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作者: ————————————————————————————————日期: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一一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 理功能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 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 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C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

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它才能够维持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这是从脾胃的属性气化的属性来说,又进一步来说明脾胃的功能。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讲脾主升清,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说明脾胃正常状态需要什么条件?那么从脾与胃、燥与湿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论述了,在这样条件下,又叫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那么脾的生理正常意味着脾胃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够执行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保证了五脏系统气机运行正常,意味着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各个脏腑都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在讲述每个概念每个原理都从不同角度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就概念记概念,进一步探索它想说明什么问题?在什么角度它想回答这个问题,最终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它的实践意义。这样一个属性决定了中医对脾的病变,一旦出现各种各样的改变的时候,它的治疗,特别是处方用药,要注意它喜燥恶湿,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湿的药物,将来学中药、学方剂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多用辛、温、散这样的药物,取它燥湿的作用,保证维持湿土和燥土之间关系的平衡。将来学习中药,讲胜湿药物,多辛温香燥,这个结论哪来的呢?脾喜燥恶湿而来。那么强调病理的情况下,多强调脾的阳气不多,在虚证状态下,湿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再谈痹症的临床辨证论治》 治疗痹证当以气血为纲,辨明痹痛之虚实。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为主气,属阴邪,与风寒相合,易伤营卫,湿从热化,即耗散气阴。治痹最忌不分寒热虚实,一味滥施辛热香窜之品。故立方时多以黄芪为君药,鼓舞气机,气行则血行,病邪即无留着,脉络中气血流贯,何以凝塞为痛哉?大气一转,纵有留湿,亦可趋下从气化而解。益气驱邪,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可增强治疗方药之疗效。 益气通络法 风痹、血痹,具有以风湿为主的证候,形寒发热,肢体厥冷,麻木不仁,痛处多在腰髋臂腿大关节部位,运动功能受限、面色白,精神懈怠,音沉语懒,呼吸短气似喘,舌淡苔薄,六脉沉涩而细弱,此阳气不得发越以达于血脉,营卫循行失调。治宜扶助阳气,宣痹通络。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60g 川桂枝12g 炒白芍30g 秦艽20g 秦当归15g 寻骨风30g 老鹳草15g 鬼箭羽15g 青风藤30g 乌梢蛇12g 生姜3片大枣6枚 颈部强直疼痛加葛根30g,偏头痛加川芎15g蜂房30g辽细辛9g上肢关节挛急,加桑枝30g地龙12g。 温阳通络法 寒邪偏盛,发为痛痹,痛有定处而明显,遇冷更甚,周身经络酸楚,或腰背如坐水中,面色青紫,舌苔白嫩,脉弦紧。此寒邪阻络,治宜温散,俾获微汗而解。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15g 黑附子15g 川芎12g 生苡仁60g 苦杏仁15g 炙甘草10g 辽细辛9g 上肉桂6g(后下)延胡索24g 羌活9g 独活30g 身热口渴,加生石膏30g;疼痛剧烈加川乌(先煎一小时)30g蜈蚣10条;肾经虚寒,腰背冷痛加熟地30g鹿角胶15g;气虚下肢乏力,加生黄芪30g怀牛膝15g。 搜风通络法 周痹,四肢游移作痛而无定处,夹瘀者,必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沉弦。此证良由经络空虚,痹邪居以为宅,日久必恙根深痼。叶天士倡“久痛治络”之说,非迅疾飞走不能奏效,主张用搜剔虫药治疗。对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吸取前贤用药经验,师其意加以变通,结合活血化瘀,使疼痛缓解,颇有良效。自拟方如下: 生黄芪60g 土茯苓60g 广地龙15g 土鳖虫12g 乌梢蛇15g 全蝎尾15g 炮山甲15g 金蜈蚣15条旱龟板20g 露蜂房30g 忍冬藤30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威灵仙30g共研细面,每日早晚饭后各冲服一小勺。另服“大活络丸”每次一粒每日早晚各一次。 兼阴虚风动,手足抽搐作痛加羚羊角0.5g(吞服),桑枝12g白蒺藜30g;烦热口渴加石斛20g丹皮15g瓜蒌根20g;纳食少味加生谷芽30g麦冬15g;痹痛在上肢加川桂枝15g;痹痛在腰膝以下,加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怀牛膝20g;肢体麻木加防己15g;浮肿加生白术30g赤小豆30g;发热加白薇15g鸭跖草15g;血沉快者加蒲公英30g等。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多应手而起沉疴。 活血通络法 骨痹(胸腰椎骨质增生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有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精神困顿,脉沉迟、尺部尤涩,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命门阳气不充,寒湿内滞,以致身半以下气血瘀阻而成挛痹,倘久延不治,筋骨将萎废不用。亟宜重剂益气养营,通补兼顾。方用自拟: 生黄芪60g 鹿茸15g 龟板20g 炮山甲15g 白花蛇10g 金蜈蚣10条制首乌30g 大熟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8 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

