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文学概论贰(完美版)

文学概论贰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2.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何为审美——A、审美是感性的;B、审美是无功利的;C、审美的对象是纯粹的表像与形式。
康德认为:“为了分辩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像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要说一个物件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像,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康德的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由于是无功利的(即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
换言之,审美正是无功利的。
康德认为:“既然问题在于某物是否美,那么我们并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实存对我们或对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性;而只想知道我们在单纯的观赏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如何评判它。
”3.审美意识形态分析:英雄赞歌以《英雄儿女》赞歌为例,其特点是1将自然景物包含其中,歌词中就描写了青山青天还有大海。
2极力刻画敌我双方形象的落差。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 4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 r.2008无意识概念辨析周子强(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361005)摘 要:“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
“无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总是在不断地显身。
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中最早提到“无意识”[1]。
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
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和“迷狂说”,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
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投去深深的一瞥。
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
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 p i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
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2]。
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
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
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93.原型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原型批评在60年代达到顶峰,对文学研究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影响。
(2)主要主张:①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②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3)影响评价: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②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
③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94.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什么?(1)弗雷泽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以研究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而著称,他的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来自巨著《金枝》。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①金枝国王习俗与宗教模式:金枝国王习俗指的是当部落首领精力衰竭之后就应该被杀死吃肉喝血,这一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把老首领的力量继承下来,而这一习俗发展出了许多的宗教,许多宗教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位以青年男子形象出现的神,代表各个季节中的繁衍尤其是农作物的丰收,因此人们把神的躯体和血液与农作物的良种主要产品即面包和酒等同起来,形成了吃肉喝血的宗教仪式,而这种宗教的核心就是祭奠这位神的死亡与再生。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文学创作技巧B. 文学作品的结构C. 文艺作品与心理活动的关系D. 文艺作品的历史背景答案:C2. 下列哪位学者不是文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马克思D. 弗洛伊德答案:C3.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主要来源于哪里?A. 社会环境B. 个人经历C. 潜意识D. 文化传统答案:C4. 在文艺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强调了哪两个概念?A. 本我与超我B. 意识与潜意识C. 自我与他我D. 现实与理想答案:B5. 文艺作品中的“悲剧美”通常与哪种心理现象有关?A. 压抑B. 升华C. 投射D. 认同答案:B6. 文艺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阿德勒D. 霍布斯答案:B7. 下列哪项不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逻辑推理答案:D8.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共鸣”现象是如何产生的?A. 艺术作品的技巧B. 观众的个人经历C. 艺术作品与观众心理的契合D. 社会文化的影响答案:C9. 在文艺心理学中,哪种心理防御机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A. 压抑B. 投射C. 升华D. 否认答案:C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作?A. 《梦的解析》B. 《图腾与禁忌》C. 《超越快乐原则》D. 《悲剧的诞生》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文艺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类共有的、遗传下来的心理结构,它包含了人类祖先经验的残留和普遍性的象征。
在艺术创作中,集体无意识中的象征和图像(如原型)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和深远的意义。
2. 描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并解释它们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
00037美学考点-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抽象:是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娱乐说:可分为“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
艺术家是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
同时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乐”的功能。
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焦虑说:是克尔凯戈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焦虑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面对的是未来的虚无,这种焦虑处境是悲剧情绪的源泉。
