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

《中医学》课程标准

供临床专业

《中医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医学》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

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

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

1.明确学习目标

2.注重人文修养

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

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篇、章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建议

理论实验小计

绪论绪论 2 2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4 4 第二章气血津液学说 2 2 第二章藏象学说8 8 第三章经络学说 2 2 第十三章腧穴概论 2 2 第十三章常用腧穴 4 4 第十三章毫针刺法 2 2 第十三章艾灸疗法 2 2 第十三章火罐疗法 2 2 第十三章刮痧疗法 2 2 第四章病因学说8 8 第五章四诊8 8 第五章八纲辨证 2 2 第六章防治原则 2 2 第七章中药概论 2 2 第七章方剂概论 2 2 第八章常见病证12 12 第十四章常见疾病 4 4

合计64 8 72 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

绪论

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中医的发展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史书记载、生活中常见症进行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理论的确立 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等。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2.宋金元时期 3.明清时期 4.近现代

1.简述中医的发展史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辩证论治

辩证:区别证、症、病及其关系 论治:(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2.详解中医的基本特色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中医临床研究 中药现代化研究

3.了解中医现代的发展

第一章 阴阳五行

基本要求:

阴阳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阴阳的基本概论:

1.定义

2.阴阳的属性

1.简述阴阳的定义及区分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相互转换 (五)阴阳消长平衡

2.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

5. 用于确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原则,用于指导养生防病

五行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五行的各自特性 (二)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 五行相生 2. 五行相克 3. 五行制化

(四)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

相及

1. 五行相乘 2. 五行相侮 3. 五行母子相及

2.详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生克制

化及乘侮等概念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

(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

1. 指导四诊 2. 推断病情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

1. 指导脏腑用药 2. 控制疾病传变

3.阐述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使用

第二章 藏象

基本要求:

气、血、津液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气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

1. 先天之精 2. 后天水谷精微 1.了解气的概念、来源,掌握气的分类、

功能及基本的气机

气的生理功能

4. 推动 5. 温煦 6. 防御 7. 固摄 8. 气化 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卫气

4.营气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2.了解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3.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 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参考气与血)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4.掌握气、血、津液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的腑的区

别及各自作用 1.掌握五脏与六腑的功能

二.五脏的具体功能以及生理联属 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血脉

2.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2.熟悉心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肺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

2.主宣发肃降 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

(1)宣发卫气 (2)宣发浊气 (1)肃降清气

3.熟悉肺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3)肃降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

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运化

第三章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

水湿

2.主升清

3.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熟悉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a)主疏泄

(1)疏泄气机

(2)疏畅情志

(3)助脾运化

2.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熟悉肝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此液为唾熟悉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

1.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3.主水液)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 三焦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了解六腑的功能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奇恒之府主要教学方法:

1.主宰生命活动

2.产生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3.主管感觉和运动

(二)女子胞

1.天癸

2.冲任二脉作用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

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一)五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血脉与主气、朝

百脉以及宗气的

作用

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

心主神志,肝主疏

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 5.肺与脾——脾运化精微,肺呼

吸清气,肺通调水

道,脾运化水液 6.肺与肝——肝主升,肺主降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为上

源,肾主水,为下

源。肺主气,肾纳

8.肝与脾——肝疏泄,脾运化,

肝藏血,脾统血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

肝主疏泄,肾主封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二)六腑间的关系

1.七冲门

2.绘表说明六腑间关系

(三)脏与腑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运化

(2)脾主升清,胃主降和

(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

(1)肝之余气聚而成胆汁

(2)胆汁贮存于胆,疏泄靠肝(3)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掌握五脏之间的联系,了解五脏与六腑间

的表里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基本要求:

经络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 经络概述 经络的概念 经与络的内容 经与络的区别

1.简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区别

二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2 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的手足分布、躯干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4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2.讲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走行

(二)奇经八脉

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3.阐述奇经八脉的内容及其功能

第十三章 针灸

基本要求:

