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聊斋志异_与中国鬼狐文化传统
《聊斋志异之捉鬼射狐》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捉鬼射狐》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之捉鬼射狐》原文及译文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捉鬼射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李公著明,睢宁令襟卓先生公子也,为人豪爽无馁怯,为新城王季良内弟。
季良家多楼阁,往往见怪异。
公常暑月寄宿,爱阁上晚凉。
或告之异,公笑不听,固命设榻,主人如言。
嘱仆辈伴公宿,公辞曰:“生平不解怖。
”主人乃使炷香于炉,请衽何趾,始息烛覆扉而去。
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
公咄之,铿然立止。
又若有人拔香炷,炫摇空际,纵横作花缕。
公起叱曰:“何物鬼魅敢尔!”裸裼下榻,欲就捉之。
以足觅床下,仅得一履,不暇冥搜,赤足挝摇处,炷顿插炉,竟寂无兆。
公俯身遍摸暗陬,忽一物腾击颊上,觉似履状,索之,亦殊不得。
乃启覆下楼,呼从人爇火烛之,空无一物,乃复就寝。
既明,使数人搜履,翻席倒榻,不知所在。
主人为公易履。
越日偶一仰首,见一履夹塞椽间,挑拨而下,则公履也。
公益都人,侨居于淄川孙氏第。
第綦阔,皆置闲旷,公仅居其半。
南院临高阁,止隔一堵,时见阁扉自启闭,公亦不置念。
偶与家人话于庭,阁开门,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
众指顾之,亦不动。
公曰:“此狐也。
”急取弓矢,对阁欲射。
小人见之,哑哑作揶揄之声,遂不复见。
公捉刀登阁,且骂且搜,竟无所睹,乃返。
异遂绝。
公居数年,平安无恙。
公长公友三,为余姻家,其所目睹。
异史氏曰:“予生也晚,未得奉公杖履。
然闻之父老,大约慷慨刚毅丈夫也。
观此二事,大概可睹。
浩然中存,鬼狐何为之哉!”译文:李著明,是雎宁县令李襟卓先生的儿子,为人豪爽勇敢,从不知胆怯。
他是新城王季良先生的内弟。
王先生家有很多楼阁,经常有人看到楼阁里出现一些怪异的事情。
李著明常常夏日在王家寄宿。
一次,他喜欢阁楼上晚风凉爽,要去阁楼上睡。
有人告诉他阁楼上的怪异,李著明笑了笑,不听,执意要求设床在上面睡。
《聊斋志异》的民间传说与现代影响

《聊斋志异》的民间传说与现代影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也是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文将探讨《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以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一、《聊斋志异》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影响1. 影响范围《聊斋志异》是一部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短篇小说集,其中许多故事描写了各种神怪的存在与活动。
它对中国民间传说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2. 神怪形象作为一部以神怪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独特的神怪形象。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仙”、“鬼怪”等形象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常见的角色。
3. 传统信仰《聊斋志异》中描绘的神怪活动与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相契合,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
这些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神怪存在和超自然现象的思考,进而形成了一些民间信仰和仪式。
二、《聊斋志异》与现代文化的关系1. 文化传承《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现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影响了现代文学作品中神怪元素的运用。
2. 文艺创作《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不仅在文学上获得了成功,也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创作不仅延续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也加深了民众对其中民间传说的认知和理解。
3. 文化影响《聊斋志异》所描绘的超自然现象与神怪故事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念。
它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幻想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众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与追求。
总结:《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中国民间传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现代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塑造了独特的神怪形象,影响了中国传统信仰与文化传承,并在现代文艺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仍然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探讨《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个性鲜明,自成一体。
