电图演变过程: 起病数小时之内,可无异常或仅出现高耸T波。起病数小时之后,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ST段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数小时至两天左右,出现病理性Q波,此为急性期改变,病理性Q波永久存在(偶可见Q波消失)。抬高的ST段可持续数天至两周左右后,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可以低平或倒置,此为亚急性期的改变。起病数周数月之后,T波呈V行倒置,倒置的T波可永久存在,或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正常。 3.心电图定位: 二.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表现 1. T波变化,最早TV1>TV5,然后T波低平(T<1/10R)、双向、甚至倒置(QRS波群不以R为主可以倒置,如Ⅲ,AVR,V3R,V1,V2可倒置)。 2. ST段下移超过(除AVR)。

3. 出现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QT间期延长(正常心率者QT间期~秒)。 三. 房性早搏: 1. 提早出现房性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P’-R间期≥秒。 2. 房性P’波之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T波与QRS波的主波一致。 3. 不完全代偿间歇。 四. 交界区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2. P’波有三种可能:①先有逆行P’波(即倒置的P波),再有QRS波群,但此P’-R间期<秒②先有QRS波群然后有逆行P’波,此R’-P间期<秒③只有QRS波群而无P’波。 3. 交界区早搏的T波与QRS波群主波一致。 4. 完全代偿间歇。 五. 室性早搏 1. 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无P波。 2. QRS波群时间≥秒。. 3.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代偿间歇。 六.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分析软件操作说明 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 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 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

$ 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 图 1-4 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用户可以回退到一点,改变条件(分析导联、识别精度、判干扰精度)点击按钮,绿色标志后面的开始重新分析。见图1-5。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得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得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得鉴别方法就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3、5mV(女),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得一项即V5导联得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得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得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得诊断,当见于青年人与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得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得S波电压之与(∑Sv1~3)>38mm; )>23mm; ③I II aVL导联得R波电压之与(∑RI 、II、aVL ④∑Sv1~3+∑R I、II、aVL>54mm;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0、5mV, R/Q>1; ●RV1〉1.0mV, RV1+SV5>1、2mV;

心电图报告单模板

建阳市水吉镇水吉社区居委会医务室 心电图申请报告单 姓名性别年龄岁心电图仪型号ECG-2201G 血压 / mmHg 服药洋地黄类药品史 症状 临床诊断 检查项目 申请医师日期20 年月日 检测记录 项目实测正常值项目实测正常值 P 波时限(秒)<0.12 QT 时限(秒)0.32-0.44 P-R间期(秒)0.12~0.20 QTc时限(秒)<0.45 QRS时限(秒)0.06 ~ 0.10 心房率(次/分钟)60~100 电轴(度)+30°~90°心室率(次/分钟)60~100 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结论: 报告日期:年月日报告者:

