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胡适

合集下载

胡 适自由主 义教育思想研究

胡 适自由主 义教育思想研究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胡适,这位在中国近代文化和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其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独树一帜,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在那个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的时期,传统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而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为中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为他日后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个体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成长。

在他看来,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胡适强调教育的自主性。

他反对过度的教育管制和束缚,主张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利。

他认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主张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怀疑精神。

他认为,学生不应盲目接受书本和权威的观点,而要有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在课程设置方面,胡适主张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适自由主义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胡适作为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写过一本专门的政治法律著作,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

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针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所写的一系列政论体现出来的。

他对政治的影响离不开他创办或者为骨干成员的报刊杂志。

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首先分析胡适在不同时期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核心内容及其所体现的胡适的政治理念,其次纵观胡适一生阐述他自由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主要论点。

(一)“好政府主义”胡适在回国初期曾宣称他“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因为他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从思想文艺上为中国“造新因”。

他回国时期对国内思想界很失望。

在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的《归国杂感》中,他说中国的出版界在他出国的七年简直没有两三本可以看的书,不但高等学问的书没有,就连消遣的书也很难找到,中国人“时间不值钱”,中国的教育处处是弊病。

因此,他决定潜心研究学术,提高国民的判断力,增进国民的道德和知识水平。

但是我们切不可将它的“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主张理解为他对政治的冷漠。

其实他一直对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美国留学时他就十分关注美国的政治并曾在康乃尔大学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他的理解也许是,先提高国民的素质,当然包括政治素质,到了国民素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他们自然要参与政治也有能力参与政治活动了。

这种思想与他在美国所学习的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实用主义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这也是他后来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辩论的理论基点。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充斥着各种思想,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在中国都有其代言人,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论战。

这样的大环境使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的胡适无法像他所想的那样潜心学术研究。

1919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胡适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暴得大名”。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了一次交锋。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代朴 学 的 治学 风 气 , 因而 梁启 超 称赞 道 :绩 溪 诸 胡之后 有 胡 适 者 , “
文 学评 论
论五 四前 后 胡适 自由主 义思想
巴俊 玲
( 州 师 范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4 郑 河 5 04)
摘要 :作 为 中国现代 自由主 义代 言人 , 胡适 立 足人 的 自由, 以 激进 的批 判 态度 开拓 新 文化 运 动 。力 图在 思 想文 艺 上替 中国政 治
轩 然大 波 。 时代 之文 学有 一 时代之 精神 。 一 僵死 的 文学下掩 盖 着僵 死 的 国人灵 魂 。 学 的 自由实 则是人 的 自由 。 有 自由 的个 人 组成 文 唯
的社会 , 自由主义理想才有生存的土壤。“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最
大幸 运 , 于没 有一 个独 裁 而强硬 的政 府 。” 在 目因而 , 以宽容 闻 名 的 胡 适得 以 “ 新估 定 一切 价值 ”将 矛 头直 指传 统文 化 的专 制禁 锢 , 重 , 呼 吁 个性 自由 , 放妇 女 , 解 封建 孝 道 , 现 出激 进 的文 化批 判 解 瓦 呈 态度 。 11 9 8年 6月 l 5日,新 青 年》 第 4卷 第 6 推 出 “ 卜生 专 《 号 易 号 ”刊 登胡 适 的《 卜 , 易 生主 义 》“ 为 中国 自由主 义知识 分 子 与封 ,成
来 。 请看 分 晓吧 1 你们
2五四大 潮中的文化激进主义 .
五 四新 文 化运 动 是 中国现 代 知识 分 子 的 “ 世 纪 ”在 这 场 影 创 . 响深 远 的文 艺复 兴运 动 中 , 适始 终 是学 术思 想界 关 注 的焦点 。 胡 正 如唐 德 刚所 言 ,胡 适 是近 代 中 国没 有枪 杆 子作 后 盾而 思 想 言论 能 风靡 一 时 , 意识 形态 上 能颠 倒 众 生 的思想 家 。 五四 前后 期 , 在 胡适 在 文化 和政 治 间 的行 为方 式 , 示 出他 对 自身 使命 的选择 , 显 也留给 后人 对其 自由主 义 知识 分子 身份 的 无尽 争议 。 回 国初 期 , 躇 满志 的胡 适 明确 主 张 “ 十 年 不谈 政 治 。 十 踌 二 二 年 不 干政 治 ”潜 心学 术 。 思想 文化 上造 新 因。胡适 的 自由主 义理 , 从 念中 。 自由不仅 仅 是政 治 宽容 的气 氛 , 重要 的是 成 为维 系人 与社 更 会 . 与人之 间 关系 的心 理共 同体 。而暴 力革命 作 为激进 的政 治手 人 段 , 法形 成 民主 力量 , 无 法使 自由的理 念 深入 人心 。在 留 学 日 无 更 记 中 。 适 明确 表 示 “ 胡 不赞 成 不成 熟 的革命 ”他 积极 参 与新 文化 运 , 动 , 目的在 于在 思 想文 艺上 替 中国政 治建 筑一个 革新 的基 础 。 其 这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渡北归的一生中,胡适展现了许多卓越的精神品格,包括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崇尚人文主义以及爱国情怀。

