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喂养方式与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幼儿龋齿与母乳喂养辅食添加

幼儿龋齿与母乳喂养辅食添加

幼儿龋齿与母乳喂养辅食添加龋病是一种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其发生与宿主、细菌、饮食及时间因素密切相关;喂养方式是乳牙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母乳含有保证婴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各种合理的、易被婴儿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和多种酶与抗体, 有利于儿童牙齿的生长发育和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

随着婴幼儿的生长, 适时添加辅食对促进婴儿健康发育、乳牙龋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婴幼儿, 6~8个月添加辅食, 患龋率低。

超过12个月添加辅食, 龋患显著增加。

辅食开始添加的时间应与婴幼儿的营养需要、生理发育特点和母乳摄入量来确定, 过早或较晚添加辅食对幼儿的抗龋能力均不利。

辅食添加是一个过程, 当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求时, 添加其他性状的食物予以补充;在此过程中, 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 都可视为辅食。

不合理的辅食添加会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或过剩, 从而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 呼吸系统感染、腹泻等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4 个月前添加辅食, 虽然补充了一些母乳外的能量和营养素, 但母乳摄入量迅速降低, 反而使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明显减少。

母乳可以保证6 个月内锌的供给量, 但6 个月后辅食是锌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能量方面还是铁、锌等其他微量营养素的需要方面, 母乳已不能满足6 个月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牙齿的生长发育期, 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对牙齿的基质形成和矿化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辅食添加的种类、质量和频率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以及幼儿牙齿的生长发育和抗龋能力。

婴幼儿出生后2~3个月因体内缺乏淀粉酶, 不易消化淀粉类食物。

食物中的蔗糖是被公认的致龋的重要因素, 适当控制儿童甜食摄入频率和时间是控制乳牙龋病发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以辅食添加的时间非常重要。

本研究的结论是6~8个月后的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科学喂养可以提高婴幼儿的营养状态, 增强抗龋能力。

躺着喝奶易成“地包天”

躺着喝奶易成“地包天”

躺着喝奶易成“地包天”躺着喝奶易成“地包天”不少家长认为乳牙反正是要换的,因此不在意小孩换牙前的口腔卫生。

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

如果宝宝的牙齿毛病多,会影响到孩子的咀嚼功能、营养吸收。

喂养姿势不当,婴儿躺着喝奶,下颌长期过度前伸,就有可能造成“地包天”,影响面部的“整体布局”。

不久前,卫生部疾控局等机构共同发布了一项北京地区婴幼儿口腔保健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57%的家长在幼儿没有长牙齿前对其口腔不进行护理。

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的副主任医师程茜,推出了“婴幼儿口腔牙齿护理全攻略”,对婴幼儿的口腔牙齿全面护理提出一整套的方案。

※ 从孩子还没长牙开始,家长应戴着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孩子口腔内的奶渍残留。

※ 给孩子喂奶的正确方式是抱着孩子呈45度角,喝完奶后,最好再喂一些清水。

※ 六龄牙一长出,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做窝沟封闭,不让细菌入侵。

※ 小孩在活动时碰掉新长出的恒牙,应把牙齿放在牛奶中或含在舌下,在半小时内赶到医院,还有可能植活。

1、当孩子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家长应戴着指套或指缠纱布,轻轻擦去附在牙齿周围及口腔内的奶渍,每天应该清洁1-2次。

即便小孩还没有长牙,家长也要用同样的方法清除孩子口腔内的奶渍残留。

人的牙齿分为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三个时期。

半岁到六岁,称为乳牙列;六岁到十二岁换牙,口腔里既有乳牙又有恒牙,为混合牙列;十二岁以后,牙齿基本上都换完了,称为恒牙列。

半岁左右,孩子会长出第一颗乳牙。

程茜指出,当第一颗乳牙萌出的时候,家长应用手指戴着指套或缠上纱布,为孩子清洁牙齿及口腔。

每天应该清洁1-2次,主要是轻轻地擦去附在牙面上(牙齿周围)及口腔内的奶渍及食物残渣等。

“即便小孩还没有长牙,家长也要注意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

”程茜说,宝宝长牙前的口腔卫生也很重要,家长同样需要每天帮助宝宝清洁口腔1-2次。

2岁左右的时候,要开始让孩子自己动手刷牙。

家长可以为小孩选择好看的牙刷,比如带有卡通图案的,带着孩子像做游戏一样一起刷牙。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发育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发育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发育婴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良好的营养摄入对婴幼儿的全面发育至关重要。

