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_陈继新
糖尿病肾病从_痰瘀_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

要考虑肺炎发生的可能性[2]。
该病例整个病程贯穿发热症状,无咳嗽、无明显肺部体征,临床上很容易继续以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当治疗3 4天后,热不退,应考虑到不典型咳嗽肺炎,及时辅以胸X 片以明确诊断,以免耽误病情。
患儿病程稍长,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出现腹泻现象,中医认为,抗生素乃属寒凉,久用必伤及脾阳,脾不化津液,乃滋生痰湿,影响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湿从内生,湿热相结,又肺合大肠相表里,乃发为泄泻。
故予葛根芩连汤以清热利湿,葛根轻清升发,止利兼透邪;黄芩、黄连厚肠止利。
小结小儿典型肺炎,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肺炎没有明显的咳嗽病史,可以高热、腹泻等为主要症状,也可为幼儿急疹并发肺炎,肺部听诊均无明显体征。
也有报道不典型咳嗽肺炎以腹痛、呕吐、口炎、结膜炎、中耳炎、皮疹、多汗等为主要症状[2],不典型肺炎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故应及时结合胸片、临床新发肺外症状、体征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1]杨显贵.小儿不典型肺炎78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04(02):165-166.[2]郑光强.小儿不典型咳嗽肺炎69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2010,21(19):89-90.[3]顾建月,姚蕾.幼儿急疹51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67.[4]叶光华,喻林升,张益鹄,等.幼儿急疹误诊误治死亡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2):1009-1010.[5]全美洁.幼儿急疹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D ].重庆医科大学,2012.(本文校对:平伟收稿日期:2014-01-13)糖尿病肾病从“痰瘀”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程汉桥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痰瘀;脾肾亏虚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4.11.085文章编号:1003-8914(2014)-11-2398-02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后便持续不断地向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为引起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通补兼施论治老年糖尿病

从通补兼施论治老年糖尿病 【关键词】通补兼施;,,老年糖尿病;,,脾肾;,,淤血痰浊 摘要:从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其与脾肾的密切关系,与淤血痰浊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特点。该病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治疗当施以通补兼施法。
关键词:通补兼施;老年糖尿病;脾肾;淤血痰浊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其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糖尿病,中医多按“消渴〞病进行辨证施治。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阴津亏虚,燥热偏盛,治疗多以养阴清热生津为主。随着现代医家的不断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本病更应该重视通补兼施法在治疗上的运用,将通脉道水道和补益相结合,补气尤以补脾肾之气为要,通脉道水道尤以通淤化痰除湿为要[1]。目前通补兼施法在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很广泛。
1通补兼施法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理论渊源 1.1从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上看老年病是指老年人〔60岁以上者〕特发疾病和常见病而言。这些病在开展过程中都有衰老改变,病程长,并发症多,以虚证为主,老年糖尿病也是如此。衰老是个重要的致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脏腑的生理功能渐渐减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天年?篇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肢经脉空虚。〞许多病皆由人体老化、功能减退造成,可见,五脏皆虚被认为是老年脏腑病的生理的特点,在衰老的同时又感受了外邪,使疾病进一步开展,如?内经?所云人年老而“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引,乱而相引。〞?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因此,脏腑亏虚在老年糖尿病中起到关键作用。老年脏腑的病理虽以虚证多见,由于疾病的开展转化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实证,出现虚实夹杂证,多以正虚邪实为主。正虚多以脾肾亏虚为主的脏腑虚损;邪实多以血淤为主的淤血痰浊之滞。最后形成以虚实夹杂为主的病理状态,所以治疗上重视通补兼施法。 1.2老年糖尿病和脾肾的关系人体进入老年期以后,五脏六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尤以脾肾两脏的亏虚为主。中医学认为,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寿世保元?也指出衰老的病机是“真阳之精内乏和脾胃气弱。〞李东垣?脾胃论?中指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那么气促,憔悴,血气弱,皮毛枯槁。〞虞博老?医学正传?云:“夫人生之初,先生二肾,……是故肾元盛那么寿延,肾元衰那么寿夭。〞可见脾肾二脏在老年病中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消渴病和和脾虚密切关系的论述,?灵枢・邪气脏俯病形?云:“脾脉微小为消瘅。〞近代医家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上下。固中焦病,而累及脾也……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那么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那么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景岳全书?曰:“阳不化气那么水精不布,水不得火那么有降不升,所以真入膀胱而致饮一溲二。〞脾肾两脏,相互影响,脾虚及肾,肾虚及脾。老年糖尿病者脏腑亏虚,各种功能不断下降,脾失健运,肾失封藏,加之调摄失宜,又肾为水火之脏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那么虚火内生,上燔心肺那么多饮,中灼脾胃那么消谷,或命门火衰,固摄失调,气化不能而小便量多,本病和脾肾关系密切[2]。
