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第一讲临床合理用药概述

一、基本概念(药广义与狭义概念)

药:是人类用以防治疾病、康复保健、计划生育的特殊物质;是“药物”和“药品”两个概念的统称,药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其治疗效能,并经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市场上允许出售的特殊商品。

药物:是泛指对疾病具有治疗、诊断和预防作用的物质,药物是人类医疗、预防、保健必需的一类特殊商品。

药品: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什么是合理用药

1.首先,最佳的、最理想的等形容词比较绝对化。医药科学总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称得上最好的药物或药物疗法,持续不久就会被更新更好的药物和疗法取代。许多曾经被视为最好的药物已经被淘汰,一些理想的疗法后来证明并不完善。可以这样说,目前的药物和疗法不可能永远是最好的或最理想的。

2.“合理”这个词比较稳妥,简单讲,合理就是符合一定的道理。按照目前国际上比较统一的观点,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沦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的概念:是指以现代的、系统的医药知识,在了解疾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上,从大卫生观角度出发,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

3.合理用药的含义是综合的,目前主要强调四个方面:有效性、安全件、经济性、适当性。从理论上讲,真正意义的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四个方面,单—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算合理用药。

(一)有效性

药物是人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约3/4的疾病是采用药物作为治疗手段的,因此,有效是第一要素。药物的有效性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确切。抗高血压药使用后,病人血压必然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哮喘的药物必须能迅速缓解气喘病人的呼

吸困难。药物的疗效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用药患者存在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药物疗效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绝大多数人用药后会产生一定的疗效,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有效性的前提是正确的诊断,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选用不同的药物及剂量。

(二)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性是个相对的概念,讲某种药物是安全的是指绝大多数人使用安全的药物,对特殊体质的人也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卡马西平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但个别病人使用此药店,全身皮肤出现水疱,很快就转变成表皮坏死、渍促、脱落,病人就像被烧伤一样,救治不及时就可能丧命。

目前,人们已把安全用药放在选用药物的第一位,医药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努力寻找效果与风险之间适当的平衡点,力求在获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让病人承担尽可能小的治疗风险。

(三〕适当性

用药适当表现在给药过程的各个环节,一般指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药物选择正确,剂量恰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从而迅速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展,恢复人体健康。

适当性是合理用药的最起码的要求,即将适当的药物、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也就是说,用药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适当才行。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1.适当的药物系指药物选择正确,在众多的同类药物中,根据病人病情,全面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不能只求治好病而不顾可能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只图省医药费而延误疾病治疗。

2.适当的剂量凡是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称为剂量。如果少于这个用量,一般不能产生治疗效果,用量增加过多,能引起中毒。适当的剂量主要指用药量应当把握得当,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近20年来,科学研究赋予适当的剂量以新的含义,就是给药剂量个体化,大量药学研究证实,即使是普通的成年人,给药剂量也不应完全一样。原因简单讲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至于形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则非常复杂,由种族、年龄、性

别、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体质、疾病状况、个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如同样用地西拌(安定)治疗失眠,有的人仅服用1片,便可安然熟睡,第2天起来还会感到头脑不清醒,而有的人每晚服4—5片才能入睡。

3.适当的时间掌握时间药动学,有助于调整给药时间,使之与疾病规律适应。传统的量—效观点认为,药物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大小成正比关系。但是,现代时间药理学研究表明,即使相同剂量,给药时间不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会有差别,药效也有差别。如洋地黄夜间给药。机体敏感性明显高于由昼给药。现已证实,几乎各类药物的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昼夜节律性差异。所以在防治疾病用药时,把握适当的给药时间。

4.适当的途径主要指给药方法,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剂吸收快;在口服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剂容易吸收。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5.适当的疗程疗程系指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有的疾病或症状用药1次便可药到病除,但多数病症必须坚持用药数日、数周才能治愈。像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癫痫、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则可能需要持续用药维持治疗若干年,有的甚至终身用药。

(四)经济性

药物治疗费用高低的问题,是指用药花的钱与治疗效果相比较而言。治疗的费用在经济学上用治疗成本来表示,而疗效用治疗效果来表示。所以,合理用药就是力求使患者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承担费用最少。

三、合理用药的目的: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是以求药物治疗中获得最大疗效和最大安全。因此合理用药首先必须合理诊断,只有诊断正确,才能针对病因、病症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四、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合理用药的共同评价标准可认为是有效性、安全性.、方便性、适时性和经济性。即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使用药物疗效显著,无或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用药方法方便得当,易于患者接受,疗程尽可能短,药费尽可能少。五、合理用药的内容:主要包括用药原则、药物选择、合理用量、合理用法、合理停药、合理并用等几个方面。

六、用药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严禁滥用

比如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之前不要轻率应用止痛剂,又如氯霉素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炎症不要轻率使用。

(二)尽量不用,可用可不用时就不要应用

例如轻度单纯性骨折、早期轻度的糖尿病可以不首先采取药物治疗。

(三)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权衡利弊

例如氯霉素常被用于治疗伤寒,极其有效,它虽然可以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其发生率极低,其危险性远比伤寒小,故可应用。

(四)对症下药,因人施药

在用药之前,必须明确诊断,针对病因和症状选择最有效药品。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影响药物疗效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体重、病情、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等,根据其个体差异分别选用适当的药物,采用合理的用量、合理的用法、合理的配方。

七、药物的合理选择

(一)根据具体适应症纵向选择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症下药是属于纵向选择。在掌握药物的适应症方面,不仅要掌握药物的共同适应症,同时要掌握药物的具体适应症。例如,多种洋地黄制剂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必须选择快作用制剂。