其中,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发育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饮食组合支持牙齿的健康发育。

一、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之一,营养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婴幼儿智力水平的发展。

充足的营养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支持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发育。

同时,良好的营养摄入还能够增强婴幼儿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于牙齿的发育而言,婴幼儿期的营养摄入对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适当的营养摄入可以促进牙齿的健康生长。

二、适宜的婴幼儿饮食组合1. 母乳喂养母乳是最佳的婴幼儿食品之一。

母乳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它含有多种免疫因子,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疾病。

此外,母乳中的钙和磷等矿物质是牙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

2. 辅食添加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需要通过辅食添加来获得。

例如,维生素D和钙是促进牙齿健康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

此外,维生素C和维生素A等对于婴幼儿智力和免疫系统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添加辅食时,应注意提供多样化的食物,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

3. 限制糖分摄入砂糖对婴幼儿的牙齿健康有不良影响。

糖分是细菌的主要营养来源,它能够通过细菌代谢产生酸,导致牙釉质的脱矿,从而促进龋齿的发生。

在婴幼儿期,应尽量避免给予过多含糖食物,特别是精制糖和糖果等高糖食品。

4. 餐后口腔卫生尽管营养摄入对于牙齿的发育至关重要,但良好的口腔卫生同样不可忽视。

婴幼儿吃完饭后,应该及时用干净湿纱布或软毛牙刷擦拭牙齿,以清除残留食物和细菌。

这有助于防止牙齿上的食物残渣变为酸性环境,减少龋齿的风险。

三、牙齿发育异常及预防措施在婴幼儿期,如果婴幼儿饮食和日常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牙齿发育异常。

以下是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及相应的预防措施:1. 龋齿龋齿是由细菌作用于牙齿表面形成的口腔疾病。

【家庭教育】错误喂奶宝宝易得“奶瓶龋”

【家庭教育】错误喂奶宝宝易得“奶瓶龋”

【家庭教育】错误喂奶宝宝易得“奶瓶龋”龋齿又叫“虫牙”或“蛀牙”,在幼儿中发病率很高,3-4岁幼儿最为典型。

专家指出:妈妈们习惯趁宝宝快睡觉时喂奶,这种错误的喂奶方式最容易让宝宝得牙病,所以宝宝喝奶后最好喝杯白开水冲洗一下口腔。

首都儿科研究所门诊部主任胡兰说,一般来说,儿童在出生六个月后开始长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婴儿的牙齿在一起生长之前就变黑了。

大多数这种现象是由“瓶龋”引起的。

奶瓶龋齿是指已经长出牙齿但仍在用奶瓶喂养的婴儿幼儿牙病。

“许多父母在孩子睡觉时就直接把奶瓶给孩子。

他们觉得孩子很容易用奶嘴睡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养成了用奶嘴睡觉的习惯,很快他们的牙齿上就会出现一些小黑点。

”胡医生说,这种错误的喂养方式让孩子患上了“瓶龋”。

喂奶时,母亲把奶嘴放在婴儿嘴里,正好在上下切牙的中部,奶嘴在腭上。

吸奶时,几乎所有门牙都浸在牛奶中。

当婴儿带着奶嘴睡觉时,他无法清洁口腔,导致大量细菌腐蚀口腔中的牙齿。

随着时间的推移,牙齿脱钙,牙冠脱落,形成黑色残留牙根或牙齿碎屑。

儿童不仅会牙痛,还会出现牙髓炎和牙周脓肿等并发症,这对他们的整体健康有害。

专家指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1.不要让你的宝宝在嘴里含糖或含牛奶和果汁的瓶子里睡觉。

母亲给婴儿喂奶时,一旦发现婴儿睡着了,应及时拔出乳头。

父母应该给孩子刷牙。

2.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喝完奶后,再换上一瓶白开水喝,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3.控制宝宝吃甜食的量,但要多吃糖。

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4.平时喂奶后,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清水为宝宝擦洗牙面。

5.每次喂奶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以减少牛奶浸泡牙齿的时间。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健康的关系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健康的关系

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健康的关系婴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营养摄入对于宝宝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而与此同时,牙齿健康也是婴幼儿健康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婴幼儿营养与牙齿健康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关于饮食和口腔卫生方面的建议。

营养对于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婴幼儿期是牙齿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婴幼儿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对于牙齿的发育至关重要。

