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剂量的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

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中医古今剂量换算公式表

在我国中医界,自古至今,一直就流传一种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用量过大,则矫枉过正;用量过轻,则病缠绵不愈也,但初学经方的人,常常会为原书载方的剂量问题所困扰。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经多方查找资料,总结出三种医药处方剂量的换算规律。

1、重量单位剂量换算

一厘:约等于0.03125克。

一分:为十厘,约等于0.3125克。

一钱:为十分,约等于3.125克。

一两:为十钱,约等于31.25克。

一斤:为十六两,约等于500克。

2、用药剂量换算

一方寸匕:约等于2.74毫升,大致相当于金石类药末2克,草木类药末1克。

一钱匕:约等于2克多一点。

一刀圭:约等于0.274毫升。

一撮:约等于四圭,也就等于1.096毫升。

一勺:约等于十撮,15克左右。

一合:约等于十勺,150克左右,约20毫升。

一升:约等于十合,1.5公斤左右,约200毫升。

一斗:约等于十升,15公斤左右,约2000毫升。一解:约等于五斗,75公斤左右。

一石:约等于十斗,15公斤左右。

3、特殊药物的剂量换算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草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萎大小平均1枚=46克

积实1枚≈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40克

厚朴1尺≈30克

竹叶一握≈12克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2010-02-27 11:50:28)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

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 个黍米重12 铢,两个12 铢为1 两,16 两为斤,30 斤为钧,4 钧为石。 (汉代“石”读hi,后世读dan )。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15.625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 10 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 1.8 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 4.2 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 克草木类药末约1 克),蜀椒1升=50 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 两为今之15.625 克,1 斤为250 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 ,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docx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 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 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即 1200 个黍米重 12 铢,两个 12 铢为 1 两,16 两为斤, 30斤为钧, 4 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 ,后世读 dan )。 1 权= 1 2 斤, 1 斤= 16 两 =250 克(液体250 毫升), 1 两= 15.625 克,约 15 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 ge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 斗= 2000 毫升, 1 升= 200 毫升, 1 合= 20 毫升, 1 龠=

10毫升, 1 铢= 0.65 ~0.7 克, 1 两= 24 铢,一钱匕= 5 铢钱= 1.5 ~1.8 克, 1 刀圭= 0.5 毫升约 0.5 克,1 撮= 4 刀圭= 2 克,1 分= 3.9 ~4.2 克 1 方寸匕= 10 刀圭= 2.74 毫升约 3~ 5 克 (金石类药末约 2 克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蜀椒 1 升= 50 克,葶力子 1 升= 60 克,吴茱萸 1 升= 50克,五味子 1 升= 50 克,半夏 1 升= 130克,虻虫 1 升= 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 30 克、中者一枚15 克, 乌头一枚小者= 3 克,大者 5~6克,杏仁大者10 枚=4克,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 克, 枳实一枚约 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 40克, 厚朴 1 尺约 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 寸= 2.3 公分, 1 尺= 23 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2010-02-27 11:50:28)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中药剂量的换算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龠=10毫升 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克。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中药剂量古今换算法 剂量的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 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伤寒论》中剂量: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 一钱匕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中医古今剂量换算公式表 在我国中医界,自古至今,一直就流传一种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用量过大,则矫枉过正;用量过轻,则病缠绵不愈也,但初学经方的人,常常会为原书载方的剂量问题所困扰。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经多方查找资料,总结出三种医药处方剂量的换算规律。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1合=20毫升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 次: (1)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2)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

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 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4)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 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1梧桐子=2.25克。(6)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 枚之标准。 ⑺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 一束。 (9)片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用量,最初以容积为单位,如合、升、斗,与容积相类似的有方寸匕、刀圭、钱匕等。后来逐渐采用重量法,由斤、两、铢组成。唐、宋以后,则在单位两之下分为钱、分、厘、毫,一直沿用至改为米制的“克”为止。以长度为单位的尺、寸、分古今用名相同。至于古今度、量、衡如何折合“米制”,各家考证不一。在中医的处方中,历来还有很多种特殊的计量单位,我们搜集一下,以供研讨方剂,调配处方时的参考。 一、剂量单位的书写方式