(二)横向比较与选药:临床医师必须做到能够在许多同类产品中选择出其中具体适应症、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那么就要求对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较,按其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归类、排队。归类和排队的方法:如按一线药、二线药;首选药、次选药。按其作用强度排列:如按制酸抗溃疡效果排列则为洛赛克>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如解热镇痛药,按其镇痛强度可排列为:阿司匹林>布洛芬>安乃近>扑热息痛.钙离子拮抗剂按其作用机制可排列为:硝苯地平-硫氮卓酮-异搏定。八、药物的合理用量

一般常规给每一种药品规定了常用剂量,但具体应用时具体对待,因为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吸收、代谢等受年龄、体重、性别、种族、遗传及病情等多种因素

影响而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药物的合理用量需要个体化。

九、药物的合理用法

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与时辰、用药与进食、不同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等。

(一)用药途径:每种药品有具体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同一种药经不同的途径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同一种药物经不同的途径所采用的剂量也有很大的差别。

(二)间歇性用药:经研究发现有些药物采用间歇给予法,不仅可减少频繁用药的麻烦,降低药品消耗,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如抗结核药由原来每天服药三次改为每天或隔日给药一次;有些抗癌药小剂量长期连续给予疗效不佳,而且副作用大,改为大剂量间断给予,不仅副作用减轻,而且疗效更好;如利尿剂,连续给予时利尿效果很快不明显,并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而采取用2—4天,停2—3天的方法可显著增强疗效,并可减轻不良反应;再如,血小板的寿命为10天,新生血小板需要3天才会有生理功能,因此用于防治心肌梗死所用的阿司匹林可采取隔日一次;皮质激素一天剂量一次服比分三次服的副作用少,疗效好,因为服用皮质激素对垂体促皮质激素(ACTH)的抑制程度,每天服一次明显低于每天服三次。——上午8点一次给药,对血、尿总17-或17、21-羟类固醇的含量影响不大,但每天三次服,可使皮质类固醇的排泄量降低一半,因此应将日总剂量一次(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或隔日(泼尼松)早晨给予。

(三)按时辰规律服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代动力学等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根据其变化规律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法可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抗癌药以中午用药毒性最小,夜间应用毒性最大;降压药以上午服药作用最强,且易致体位性低血压,故在上午服应适当减量;消炎痛的吸收率以上午7时最高,晚上7时最低。但是前列腺素酶以晚间活性较高,因此消炎痛以晚间给药较好;铁剂的吸收率以晚上7时最高,上午较低,以晚间服较好;氨茶碱的吸收率以上午7时较高,故以上午7时服较好;阿司匹林在上午6时服半衰期较长、消除慢,药效高,晚上6时服药效较差;利多卡因下午3时皮下注射可麻醉52分钟,在早晨7时或晚上11时其作用只维持20—25分钟;乙酰胆碱、组胺的反应高峰时间为晚上2点—早晨2点,因此哮喘容易在凌晨发病,抗组胺药早晨给生效慢但疗效持续时间长一倍。故早晨给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

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上午8时服用疗效较好,副作用也较轻。

(四)交替给药:有些药物采取交替给药法可防止发生耐药,维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的治疗可交替应用扩血管药、利尿剂及转换酶抑制剂。因为单纯的扩血管药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储留,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扩血管药的改善心功能和降压作用减弱。为此可应用利尿剂治疗水钠储留以维持降压作用;但是利尿剂可增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而引起血压升高,使治疗作用减退,对此可应用转换酶抑制剂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

十、合理停药

(一)合理停药可以防止蓄积中毒:1.有些药物毒性较大,稍有蓄积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依米丁长期应用可使心肌变性,引起心衰、心律紊乱、甚至死亡;2.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不可久用,如溴化物的半衰期长达12天,一般连续用药不能超过7天,否则会蓄积中毒;3.有些药物如维生素,虽然毒性很小,但是如果长期应用则可导致体内维生素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甚至中毒。

(二)及时停药可以防止对药物的依耐性和成瘾性的发生:1.药物依耐性,如精神药物、抗焦虑药物(安定、利眠宁、氨甲丙二酯等)久用可引起依耐性,一般用药不超过3个月,如必须应用,应更换药品。2.成瘾性,吗啡、杜冷丁等不能超过5天,因一般用药1周就可产生耐药,1—2周就可引起成瘾。如必须再用时应间隔10天。(三)防止药源性疾病: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药源性精神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一般用药不超过2周;除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之外,一般急性感染可在退热后2—4天停药;磺胺局部用药一般不超过5天。

(四)合理延长给药时间可以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如抗痨治疗,一般病情稳定后继续服药半年至一年左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般维持用药1—2年左右;抗癫痫药物治疗,小剂量维持用药可长达3—4年。

(五)停药方法:逐渐减量停药或定期间断性停药可防止停药反应。例如催眠药、降压药等长期应用之后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可引起症状反跳;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后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如果突然停药则导致肾上腺危象。故在长期用药后不可突然停

药,均应采取逐渐减量停药方法。

十一、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以上药物并用,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上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效应可以是协同、拮抗、累加或是无关四种情况。合理并用可使治疗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轻或减少,为此临床上许多配方希望能达到这种目的。例如治疗冠心病时并用β-阻滞剂和硝酸酯类,基本上可以取得治疗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轻。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效应:

1.有益临床效应:

1).治疗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减轻:这是临床要求最理想的效果。临床上经常选用一些副作用不同而在治疗作用上可相互协同或可以累加的药物进行配伍,以此来减小用药剂量而达到减轻不良反应又能维持或增加疗效。临床配方举例,如β-阻滞剂和硝酸酯类,二者在对心肌的耗氧、心率的影响上可以相互拮抗,而对心肌的供氧上可产生相互协同。又如巯甲丙脯酸与排钾利尿剂并用,二者对降压、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功能可产生协同作用,而对血钾的不利影响二者可互相拮抗。