首先,钙和磷是牙齿形成的主要成分,宝宝需要通过充足的钙和磷摄入来促进牙齿的健康发育。

在日常饮食中,牛奶、酸奶、豆类、鱼类等富含钙和磷的食物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维生素D也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的关键营养素,可以通过日晒和一些食物摄入,如蛋黄、鱼肝油等。

其次,在牙釉质形成过程中,锌和维生素A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锌可以促进牙釉质形成,而维生素A则对牙龈和口腔黏膜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平衡的膳食摄入可以提供宝宝所需的锌和维生素A,如鸡蛋、动物肝脏、红薯等食物。

不仅要注意婴幼儿所摄入的营养物质,还需关注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

首先,宝宝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牙齿的健康。

婴幼儿喝奶或吃辅食后,应及时用温水或干净湿纱布擦拭口腔和牙龈,以防止残留食物滋生细菌和引发蛀牙。

此外,婴幼儿的喂养过程中也要避免让宝宝习惯性地吮吸奶瓶或使用含糖物质的辅食。

长期的吮吸行为和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龋齿的发生。

因此,建议逐渐将宝宝引导到使用杯子喝水,避免过量摄入含糖饮料。

另外,婴幼儿如果已经长出牙齿,需要及时开始口腔卫生保健。

家长在宝宝出牙后应选择合适的婴幼儿牙刷和含氟牙膏,每天至少两次为宝宝刷牙。

刷牙要用轻柔的力度,避免刺激到宝宝的牙龈和牙齿。

定期带宝宝到口腔专科进行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牙齿健康的问题。

综上所述,婴幼儿期的营养与牙齿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保健对于宝宝的牙齿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应合理搭配宝宝的饮食,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关注宝宝的牙齿健康状况。

新生儿口腔护理龋齿防治

新生儿口腔护理龋齿防治
小儿易患龋齿是因为小儿爱吃细软的食物,比如糕点、饼干、糖果、果汁等。这些食 物含糖多,又易粘在牙上不容易清除。对细菌的繁殖有利。在加上小儿刚萌出的牙齿 并不完善,钙化程度低,耐酸性差,自然更容易被腐蚀。另外小儿乳牙硬组织厚度只有2 毫米,龋洞很容易穿透牙齿表层进入深层,进展很快。
○ 因此,乳牙患龋后是要治疗的,而且要及时彻底的治疗 。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 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 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 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 合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食 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 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 容易患龋齿。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 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氟在牙齿矿化 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 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
乳牙一般萌出 的时间与顺序
一.中切牙:下颌6个月,上颌7个半月 二.侧切牙:下颌7个月,上颌9个月 三.第一乳磨牙:下颌12个月,上颌14个月 四.尖牙:下颌16个月,上颌18个月 五.第二乳磨牙:下颌20个月,上颌2岁
○ (有的孩子会有个别牙齿的萌出顺序颠倒,但 最终并不影响牙齿的排列,无需处理。)
四.妈妈左手手腕和手掌扶住宝宝的下巴,同时 以左手食指稍微拉开宝宝的颊粘膜,以便能看 清楚宝宝的整个口腔状况。
五.以纱布巾或纱布块包覆右手食指,以温开水 沾湿,或右手持棉签,棉棒沾温开水。

错误喂奶婴儿易得奶瓶龋

错误喂奶婴儿易得奶瓶龋

错误喂奶婴儿易得奶瓶龋龋齿又叫“虫牙”或“蛀牙”,在幼儿中发病率很高,3-4岁幼儿最为典型。

专家指出:妈妈们习惯趁宝宝快睡觉时喂奶,这种错误的喂奶方式最容易让宝宝得牙病,所以宝宝喝奶后最好喝杯白开水冲洗一下口腔。

首都儿研所门诊部主任胡岚说,一般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开始长牙,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宝宝,还没等乳牙长齐,已长出的牙就变黑了,这种现象大都是因“奶瓶龋”所致。

奶瓶龋是指已经长了牙齿,但还在用奶瓶吃奶的婴幼儿所患的一种牙病。

“有很多家长一到孩子睡觉时,就直接把奶瓶给宝宝,觉得孩子含着奶嘴好睡觉。

但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含着奶嘴睡觉的习惯,不久后牙齿上就会出现一些小黑点。

”胡医生说,这种错误的喂奶方式让孩子得了“奶瓶龋”。

妈妈喂奶时把奶嘴放在宝宝的嘴里,恰好放在上下门牙的中间,奶嘴顶在腭部,吮吸奶液时,几乎所有门牙都浸泡在奶液里。

宝宝含着奶嘴睡觉,无法清理口腔,使口腔内腐蚀牙体的细菌大量繁殖,久而久之牙齿脱钙、牙冠剥脱,形成黑色的残根或牙渣。

孩子不仅会牙疼,严重时还可发生牙髓炎、牙周脓肿等并发症,危害全身健康。

专家指出,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预防龋齿的发生:1.不让宝宝口中含着糖块或装有奶汁、果汁的奶瓶睡觉。