下图为上海铁路医院70年代老中医处方 古代医生处方原文 二、古代剂量单位的换算方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分,1尺=23公分;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0 毫升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1)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1梧桐子=2.25克。 (6)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古代中医药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揭示了古代中医药使用和配方制备的方法。下面我们将对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进行详细介绍。 一、古代中药计量单位 1.钱(qian):是古代中药计量单位之一,它是指中药材的质量单位,约等于3.75克。体积计量单位为技,一钱技等于24克。 2.斤(ji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500克。它是中药饮片等中药制剂的计量单位。 3.钧(ju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30斤,即15千克。 除了钱、斤和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计量单位,如两、两半、两币等。这些单位在古代中药学及医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 二、古代中药换算

1.钱到克的换算:1钱= 3.75克,这是中药药材常见的换算关系。例如,如果配方中需要4钱薄荷叶,那么需要的薄荷叶的质量就是4 乘以3.75克,即15克。 2.斤到克的换算:1斤=500克,是中药制剂的质量换算关系。如 一剂中药饮片需要20斤,那么需要的饮片的质量就是20乘以500克,即10000克,即10千克。 3.钧到千克的换算:1钧=15千克,是中药配方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如果某个配方中需要2钧生地黄,那么需要的生地黄的质量就是2乘以15千克,即30千克。 以上是古代中药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古代中医药 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虽然有时会因地域和时代而有所不同,但大体 上是相通的。 三、现代中药计量单位及换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计量 单位和换算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1.克(g):是现代中药研究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它是指中药材或 制剂的质量单位,如克生地黄、克薄荷叶等。 2.毫克(mg):是克的千分之一,常用于微量中药成分或制剂的 计量。 3.升(L):是体积单位,一升等于1000毫升。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升作为药液、浸膏等的体积计量单位。 4.滴(drop):是体积单位,一滴大约等于0.05-0.10毫升。在 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滴作为药液的计量单位。 5.片(pian):是指中药饮片的计量单位,如克决明子片、克连 翘片等。 现代中药计量单位的换算和古代有些区别,主要是多了克、毫克、升、滴等现代科学技术所需的计量单位。但是,换算思想是相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制剂或药物在计量单位和换算方面可能会 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计算。 以上是中药计量单位及其换算的相关内容。中药的计量单位及换 算是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准确使用中药和研究中药的功

古今中药计量

古今中药计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吓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半斤八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 16两为斤, 30斤为钧, 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甜读dan)。1权=12斤, 1斤=16两=250克(液体250升) , 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 合之为合(ge) ,十合升,十升为斗, 十斗为斛” 1斗=2000升, 1升=200升, 1合=20升, 1龠=10升, 1铢=0.65~0.7克, 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 1.8克, 1刀圭=0.5升约0.5克, 1撮=4刀圭=2克, 1分=3.9~4.2克 1方寸比= 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五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 蜀椒1升= 50克;葶力子1升= 60克;吴茱萸1升= 50克;五味子1升= 50克;半夏1升= 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枚20~30克、中诸-枚15克,头-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 -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十寸为尺,十尺为仗,十丈为引”。1寸=2.3公分, 1尺= 23公分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 ,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今根据明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

古代中药计量单位写法大全

古代中药计量单位写法大全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今有别。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既1斤=16两=160钱。现在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既1公斤 =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既1两(16位进制)=30g,1钱=3g,1分 =0.3g,1离=0.03g。 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常用量,参照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致可归结为:①普通饮片10~15g;②轻质的饮片及在汤剂中分冲的散粉药物3~10g;③重质的药材15~30g;④新鲜的植物药材30~60g;⑤剧毒药物,应严格视具体的药物而取量,一般在0.002~0.9g之间。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比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用五铁钱币盛取约末全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约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全个散洛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

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壁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