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最新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最新版)

1、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显示屏数码点亮。

2、选择测试电流量程开关25A,当开关按下时为25A量程,此时显示屏电阻十位小数点点亮。时间为60秒。

3、将电流调节旋钮逆时针退至零位。将红色测试夹的黑线端接A,红色测试夹的红线端接a;黑色测试夹的黑线端接B,黑色测试夹的红线接b。

4、将两组测量线的夹子端分别接被测物的测试点。

5、定时测量:

将仪器置“复位”状态;

按下定时开关至开位置,设置时间为60秒;

按动启动按钮,测试灯亮,显示屏计数器开始倒计数,调节电流调节旋钮并观察显示电流值至所选择的电流值,然后读下显示屏显示之电阻值,当被测物的接地电阻大于该电流档所设定的电阻报

警值时,仪器即发出声光报警,反之,则不报警。测试时间终了,自动切断回路电流,即可将测试夹从被测物上取下,以备下次测量。

本仪器具有过电流保护功能,当回路电流超过30A时,仪器发出过电流指示(过电流灯亮),并自动切断回路电流,按动“复位”按钮,可取消报警状态,并将“电流调节”旋钮逆时针旋小一些,以备下次测量。

6、手动测量

将定时开关置关状态;

按动启动按钮,测试灯亮,调节电流调节旋钮并观察显示屏电流值至25A,然后读下显示之电阻数据,当被测物的接地电阻大于该电流所设定的接地电阻报警值,仪器即发出声光报警,反之,则不报警。如需停止测试,则按动“复位”按钮,“测试”灯熄灭,回路电流即可切断,将测试夹从被测物上取下,以备下次测量。

测试电阻值不应超过0.1Ω。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钣金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钣金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编制:刘桂强 审核: 批准: 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发放范围:车间、生产部、技术部、档案室各一份

一、目的 规范钣金结构件的检验标准,以使各过程的产品质量得以控制,保证本公司的产品质量,从而使我公司的产品让顾客满意。。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钣金结构件的检验,图纸和技术文件并同使用。当有冲突时,以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为准。 三、引用标准 本标准的尺寸未注单位皆为mm,未注公差按以下国标IT13级执行 GB/T1800.3-1998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1800.4 -1998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未注形位公差按GB/T1184 –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执行。 四、原材料检验标准 1.金属材料 1.1钣材厚度及质量应符合国标,采用的钣材需出示性能测试报告及厂商明。 1.2材料外观:平整无锈迹,无开裂与变形。 1.3 尺寸:按图纸或技术要求执行,本司未有的按现行国标执行。 2.塑粉

2.1塑粉整批来料一致性良好,有出厂证明与检验报告,包含粉号、色号以及各项检验参数。 2.2试用后符合产品要求(包括颜色、光泽、流平性、附着力等)。3通用五金件、紧固件 3.1外观:表面无绣迹、无毛刺批锋,整批来料外观一致性良好。3.2尺寸:按图纸与国标要求,重要尺寸零缺陷。 3.3性能:试装配与使用性能符合产品要求。 五、工序质量检验标准 1.冲裁检验标准 1.1对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尖角、棱边、粗糙要做去除毛刺处理。 1.2图纸中未明确标明之尖角(除特别注明外)均为R1.5。 1.3冲压加工所产生的毛刺,对于门板、面板等外露可见面应无明显凸起、凹陷、粗糙不平、划伤、锈蚀等缺陷。 1.4毛刺:冲裁后毛刺高L≤5%t(t为板厚)。 1.5划伤、刀痕:以用手触摸不刮手为合格,应≤0.1。 1.6平面公差度要求见表一。 附表一、平面度公差要求 表面尺寸(mm) 变形尺寸(mm) 3以下±0.2以下 大于3小于30 ±0.3以下 大于30小于315 ±0.5以下

交联度测试及剥离强度实验报告

交联度测试报告汇总 介于对车间层压组件的气泡、脱层现象,本组人员对1#2#车间的层压机进 行了全面的交联度进行测试。其中包括1#车间6台奥瑞特11台博硕层压机(13#做认证组件)以及2#车间9台日清纺层压机。 实验方法: 在层压机A级16点取1、5、9、13四个点进行交联度测试(参数为:140℃层压时间660S) 77.78%。其中奥瑞特不合格率为:33.33%,博硕的不合格率为16.66%。由此可 见奥瑞特层压机的交联度不合格率高于博硕层压机。 根据数据分析其中交联度在60-69为1.39%;70-79为31.94%;80-90为55.55%;90以上为11.11%。其中奥瑞特交联度的平均值为88.16,平均温度为138.98℃;博硕层压机的交联度为79.89,平均温度为137.39℃.由此可见奥瑞特温度高于博硕,导致奥瑞特层压机交联度高于博硕。 由此可见不合格交联度的数据集中偏高,结合5#层压机的温度(温度测试 取9点,单位℃)分别为:141.223、142.243、141.411、141.062、141.089、141.598、142.672、142.511,温度普遍偏高,平均温度为141.726,初步分析为导致5#机 交联度偏高的原因。17#层压机为平均交联度最低为74,相对应温度为136.96、137.121、136.504 、137.442、137.228 、137.71、137.389、136.049,平均温度为137.05。初步分析为温度偏低造成17#层压机交联度过低。 将奥瑞特与博硕所得数据汇成曲线图如下:

由图表现得曲线图可得:奥瑞特最高交联度为94,最低为84;博硕层压机最高交联度为93,最低为69.由此可见奥瑞特交联度的变化幅度低于博硕。同时可见同一位置的交联度奥瑞特的波动比博硕平缓。 9台,合格率为:55.55%,根据数据分析其中交联度在60-69为2.78%;70-79为13.89%;80-90为72.22%;90以上为11.11%。其中日清纺交联度的平均值为84.63,平均温度为146.557℃。 将日清纺所得数据汇成曲线图如下:

手持指针式推拉力计操作规程

手持指针式推拉力计操作规程 (ISO45001-2018/ISO9001-2015) 1.0目的: 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避免仪器和产品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坏,提高产品测试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2.0范围: 2.1该操作规范适用于公司型号为SN系列手持指针式推拉力计的使用。 2.2该仪器适用于公司产品的推拉负荷值测试. 3.0职责与权限: 3.1使用部门:使用人员负责日常仪器的点检;使用人员严格按此规范正确操作。 3.2质量中心:负责仪器的校验计划安排和实施校验. 4.0测试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测试用接头夹具,安装到推拉力计上. 4.1拉力(PULL)测试:将附属的拉力用夹具安装到标示拉[PULL]端的中心棒上. 4.2推力(PUSH)测试:从附属的推力夹具中,选择合适的测试用夹具,安装到标示[PUSH]端的中心棒上. 4.3延长棒的利用:无法接触到被测物时,利用附属的延长棒来安装夹具.注意:使用延长棒测试时,被测物与推拉力计需在同一直线上,假如不在一直线上时,将无法测得正确的荷重值. 4.4切换旋钮的确认及操作方法 4.4.1荷重峰值[PEAK]—连续荷重[TRACK]的切换

将切换旋钮轻轻的往下压后同时往左方向回转,使旋钮的“·”标记在连续荷重[TRACK]位置上. 4.4.2连续荷重[TRACK]--荷重峰值[PEAK]的切换 将切换旋钮往右方向回转,此时旋钮弹出,旋钮的“·”标记在荷重峰值[PEAK]位置上. 4.4.3测试后的注意事项 测试完成后切换旋钮的“·”标记,请置于荷重峰值[PEAK]的位置.如果切换旋钮长期置于连续荷重[TRACK]位置的话,则内部置零弹簧片使用寿命将会变短. 4.5刻度盘调整 4.5.1请确认指针是否对准刻度盘的[0].如果没有对准,请旋转刻度调整圈,刻度盘会一起动作,使指针对准[0]位. 4.5.2本仪器垂直旋转使用时,特别在安装有夹具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施加负载,指针也会偏向一边,这是因为本仪器及夹具的自重原因.旋转刻度调整圈使刻度盘的[0]与指针对准,这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无影响. 注意:如经常对本仪器施加超过最大测试荷重范围的负载时,荷重检出机构的弹性力将会逐渐劣化,导致无法检出正确的荷重值.使用时请注意不要施加超过最大荷重范围的负载,以维护本仪器的使用寿命. 5.0测试 测试时请用双手牢固地握住推拉力计或将推拉力计安装于合适的机台做测试.测试时请将被测试物和推拉力计置成一直线再执行测试,被测试物和推拉力计若没有成一直线,则测试时将无法得到正确的荷重值. 6.0切换旋钮的活用和指针的动作

可靠性测试规范

手机可靠性测试规范 1. 目的 此可靠性测试检验规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挖掘由设计,制造或机构部件所引发的机构部分潜在性问题,在正式生产之前寻找改善方法并解决上述问题点,为正式生产在产品质量上做必要的报证。 2. 范围 本规范仅适用于CECT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手机电气特性测试。 3. 定义 UUT (Unit Under Test) 被测试手机 EVT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est) 工程验证测试 DVT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 设计验证测试 PVT (Product Verification Test) 生产验证测试 4. 引用文件 GB/T2423.17-2001 盐雾测试方法 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Ab:低温) GB/T 2423.2-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Bb:高温) GB/T 2423.3-199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Ca:恒定湿热) GB/T 2423.8-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自由跌落) GB/T 2423.11-199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试验Fd: 宽频带随机振动) GB 3873-8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手机成品检验标准》XXX公司作业指导书 5. 测试样品需求数 总的样品需求为12pcs。 6. 测试项目及要求 6.1 初始化测试 在实验前都首先需要进行初始化测试,以保证UUT没有存在外观上的不良。如果碰到功能上的不良则需要先记录然后开始试验。在实验后也要进行初始化测试,检验经过实验是否造成不良。具体测试请参见《手机成品检验标准》。 6.2 机械应力测试 6.2.1 正弦振动测试 测试样品: 2 台

标志(丝印)、标签的耐磨试验作业指导书

丝印附着力试验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WD/JS-JY-01-22 版本:A版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状态: 修订页