首先,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之一是自由思想。

他致力于传播和倡导自由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适坚信自由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他曾经说过:“为自由的理想而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提倡思辨和创新的精神。

其次,追求真理是胡适的另一个主要精神品格。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传播真理,认为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胡适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接近真理。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追求深刻的本质,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在文化评论、翻译和教育工作中,都秉持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胡适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和旧有的观念,勇于突破和改革。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自由而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生活和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胡适在翻译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上。

第四,胡适崇尚人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最后,胡适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

在他南渡期间,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胡适呼吁中国人民要有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

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

006解读胡适的实验主义与自由主义六十年代全国刮起批胡风潮,与此同时共产党又积极争取旅居美国的胡适回到大陆,说,“我们尊重胡先生的人格,我们所反对的不过是胡先生的思想”,胡先生听了便哈哈大笑说:“没有胡适的思想就没有胡适”[1]沈卫威先生也说:“胡适与共产党的对立,主要在思想信念上。

”[2][p.376]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胡适,不能仅限于了解和考证其新文化运动的成就。

我们应当认识到,胡适之所以能见他人之所未见,开文学革命之先河,深层次的更是他思想所必然的导向。

若说以史为鉴,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胡适思想的内核,才有可能使他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给我们以补益和思考。

众所周知,《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有志青年以此为武器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让知识界重新焕发生机,也激发无数爱国青年敢于冲破牢笼与枷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3]。

但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在政治的风雷下,这个团体却渐渐分道扬镳,并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胡适在后来的忆述中,认为五四政治运动干扰了文化启蒙,使文化革命中断,而被引上政治的歧途。

[2][p.127]究其原因,还应当归于“主义”的引进。

“五四前后,各种新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马克思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国家主义……五花八门。

”[2][p.127]其中,陈独秀、李大钊等震惊于苏俄革命的巨大成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之后,胡适接办《每周评论》,“忍不住要谈政治了”,由此,他发表著名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作为自己“政论的导言”[4]。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句话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引用。

