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发表时间:2019-08-15T15:17:14.87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1期作者:王艺闫照赟

[导读] “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思考

一、集体无意识理念的产生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荣格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及对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仅代表的是人格的表面现象,而无意识部分则涵盖着无限的神秘力量,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主导因素。他借用了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将人的精神结构比作三层的冰山,浮在水面最上层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一个部分;下层的冰山占据大部分,是无意识;还有一层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而在荣格看来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的所有成员代代相传的无数类似经历的心理沉淀。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支撑着这种集体无意识。荣格非常重视原始意图,并开始从科学诊断转向宗教和文化史;从关心西方到关注东方;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部分,将个人性格的理想还原为个人经验,与非个人性格的理想对立,非个人性格的空想不还原为个人经验。这一理论诉说出了人类最初的原始面貌,在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起了一道心理学上的桥梁,也是艺术创作当中不断追溯的本源问题。

二、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正是由于原始意象产生的作用。原始意象既不是一种有意识也不是一种过分强调的无意识,而是根源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个体,象征着人类历史的一股神圣力量的存在。这正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本我的态度,展现最初的创作理念,不要过多地追求一些外在因素,诉说画面的原始力量。现阶段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文化精神越发被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正如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变强,像蒙德里安、包豪斯风格等被排斥,他们去到美国使得美国获得大量的人才,经济取得的话语权加上人才知识的保证让其国际地位稳居宝座;苏联与之争霸,在航空事业得到一定的成绩,迫使美国在追求市场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文化。历史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恰恰艺术又是时代的选择。把艺术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对象最合适不过,美国的艺术批评家莱昂耐尔?特里林说:“为什么作为精神分析解释的对象,作家被认为比别的人更为有效呢?一个原因是他们能够表达他们内心的活动。有时,即使他们没有真正诊断出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处理幻想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工作的本职。”他也许能以各种方式隐藏他的潜意识,但它永远无法被隐藏。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文化原型代代相传的无意识传递的结果。无意识所体现的个体文化特征是由作者童年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这种环境是由符号构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代代相传的童年生活保持着某种文化的连续性。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外化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既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又有主观意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同国内外当代艺术因思维的不断碰撞,呈现出纷繁的艺术市场,艺术的创作动机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导致它丢失了原本的艺术魅力。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和最底层,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很难被意识到。”从自身成长的环境追溯到祖先的生活状态是构成我们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可分割的如同血肉的联系。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对现实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进行艺术构思与想象,将艺术意象转化成艺术符号,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

三、理念所引发的艺术思考

在荣格看来,象征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符号是原型的表现或表达。集体潜意识强调外在经验的产物不是原型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然而,他对艺术影响的分析是片面的,思想的出现还需要实践的验证。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在不同的时代不仅有不同之处,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形式感和市场化使得艺术的创作掺入了太多的杂念,集体无意识对于原始意象有独到的看法,对我们创作中丢失最初动机时有一些启发,但外部的观念对于创作只是构成影响的一小部分,艺术还是要进行理性与感性、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结合,在创作中迷失自己方向的时候,借鉴其他人的理念无疑会使创作道路清晰一些,免于过于追求华丽的表面效果,在不丢失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或呈现状态。任何一种理念、一种态度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于艺术的表达至关重要,荣格具有古老和神话色彩的思想形式,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艺术无疑是审美观念的物质外化态度。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怎样展现我们独到的艺术见解,都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做好的基础建设。没有想法、没有计划,只是照搬照抄素材的创作没有任何意义,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前提下,加上绘画经验训练的积累才能使艺术以一种饱满的状态呈献给自己以及观者,引发精神上的共鸣。任何事情都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艺术市场的形式感与市场化能够予以创作者回报,但过分地追求市场价值,会使我们陷入泥潭,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其作品被以高价拍下,为了获得名誉,他盲目地机械化般生产,使得他感觉到疲惫无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四、小结