1. 适用范围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电器。 2. 参考标准 IEC/EN60335-1、的第7章 3. 试验的主要设备 4. 试验的说明 标志应清晰易读并持久。经过试验后,标志仍应清晰易读,标志牌应不易揭下并且不应卷边。 5. 试验前的准备 检查设备和仪器是否符合本项目试验要求; 接到样机后,准备样机资料和检测记录; 将样机状况、样机标识内容及有关技术参数填写在检测记录上。 6. 试验方法及判定 拇指测试 条件:实验样品5PCS以上 实验程序:取样品,用拇指放在印刷的图片上,以3+-0KGF的力来回檫试15次。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缺口/断线/油墨粘附不良等,否则为不合格。 75%酒精测试 条件: 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白棉纱布 3、75%的酒精 4、+-0KGF的制具 实验程序:将的制具的底部绑上白棉纱布,蘸上75%的确酒精,然后再用白棉纱布在印刷的图案上往返30个来回(约15SEC)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有脱落/缺口断线/油墨粘附不良等,可允许颜。 +-0KGF的制具,色淡,但印刷图案应清晰不模糊,否则为不合格。 95%酒精测试 条件: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白棉纱布 3、95%的酒精

4、+-0KGF的制具 实验程序:将的制具的底部绑上白棉纱布,蘸上95%的确酒精,然后再用白棉纱布在印刷的图案上往返30个来回(约15SEC)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有脱落/缺口断线/油墨粘附不良等,可允许颜。 +-0KGF的制具,色淡,但印刷图案应清晰不模糊,否则为不合格。 810胶带测试 条件:1、试验样品5PCS以上 2、810胶带 实验程序:将810胶带完全的黏贴在丝网印刷上,然后以45度角的方向迅速拉起胶带,连续测三次。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缺口/断线。 3M600胶带测试 条件: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2、250胶带 实验程序:将3M600胶带完全的黏贴在丝网印刷,以45度角的方向迅速拉起胶带。只需测试一次。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缺口/断线。 250胶带测试 条件: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250胶带 实验程序:将250胶带完全的黏贴在丝网印刷,以45度角的方向迅速拉起胶带,连续进行三次。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缺口/断线。 汽油擦拭测试 条件: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白棉纱布 3、汽油混合液(汽油:75%酒精=1:1) 4、+-0KGF的制具 实验程序:将的制具的底部绑上白棉纱布,蘸上汽油混合液,在印刷的图案上往返30个来回(约15 SE 实验判定:制品印刷图案不可有脱落/缺口/断线/油墨粘附不良等,可允许颜色偏淡,但印刷图案应清晰不模糊,否则为不合格。 正己烷擦试测试 条件:1、实验样品5PCS以上 2、白棉纱布 3、正己烷 4、+-0KGF的制具 实验程序:将的制具的底部绑上白棉纱布,蘸上正己烷溶液,在印刷的图案上往返30个来回(约15 SEC

Removed_涂层附着力检测作业指导书

工艺文件 涂层附着力检测作业指导书WT00000000-54640 XX公司 2010-09-01

共 4 页第1页 工艺文件编号WT00000000-54640 XX公司 涂层附着力检测作业指导书代替WPT00-54020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钢铁表面涂层、不锈钢表面涂层和铝合金表面涂层附着力检测。 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划格试验法,对漆膜附着力进行检测。可用于现场定性评判单层涂膜或多层涂膜与基底面附着力的大小;也可评定多涂层体系中各道涂层从其它底层涂层脱离的抗性。 本试验方法不适用于涂膜厚度大于250μm的涂层,也不适用于有纹理的涂层。 本试验可以在专门制作的试板上进行,也可以在待测产品的内表面进行。 2 引用标准 GB-T 4957-2003 非磁性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涡流法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 GB/T9286—1998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9271—2008 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 3 仪器材料 3.1 BYK划格试验器、 配备符合DIN/ISO标准、A-5126型划格试验器刀头(刀齿间距为2mm)和A-5128型划格试验器刀头(刀齿间距为3mm)。 3.2 清洁用刷子和钢直尺 3.3特氟龙粘胶带 宽25mm,粘着力(10±1)N/25mm。 3.4 目视放大镜 手持式、放大倍数为2倍或3倍。 4检测前准备 编制会签 校核标准化

共 4 页第2页 工艺文件编号WT00000000-54640 XX公司 涂层附着力检测作业指导书代替WPT00-54020 编制会签 校核标准化

集团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标准修订稿-新版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标准 (修订稿)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六日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标准》 编写委员会 主任:张晓鲁 副主任:胡建东吴金华杨存龙 委员:李启钊王怀志孙玉军庞秀兰桑振海李贵信主编:吴金华杨存龙 副主编:李启钊庞秀兰 编写人员:张治卢刚崇锋王雪松董鹏 评审人员:李建勋汪毅徐永邦唐超莫玄超 桑振海付励张雄刘蕾 韩晓冉曹继福严海燕张效乾刘立峰 陈文凯雷力靳旭东徐振兴

前言 为加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光伏发电站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管理工作,规范光伏发电站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监造、验收程序,确保光伏发电站建设与生产运营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有关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水电与新能源部提出、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检验标准(修订稿) 目录 1总则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工厂检验 (2) 4出厂检验 (12) 5电站现场检验 (13) 6组件送实验室质量检验 (15) 附录 GB/T 2828.1-2003 抽样方法 (16)