腧穴概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 分类 1)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 2 腧穴的命名

1.了解腧穴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1 腧穴的作用 2 腧穴的主治规律

2.了解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三)特定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

3.了解特定穴的概念

(四)腧穴定位法 1 体表标志法 2 骨度分寸法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

常用腧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天府,尺泽,列缺,太渊,鱼际

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常用腧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腧穴 商阳,三间,合谷,曲池,迎香

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承泣,地仓,大迎,头维,乳根,

天枢,足三里,丰隆 3.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4.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极泉,少府

5.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支正,颧寥

6.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腧穴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

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膏肓,委中

7.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8.掌握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天池,曲泽,郄门,内关,大陵,劳宫

9.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外关,支沟,天井,翳风,丝竹空 10.掌握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瞳子寥,听会,阳白,风池,风市,

阳陵泉,阳辅

11.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行间,太冲

12.掌握足厥阴肝经的常用腧穴

(十三)任脉腧穴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中脘,膻中,承浆 13.掌握任脉常用腧穴 (十四)督脉腧穴

命门,灵台,大椎,百会,素寥 14.掌握督脉常用腧穴

(十五)奇穴

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癜风

15.掌握常用奇穴

毫针刺法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

《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针刺方法 1.毫针结构的讲解

2.正确的毫针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3.进针后晕针等情况的处理 1.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

得气的概念

得气后施针者及受针者的感觉 不得气下常用的行针方法

上肢常用腧穴的针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

《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上肢常用腧穴 1.上肢常用腧穴的定位 2.正确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上肢常用腧穴 (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

2.正确进行行针

下肢常用腧穴的针刺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教学录像

《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下肢常用腧穴 1.下肢常用腧穴的定位 2.正确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

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下肢常用腧穴 (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

2.正确进行行针

实验考核

主要教学方法: 抽签考核,考核学

生对腧穴的掌握程度及进针、行针手法的掌握

主要教学手段: 实训

(一)腧穴定位的考核

1.考核学生对腧穴定位的掌握

(二)针刺方法的考核

2.考核学生对毫针针刺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目标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

病因学说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病因的概念、分类

(一)病因的概念 (二)病因的分类 1.外因 2.内因 3.不内外因 4.病理产物

1.简述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外感六淫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外感六淫的概念 1.六淫 2.六气

3.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

4.六淫的致病特色 1.了解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色

a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 风善行而数变

c 风为百病之长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2)寒

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 寒性收引

c 寒性凝滞

3.掌握寒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3)暑

a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c 暑多挟湿

4.掌握暑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4)湿

a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耗伤阳气

b 湿性重浊

c 湿性粘滞

d 湿性趋下

5.掌握湿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5)燥

a 燥性开涩,易伤津液

b 燥易伤肺

6.掌握燥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6)火

a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b 火易耗气伤津

c 火易动血生风

d 火易致痈疡

7.掌握火的致病特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疫疠之气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

1.了解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

七情损伤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1.喜伤心 2.怒伤肝 3.思伤脾 4.忧伤肺 5.惊恐伤肾 1.熟悉七情对脏腑的影响

二.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1.喜则气缓 2.怒则气上 3.思则气结 4.悲则气消 5.惊则气乱 6.恐则气下

2.掌握七情对气机的影响

三.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饮食内伤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了解饮食内伤的觉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

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劳逸损伤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1.了解劳逸损伤的常见原因

不内外因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刀枪伤 二.跌仆伤 三.扭挫伤 四.虫兽伤 五.烧烫伤 六.冻伤

1.了解常见的不内外因

痰饮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一.痰 1.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

1.熟悉痰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色

二.饮 1.痰饮 2.悬饮 3.支饮 4.溢饮

2.了解常见的饮及致病特色

瘀血

主要教学方法:

一.瘀血的成因 1.气虚 2.气滞 3.血寒 4.血热 5.内外伤

1.了解瘀血的成因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二.瘀血的致病特色 1.疼痛 2.青紫 3.出血 4.脉涩