艺术从重视外部的形,到重视内部的态,在心态转变过程当中会有不适和抵抗,通过不断地进行分解与重塑堆砌成独立个体的自我。当代艺术的态势,是让我们从一切既定的规则中解放出来,取消艺术上的“正确”是让内心有自在感,并不是取消标准,是听从内心的想法将自己的见解、审美、创作力这类东西展现出来。正如开心和喜悦的区别,开心如小孩拿到喜欢吃的冰激凌,而喜悦是随着我们的长大,类似的外在物件已不能满足,需要一种引发内在的体会,如何通过艺术来展现所情所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不管是个人意识、集体意识或有意识、无意识,都是艺术道路途中不可缺少的美丽风景。艺术不仅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23-2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12.

3]吕鹏.中国当代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3:56-72.

4]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54-255.

与自由的背离_浅析大众文化中的_集体无意识_

2011年08月下 青春岁月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标准也相应扭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目的。为了满足合“大众文化”这一概念,那些在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目的性的自由,人们不断寻求“标新立异”。被文化大潮埋的喘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以商业性、流行性、娱不过气来的今日,为了彰显个性,唯有开辟创新大道,于是,乐性和普及性为其基本特征。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不断渗透到人“凤姐之流”与日俱增,“小月月之流”又超越其上,“艳照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门”、“诈捐门”层出不穷。虽然大众文化引发的是盲目跟风之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在暂时气,但是,人们又为了追求个人的特殊性,不断地“不拘一克服人们现实中的茫然、孤独感以及生存危机感的同时,也在降格”,只是这种“不拘”又一次跌进普遍之中,仍然是一种低着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我们普遍的社会价值标准理论: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主义理论,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是什么呢? 工业”批判理论,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都是对合目的性最终导致的是目的自由的丧失。人们追求世界的合大众文化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极大的否定与颠覆。他们或从大众文目的性是为了达到自由的目的,但是,人们在追求这种目的的手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面来批判,或从其对文化领域的侵害来否段上的自由将使人们丧失目的的自由。手段的自由指的是“破”定,抑或从大众文化原始特点的异化来剖析。 之后的“立”。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不断打破别总之,批判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这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它人的极限,树立自己的成绩(就与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样)。这演变历史及弊端。在这里,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种“破”的方式是自由的,是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的显现,产生了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导向,论述其与真正“自一定的主体性效应,但在大众文化中,这种价值实现经常伴随着由”的背离,最终我们会看到,大众文化导向的是“集体无意异化,因为主体在追求价值实现的时候,自由给予的标准是“怎识”。 么都行”,“怎么都行”也就是“怎么都不行”,于是标准便不存在了,继而这种“立”便成为一种负担。也就是说,自由达到一、注重价值原则,追求合目的性 一定的极限,反而就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自由,为了自由而在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重自由便不是自由了。 心下移”的趋势,精英文化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大众文化取而代之并趋于主导文化之列。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也是以三、对于真、善、美,大众文化越过真和善,强调“美”,人民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更是新时期下文化思想解放自由导向最终的“集体无意识” 精神的推动。所以,大众文化在现阶段或多或少表现出与社会主大众文化注重对价值原则而不是真理原则的把握,注重个人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一面。 价值的实现而不是社会整体价值,这便是跳跃了“真”和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善”,那么我们不禁会问: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什么呢? 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那就是“美”! 相对,指的是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人们往往用“孤独的大众”来形容大众文化的主体,“孤单求和服从真理。纵观现今大众文化,可以看到它的两个趋势:一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一方面指都市生活的个是从原始的以追求认识社会为动力变为如今的盲目跟风,这并无聊空虚而促生庸俗大众文化的兴起,另一方面指主体的个性化不是自主产生大众文化的需要,而是一股小的文化之风的侵入,追求使得“世界地球村”变为“一人一村落”。个人的见解不一足以让大众都为之动容,人们在其中失去了自我型。第二个趋势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作茧自缚的导致了求不得知音的孤独感。 是从注重文化的娱乐性变为重其消费性,形成一个公式:精神消严格意义上说,大众文化追求的并不是真和善基础上的美,费品=物质商品。越来越多的大众认为精神的享受在于买书、看它实质上是追求了异化的“美”。豪赛尔把“无聊”定义为大众碟、上网之中,认为对纯粹的高雅文化的享受只是上层人之事,文化的最终原因,贝尔也说:“它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作为大众的精神寄托就在这里。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在思考》求。”随着大家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聊的躲避,大众文化也就成中说道:“文化工业别有用心的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为享乐、消费的代名词。追求的世界,越来越像道家追求的精神分离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世界一样,渐渐地变得似乎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是现果使双方都深受其害。” 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幻的世界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综观这两大趋势,人们习以为常的是各种文化之潮的不断来种异化使得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可怜而贫困的美学产品”。袭继而自己做出适合个人趣向的选择,而不是建立在自身认识世(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 界基础上而创立文化之风。 日本有位学者近日做个一篇报道,说日本的年轻一代趋向于偏重于目的性的追求,即对结果的过分看重。马克思、恩格“集体低智商”,因为对漫画、美少年的喜爱的年龄层次已经蔓斯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说真延到了三十多岁,“大叔控”、“萝莉控”队伍壮大,引起社会正的自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大众对于价值原则的的担忧。对于我们国家的大众文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重视可以看出,人们普遍追寻合目的性而不是合规律性。正如叔的存在,大众文化不是导致个性追逐者的消弭,就是导致随波逐本华对非理性的强调,他通过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扬弃,实现了从流者的沉沦,最终导致“集体无意识”。似乎“它的存在是它的康德传统形而上学到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变,即客体到主体的事,我什么也没有”。后现代主义因此悲哀的说:“大众文化作过渡,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过渡,从肯定的价值观到否定的品呈现出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特价值观的过渡。也许是叔本华的思想代表了现代人的“心声”,征。” 越来越多的人崇拜的是叔本华式的非理性,而不是如建国初期对所以说,大众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存在问题的是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顶礼膜拜。这种注重个人感受的非理性便是一种合的主体。 目的性,这也是人们在文化参照系太多而无法做出一种选择的情况下的逃避心态,只能以对个人感兴趣的新事物的迷恋来达到个【参考文献】 [1] 肖 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人精神的寄予。 [2] 叶志良. 大众文化[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对各种大众文化的选择态度,便是接下来要说的价值标准问题。 【作者简介】 二、在价值标准上,强调以“人”为单位的“众”,是手段许静(1989—),女,安徽大学2010级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自由的获得与目的自由的丧失 学。 与自由的背离 ——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 □ 许 静(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及自由观理论,来分析现今的大众文化的与真正的“自由”的背离,及其导向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大众文化;自由;价值观;集体无意识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 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ETH109 课程名称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 学 号 201420069 姓 名 刘佳琦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学 考试时间 2015年6月16日

