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小儿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吸入或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小儿肺炎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常见。本病多见于3 岁以下婴幼儿。小儿肺炎属于中医学的“肺痹” 、“肺胀”、“肺炎喘嗽”等证的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 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

2. 1 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 2 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 3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哕音。

2. 4 实验室检查:

(1)胸部X 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 、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哕音经久不消者。

(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中药汤剂

(1)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3)毒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

(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治法:清热宣肺,养阴益胃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二)中药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

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

者。

(四)护理

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 %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小儿肺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一般小儿肺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适宜的调护,大多数可以痊愈。但是,如果患儿体质较差。原已患有佝偻病、贫血、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又患肺炎,则易于在患病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等变证而危及患儿生命;或使病情迁延难愈。

难点之一:小儿肺炎变证的防治

在小儿肺炎发病过程中,由于失治、误治,或由于调护失宜,则使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甚则危及患儿的生命。

小儿体禀“少阳” 。具有少阳之气初升,其气方胜,阳气偏亢,生机旺盛;而又少阳之气初升,尚未强盛,体质嫩弱的双重性生理特点。表现在病理上,一方面具有体质嫩弱,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变化莫测;另一方面则具有易于康复,修复能力极强的特点。因此,防止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应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利用有利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

(一)针对同时患有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患儿心阳虚衰等变证的发生率较高的特点。在积极治疗小儿肺炎的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优势,积极治疗佝偻病、贫血等疾病。

(二)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性肺炎等发生心阳虚衰变证可能性较大,应提高警

惕,应注意及时采取给氧、吸痰等措施,控制喘憋的程度,以减少心阳虚衰变证的发生。

(三)小儿肺炎的静脉输液应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液体的量,防止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引发心阳虚衰等变证。

(四)高热的患儿,注意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防止因体温过高而发生抽搐、动风等变证的发生。

(五)加强护理,做到勤翻身,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六)注意饮食调理,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难点之二:小儿肺炎迁延的预防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

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2、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

3、理化指标:X 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二)疗效判断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 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查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 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二、诊断

(一)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 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 次,多达1 O 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 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 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 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 个月。

(三) 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

(四) 证候诊断

(1) 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呜。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 湿热泄泻: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 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

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 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 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臑。

(5) 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 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

1、中医辨证论治

(1) 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

草、黄芩、黄连。中成药: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

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 或人参) 、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

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 中药煮散剂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 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 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 次。

③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

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 次。

④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 次。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 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 分钟;揉龟尾:揉250 —300次。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 遍,频率为1 60-1 80 次/分。

(2) 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手法频率约1 50—200 次

/分,每日操作1 次。

3.外治法

(1) 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 7 ° C之间,药量按1—2ml/kg 〃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 敷贴疗法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湿热泻方:葛根、黄

连、黄芩、黄柏、车前子。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臵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 小时,每日1 次。

