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自由主义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胡适作为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写过一本专门的政治法律著作,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
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所写的一系列政论体现出来的。
他对政治的影响离不开他创办或者为骨干成员的报刊杂志。
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首先分析胡适在不同时期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核心内容及其所体现的胡适的政治理念,其次纵观胡适一生阐述他自由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论点。
(一)“好政府主义”胡适在回国初期曾宣称他“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因为他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从思想文艺上为中国“造新因”。
他回国时期对国内思想界很失望。
在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的《归国杂感》中,他说中国的出版界在他出国的七年简直没有两三本可以看的书,不但高等学问的书没有,就连消遣的书也很难找到,中国人“时间不值钱”,中国的教育处处是弊病。
因此,他决定潜心研究学术,提高国民的判断力,增进国民的道德和知识水平。
但是我们切不可将它的“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主张理解为他对政治的冷漠。
其实他一直对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十分关注美国的政治并曾在康乃尔大学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他的理解也许是,先提高国民的素质,当然包括政治素质,到了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他们自然要参与政治也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了。
这种思想与他在美国所学习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实用主义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这也是他后来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辩论的理论基点。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充斥着各种思想,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在中国都有其代言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论战。
这样的大环境使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无法像他所想的那样潜心学术研究。
1919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胡适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暴得大名”。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了一次交锋。
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

006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六十年代全国刮起批胡风潮,与此同时共产党又积极争取旅居美国的胡适回到大陆,说,“我们尊重胡先生的人格,我们所反对的不过是胡先生的思想”,胡先生听了便哈哈大笑说:“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1]沈卫威先生也说:“胡适与共产党的对立,主要在思想信念上。
”[2][p.376]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胡适,不能仅限于了解和考证其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我们应当认识到,胡适之所以能见他人之所未见,开文学革命之先河,深层次的更是他思想所必然的导向。
若说以史为鉴,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胡适思想的内核,才有可能使他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给我们以补益和思考。
众所周知,《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有志青年以此为武器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让知识界重新焕发生机,也激发无数爱国青年敢于冲破牢笼与枷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3]。
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在政治的风雷下,这个团体却渐渐分道扬镳,并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胡适在后来的忆述中,认为五四政治运动干扰了文化启蒙,使文化革命中断,而被引上政治的歧途。
[2][p.127]究其原因,还应当归于“主义”的引进。
“五四前后,各种新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马克思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国家主义……五花八门。
”[2][p.127]其中,陈独秀、李大钊等震惊于苏俄革命的巨大成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之后,胡适接办《每周评论》,“忍不住要谈政治了”,由此,他发表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作为自己“政论的导言”[4]。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句话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引用。
这句话其实也很好地诠释了胡适的实验主义思想。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谈到:“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915 年 9 月, 留学美国的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 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奠定了其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杜威的自由 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胡适师从杜
威的实证思维术,将其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提倡怀 疑,反对武断,反对教条主义,反对迷信。20 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想 中,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容忍反对党,对胡适的 影响最为深远。
五四落潮后,胡适屡屡落败,究其根本,自由主义政治需要在 充满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无序, 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 林贤治认为,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 分子,“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人的境遇和自由选择, 而是关心中国应 当 如 何 使 国 家--其 实 就 是 政 府--对 它 与 个 人 的 合 法 (契 约 )关 系 实行控制和干预;正是为此,确认宪政的价值,通过修宪而把个人