糖尿病中医辨治之新论

糖尿病中医辨治之新论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传统的观点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家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视为经典方法。
然则,五脏六腑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
近年来,许多人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从肝论治:《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中指出:"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明确了肝在消渴发病中的地位。
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分别从肝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病。
刘河间曾云"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陈修园认为消渴"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口不渴矣"。
从心论治:《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
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
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
所以,除了传统的"三消分治",我们更应该注意从肝肾心"三脏合治",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付糖尿病这个顽疾。
转载(第五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暨国家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大会)的这篇文章,是为大家了解更多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知识。
浅谈中医治糖尿病

浅谈中医治糖尿病作者:汤铁城来源:《老友》2020年第08期糖尿病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而导致以血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
其主要症状表现与中医的消渴中的多饮、多食、多尿相似,在生理、病理上均具有较高的同一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消渴”为症名、病名,以“燥热伤阴”为病因病机,以肺、脾(胃)、肾三脏为基本病位,以上消(损肺阴)、中消(捐胃阴)、下消(损肾阴)为三个互为联系的病变阶段。
中医常针对糖尿病的病机共性,以消除主症(渴)为目的,一般施用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并加用对药(如苍术配玄参降血糖、黄芪配山药降尿糖等)或特效药(如鸡内金、葛根、薏苡仁等),从先天、后天两方面滋养培本,进行“异病同治”。
笔者从医50余年,认为糖尿病并非纯虚,应是瘀浊痰湿互结、虚实交替多变的本虚标实的复杂动态过程,不可忽视体质差异、环境差异、病情差异,要从实际病情出发,侧重于灵活多变的“同病异治”,似乎更为有效。
益肺生津素体积热,必助心火亢旺,以致肺胃热盛,表现为易汗、倦怠、心悸等。
病在上焦,故名“上消”,属肺胃燥热、气阴两伤。
可通过益肺生津、消瘀散结来治疗。
以生脉散(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北五味子10克)加石斛、丹参、瓜蒌等为代表方,用水煎服。
或将上述药共研为末,用鸡蛋清调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焦渴甚者,或可合并黄芪六一汤(生黄芪、生甘草6∶1)化裁煎服。
亦可酌情选用黄芪汤(生黄芪、茯神、全瓜蒌、生地、麦冬、甘草)益气安神、养阴生津。
还可取乌梅60~100克,微炒后共研粗末,每晚取6~9克水煎去滓,加入香豉200粒左右,再次水煎去滓,于临睡时服之,可收敛肺气,有生津液之效。
清胃养阴脾阴不足,足阳明胃经积蕴燥热,令壮火散气不止,以致出现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多、大便坚硬等症状。
脾胃在中焦,属中土,是谓“中消”,属脾胃燥热、散气耗阴。
可通过滋阴润燥、生津固本来治疗。
以滋膵饮(生地30克、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山茱萸15克、生猪胰子10克切碎另用)为代表方,先将前四味水煎取过滤液,分两次用药液送服猪胰子碎片吞服。
(完整版)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完整版)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是由于气血亏虚、津液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因此,辨证论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因及病机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遗传因素、不良饮食惯、缺乏运动等。
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津液失调、阴虚火旺等。
分型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舌脉等情况,将糖尿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虚体质、脾胃虚弱、阴虚体质、肝胆湿热、痰湿阻滞等。
不同的辨证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1. 补中益气治疗:针对气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补中益气的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也能帮助补益气血,增加体质。
2. 健脾益胃治疗: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应注重调节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健脾益胃的食物。
可以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如山药、党参、炙甘草等,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加体质。