浅析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 刘佳琦 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理论认为,总体的心灵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健康甚至相关领域学科(比如教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心灵结构的三个层次,并由此对教育提出个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引言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它的创始人——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psyche)被当作人格的总体,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理论是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以原型的形式存在。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再进一步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其各自的内涵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自我意识出现于生命的早期,甚至有可能先于出生,它是唯一一个能够被我们的直觉直接感知的方面。我认为对我们人类而言,自我意识主要起辨别的作用,意识能够区分自我和非我、主客体、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等。正是因为意识的发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这种比较与设想或许都可以成立,荣格毕竟以他的智慧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推动了精神分析往社会心理学的转向,但是却不应以这种比较而忽略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先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祁路白祁路白2012-12-05 19:33:24 《荣格解梦书:梦的理论与解析》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 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 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 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 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 合理化;替代;升华 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 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 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 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停止和倒退,导致的性格特点如下: (1)、口腔型特征 在工作中追求一种安全感,扮演一种被动和依赖的角色,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和猜忌,对别人过分苛求,遇到挫折易怒,比较悲观,仇视别人。 (2)、肛门型特征 肛门便泌型:过分吝啬或节约,强时间观念,过分讲究秩序、整洁。

荣格心理学书

荣格心理学书 荣格心理学书一: 《简析荣格(通识读本典藏版)》 本书为斑斓阅读典藏版中的一本,英汉对照,译文精良,观点独到新颖,是通识教育的必读之选。 《红书(彩图版)》 《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 Novus)。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年,此书方得见天日。 《荣格文集》 《荣格文集(套装共9册)》珍藏必选荣格一生著述浩繁,被翻译成中文的文字也不见少数,但是结集出版还是首次,所以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荣格心理学书二: 《自我与自性》 人是潜在完整的,人是无穷神性的一小片。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容纳自性。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讨厌自身。自性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当泡利遇上荣格:心灵物质和共时性》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

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移情心理学》 《移情心理学》第一次出版于1946年,此时荣格已经71岁了。这本书的题献是“献给我的妻子”,而我在编辑此书时却常常想起他在30岁出头时遇到的情人萨宾娜·斯皮尔莱恩。后者是他那时的病人;也会想起他终生的情人托尼·伍尔夫,在荣格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仍然健在。在我看来,荣格对心理治疗中的移情的研究在多方面得益于他的情人以及他众多的女病人。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个人想法。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观念非绝对。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Ego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同种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被压抑的情感思想或者经验(举例:花是香的,红色容易唤起激情情绪)。特点是普遍的,冲动的,本能的。贡献么,在艺术创造理论上的推动,还有美学方面的。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现在学术界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为了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以便更好的和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说”进行比较研究,先对其进行辨析是必要的。首先,从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和普遍心理倾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严就没有出现在部训之从末为个人所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