(3) 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 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 时间约为1 5 —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 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 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 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 体温超过38. 5C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 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中医儿科学课程试卷(M)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课程试卷(M)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是非题:对题目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是打“√”、非打“╳”。(每题1分,计10分)1.小儿头围大于胸围。 2.母乳喂养的基本原则是按时定量。 3.感冒夹惊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小儿。 4.肺炎喘嗽以冬春季节为多,故初期表现为风寒闭肺证。 5.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 6.泄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 7.小儿汗证的特点是自汗与盗汗并见。 8.急性肾炎和疳肿胀均属于中医儿科学上的小儿水肿范畴。 9.水痘多见于头面和四肢部位。 10.乒乓球头常见于8个月左右的佝偻病患儿。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最佳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计20分)11.被誉为我国“儿科之圣”的医家是( ) A.扁鹊B.仓公C.巢元方D.孙思邈E.钱乙 12.儿童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的年龄一般在( ) A.2岁后B.3岁后C.4岁后D.5岁后E.6岁后 13.人工喂养一个6kg重的婴儿,每天应喂给牛奶、水分别为( ) A.600ml、900ml B.660ml、240ml C.660ml、900ml D.720ml、480ml E.900ml、360ml 14.耳壳薄软,阴囊紧缩,证属( ) A.肝气不足B.心气不足C.脾气不足D.肺气不足E.肾气不足15.1周岁小儿的体重约为初生时的( ) A.1倍B.2倍C.3倍D.4倍E.5倍 16.以下各期中,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最快的是( ) A.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E.学龄期17.婴儿阵发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辗转不安,最可能是( ) A.头痛B.胸痛C.腹痛D.腰痛E.肢痛 18.肺炎喘嗽初期风寒闭肺证与风热闭肺证难以区别时,主要看( ) A.是否恶寒B.发热高低C.是否咳嗽D.是否咽红E.苔白或黄 19.口疮若以牙龈为多,其病位主要责之于( ) A.脾B.胃C.心D.胆E.肾 20.清热泻脾散方中包括( ) A.石膏、知母B.黄连、黄芩C.生地、玄参D.藿香、防风E.升麻、丹皮 21.泄泻患儿的大便中夹多量泡沫者,辨其病因属于( ) A.风B.寒C.暑D.湿E.积 22.厌食与食积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 A.厌食B.腹胀C.恶心D.形瘦E.苔腻 23.积滞脾虚夹积证便溏、舌淡者,宜用健脾丸加( ) A.附子、肉桂B.炮姜、苍术C.藿香、砂仁D.山药、芡实E.谷芽、麦芽

最新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小儿肺炎喘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小儿肺炎喘嗽 西医病名:肺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人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增多或正常。 1.6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

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性细湿罗音。 2.4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热毒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 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候要点 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浮。 4、毒热闭肺: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及程度,性质和规律。 2、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变化、舌苔、脉象、神志等的变化。

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遵医嘱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二)咳喘 1、咳喘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液吸出。 2、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呼吸的频率、节律,咯痰的性质、量、气味、颜色,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症状。 3、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风寒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热服,风热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频服、温服,痰热闭肺、毒热闭肺患儿中药凉服、频服。

2、中医贴肺腧穴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必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常用的药物有穿琥宁、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中药雾化吸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冬春季节少带患儿到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3、指导患儿在户外活动时所需的注意事项。 4、讲解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肺炎喘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若邪在肺卫不解,化热入里,练液成痰,痰热互结,闭阻肺络,肺气闭塞,则出现本病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等。肺主气而朝百脉,若感邪较重或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则可由肺而累及他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则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若邪热炽盛,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则出现高热、神昏、抽搐等邪陷厥阴之变证;气为血之帅,若肺气郁闭,影响及心,致血行不畅,脉道涩滞,则出现唇甲发绀、舌有瘀斑等气滞血瘀证候,甚或因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而出现面白肢冷,呼吸急促,心烦不安,右胁下痞块增大,脉微欲绝等重危之象。若病情严重者,可因内闭外脱而死亡。 肺炎喘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痰热既是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气郁闭之演变。 治疗原则:治疗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 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详解:咳嗽 咳嗽病位不离于肺,常涉及脾,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小儿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兼有表证者,多属外感咳嗽;起病缓,病程较长,并伴不同程度脏腑功能失调者,多数内伤咳嗽。 治疗原则: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失宣,故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2]肺炎喘嗽的诊断标准。 (1)起病较急,有发热,干咳,气促,鼻煽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3]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2015年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4]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发热,干咳为主,稍有黏痰,可伴有畏寒、头痛、胸痛等症状。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喘息或呼吸困难。 (2)肺部听诊可闻及吸气末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干啰音,年长患儿肺部体征初期常不明显。 (3)胸部X线检查显示点状、斑片状、节段性、大叶性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必要时行胸部CT检查。 (4)肺炎支原体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原阳性和(或)单次MP–IgM抗体滴度≥1∶160;或者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血清MP–IgM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儿科学》(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1]、《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2] 1.急性期 常证 (1)风热闭肺证:发热,咳嗽,咽红,气急,有汗,口微渴,痰黄,量少或无,舌红,苔黄,脉浮数。 (2)痰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痰黄黏稠,痰涎壅盛,气急鼻煽,面赤口渴,口周发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doc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浮。 4、毒热闭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及程度,性质和规律。 2、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变化、舌苔、脉象、神志等的变化。