2.熟悉瘀血的致病特色

第五章 诊法

基本要求:

望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望神

1、得神

2、失神

3、假神 1.掌握望神的方法,了解望神的四种常见表现

二、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 (1)常色 (2)病色

2、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 (1)青色 (2)赤色 (3)黄色 (4)白色 (5)黑色 2.掌握望色的基本方法

三、望形态 1.望形体 (1)强弱 (2)胖瘦 (3)畸形 2.望姿态

3.熟悉人体常见的形态

四、望头颈五官

头形,囟门,眼,耳,口,鼻,齿等

4.了解望头颈五官的方法 五、望皮肤

斑,疹,痈,疽,疔等 5.了解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

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1、观察涕

2、观察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6.了解异常排泄物及分泌物对诊断的影响

七、望舌

2、望舌质

3、望舌质

4、望舌态

5、望苔色

6、望苔质

闻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听声音

1、音哑与失音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

3、咳嗽、喘、哮

4、呃逆,嗳气 1.了解基本的闻诊方法

二、嗅气味

2.了解临床常见的异常气味

问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3.但热不寒

4.寒热往来 1.掌握临床的寒热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问汗

1.自汗

2.盗汗 2.掌握临床上汗出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三.问疼痛

1.胀痛

2.刺痛

3.固定痛

4.游走痛

5.绞痛

6.掣痛

7.冷痛

8.灼痛

9.重痛 10.空痛 11.隐痛 3.掌握临床上疼痛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四.问饮食

1.问口渴与饮水

2.问食欲与食量

3.问口味

4.掌握临床上饮食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五.问睡眠

1.问失眠

2.问嗜睡 5.掌握临床上睡眠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六.问二便

1.问大便 (1)便秘 (2)泄泻

2.问小便

6.熟悉临床上二便异常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切诊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一.概述

1.了解切诊原理及方法

二.正常脉象

1.平脉

2.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1)胃 (2)神 (3)根 2.了解正常脉象的表现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三.常见脉象

(1)浮 主表证,亦主虚证 (2)濡 主虚,主湿 (3)芤 主失血,伤阴 (4)沉 主里证 (5)弱 主气血不足

(6)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

(7)紧 主寒,痛,宿食 (8)滑 主痰饮,食滞 (9)涩 主伤精,血少,挟痰,挟食

(10)洪 主气分热盛 (11)实 主实证 (12)细 主气血两虚

(13)虚 主虚证 (14)微 主阳衰气少 (15)长 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

(16)短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7)缓 主湿,脾胃虚弱 (18)迟 主寒证 (19)数 主热证

(20)结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21)代 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22)促 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

1.了解常见脉象的临床诊断意义

八纲辨证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课件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概述

八纲辨证在诊断中的地位 八纲辨证的内容 1.了解八纲辨证

二、表里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的临床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2)表里出入 2.掌握表里的辨证方法

三、寒热

(1)寒证与热证的表现 (2)寒热的鉴别 3.掌握寒热的辨证方法

四、虚实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4.掌握虚证实证的辨证方法

五、阴阳

1.阴阳的鉴别要点

2.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5.掌握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

第六章 防治原则

基本要求:

预防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未病先防

(1)调养生体,提高正气的搞邪能力

(2)防止病邪的侵害

1.了解中医预防疾病的措施

2.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先安未受邪之地

2.了解中医早期的治疗原则

治则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

1正治与反治 (1)正治 (2)反治

1.熟悉常用的正治法与反治法

2.治标与治本 (1)急者治其标 (2)缓者治其本 (3)标本兼治

2.了解常见的标证、本证及处理措施

3.扶正与祛邪 (1)扶正 (2)祛邪

(3)先祛邪后扶正 (4)先扶正后祛邪

3.掌握扶正与祛邪的适应证

4.调整阴阳

4.了解调整阴阳的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5.调整脏腑

5.了解调整脏腑的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6.了解调整气血的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7.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制宜

