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6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6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电影史复习资料 (1)

世界电影史概论复习梗概 电影艺术的初创时期(19世纪照相术发明~ 20世纪一战前后) 第一节电影的诞生:从凝固的瞬间到活动的影像 爱迪生“电影试镜”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它只能供一人观看,没能将影像放大到和真人一样的大小,并且不能以投影的方式放映影片;二十由于没解决胶片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画面虽然是动态的,但不清晰。 卢米埃尔:借用缝纫机的机械原理设计了胶片传送装置,解决了电影胶片在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 设计的“活动电影机”是一种轻便的手动控制设备。这种设备由手动曲柄控制,可以将影像投放在大屏幕上给多个观众看。它合并了摄影,显影和投影的功能在同一个机身中,是一个双重作用的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摄影机,并在1895年取得了专利权。 第二节法国:从现实记录到艺术表现 卢米埃尔的电影电影理念: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小说,戏剧真正表现人得心灵,电影表现的乃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摄影机的拍摄范围内,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 梅丽爱的贡献之一:将戏剧引入电影 梅丽爱的贡献之二:从魔术师到电影特技的创新者 梅丽爱的局限性:他认为的“无所不能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能够摆脱舞台、戏剧对他的束缚。他一生死守着一套戏剧纪录片的美学。(在他看来,摄影机只是一场戏剧表演的忠实记录者,整场戏都从一个机位拍摄,没有景别变换。虽然在他的电影了出现了不同场景的镜头衔接,有了最初的分解镜头,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距离蒙太奇的分解,组合近一步,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连接,他并没有理解到这种连接组合的巨大意义。) 第三节美国:早期电影业的成长

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故事化现象的思考

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故事化现象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来自什么地方,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中国期刊界有个长盛不衰的杂志《故事会》它1963年创刊,至今还拥有着数以万计的读者群,曾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五。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的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类的电视节目,这些年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也大量运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法治在线》、《讲述》、《社会记录》、《探索发现》、《财富故事会》等,这些新闻或专题类栏目着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设置悬念、制造买点,在芸芸节目中成为市场的宠儿。 与此同时,各省级卫视同样大打故事牌,湖南卫

视的《背后的故事》、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河北电视台的《故事坊》、江苏卫视的《人间》,而四川卫视更是将频道定位为故事频道,打出“四川卫视天下故事”的广告语。 不难看出,故事类的栏目已经在短短两三年内引领电视节目改革的潮流,坐上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电视节目故事化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形成对抗之势。面对这一锐不可挡的电视传播话语,作为电视人,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指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领电视节目健康成长是当仁不让的责任。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的回归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传媒市场也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化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在此背景下,传媒也彻底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老爷架子,丢弃媒介本位的落后观念,从以人为本的理论前提出发,积极倡导受众本位,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想方设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于是一种全新的故事化电视节目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故事”,意味着有事件有人物、有情节有性格、有冲突有解决。节目内容凭借一幅“故事”的外壳。就会显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从而使观者欲罢不能。

我国电视新闻业的竞争报告书

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一)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在经历过综艺娱乐节目的你上、我上、大伙儿一起上的热潮之后,在电视剧你播、我播、大伙儿一起播的现实背景下,各家电视台重新查找竞争利器差不多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新闻才是以后电视业竞争的真正战场”的话不再是什么预言,也不再是有识之士进行呼喊时的引语,而成为了一种共同而普遍的认识。“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旧的电视单极格局被打破,并逐渐形成央视、省级卫视、省级非卫视频道、都市台和境外电视媒体五足鼎立,多元进展的新格局,同时催生了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新的态势,新闻的竞争相应呈现多元化、层级化趋势。本报告试图描述当前中国电视新闻的新竞争格局以及这种格局背景下呈现的竞争态势,同时分时段较全面地考察了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现状。 一、频道数量激增,观众分流,电视媒体竞争加剧 中国电视媒体的竞争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之处,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会出现类似中国如此众多大大小小、级不错综复杂的电视台混战的局面。依照《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2