3. 养阴清热治疗:阴虚体质的患者常常伴有热症状,可以使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玄参、生地、麦冬等。
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也非常重要,以维护阴液。
4. 利湿解痰治疗:湿热体质的患者容易产生狭窄和阻滞,可使用利湿解痰的中药,如茯苓、木通、佛手等。
此外,适当改善饮食结构,减少油腻食物摄入,也有助于解痰。
注意事项1. 饮食调节:减少糖分的摄入,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量。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帮助平稳血糖。
2. 合理运动:适度运动可提高体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3. 心理调节: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结论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辨证类型的特点,针对性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节和适度运动,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中医辨治

2.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压和血脂目标值同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前期者体重应减轻5%-10%,并长久维持;
3. 推荐低脂、适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富含膳食纤维饮 食;
4. 高危糖尿病前期患者除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可考虑药品干 预,首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
糖尿病中医辨治
第22页22
1.脏腑病机论
津液代谢正常确保则需要肝之疏泄正 常、心之神宁脉畅、肺之通调有道、 脾之运化有权及肾之气化开合有司共 同协调完成。
《灵枢·五变》所言“五脏皆柔弱者,善 病消瘅”, 消渴病病机复杂,但总属阴 虚燥热、五脏病变造成精微津液代谢 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结果。
糖尿病中医辨治
糖尿病中医辨治
第1页
负责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 均到 达了我国领先水平, 其中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两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 先后在
全国关键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主编《中西 医结合内科手册》、《急症医学》等6部著作。 招收培养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硕士60余名。
糖尿病中医辨治
第15页15
糖尿病指南解析:
现行降糖治疗模式下经过主动有效降糖治疗难以有效降低糖尿病 患者大血管事件危险性。所以当前糖尿病防治策略主要应集中在 两个方面:
第一、在平稳适度降糖治疗同时综合干预糖尿病患者所并存其它 危险原因(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吸烟等);
第二、力争在糖尿病前期阶段主动干预,努力延缓甚至防止糖尿 病发生。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改进是最经济有 效干预办法。不过对于许多患者仅仅经过生活方式改进并不能获 取满意效果,所以需要给予必要药品干预。在常见降糖药品中,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被推荐为干预糖尿病前期理想药品。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视角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视角在我国,糖尿病被称为“消渴”。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肺燥、胃热、肾虚等症候。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辨证论治,旨在调理肺、胃、肾三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
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食物,如阴虚燥热型患者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麦冬、玉竹等;气阴两虚型患者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黄芪、党参等。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药物治疗。
中医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生津止渴的中药饮品、润肺降火的中药汤剂、滋阴清热的中成药等。
这些药物可通过调理肺、胃、肾三脏的功能,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同时,中医还注重运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治疗糖尿病,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再者,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
适当的运动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柔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我国,糖尿病被称为“消渴”。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肺燥、胃热、肾虚等症候。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辨证论治,旨在调理肺、胃、肾三脏的功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
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食物。
例如,阴虚燥热型患者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麦冬、玉竹等;气阴两虚型患者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黄芪、党参等。
药物治疗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如生津止渴的中药饮品、润肺降火的中药汤剂、滋阴清热的中成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PO、SO D1010肺功能测定等。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目前方向明确,已经开展的工作很多,加之在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准确分期分型确定之后,就一定可以将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上升到规范化、数据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并将使其便于科研观察,统计处理。