7.理解三因制宜的含意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第七章 中药

基本要求:

四气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寒

2.热

3.温

4.凉

1.熟悉中药的四气及作用

五味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

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酸

2.苦

3.甘

4.辛

5.咸

1.熟悉五味的特性

升降浮沉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升

2.降

3.浮

4.沉

1.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及应用

毒性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大毒

2.有毒

3.小毒

4.无毒

1.了解中药的毒性

中药七情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1.单行 2.相须 3.相使 4.相畏 1.掌握中药的搭配方法及用药禁忌

6.相恶

7.相反 (1)十八反 (2)十九畏

第八章 方剂

基本要求:

组方原则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君药 臣药 佐药

(1)佐助药 (2)佐制药 (3)反佐药 使药

(1)引经药 (2)调和药

1.掌握君、臣、佐、使的配合原则

方剂的变化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药味加减变化

(2)药量加减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4)药物的相互代替变化

1.熟悉方剂的变化方法

常用剂型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1)汤剂

(2)散剂 (3)丸剂 (4)膏剂 (5)丹剂 (6)酒剂 (7)露剂 (8)捻剂 (9)线剂 (10)炙剂

(11)现代新制剂:针剂、片剂、糖浆剂、冲剂、胶囊剂、气雾剂、口服剂等。

1.了解方剂的常见剂型 汤剂的熬制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1.常规熬制方法

2.特殊煎煮方法

多媒体、板书、模型

第九章 常见病证

基本要求:

表证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风寒束表证 1. 证候 2. 病因病机 3. 证候分析 4. 治疗方法 5. 常用方剂 6. 辨证要点

1.掌握风寒表证的辩证及治疗

二.风热犯表证 1证候 2病因病机 3证候分析 4治疗方法 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

2.掌握风热表证的辨证及治疗

热证

主要教学方法: 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模型

一.肺热炽盛证

1证候 2病因病机 3证候分析 4治疗方法 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

1.掌握肺热炽盛的辨证及治疗

二.心火亢盛证 1证候 2病因病机 3证候分析 4治疗方法 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

1.掌握心火亢盛的辨证及治疗

三.肝火炽盛证 1证候 2病因病机 3证候分析 4治疗方法 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

1.掌握肝火炽盛的辨证及治疗

四.胃火炽盛证 1证候 2病因病机 1.掌握胃火炽盛的辨证及治疗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案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 - -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2.局部解剖学学时 内容简介:局部解剖学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组织学与胚胎学学时内容简介: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习惯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内容简介: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属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内容简介: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内容简介: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内容简介: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8.预防医学学时内容简介: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常见疾病防制、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和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和方法。 内容简介: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学本科教育规范(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暂行) 2012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4) 二、知识目标 (5) 三、临床能力目标 (6)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7) 一、宗旨和目标 (7) 二、教育计划 (9) 三、学生成绩评定 (13) 四、学生 (16) 五、教师 (17) 六、教育资源 (19) 七、教育评价 (23) 八、科学研究 (24) 九、管理和行政 (25) 十、改革与发展 (26) —1 —

前言 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抢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改革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7年开始制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高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1 —

临床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1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属性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属性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 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 自然界:阳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 阴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 人体:阳男外表背上气腑实…… 阴女内里腹下血脏虚……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 如:阳盛则热阴胜盛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者补之;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

五五 五” ”” ”, ,, ,指木、火、土、金、水。 “ ““ “行 行行 行” ”” ”, ,, ,即运动变化。“ ““ “五行 五行五行 五行”

”, ,, ,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系列分类表 五行相生的次序 五行相生的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 五行相生的次序: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 行 季 节

生生生 化 化化化 过 过过过 程 程程程方向 五 气 五 色 五 味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临床医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6篇