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遵医嘱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二)咳喘 1、咳喘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液吸出。 2、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呼吸的频率、节律,咯痰的性质、量、气味、颜色,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症状。 3、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风寒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热服,风热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频服、温服,痰热闭肺、毒热闭肺患儿中药凉服、频服。

2、中医贴肺腧穴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必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常用的药物有穿琥宁、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中药雾化吸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冬春季节少带患儿到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3、指导患儿在户外活动时所需的注意事项。 4、讲解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中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药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01T16:11:43.35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王晓燕 [导读] 对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中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 214121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中药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喘嗽患者,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对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症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具有96%临床治疗好转率、对照组患者具有76%临床治疗好转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使用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喘嗽;肺炎;儿童;中药穴位贴敷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102-01 肺炎喘嗽是常见临床儿科病症,包括持续高烧、咳嗽等疾病特征,严重患者会出现脸色苍白,致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现阶段国内肺炎喘嗽发病呈上升趋势,在5岁以下患者中为主要致死因素。该疾病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口服、静脉给药,但治疗效果不显著且费用大,患者家属认可程度不高。近年我院对该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本文将选择我院收治120患者,在给予不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中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肺炎喘嗽患者,对其进行随即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包括28例女性、32例男性,年龄范围2~6岁,平均年龄为( 2.3±0.4)岁;病程4天~14天,平均(8.7±0.7)天。对照组60例患者,包括女性32例、28例男性,年龄1~7岁,平均年龄(2.4±0.5)岁;病程3天~15天,平均(8.9±0.8)岁。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满足针对性临床对比条件。 1.2诊断①在肺炎喘嗽诊断中所有患者均符合,确诊前全部接受X线检查;②喘息、咳嗽、高烧等临床特征等在患者身上均具有不同程度表现;③所有患者均是在家属同意并签署临床意向书的情况下参与实验。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基础药物治疗,例如:感染患者接受青霉素药物滴注,支原体感染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进行中药贴敷,方法:贴敷治疗初先确认患者贴敷穴位,包括膻中、大椎、肺俞等,贴敷药物包括3克冰片、10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地龙、10克麻黄,将研磨成分的药物分别置于肺俞、膻中等五个穴位,穴位药物剂量为0.5克。用温水消毒处理穴位后贴敷,同时使用胶带进行固定。中药贴敷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贴敷持续5小时,一周为一疗程。 1.4观察项目①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疗效标准包括痊愈、好转、无效。痊愈:患者已无临床咳嗽、温度症状,X射线检查指标正常;好转:患者临床咳嗽、温度症状改善,X线检查指标有所恢复;无效:患者临床咳嗽、温度症状无改变,X线检查结果与治疗前一致,病情无效或加剧。②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对比,包括住院天数、喘鸣音消退时间、高烧、咳嗽。 1.5统计学方法在数据处理中采用SPSS18.0软件,用χ±s表示计量资源,运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依据结果可知,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转变,但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好,具体如表1. 3讨论 肺炎喘嗽是常见的临床儿科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有各种危险性病症产生,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危害。我国传统中医学认为,外感风邪、寒气入侵是导致该疾病的因素,所以该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宣肺止咳、清热化痰。穴位贴敷治疗以中医经络学为基础,在相应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为围生期。 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28天 保健重点: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周岁后到3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7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岁到17~18岁; 男孩:13~14岁到18~20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诊疗方案

————————————————————————————————作者:————————————————————————————————日期:

泗洪县中医院儿科2013 中医优势病种-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疾病名称(TCD:BEZ020)中医:肺炎喘嗽西医:支气管肺炎 一、概述: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支气管壁黏膜及其附近的肺泡发生炎症的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以冬春季多发。本病属于中医学“肺炎喘嗽”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12月发布的《小儿肺炎中医诊疗指南》和2002年第6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诊断。 (一)西医:支气管肺炎 1.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 2.患儿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可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轻度恶心、腹泻等症。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逐渐加重,极期反略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重症患儿有呼吸增快,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明显三凹征,甚则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毒性脑病。肺部叩诊浊音,听诊闻及管状呼吸音、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心音低钝。 3.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且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病毒感染白细胞正常或偏低。 4.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示两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或融合成为片状阴影;也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二)中医:肺炎喘嗽 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三)中医证型:分为常证和变证。常证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变证分为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常证 (1)风寒闭肺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 主方: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苏叶、苏子、陈皮、茯苓、白前、半夏、莱菔子等。 加减:发热无汗,表证重者,加荆芥、豆豉辛温解表;痰多白黏,苔白腻者,加

