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金杆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效果试验
大豆孢囊线虫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 525 有机肥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 23/T 018 大豆生产技术规程3 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经济、有效、简易和安全的防治策略,优先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必须使用的化学药剂防治等措施。
促进大豆产业发展,保证生态环境改善。
4 防治措施4.1 农业防治措施4.1.1 品种选择依据生态条件选用对大豆孢囊线虫病抗(耐)性较好、优质高产和熟期适宜的大豆品种。
4.1.2 选地与轮作措施4.1.2.1 选地选保水、保肥、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大豆。
4.1.2.2 轮作实行3年或3年以上轮作,不重茬,不迎茬。
前茬选择玉米、马铃薯等非豆科作物为宜。
发病严重的地块选择万寿菊、珍珠粟等前茬作物为宜。
4.1.3 整地措施对前茬进行伏翻和秋翻、起垄或秋季浅翻、耙茬深松起垄。
4.1.4 施肥增施农家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 15t以上,做底肥一次施入。
或翻压绿肥。
做到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有条件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1.5 防止机械传播病原拖拉机和农机具作业时先从无病田开始作业,再到有病田作业,作业后及时清除机具上的病田土壤。
4.1.6 镇压措施播种后及时镇压。
4.1.7 田间管理措施未发病地块田间管理出苗深松中耕培土两次。
从崖城农田土壤中发现一种具有杀死植物害虫功能的细菌——苏云金解析

从崖城农田土壤中发现一种具有杀死植物害虫功能的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崖城高级中学高一(1)班龚彩秀指导老师:翟鸿武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在一本生物杂志上接触到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当时的我觉得很神奇——它能杀死农作物害虫。
人类从刀耕火种以来,一直备受害虫的威胁,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多种危害,其中虫害是威胁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因此损失约数千亿美元,每年世界上因虫害而造成的农产品损失估计为13%。
在我国,水稻每年因虫害减产10%以上,小麦减产近20%,棉花产量损失达20%~30%。
为了控制农林病虫害,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但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致使多种害虫对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结果还面临着三大难题无法解决,①环境污染,残毒上升,人畜均遭毒害;②用药浓度不断提高,防治费用不断增加,不得不无休止地研制新农药;③杀伤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害虫再猖獗和次虫害虫大爆发,导致自然界中恶性循环。
苏云金芽孢杆菌由于能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对多种农林害虫具有特异性杀虫毒力的生物活性蛋白,并能由此生产相应的微生物杀虫剂来用于害虫生物防治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实践证明,与化学农药等其他类型的杀虫剂相比,Bt杀虫剂具有杀虫特异性强,对人、畜及非目标昆虫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能好,不污染环境,由于具有多种类型的杀虫晶体蛋白,昆虫难以产生抗性或产生抗性较缓慢;具较低的生产成本等优点。
目前已推广使用的表达Bt毒素基因的转基因植物都有较为显著的抗虫性能,在大田栽培中无需或只需喷洒少许化学杀虫剂,从而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苏云金芽孢杆菌作为新型生物农药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让无数劳动农民头痛的问题。
而对生物有着浓厚兴趣的我对它有种相识恨晚的感觉,而这次的“科技创新”活动让我坚定了对它认识的决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开始了我的创新实验。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

大豆胞囊线虫病化学药剂防治技术总结大豆胞囊线虫病(别名:大豆根结线虫病,黄萎病,俗称火龙、大龙秧子)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
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8年。
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农机具和人畜的活动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
碱性土壤最适宜线虫的繁殖,pH值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
通气良好的砂土、砂壤土及干旱瘠薄的土壤也适于线虫生长发育。
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
轮作与发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连作大豆,线虫数量迅速增加,而种植一季非寄主作物后,线虫数量便急剧下降。
因大豆胞囊线虫病使病植株地上部表现矮化瘦弱、叶片退绿变黄,故又名黄萎病。
病株的根部可见到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的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后期胞囊颜色变深,为褐色。
根上的胞囊为此病诊断的主要根据。
轻病株地上部常常没有症状,但其根部也有许多胞囊,重病株则萎黄枯死。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
大豆胞囊线虫病一直是美国南部16个州最严重的病害。
1991年和1992年美国南部州所有大豆病害造成的大豆产量损失分别为12.6%和11.1%,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3.08%和2.5%,居所有病害之首。
美国中北部地区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全国大多数省份均有栽培。
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80年代初我国已有报道的大豆病害有30种,胞囊线虫病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地区十分猖獗,是造成该地区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重病地可因此病而绝收,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的部分省份和地区有发生危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每亩用3%克百威颗粒剂5kg,防治效果可达70%。
但该药剂毒性较大,应谨慎使用。