他们在总体上体现着作者蒲松龄不同的感情和寄托:鬼书生多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是作者科举失意的写照,而狐书生体现了作者思想中超脱的一面,是作者对自己理想中的书生形象的寄托。
标签:聊斋志异,鬼狐书生,形象,蒲松龄蒲松龄以他的如椽巨笔写成《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历来长盛不衰,研究者多把目光投放于作品中的女性狐鬼花妖,而对男性鬼狐形象的研究相对薄弱,鬼狐书生形象更是鲜少有人提及。
其实,男性鬼狐特别是鬼狐书生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聊斋志异》中,同样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承载着作者的寄托。
因此,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书生形象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鬼狐书生形象概述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中存在狐书生形象的篇目有19篇,涉及鬼书生形象的计有6篇,分别是《叶生》、《褚生》、《司文郎》、《于去恶》、《素秋》和《周克昌》。
作品对于鬼狐书生的塑造,多从其思想、个性、行为谈吐入手,且大多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塑造出一批鲜活生动的鬼狐书生形象。
总的来说,鬼狐书生形象各异,难以一概而论,若一定要界定他们的身份,那就是他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往往以普通书生的形象出现,忙碌于读书、拜师、写文章、交友等等各种事情,在某种场合,突然告诉人说自己原为“异类”,或鬼或狐,而以“人”的形象在从事书生的活动。
然而仔细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鬼书生和狐书生的塑造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寄托的理想旨趣也大为迥异。
二、鬼书生——现实世界的折射和作者自况蒲松龄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而文名大噪,可惜命运弄人,虽然他以后一直热衷科举却始终未能得志,只是在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
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因此把沮丧、悲哀、愤懑的感情假借谈鬼说狐发泄出来。
他笔下的鬼书生,无一不饱尝失意落第的艰辛与困苦。
怀才不遇、抑郁而死的叶生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而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
聊斋志异 开创中国怪谈小说

聊斋志异开创中国怪谈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奇幻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怪谈小说的开山之作。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探讨,介绍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聊斋志异的背景聊斋志异出版于清代道光年间,作者蒲松龄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学者。
该书以妖魔鬼怪、鬼神仙妖等民间传说为题材,结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元素,展现了一个神秘世界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二、聊斋志异的内容特点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众多读者。
它在内容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奇幻的情节设计: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通常涉及到奇幻的元素,如魔鬼、妖怪等。
这些故事情节给人以神秘和惊奇的感觉,令读者沉浸其中。
2.深厚的文化底蕴: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同时也借用了佛家、道教和儒家的思想来塑造角色和展开故事。
3.描写精细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十分精细,无论是美丽的仙女、恶毒的魔怪还是正直的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情感丰富的描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通常以爱情为主线,通过描述主人公们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三、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学价值:1.中国怪谈小说的开端:聊斋志异开创了中国怪谈小说的先河,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语言艺术和叙事策略: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精妙的叙事策略,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它的叙事方式、情节铺陈和对话描写都对后来的小说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文化传承和反映:聊斋志异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元素,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信仰和价值观,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聊斋志异的影响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对国内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聊斋志异》中的鬼魂民俗探析