2).治疗作用增强的药物并用:对一些毒性较弱,升高血药浓度又较安全的药物,可并用一些促进吸收,抑制药物代谢及排泄的药物,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如丙磺舒可抑制青霉素的排泄而增加其血清浓度和组织抗菌浓度;水杨酸盐可将青霉素从血浆蛋白上置换下来使游离血药浓度升高;再如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剂吸收。

3).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并用:有些药可以拮抗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但并不影响其治疗作用。例如某些酶诱导剂可减轻一些药物的致黄疸作用,又如维生素B6可预防呋喃类、异烟肼对末梢神经的毒性。

2.不良临床效应:药物配伍最不好的临床效应是治疗作用减弱,不良反应增加,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对机体造成损害,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后果。有学者将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归纳出10种情况:

1)高血压危象: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降宁,呋喃唑酮等)与麻黄素、间羟胺等合用;抗组胺药、胍乙啶、甲基多巴与去甲肾上腺素合用时。

2)严重低血压:如氯丙嗪与利尿剂、心得安;心得安与哌唑嗪合用时;

3)严重心律失常:如强心甙与排钾利尿剂、皮质激素、利血平及钙剂合用时。

4)出血倾向:如双香豆素或肝素与阿司匹林、潘生丁、安妥明、丹参;双香豆素与保泰松、消炎痛、水杨酸、磺胺、苯妥英钠等合用时。

5)呼吸麻痹:如全身麻醉剂、奎尼丁、司可林、硫酸镁与氨基糖甙类并用;排钾利尿剂与肌松药并用时。

6)骨髓抑制:如氨甲喋呤与磺胺、阿司匹林并用时。

7)低血糖:如黄酰脲类与磺胺、阿司匹林等合用时;抗糖尿病药物与非选择β-阻滞剂合用时,不仅加重低血糖的发生,而且能掩盖急性低血糖先兆症状(如心悸、汗出、手颤等)。

8)耳聋:如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速尿、利尿酸、水杨酸类、奎宁、奎尼丁、氯喹、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春雷霉素等合用时;或氨基糖甙类之间并用时;晕海宁能掩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症状,故更易引起耳聋的发生。

9)肾脏毒性:如速尿与先锋霉素Ⅱ、多粘霉素及其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合用时。10)致死:异烟肼、氯霉素等强力药酶抑制剂与杜冷丁合用时;心得安与吗啡合用时。

3.不够理想的临床效应:

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介于最好和最差药物并用之间:

1)并用后不良反应和治疗作用都增加:

当一些毒性较大,并用药物可以促进吸收,并抑制代谢及排泄,和(或)抑制蛋白结合,增加血药浓度的药物,相互作用应尽量避免。因为并用后虽然治疗作用增强,但是不良反应也增强,且并用后很难掌握用药剂量,容易出现不良后果。临床上必须并用时应注意监测药物浓度,注意临床反应,并适当减小用药剂量或减少用药次数。2)药物并用后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都减弱:这种相互作用多由于减少药物的吸收,促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及药物化学和生物效应相互拮抗所致。单从影响治疗作用上考虑应避免并用,如是为了解毒、减轻不良反应,可以或必须并用。当临床上必须并用时应注意适当加大剂量或适当增加用药次数以维持疗效。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个体差异:

1.用药剂量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有些药物在小剂量并用时可不发生相互作用,但随着剂量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发生率随之增加。曾有报道6例病人服用了苯妥英钠,加用双香豆素后有一例发生了苯妥英钠

中毒,如果剂量加倍,那么另5例在并用双香豆素后也完全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中毒。

2.用药时间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产生酶诱导剂作用的药物干扰并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一般需要数天后才会发生,因为酶诱导作用需足够长的时间才能产生。否则不会发生相互作用。

3.并用药物种类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并用药物的种类越多其相互作用的发生率越大;而且引起毒性增加,疗效降低的药物相互作用,大多数是同时并用了多种药物所致。

4.年龄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一些致命和接近致命的药物相互作用绝大多数是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人;婴儿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低下,因此也特别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5.疾病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有些疾病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如:黄疸、高血压、溃疡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6.长期服药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镇静剂、催眠药、长期饮酒、服用毒性药物(如氨甲喋呤、抗凝剂、抗癫痫药、洋地黄、降糖药、茶碱等)的病人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7.机体脏器功能状态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肝、肾功能不全者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并用可因脏器功能不同而发生性质完全不同的相互作用。例如,心脏的起搏功能和传导功能正常的高血压并用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心脏的传导功能和起搏功能受损时并用这两类药物就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并用方法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物并用的方法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可完全不同。例如青霉素与氯霉素的并用,如果先用氯霉素后用青霉素,或两种药物同时使用,结果会使两种药物的抗菌作用都降低,但是如果先用青霉素至少两小时后再用氯霉素,则会明显增强疗效。

十二、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

1.辩证分析:

例如β-阻滞剂与钙拮抗剂的并用,大多介绍并用后可协同抑制心脏,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故不能并用,但也有报道并用这两种药物对那些窦房结功能和心脏传导功能很好的顽固性心绞痛和严重的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2.药物相互作用评价分级与处方评定

1)美国曾组织了一个较大的多学科专家评论小组,对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价分级,即将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分为四级:

一级表示有高度的临床意义,发生率很高,文献证据很充分,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显著,如是不良相互作用可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能并用;

二级相互作用表示有中度的临床意义,发生率较低,不良相互作用可对病人产生中度损害;

三级相互作用是指有最低的临床意义,发生率很低,如果需要,可以十分慎重地并用;