随着各国政府对环保的严格要求以及民众对安全性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传统的高毒杀线剂已被禁止或限制使用,安全环保的杀线剂成为大势所趋。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 、萎黄病 , 俗称 “ 火 龙秧子 ”,是 世界大 豆生产 的重要 线虫病 害 ,主要发生 于 偏冷凉地区。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东北 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 产区 ,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 、沙碱老豆区发生 普遍严重 ,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 其危 害后 ,轻者减产 2 0% ~ 3 0%, 严 重的达到 7 0% ~ 8 0% , 并且 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 产。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技术
尹 贞 淑
( 黑龙 江省 饶 河县 小佳 河镇技 术服 务 中心 1 5 5 7 3 1 )
摘 要 :本文介绍 了大豆孢 囊线 虫病 的危 害症状、病虫形态、发 生规律 、发病 条件及 防治技 术等 综合措施 。
关键 词 :大 豆 孢 囊 线 虫病 ;症 状 ;发 生规 律 ;防 治技 术
3 发 生 规 律
大豆孢囊 线虫 以卵 、胚胎卵 和少数幼虫在 孢囊 内土壤 中越 冬 ,或者 以含线虫 的土混杂 于种子 内或 附在种子上 越 冬 ,成为第二年 发病侵染 来源 。越 冬线虫在大 豆开花前 后 侵入大豆根 内,7月问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 。 虫卯越冬后 ,以二龄 幼虫破壳 进人土 中 ,遇大豆幼 苗 根系侵入 , 寄生 于根 的皮 层中 , 以 口针吸食 , 虫体露于其外 。 雌雄 交配后 ,雄 虫死亡 。雌虫体 内形成卵粒 ,膨大变 为孢 囊 。孢囊 落人土 中,卵孵 化可再侵 染 ,二龄线 虫只能侵 害 幼 根。秋季 温度下 降 ,卵不冉 孵化 ,以卵 在孢囊 内越冬 。 成 虫产卵适温 2 3℃ ~2 8℃ ,最 适湿度 6 0% ~ 8 0%。卵 孵化 温度 l 6℃ 一3 6℃,以 2 4℃孵化率最 高。幼虫发育适 温1 7℃ ~2 8℃ ,幼 虫 侵 人 温 度 1 4℃ 3 6 ℃,以 1 8℃ ~ 2 5 最 适 ,低 于 1 0 停止活动 。
黑龙江大豆种植中常见病虫草害综合有效防治技术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5.028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面积种植大豆过程中,经常面临着各种病虫草害的侵扰,其中病害为大豆胞囊线虫病、菌核病、根腐病、灰斑病和病毒病等,虫害为大豆食心虫、蚜虫、双斑萤叶甲和大豆红蜘蛛等,草害为阔叶草、禾本科杂草和恶性杂草。
为保证大豆种植实现预期的高产高品质目标,有必要在大豆全生长周期内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以有效降低病虫草害带来的影响,促进黑龙江大豆种植业稳步发展。
一、大豆种植中病害防治技术1、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1)发生与危害此病害的抗逆性强,病菌可在土中存活3年以上,主要危害大豆植株的根部,影响根系发育,使根部产生大量白色的线虫胞囊。
在发病初期阶段,大豆叶片逐步枯黄,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病株明显矮于正常植株。
在大豆种植中,如果使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则易造成胞囊线虫病的胞囊快速传播。
当田间温度在17℃-28℃时,会加速线虫繁殖。
在部分盐碱干旱地区的大豆种植中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可能性较高,且病害一般会造成减产30%以上,严重时出现绝产。
(2)防治技术①采用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式预防胞囊线虫病,如与小麦、玉米轮作,轮作周期为3-5年。
选用抗线虫的大豆品种,尤其在已发生过胞囊线虫病的田地种植中必须选用抗性良好的品种。
施足底肥,尽量选用生物肥,以促进大豆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植株根系活力。
在高温季节应适当灌溉大豆田,降低田间温度。
②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使用涕灭威、呋喃丹等种衣剂。
为预防胞囊线虫病,可制备毒土施入到土壤层深20cm处,毒土材料为5%甲基硫磷颗粒剂+细土均匀拌制。
③采用生物制剂预防胞囊线虫病,如使用含有淡紫拟青霉菌成分的生物制剂拌种。
④对已经发生胞囊线虫病的大豆田,每公顷使用3%呋喃丹颗粒剂45kg兑水喷施。
如果发病地块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黏重,可适当增加呋喃丹颗粒剂的用量。
《大豆胞囊线虫病》课件

03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 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是防治线虫病的 有效措施,可以改变土壤 中线虫的群体密度,减轻 线虫对大豆的危害。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线虫病有较强抗性 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自 身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 残体,减少线虫的寄主和 繁殖场所,降低线虫数量 。
研发新型高效的杀线虫剂,并探索合 理的施用方法,以有效控制大豆胞囊 线虫的危害。
生物防治措施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 源,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生物防治,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度。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苦参碱 等,直接杀死或抑制线虫的繁殖, 降低线虫数量。
生物肥料
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肥料, 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通 过微生物的活动来抑制线虫的繁殖 。
04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预防 措施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01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确保种子来 源健康,避免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
02
定期对留种基地进行监测,及时 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
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采用温汤浸 种或药剂拌种等方法,杀死潜在的病 原菌。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种子对病 害的抵抗力。
加强检疫
对调运的种子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对种植区域内的植株进行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具有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抗病机制研究
科普:苏云金杆菌

科普: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
即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被发现已有100 年的历史,其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最深入、开发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
苏云金杆菌的防虫原理是其菌株可产生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两类毒素,使害虫停止取食,害虫均因饥饿、血液败坏和神经中毒而死。
应用领域