《聊斋志异》中的鬼魂民俗探析作者:庄雯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以民俗风情、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天才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著就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书中描写鬼的篇目有86篇,篇幅之大仅次于写狐,可以说“鬼文化”在《聊斋志异》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入手,探析从中透射出来的有关鬼魂的民俗民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鬼文化;民俗[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2钟敬文主编之《民俗学概论》所指,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生活的民俗文化,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形成与积累的认识”。
民俗文化是生活现象的展示,是人的历史的沉淀,是深层背景上對人的理解。
《聊斋志异》的成功所在,不仅在于对鬼故事的叙述上,更在于蒲松龄以民俗文化视角对人性进行的深入理解和透析。
下面将从一些篇目探析《聊斋》中的鬼魂民俗。
一、灵魂信仰中国传统民俗中灵魂信仰,有善灵和恶灵之分。
人死之后,去了阴司,阎王会根据其在阳间所造业的具体情况,决定其下辈子是为人还是为鬼。
这是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的承接。
《王六郎》讲述的是一个落水鬼,感渔翁每晚都向河中敬酒,于是与渔夫成莫逆之交,每天与之共饮,饮后为之驱鱼,使渔翁日有所得。
后以实情告诉渔夫,自己实为水鬼,并告诉他:“明日业满,当有代者,将以投生。
”第二天正午,渔翁在河边等候,果然,有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小孩来到河边,她刚走到河边,即不幸失足落水。
女子急将婴儿抛到岸上。
渔翁心中不忍,本想出手相助,但一想是自己朋友在找替身,也就没有出手。
出乎意料的是,落水妇女几经挣扎,竟又爬上岸来抱孩子离去了。
到了傍晚,王六郎又来到渔翁身边,渔翁问他原因,他说:“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
”王六郎出于对妇孺的不忍,宁愿自己失去转世的机会,渔翁不禁感慨道:“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复仇模式(一)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复仇模式(一)摘要:数种不同的鬼狐复仇模式的叙述范式,成为《聊斋志异》独具文学表现魅力的闪光点之一.这种超现实的复仇方式,与现实凡人的复仇模式不同,产生很有借鉴意义的比照作用,给后世予以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聊斋志异鬼狐复仇超现实蒲松龄从小就喜读《庄子》,《列子》等书,自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对鬼狐的故事心驰神往.另一方面,由于在现实生活的科举制度中遭到挫败,他也转而将现实生活的希望倾注于鬼狐世界,通过那个虚幻的世界来发泄不满.在《聊斋志异》的众多故事中,"鬼狐复仇"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叙事模式.在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作品的系列描写中,复仇主体的行动大致可分为现实的和超现实的.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苦主往往无力在现实中实施复仇.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鬼狐复仇"故事.一般来说,《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复仇故事有这样几种:其一,鬼狐施手段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与阳世中人不同,鬼或狐狸精具有着人所不具备的一些超自然的本领,他们可以或来去无踪,不留痕迹地达到复仇的目的,或以让坏人吃苦的小惩罚实现报复的作用.如《瞳人语》中,方栋因轻薄地尾随了一"红妆艳丽"二八女郎而目内生出"瞳人".其后虽有所悔悟而数年修身养性,但仍有一目失明.正如"异史氏"曰:"轻薄者往往自辱,良可笑也.至于眯目失明,又鬼神之惨报也."《霍生》中严生的妻子因为被霍生戏谑为与其有染而被不明真相的丈夫逼打,不堪虐待上吊而亡.但其之魂却夜夜回来纠缠霍生,最后使霍生的妻子"数日寻卒","霍亦梦女子指数诟骂,一掌批其吻,惊而寤,觉唇际隐痛,扪之高起,三日而成双疣,遂成痼疾.不敢大言笑,启吻太骤,则痛不可忍."鬼狐的这些小伎俩就使曾经作恶的人深受其苦.其二,鬼狐替人报仇.《黄九郎》篇中的狐精九郎与何子萧的关系是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王太史是何子萧少时的同窗好友,因不满恶臣的贪暴,弹劾其却不果,反被恶臣挟逼致死.何子萧为了报朋友(王太史)之仇,借王太史之躯还魂,设宴邀请抚公,"九郎饰女郎,作天魔舞,宛然美女".恶臣抚公"自得九郎,动息不相离.侍妾十余,视如尘土".结果,"半年,抚公病",一年内就暴死.这篇文章承续了传统的妖女以色惑人致死的模式,以离奇的情节,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人,鬼,狐"三界展开故事.将一位身份,性格复杂的狐精活生生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在民俗心理中,对鬼狐这类超自然力的复仇,存在着理想化的想象.