四级相互作用是指无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或虽可发生,但是提供的资料只是理论上的推论,或发生的是无不良反应的相互作用,可以并用。如异烟肼与维生素B6,维生素B6对异烟肼的抗菌作用有轻度的减弱作用,但并不影响体内抗痨效果,而且维生素B6对防止异烟肼的不良反应有积极作用,因此被评为四级。

2)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与处方管理:

处方中如果并用了一、二级不良反应的相互作用药物,该处方可定为不合格处方;

如果并用了可产生三级不良反应作用的药物,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有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异常的病人并用了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就应定为不合格。

处方中允许并用四级相互作用的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分级与处方评定表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临床意义高度中少无

发生率高中低无

资料证据充分中少无或仅理论上

第二讲部分常用药物治疗作用、用法用量、毒副作用及处理(节选)第一单元抗微生物药物

一、抗生素

1. β-内酰胺类:1)青霉素类;2)头孢类;3)其它。

2.氨基糖甙类:

3.四环素类

4.氯霉素类

5.大环内酯类

6.其它

二、磺胺类

三、喹诺酮类

四、呋喃类

五、抗结核药

六、抗病毒药

七、抗真菌药(略)

八、抗麻风药(略)

九、抗钩体药(略)

第二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三单元镇痛药

第四单元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五单元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第六单元消化系统药物

第七单元呼吸系统药物

第八单元抗过敏药物

第九单元精神类药物

第十单元内分泌系统药物

第十一单元维生素

第十二单元利尿脱水药物

第十三单元消毒药物

第一单元抗微生物药物

一、抗生素

(一)概念及发展概况

抗菌药物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感染性疾病的现代化治疗起始于1936年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而抗菌药物治疗的黄金时代是从1941年生产青霉素G开始,并从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抗菌药物的新里程碑,随后即迅猛发展,不断出现各类新型的抗菌药物。近几十年来,抗菌药物的发展集中在:(1)改善药物的抗菌谱,拓宽或使之选择性更高;(2)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3)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利于临床应用;(4)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或毒性;(5)减少或改变病原体的抗药性。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会产生更多的抗药性病原体,使我们的治疗用药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如果一旦产生了抗药性的菌株,对感染的治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急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用药原则

1.单独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宜使用抗细菌药;

2.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4..尽量考虑抗生素抗菌作用的针对性(抗菌谱)选用药物;

5.尽量争取明确病原学诊断后准确选用,或至少应在使用前留取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标本;

6.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生素有新霉素、杆菌

肽、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甲磺灭脓等,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类、头孢类及氨基糖甙类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过敏、耐药等;

7.联合应用要严格掌握指征,合理组合;

5.准确掌握停药或换药时机;

8.用药途径和方法必须正确;

9.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

10.剂量准确,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11.尽量减少和及时确定耐药菌的发生;

12.应注意用药方法、药物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和药物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尽量改善病人全身状况,采取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三)预防用药(8种情况)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四)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1.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理论,建议:

1)口服给药

★宜空腹给药(餐前小时)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林可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诺氟沙星、强力霉素等。

★宜餐后(2小时)给药的药物有:前述药物的酯类以及左旋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等。

★加料同时可以添加的药物有:VD、VA、VE、VK1、VK3及红霉素等。

★治疗肠道感染、肠粘膜脱落、加料的中药使用:宜于晚间一次集中投喂。

2).肌注头孢菌素只适用轻症及尿路感染(头孢菌素主要经肾脏排泄,尿中浓度高,小剂量已足够)。静脉给药,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小量溶液才能快速达到较高血药浓度)静滴,历时小时。

2.注意用量及疗程

★一般开始用药剂量宜稍大: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时剂量也宜稍大,而肝、肾功能不良时,按所用抗生素对肝、肾的影响程度酌情减少用药量。给药途径也应适当选择,严重感染时多采用注射给药,一般感染以内服为宜。

★马杜拉霉素、磺胺类、痢菌净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药遵医嘱,不要随便加量使用。

根据实践,在治疗疾病时西药最短要3-4天,中药最短要4-5天,才能产生根本的治疗效果,有些复方产品由于加入解表成分较多,大群症状有所缓解,其实根本达不到治疗目的,建议在正常治疗情况下巩固2-3天。

★可1日1次给药的有: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氨基糖苷类、粘杆菌素等。由于此类药物属浓度依赖型杀菌

3.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不要滥用抗生素,不宜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生素,可将有效可抗生素交替使用,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

(五)联合用药指征

1.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

3.难治性感染;

4.需要长时期用药的感染;

5.为了增强疗效;

6.为了减轻不良反应。

(六)停药与换药

1.一般感染,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可停药;

2.细菌性心内膜炎,疗程不少于6周,且最好用杀菌剂;

3.败血症,症状消退后2-3周,金葡菌性败血症疗程适当延长;

4.溶血性链球菌咽喉炎,疗程不少于10天;

5.伤寒,退热后2周可停药;

6.急性感染,用药72小时后疗效不明显者,应寻找原因,确属抗生素选择不当者,应立即改用其它敏感抗菌药。

(七)严重不良反应

1.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干扰正常菌群,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发生维生素B、K缺乏、腹泻(二重感染的前倾症状)和二重感染。

2.过敏反应:青霉素和头孢类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用前要做皮试,磺胺类可引起严重的皮肤过敏。

3.毒性反应:

1)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症状;

2)氨基糖甙类有耳和肾毒性,引起前庭功能受损的药物有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肾毒性的强弱依次为:卡那霉素和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妥布霉素>链霉素;

3)主要经肾脏排泄的如头孢类、喹诺酮类,也可引起肾脏损害;

4)氯霉素对造血有毒性;

5)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喹诺酮类还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和儿童禁用,老年人也应慎用;7)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及磺胺类可引起肝功能受损。