这句话其实也很好地诠释了胡适的实验主义思想。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谈到:“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论五四前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1920 年 8 月 1 日,胡适联名蒋梦麟、陶履恭、王征、张祖训、李 大钊、高一涵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争自由的宣言》,指出没有肯 为自由而战的人民,绝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出现,近年来军阀政党的 横行,便是缺乏自由思想自由评判的表现。 该宣言直接向北洋政府 要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书信秘密自由。 这意味着 胡适跨出书斋, 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站到议政、 干政的政治前 台。
1915 年 9 月, 留学美国的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 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奠定了其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基础。 杜威的自由 主义意味着,把科学的思想习惯运用到社会事物之中。 胡适师从杜
威的实证思维术,将其归结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提倡怀 疑,反对武断,反对教条主义,反对迷信。20 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想 中,民主政治、言论自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容忍反对党,对胡适的 影响最为深远。
五四落潮后,胡适屡屡落败,究其根本,自由主义政治需要在 充满理性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混乱无序, 缺乏共同的价值标准。 林贤治认为,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 分子,“首先关心的并不是人的境遇和自由选择, 而是关心中国应 当 如 何 使 国 家--其 实 就 是 政 府--对 它 与 个 人 的 合 法 (契 约 )关 系 实行控制和干预;正是为此,确认宪政的价值,通过修宪而把个人
1.自由主义思想渊源
安徽绩溪是一个有着自身经济、文化特色的地区,它赋予了胡 适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心理。 作为大学者朱熹的出生地,宋明理学自 然而然地成为徽州人的信条。 闻名天下的徽商注重进取、开拓、团 结,也形成了保守的乡党观念。 这种徽州特有的文化心理,贯穿了 胡适一生的轨迹, 他在性格机制上时常呈现出的激进与保守矛盾 统一现象。 “在其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下最基本的因素便是‘徽州 学派’的基本治学精神--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推翻旧籍。 ” [1] 胡适早年受到严格的旧学教育,饱学古典文献,身上明显体现出清 代朴学的治学风气,因而梁启超称赞道:“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 亦用清儒之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2]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胡适自由主义的逻辑结构(胡鹏)

胡适自由主义的逻辑结构(胡鹏)

胡适自由主义的逻辑结构哲学系2012级外国哲学硕士胡鹏 1201211373[摘要]胡适的自由主义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眼于胡适自由主义的逻辑结构,指出胡适的自由主义在逻辑上由三部分构成,即自由主义的基础是健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政治实践是民主法治与容忍反对者;自由主义的社会进步观是渐进的社会改良。

通过对胡适自由主义逻辑结构的揭示,分析胡适自由主义的内涵,指出胡适思想具有某种政治理想主义,以此对胡适的自由主义作出评价。

[关键词]胡适自由主义逻辑结构个人主义宽容近代以降,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社会思潮被中国知识分子从西方引入。

自严复翻译西学,倡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①开始,自由主义首先以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形态展示在国人面前,成为晚清“器物变革”转向“制度变革”的重要思想来源。

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的提倡和宣传下,自由主义的着力点转向开启民智、培育新人的思想启蒙方面,使得自由主义在当时中国的思想争鸣中大放异彩,现代“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共产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②。

本文试图从胡适的自由主义入手,分析胡适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再基于他这种逻辑结构指出胡适思想中的某种“政治理想主义”,文章重点分析自由主义的内涵并对此做出简要的评论。

一、胡适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在胡适卷帙浩繁的书稿中,他详细论述自由主义的学术著作其实并不是很多,在这一点上胡适并不像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那样出版过大部头的自由主义理论专著,他关于自由主义的论述更常见于演讲、散文和政治时评甚至是诗歌中,这或许与他推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学术志趣有关。

但我们仍然有理由把胡适归为自由主义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这不仅现在看是如此,在当时也同样是这样。

这是因为在胡适的整个思想中,他对自由的思考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自由始终是他的出发点和目标。

不论是在他的教育思想、社会理论中,还是在他的政治主张中,自由主义始终是他坚持的立场和评判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主义胡适(1948年9月4日胡适在北平电台的广播词,原载于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孙中山先生曾引一句外国成语:“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

其实“自由主义”也可以有种种说法,人人都可以说他的说法是真的,今天我说的“自由主义”,当然只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现在有些人否认自由的价值,同时又自称是自由主义者。

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总有点叫不顺口吧。

据我的拙见,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就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由做主”。

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自由”就是“由于自己”,都有不由于外力拘束的意思,陶渊明的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自然”二字可以完全等同“自由”一样。

