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曾是袁世凯身边红人的赵秉钧 却被袁世凯毒死
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为何未得善终

1.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为何未得善终核心提示: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时,徐树铮在河北廊坊车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车,押往站外枪杀。
杀人者,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冯玉祥,而其起因,则是徐树铮数年前杀死了冯玉祥的舅舅陆建章。
1.1.反观徐树铮其人外蒙独立发生在1911年,这是俄国多年煽动的结果。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政局动荡,无暇他顾,失去对外蒙的控制。
1919年春,日本也垂涎外蒙,想组成一个由其控制的“大蒙古国”,外蒙的王公们深怕日本,便又想重新依附中国。
六月,中国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军总司令。
他往返于北京和库仑(今乌兰巴托)之间,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库仑当局同意撤消独立,复归中国。
徐树铮回北京后,除向政府报告外,还将此事电告正在上海的孙中山。
孙中山复电说:比得来电,谂知外蒙回心内向。
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指徐)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纠纷,亦既七年,一旦归复,重见五族共和之盛,此宜举国欢欣鼓舞者也!1.2.徐树铮被枪杀1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时,徐树铮在河北廊坊车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车,押往站外枪杀。
1926年4月20日下午,下台后的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段祺瑞乘火车出京前往天津。
据曾宗鉴笔记:“专车开出一小时后,段走进随从人员乘坐的车厢,问车过廊坊停留多久。
又问:‘又铮(徐字)被杀,是否是在站内?’及至廊坊,段开窗而望,历十分钟,口唇微动,喃喃若有言,老泪盈眶,掩面入卧。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段祺瑞的孙子段昌义在台北见到徐树铮的儿子徐道邻,告诉他说,爷爷死前曾留下话,以后每年摆供,祖先牌位旁,要摆上徐爷爷的牌位,给徐爷爷磕头。
段昌义说,从那以后,段家每年都是这样做。
这是一件让段祺瑞余下十年中追悔莫及的事情。
当时徐树铮去车站后,段祺瑞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神秘的纸条:“又铮不可行,行必死!”段后悔就在于他没把问题想得太严重,没有亲自去追回徐树铮,仅让人持纸条赶往车站,以为他看后就会回来,没想到徐树铮一笑置之。
最后的“皇太子”:袁世凯大公子的凄凉结局

最后的“皇太子”:袁世凯大公子的凄凉结局2009年12月25日09:35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0条诚意更正:上图之前被编辑写作袁世凯大公子袁克定,经网友指出为其弟袁克文,虽该图取自网络转载,但对给网友带来的困扰深感不安,特此更正。
文章摘自《往事不寂寞》作者:李菁出版社:三联书店口述张传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一片喊打声中黯然离去,皇帝美梦只做了83天;在其背后极力鼓吹复辟帝制的袁克定也从此被打上“欺父误国”的标签。
此后,这位袁家大公子似乎一下子从历史大视野中销声遁迹。
袁世凯之死,给庞大的袁氏家族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衰落,袁克定,这位年轻时过惯钟鸣鼎食日子的袁大公子最后竟至经济窘迫之地步。
晚年的袁克定与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关于袁克定的记忆碎片,现在也成了关于这位曾醉心于帝制的“皇太子”难得一见的宝贵记录。
承泽园里的袁克定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很厉害,一个脾气有点怪的老头——这就是袁克定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
后来有一部描写蔡锷将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电影叫《知音》,袁克定在里面一副*倜傥的形象,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我第一次见袁克定是在承泽园的家里,按照辈分,我一直喊他“大爷”。
1941年,父亲在上海被绑架,母亲怕我出事,让我跟着孙连仲(注:著名抗日将领,后任河北省主席)一家去了西安。
母亲将父亲救出后,因日本入侵,我们一家人在西安生活了一段时间。
我记得那时候跟随父亲一起躲避在西安的还有一些京剧名角,比如钱宝森、王福山等,他们都是原来在清宫里唱戏的伶人的后代。
抗战胜利后,我们回到北京住在弓弦胡同一号,这个有15亩花园的院子原来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