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

荣格的人格理论

在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人格包括了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每个层次有其丰富的内涵,它所包含的内容组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精神系统,这个系统只允许外部能量的进入,而不允许能量的流出。这里的能量指的是外来环境的信息刺激。有些人可能会问:我们的世界如此复杂,信息量如此之大,每时每刻必有大量能量的涌入,这样不会使我们的精神系统崩溃吗?荣格可以给你一个信服的答案。在意识这一层次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自我。自我在整个精神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是意识的门卫,只有被这个门卫所认可的信息刺激(能量)才能进入到意识当中,被人的大脑所感知。而不被它认可的信息,就被拒绝在意识之外,不被大脑所感知。但这部分能量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是进入到个人无意识中,以一种不被人脑所感知的安眠的能量形式存在。这样,我们的精神系统虽然吸收了大量的能量,但实际上,只有被自我所认可的那部分信息产生的能量在发挥着作用。而大部分能量是以静止休眠的形式储存在无意识中。所以,我们的精神系统也既是荣格所指的人格就不会崩溃而致使人发疯。另外,那部分储存在无意识中的能量并不就是永远静止不动,它在适当的外部信息刺激下,会被诱导而“活化”,即从无意识中被“拉”出来,通过自我而进入到意识当中来。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年前你听到一则消息,你当时并没注意,并且在此后的一年当中你从未忆起,现在你获得了另外一则信息,你的大脑在一瞬间就浮现了一年前的那则消息,因为这两则信息在一起使你获得另一则更重要的信息。同样的,意识中的一些你没动用过的显得过分“安静”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静止的形式,相应的其包含的能量也就转化为安眠的形式储存到个人无意识中。总之,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就象两个有通口的容器,其内容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流动。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不能为我们的大脑所感知的,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来观察,例如梦境,催眠等。那么,能够被大脑直接所感知的意识中的内容,给我们的人格这个相对闭合的精神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在这一部分内容所包含的能量进入系统中之前,原先系统的能量已以“自性”所认为的最佳方式组合配置,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新能量的注入必将打破平衡以寻求新平衡。在新平衡未建立之前,我们的精神系统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这种动荡时刻在我们的人格表现出来,情绪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实际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平衡,因为外部环境的信息总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能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进入我们的精神系统。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5010774.html,/ 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 文|申荷永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荣格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他自己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在给集体无意识下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载:冯川编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里面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一下这整座屋子。”我走到一道厚重的门前,用力打开了它。在门的那边,我发现了一道通向地下室的石砌梯级。于是我就走了下去,结果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拱顶的美丽的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显得极为古老。在仔细察看四周时,我发现在普通的大石块上砌有一层层的砖,而且在灰浆里也有砖头的碎块。我一看到这个,便知道这面墙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于是我的兴趣便高涨起来。我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地板,发现它是用石片铺成的,在这些石片内我发现有一个环。当我拉动这个环的时候,石片便抬了起来,我再次看到了一道窄窄的石级,通往地下更深处。我沿着这些石级走了下去,最后便走进了一个在岩石里凿成的低矮的洞穴。石洞的地面上盖有一层厚厚的灰土,灰土中散布着一些骨头和陶片,像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物似的。我看到两个人的头盖骨,显然也是很古老的,都有些要裂开了。这时,我便醒了。(关于荣格的这个梦,可参见:荣格.回忆·梦·思考:英文版.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5.158~160) 在往返美国访问的途中,荣格与弗洛伊德曾有几次相互分析各自的梦。当荣格向弗洛伊德讲述这个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尤其关注那两个死人的头盖骨,以及透过这梦中的头盖骨,荣格是否具有某种希望某人永远死去的联想。但对于荣格来说,这个梦中的房子即是一种精神大厦的象征:比如,楼上的客厅,显然就是意识或意识层面,而阴暗的楼下,可以说是无意识的第一层。当荣格自己分析这个梦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在梦中)我越深入,景象便变得越生疏和越黑暗。在那个洞穴里,我发现的是一种原始文化的残存物,亦即我身上的原始人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意识所几乎无法接近和照亮的。人的原始性精神近乎动物灵魂的生命,恰如史前时代的洞穴在为人所占有之前通常是由野兽所占据的一样。”(关于荣