但蒲松龄笔下,有时写冥司的黑暗,鬼魂复仇的曲折,也绝妙地表达出鬼狐复仇模式的深蕴.如《席方平》就具有类似的代表性.席方平的魂魄赴冥司为父伸冤,是因为父亲被富人羊氏之鬼所凌迫致死,但冥告四次,复仇孝子却饱受冥间之苦,先是被拖了半个月,才得到审理;继而又备受刑具折磨,"惨冤不能自舒",千金利诱与酷刑迫害并施,无非要阻止他继续诉讼.有些评论者以为作品中的冥司实为阳世官府的化身,是以此来揭露批判官吏贪赃枉法的本质,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能将破与立这两者等量齐观.如果说,二鬼用刑时的赞叹和关照尚属对席方平"孝"与锐意复仇钦敬,最终一系列枉法冥官如冥王,郡司,城隍等,被上帝殿下九王——二郎一一判罪惩治,席方平成功地复仇救父,仍属对冥间公理正义的确信.而主体复仇意志的坚忍不拔,也始终离不开冥法终究能伸张正义这一信念的诚笃.至于阳间的此类覆盆之冤,可真要冤沉海底了,罕有这种一线希望下的机会与执着.其三,鬼神附体报仇.这是蒲松龄使用最多的方法,也是他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惩戒恶人的手段.因为鬼可以还魂,所以它可以很便当地通过附在人的身体上实施自己的报仇计划.有通过他人身体的.如《窦氏》.因南三复忘恩负义,使痴情的窦氏饱受折磨.窦氏死后通过附体于南三复的几位妻子,使南三复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妻和受到经济上的打击,落得"坐发冢见尸,论死"的下场.也有附于作者本人身体之上让其自己惩罚自己的,而这种惩罚则更直接,警世的效果也更惊人.《李司鉴》是一篇极短的小文,但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李司鉴,永年举人也.于康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打死其妻李氏.地方报广平,行永年查审.司鉴在府前,忽于肉架上,夺一屠刀,奔入城隍庙,登戏台上,对神而跪.自言:’神责我不当听信奸人,在乡党颠倒是非,着我割耳.’遂将左指剁去.又言:’神责我不应骗人银钱,着我剁指.’遂将左指剁去.又言:’神责我不当奸淫妇女,使我割肾.’遂自阉,昏迷僵仆……已伏冥诛矣."《潞令》一文亦是如此."宋国英,东平人,以教习授潞城令.贪暴不仁,催科尤酷,毙杖下者,狼藉于廷……后半年,方据案视事,忽瞪目而起,手足挠乱,似与人撑拒状.自言曰:’我罪当死!我罪当死!扶入署中,逾时寻卒.呜呼,幸有阴曹兼摄阳政;不然,颠越货多,则’卓异’声起矣,流毒安穷哉!"以人自己之手将他所欠的孽债一一偿还,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类复仇故事明显地带有果报色彩,且往往在果报过程中巧妙地通过恶人之口自诉恶行,颇具劝戒惩恶的作用.二倘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鬼狐世界无疑是很荒谬的,汉代唯物主义者王充认为:"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世间不存在鬼和狐狸精是事实,但人们头脑中存在鬼狐的观念也是事实.从魏晋南北朝起盛行的鬼怪小说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志怪小说是原始宗教,佛教,道教的三位一体,杂糅着中国固有的原始宗教中灵魂不死的迷信,佛教中的轮回转世及道教中的神仙学说,有着非常大的涵融性,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一个宗教式的神秘世界的构想,同时也表现了人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刘仲宇《中国精怪文化》:"图腾崇拜和古代以色媚妖中蕴涵着的人与精怪,妖神可以恋爱,结婚的观念,通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弥漫于社会,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当着原始的性冲动得不到实现而在心理上投下阴影时,极易用’人妖恋’,’人鬼恋’,’人神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当事人因此类病症而呓语,裸呈时,旁观者很易以这一文化氛围作为参照系选出若干种妖怪,在林木花卉繁盛之区多想象成树精花神."(注:刘仲宇:《中国精怪文化》,这种超现实的鬼狐形象有其历史原型和社会文化基础.因此蒲松龄采用鬼狐模式进行文学创作,并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为创作的模本,通过"冥世"或狐界这一超自然的空间来获得平衡,以虚幻的鬼狐世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对世间不平之事加以抨击.于是,他以自己想象中的虚幻而美丽的鬼狐领域表达自己的愿望,其目的是为真理与正义开辟一块吁求的领地.这种超现实的鬼狐复仇模式和现实凡人的复仇有很大的比照意义.从复仇动机上看,这些未通过正常途径,即我们一般意义上认定的国家的法律及行政机关等进行的报复行为也具有了合理性.在蒲松龄眼中,正义的要求是谁也无法禁止的,不管当事人是人是鬼是狐.当然,复仇者也是真正有冤屈的,只要是受到了冤枉,他们就可以或以自己的力量,或借助鬼狐之手,将冤屈伸张.因此,蒲松龄笔下的这些鬼狐也以个体的道德和正义行为,确证了自身的本性和价值.《瞳人语》体现了惩戒"轻薄者"的道德指向:《黄九郎》篇中的狐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贪暴卑鄙的秦藩因"断袖之癖"走向死路.从复仇方式上看,鬼狐因其自身的超凡能力,往往能有效地达到复仇目的,这与凡人有很大的不同.世间的受害苦主因主体本身弱小或既已受到了致命的伤害,于是便失去了复仇的能力与机会.就算有些幸运者最终能够复仇成功,所用方式一般也是现实中常规的杀戮手段.如《细侯》篇中杀子雪报情仇.细侯,本是余杭的一个雏妓,她偶遇教书为业的满生,见其情意真挚,就大胆主动地与其订立终身之约.定情后,满生远走湖南求职谋资,三年不归,还被牵连入狱.某富商看中细侯,务在必得,为了让细侯断念,竟贿赂狱卒,将快要释放的满生久系牢中,还假作遗书寄细侯让其绝望.细侯哀痛不已之际,在鸨母逼迫下嫁给了富商,生下一子,不久满生为门生救助,归后托人向细侯告知苦衷,细侯悲愤不已,当即杀死怀抱中儿,给予骗婚贼最有力的一击.而鬼狐复仇采用一些非自然的方式,更富想象力与文学性.如"目生瞳人","冤魂入梦","鬼神附体"等,使宗教理论体系稳固而自圆其说,达到"惩恶扬善"的警戒作用.从复仇主体的结局上看,狐鬼不受阳间法律约束,因此可以不像民间复仇者那样,或者流离失所,或者接受法律的裁断,或者走向悲剧性的自我毁灭.它们或者转世投胎,或者借尸还魂,或者仍然逍遥地当狐仙.《庚娘》这篇文章就让我们看到凡人与鬼魂的不同机遇.作品写其随夫一家逃难,公婆与丈夫都被王十八伙同舟人推溺河中,在仇凶威逼下,庚娘巧施缓兵之计应酬,乘其酣醉深睡,挥刀杀之,然后投水自杀,完成了凡间女子复仇的悲剧结局.但因其自杀前留卜一函备述冤情,因而被众人标举义烈,集资厚葬,引来了盗墓者,实蒙天佑,使苏醒过来的庚娘得以重返人世.庚娘借自己的"原身"还魂,走向一个与现实世界复仇不同的美好结局.。