1946年,父亲听说隋代大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流于世面,为了不让这幅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落入外国人手里,毅然卖掉了他很喜欢的这座老宅,又变卖了母亲的一些首饰,才买回了《游春图》。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1914年5月袁世凯筹备帝制,设立参政院。
1915年夏袁世凯指使杨度等“筹安会六君子”鼓吹君主实较民主为优,公开策划恢复帝制,12月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改称大总统。
文章记录从筹备帝制起至袁世凯病逝所封授的人员167人。
由于资料不全,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副总统、参政院院长1915年12月15日册封武义亲王2.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建威上将军,陆军总长兼管将军府事务,国务卿。
3.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辫帅。
1914年6月30日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4. 张锡銮:(1843-1922)字金波,浙江杭州人,清监生。
1914年6月30日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节制吉林黑龙江军务); 1915年8月22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12月22日振威上将军、一等伯爵、参政院参政。
5. 冯国璋:(1857-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6. 段芝贵:(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
1914年6月30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8月22日镇安上将军,(督理东三省军务);(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7. 龙济光:(1876-1925)字紫丞,云南蒙自人,土司出身。
1914年6月30日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1916年1月28日加郡王衔,云南查办使8. 姜桂题:(1844-1922)安徽亳县人,清太子少保,赏黄马褂。
历史趣谈袁世凯死后李宗仁用自己的能力活活杀出一片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死后李宗仁用自己的能力活活杀出一片天导语:“二次革命”中,龙济光因效忠袁世凯而窃据广东都督职;袁称帝时又封其为一等公加郡王衔。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龙虽然宣布广东独立,参加军务“二次革命”中,龙济光因效忠袁世凯而窃据广东都督职;袁称帝时又封其为一等公加郡王衔。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龙虽然宣布广东独立,参加军务院而为抚军之一,但他却未真心讨袁,不愿护国军假道粤境北伐。
袁死后,龙立即宣布拥护段祺瑞而取消独立,并派兵在粤省韶关阻止护国军北伐,从而引发了护国军的讨龙战役。
讨龙战役爆发后,林虎第6军在粤汉铁路南段沿线与龙军发生接触,李宗仁所在第13团也由肇庆出发开赴前线。
这是李宗仁从军后第一次参加战斗。
战斗打响后,李宗仁所在连队的连长因胆怯而临阵离职,营长也不知去向,士兵便也畏葸不前,所以在龙军的进攻下,阵脚开始动摇。
李宗仁见状,决定以逆袭阻止龙军进攻。
他挺身而出,命令掌旗兵高举连旗,号令全连士兵冲锋,并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
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颊,顿时血流如注,满嘴都是碎牙。
李宗仁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挂了花,确实有些意外。
不过,幸好他的伤势不重,子弹没有留在头部,而是从左边鼻孔穿了出去,因而免去了开刀之苦。
受伤之后,李宗仁在后方医院养伤十余日,营长黄勉即催其早日归队,原因是原来的连长临阵畏缩,为人所轻,战斗结束后回到连队已无法约束士兵,只好请准辞职,而李在战斗中表现勇敢,故连长一职由李递补。
李宗仁接到命令后,又在医院住了20余天,便回到部队正式接任连长职。
这是他从军后第一次因军功而擢升。
护法战争开始后,李宗仁所在第13团随广东护国第一军开抵湖南,经宜章、郴州、永兴、仁安、攸县直驱醴陵。
此时北洋政府冯段失和,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袁世凯:光绪帝和溥仪的父亲载沣都想除掉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光绪帝和溥仪的父亲载沣都想除掉他导语:1911年,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刚刚5岁。
也正是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宣布背弃清王朝。
这一消息令紫禁城里的皇室1911年,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刚刚5岁。
也正是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宣布背弃清王朝。
这一消息令紫禁城里的皇室权贵心惊胆颤。
无奈之下,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只好启用已经罢了官的袁世凯来平定起义。