母亲给婴儿喂奶时,一旦发现婴儿已睡着了,就要及时把乳头脱出。

父母应为婴儿刷牙。

2.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喝完奶后,再换上一瓶白开水喝,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

3.控制宝宝吃甜食的量,不过多吃糖。

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4.平时喂奶后,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清水为宝宝擦洗牙面。

5.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

奶瓶喂奶 孩子易患龋齿

奶瓶喂奶 孩子易患龋齿

奶瓶喂奶孩子易患龋齿*导读:宝贝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应开始为宝贝刷牙。

最好是饭后和睡觉前进行,每日至少两次。

3岁以下宝贝可用清水刷牙,3岁以上宝贝可选用儿童含氟牙膏(不要选用成人含氟牙膏)。

……不少父母晚上哄孩子入睡时,为图省事,就让孩子含着奶瓶入睡。

婴幼儿在吸吮奶液的过程中,奶瓶的奶嘴正好顶在腭部,使所有的上门牙都浸泡在奶液里,孩子的小牙齿也在不知不觉中遭到腐蚀。

由于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的自洁作用减弱,再加上夜间口腔温度适宜,残留在牙面及牙间隙的奶液更容易被口腔内的细菌作用分解,使孩子口腔内的pH值降低,进而引起牙齿脱钙,迅速发展为龋齿。

奶瓶龋造成重灾区奶瓶龋,顾名思义就是指婴儿由于长时期用奶瓶人工喂养,奶嘴紧紧贴附于上颌乳前牙上,而奶瓶内多为牛奶、糖水、果汁等易产酸发酵的饮料,天长日久奶垢生成,乳牙又值刚萌不久阶段,牙表面结构不成熟,非常容易受酸的作用而导致脱矿,形成龋齿,这就是奶瓶龋。

奶瓶龋的主要特点是:以侵犯上颌乳门牙为主,这也与上门牙最先萌出有关。

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波及乳尖牙和乳磨牙。

另外,由于刚萌出的乳牙钙化程度低,牙质软,又是多个牙齿同时浸泡在奶液里,故龋坏速度快,龋坏牙数多。

这也是奶瓶龋的一大特点。

奶瓶龋初期表现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

主要是在上门牙唇面的牙颈部形成一条白垩色脱矿带,随着龋蚀的发展,这条脱矿带的颜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环绕着牙齿,使牙硬组织剥脱,最后变成圆锥状,甚至形成残根。

这样,不仅使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随着病变加重,会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变,这时孩子会感到剧烈疼痛或牙龈肿胀、流脓,严重的还会影响恒牙的发育。

一旦因龋蚀严重无法治疗,而将乳牙过早拔除,就会扰乱乳恒牙替换的生理规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错乱,给孩子的牙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奶瓶龋的迹象,应及早带孩子去口腔科诊治。

奶瓶龋的5项预防措施1.避免长时间使用奶瓶含奶瓶时间过长会让孩子依赖奶嘴,而且影响孩子语言以及口腔发育,更重要的是奶瓶龋会不断恶化,奶垢在口腔中越积越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期喂养方式与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关系的研究发表时间:2012-07-19T11:00:05.2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 作者: 郭纹君[导读] 乳牙反牙合是儿童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它将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郭纹君(沈阳市口腔医院预防感染科 辽宁沈阳 110002)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167-02 【摘要】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与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之间的关系。方法 调查280例具有完整乳牙列的儿童,记录他们的喂养方法、龋齿补牙数及前牙反牙合情况。结果 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及前牙反牙合发病率均最低,与混合喂养者、人工喂养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混合喂养者与人工喂养者之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纯母乳喂养对预防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母乳喂养 乳牙龋齿\病因学 乳前牙反牙合\病因学

通过对所在幼儿园内学龄前280名儿童进行了调查,依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喂养方式与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提示母乳喂养对乳牙健康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2010年5月随机抽取3-6岁儿童280例,其中男155例、女125例对母亲孕期情况及哺育方式与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牙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1.2 分组标准