(八)过敏反应的处理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

(九)抗结核药

……

(十)特殊应用

1.四环素:可用于治疗:

1)恶性胸腔积液:四环素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注入胸腔,变换体位,一次即可;

2)支气管胸膜漏: 经闭式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胸腔后,取四环素溶于30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胸腔,6小时后开放导管,3日一次;

3)自发性气胸:略

4)恶性心包积液:略

5)甲状腺囊肿:略

6)内痔:四环素溶于6ml生理盐水中,针头插入内痔粘膜下基底部的痔静脉丛间隙中,抽吸无回血可推注药液使痔膨胀为灰白或透明、粘膜血管纹理清晰为宜,每个痔核注入2ml;

7)鞘膜积液:略

8)坐骨结节囊肿略

2.庆大霉素:可用于囊肿型座疮的治疗。(方法略)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省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暂行规定》、《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试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规章和指南,制定本管理办法,经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合理用药是指由注册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实施的药物治疗。本办法适用于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的医师。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三条组织机构 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和“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专家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医务处和药剂科。 (1)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 组长:(1人) 副组长:(若干) 成员:(若干)

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医务处,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2)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专家组: 组长::(1人) 副组长:(若干) 成员:(若干) 常设办公机构分别设于药剂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条职责 (一)督导组职责: 1、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 2、决定召开会议,讨论药品使用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等事项; 3、制定医务人员开展合理用药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4、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5、向临床科室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6、定期公布全院药品的使用情况并通报医师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7、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对科室和个人的奖惩决定。 (二)专家组职责: 1、深入临床了解药品使用情况,掌握用药动态,为医院药品使用管理提供分析信息和改进建议; 2、临床药师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查房,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3、定期对临床科室和医师实施合理用药检查、考评,实施处方评价; 4、督促临床科室和医师对不合理用药限期整改;

最新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精品收藏)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规章和指南,经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院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此办法。 一、组织管理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工作小组设在办公室设于医务科,由黄勇兼任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日常事务的处理。 2.工作小组职责: (1)工作小组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4)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6)定期向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二、监督管理基本原则 1.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30% 2.自费药品采购金额比例占总药品采购金额≦5% 3.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强度不得高于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的目标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静脉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基本药物使用率(品规和金额)不低于50%。 4.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或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药品管理,因病施治,合理使用药品,减少患者的负担,减少药品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制定本规定。 一.总则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务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医院的有关文件,认真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提高合理用药的认识,做好相关的工作。保证药品使用过程中因病施治,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负担以及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 二.管理措施 1.认真学习业务 全院职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药物的使用水平。由医务科、组织有关医疗及药物知识的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2.监管组织落实 充实完善药物合理应用评价领导小组。 3.完善管理制度 (1)医院重点对抗菌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及肿瘤辅助治疗药物、生物制品等药物进行监控,依据规定合理使用上述药物。 (2)完善合理用药的点评制度,作好合理用药的点评工作。

4.临床医生使用药品时,应合理用药,合理施治,严禁大剂量、超范围、超适应症、超疗程使用药品,使药物选择合理,给药途径合理,使用方法合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合理用药评价工作应重点检查上述内容。 5.提高全院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的方式掌握药品知识,掌握上级有关合理用药的规定。认真开展三基训练,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临床,服务患者。 6.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工作 (1)医院药物合理应用评价专家组不定期的下临床检查病历,并且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 (2)医院每周行政查房时,专家组成员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检查运行病历医嘱用药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医院 。(3)临床科室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有关药物知识的学习,并且开展用药自评,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的倾向。 (4)按照卫生部的指示每月开展药物使用情况点评。 (5)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不定期的专题检查调研临床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6)药剂科、门诊办公室不定期检查医师门诊处方的合理性,提交医院。

2020年执业药师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解读

您已考试通过,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解读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各级医疗机构形成的“1+X”用药模式正确的是(c) A .“1”为基本药物目录并为主导,“X”为医保目录药物 B .“1”为国家医保目录并为主导,“X”为非医保药物 C .“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为主导,“X”为非基本药物 D .“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为主导,“X”为医保目录药物 2 . (单选题)医疗机构负责本机构药品统一采购的是(a) A .药学部门 B .医务部门 C .供应部门 D .后勤部门 3 . (单选题)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在确定采购目录和采购工作中,应加大其意见权重的是(c) A .管理专家 B .医学专家 C .药学专家 D .医保专家 4 . (单选题)医师开具处方依据是(d) A .相关疾病诊疗规范和经验用药,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 B .相关用药指南和经验用药,优先选用国家医保目录药品。 C .相关临床路径和经验用药,优先选用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 D .相关疾病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 5 . (单选题)药师加大处方审核和点评力度,为确保实现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用药,应当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并督促修改的是(b) A .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不经济处方 B .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C .不规范处方、不经济及超常处方 D .不经济、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6 . (单选题)为了保障药师合理薪酬待遇,应该建立的人才评聘机制是(d) A .结合药师不同岗位特点,以科研项目为导向 B .结合药师不同岗位特点,以科研论文为导向 C .结合药师不同岗位特点,以科研奖项为导向 D .结合药师不同岗位特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7 . (单选题)坚持公立医疗机构药房的公益性,可以开展的是(d) A .承包出租药房 B .向企业托管药房 C .与企业合作开设药店 D .与企业合作开展物流延伸服务 8 . (单选题)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县域医疗共同体可做哪些工作(d) A .创建县域(社区内)药学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区域内药学资源 B .加快建立和整合区域内的处方审核、用药指导、患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 C .建立县级医院药师能力提升的专门培训平台,引导和动员各大学、社团等社会力量共同参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规章和指南,经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院办公会研究决定,制定此办法。 一、组织管理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立“临床合理用药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工作小组设在办公室设于医务科,由黄勇兼任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日常事务的处理。 2.工作小组职责: (1)工作小组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3)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4)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6)定期向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二、监督管理基本原则 1.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30% 2.自费药品采购金额比例占总药品采购金额≦5% 3.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与强度不得高于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制定的目标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静脉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基本药物使用率(品规和金额)不低于50%。 4.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当遵循“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大用药原则。 5.遵循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必须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可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使用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三、合理用药检查范围与判断标准 检查范围:我院所有具有处方权医师开具的门诊处方和所有管床医师所下达的医嘱,以抗菌药物、中成药及专科用药等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为主要内容。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