荣格的人格理论

荣格的人格理论 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B当一个人的兴趣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任何人都具有内向和外向这两种特种,但是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 第二,荣格还提出了四种思想本能, A感觉:指明事物存在与什么地方,但不说明他是什么。 B思维:指明感觉到的客体是什么,并给他命名。 C情感:反映事物是否为个体所接受,决定事物对个体有什么价值 D直觉:在没有实际资料可利用时,对过去和将来的事件所做的粗略的推断。 第三,根据内外向与四种思想本能的结合,荣格提出了人格的八种类型。 A思维外向型: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问题,武断,感情压抑。 B情感外向型:极易动感情,尊重权威和传统,寻求与外界的和

谐,爱交际,思维压抑。 C感觉外向型: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压抑。 D直觉外向型:做决定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预感,不能长时间的坚持某一观点,好改变注意,富于创造性,对许多无意识的东西甚为理解,感觉压抑。 E思维内向型:强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实际判断力,社会适应差,智力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压抑。 F情感内向型:安静,有思想,感觉过敏,孩子般的令人难以理解,对别人的意见和情感漠不关心,无情绪流露,思维压抑。 G感觉内向型:易受情景决定,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的事业,只顾身旁发生的东西,直觉压抑。 H直觉内向型:偏执而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次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

荣格理论

沙盘游戏的理论背景:荣格的基本理论 尽管在普通的心理学历史教科书中,荣格学派仍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或发展,但是荣格学派也早已自成体系。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是独具匠心的创造。1950年,波林在其《实验心理学史》中评价弗洛伊德的时候曾做了这样的表达:如果弗洛伊德不幸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是否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呢?对此波林十分犹豫地说:“这很难回答,因为历史的动力说还缺乏控制的实验。”但是时间能够对所有的理论做最好的解说。若是波林能够再晚12年修订他的《实验心理学史》的话,那么或许他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做一个肯定的回答。因为在那十几年中,荣格的理论及其贡献,已经足以让心理学史家们充满信心。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2] 荣格在其自传中说,他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得自于1909年与弗洛伊德一起访美归来的途中所做的一个梦。荣格曾这样陈述他的梦: (在梦中)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总分:3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A2型题(总题数:24,分数:24.00) 1.荣格人格学说的最重要的内容是 ?A.潜意识 ?B.个人潜意识 ?C.自我意识 ?D.集体潜意识 ?E.自我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意识是心灵中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悬而未决的问题、人际间冲突和道德焦虑等。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 2.依据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健康的人能把所有的经验都准确地符号化为意识 ?B.自我观念和经验相协调 ?C.以价值条件来引导自己的经验和行为 ?D.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E.以实现趋向来指导经验和行为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不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是