王安石的诗:“风吹瓦落屋,正打破我头······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这就是说,这片瓦的行动是被风吹的,不是由于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人太看重“自由”、“自然”的“自”字,所以往往看轻外面的约束力量,也许是故意看不起外面的压迫,故意回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安慰,求自由。

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有几种方式:一是隐遁的生活――逃避外力的压力,一种是梦想神仙的生活――行动自由,变化自由――正如庄子说,列子御风而行,还是“有待”,“有待”不是真自由,最高的生活是事人无待于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西天净土,都含有由自己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约束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受外力限制,就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思想方面就是思想自由,在著作出版方面,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自由都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是一些先进民族用长期的奋斗努力争取出来的。

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的大运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宗教信仰自由只是解除某个宗教权威的束缚,思想自由只是解除某派正统思想威权的束缚。

在这些方面――信仰与思想方面,东方历史上也有很大胆的批评者和反抗者,从墨翟、杨朱到桓谭、王充,从范缜、傅奕、韩愈到李贽、颜元、李塨,都可以说是为信仰思想自由奋斗的东方豪杰之士,很可以同他们的许多西方同志齐名比美。

我们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抬出“争自由”的大旗子来做宗教运动,思想运动,或政治运动,但中国思想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说含有争取自由和某种解放的意义。

我们的思想史的第一个开山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争取思想自由的意义。

古代第一位大师老子,就是一位大胆批评政府的人。

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同时的邓析是批评政府而杀的。

另一位更伟大的人就是孔子,他也是一位偏向“左”的中间派,他对于当时的宗教与政治,都有大胆的批评,他的最大胆的思想是在教育方面: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是说,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民族了。

从老子孔子打开了自由思想的风气,二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宗教史,时时有争自由的急先锋,有时还有牺牲生命殉道者。

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自由主义的最早的一个倡导者。

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这是中国经典里自由主义的理想人物。

在二千多年历史上,每到了宗教与思想走进了太黑暗的时代,总有大思想家起来奋斗,批评,改革。

汉朝的儒教太黑暗了,就有桓谭、王充、张衡起来,作大胆的批评。

后来佛教势力太大了,就有齐梁之间的范缜。

唐朝初年的傅奕,唐朝后期的韩愈出来,大胆的批评佛教,攻击那在当时气焰熏天的佛教。

大家都还记得韩愈攻击佛教的结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佛教衰落之后,在理学极盛时代,也曾有多少次批评正统思想或反抗正统思想的运动。

王阳明的运动就是反抗朱子的正统思想的,李卓吾为了反抗一切正宗而被拘捕下狱,他在监狱里自杀的,他死在北京,葬在通州,这个七十六岁殉道者的坟墓至今存在,他的书经过多少次禁止,但至今还是很流行的。

北方的颜李学派,也是反对正统的程朱思想的,当时这个了不起的学派很受正统思想的压迫,甚至于不能公开的传授。

这三百年的汉学运动,也是一种争取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的运动。

汉学是抬出汉朝的书做招牌,来掩护一个批评宋学的大运动,这就等于欧洲人抬出圣经来反对教会的权威。

但是东方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政治民主的路子。

西方的自由主义绝大贡献都在这一点,他们觉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才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是强调的拥护民主。

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必须放在多数人民手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是安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贡献居多,代议制度是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宪法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义应当包括的意义。

我们古代也曾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我们也曾在二千年前就废除了封建制度,做到了大一统的国家,在这个大一统的帝国里,我们也曾建立一种全世界最久的文官考试制度,使全国才智之士有参加政府的平等制度,但,我们始终没有法可以解决君主专制的问题,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制度来限制君主的专制大权,世界只有安格罗撒克逊民族在七百年中逐渐发展出好几种民主政治的试与制度,这些制度可以用在小国,也可以用在大国。

(1)代议政治起源很早,但史家指1295年为正式起始。

(2)成文宪最早的1215年的大宪章,近代的是美国宪法(1789)。

(3)无记名投票是1856年South Arsthlia最早采用的。

自由主义在这二百年的演时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空前的政治意义,就是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自由权利。