但实际上,载沣却一点都不喜欢袁世凯这个人,反而对他恨之入骨。
1898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推动下,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开始实行变法维新。
但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背叛了光绪皇帝,使得后来的戊戌变法失败了。
据金梁的《四朝佚闻》记载,光绪帝在瀛台幽禁期间,每天在纸上书写袁世凯三个字,然后撕得粉碎。
还有记载:光绪帝时常画一个乌龟,上面写上“袁世凯”,然后贴在墙上做靶子,用箭射得千疮百孔。
因此,当载沣掌握政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哥哥光绪报仇,除掉袁世凯。
为了杀袁世凯,摄政王载沣曾想过仿照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
当年,康熙把鳌拜召进宫,赐他一个座位,可是这把椅子只有三条好腿,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歪了一下,因此“君前失礼”,这可是死罪。
载沣向来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虽然对袁世凯恨之入骨,但也希望通过合法的手段除掉对方,从而好对天下人有个交代。
于是,他决定召集军机大臣,共同商讨如何处理袁世凯。
主张杀袁的大臣得知此事,气得直跺脚,这种事情只有用非常手段处理,哪能放到桌面上研究!中国帝王拥有生杀大权,载沣虽不是帝生活常识分享。
漫谈北洋军阀的文化水平_高三作文

漫谈北洋军阀的文化水平北洋军阀就是以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为基础组成的军阀势力,其前身便是湘军和淮军。
湘军的掌舵人是曾国藩,淮军的掌舵人是李鸿章,这二位在中国近代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诗文皆通,特别是曾国藩,他对中国近代封建的末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以此看来,北洋军阀的文化基础是很良好的,有深厚的传统儒学根基。
说到北洋军阀,自然首先要说袁世凯,那袁世凯的文化怎么样呢?袁世凯家世还是比较烜赫的,祖上是地方的名流,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就是李鸿章手下的爱将。
袁世凯家学还是很不错的,可袁世凯幼年读书并不怎么样,两次乡试都没考中,文化玩不下去了才决定弃文从武。
所以说袁世凯虽然有较好的儒学熏陶,但实际自身文化并不怎么样,青年时袁世凯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从文艺的角度看,这个诗的确不怎么样,意境很俗气,平仄也没处理好,就一高中生水平。
但经过人生历练,袁世凯在人生后期,诗文水平大有长进。
袁世凯告密,致使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后来被同情维新的载沣给贬回老家,此时他韬光养晦,仍有很大的权力。
闲居中的他过起了垂钓生活,还写了《自题渔舟写真二首》,其中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这首诗显然就跟他青年时写的诗意境就截然不同了,这首诗意境广阔的多,而且平仄到位,气势万钧,特别是最后一句“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不失为名句。
由此看来,袁世凯总体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
然后就要提到他的第一谋士徐世昌,此人后来当过总统,被称为“文治总统”。
他就跟袁世凯不一样了,他小时候就很拔尖,青年时中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都是才学十分出众才能被选的上的。
他的诗文很多,晚年和幕僚共同编纂的《晚晴簃诗汇》几乎收录了清朝所以诗,为近代诗词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书画精通,现在他的墨宝也很值钱。
光绪中毒而死凶手可能是奕劻 袁世凯等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光绪中毒而死凶手可能是奕劻袁世凯等人吗
导语:奕劻没有这个可能,他是远支宗室亲王,是乾隆的后代,到光绪的时候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和光绪的关系很远。
原来他的职务很低,后来慈禧太后信
奕劻没有这个可能,他是远支宗室亲王,是乾隆的后代,到光绪的时候已经是第五代了,他和光绪的关系很远。
原来他的职务很低,后来慈禧太后信任他,封他为亲王。
他本身也是昏庸无能的人,既不掌握权力,也不掌握军队;而且光绪死前几天,慈禧派他去东陵看自己的坟修得怎么样了,因为当时慈禧也病危了,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派奕劻去。
所以奕劻是不可能的。
那么袁世凯是否可能?袁世凯也没有可能。
袁世凯确实是掌握了军队,掌握了新军六个镇,就是六个师,在北京、天津这一带。
但是各省的督抚都有军队,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都有军队,袁世凯不可能指挥他们的军队。
袁世凯掌握的军队虽然影响力很大,但是不可能控制京城和皇宫。
光绪、慈禧死了以后,光绪的弟弟载沣当摄政王,载沣为了给哥哥报仇,夺了袁世凯的权。
很快把袁世凯罢免赶走,袁世凯只能回到河南彰德休养去了。
可见袁世凯虽然有权,但是他不可能跟清朝的皇权对抗。
清朝这套制度,他不可能变动的。
那李莲英等就更没这个权力了?