第十一章临床药师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现。2011年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对医院药学部门的临床药学工作进一步明确。要求各医院药学部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并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2011年4月6日,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WHO呼吁应通过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延缓耐药性的发展,解决目前很多感染性疾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延长、费用昂贵、死亡风险上升的世界性问题。随后,我国卫生部也出台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作为推进医改的一项重要措施。 临床药师作为治疗团队中的一名专业人员,应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医改的发展趋势,以临床药物专家的专业角色,直接参与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减少或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细菌耐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目标,用专业的药学服务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负责。 一、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条件 临床药师应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和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实践,树立专业理念,积累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临床药学思维、临床经验与判断能力。在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药学专业人员在药物使用方面的独特专业知识与技能,以达到为患者提供完善的药物治疗和优化病人治疗结果的目的。 (一)正确的职业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行为的源动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发挥作用,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那就是时刻牢记:①临床药师是治疗团队中的“药物”专家;②临床药师必须“以病人为中心”,走到患者身边提供药学服务;③临床药师的所有工作都应以优化病人治疗结果为目标。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标准

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版本号:HLYY00) 为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细则。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凡怀疑细菌感染者,必须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且应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细菌培养 2.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需氧菌+厌氧菌,G+球菌+G-杆菌);二重感染 (细菌+真菌);需长期用药且细菌易产生耐药的感染 (结核病);以两联为宜,且相互间具协同或相加作用。未经全院讨论,一律不允许使用三联抗菌药物。 3. I类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以下手术原则上不允许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甲

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I类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及时间:在术前~2小时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感染患者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可再继续用药3天。 5.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6. 抗生素品种见“常州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5版)”。 7.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见附件1。 二、神经(含脑细胞、脊髓)营养药、脑细胞保护药、改善颅内血管循环药物(静脉用或肌注用)使用原则 第一诊断为脑血管病或脑神经病变的患者同时使用不超过两种。第一诊断为其他疾病但伴随有脑血管病或神经病变的患者,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不得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必要时结合口服西药、中药汤剂进行调整。超出以上范围使用的需要有临床诊治指南Ⅰ级推荐或循证医学A级证据支持,否则视为不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一、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定及监督考评办法 根据《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2009]78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为在我院进一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保障群众基本用药需要,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同时,强化监管机制与考核工作,确保基本药物的优先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药物的范围 1.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2.本办法所称基本药物,是指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中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以及所有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的中药饮片与山西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目录(化学药物123种、中成药75种) (二)、组织管理 1.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组负责我院基本药物的使用管理。 2.职责及分工 (1).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建立健全基本药物的引进、使用、评价及监管等各项制度; (2).医务处负责组织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宣传、培训及监管; (3).药剂科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基本药物的供应、处方专项点评、对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情况进行督查、分析及《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本药物处方集》等相关知识的资料收集。 (三)、基本药物的配备及引进 1.医院优先配备基本药物,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在遴选本院基本药物目录时,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原则上,优先选择基本药物进入本院基本药物目录。 2.新品种的引进:药剂科根据临床需求、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等相关要求拟定需要增补的基本药物品种、品规目录,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然后按照山西省基本药物中标厂家进行引进。 3.品种的调整:我院现有基本药物品种予以保留,对于国家和山西省动态调整新增补基本药物品种,在满足一品两规的情况下,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根据我院基本药物使用品种及金额达标情况和医院及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提出意见,交主管院长批准执行。 4.药品采购人员合理制订药品采购计划,应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的采购量,保持药库有充足的库存,尽可能防止基本药物短缺。并通过省药品采购平台“药品网上采购系统”进行网上采购,采购价不得高于网上最高价限。药品验收入库人员,对基本药物应优先验收,优先入库,优先发放。 (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相关措施

临床合理用药制度

临床合理用药制度 目的: 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责任人: 医务处、药学部、各临床及医技科室相关医护人员。 内容: 第一条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第二条各科室应把合理用药作为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遵循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临床途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本规定的要求,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相关科室应积极开展门诊、住院病人合理使用药物的评价工作,切实推进临床药物合理使用。 第三条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药物治疗情况应在病历上做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第四条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第五条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的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的药就不用高档的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实行使用审批制度。 第六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使用抗菌药物,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试行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 细则试行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试行) 一、总则 1.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 2.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防治、诊断疾病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防治、诊断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二、组织管理 1.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组长:贾从文 副组长:郭宝珠 成员:史元功秦念张炜马福良苏西热额尔敦裴志伟孙利民潘卫忠王友信何英张兰宫学伟 汪彬彬文生全 2.职责和任务: ⑴根据医院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 ⑵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⑶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经验用药方案; ⑷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努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三、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