1总则 1.1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 公司所属或管理的新建和改扩建的光伏发电站工程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质量监造、检验、验收。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国内的各地区光伏发电站用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下简 称组件)的质量检验验收。本标准中的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包括单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和准单晶太阳电池组件。 1.3本标准所列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三种检验,即工厂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和电 站现场检验。 1.4本标准依据国家、行业现行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编制。1.5本标准未涉及的范围,执行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年代的引用文件,仅注明年代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年代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EC 61730.1-2004 光伏组件安全认证第1部分:光伏组件的安全性构造要求 IEC 61730.2-2004 光伏组件安全认证第2部分:实验要求 IEC 61215 2005-4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UL1703-2004 平板光伏组件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 抽样计划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9535-1998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GB/T 18912-2002 光伏组件盐雾腐蚀试验 GB/T 19394-2003 光伏(PV)组件紫外试验 GB/T 20047.1-2006 光伏(PV)组件安全鉴定第1部分:结构要求 GB/T 6495.1-1996 光伏器件第1部分: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 GB/T 6495.2-1996 光伏器件第2部分: 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 GB/T 6495.3-1996 光伏器件第3部分: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及标准光谱辐照 度数据

推拉力计内校作业指导书

推拉力计内校作业规范

1.目的﹕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使校准作业规范化,程序化,特制定以规范; 2.范围﹕制程中所有的推拉力计均属之 3.责任部门﹕生技课 4.相关部门:检测设备使用单位 5.定义﹕温度23度+/-5度,湿度60%+/-10% 6. 标准器件:标准砝码(1g-200g、1Kg-5kg) 7. 辅助器件:无 8.内容﹕ 8.1如果是煤数显推拉力计首先检查电池是否购电,否则及时更换后再进行校验工作; 8.2量程为1000g的推拉力计校验 8.2.1推力的校验 8.2.1.1先将推拉力计倒置在水平、无风的台面上; 8.2.1.2用2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1; 8.2.1.3用5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2; 8.2.1.3用1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3; 8.2.1.3用2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4; 8.2.1.3用5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5; 8.2.1.3用10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6; 8.2.2拉力的校验:将推拉力计垂直放在水平无风的台面上,然后按推力校验的量程将砝码 挂在推拉力计上,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 8.2.3示值变动性测试,取500g 8.3量程为2000g的推拉力计校验 8.3.1推力的校验 8.3.1.1先将推拉力计倒置在水平无风的台面上; 8.3.1.2用2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1; 8.3.1.3用1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2; 8.3.1.3用2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3; 8.3.1.4用5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4; 8.3.1.5用1000g的标准砝码放在上面,记下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G5;

钢筋锈蚀性状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筋锈蚀性状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钢筋锈蚀性状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为使测试人员在做钢筋锈蚀情况检测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 二、适用范围 适用以PS-6型钢筋锈蚀测定仪采用半电池电位法来定性评估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锈蚀性状,适用于带涂层的钢筋以及混凝土已饱水和接近饱水的构件检测。 三、检测依据 3.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3.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3.3《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 四、主要仪器设备 4.1 PS-6型钢筋锈蚀测定仪 4.2 HC-GY61型一体式钢筋扫描仪 4.3 温度计 五、检测前的准备 5.1 PS-6型钢筋锈蚀测定仪和HC-GY61型一体式钢筋扫描仪应通过技术鉴定,并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 5.2 PS-6型钢筋锈蚀测定仪由铜-硫酸铜半电池(以下简称半电池)、电压仪和导线构成。 5.2.1 铜-硫酸铜半电池 铜-硫酸铜半电池,它由一根不与铜或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的刚性有机玻璃管、一只通过毛细作用保持湿润的多孔塞、一个浸泡在刚性管里饱和硫酸铜溶液中的紫铜棒构成,如下图5.2.1所示,饱和硫酸铜溶液应用分析纯硫酸铜试剂晶体溶解于蒸馏水中制备,溶液应清澈且饱和,应使刚性管的底部积有少量未溶解的硫酸铜结晶体,此时可以认为该溶液是饱和的。 铜-硫酸铜半电池在温度为25℃时,与氢电极参照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37V,其温度数为0.9mV/℃。

图5.2.1 铜-硫酸铜半电池剖面图 5.2.2 电压仪 电压仪应具有采集、显示和存储数据的功能.满量程不宜小于1000mV,在满量程范围内的测试允许误差为士3%。 5.2.3 导线 用于连接电压仪与棍凝土中钢筋的导线宜为铜导线.其总长度不宜超过150m、戴面面积宜大于0.75mm2,在使用长度内因电阻干扰所产生的测试回路电压降不应大于0.1mV。 5.2.4 导电溶液 为使铜/硫酸铜电极与混凝土表面有较好的电接触,在水中加适量的家用液态洗涤剂(约2%),可提高与混凝土表面附着力,湿润效果更好。 5.3 半电池的电连接垫应预先浸湿,多空塞和混凝土构件表面应形成电通路。 5.4 硫酸铜溶液应根据使用时间给予更换,更换后宜采用甘汞电极进行校准。在室温(22±1)℃时,铜-硫酸铜电极与甘汞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应为(68±10)mV。 5.5 HC-GY61型一体式钢筋扫描仪检测前应采用校准试件进行校准,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10-50mm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的允许误差为±1mm,钢筋间距检测的允许误差为±3mm。 六、测区的布置 在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上可布置若干测区,一般选择能代表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的锈蚀外观表征的结构及构件部位作为测区,每种条件的测区数量不宜少于3个,测区面积不宜大于5m ×5m,并按正确的位置编号。每个测区应采用矩阵式(行、列)布置测点,依据被测结构及构件的尺寸,宜用100mm×100mm-500mm×500mm划分网格,网格的节点为电位测点,测区中的测点数不宜少于20个。 在测区上一般布置200mm×200mm的测试网格,矩阵形成一般为7(行)×7、6×7、5×7

