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合集下载

公文差错的整改报告

公文差错的整改报告

公文差错的整改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公文作为一种公务文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效力和行政约束力。

然而,由于人为因素、疏忽大意或系统问题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公文差错的情况。

这些差错不仅会对行政效率和工作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可能引发法律风险和社会问题。

公文差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填写错误、格式规范不符、错字、错别字、附件缺失或错误等。

这些差错不仅会对公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产生负面影响,还容易引起误解、纠纷或行政混乱,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不良社会后果。

因此,为了保证公文的质量和准确性,及时解决和改正公文差错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公文差错进行整改,不仅可以恢复公文的规范性和可信度,还可以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报告将以一个具体的公文差错案例为例,对公文差错的背景、具体表现和整改方案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文差错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最后,本报告的编写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从事公文起草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对公文差错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整改方案的探讨,能够促进行政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公文撰写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提供支撑。

1.2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差错的背景和差错的具体表现。

在差错的背景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这个公文差错问题的起因和影响。

这包括如何发现差错,差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差错的具体表现部分,我们将对这个公文差错的具体内容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遗漏或不完整的部分。

结论部分将提出整改方案和预防措施。

在整改方案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纠正这个公文差错问题,包括修订错误内容、补充遗漏部分和完善不完整的信息。

在预防措施中,我们将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以避免类似差错再次发生。

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规律

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规律

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规律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规律一、出版物常见差错类型分析现代出版物中经常出现的差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十种类型。

(一)文字差错出版物中常见的文字差错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异体字、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定的旧形字,以及汉语拼音和外文等方面的差错等。

其中最主要的差错是使用错别字。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

错字,指像字但不是字,规范字典里查不出的字;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规范字典里虽然有,但用在这里不当的字。

错字虽然与正字形似,但不是字,比较容易鉴别;别字则不同,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似是而非,判别并不容易,如"屈指可数"错成"曲指可数","山清水秀"错成"山青水秀"等,因此,判断别字错误,要从字义入手。

(二)词语差错出版物中词语差错主要有误解词义、词性而误用词语,异形词选用不当,误用成语等。

词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误解词义。

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应当使用不同的词语。

如果不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词,就会造成词语误用的差错。

如"招工启事"的"启事"错为"启示","战争启示录"的"启示"错为"启事","随声附和"的"附和"错成"附合"等,就是没有弄清"启事"和"启示"、"附和"与"附合"的确切含义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浅谈矿业科技书刊编校中容易混淆的字与词

浅谈矿业科技书刊编校中容易混淆的字与词

浅谈矿业科技书刊编校中容易混淆的字与词作者:马跃龙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03期科技图书编校差错通常有文字差错,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标点符号及其他符号差错,格式差错等几种类型;而文字差错主要有易混淆的字与词,多字和漏字,数字、简繁字混用,字母误用,名同术语和引文上的差错等,有很多属于同音字、形似字的错用,现以矿业类科技书刊编校为例,按照矿业安全管理、采矿、爆破、通风与安全等不同专业,分别总结出书稿中部分常见的易混淆的字与词、名词术语。

一矿业管理专业词语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三次变化,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949年至1983年,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

1984年至2004年,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005年至今,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员工的权力与义务”与“员工的权利与义务”。

规范用法为后者,即“员工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三不放过”与“四不放过”。

规范用法为后者,即“四不放过”。

这是指我国在调查处理矿难事故所遵循的原则,“四不放过”是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坚持装备、管理并重原则”与“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规范用法为后者,即“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

“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是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装备是基础,培训是保证,管理是核心。

二采矿专业词语“折曲构造”与“褶曲构造”,后者正确,折与褶为同音字。

//"断列构造”与“断裂构造”。

后者正确。

列与裂为同音字。

//“老顶”与“基本顶”。

规范用法为后者,即“基本顶”。

基本顶又称“老顶”,是指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厚度及岩石强度较大、难于垮落的岩层。