1.自由主义思想渊源
安徽绩溪是一个有着自身经济、文化特色的地区,它赋予了胡 适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作为大学者朱熹的出生地,宋明理学自 然而然地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闻名天下的徽商注重进取、开拓、团 结,也形成了保守的乡党观念。 这种徽州特有的文化心理,贯穿了 胡适一生的轨迹, 他在性格机制上时常呈现出的激进与保守矛盾 统一现象。 “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下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徽州 学派’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推翻旧籍。 ” [1] 胡适早年受到严格的旧学教育,饱学古典文献,身上明显体现出清 代朴学的治学风气,因而梁启超称赞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 亦用清儒之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2]
浅析胡适的生平及其主要新闻思想

浅析胡适的生平及其主要新闻思想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著名学者、诗人胡适的生平,列举出了他一生的主要贡献,之后将论文的重点落在了他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总结出了四点他的主要新闻思想:1、倡导自由主义 2、推动新闻的白话文运动 3、尝试独立办报 4、强化报纸舆论导向关键词:胡适;新闻思想;自由主义;白话文;独立办报;舆论导向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这个名字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对于他一生成就的研究人们做得比较多、比较深入的大部分是在政治和历史上,但是胡适还是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新闻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总结的。
在目前的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中,对胡适较少论及,我认为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需要对胡适的新闻活动做一下研究。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作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等职。
一、胡适的生平经历(一)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者,这与他的自幼所受教育和求学、工作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胡适198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幼年时随母亲去台湾。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又随母亲离开台湾回到上海,最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入家塾读书。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进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科,191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假学校讲学。
1926年与其老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同年7月至次年5月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人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伟大的胡适:
胡适深受影响,毕生信仰自由、平等,并宣扬自由主义和怀疑主义。
自称XX教他怎么怀疑,XX教他怎么思想。
胡适的自由思想太过浓厚,一直在指导他进行选择。
关于选择后的结果,他不是预言者,他竭尽所能让选择离他想的靠近,无奈现实障碍重重。
所以,在胡适最后一场演讲中,他说:
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就在这次演讲结束,胡适站在讲话的地方,突然面色苍白,身体一晃,重重地摔在了水磨石地上。
人们赶忙就地急救,打强心针,可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终年七十二。
胡适教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这次演讲会的在场者许多都是胡适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比如XX,XX等。
看到自己的祖师爷倒下,在场者无不悲恸哭泣。
撇开其他不说,胡适作为学者,思想家,他主张的自由、平等,这些都代表着人类的追求与意义。
胡适所走过的路,是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绕不过去的路。
自由主义-胡适

自由主义胡适(1948年9月4日胡适在北平电台的广播词,原载于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孙中山先生曾引一句外国成语:“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
其实“自由主义”也可以有种种说法,人人都可以说他的说法是真的,今天我说的“自由主义”,当然只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现在有些人否认自由的价值,同时又自称是自由主义者。
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总有点叫不顺口吧。
据我的拙见,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就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由做主”。
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是“由于自己”,都有不由于外力拘束的意思,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自然”二字可以完全等同“自由”一样。
王安石的诗:“风吹瓦落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这就是说,这片瓦的行动是被风吹的,不是由于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人太看重“自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也许是故意看不起外面的压迫,故意回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安慰,求自由。
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有几种方式:一是隐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压力,一种是梦想神仙的生活――行动自由,变化自由――正如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还是“有待”,“有待”不是真自由,最高的生活是事人无待于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净土,都含有由自己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约束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的奋斗努力争取出来的。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最近,读了胡适的一些书,又看了和胡适有关的一些历史资料,觉得从思想而言,胡适应该算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从个人人品而言,胡适是一个温和而宽容的绅士。