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 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

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护治法则:调补气血。(治疗代表方:八珍汤) 痈外治法: 1.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取金黄散、玉露散 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外 贴。 2.成脓宜切开排脓。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 第一节疖 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 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 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法: 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 中:切开排脓 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 第二节疔 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 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 1.颜面部疔疮 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 治法: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分析

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30T15:48:12.6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陈中伟[导读] 郴洲市中医医院 423000 经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不良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5.79%,且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郴洲市中医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疮疡患者共1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6例。对照组予抗生素治疗,研究组予中医外科“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不良事件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5.79%,且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各种疮疡的临床效果显著。关键词:中医外科;消法;疮疡;疗效疮疡属于中医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祖国医学认为,疮疡主要是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导致气血凝滞所引起,其包括体表上肿疡、溃疡及其相关皮肤病内容[1]。本病治疗应以内外结合为主,由此,本研究对76例疮疡患者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疮疡患者共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6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41:35,年龄11-64岁,平均(39.85±2.50)岁,病程4d-2m,平均(1.13±0.25)m;研究组男女比例42:34,年龄12-63岁,平均(39.50±3.13)岁,病程3d-2m,平均(1.02±0.19)m。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病情轻重为抗生素药物及剂量选择的依据:病情轻者予以口服头孢拉定(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8844,0.5g)治疗,0.5g/次,3 次/d;病情较重者予以静滴1520u青霉素[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H45020511,0.96g(160万单位)]+500ml5%葡萄糖液,1 次/d。研究组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本组患者均行中药的内服和外敷结合治疗,内服中药(基础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以清热解毒消痈汤的代表方剂,其配方为:银花、紫花地丁各15g,30g蒲公英,蚤休、紫背天葵、赤芍、夏枯草各12g,丹皮、川贝母、川芎、陈皮各10g,6g生甘草。痛者添加元胡索和金铃子,发热者添加牛蒡子、黑山栀和大青叶;病灶位于头面部者添加羌活和香白芷,病灶位于下肢者添加怀牛夕和独活。该汤剂用量为1剂/d,煎沸后取药汁,分早、晚口服。外敷中药以阴阳两证区分,阳证者在纱布上涂上芙蓉软膏,其后将纱布直接外敷在患处;阴证者予以外敷本院自制活血消肿膏。两组均以5d 为1疗程,共2疗程。 1.3疗效观察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疗效标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判断,显效为疮疡消散,疼痛消失;有效为疮疡基本消失,疼痛缓解;无效为疮疡无变化,疼痛未消失,病情或加重[2]。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研究组 76 42(58.33) 30(39.47) 4(5.26) 72(94.74)* 对照组 76 30(50.00) 36(50.00) 15(19.74) 60(78.95)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 经治疗,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5.79%(12/76),其中恶心4例,腹泻3例,胃肠道功能紊乱5例。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认为,疮疡源于火毒,不仅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营卫不和,还可导致经络相隔、气血凝滞,本病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为初期临床症状表现,在中医治疗中,其主要以消法为主[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52例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疮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中医外科治疗的总法则是消、托、补,“消法”为其首要大法,“消法”是指采用消散药物以消散患处初期的外疡,其不仅可缩短治疗时间,还可免除患者的手术痛苦,因而易被患者接受[4]。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与对照组的78.95%相比较高,表明予以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这是因为,中医外科“消法”结合内消与外治两种方案治疗,配合使用行气和营、活血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多种方法,即行中药内服与外敷结合治疗。内服中药清热解毒消痈汤中以银花、生甘草、川贝母、蚤休、赤芍、蒲公英、夏枯草均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痂的功效,紫背天葵可止血抗病毒,丹皮、川芎可活血散瘀、辅以紫花地丁治疗,可发挥凉血消肿的功效。外疡发病于局部体表,而内痈发病于体内脏腑,故治疗疮疡需要立足于整体,并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方法,行内销外治二法方可取得良好疗效。而本院配置清热解毒消痈汤可发挥清热解毒、化瘀散痂的功效,而外敷药物具有清热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故内消与外治结合在治疗疮疡方面的临床效果显著[5]。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提示采用中医外科“消法”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治疗疮疡的有效方案。