审读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审读稿件应注意的问题

审读稿件应注意的事项1. 文字差错。

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错简、错繁、互倒、异体字、旧字形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错别字。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

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错字;是字但用在此处不当的字叫做别字。

通常说的错别字,主要是指别字。

文字差错还有一种类型,即外文字母使用错误和汉语拼音错误。

常见的错误有:各文种字母混用;大小写、正斜体不符合规范;汉语拼音违反《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声调标注错误。

2. 词语差错。

常见的词语差错有:(1)错用词语;(2)褒贬不分;(3)异形词选用不符合规范;(4)生造词;(5)错用成语。

3. 语法错误。

包括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常见的词法错误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2)数量表达混乱;(3)指代不明;(4)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

常见的句法错误有:(1)搭配不当;(2)成分多余或残缺;(3)语序不当;(4)句式杂糅;(5)歧义;(6)不合事理。

4. 标点符号使用差错。

标点符号有两大类:点号(7个)和点号(9个)。

常见的标点符号使用差错,主要是点号错用:(1)该句断的不用句号;(2)句子内部该停顿的地方没用逗号,不该停顿的地方误用逗号;(3)非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没有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顿号,不同层次的停顿使用顿号造成结构层次混淆;(4)滥用分号,如并列词语之间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的单重复句内分句间误用分号,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之间误用分号,应该用句号断开的两个独立的句子误用分号;(5)有疑问词但并非疑问句误用问号;(6)有惊叹词但并非惊叹句误用叹号;(7)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外,非整句引文误将句号置于引号内。

(8)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误用阿拉伯数字或两个汉字数字之间误用顿号。

5.数字的用法。

(1)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①统计表中的数据,如正负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如20世纪80年代),其中年份一般不用简写(如1990年不应简作90年),1990年9月3日写作1990-09-03,中间用半字线;③时、分、秒;④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⑤代号、代码、序号、引文标注用数字;⑥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表示数值的范围时,用浪纹式连接号“~”,如150千米~200千米。

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t和十大流行语

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t和十大流行语

201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揭晓日期:2011-12-22 作者:来源:文汇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揭晓社会影响重大的差错:“捍”误为“撼”昨天,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同期公布了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其中,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

“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该差错是由于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两个繁体字所致。

庆祝建党90周年时,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知识差错有: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同样容易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常见语词差错有: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将“合龙”误写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

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并不是一回事。

另外,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

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

读tu 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元素名称。

在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泄露/泄漏。

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

常用错别字——精选推荐

常用错别字——精选推荐

十大差错分别是: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

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

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

“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100例《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易混字1.哀(唉)声叹气2.按(安)装3.金壁(碧)辉煌4.针贬(砭)5.惨(残)忍6.璀灿(璨)7.检察(查)作业8.为人所不耻(齿)9.一愁(筹)莫展10.精萃(粹)11.看的(得)上眼12.提心掉(吊)胆13.迭(跌)宕起伏14.重迭(叠)15.渡(度)假村16.防犯(范)17.防(妨)碍18.入不付(敷)出19.扶(抚)慰20.一幅(副)对联21.重蹈复(覆)辙22.竹杆(竿)23.卑恭(躬)屈膝24.鬼斧神功(工)25.勾(沟)通信息26.悬梁刺骨(股)27.全神灌(贯)注28.贵(桂)冠29.貌和(合)神离30.迫不急(及)待31.挖墙角(脚)32.不径(胫)而走33.巨(剧)烈34.中恳(肯)35.馈(匮)乏36.兰(蓝)天37.泛烂(滥)成灾38.发楞(愣)39.变本加利(厉)40.再接再励(厉)41.鼎立(力)相助42.权利(力)斗争43.厉(利)害关系44.姐妹俩(两)个45.了(瞭)望46.假期邻(临)近47.另(零)乱48.年令(龄)49.罗(啰)唆50.蛛丝蚂(马)迹51.揭开迷(谜)底52.神密(秘)53.观摹(摩)54.磨(摩)肩接踵55.买那(哪)个好呢56.批(披)露57.水蒸汽(气)58.欠(歉)收59.亲(青)睐60.一肚子委曲(屈)61.鸦鹊(雀)无声62.冰雪熔(融)化63.水乳交溶(融)64.垂头伤(丧)气65.善(擅)自处理66.伸(申)请67.出身(生)在晚上68.寻物启示(事)69.受(授)予奖状70.金榜提(题)名71.品位(味)老师的话72.情况相象(像)73.肖(萧)条74.歪风斜(邪)气75.模形(型)76.反醒(省)77.生活必须(需)品78.弦(旋)律79.眩(炫)耀80.报仇血(雪)恨81.循(徇)私舞弊82.天崖(涯)海角83.沿(延)伸84.流光异(溢)彩85.心心相映(印)86.反应(映)意见87.生死悠(攸)关88.记忆尤(犹)新89.怨天忧(尤)人90.始终不逾(渝)91.世外桃园(源)92.渊(源)远流长93.震(振)奋人心94.截止(至)年底95.因地治(制)宜96.置(质)疑的勇气97.德高望众(重)98.九洲(州)大地《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赵兰英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常用校对符号及易错别字