层压工艺规程

1标题: 组件层压工艺作业规程 2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组件车间层压工序 《层压作业指导书》 3责任: 3.1所有操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本文件进行操作; 3.2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相关技术人员反应,相关技术员及时提供帮助。 4内容: 5.1 每天上班在打扫卫生后,检查设备是否完好,电、气路是否通畅安全。 5.2开启空压机电源,按下开关,使之进行空气压缩,待空气压力表从0增加至8(单位:Kg/cm2)后,增加变缓,压缩停止。 5.3开启层压机电源,依次按下层压机操作台上的电源开关、热油泵开关、加热开关、机械泵开关、循环水开关(博硕),进行预热,层压机的温度设定应由专人来负责。 5.4 在正式层压之前,要空运行不少于一个循环,目前暂定两个循环。在空运行中操作者细心观察仪表的温度指示情况是否稳定,真空泵运行的振动、声响有无异常,并作好记录。 5.5 只有空运行正常之后才能正式层压,在层压最先两块层叠件时,必须至少有一人在注意观察整个层压运行的各个环节是否正常,并仔细观察层压后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班组长和相关技术人员协调解决。 5.6 为防止电池片整体偏移,在层压之前,每件层叠件都要确认一下电池片左右、前后的边缘距离;铺上层高温布时,一定要平铺,不要在铺好后再上下扇动或水平方向拉扯。 5.7 两套高温布交换使用,高温布要分清上下、正反面并在上面做好明显标记一边区分,组件上面的那一块始终要在上面,指定面朝向组件要始终朝向组件,同理、组件下面的那一块始终要在下面,指定面朝向组件要始终朝向组件不能随意更改。替换下来的高温布必须清理干净粘附的EV A,特别是中间位置的残留污物,清理干净后卷好放入存放箱内待用。 5.8层压操作 5.8.1 在电子表盘上设定指定温度,抽空时间,层压时间(充气时间视充气气压而定,使上室真空指示表指针在0.04Mpa±0.02Mpa之间,一般充气时间为40秒至1分30秒),等待台面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分别测定各机温度并记录。

可靠性测试规范之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核准: 审核: 作成:袁媛 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版 本 B0 制订部门 品质部 页次 1/7 生效日期 2020.05.11 1. 0目的 指导作业,规范操作,提升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及可信赖性。 2. 0范围: 所有需要盐雾测试的产品。 3. 0定义: 盐雾试验:利用盐水喷雾腐蚀来检验和鉴定电镀层封孔性之好坏,以及对镀层耐腐蚀性和对基 体保护性能的测试;或试样无表面处理时本身耐腐蚀的能力。 4. 0权责 品管部负责取样、测试、判定。 5.0设备、药品及操作条件 5.1盐水喷雾试验机 5.2氯化钠(分析纯)溶液(5%)、溶液使用纯水配制,紧急时可使用纯净水替代。 5.3操作条件 项 目 试 验 中 备 注 盐水质量百分比浓度(%) 5±0.1 盐水不得重复使用 盐水PH 值 6.5-7.2 测定收集的盐雾溶液 压缩空气压力(kgf/cm 2) 1.00±0.1 经过现场校验和认证 喷雾量(ml/80cm 2/hr) 1.5+0.5 连续不得中断,至少8H 以上 压力桶温度 47±20C 试验室温度和湿度 35±20C,90% RH 以上 样品放置角度 15°-25° 附角度参照图 试验时间(hr) 参考本文件7.0条款 6.0 试验 6.1试样准备: 在试样准备以及试验结束取样观察全过程中,不可裸手接触试样,应全程戴一次性手套或 手指套,以保护试件电镀面不被汗渍及其它外来物污染。在用手套或手指套防护下,将镍片用双面胶粘在治具上,单个产品间距不少于20mm 。 6.2试样摆放: (1)试样不应摆放在盐雾直接喷射到的位置。

核准: 审核: 作成:袁媛 盐雾试验作业指导书 版 本 B0 制订部门 品质部 页次 2/7 生效日期 2020.05.11 (2)在盐雾试验箱中被试面与垂直方向成15°~ 25°,并尽可能成20°,对于不规则的试样, 例如整个工件都是被试面,也应尽可能接近上述规定。 -带材测试:带材对折30°~50°之间,垂直放置在盐雾箱内。 20° 40° -镍片测试:借助辅助治具,确保试样被试面与垂直方向成15°~ 25° (3)试样可以摆放在试验箱不同水平面上,但不能接触箱体,也不能相互接触,单个试 样件间距不得小于20mm 。试样或其支架上的滴液不得落在其他试样上。 6.3 试验后试样的处理: (1)试验结束后取出试样,用温度不高于40℃的清洁流动水轻轻清洗以除去试样表面残留 的盐雾溶液,接着在距离试样约300mm 处用气压不超过300kPa 的空气立即吹干.或者 清洗后用无尘布轻轻吸干试件表面水份. 电镀面 错误摆放方式试件表面水渍印 试件不可纵向放 置上下间会滴液 L 型电镀面 电镀面