一、呼唤温和与宽容胡适是个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渐变的过程,通过自我矫正自我完善改良社会;反对暴力的、突变的、彻底否定、全盘推翻的革命,赞成英国的议会宪政道路,不太赞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暴力革命。
终其一生,胡适都不赞成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暴力。
他说生物进化,无论是自然的演变,或是人为的选择,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变异,绝没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可以一步跳到,更不会有一步跳到之后可以一成不变。
胡适还进一步说,以为可以用阶级斗争的方法一蹴即到,既到之后又可以用一阶级专政方法把持不变,这完全是达尔文以前的武断思想。
胡适认为这是顽固不化的表现。
五四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被革命的洪流裹挟,积极拥戴社会的突发革命,而胡适呢,不但不要“革命”,还提出了“好人政府”,就是希望在北洋政府的框架之下,来改良政治。
胡适所秉持的自由主义的温和改良,认同社会的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式的温和渐进式改良,相比暴力革命,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伤害都会小得多。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变革都是以血流漂杵的暴力斗争为代价,都是以牺牲许多老百姓的孱弱生命为代价。
所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名句对朝代变迁的概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
都是基于暴力对抗的严酷和惨烈而得出的判断。
反思中国历史演变,似乎更从反面验证了社会温和改良的必要性。
胡适所提倡的温和的社会改良方式,是理智驱动下的渐变动态,而非情绪主导和支配下的非理性骤变。
因此,他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容忍即自由”。
他说,“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多数人的统治应以尊重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为原则”“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与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有两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二是晚清民国的诸子。
或许社会的动荡更容易激起思想的碰撞,在外在的艰辛中反而更容易寻到内心的寄托与信念。
我的思想穿过还不算遥远的历史,去看可与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民国,也因此见到了“我的朋友胡适之”。
之前对胡适的印象,只是浅薄地停留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领导人。
近日因文题细读胡适,不禁被胡适风度所折服。
正如他人所说,世间若有君子,那便是胡适。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有如此厚德君子之风。
”
我并不想细细诉说胡适大师“世间真君子”的风雅,而是因为这位大师用一生坚守的自由主义,已然将这种风范展露无遗。
胡适受易卜生的很大影响,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核心是健全的个人主义。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思想,与个人要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
也因为如此,胡适承担了所有的艰难,用他的一生坚守自由主义。
文化上的自由,自然是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
胡适曾言:“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
”他是真正的大师,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让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目瞪口呆,让整个社会为之沸腾,这是文学自由;他办《新月杂志》、《独立评论》杂志,
说的酣畅淋漓,喊得毫无顾忌,这是思想自由。
政治上的自由,是民主、宪政、理性的实现。
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意在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点改变这个社会,结束军阀混战政府腐败的局面。
他们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近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式。
但很显然,这种理想式的举动并未取得成功,“好人政府”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遗迹。
在种种艰难人情事变中慢慢成长,后期胡适的自由主义便更侧重于容忍。
就如一块璞玉,经过岁月与坎坷的打磨,变得温润动人。
胡适说:“宁愿不自由,也有自由了。
”他把容忍当作是人最难得的雅量,戏说那些‘卫道‘的正人君子,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诚哉斯言!每一次想到文化大革命的暴行,多少都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一切对异端、宗教自由、思想言论的压迫残害禁止,都源于此。
”而这些,胡适看的清明。
如果胡适成就了自由主义,那么自由主义也成就了他。
当年鲁迅发表文章,痛骂胡适是日本人的军师,胡适淡然一笑,不做反驳,任你所有力气,全打在棉花上,实在是可爱,可敬。
到鲁迅去世,胡适未曾发出一句恶声。
且不论两人所为何事,只看这份度量,便已是让世人钦佩。
很多人都会把鲁迅拿来与胡适比较,比较来比较去,往往是一方夸到天上,另一方便贬到地底。
鲁迅直接率真,言语犀利,“横眉冷对”以笔为刃的革命斗士;胡适温厚敦和,言辞委婉,风度翩翩的文
人君子。
两人各有千秋,我等学识浅薄,自是不敢妄加评论。
已定的历史中,胡适的自由主义逐渐衰败,人们更加推崇的是鲁迅。
面对现实,我也只能感叹,容忍自由实在是“生不逢时”。
正如“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军阀混战、政府腐败,人民在动荡中求生,无数知识分子上下求索。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佛系”自由主义就显得中庸而无用。
政党需要的是奋进的精神和团结一致的思想。
就如毛主席邀请胡适参加共产党,胡适拒绝反而劝共产党作为反对党和国民党一起奋斗。
他的自由主义摆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左不右,中庸之道,并不符合那个时代。
但不得不说,如果二十世纪是鲁迅的时代,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胡适的时代。
在社会稳定逐步走向富强的中国,思想的尊重、包容弥足重要。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文化的涌入,经济发展下的价值观的碰撞,快节奏生活下的浮躁,都让人想到,曾有一位学者,百年前就曾提出真知灼见。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他说。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老者的身影,长衫儒雅,气质谦和,负手而立,眼里是一片澄明。
我仰头,说“先生,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