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经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部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2.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3.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成本与疗效比。应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实行审批制度。 4.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四、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临床药师与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与临床合理用药 发表时间:2011-08-08T09:39:16.03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于亲德[导读] 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参与药学监护并深入临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于亲德 【摘要】自从合理用药提出至今,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医疗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进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参与药学监护并深入临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药物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85-02 1临床药师的工作特点 临床药师是医疗服务团队的重要角色,也是促进合理用药工作必不可少的角色。从定义上讲,他是具备系统药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医疗文书、药物治疗学和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直接参与临床用药,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保障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学专业人才。 药学监护是医院开展医疗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药师是则是实施药学服务的主题。药师参与药学监护,并深入临床,参与合理用药,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参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信息咨询。临床药师的中心任务是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安全和有效。药师参与临床,将使药师直接与病人建立联系,直接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这是药师职能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意味着要使要承担起对病人治疗全过程用药的监护职责。每个医院都应重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使医师、药师、患者之间形成一个互联的循环体系,最终确立一套最符合患者治疗方案,即治疗方案个体化,尽量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2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所发挥的作用 2.1参与临床用药: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查房及药物治疗,加强医嘱用药监督。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主要是通过参加交班、查房、会诊、病历分析讨论等专业活动,以便于了解患者病情,全面了解疾病的特点,了解医生的用药思路并参与重点患者药物治疗。并通过阅读病历,书写典型病例药历查阅服药与治疗用药医嘱记录,对医生的用药方案进行评价,对不合理用药给予指出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此外,药师要进行专科用药调查分析,收集与反馈有关药物信息,学习和了解专科疾病的特点与用药规律,并协助处置专科的合理用药工作,与医生讨论药物治疗方案,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效果,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相互作用。 2.2 收集药物信息,提供药学指导:临床药师平时应该注意收集、整理最新医学及药学信息,编制医院基本药物目录和处方集。临床药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药物的最新动态,药物治疗中最新成果以及那些最适合临床需要的信息,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定期通过专题讲座向临床医生、护士进行介绍。另外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国家基本药物和国家处方集,并根据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补充和修改,为临床治疗选择所需药品,为医师及药师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提供依据,使临床用药更趋合理化。此外,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2.3 参与药学监测和报告制度:临床药师要参与药学监测,坚持报告制度。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根据病人的疾病种类、性质、发病时间、以往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适当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监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对一些重点药物和重点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测定结果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隔,观察患者用药后药效及不良反应。设计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由于我国不合理用药较多,导致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且严重,故应坚持监测报告制度,反馈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 2.4对医院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管:临床药师必须积极参与完善医院的合理用药,并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负责医院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临床用药监督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应按照国家及卫生部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参与制定医院用药的管理方法和具体措施,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处方合理用药评价办法,不合理用药责任追究制度,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制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等,并参与检查和监督。此外,临床药师参与组织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考核,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医务人员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和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用药进展和要求,培养合理用药的意识。 3临床药师如何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 3.1通过再学习,提升用药水平:由于药师在医院工作中长期从事药品的调剂、制剂及药品的质量控制,临床诊断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不断巩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加强补充临床知识的学习,以适应直接面对患者的药学服务需要。同时,随着医药事业发展的趋势,临床药师要正确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重新调整认识,将其工作职责、工作重点转向临床。为了进一步提升用药的专业化水平,医院药师在全面了解药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熟悉某医疗专科的诊疗内容及实践方法,掌握并擅长该临床专科药物的理论基础、发展动态及应用实践,熟练地运用临床药学的工作方法为该专科医师及病人提供药物应用指导、监督、咨询及宣传等药学服务,从而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与经济。 3.2做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报告。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对不良反应呈报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不良反应漏报情况,质量也有待提高。临床药师药学知识比较全面,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程度较医护人员高,也有时间去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在临床药师的参与下,药物不良反应呈报工作会有很大提高。 3.3注意药患沟通与药医沟通:临床药师在工作中要注重与患者沟通,让患者信任,同时给患者有用的药物信息,并注意用药的注意事项,出现什么情况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临床药师要积极主动多与医师交流,并提供有用的药学知识,携手共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常见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形式有:无明确指征、违反禁忌症与慎用症、疗程过长或过短、剂量过大或不足、剂型不适当等。其中选药不当、用药品种过多、配伍错误最为突出。药师在病人诊疗过程中根据用药情况及时提醒医师和病人,进行药品治疗效果评价,减少不良反应,推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孙志强. 合理用药策略是药学监护的良好开端[J]. 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应用