2020年 层压机停、复机作业指导书程序-工艺部 -三级文件-安全作业管理

层压机停机及复机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Q/HRHM-PE-024 共3 页第 1 页工具名称测温仪版本号:A/0 操作步骤一、目的 为了控制停、复机过程中设备正常,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良好的维护设备。 二、内容 2.1 层压机短暂停机 2.1.1 定义 短暂停机包括层压机待料、维护保养等层压机正常停机2小时以内。 2.1.1 内容 1、停机 如下图,在手动状态下点击“真空泵启动”,按下“回原点”按钮,高温布自动铺设在层压机加热板,待人机界面的“原点位置”显示为红色后,按下“关盖”按钮,层压机自动关盖,直至“关盖到位”显示为红色,放开“关盖”按钮,点击“真空泵停止”,真空泵关闭,此时作业员方可离岗。 (一) 若停机时间较长,可点击“加热停止”,以节约用电。 2、短暂停机后复机 1)点击“真空泵启动——上真空——下充气——开盖”,待“开盖到位”显示为 红色后放开“开盖”按钮,同时检查起源压力值是否在0.5MPa—0.8MPa内、 压力表指针是否能打到两个极限位置,点击“回原点”,待“原点位置”显示 为红色,层压机可进行正常操作。 2)使用测温仪对四块加热区域进行点检,与人机界面显示进行比较,若实测温 度不在要求温度偏差范围内,则联系设备维修人员进行补偿或维修。 在层机上下腔处于真空状态时,如果要关闭真空泵,应该首先关闭上下腔真 空阀门,否则会使真空泵油反吸进层压机。 层压机停机及复机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Q/HRHM-PE-024

共 3 页第 2 页工具名称测温仪版本号:A/0 注 意 事 项 2.2层压机长时间停机 2.2.1 定义 长时间停机:层压机停止层压、维护保养、切断电源超过2小时以上。 首压:层压机在正常条件下由工艺工程师确认后层压的第一块组件。 次压:首压检验合格后紧接着层压的两块组件。 2.2.2 内容 1、停机 手动状态下将层压机上盖开盖到位(此时真空泵自然停止),点击“加热停止”,将高温布回原点停留在加热板下方初始位置,使用铁铲清理层压机加热板及上盖硅 胶皮上的EV A残留物,待油箱温度自然冷却至80℃以下后,高温布回原点至加热 板上,关盖到位,点击“油泵停止”,关闭钥匙开关,切断电源。 2、复机 1)打开层压机电源,打开人机界面钥匙开关,检查油泵注油高度,若低于最 低标线时,应联系设备维修人员进行添加;检查无误后,手动状态下点击 “油泵启动——加热启动”层压机开始预热,待油泵温度达到80℃后方可 开盖,以免层压机上盖密封圈脱落。 2)将手动状态分别点击“真空泵启动——上真空——下充气”,待压力表指针 偏向“0”后,点击开盖,层压机自动开盖到位,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点 击“回原点”,检查高温布是否能回到两个初始位置(即加热板上和加热板 下的两个准备动作位置,同时人机界面的“原点位置”显示为红色,若无 法回到初始位置,及时联系设备维修人员进行修理。 3)按下进料带与出料带旁的“点动”按钮(如图二中的白色按钮),检查进料 带与出料带是否能正常输送,是否走位,同时在按“点动”按钮时用手遮 挡层压机出料带末端光栅(如图三),是否在手遮挡时层压机出料带是否停止 转动,若无法得到控制,及时联系设备维修人员。 (一)(二) 层压机停机及复机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Q/HRHM-PE-024 共 3 页第 3 页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修订日期修订 单号 修订内容摘要页次版次修订审核批准 2011/03/30 / 系统文件新制定 4 A/0 / / / 批准:审核:编制:

电热膜可靠性试验作业指导书 序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 1 功率试验开始时记录好功率,测试完成后与开始 功率对比。不能超出+5/-10的标准。 功率测试仪 2 绝缘强度耐压连接线线芯表面镀锡,剥线时切口整齐。芯 线于金属膜之间施加交流电1500V,5mA, 50HZ,历时3S不击穿。 用耐压测试仪测试 2 浸水耐压测试将发热组件一半浸入水中,铆接处露出水 面,用交流1500V,50HZ,整定电流5mA, 历时3S不击穿。 用耐压测试仪测试 3 泄漏电流 1.06倍额定电压下,其泄漏电流≤0.25mA。用泄漏电流测试仪测试 4 铆接力端子与连线铆接牢固,30N拉力1min不得 松动。 用推拉力计测试 5 可靠性试验装机额定电压下长期工作,正常使用寿命不 低于3000小时。 按规定要求通电测试 备注: 1在产品的额定电压通电前按上述的检验方法检查,在3000小时运转后再按上述方法检查。 2产品可靠试验基本上按上述顺序进行,如果某些试验项的结果与进行该项试验的先后顺序无关,试验顺序可以变动; 3试验应在无强制对流空气且环境温度为20℃±45℃的场所进行; 4首样检验、试制新产品、产品在设计、工艺、材料有重大改变时,上述每项都必须检验。 其余则可以根据客户或送检部门要求检验其中一项、几项或全部项目; 5可靠性试验时如有任一试验条款中任一试品不合格,则判该批为不合格,要求改进后重新送样,并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试; 6可靠性试的样本数量不少于10只; 7本作业指导书引用标准有(标准如有修订或换版则以最新版为准), 试验中不完善的项