使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更加客观,加之应用西医的微观分析方法,使与支气管哮喘有关的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性介质等等的中医药研究客观化,那么目前单纯的以西医治疗哮喘治愈较低的状况必定会得到较大的改观,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必定会凸现出来,一个空前繁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新时期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1 李明华,殷凯生,朱栓立主编.哮喘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2 周肿瑛.哮喘杂谈.江苏中医.2000;21(8)∶13 史锁芳.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述评.江苏中医,2000;21(12)∶554 谷峰.脏腑辨证防治支气管哮喘研究述评.中医函授通讯,1999;18(1)∶225 张沛虬.支气管哮喘的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7;10(6)∶226 徐丽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西医分型关系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8)∶6927 柴秀娟,石玲,李君.哮喘病肺气虚与气道反应性关系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97;32(5)∶2198 武维屏.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29 沈自尹,胡国让,许得盛,等.补肾法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82(收稿:2002-08-07;修回:2002-10-26)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糖尿病陈继新 王建华 陕西省略阳县中医院(724300) 摘 要 从临床实践观察,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器虚损有关的综合病症,发病机理及转归与肺脾肾三焦对体内阴精水液的代谢失司有关。
以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
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为本,养阴治标,本标兼治。
自拟益气养阴平消汤为基本方,临床应用疗效确切,降糖效果明显,稳定持久,不易反弹优点。
主题词 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 糖尿病,根据临床特征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
中医学根据本病症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多、脂膏尿,身全消瘦,神疲乏力等,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为阴虚内燥,阴津亏耗为发病之本,燥热偏盛是发病之标。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认为糖尿病非单一疾病,而是与肺脾肾气虚,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以肺脾肾气虚为发病之本,津涸液燥为发病之标,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治本,养阴治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略陈述如下。
1 糖尿病肺脾肾气虚为本 津涸液燥为标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向》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医门法律》中亦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简而言之,“气者,生之根本也”。
气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与糖尿病的关系主要体现于:①气的推动作用。
气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代谢物的排泄。
若因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就有可能出现如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由此而引起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
②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固摄人体内精血津液,维持精血津液的正常循环,控制其分泌排泄量,气虚固摄无节制,则清浊不分,尿频、尿量增多、脂膏尿,由此而引起阴虚阳亢,津涸液燥之病证。
③气化作用。
气有促进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339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转化,如饮食物消化吸收,精血津液的生成输布转化,以及汗、尿液、粪便糟粕排泄等,都是由气化来体现,若脏腑气化失司,肺失通调水道,脾失“散精”,肾失“蒸腾气化”,便会出现体内精血津液亏少之内燥病症。
④气的温煦与防御机能。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精血津液液态物质的循行,全身肌表抗御外邪的侵袭,均依赖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活动。
如果气的温煦与防御功能低下,便会出现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血脉凝滞,易招致外邪入侵而病。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皮肤干燥骚痒,感邪致皮肤溃疡难易愈合,肢体不温怕冷等症,均与气虚脏腑功能低下不能温养肌肤,抗御病邪所致。
同时,从气的生成来源,是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后天脾胃水谷精气,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而成。
但是,人出生后主要依赖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平衡,任何一脏功能低下异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不足而出现气虚,导致体内精血津液物质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所以,糖尿病并非单一而孤立的疾病,而是与肺脾肾三焦多脏腑多系统有关的综合病症,脏腑功能盛衰,尤其是肺脾肾气虚在糖尿病的发生与转归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其全过程。