中医儿科学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 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 <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 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 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 封面 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 以便大家复习考试 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 (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 资料如下 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对我科10月12月8例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如下:平均住院天数 9、7天,痰浊阻肺证1例,肺气郁闭证1例,痰浊雍肺证6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观察咳嗽咳痰、喘息气短、发热等情况。 应用的主要护理技术:拔火罐、耳穴贴压、穴位按摩、刮痧。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有效咳嗽、翻身拍背、体位、湿化气道5100%喘息气短4氧疗、缩唇训练、体位4100%发热1检测体温、物理降温、口腔护理1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咳嗽咳痰5耳穴按压拔火罐刮痧31160%20%20%喘息气短4耳穴压豆4100%发热1刮痧1100%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按压,分析原因: 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项目例数人依从性(%)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耳穴贴压77100%00228%572%0刮痧2150%150%0150%150%0拔火罐11100%0000011000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和拔火罐。分析原因: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刮痧。分析原因:它能减轻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三、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主要症状病例数(人)护理效果好较好一般差咳嗽咳痰501(20%)4(80%) 0喘息气短401(25%)3(75%)0发热1001(100%)0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5%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配合喘病治疗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中医儿科学要点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2、简答 简述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生理性黄疸特点。 简述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 厌食的诊断要点。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临床如何区别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风热咳嗽? 简述癫痫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指纹辨证要点。 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 简述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2、(1)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 (2)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

肺炎喘嗽临床路径总结归纳

肺炎喘嗽临床路径总结归 纳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儿科协作组的关于儿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2015?年5月开始实施“肺炎喘嗽病”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实施情况?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明确了“肺炎喘嗽病”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路径实施情况? 自2015年05月至2015年12月以来,本科共有876例进入路径,平均住院费用2344.3元左右,住院天数为10天左右。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本科室对“肺炎喘嗽病”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是由于科室部分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准入标准认识不到位,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标准时,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主要原因是临床上单纯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三、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科室要加强相关人员关于临床路径的培训工作;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力度,普及临床路径知识,引导患者理性就医。 2、继续加强专科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医患沟通、合理用药、中医药治疗比例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继续收集和整理临床路径资料,对临床路径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1.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1.4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 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2.1 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 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2.3 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2.4 实验室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1. 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有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中医儿科学教案 课程情况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章节第一章第一、二节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小儿年龄分期 教学设计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儿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各代医家的主要学术贡献;通过讲述小儿年龄分期,让学生掌握划分方法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1、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中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著作及其贡献。 包括《颅囟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及其学术贡献等。 熟悉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过程。 2、小儿各年龄分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 了解内容: 1、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意义。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对中医学术 发展的影响。2、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70分钟。以学术著作和成就为主要讲述内容,突出讲授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30分钟。对各年龄分期重点讲述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对临床诊疗的意义,可举例说明。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情况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授课题目小儿生长发育 教学设计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小儿体格、智力发育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以便指导儿童保健,做好儿科疾病防治。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熟悉内容: 小儿智能发育规律 了解内容: 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小儿体格生长规律及主要生理常数(体重、身高、血压等)。 2、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理解“小儿心、肝常有余,肺脾常不 足”以及“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50分钟。小儿体重、身高、囟门、牙齿、呼吸、脉搏及血压等的生理常数主要从测量方法、正常参考值、异常的临床意义等 方面讲述。 25分钟。智能发育主要讲述总体规律,使学生基本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貌。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如何运用中医辨证疗法