化育:主张美育对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熏陶和浸染,审美主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精神生活。
无意识流动的思维创作方式_对于莫奈_日出_印象_创作过程的思考_马舒婷

无意识流动的思维创作方式
———对于莫奈《日出·印象》创作过程的思考
马舒婷
( 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油画创作中有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不容易解释 的,但又是实际存在于人的创作活动中。其中,无意识与灵感就 属于这类心理现象。美术创作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创作者完 全处于意识不到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虽然 不普遍,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存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 德把这类现象称之为“无意识”,认为艺术创作就是无意识的表 现,创作就来自那种绝对自由的心境。莫奈是印象画派的创始 人之一,他的作品《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 个多雨的早晨的景象,莫奈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注意 到形体,而是依据感觉,运用无意识而创作出的,掀开了西方现 代绘画史新的一页,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就应该根据自身的 生长环境,寻找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在创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 为了某些目的去创作,那样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当灵感来临 时,我们应该学习莫奈在画《日出·印象》时的精神,在无意识 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印象和感想去创作,不要过多的考虑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轻松的越走越远。
汉字字体设计在环境艺术中,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建 筑以及室内设计,汉字字体中就体现出了很强烈的环境艺术。 比如门的字体设计就可根据实际民族文化的应用要求,设计出 符合当时环境的汉字字体,使字体的设计体现出汉字的风格 味道。
汉字字体设计在动漫设计领域中,在作品中加入汉字字体 设计,以发挥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对于宣传和推广我国的动漫 设计事业,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6]毕竟在动漫中 的字体设计模仿国外作品的设计元素,对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 动漫事业是极为不利的。
艺术心理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艺术学交叉的学科,研究艺术创作、欣赏以及艺术现象中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对艺术心理学理论进行摘抄,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
二、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感觉与知觉理论感觉与知觉理论是艺术心理学的基础,主要研究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感知过程。
以下是一些相关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到的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由各个部分独立存在的。
例如,莫奈的《睡莲》给人以连绵不断的视觉印象,这是由于画面中颜色、形状、线条等元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2)深度知觉理论:深度知觉理论强调人们在感知艺术作品时,会通过视觉线索来判断作品的远近、层次等。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画面中的透视和光影效果,使观者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2. 情感与动机理论情感与动机理论关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动因。
以下是一些相关理论:(1)情感释放理论:情感释放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
如梵高的《星夜》展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动机需求理论:动机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寻求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动机。
如马蒂斯的《舞蹈》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
3. 认知与认知发展理论认知与认知发展理论关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过程。
以下是一些相关理论:(1)图式理论: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对作品的认知结构。
如欣赏一幅抽象画时,观者可能会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进行解读。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认知过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们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
4. 社会与文化理论社会与文化理论关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以下是一些相关理论:(1)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存在差异。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0、导论两大文艺主潮: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两次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其中最重要的是波德莱尔,主要作品《应和》,该诗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就文学而言,剧作家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尤金·奥尼尔,以及小说家卡夫卡。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理论家为克罗齐。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的主要理论为直觉与表现。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名词解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区别: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那么文学语言就只有能指功能。
4、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的,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
发表时间:2019-08-15T15:17:14.87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1期 作者: 王艺 闫照赟
[导读] “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
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
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 大连市)
摘要:“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的著名心理理论,其中艺术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揭示了艺术的神秘所在。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试图主观地将无意识掩盖,然而往往
会远离最初的动机,最终过多地将真实的无意识映射在他们的画面当中。这一理论概念和观点已被广泛应用且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思考