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应用 摘要】本文研究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临床药师与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合理性。通过研究分析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临床药师用药,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应采用科 学的药学干预措施,能够促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临床药师;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23-02 医师用药操作不符合要求或是对药学知识掌握不全等因素均会造成用药出现 不合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临床的 用药体系,通过应加强临床药师对临床医师的用药指导,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的 情况发生。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常规组,该阶段内患者未接受药学干预,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 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对其实施药学干预,对比两个年 份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患者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相关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3年12月 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常规组,另选择2014年12月 至2015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常规组及实验组各取 处方数量2200份。 1.2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该阶段内患 者未接受药学干预,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患者病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药学干预,常规组及实验组各取处方数量2200份,对比两个组的 临床药师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在给予临床医师嘱咐以及审核 的过程中,临床药师一定要综合分析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资料,同时进一步分析药 品使用说明书,大概统计出临床不合理用药相关项目。之后,组织富有丰富临床 经验的医师,发起讨论和研究,假如讨论过程中一致认为某项用药应纳入不合理 用药范畴,则将其归入不合理用药。针对不合理用药开展分类,一般可划分为6 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配伍禁忌类;第二种类型是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第三类 是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第四类是药物选择不合理;第五类是药物使用存在重复; 第六类是药物使用时未考虑其相互作用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一应用SPSS 19.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 t检验计量资料,若两组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数据有差异。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常规组不合理用药率分析 常规组2200份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1198份,本组不合理用药率为54.50%;实验组接受药师药学干预后,不合理用药处方共计374份,本组不合理 用药率为17.00%.实验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 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组及常规组不良反应及用药偏差情况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0%;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实验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原则考试试题与答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培训考试 姓名成绩____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 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 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 B -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2. 肾功能减退时可按原治疗剂量应用的抗菌药是() A. 阿奇霉素 B.阿莫西林 C.头抱氨苄 D.阿米卡星 3. 对产生超广谱B -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类抗菌药 A. 碳青霉烯类 B.氯霉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4. 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儿童的抗菌药是()A.氨基糖苷类 B.四环素类 C.喹诺酮类 D.糖肽类 5. 主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的抗菌药不包 括() A. 氯霉素 B.利福平 C.红霉素酯化物 D.头抱他啶 6. 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 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菌药 C. 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 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7. 下列关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应用错误的是() A. 妊娠期禁用利巴韦林 B. 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对母体及胎儿均有毒性 C. 头抱菌素类对母体和胎儿无明显影响 D. B -内酰胺类抗菌药对胎儿有致畸作用 8. 关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用本类药物治疗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儿、婴幼儿、老年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明确指征时应根据血液浓度监测调整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和经济,特制订本制度。 一、建立临床合理用药评议小组 由管理、临床、药剂的专家组成临床合理用药评议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定期组织进行临床合理用药的检查、评议。 二、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1.医师和药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指导原则。 2.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根据临床诊断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 症、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原则上在本院《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用药, 超出的药物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程记录上作出分析,执行用药方案时医师、护士要密切 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医师要根据临床观察指征和检验结果及时修正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 门诊部的用药不准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范围。 3.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如因医疗创伤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 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 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4.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要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结果给以个体化用药,充分考虑 到剂量、次数、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经济实用性。对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可用低 档药的坚决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必要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经济的 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并对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5.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物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临床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6.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 用药情况要告知用药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登记,定期向临床合理用药评议小组报告 三、处方管理

临床合理用药策略及监管

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策略及监管 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药物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对药学服务作了明确的解释,明确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药学服务的任务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其核心。我院合理用药监管工作开展和全国一样,起步较晚,但是随着领导的重视及全体医、药工作者的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我们在合理用药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院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分别用行政及业务手段来干预合理用药的监管工作。 合理用药监管工作行政措施是: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临床用药管理领导小组; 召开了医院药事委员会,筛选并确立符合医院临床需求的用药目 录品种,制定了各科的用药比例; 严格目标管理,控制药品收入比例,制定各科药品占业务收入比例、中药占药品比例、饮片占中药比例指标,并把该指标纳入科室考核,并同科室最终绩效考核指标挂钩。做到每月一考核,每月一分析。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坚持临床合理用药制度。狠抓合理用药的培训、处方点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评价、临床药物的管理和评价、临床药师查房、药物

不良反应监测等五项管理制度和临床用药“双十”制度的落实。对每个季度及每个月单品种用量排名前十位的药物和用量排名前十位的医师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评价,并进行通报。对于每个季度列入前三名的药品及抗生素使用金额前三名的药品,根据我院的处方评析及处理办法,给予停止采购及使用二个月的处罚。对于每种药品前十名的开方医师,责成其写出用药分析报告。医院处方点评专家组对开方医师所提交的用药分析报告进行审核,结合我院的特点及收治病人的情况,对其作出综合点评。定期公布处方点评结果,并在院内进行公示,每月的处方点评情况要在院周会上进行通报;监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我院制定了抗生素应用评价制度,医院成立"临床用药管理领导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标准和要求,对院内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程度。根据本院特点,将无指征或超范围使用、无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长期使用、方法不当使用(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及重复用药、不合理配伍、药物配伍禁忌)、超权限使用等作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评判项目。每月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院内公示,医院每季度举行一次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专题分析和监测报告,并在全院通报,对违规 科室和有关医师给予相应处罚。 严格处方评析管理制度,制定了我院的“处方点评及管理办法”, 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指标。按照方案制定的主要目标,药品收入占业务比例不高于45%基本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大于50%中药使用比例大于50% 临床药师工作开展情况 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是医院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药剂科的工作模式逐渐从传统的药品供应管理型向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的临床药学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于临床药学的工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流程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负责人,具体负责对本科室合理用药、大处方进行督导管理,及时纠正本科室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说明书范围使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及时修订和完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时应告知患者,并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使用贵重药品、自费药品和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五、药房应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品进行拆零调配,并加强管理,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药房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专家督导组报告。

指导合理用药工作制度

指导合理用药工作制度 1.随着新药的迅猛发展,,临床用药品种数不断增多,药物治疗的处方配伍复杂。为提高药物疗效,避免不合理用药,医院药剂科应鼓励药师深入临床,加强医药合作,开展合理用药工作。 2.在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根据本院及本地区药物资源的实际情况遴选出《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定期制定和修订《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协定处方,组织临床用药的评价,不断引进效价比高的药品品种,并淘汰效价比低的药品。 3.药剂科的药师在调配处方过程中应做到严格审查、准确调配,发现处方用药用法不妥当之处,应及时与经治医师联系,避免由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和其他不合理用药情况造成的药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师发药时要坚持核对制度,在发药的同时,要切实作好对病人的用药注意事项等交待工作。 4.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制度》,积极收集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药品不良反应资料,并做好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5.做好药师下临床工作,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危重病例讨论及院内重大抢救工作。以药物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协助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以达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6.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的药物经济学和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

工作;做好上市后药品的药物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特别是对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要做到经常分析和研究。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至少每半年进行合理用药分析。其分析结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指标之一。 7.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咨询工作,对医护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提出的用药问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对不能当场回答的问题应留下病人的联系方式.查到确切资料后再提供给病人。 8.做好合理用药宣传工作,利用《健康宣传栏》及到社区讲学等形式,向病人和社会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主办《药讯》,向临床医护人员宣传合理用药资料和新药情报,以促进全社会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