小儿肺炎喘嗽治疗中如何运用中医辨证疗法 发表时间:2018-07-12T10:53:44.8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19期作者:王文奇[导读] 小儿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甘肃省天水市妇幼保健院甘肃天水 74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施治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辨证施治。结果:经过中医药辨证施治,疗效要显著高于对西药治疗效果。结论:在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值得推广。【关键词】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药治疗;辨症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332-02 小儿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浊上雍,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为临床主症。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两季多见。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生,年龄愈小,其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小儿肺炎喘嗽这种病用西医治疗早期见效比较快,但后期不甚理想,迁延不断,反反复复,累及身心脏腑。西医治疗常以抗生素为主,如选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如对此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和阿齐霉素等。病毒性肺炎可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喘 嗽,取得了满意疗效。现陈述如下。 1.痰热内羁,肺胃同病【症状】小儿肺炎咳嗽。痰热内羁,发热较高,喉中痰鸣,咳逆喘急,胸闷胀满呕吐,舌苔白腻,脉枭弦滑。【冶法】宣肺涤痰,苦辛通降。【方药】黄连1g(或用马尾连3g代替),黄芩10g,干姜1g,半夏3g,枳壳5g,川郁金5g,莱菔子3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方药功效分析】本方系半夏泻心汤加减变化自拟而成。黄连,黄芩苦寒沉降,清热降逆;干姜,半夏味辛开胸,化痰除满;枳壳、郁金苦辛行气。解郁宽中;莱菔子降气消胀导滞消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之功,长期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应用方法,药用量不宜过大。 2.风寒外束肌表,肺热内闭【症状】患儿发热咳嗽,呕吐乳汁,时有喘逆,鼻煽气喘,痰鸣伴鼻流涕,两目眵多,面红服热,咽喉红肿,口鼻青紫,脉数疾,精神尚可。 【治法】清热,宣肺,疏表。【方药】射干1.8g,薄荷1.2g,麻黄0.9g,芥穗3g,生栀子3g,另服安宫牛黄散0.6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安宫牛黄散一日0.6g,分三次冲服。【方药功效分析】本方中以麻黄、薄荷、芥穗清肺疏表,射干、栀子清热化痰,配安宫牛黄散清化痰热,如此表邪得解,肺气得宣,热退喘止,正气自复。 3.感受温邪,表未尽解,热闭于肺【症状】发热咳喘,身热有汗,大便干燥,尿少而黄,扁桃体红肿,咽痛,脉滑数。【冶法】宣肺,疏表,清热。【方药】生栀子 4.5g,芥穗6g,扳兰根9g,薄荷3g,锦灯笼3g,麻黃2.4g,射干3g。另每日服紫雪散2.4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方药功效分析】本方中,用芥穗配薄荷,使肺热从汗而解。用栀子,锦灯笼清热利咽泻火,配紫雪散清里热通便。 4.温邪闭肺,表邪未解,正气己虚【症状】患儿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口周发绀,喘憋,鼻煽,点头呼吸,胸部膨胀,痰鸣,大便正常,小便略少,舌苔薄白,质红,脉数。 【冶法】疏解清热,兼以益阴。【方药】青蒿6g,葛根3g,麻黄0.9g,玄参4.5g。另每日服清宫粉0.9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服。清宫粉0.9克,分三次冲服。【方药功效分析】用麻黄配清宫粉清心肺热闭而开窍,并用解表发汗之轻药——青蒿,葛根和解肌腠,佐以玄参益阴清热。共奏益阴疏解清热之功。 5.邪伤肺胃,阴虚邪恋【症状】发热不高,颊红,精神弱,不欲睁眼,咳嗽重,痰少,不喘,呕吐,口干不喜饮水,舌质红无苔,脉象细弱而数。【冶法】滋益肺胃,止呕化痰。【方药】南北沙参各9g,麦冬9g,花粉6g,川连3g,竹茹9g,川贝4.7g,山药9g,扁豆4.7g。【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方药功效分析】本症为邪份肺胃,阴虚邪恋。故方中以南北沙参、麦冬、花粉、川贝清润肺阴;再加山药、扁豆健脾,竹茹、川连止呕;共奏滋益肺胃,止呕化痰之功。 6.内饮兼感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