?A.未受强化的行为不会发生 ?B.学习可以独立于强化而发生 ?C.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表现出来 ?D.本我决定人格的发展 ?E.强化影响到个体以后的行为表现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适宜的治疗气氛不包括 ?A.阐释 ?B.共情 ?C.真诚 ?D.无条件的关注 ?E.设身处地的理解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以下哪项不是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A.升华 ?B.利他 ?C.合理化 ?D.幽默 ?E.压制 (分数:1.00) A. B.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看来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原型有多种,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种: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Anima:阿妮玛(Anima),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魂”,男人的灵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荣格说:“在男人的无意识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说:“…阿尼玛?是一种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义是指这一事实:一个男人身上会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现也不会消失,但始终存在于男人身上,并起着女性化的作用。” 荣格后来给阿尼玛所下的定义便是“在男性无意识中起着一种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征的表现。”当一个男人积极地对待阿尼玛所传递的情感、心绪、憧憬和幻想时,他会将它们转化为某种固定的形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如果一个人长期孜孜不倦于这种转化,他的个体化过程就会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会逐渐成为一种实在,固定于这个人身上。这样,便会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华。?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荣格认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玛一样,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男性意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从遗传中获得了男性的集体形象;女性在与男人的不断接触中获得了自身对男性的体验。母亲是男性的阿尼玛化身;与此相应,父亲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倾向于呈现一种隐秘的“神圣”信念。当某个女人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有所坚持时,当她运用某种强硬的方式和手段时,她内心中潜在的阿尼姆斯便显现出来。 显然,阿尼姆斯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它给予妇女勇气以及某些时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并在女性无意识自我和创造性活动中建起一座桥梁。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对于女性是颇有好处的,能促进妇女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并将她领向自觉自愿的活动。它给予女人精神信仰,给她一种隐而不见的内心支撑力,以补偿她外在的柔弱。?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的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个体众多原型中,阴影原型是最强大、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荣格说,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没有他们所表现的那么善良正直。我们所有的人都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贪婪、更喜欢妒忌,并认为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阴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阴影中的兽性一面。然而,阴影却惊人地坚忍不拔,不会被彻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压抑的阴影总是暂时退隐到无意识之中,并且伺机进行反扑。阴影一旦进行反扑或突破,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 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荣格认为“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称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自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①。关于“更深的一层”,荣格把它称做“集体无意识”,他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对立于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内容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必须存在,并且在这些地方和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大体相似的。换句话说就是,由于集体无意识在所有人身上的表现都是相似的,因此这种无意识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超个人的,也就是说它存在于所有个体身上。与此同时,荣格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原型”也被提出来了。根据他的观点,原型可以而且应该被认为是“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内容。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说的原型。”②借用心理学有关理论,我们可以认为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就是原型。因为他说:“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打交道。”原型在人类的心灵生活中不断反复出现。这种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命运的积淀和浓缩。 二、集体无意识、原型与作品创作在荣格看来,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土壤和从中生长的植物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通过了解植物的产地,我们可以知道并理解植物的特性,但这并不是说关于植物所有的重要的特征都可以通过了解植物生长的土壤来了解。因为植物虽然是土壤的产物,但它也是一个生命体,在植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自身包含自身”的过程。这个包含过程在本质上是独立于土壤的性质,与土壤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的。对于植物及其相应的特征来说,土壤所起的作用只是加速或者延缓它的一些特征的形成,而对于植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影响。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附带的意义和本质是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任何外来的因素对它都没有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