常用校对符号及易错别字

附文件1、校对符号手册2、常见编校错误常见的编校错误包括文字差错、常识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

一、文字差错一般包括错字、别字、繁体字、异体字、多字落字、字序颠倒等。

(一)错字别字当作―当做成规陋习―陈规陃习创记录―创纪录份内―分内份外―分外真地-真的动则-动辄发飙-发标畸型-畸形称喟-称谓竟争-竞争家俱-家具延用-沿用嘎然-戛然陷井-陷阱赋于-赋予参予-参与搏奕-博弈形像-形象既使-即使青徕-青睐趟水-蹚水安祥-安详饱合-饱和备感-倍感倍受-备受报怨-抱怨布署-部署凑和-凑合极至-极致防碍-妨碍独道-独到法朗-法郎风拥-蜂拥火暴-火爆喊到-喊道售磬-售罄巨痛-剧痛贯用-惯用合谐-和谐浑号-诨号签定-签订迷团-谜团一惯-一贯棕子-粽子运做-运作疑议-疑义负作用-副作用保险届-保险界霎那间-刹那间带眼镜-戴眼镜高品味-高品位哈蜜瓜-哈密瓜金钢钻-金刚钻一只笔-一支笔关怀倍至-关怀备至各届人士-各界人士敢做敢当-敢作敢当反映强烈-反应强烈副面效应-负面效应雕虫小计-雕虫小技趁虚而入-乘虚而入措不及防-猝不及防步履唯难-步履维艰按步就班-按部就班初来窄到-初来乍到不醒人事-不省人事挺而走险-铤而走险直接了当-直截了当做壁上观-作壁上观粱上君子-梁上君子翻来复去-翻来覆去悠哉游哉-优哉游哉再接再厉-再接再厉为人所不耻-为人所不齿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莱纳州(二)脱字落字:前一段间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央行加息。

“前一段间”应作“前一段时间”。

(三)前后不搭配价格机制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应改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重复表达许多地方,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率甚低。

句中“土地”二字应删去。

(五)异体字鲶鱼-鲇鱼飚升-飙升拚命-拼命(六)自造词应在各行业中开展知识产权的宣贯工作。

“宣贯”应作“宣传贯彻”。

《差错认定细则》第27条规定,不应该使用生造的词语和生造的缩略语。

(七)数据折行所有机构都预计投资浪潮过后油价将会下降,但是都认为很难再低于30美元/桶。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每年的十大语文错误

《咬文嚼字》每年十大语文错误2006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10.“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2007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

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2.“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

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

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

“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3.“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

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

“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 泽 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 ”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 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 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