临床医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6篇 自我介绍是每个职场中人必然要经历的一件事情,成功的自我介绍会为你的职业生涯赢得一个精彩的开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该在面试时怎样自我介绍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临床医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仅供参考。 临床医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临床医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一 我是**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 四年大学的临床理论学习形成了我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的临床实习工

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临床各科室的常见病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的处理。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上级医师的一致好评,更使我信心百倍,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中的知本。 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形成了我沉稳果断、热忱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各阶段中,我曾任班长,学习委员等,成功地组织了无数次班集体校内外活动,工作得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好评,我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赢得了优秀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这些工作经历,我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好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自学能力强是我的另外一个优点。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升级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校期间我通过了计算机一、二级考试,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能熟练掌握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某p操作系统,并自学使用office、photoshop、Fo某pro等软件进行图文处理、表格设计、网页制作等工作,

中医药基本特点

业务学习2016年6月27日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

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学 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76(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20学时),学分5 一、课程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二)教学方法:课堂、音像教学 (三)教学时数:1 (四)主要内容 1、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2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目标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 3、掌握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 4、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 5、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9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脏腑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第四节体质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2、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3、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 4、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5、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 (二)教学方法:课堂 (三)教学时数:6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它致病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四诊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

中药学功效整理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叶;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香薷;微温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白芷;温胃大肠肺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温肺肾心小毒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羌活;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藁本;温膀胱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 生姜: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 苍耳子:温肺小毒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温肺胃散风寒通鼻窍 葱白: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胡荽;温肺胃发表透疹开胃消食止痛解毒 西河柳:平肺胃心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凉肺肝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透疹祛痰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微寒肺肝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葛根;凉脾胃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柴胡;微寒肝胆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微寒肺脾胃大肠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淡豆豉: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寒肺膀胱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木贼: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谷精草: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大寒肺胃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止血生肌 知母;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寒心胃小肠清热除烦利尿 竹叶;寒心胃小肠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尿 栀子;寒心肝胆肺胃三焦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夏枯草;寒肝胆清肝火散结消肿 决明子;寒肝大肠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密蒙花;寒肝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 青葙子;微寒肝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寒水石;寒心胃肾清热泻火 鸭跖草;寒肺胃小肠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寒肺胆脾胃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寒心脾肝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寒肝胆清热燥湿泄肝胆火 苦参;寒心肝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涩肠止痢止带明目 椿皮;寒大肠肝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带止血 白鲜皮;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青黛;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贯众;微寒肝胃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重楼;微寒肝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蒲公英;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清肝明目 紫花地丁;寒心肝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微寒肝心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穿心莲;寒心肺大肠膀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射干;寒肺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寒肺胃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时间过的好快,一转眼,都已经跟老师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好几年都没动过笔写过东西了。开始老师说让交作业,我都不知道如何写,如何下笔开始。考虑了许久决定写写中医相关的感想,主要是自己的感受。 学习中医,就要先学做人,医德很重要。这一点对我来说深有体会。刚开始讲课,老师就和我们讲解《大医》,主要就说学中医要精,深入探究医理,专心勤奋;还有就是医德。文中说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几句说的就是,有患者疾病痛苦来求治,不管是贫富贵贱,老幼美丑,是亲人还是普通朋友,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一律同等对待。最后也说到不能依仗自己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学医的目的是在于帮助救治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忘记了最初学中医的那颗心。听着老师的教导,蓦然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现实的生活中,忘却了原来自己学医的原因,在这次的课程中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现在重新开始找回初心。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三大学说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宇宙不同层面的思考。精气学说着重于天地从哪里来的宏观思考,探求宇宙的本源为出发点:因为天地从精气来,而人从天地来,所以人的精气活动感应天地精气。精气足,身体抵抗力强。阴阳学说以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为重点,着重于考量事物的变化之规律。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体任何疾病状态都是阴邪和阳气相争的结果,只有阴阳平衡,也就是阴平阳密才是健康状态。五行学

