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最详细的写作手法大全,学会了作文想不高分也难

最详细的写作手法大全,学会了作文想不高分也难写好一篇作文可以增加一些写作手法给我们的作文加以点缀,那一共有哪些写作手法呢?又该如何区分以及我们该如何去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呢,下面跟着小编来学习到底有哪些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1]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1叙事方式编辑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十大写作手法

十大写作手法你学会了多少目录:【写作技巧】 2016-06-10写作手法1、第一人称叙事法【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写作手法2、第三人称叙事法【特点】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写作手法3、顺叙法【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写作手法4、倒叙法【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写作手法5、插叙法【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写作手法6、补叙法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
文章写作常见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的底蕴..2.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3.记叙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4.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能够使人或物更加的清晰准确..5.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作用:反语具有冷嘲热讽的作用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使人或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吧描写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技术角度分为:白描和细描..白描是指不用修辞;着重用简朴的语言描绘对象的方法..细描则是用细腻的色彩浓郁的笔法对对象进行描摹的方法;语言色彩艳丽;常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对象上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方式上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说明方法: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论证手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对比法引用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立论:树立自己的观点驳论:驳斥错误观点..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文章或语段时要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a、前后左右b、上下高低c、东西南北d、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a因果关系、b层递关系、c主次关系、d总分关系、e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如何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呢一般地说;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都有表明顺序的语言标志;如方位词、时间词等..理清逻辑顺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理清说明顺序.. 有些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常见的文章写作方法有以下几种,我们来了解一下。
1.记叙;2.描写(又称为肖像);3.议论、抒情(又叫做哲理)。
4.修辞(包括拟人、夸张等手法);5.巧借;6.白描、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用、双关、曲笔、层进、烘云托月;7.想象;8.联想;9.象征。
这是基本的常识性内容。
还应该知道这样几个概念: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借物喻理、寓情于事、借古抒怀、以小见大、开宗明义、点题、画龙点睛、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其独特魅力令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心驰神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海外学子和中外游客到中国观光考察,探寻古代文化奥秘,品味古典文化艺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旅游业带动下,许多新兴的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天,同学们就跟着我走上讲台,体验当导游的快乐吧!请听好:首先呢,咱们得安排好时间,然后呢,把我们最漂亮、最温柔的迎宾姑娘叫出来——让她穿着五彩斑斓的裙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让我们的客人看到之后立刻喜笑颜开,还要不停地向他们问好……我可真啰嗦啊!那么你呢?请回答:看完上面的故事你懂得什么道理?对同学们说:“自己既没有大树高大挺拔,也没有小草平凡无奇,但是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美丽的梦想!”对自己说:“对自己不要过分苛求,否则你将永远失去前行的勇气;也不要过分宽容,要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才能充满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第一:托物言志。
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愿望。
要注意物、志二字交错使用,并且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文章写作常见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的底蕴。
2.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3.记叙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
4.说明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
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
能够使人或物更加的清晰准确。
5.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
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常见的8种作文写作方法

常见的8种作文写作方法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常见的8种作文写作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物特写法【特点】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
人物特写法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
采用人物特写法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
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
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动态速写法【特点】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勾画出来。
动态速写法就是把人物动作过程中神态和表情的最主要的特点写下来。
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求抓住人物动作过程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一个镜头进行描述,好像是作者用照相机拍下的一张彩色照片。
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时,既要用简笔勾勒出人物神态和表情的特点,还要适当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3、动静结合法【特点】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肖像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气态。
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围绕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和动态,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
描写人物动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
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4、展开想象法【特点】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的过去,进一步说明人物具有这些外貌、衣着、打扮的原因;也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未来,进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
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合理地想象,即作者的想象要有依据。
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信服。
5、比较描写法【特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
文章写作方法(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

文章写作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小学作文常用的写作手法

小学作文常用的写作手法1.描写手法: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衣着、姿态等外在特征进行描写,能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认识。
比如“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形象。
2.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
例如,“妈妈温柔地说:‘宝贝,别怕,妈妈在这里。
’” 体现了妈妈的温柔与关爱。
3.动作描写:对人物的动作行为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如“他快速地跑过去,捡起地上的书,拍了拍上面的灰尘”,突出了人物动作的敏捷。
4.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想法、感受等,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
比如“我心里暗暗想:这次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爸爸妈妈失望”,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和期待。
5.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神态等,能够增强人物的感染力。
例如“他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展现了人物的焦虑情绪。
2.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山水、花草、天气等进行描写,能够烘托氛围、衬托人物心情,也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比如在写一个悲伤的故事时,可以描写“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仿佛要压下来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2.社会环境描写: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风俗习惯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行为。
例如“春节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都在忙着采购年货,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景象。
2.叙事手法: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种写法条理清晰,容易让读者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
比如写一次爬山的经历,从出发、爬山的过程到到达山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4。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的情节提到开头,然后再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这样能够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以“每当我看到那本相册,就会想起那次难忘的旅行” 开头,然后再讲述旅行的过程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
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表现手法:10。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1。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3。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1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1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1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2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21.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