2 肺脾肾气虚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2.1 肺失敷布 治节无权 口渴多饮 肺位于上焦,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治节。
肺具有将脾胃转输的水谷精微物质或人体内水津代谢过程中,浊中之清敷布于皮毛,内而脏腑组织器官以得润养,若肺气虚,敷布治节无权,则津液直趋膀胱而为小便排出体外,由于水津排出增多,故有口渴多饮,虽饮水多,终不得用。
2.2 脾失运化 消谷善机 消瘦神疲 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主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与营养物质的重要源泉,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
”饮食(水谷)入胃后,经脾胃消化吸收,精微物质首先上输于肺,肺气宣发肃降,“清”者布散于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浊”者经皮毛与肾膀胱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体液的动态平衡,若脾气虚,不仅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且致胃纳代偿性亢,则多食善饥,因脾气虚,失于运化,则纳呆,不能“散精”于肌肉四肢,而消瘦神疲。
2.3 肾失蒸腾气化 尿频、脂膏 肾位于下焦,先天之本,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如李延 《脉诀汇辨》曰:“肾属下焦,统摄阴液。
”何梦瑶在《医碥》中亦说:“精髓血乳津液泪皆水也,并于肾。
”故有“肾者主水”。
体内阴精水液的代谢过程中,清者上升,浊者下降,皆离不开肾气蒸腾气化,若肾气(阳)虚,失于蒸腾气化,或失于固摄,便可出现小便频频,或尿中脂膏。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机理,关键是因于肺脾肾气虚,三焦元真固摄无力,体内阴精水液代谢失于动态平衡,最终形成阴虚阳亢,津涸液燥之病症。
3 糖尿病的治疗益气为本 养阴为标 本标兼治 糖尿病的治疗,传统医学多数强调首先辨别上、中、下消的主次,分别论治,但从临床实践观察,本病证有上消口渴多饮,必然有下消多尿或脂膏尿;中消多食,多有善饥,消瘦、神疲乏力,三消病症往往同时兼见,或同时减弱,尤其发病及病机转归中均程度不同存在或潜在着肺脾肾气虚的主要矛盾,被临床所忽视,所以,认为三消分别论治,以及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多有不符合临床实际。
从整体观辨论治,始终着眼于从肺脾肾气虚为主论治,益气为本,养阴为标,本标兼治,以恢复肺脾肾及三焦对精血津液代谢功能,对糖、脂肪、蛋白质精微物代谢平衡。
自拟具有补益肺脾肾之气,滋养其阴,本标兼治的益气养阴平消汤为基本方。
本方由生黄芪、太子参、山萸肉、山药、茯苓、葛根、泽泻、生地、花粉、玄参、五味、丹参、苍术、麦冬组成。
本方中以黄芪、太子参、山药、山萸肉为君,肺脾肾之气同补,恢复对精血津液的生成敷布治节,蒸腾气化功能,治其本,在《千金方》黄耆汤中以黄芪为君配伍治消渴,《方龙谭家秘》中以山萸肉伍人参治“小水不节,自遗不禁”;以生地、五味、花粉、玄参、麦冬养阴生津、润燥止渴为臣,以治其标,花粉入肺胃而生津润燥止渴之要药,有治“消渴之圣药”美名;葛根、茯苓、泽泻为佐,以升阳生津,益脾和胃利窍,且有小便多能止,涩者能通的双向调节作用;苍术、丹参为使,以苍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芳香醒脾助运,不致生地、玄麦等养阴滋腻之味碍脾胃之运化,丹参活血通络,以防气虚血瘀之兼证或并发症。
总之,本方具有肺脾肾之气同补,其阴同滋,健脾渗湿利窍,芳香悦脾助运,活340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4期血通络防瘀。
从现代医学研究,方中苍、玄、泽、茯等味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参芪等味既能降低血糖,又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临床辨证随症加减: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酌加生牡蛎、杜仲、夏枯草、怀牛膝、钩藤;伴有胃瘫纳呆加炒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伴肌肤疼痛瘙痒者,酌加白蒺藜、白鲜皮、银花、蝉蜕以祛风止痒;胸闷心悸酌加郁金、菖莆;口渴较甚加芦根、知母以生津止渴;大便秘结酌加牛蒡子、火麻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糖尿病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水浊内停,瘀血内生,发为水肿者,本方去生地、麦冬、玄参,加熟地、益母草、玉米须、巴戟天等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伴皮肤溃疡加银花、野菊花、鹿角霜、穿山甲之类以清热解毒生肌。
总之,糖尿病对患者最有威助之处,并不在于糖尿病本身,而是其众多的并发症,是防治的重点,从中医整观辨证论治,以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不仅疗效确切,降糖效果明显,且稳定持久,不易反弹优点,从肺脾肾气虚论治,益气为本,使肺气宣降治节,脾气健运,肾气蒸腾气化固摄,三焦气机枢纽调畅,升降有序,则津液自生,消渴乃愈。
4 典型病例 冉某,男,63岁,退休干部。
初诊:2000年7月12日。
自述近1月以来,口渴欲饮水,小便较前明显增多,夜间更著,食欲量较前增多,却渐渐消瘦,神疲乏力,体重原99kg,现在79.5kg,因患有脉管炎,曾于2000年4月31日查血糖为 6.2mmo l/L,肝功、肾功、血脂均正常。
刻诊: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体虽胖但较患病前明显消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腻白,脉沉缓。
化验血糖18.1m mol/L,尿糖++++,肝功、肾功正常,血压130/80m m Hg。
诊断:糖尿病(中医:消渴)。
中医辨证分析,此肺脾肾气阴两虚兼瘀血阻络。
治法:益气养阴润燥,佐以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生黄芪、花粉、生地、丹参各30g,山萸肉、芦根各20g,山药、葛根各18g,太子参、麦冬、苍术、泽泻、五味、知母、茯苓各15g。
用法:5剂水煎服,每日1剂。
2诊:7月18日。
自述服上药后,神疲乏力、口渴、尿频明显好转,食欲量较前减少,体重78kg,大便正常,舌体边有齿痕、舌淡苔薄腻,脉沉缓。
以上方加水蛭10g。
每日1剂水煎服。
3诊: 7月27日。
自述精神好,基本不觉乏力,休息好,无明显口渴,小便平常,体重79kg,舌淡苔薄,脉沉细。
化验血糖12.8mmo l/L,尿糖(++)。
继续服用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
4诊:8月22日。
精神好,无明显神疲乏力,无口渴多饮,小便正常,化验血糖 6.75m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