汉语言文学论文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院系名称:网络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02月22日《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摘要】在中国鬼狐这一意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几乎再也找不出一种事物能够像它们一样被赋予如此奇妙而意味深刻的含义了!它们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现在的妖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是赋予了其无法超越的美好形象:它们是兼具人的形、情、义的鬼狐,它们是神秘而可爱的异类,同时它们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寄托美好愿望和摆脱现实黑暗的理想王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形象演变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们审美意趣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鬼狐;形象;发展The Aesthetic Interest Development of Ghost and Foxes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In the Chinese Ghost Fox this image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the attention, the same as they have been given such a wonderful and profound meaning mean almost could not find a thing! They totem worship from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o the goblins now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given that it can not go beyond the beautiful image: they are both shaped, love, defined ghost fox, they are mysterious and lovely heterogeneous, they also give people a sustenance of good wishes and get rid of the dark reality of the ideal kingdom, more importantly, its image evolution allows us to feel deeply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 charm.【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 ;pu song-ling ;the ghost and fox;image ;development引言千百年来,鬼狐传说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追捧,不管是文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钟情于这一话题。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情感真挚而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得每个形象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本文围绕《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鬼花妖;塑造形象引言:《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直善良、不畏权贵的正面形象。
另一类则是邪恶狡诈、贪婪自私的负面形象。
其中正面形象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些形象人情味十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因此,对于这类形象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次兼顾的形象刻画文学典型必须要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主要性格特征和相对次要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对狐鬼花妖形象的描写,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大多具有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等特点。
例如《婴宁》中的王子服,虽为狐狸却有着强烈的报恩观念,帮助王子服摆脱困境。
《小翠》中小翠面对作恶多端的大盗时毫不畏惧,勇敢地与其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等。