一、集体无意识理念的产生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荣格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及对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仅代表的是人格的表面现象,而无意识部分则涵盖着无限的神秘力量,是影响人类行
为的主导因素。他借用了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将人的精神结构比作三层的冰山,浮在水面最上层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一个部分;下层的冰山占据大部分,是无意识;还有一层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
间为前意识,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而在荣格看来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
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的所有成员代代相
传的无数类似经历的心理沉淀。之所以能世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支撑着这种集体无意识。荣格非常重视原始意图,并开始从科学诊断转向宗教和文化史;从关心西方到关注东方;在他看来,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部分,将个人性格的理想还原为个人经验,与非个人性格的理想对立,非个人性格的空想不还原为个人经验。这一理论诉说出了人类最初的原始面貌,在过去
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起了一道心理学上的桥梁,也是艺术创作当中不断追溯的本源问题。
二、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正是由于原始意象产生的作用。原始意象既不是一种有意识也不是一种过分强调的无意识,而是根源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个体,象征着人
类历史的一股神圣力量的存在。这正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本我的态度,展现最初的创作理念,不要过多地追求一些外在因素,诉说画面的原始力量。现阶段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文化精神
越发被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正如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变强,像蒙德里安、包豪斯风格等被排斥,他们去到美国使得美国获得大量的人才,经济取得的话语权加上人才知识的保证让其国际地位稳居宝座;
苏联与之争霸,在航空事业得到一定的成绩,迫使美国在追求市场的情况下追求教育文化。历史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恰恰艺术又是时代的选择。把艺术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对象最合适不过,美国的艺术批
评家莱昂耐尔•特里林说:“为什么作为精神分析解释的对象,作家被认为比别的人更为有效呢?一个原因是他们能够表达他们内心的活动。有时,即使他们没有真正诊断出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描述自己
的‘症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处理幻想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工作的本职。”他也许能以各种方式隐藏他的潜意识,但它永远无法被隐藏。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文化原型代代相传的无意识传递的结
果。无意识所体现的个体文化特征是由作者童年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这种环境是由符号构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代代相传的童年生活保持着某种文化的连续性。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并按
照一定的审美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外化为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既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据,又有主观意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同国内外当代艺术因思维的不断碰撞,呈现出纷繁的艺术市场,艺术的创
作动机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艺术创作的功利性导致它丢失了原本的艺术魅力。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和最底层,因而在人的一生中很难被意识到。”从自身成长的环境追溯
到祖先的生活状态是构成我们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不可分割的如同血肉的联系。艺术的创作需要我们对现实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进行艺术构思与想象,将艺术意象转化成艺术符号,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
艺术作品。
三、理念所引发的艺术思考
在荣格看来,象征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达自己,符号是原型的表现或表达。集体潜意识强调外在经验的产物不是原型的部分,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然而,他对艺术影响的分析是片面的,思想的出
现还需要实践的验证。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在不同的时代不仅有不同之处,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形式感和市场化使得艺术的创作掺入了太多的杂念,集体无意识对于原
始意象有独到的看法,对我们创作中丢失最初动机时有一些启发,但外部的观念对于创作只是构成影响的一小部分,艺术还是要进行理性与感性、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结合,在创作中迷失自己方向的时
候,借鉴其他人的理念无疑会使创作道路清晰一些,免于过于追求华丽的表面效果,在不丢失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或呈现状态。任何一种理念、一种态度都没有绝对的对与
错,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于艺术的表达至关重要,荣格具有古老和神话色彩的思想形式,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艺术无疑是审美观念的物质外化态度。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利
用什么样的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怎样展现我们独到的艺术见解,都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做好的基础建设。没有想法、没有计划,只是照搬照抄素材的创作没有任何意义,在做好充足准备的
前提下,加上绘画经验训练的积累才能使艺术以一种饱满的状态呈献给自己以及观者,引发精神上的共鸣。任何事情都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艺术市场的形式感与市场化能够
予以创作者回报,但过分地追求市场价值,会使我们陷入泥潭,如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其作品被以高价拍下,为了获得名誉,他盲目地机械化般生产,使得他感觉到疲惫无力,最终选择结束自
己的生命。
四、小结
艺术从重视外部的形,到重视内部的态,在心态转变过程当中会有不适和抵抗,通过不断地进行分解与重塑堆砌成独立个体的自我。当代艺术的态势,是让我们从一切既定的规则中解放出来,取消艺
术上的“正确”是让内心有自在感,并不是取消标准,是听从内心的想法将自己的见解、审美、创作力这类东西展现出来。正如开心和喜悦的区别,开心如小孩拿到喜欢吃的冰激凌,而喜悦是随着我们的
长大,类似的外在物件已不能满足,需要一种引发内在的体会,如何通过艺术来展现所情所感,是我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不管是个人意识、集体意识或有意识、无意识,都是艺术道路途中不可缺少的美
丽风景。艺术不仅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文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23-25.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12.
3]吕鹏.中国当代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3:56-72.
4]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