向来政治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被压的人是没有好日子过的,但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却渐渐养成了一种容忍异己的度量与风气。

因为政权是多数人民授予的,在朝执政权的党一旦失去了多数人民的支持,就成了在野党,所以执政权的人民都得准备下台时坐冷板凳的生活,而个个少数党都有逐渐变成多数党的可能。

甚至于极少数人的信仰与主张,“好像一粒芥子,在各种种子里是顶小的,等到他生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小树,空中的飞鸟可以来停在他的枝上。

”(新约·马太福音第十四章)人们能这样想,就不能不容忍别人态度了,就不能不尊重少数人的基本自由了。

在近代民主国这里,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久已成了当然的政治作风,这是近代自由主义里最可爱慕而又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我做驻美大使的时期,有一天,我到费城去看我的一个史学老师白尔教授,他生平最注意人类争自由的历史,这时候他已八十岁了,他对我说,“我年经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

”这句话我至今不能忘。

为什么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呢?因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可说了。

至少在现代,自由的保障全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无论是东风压倒了西风,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都是不容忍,都是摧残自由。

多数人若不能容忍少数人的思想信仰,少数人当然不会有思想信仰的自由,反过来说,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因为少数人要时常怀着“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异教方罢休”的心理,多数人也就不能不行“斩草除根”的算计了。

最后我要指出,现代的自由主义,还有“和平改革”的意思。

和平改革有两个意义,第一就是和平的转移政权,第二就是用立法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具体的改革,一点一滴的求进步。

容忍反对党,尊重少数人的权利,正是和平的政治社会改革的唯一基础。

反对党的对立,第一为政府树立最严格的监督机关,第二是使人民可以有选择的机会,使国家可以用法定的和平方式来转移政权,严格的批评监督制度,和平的政权改换,都是现代民主国家做到的和平革新的大路。

近代最重大的政治变迁,莫过于英国工党的执掌政权,英国工党在五十多年前,只能选择出十几个议员,三十年后,三十年后,工党两次执政,但还站不长久,到了战争胜利之年(1945年),工党得到了绝对多数的选举票,故这次工党的政权,是巩固的,在五年之内,谁都不能推翻他们,他们可以放手改革英国的工商业,可以放手改革英国的经济制度,这样重大的变化,――从资本主义的英国变到社会主义的英国,――不用流一滴血,不用武装革命,只靠一张无记名的选举票,这种和平的革命基础,只是那容忍反对党的雅量,只是那保障少数人自由权利的政治制度,顶顶小的芥子不曾受摧残,在五十年后居然变成大树了,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有解除束缚的作用,故有时不能避免流血的革命,但自由主义的运动,在最近百年中最大成绩。

例如英国从1832年以来的政治革新,直到今日的工党政府,都是不流血的和平革新,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自由主义竟成了“和平改革主义”的别名。

有些人反对自由主义,说它是“不革命主义”,也正是如此。

我们承认现代的自由正应该有“和平改革”的含义,因为在民主政治已上了轨道的国家里,自由和容忍铺下了和平改革的大路,自由主义者也就不觉得有暴力革命的必要了。

这最后一点,有许多没有忍耐心的年轻人也许听了不满意,他们的“彻底革命”不要那一点一滴的立法,他们要暴力革命,不要和平演进。

我要很诚恳的指出,近代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很清楚的指示我们,凡主张彻底改革的人,在政治上没有一个不走上绝对专制的路,这是很自然的,只有绝对专制的政权可以铲除一切反对党,消灭一切阴阻力,也只有绝对的专制政治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用最残酷的方法做到他们认为根本改革的目的,他们不承认他们的见解会有错误,他们也不能承认反对的人会有值得考虑的理由,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异已,也绝对不能容忍自由的思想与言论。

所以,我很坦白的说,自由主义为了尊重自由与容忍,当然反对暴力革命,与暴力革命必然引起的暴力专制政治。

总结起来,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近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