同样是狐女,婴宁是爱笑,小翠是善虐,两者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作者还常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个狐鬼花妖形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为了突出这种个性化,作者在描绘狐鬼花妖形象时采用了一些手法,比如说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外貌、服饰等方面进行区分等[1]。
同时,作者还会抓住角色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来突显各个形象的独特性。
例如,《画皮》中的王生与妻子分别变成了厉鬼与美女,两人在阴阳相隔后仍能相遇,说明人鬼殊途,即便死后重逢依然可以互相思念。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放在次要的地方加以渲染和渗透,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
例如,《连城》中的乔生虽然才华横溢且相貌堂堂,但是由于过于完美主义导致爱情屡遭挫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动摇,如果人的头骨掉下来了, 就得另取一个再来,直到不再掉 下,它才能变人。
《太平广记》是一部集宋以前 小说笔记之大成的书,其中专门 写狐的篇章多达九卷八十三篇, 从这些描写来看,狐狸基本上都 是些惹事生非、兴妖作怪的可恨 可恶的家伙,它们既凶残又狡猾, 既作恶又灵巧,因而往往使人对 它们又气又恨,却又拿它没办法。 也许,这就是人们把狐狸称为狐 狸精、害人精的原由,也是众多杀 狐能手产生并被传为佳话的原 因。《聊斋志异》就有“讨狐猛将” 之说,有《捉狐》、《狐人瓶》等具体 描写捉狐、杀狐的篇章。
而伐之,人有甚与狐者矣。天下痨 尸祭鬼,宁皆狐蛊死耶?”莲香的 这番话不应该仅仅看着是她个人 的辩护之词,实际上,它倡导了一 种科学的性态度,揭穿了千年以 来把狐、进而把女色视为洪水猛 兽的谎言。
在现实社会中备受冷落的蒲 松林,试图在《聊斋志异》中,在艺 术世界里构建一个爱情的乌托 班,一个能够安歇自己灵魂的精 神家园。狐女莲香以其完美无缺 的人格,充当了作者构建这一理 想境界的媒介。
新的职业,即驱鬼辟邪的职业,许 多道士就担当了这一职能。在许 多民间故事和小说中,都描写了 道士驱鬼辟邪的情形。概括起来, 它们不外乎有两种手段:一是符, 二是咒,而且二者往往还要配合 起 来 使 用 ,作 法 念“ 咒 ”常 常 是 促 成“符”灵验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残害”这个贬义 词的褒义说法是“惩治”。鬼如果 为害好人或者无辜者,那当然叫 残 害 ,但 要 是 它 为“ 害 ”的 只 是 罪 有应得的坏人、恶人,那完全应该 称之为惩治。于是,在许多民间故 事里,鬼被改造成了奖善惩恶的 一种正义力量。在这些故事中,正 直善良的人们已经用不着怕鬼 了,只有那些作恶多端、为非作歹 的人才最怕鬼。
正直善良的人们不用怕鬼, 也就可以与鬼相亲近了。《聊斋志 异》 中许多写鬼的故事就是这样 产生的。事实上,在《聊斋》中,鬼 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人,那些写 得精彩的鬼多是包含有“人事之 伦次,百物之性情”(冯镇峦《读聊 斋杂说》)。人情是鬼走入小说,成 为文学形象的重要方面。在这方 面,蒲松林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 的。当然,《聊斋志异》中有狰狞可 怖的披着人皮的恶鬼 (《画皮》), 它集中了世间恶人的一些特征, 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充 满人情味的女鬼,她们有大胆追
钟馗当然是人们想象出来 的。据学者们考证,在《周礼·考工 记》和《礼 记·玉 藻》中 ,记 载 有 一 种叫终葵的植物,被当时人们用 来 逐 鬼 ,以 后 ,人 们 还 用 它 辟 邪 。 钟馗(与“终葵”同音)就是在这个 背景上被创造出来了。后世民间 就有了贴钟馗画 像 以 辟邪的,钟 馗起了门神的功能。(后来,门神 演变为两人,左神荼,右郁垒)。到 了这时候,人们对待鬼的态度就 由畏惧,逐渐转变为期望驱赶它 制服它。于是就自然形成了一种
一.鬼:敬畏·驱辟·利用·亲近 上古时期,人们相信有鬼,因 为人死后,形体虽然枯了,但是他 的精神力量还存在,于是它被人 们想象为鬼:它本身无形无像,但 却能变化出奇怪的形象,换言之, 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是一种无 法认识的令人畏惧的存在,是一 种凌驾于人之上,能控制人类活 动的存在。不过,人们对鬼的态度 却是在逐渐演变的,它大致经历 了四个阶段: 上古时期,在人们心目中,鬼 往往是与神相似的。如《论语》一 会儿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一会儿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 在。”两处对勘,可以发现,在孔子 心目中鬼和神具有相同的功能。 所 以 ,他 的 所 谓“ 不 语 怪 、力 、乱 、 神 ”,实 际 上 等 于 是“ 不 语 怪 、力 、 乱 、神 ”,其 原 由 ,他 自 己 解 释 说 : “敬鬼神而远之”。敬而远之,这就
而蒲松林则可以说是写狐小 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中,狐 既有传统的积淀,狐性十足,这已 如上述;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具有 以下特征:一、它们多不是以动物 的面貌出现,多变化成了人,其中 又以变成女子的为最多最出色; 二、这些狐女往往“多具人情”、 “和易可亲”,使人不觉得其为“异 类”。我们看到,狐一样儿女嫁娶, 酬贺往还,其礼仪竟同人世,它们 真正与人不同的是能把千里之外 的 东 西“ 摄 ”来 ,与 人 类 大 气 功 师
078
古典重读
2010.05
学教育
的搬运功夫相似 (《狐嫁女》);狐 也 结 交 知 己 ,并 且 感 恩 图 报(《酒 友》);狐因为跟人类交往,甚至也 参 与 政 治 斗 争 (《小 翠》、《张 鸿 渐》、《辛十四娘》);有的狐品格之 高,甚至令人也惭愧,王阮亭读 《莲香》后批道:“贤哉莲娘!巾帼 中吾见亦罕,况狐耶?”