将6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BF)、混合喂养组(MF)、人工喂养组(AF),BF组要求6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AF组为无母乳完全用代乳品,介于两者之间的为MF组。

1.3 数据分析 喂养方式与乳牙患龋率及前牙反牙合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见附表。附表1:婴儿期喂养方式与儿童期龋病的关系(考虑乳牙龋齿与年龄的关系,作者在作患龋率的比较时,选择3-6岁年龄组儿童共280例为调查对象)。

喂养方式 患龋病人数 无龋病人数 合计 患龋率 AF组 28 27 55 50.91% MF组 42 58 100 42% BF组 18 93 125 14.4% 3组患儿平均患龋率为31.43%,经卡方检验,其中BF组与AF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x2=14.49,p),BF组与MF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12.37), MF组与AF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0.42)。

2.2 喂养方式与乳前牙反牙合的关系

喂养方式 调查人数 患病人数 患病率 AF组 65 16 24.62% MF组 115 18 15.65% BF组 100 6 6% 3组患儿平均患病率为14.29%,经卡方检验,其中BF组与AF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x2=8.78),BF组与MF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4.05), MF组与AF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x2=1.46)。(附表:由于在乳前牙反牙合儿童中,有部分儿童有明显遗传因素即儿童的父母一方为反牙合,故被剔除。) 3 讨论 3.1喂养方式与儿童期龋病之间的关系

龋病是儿童口腔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我国儿童龋病正在逐年上升,而学龄前期是龋病的发病高峰,患病率可达79.94%[1],上述结果表明,3种喂养方式中母乳喂养的儿童患龋率最低。因为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各种矿物盐(钙、磷、镁、氟化物)和维生素等对于牙的发育是必不可少的,而母乳中矿物盐的比例最符合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乳汁中优质的乳清蛋白以及适于小儿需要的钙磷比值及吸收率高的铁、锌等极易被小儿摄取和利用,因而有利于儿童牙齿发育,提高了牙齿防龋能力。乳汁中的钙含量较稳定,一般每100克中含34毫克,人乳蛋白质中乳蛋白占70%[2],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球蛋白、溶菌酶以及各种有利于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的物质,为乳牙的抗龋构筑天然屏障。同时蛋白质是牙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首先需要蛋白质的形成和矿化是牙齿的主要“建筑”材料。动物实验证明,在牙齿生长发育期,蛋白质缺乏可增高龋病的易感性,并影响涏腺分泌唾液蛋白,减少唾液中的抗菌物质。此外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是最需要营养的时期,此期又是疾病高发期,这些因素的发生均易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3],一旦发生营养不良就会影响钙、磷、蛋白质的供应,损害正在生长发育的牙齿。6个月后继续母乳喂养者,母乳还起局部抗龋作用。牙齿萌出时,牙釉质表面存在大量的晶间微隙,这些微隙与外界直接沟通,构成釉质致龋最主要的潜在入侵点,母乳喂养时,比例协调的钙磷能有利于晶间微隙的进一步矿化,促进釉质晶体萌出后进一步的成熟,若食谱中钙磷比例不协调,微隙矿化不良导致龋齿敏感性增高。因此婴儿6个月内最好全程用母乳喂养,因为健康母乳是婴儿天然的理想营养品,任何食品不可代替,不仅可大大降低患龋率的发生,而且对乳牙正常发育也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母子感情交流。WHO呼吁坚持或重建母乳喂养的习惯,但母乳喂养与乳牙龋的关系国内外有众多报道,孟慧萍等[4]、Tshbouchi等[5]认为,喂养方式未对乳牙的患龋率造成影响,他们在动物实验中用牛奶作为营养来源喂养大鼠并没有龋病发生。其原因是牛奶中的磷蛋白可抑制釉质溶解,牛奶中的抗菌因子可能干扰口腔菌群且致龋菌不能利用牛奶中的乳糖作为能量来源。因此他们认为乳牙龋主要与儿童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而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关系不大,而俄罗斯相关报道[6]和阮文华等[7]认为,哺乳方式对乳牙患龋情况有一定影响,人工喂养的幼儿,其患龋率均高于母乳喂养的幼儿,与本调查结果一致。