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构成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侧重于研究一种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也就是牵一发如何动全身的考量。三大哲学基础研究都有所侧重,病人本身精气足吗?——精气学说;疾病目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阴盛还是阳盛——阴阳学说;一个脏器的疾病会对其他脏器是产生什么作用?相乘还是相侮——五行学说。我们对同一疾病的判断应该三种方法并用,不能割裂开来,并融会贯通来判断人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藏象理论以象识藏,就是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所以中医可以通过对象的认识,在西医学没有发现脏器有异常变化时,可提前介入,以防治疾病。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 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 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 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约13% 30题 中医诊断学约13% 30题 中药学约13% 30题 方剂学约13% 30题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类专业介绍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类专业介绍 医学院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术能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级医疗专门人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等。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医疗操作技能、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对急、危、重症进行抢救处理以及知道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护理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和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护理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护理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诊断学基础、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急重症的护理、传染病护理以及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等技术。 临床医学(专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服务于基层和社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医疗人才。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传染病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操作技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急、危重症的抢救处理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护理学(专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护理人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学和护理管理学、急救护理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急重症的护理、传染病护理以及专科护理和专门监护的技能。 妇幼卫生(专科)专业主要培养能掌握现代妇产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基层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课程有妇产科学、儿科学、妇幼营养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医学遗传与优生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妇产科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处理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症;掌握优生优育、遗传病等知识和计划生育的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开设课程主要有医学概论、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医学成像仪器原理等。学生毕业后适宜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医学影像学(专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临床X线诊断及其它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师和技师。开设课程主要有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CT诊断学、核磁共振诊断学、核素诊断学及医用设备维修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须的医学X线诊断基本理论和技能、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基本理论知识、常用X线诊断仪器设备的构造和一般维修技能。 医学检验(专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检验师。开设课程有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免疫学及检验技术、仪器分析、临床医学概论、血液学及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学、临床生化检验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检验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医用化学分析仪器的操作技术。 麻醉学(专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临床麻醉工作的麻醉师。开设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临床麻醉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医学、

中医药基本特点

业务学习2016 年6 月27 日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

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 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 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 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门类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门类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由10门13本教材组成,即: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中医内科学》 6.《中医妇科学》 7.《中医儿科学》 8.《针灸学》 9.《推拿学》 10.《经典医籍选读·内经分册》 11.《经典医籍选读·伤寒论分册》 12.《经典医籍选读·金匮要略分册》 13.《经典医籍选读·温病学分册》

Appendix 2 Recommendation (Self-recommendation) for chief editor, associate editor, and editorial staff of Textbook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拟参编教材名称:Name of the textbook you are intended to write: 拟申请:主编()副主编()编委() Apply for: chief editor()associate editor()editorial staff()1.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姓名Name性别Sex年龄Age 健康状况State of Health 毕业学校Graduate from所在国家Country you live in 工作单位Working unit职务Position 学历Degree 学位 Diploma 职称 Professional rank 邮编Postal Code地址Address 办公电话Tel(Office)手机Cell phone 传真Fax邮箱E-mail 2.简历Resume 教学/临床专业Specialty in teaching/clinic 教学/临床年限Years of teaching/clinic 教学/临床成绩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clinic 在专业相关学术组织任职情况Working in relevant academic organizations 担任职务 Post 学术组织名称Academic organization 3.参编教材情况Experience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书名/教材Name of the book/textbook 职责 Responsible for 出版时间Time of publishing 出版单位/使用范围Publishing house/Appliaction 注:如申报主编,可根据《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某一章节,或提出编写思路。此表复印有效。如内容较多,可附另页。 Notes: If you apply for chief editor, please attach the thoughts and outline of the textbook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ing Syllabu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you are going to be engaged in. This form can be duplicated. Pages can be added when necessary.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Opinions from Instruction Committee of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extbooks for World Cor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1)推荐为:主编()副主编()编者()Recommended as: chief editor ( ) associate editor ( ) editorial staff ( ) 签名:(单位盖章) Signature Seal of the Working Unit 年月日 D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