本报告供临床医师参考,不作证明之用 各种常用检查申请单、报告单书写及粘贴要求 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是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书写整洁、字迹清楚、术语确切、不得涂改,书写及粘贴要求如下: 1.申请单 (1)申请单由经治医师按规定逐项填写,眉栏项目不得遗漏,字迹清楚,术语规范,严禁涂改,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送检标本名称、检验目的,医师签全名或盖印章。 (2)相关检查申请单应简明扼要书写病情摘要,包括重要体征及治疗史和过去相关检查结果等,以及临床初步诊断。 (3)紧急检查应在申请单右上角标明“急诊”字样或盖相应的印章,同时应注明取样时间和取样人或通知时间及取样者和被通知人。 (4)申请项目,可用“√”在项目的序号上表示;若院内联网时,申请单所用的名称应与网络中所用的名称一致,以便于收费与统计。 (5)送检标本上所贴号码应与申请单上号码一致。 2.报告单 (1)报告单应由检查医师或技师按规定逐项填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和检查号。 (2)报告单填写务必字迹清楚,内容科学完整,术语规范,严禁涂改;特殊检验报告应作出相应诊断或提出相关意见。 (3)检测项目应注明检测的方法,定量检测结果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定性检测结果采用“阴性”、“阳性”和“可疑”表示,或者用“阴性(-)”和“阳性(+)”表示,不得单独用符号“+”、“-”、“+/-”表示。 (4)生命紧急值应按危急值处理流程处理,并在报告单上盖章。(危急值重要报告另与医师联系) (5)检验者及审核者应签全名或盖印章;重要异常报告或特殊标本的报告须经专业主管复核、签名或盖印章;实习、进修人员操作检验的报告由带教者签名或盖印章。注:输血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的书写要求及表样等参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执行。 3.粘贴要求:检验报告单,依报告日期先后叠瓦式横贴在“检验报告粘贴单”上,每单退下0.5~1cm,注意上下列齐,后一张盖前一张,露出“××医院检验报告单”字样,并在左上角注明检查日期及项目,正常报告用蓝黑墨水笔,异常报告用红墨水笔书写。心电图、X线、脑电图、超声波等检查报告单,应贴在“特殊检查报告粘贴单”上,贴法同检验报告单。其他与病历纸等大的检查报告单,依报告日期置于“特殊检查报告粘贴单”之前。 检验申请单、报告单 1.检验申请单 (1)申请单由经治医师按规定逐项填写,眉栏项目不得遗漏,送检标本名称、检验目的应明确,医师签全名或盖印章,如为实习、进修人员开单,则必须由经治医师签全名或盖印章。 (2)紧急检验应在申请单右上角标明“急诊”字样或盖相应的印章,同时应注明采样时间及采样者。 (3)申请项目,可用“√”在项目的序号上表示;若院内联网时,申请单所用的名称应与网络中所用的名称一致,以便于收费与统计。 (4)送检标本上所贴号码应与申请单上号码一致。 2.检验报告单 (1)报告单填写务必字迹清楚,严禁涂改;报告日期需填年、月、日,急诊检验报告及重要报告应具体到时、分。 (2)检测项目应注明检测的方法,如尿化学11联试纸法、Beckman-Coult三分类血细胞计数仪、酶活性测定(IFCC 法)的速率法、化学发光法、免疫学方法、Taqman荧光定量法等。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心电图机操作与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心电图机的原理及分类 2.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标准导联 Ⅰ: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Ⅰ=左臂(+)→右臂(-)。 Ⅱ: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Ⅱ=左腿(+)→右腿(-)。 Ⅲ: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Ⅲ=左腿(+)→左臂(-)。 电极安放位置: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单极导联 V1: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三、实验步骤 1.电源开关置于“ON”。 2.电源开关置于“AC(交流),’,此时“LINE”“T E ST”“PAPER SPEED(25mm/s)”“SENSITIVITY(l)”“STOP”,晶体灯发出亮光。 3.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按动“CHECK”键,此时“STO P”灯灭,“CHECK”灯亮。 5.按动定标键“ l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按“START”,此时“CHECK”灯灭,“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速度走动。 7.继续按动定标键,在走动的纪录纸上可看到一清晰的定标方波,其振幅应是10mm。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规程 1903年,心电图开始用于临床。1906年,Ein thoven先后记录了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心电图。1908年,心电图开始用于诊断心房肥大、心室肥大,从此心电图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心电图波与心电现象相继被发现。1930年,预激综合征被发现,随后列夫(Lev)病、长及短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综合征、Epsilon波等新的临床心电疾病相继被提出。 如今,心电图检查已成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应用范围已超出心血管病的诊治,其对脑血管病(例如尼加拉瀑布样T波)、呼吸系统疾病(例如肺栓塞)的诊断都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表现。 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及准确的报告结果,需要对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标准化。 一、适应证: I类 1. 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者。 2. 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黑蒙、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3. 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4. 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 5. 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6. 心脏手术或其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检测。 7.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及随访。 8. 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随访。 Ⅱa类 1. 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 2. 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检测。 3. 对心脏可能产生影响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 4. 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 5. 正常人群体检。 6. 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 Ⅱb类 1. 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2. 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