在《太平广记》所收写狐小说 中,雌狐、雄狐都有,它们既变 化 成女人,又变化成男性,而且似乎 变男人的居多。变成男人的狐多 蛊惑妇女、淫人妻子。但是,后来 小说家却偏爱把狐与女性联系在 一起,以致在现代汉语中,“狐狸 精”成了“淫妇”的同义语。钱钟书 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古来以 狐为兽中黠而淫之尤,传虚成实, 已如铁案。”美国汉学家爱伯哈德 即称:狐“最主要的特点是作为色 情的象征。”(《中 国文化 象征 词 典》)把狐视为“黠而 淫之 尤 ”,当 然并不是始于宋以后的小说家, 据考证,《左传·昭工二十八年》所 记载的那个致英雄后羿于死地的 黑美人,她的外号就叫“纯(纯者, 玄也。与黑同义)狐”,在屈原的杰 作 《天问》 中就直接称她为“纯 狐”。不过,按民 间 的说法 ,狐 之 “淫”并不是性意义上的淫荡,而 是出于吸人精气,采“阳”补“阴”, 以期长生的需要。到了明清时期, 狐之为“兽中黠而淫之尤”已为小 说家所广泛认同,于是,“狐”、“狐 狸精”、“淫荡”三个词在人们心中 产生了广泛的定向联的突破,以蒲松林和纪昀为 代表的一批文人,已把狐视为与 人一样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而 且个体差别很大的动物。如《阅微 草堂笔记》 中的狐就简直是与人 没有区别,甚至见识比一般人还 高的动物,令人联想起那只与张 华讨论 学问 的狐中的 学问 家,联 想起《聊斋》中《郭生》篇那只没有 露过面的为郭生修改文章的狐, 《雨钱》篇那个“时抽经义,则名理 湛深”的学问博洽的狐翁。只是纪 昀笔下的狐又走了另一个极端, 他那儿狐已经基本不具有狐性, 完全成了作者观念的物化形式。
《娇娜》是作者另一种精神探 寻的产物。孔生在最为狼狈困窘 的时候遇上了娇娜一家,与桑生 一样,狐家族也使他获得了人世 所未有的温馨:不学“时艺”(八股 文)、“不求进取(仕进)”的皇甫公 子,是那样超逸;经常为他们弹奏 琵 琶 曲《湘 妃》的 香 奴 ,是 那 样 动 人;更使他心动神摇的是娇娜,只 见她“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充满 着极强烈的性魅力。不过,他们没 有按照一般的套路顺理成章的成 为夫妻。没有,与孔生成婚的是另 一个人,她是松娘。但是不必遗 憾,他和娇娜是亲密的朋友(所谓 “腻友”),“观其容可以疗肌,听其 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 宴,则’色授魂与’(精神相契),尤 胜于’颠倒衣裳’(夫妻生活)矣。” 所以,当娇娜有难,孔生把自己生 命置之度外,锐身相救,不假思 索 ;孔 生 遇 难 ,娇 娜 也 不 避 嫌 疑 , 尽力营救。这种婚姻之外的男女 情谊,是蒲松林非常可贵的精神 探索。有着强烈性魅力的狐女娇 娜 没 有 成 为 胡 三 姐(见《胡 四 姐》 篇),而让她成为了圣洁的圣女, 人类的朋友。莲香和娇娜都是狐 女,她们不像人间女子那样要受 到各种礼法规范的束缚,投入到 人间生活后,也就更便于展现她 们的自然人性。这就是她们成为
077
学教育 2010.05
古典重读
求爱情幸福的情鬼(聂小倩、伍秋 月、李女、连琐),有救人于急脱人 于难的鬼侠(秋容、小谢),有舍去 个人所爱而成人之美的义鬼 (如 宦娘)……可谓鬼影憧憧,但是又 非常可爱,从整体上给人留下了 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 . 狐 :害 人·黠 而 淫·和 易 可 亲