涂层附着力检测(划格法)实施细则

钢构作业指导书涂层附着力检测(划格法) 文件编号: 版本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涂层附着力检测(划格法)实施细则 1. 目的 为使测试人员在进行钢结构涂层附着力检测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物及构筑物钢结构涂层附着力的检测。 3. 检测依据 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TB/T1527-2011铁路钢桥保护涂装及涂料供货技术条件 GB/T10610-2009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4.检验器材 4.1切割刀具 单刃切割刀具适用于硬质或软质底材上的各种涂层; 多刃切割刀具不适用于涂层厚度(>120μm)或坚硬涂层,或施涂在软底材质上的涂层。 4.2导向和刀刃间隔装置 4.3软毛刷 4.4胶粘带:透明,宽25,粘着力(10±1)N/25mm。 4.5手把式放大镜:2倍或3倍。 5. 工作程序 5.1检测准备 5.1.1测试前可由项目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前往现场踏勘,了解现场基本情况以及检测数量等。 5.1.2现场测量前防腐涂层应已涂装完毕且干透。 5.1.3测量前应确认构件的底材材质、涂层类型、涂层设计厚度等参数。

5.1.4检测人员应能熟练操作仪器。 5.2现场检测 5.2.1切割:切割数量为每个方向6条; 切割间距,每个方向切割间距应相等,其间距取决于涂层厚度和底材的类别 5.2.2刷扫:用软毛刷沿网格图形第一条对角线,轻轻地向后扫几次,再向前扫几次。 5.2.2粘贴胶粘带:匀速拉出胶带,去除最前面一段,剪下约75mm长,粘贴在网格上方,方向与一组切割线平行,用手指把网格上方的胶带压平,保证胶带与涂层紧密接触,且胶带长度至少超过网格20mm,如图1所示。 5.2.3撕离胶粘带:在贴上胶粘带5min以内,拿住胶带悬空的一端,并在尽可能接近60°的角度,在0.5~1.0s内平稳撕离胶粘带,如下图2所示。 图 1 图 2

EVA凝胶交联度测试2

EV A交联度测试 实验原理: 通过测定交联EV A产品中凝胶的含量来确定交联度。将所需测试的样品置于合适的溶剂中进行萃取一段时间,除去样品中未交联部分,称取萃取前后样品质量,即可获得样品交联度。 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 大口圆底烧瓶及塞子。用磨口或软木塞连接。 加热套或恒温油槽。 回流冷凝管。 支架和夹子。 真空烘箱。 120目不锈钢网 精度为1/10000的托盘电子分析天平。 干燥器 试剂: 二甲苯A.R,分析纯或化学纯。 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即抗氧剂264)。 实验步骤: 先将不锈钢网洗净,晾干,放入100℃左右的烘箱烘干,冷却后截取 35×90mm,对折成35×45mm的长方形,两侧边折进7.5mm钉住,制成顶端开口的袋(尺寸约20×45mm),并且要保证折起的两边钢好能被订书钉钉住,而且做好的试样袋要能放入烧瓶,尺寸不能太大。称重量为(W1)。 将已交联过的EVA胶样(在不同部位取样),用剪刀剪成小碎片,在1/10000电子天平式准确称取试样0.1450~0.1500 g准确到0.0001g,将样品放入已知重量的120目不锈钢网袋里,称(袋和试样)重(W2)。 将袋口折边钉上,构成试样包。试样包用铜丝悬吊在回流装置的烧瓶中,以二甲苯为溶剂(溶剂要充足,2000mL烧瓶要装1000g溶剂;1000mL烧瓶要装

500g溶剂)。沸腾回流5h,一般回流速度为20~40滴/分。(为防止试样的再度交联,加入溶剂重量1%左右的抗氧剂)冷却,取出试样袋(悬挂起来,以除去过量的溶剂)后,再放入真空烘箱(温度141±20℃,真空度0.8MPa)中烘3h,取出试样袋于干燥器内冷却15min,取出称量(W3)。 结果计算: W1:三边封口一边开口的袋重。 W2:装有试样的袋重(三边封一边开口的袋) W3:萃取并干燥后的试样袋重 交联度(%)=(W2-W3)/(W2- W1)*100% 实验结果分析: 3月12日开始第一批次试验,选取的样品均为中间部位的片材,其中一号样品为片材的中央部位,而2,3,4号均为片材边缘部位,其中二号偏向中间部位。取样具体位置如下所示:(阴影部分为车间需切除的废料,白色位置为正常的产品) 样品编号W1 (g) W2 (g) W3 (g) 交联度(%) 样品 型号 样品 客户 样品位置 1 0.6764 0.817 2 0.8077 93.25% T7 乔丹中间部位 2 0.6411 0.796 3 0.792 4 97.49% 边缘部位 3 0.7729 0.9146 0.9162 101.13% 边缘部位 4 0.6997 0.8303 0.8346 103.29% 边缘部位由上述结果可获知: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1.检测范围 1.1 厂房、仓库、综合楼及其他生产建(构)筑物。 1.2 住宅楼、办公楼、宾馆、酒店等民用建筑物。 2.检测依据 2.1有关标准和规程 2.1.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T 50292-1999; 2.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08; 2.1.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1999(2004年版); 2.1.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2.1.5《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 252:2009; 2.1.6《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2.1.7《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1.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2007; 2.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2.1.10《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1.12《砌体工程现场验收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 2.1.1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1.14《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范》CECS 02:2005; 2.1.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1.16 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2.2 各变电站建(构)筑物竣工验收资料。 2.3 各变电站历年加固、改造及维修记录。 3.检测鉴定实施程序 检测步骤为:初步调查——确定检测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详细调查——补充调查(必要时)——各项检测鉴定结果评定——检测鉴定报告。 4.检测内容 4.1初步调查:(全部) 4.1.1 收集图纸资料;调查建筑物使用历史。 4.1.2 建(构)筑物实物与现有资料进行初步核对;调查建筑物实际使用条件和内外环