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

三、“以色治色”法的临床研究 消白合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 将符合病铡纳入标准的自癜风患者74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消自合裁治疗组4l侧和8-MOP片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消自合剂.每次160ml,每天1次;对照组El服8-MOP片,每次10rag,每天3次,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结果治疗组41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2%,痊愈率为29,27%:对照组33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9%,痊愈率为9.09%。消白合剂疗效明显优于8-MOP片。总有效率与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5)。 祛斑合帮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黄褐斑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祛斑合剂治疗组34例和沙棘冲剂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齐同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祛斑合剂,每次15,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沙棘冲剂,每次15,每天3次,连续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标准)。结果治疗组34例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痊愈率为32.35%;对照组33例其中基本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1.88%,痊愈率为1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o.05) 四、问题与展望 经过初步的理论探讨、临床验证及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以色治色”法运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实用性、优势性,尽管“以色治色” 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色治色”法将会成为治疗色素性皮肤病广为推广的方法之一。 疮疡治法方药的现代认识 天津市中医医院王建平(∞0124)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李兰青(300120) 疡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经验宝贵,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疮疡的诊治病种多属疮、疡、痈、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在治疗疮疡疾患时,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尤其外用中药的使用较西医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疑难疾患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均获得很好的疗效。要继承发展疡科,需要对疮疡治法进行分析,并对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有所研究,这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疮疡疾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谨对疮疡内治法及方药予以探讨。 1、古医疮疡常用方药研究 应用文献回顾方法,查询了自晋代以来约30余部有关疡科的专著,结果发现300首治疗肿疡(相当于急性、亚急性感染红肿热痛来溃破时)方剂中出现率较高的药物排序为甘草(76.33%)、当归(55.67%)、金银花(44.67%)、芍药0833%)、防风(32.33%)、黄芪(31.339钉、连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三)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时的饮食要求应是( ) A.半流质饮食 B.流质饮食 C.禁食 D.普食 21.熟地、当归属( ) A.补阴药 B.补阳药 C.补气药 D.补血药 22.参三七、云南白药属( ) A.凉血止血药 B.收敛止血药 C.化瘀止血药 D.温经止血药 23.升浮的药物能( ) A.平喘 B.潜阳 C.发汗 D.利尿 24.风热咳嗽的代表方是( ) A.桑菊饮 B.止嗽散 C.泻白散 D.二陈汤 25.痰浊头痛的代表方是( ) A.川芎茶调散 B.桑菊饮 C.天麻钩藤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26.阴虚阳亢之体须禁忌( )食物。 A.辛辣类 B.生冷类 C.油脂类 D.海腥类 27.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疮 疡

第二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一)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 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三)辨证论治 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热毒蕴结证 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黄连、栀子、黄芩、黄柏等。 2.暑热浸淫证 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花粉、赤芍、甘草、滑石、车前子、银花、泽泻、淡竹叶等。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主症: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或散发全身各处,或固定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常伴口干唇燥,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常用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贝母、白芷、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主症:疖肿泛发全身各处,成脓、收口时间均较长,脓水稀薄。常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茯苓、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白扁豆、党参、白术、炙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等。 (四)外治法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