根据台湾学者叶庆柄在 《谈 小说妖》中的研究,狐与狸是外形 有区别的两种东西,狐近犬而狸 近猫,当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 习性,所以包括小说家在内,人们 往往把它们混称为狐狸,蒲松林 《刘海石》篇就有“狸,狐属”的话, 《本草纲目》集解所引陶弘景语也 有:“狐出北方及益州,形似狸而 黄,善为魅。”
狐狸是乡村中与人接触特别 多的一种动物,谚语说:“无狐魅, 不成村。”但是因为它“善为魅”, 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与鬼连称。 《山海经》说北海之内幽都之山有 “ 玄(黑 色)狐 蓬 尾 ”,幽 都 就 是 上 古时候阴间的别称,看来,阴间是 鬼和狐活动的共同区域。《说文解 字》云:“狐,妖兽,鬼所乘也。”就 是 说 , 狐 是 受 鬼 管 辖 和 驱 使 ,这 点 ,在《聊 斋 志 异》中 还 有 反 映 , 《辛 十 四 娘 篇》中 的 鬼 官(郡 君), 威 势 赫 赫 ,“ 数 百 里 鬼 狐 皆 备 邑 从”。《搜神记》所写的斑狐,能化 形变物,一如鬼神。有一回,它化 作书生,与大学者张华讨论文章, 张华竟败在它手下,于是叹日: “天下岂有此少年,若非鬼魅,定 是狐狸。”当然,鬼与狐狸的关联, 除了二者都有化形变物这个表层 特征外,还在于它们都会为害人 类。《列异传》中引旧说谓:“狸髡 千人,得为神也。”《酉阳杂俎》更 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 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 则化为人矣。”《纂异记》说得更详 细:狐狸把死人头骨顶在头上,不
三.莲香、娇娜、婴宁 《聊斋志异》 鬼狐形象系列 中,最具创造性的当属狐的形象, 而在大批各具神采的狐的形象 中,代表蒲松林写狐最高成就的 则是莲香、娇娜和婴宁。 《莲香》篇的视角是男主人公 桑生,显然,它就是作者自己的化 身。篇中一开头就介绍桑生其人, 他“ 少 孤 ”,是 个 安 分 自 守 的 穷 书 生,这与作者的情形是相似的。作 者一生寂寥,生命之花似乎要枯 萎,但是它没有枯萎,如今借托桑 生它灿烂地开放出来。就在这寂 寥的夜晚,两个美女先后来访,一 个是鬼女李氏,另一个就是狐女 莲香,是她们给了桑生最温馨的 抚慰与快乐。桑生和李氏贪恋这 甜美的果实,日日欢会,致使桑生 身体日衰,这时是狐女莲香以她 高人的道行救治了桑生,感化了 李女,并终于使他们一道在充满 温情的气氛中享受着生活的甘 甜。这里,狐女莲香不仅不是传统 的“淫荡而狡猾的象征 ”,反倒是 “节制与忠贞的典范”(叶舒宪《穷 而后幻:<聊斋>神话解读》),是美 丽善良品格高尚的中国古代妇女 的典型。在狐女形象发展史上树 立了一座丰碑。要顺便说到,把狐 视为“淫荡而狡猾的象征”的传 统,实际上是男权文化、男权意识 的产物,《莲香》 在这个根本立足 点上,也有了彻底的超越。当桑生 把“莲香是狐女”、“狐女能致人病 致人死”这样的怀疑告诉莲香是, 莲香说:“不然。如君三年,房后三 日,精气可复,纵狐何害?设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