李莲英、崔玉贵可能是慈禧的帮凶,当然也没有绝对证据说是谁给光绪服砒霜的。
但是就是这帮太监,因为这帮太监跟光绪过不去。
李莲英一直照料光绪,当时光绪被拘禁在瀛台,李莲英实际和光绪的关系怎么样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不敢得罪光绪,对光绪还比较客气。
一种说光绪恨李莲英,光绪有本日记,在日记里说老佛爷死后,要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宋教仁到底是被谁刺杀的?宋教仁被刺杀时的情景

中国历史故事-宋教仁到底是被谁刺杀的?宋教仁被刺杀时的情景宋教仁是中国“宪政之父”,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然而这位伟大的革命运动者,最后却因为刺杀,年仅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哗然。
宋教仁被刺杀的时候,国民党刚刚在1913年的中华民国国会上获胜。
宋教仁正想以党首身份组阁,却突然遭遇了刺杀。
历史记载,凶手是坐在一部汽车中,对宋教仁进行刺杀的。
弹从后背射入体内,射中其右肋,斜入腹部,凶手开枪后逃逸。
宋教仁疼痛难忍,趴倒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把黄兴的头拉到胸口,喘息地说:“吾痛甚,殆将不起……”。
暗杀者见刺杀成功,当即便乘坐汽车逃之夭夭,无人追赶得上。
在火车站送行的黄兴等人,见宋教仁遇刺,立马将人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
可惜的是,宋教仁所中子弹被抹了毒药,尽管进行了多次的抢救,最后却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宋教仁之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
当时警察多方追查,虽然牵连出了一大批的人。
但是随着几位关键嫌疑人的相继暴死,使得幕后主使成谜,而这件案子也成为了历史疑案。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但是各界都作出了许多推测。
其中以下几人被认为是宋教仁案最大的嫌疑人。
袁世凯1913年,国民党取得大选压倒性胜利之时,宋教仁想要组阁,一路言说的时候言辞激烈的抨击了袁世凯的政府及其政策。
而早前袁世凯曾经用五十万元的巨款拉拢宋教仁,被拒绝。
面对这样一位无法收拢,而与自己作对的政敌,袁世凯起了杀心。
宋教仁案追查到后来,许多证据的确指向袁世凯。
比如嫌疑人中有袁世凯的手下,特别是应桂馨和赵秉钧的暴死,更是将矛头直指袁世凯。
第二位嫌疑人——陈其美除了袁世凯这一外部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学者认为,宋教仁实际上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实际上早在民国初年,各政党,党内各团体之间的争权夺利就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时国民党获得大选胜利之后,宋教仁表示了要建立内阁的想法。
并且不同于其他人,首先考虑自己的因素,宋教仁则说组建内阁:“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当时听了宋教仁说法的应夔丞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是袁世凯身边红人的赵秉钧却被袁世凯毒死
导语:相信大家了解他是因为宋教仁被杀案,因为宋教仁被刺杀到底是受谁指使的现在还是个谜,,但是现在的也有很多的说法就是凶犯主谋正是袁世凯和
相信大家了解他是因为宋教仁被杀案,因为宋教仁被刺杀到底是受谁指使的现在还是个谜,,但是现在的也有很多的说法就是凶犯主谋正是袁世凯和赵秉钧,所以大家就因为这件事情而认识了赵秉钧。
但是也有很多给赵秉钧翻案的,是怎么说的呢!说是相关史料详细记录了赵秉钧在宋案发生后的第一反应,1913年3月21日上午,国务院正开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突然闯进会议室向赵总理报告:前门车站得上海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车站被人枪击,伤重恐难救云云。
据说这是北京方面得到的有关宋教仁遇刺消息的最早电报,赵秉钧总理大惊失色,当即离席,环绕会议长桌数次,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各总长相顾均未发言,这时,忽然接到通知,袁世凯请赵秉钧总理,赵秉钧即仓皇去见袁世凯。
所以大家都在说从这些现场记录来看,宋教仁被刺似乎出乎赵的意外,事先他并不知情,如果他事先与闻刺宋计划,则决不会有此强烈意外之感,以致严重失态。
但是小编觉得也有可能是赵故意装的呢!毕竟他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前还混入了孙中山的阵营,让黄兴对他信任有加!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当时袁世凯左右逢源,对清政府一套说辞,对同盟会一套说辞,实际上是自己想当总统,所以呢考虑到同盟会在全国的影响,袁世凯又想出了新的一招儿,那就是让赵去和孙中山、黄兴等人套近乎,以骗取他们的信任,顺利打入同盟会。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