苏云金杆菌适用对象非常广泛,可应用于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蔬菜、烟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甘薯、棉花、茶树、苹果、梨、桃、枣、柑橘、香蕉、芒果、荔枝等多种农作物及森林、草原。
苏云金杆菌杀虫谱较广泛,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幼虫,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烟青虫、玉米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松毛虫、茶毛虫、茶尺蠖、玉米粘虫、豆荚螟、银纹夜蛾等多种害虫幼虫,部分亚种或菌株对根结线虫、蚊幼虫、韭蛆、甲虫等害虫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注意事项
1.苏云金杆菌在气温较高时(20℃以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在7~9月份应用效果最好;施药适期一般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为宜。
2.对稻纵卷叶螟、玉米螟、造桥虫、松毛虫和茶毛虫等都有效,但对大螟等效果较差。
3.对蜜蜂低毒,但对家蚕和蓖麻蚕有剧毒,应严格控制,不可在养蚕的地区使用。
若桑叶沾上菌粉时,要用0.2%漂白粉杀菌,洗净、晾干后再喂用。
4.不可与杀菌剂混用。
5.宜密封、遮光,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并且要防鼠咬。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此病的防治应采取合理轮作为基础,积极选育和利用抗线虫品种,加强病情监测,重点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大豆包囊线虫病综合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发生普遍而严重。
一般减产10%,严重的可高达30%一50%,甚至颗粒无收。
重病地四五年内难以种植,对大豆生产为害极大。
1 症状大豆受病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黄,生长瘦弱,花期延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实,严重的全株枯死,故又称萎黄线虫病。
病株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根上附有许多如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此即为孢囊线虫的雌性成虫。
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侵害而引起腐烂,使病株提早枯死。
2 病原病原物为大豆孢囊线虫(He- teroderaglycines),属异皮科。
卵初为桶形,后发育为长圆形,一侧微弯,形成于孢囊或卵囊中。
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成为成虫。
孢囊柠檬形,黑褐色,平均长580μm,宽360μm,阴门锥明显,角质膜刻点细,排列不规则,属两侧半膜孔;2龄幼虫体长439(373—490) μmm,口针长23(22—24) μm,尾长50.4(42~52) μm,透明尾长相当于尾长1/2;雌虫呈梨形或柠檬形,初为白色,以后呈桔黄色,老熟雌虫体壁加厚变淡褐,成为孢囊。
雄虫线形,体长 1.2~1.4mm,口针长25~28μm。
寄主范围主要为豆科植物,其次为玄参科植物。
此线虫除为害大豆外,尚可为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赤豆以及金沙草、繁缕、苍耳、决明等。
3 病害发生规律此线虫主要以孢囊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夹杂有带虫(孢囊)土壤的种子中越冬。
孢囊对干旱、潮湿和低温等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孢囊中的卵可保持生活力3—4年,有的甚至可保持10年以上。
春季气温回升后,孢囊内的越冬卵便在卵壳内孵化为第一龄幼虫,蜕皮后变为2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云金杆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效果试验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研
究发现苏云金杆菌对线虫有毒杀活性,为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化学农药,且增产效
果显著。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苏云金杆菌;防治
Field Test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for Controlling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Abstract: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s a serious disease of crops and cause
damage to soybean production. The discovery tha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have toxic
effects to nematode indicate a new way for biocontrol of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gainst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wa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could increase yiel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ontrol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俗称
“火龙秧子”,是世界性分布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
严重发生,是限制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豆栽培面积的不断扩
大,大豆孢囊线虫的分布也越来越广,主要发生在东北和黄淮海等共14个省市自
治区,大豆受其危害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可达70%~80%,甚至颗粒无收。呋
喃丹等高毒杀线虫化学药剂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近20年来,随着可持续
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人们已将防治线虫病害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生物防治[1,2]。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是世界上开发最为成功的微生物杀
虫剂,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及鞘翅目等害虫,20世纪70年代发现其具有杀
线虫活性[3-5]。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自2002年开始进行Bt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目前已发现了数株活性较好的菌株,并通过小区试验和
示范试验的进一步验证,表明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效优于常规
化学农药。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作物和靶标
供试作物为大豆,品种为“7412”;药物防治对象为大豆孢囊线虫。试验田位于河
北省安国市侯庄,水肥条件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播种前每公顷
施用腐熟牛粪67.5t,大豆孢囊线虫病历年发生。