附着力试验仪作业指导书

第 1页 / 共 2页 文件编号:QW-TE-03 版本号:A 版 仪器名称:黏着力试验仪 规格型号:AR-1000 相关测试:离型力、残余等测试 设备 工具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物料 编号 名称 规格 用量 编号 名称 规格 用量 1 黏着力试验仪 1 TESA 胶带 7475 - 4 双面胶带 25mm 宽 - 2 钢板 2 日东胶带 31B - 3 仪器链接的电脑 3 待测样品 - - 更改人: 日期: 审批: 更改通知单编号: Step1:打开程序后显示如图1程序界面。 需确认以下信息: A. 1位置数字为0.0(如不为0请进行校准) B. 2位置为30cm/min C. 其他设定均为默认设定 D. 单位选择 Step2:将待测样品待测试面(胶带在上面)向上贴于试验台上。 Step3:拨动卡扣旋钮(红色方框位置)到图示位置,推动平台至右侧末端。如图3蓝色方框将左侧的胶带撕开用探头夹子夹住(避免碰撞探头夹子)。 Step4:确认无误后点击位置3 (START MOTOR ) 位置4 START 按钮由灰色变为白色,后点击START 。 平台会自动运行并记录测试数据。 图2 图3 图1 1 2 3 4 5

第 2页 / 共 2页 文件编号:QW-TE-03 版本号:A 版 仪器名称:黏着力试验仪 规格型号:AR-1000 相关测试:离型力、残余等测试 设备 工具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物料 编号 名称 规格 用量 编号 名称 规格 用量 1 黏着力试验仪 1 TESA 胶带 7475 - 4 双面胶带 25mm 宽 - 2 钢板 2 日东胶带 31B - 3 仪器链接的电脑 3 待测样品 - - 3 c 更改人: 日期: 审批: 更改通知单编号: Step5:待胶带即将被完全剥离的时候,点击STOP 按钮(图4红框内),测试会停止(电机仍在运行)并跳出如图5界面。切换至图6的初始界面,点击图6红圈位置的STOP MOTOR 按钮(停止电机的工作) Step6:切换到图5的界面。测试曲线名称的命名规则为按测试日期命名。如:2018-04-28-48,意义为:2018年4月28日测试的第48个测试样条。命名结束后直接点击结束按钮,跳转如图7界面。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导致曲线波动,需对曲线进行修正,点击图7红圈按钮,移动上方的进行修正,后点击保存。 Step7:点击图7位置保存曲线,跳转如图8界面。保存格式为PDF 格式,如红圈位置,文件名为2018-04-28-48,参照Step6,点击保存,记录测试结果,关闭测试曲线,反回图1界面,一个测试样条测试完成。近1000条测试曲线可通过初始页面的5号位置按钮进行查找。曲线查找路径:我的电脑/D:/AR-1000/涂硅线原纸数据/2018-0401-0430. 图4 图5 图6 图5 图7 图8

剥离强度测试指导书

剥离强度测试指导书 1 目的 测试EV A同钢化玻璃间、EV A同背板间的剥离强度。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光伏镀膜玻璃相关之EV A、背板的剥离强度测试。 3 剥离测试试验过程 3.1 试样准备 3.2 层压 3.2.1 依‘玻璃+EV A+EV A+背板’的顺序进行敷设,并将高温布分别放置于玻璃底部与背板上部,保证玻璃、背板与层压设备隔离不可直接接触,并在背板上作编号或相应的产品型号、生产线号标记。(见参照图-1) 参照图-1 参照图-2 3.2.2 依制程正常工艺或客户提供的层压工艺参数,对玻璃敷设件进行层压。层压完成后将试样取出,放置于试验台上冷却,静置至室温状态即可进行剥离强度测试。 3.3 剥离度测试 3.3.2.1 将层压后的玻璃件试样中取出放置与平台,用美工刀、钢直尺将玻璃试样层压后的EV A背板划出数条1cm宽的长条状。(见参照图-2)

3.3.3 EV A与钢化玻璃间剥离强度测试 3.3.3.1 将EV A及玻璃充分剥离小段距离后,用拉力计一端的夹钳将EV A(含背板)夹紧固定住确保剥离测试时不松脱。 3.3.3.2 将拉力计(量程200N,下同)校正归零,并固定住试样。用拉力计以接近1cm/s 的速度、180°反向匀速将EV A(含背板)与玻璃拉离。(见参照图-3) 3.3.3.3 测试试样四个拐角及中间位置的剥离强度拉力数据,记录测试数据范围。 参照图-3 参照图-4 4 注意要点 4.4.1 在检测前检查玻璃表面的洁静度。 4.4.2 敷设EV A胶片背板时,应注意玻璃、EV A胶片、背板与玻璃接触面的放置方向。 4.4.3 试验台应平整,无硬质、尖锐物残留,测试用的玻璃、EV A胶片、背板表面应干净无污染,否则测试结果将不稳定。 5 测试用表 【剥离强度交联度测试记录】 批准:审核:编制: 会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