本次调查还发现孕产妇普遍存在让婴儿含奶嘴或乳头睡觉,喂养时间过长,哺乳过于频繁不规律,特别是夜间喂养次数过多等不良喂养习惯,由于睡觉时口腔唾液流速减慢,使一些主要致龋菌比平时更充分地利用这一静止的周围环境迅速繁殖,加快牙面矿物质脱矿,导致患龋率增多,总之,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对乳牙龋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龋病知识的宣传,如去除不良喂养习惯,及时断奶,增加辅食,注意口腔卫生,少吃含糖多,粘性大的糖果,多食用水果,正确指导刷牙方法,采取恰当的防龋措施等。上述措施既保证小儿健康成长,又能控制乳牙龋的发生。因此,要使儿童有一副健康的牙齿,合理膳食是很重要的。 3.2关于喂养方式与乳前牙反牙合

乳牙反牙合是儿童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它将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上颌骨的生长因下前牙的阻碍而受到抑制,下颌骨的生长又受上颌骨生长推力而过度生长[8],因此,对乳前牙反牙合应早期防治。引起乳前牙反牙合的病因很多,如遗传、乳尖牙磨耗不足、牙齿发育异常、口腔卫生不良习惯、全身性疾病等因素,而喂养方式对牙颌发育的影响也较大。婴儿出生时下颌居远中位,若患儿接受母乳喂养,乳头与婴儿口腔含接良好,不会对上颌骨造成压迫,下颌受到适当的功能性刺激后慢慢地从远中位调整至中性位。若患儿接受人工喂养,由于奶嘴孔大小、形态及奶瓶位置不当,容易给上颌和下颌造成压迫作用,阻碍上颌和下颌发育,常使下颌前伸过度,导致前牙反牙合或后牙后移。国外的喂养方式及育儿经验有些是科学的,也有些是不科学的,比如给婴幼儿吸吮安抚奶嘴、奶瓶和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由于孩子不停地吸吮安抚奶嘴和奶瓶,促使唾液不断地分泌造成很多消化酶丢失,也可使孩子吃进过多气体,造成孩子吐奶、腹胀,更重要一点是容易引起上下颌骨和牙齿的向外突出发育,不但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咬合,而且也影响孩子颜面部的美容。孩子的口腔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触觉器官,幼儿时期正处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触觉刺激和口欲的满足,孩子喜欢安抚奶嘴及奶瓶实际上是孩子自慰的一种行为,在孩子口欲尚未得到满足,语言交流少,母爱缺乏的情况下,自感孤独的孩子在无聊时会吸吮手指及奶瓶作为精神安慰,久而久之很难戒掉,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成形,将会造成牙颌发育的畸形。研究结果表明,纯母乳喂养很少造成乳前牙的反牙合,而非纯母乳喂养的儿童发生反牙合相对危险性为纯母乳喂养的2.67倍,可见在乳前牙反牙合病人中绝大部分的反牙合是由非母乳喂养引起的。因而母乳喂养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前牙反牙合的发生,而非母乳喂养则是前牙反牙合的高危因素。

综上所述,儿童牙颌畸形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有很多患儿都错过了畸形治疗的最佳时期。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为独生子女的儿童在饮食上多给予细腻、含糖较高的食物,为了使儿童不哭闹,经常使用奶瓶及安抚奶嘴,从而造成儿童乳牙的龋坏。乳牙的龋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会导致咀嚼功能低下、替牙期障碍、错牙合畸形、营养不良、病灶感染等的发生。据报道,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约占错牙合畸形病因的21.62%,而且还会发生局部功能障碍,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当儿童发生各种不良习惯时,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只要及早发现,及时纠正,大多数牙颌均可恢复正常。我们要在当今儿童患龋率较高情况下,从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出发,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也是防龋和预防错牙合畸形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旦形成较严重的错牙合畸形或不良习惯不易自我纠正时,应尽早去医院进行矫治,年龄越小矫正效果越好,从而更好地保障婴幼儿健康发育。参 考 文 献 [1]王一均,沈家平,周红艳.江苏省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J].口腔医学,2007年05期. [2]王萍,吴坚,唐倩,梁焕友,李思萍.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与相关因素的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6年01期. [3]侯雯,阙国雁.早期儿童龋相关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口腔医学2008(8). [4]孟慧萍.哺育方式对乳牙龋病的影响[J].广东牙病防治2001,9(增):345-346. [5]Tshbouchi J, Tshbouchi M,Maynard RJ,etal A study of dental conies and rist factor among Native American infants[J] Dentchild,1995,62:283-288. [6]潘明.出生后第一年的哺育方式对学龄前龋病的影响[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17(3):172-173. [7]阮文华.喂养方式与乳牙龋齿及乳前牙反颌关系的探讨[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9,28(1):27-29. [8]黄金芳编,口腔正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