1.3药剂
试验药剂为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湖北康欣农用药业有限公司提
供,药种比为1∶30、1∶50、1∶70。对照药剂为26%多·克·福悬浮种衣剂,山东华阳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种比为1∶5p
1.6调查
1.6.1对大豆出苗的影响待对照区的种子不再出苗时,调查所有小区定量播种行
的出苗情况,计算出苗率。
出苗率=×100%
1.6.2对株高的影响在大豆生长中期(8月6日)每小区随机挖取15棵大豆植株
测量其高度,计算株高增加百分率,以得知药剂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同时观察试验
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产生。
株高增加率=×100%
1.6.3对大豆固氮根瘤的影响在调查株高的同时调查固氮根瘤数,计算根瘤增加
百分率,以得知药剂对大豆根瘤数的影响。
根瘤增加率×100%
1.6.4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在大豆收获期(10月11日)每小区取15 m2测定产量,
折算成公顷产量,计算增产率。
增产率=×100%
1.6.5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按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在大豆生长前期每小区取全根系大豆15株,调查孢囊数,计算药剂对大豆孢囊线
虫病的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100%
2结果
各处理调查结果见表1、表2,计算平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等,数据采用邓肯氏新
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
3小结与讨论
3.1对大豆出苗的影响
使用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三个处理剂量对大豆
进行拌种,播种后大豆出苗率分别为93.25%、94.00%、92.50%;对照药剂26%
多·克·福种衣剂1∶50拌种处理和空白对照的出苗率分别为93.00%和91.75%;各
药剂处理后的种子出苗率略高于空白对照,但没有显著差异,说明4 000 IU/μL苏
云金杆菌悬浮剂以上使用剂量对大豆出苗没有影响。
3.2对株高的影响
表1中数据显示,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
各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株高增加率分别为11.02%、6.19%
和4.78%;对照药剂26%多·克·福悬浮种衣剂1∶50拌种后株高增加率为5.05%,
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处理的株高增加率显著高于1∶50
、1∶70和对照药剂处理,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3对大豆固氮根瘤的影响
表1数据显示,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三
个处理剂量对大豆固氮根瘤的生长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瘤增加百分率分别
为28.31%、22.93%和14.67%,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对照药剂26%多·克·福悬浮种衣
剂1∶50处理大豆固氮根瘤数增加百分率为21.93%,与试验药剂苏云金杆菌悬浮
剂1∶50的根瘤增加百分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试验药剂苏云金杆菌悬
浮剂1∶30、显著高于1∶70的根瘤增加百分率。
3.4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表2数据显示,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三
个处理剂量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43.60%、35.60%和23.31%,
药效随用药剂量提高而增加,三个处理剂量的防治效果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对照药
剂26%多·克·福悬浮种衣剂1∶50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22.09%,
与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70的防治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
而显著低于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的防治效果。
3.5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表2中数据显示,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
三个处理剂量拌种对大豆的增产率分别为28.08%、19.07%和12.24%,后两者之间
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处理剂量1∶30的增产率;对照药剂26%多·克·福悬浮种
衣剂1∶50拌种对大豆的增产率为15.23%,与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1∶50、1∶70的增产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显著低于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
剂1∶30的增产率。
3.6使用技术
试验药剂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30、1∶50、1∶70三个处理剂量拌
种对大豆植株生长、固氮根瘤的产生及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大豆孢囊线
虫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出苗率与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之间均差异不明显,使用
安全,可以在田间使用。建议4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
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30~1∶50,在大豆播种前拌种。
参考文献:
[1] 陈立杰,陈井升,段玉玺,等.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生防放线菌初步筛选[J].植
物保护,2008(3):116-119.
[2] 马志刚,雷志清,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
技,2008(23):152.
[3] 余子全,周炎,孙 明,等,苏云金芽胞杆菌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J].植
物保护学报,2004,31(4):418-424.
[4] PRASAD S S V, TILAK K V B R, GOLLAKOTA K G. Role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thuringiensis on the larval survivability and egg hatching of
Meloidogyne spp.,the causative agent of root-knot disease[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1972(20):377-378.
[5] 喻子牛,孙明.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类及其生物活性蛋白基因[J]. 中国生物
防治,1996,12(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