年》最新的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357座,承载着2,194套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其中国家级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地级或以上都市差不多都有至少一座电视台。除此之外,在全国2,083个县(县级市)中还有1,262座广播电视台。即60%的县有一个广播电视台,其中绝大数为转播或差转台,只承担播出功能,没有自办频道的许可和能力。在上星电视方面,除了中央台的12套节目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2套节目上星外,我国大陆所有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都有一套节目上星,内蒙古、西藏和新疆的上星节目还不止一套。 频道数量激增,造成观众分流,电视媒体竞争加剧。调查结果显示: 2002年,电视观众家中可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全国平均为16个; 城镇平均为24个。从1997年-2002年这5年的时刻里,观众家中平均能够接收到的频道数量增加了一倍。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每5年进行一次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1997年,全国有10.94亿人能够看到电视; 到2002年,全国的电视观众数量达到11.15亿人。五年时刻仅增加了2000万人,电视观众的数量增长接近极限。正如当年电视机差不多普及之

电视节目发展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至今已有46年又5个月17天。对于这46年5个月17天,新闻史学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归纳性的理解。可以说,有多少电视史学派,就有多少种理解的角度和方法。在各自不同的理解中,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史学家们习惯于将这46年5个月17天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上海在九十年代初更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电台和两个无线台的直辖市),还有属下各地区(市)和县(市)级政府也自办电视台。 1958年 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电视节目。6月1日,首次播放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 1979年 8月,中央电视台设立《为您服务》专栏,介绍电视节目,回答观众

电视新闻制作的幕后故事

电视新闻制作的幕后故事 荆书键孙宁 如今,计算机真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包括广播、电视和电影都已经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拍摄和制作。你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跟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阿Ken 来一起走进电视新闻制作的幕后。 图1电视新闻制作流程图 电视新闻制作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中期采访录制和后期制作合成。其中,前期准备和中期采访录制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和摄像承担,而后期制作合成则主要由后期编辑和制作人员完成。根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图(图1),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搞清楚电视新闻制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及其相应的工作。 好了,下面我们就跟随阿Ken开始一天的新闻采访与制作工作吧。 整晚的奋战,年轻记者阿Ken最终战败睡虫,上午8点30分,他现身在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办公室中。作为记者,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新闻选题。 “今天做什么选题呢?哈欠……”,阿Ken打了一个喷嚏,心想该不会染上禽流感吧?“应该相信我们伟大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对广大的白衣使者有信心。”阿Ken自己唠叨着。这时,一个选题涌现出来,阿Ken打开电脑,输入新闻选题:“今天你哈欠了没?”。很快,选题被领导审核通过了。 图2电视台常用的摄像机及磁带 紧接着,阿Ken打电话预约了卫生部门的相关人员。同时,他的搭档摄像记者也在准备他的“枪”和“子弹”——去设备管理处领取摄像机以及磁带(图2)。这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摄像机和型号来选择相应的磁带种类和型号。 摄像机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广播级、业务级和家用级。它们的成像质量也是有好到差,价格也是由低到高。广播级摄像机主要用于广播电视领域;业务级摄像机主要用于电化教育、闭路电视、工业、医疗等领域;而家用级摄像机则主要用于家庭娱乐。 图3 新闻文稿系统 中午时分,阿Ken采访结束,火速乘车赶回电视台。扒上两口饭,赶紧开始撰写稿件。不一会儿,阿Ken的新闻“战友”们也采访归来,新闻记者办公室里顿时人头济济,键盘声四起,大家开始使用新闻文稿系统(图3)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撰写好新闻稿件以后,阿Ken将这篇自认为完美的稿件通过新闻文稿系统保存供领导审阅和修改。不一会儿,稿件就被审阅通过了,看来领导的工作效率也很高呀! 图4 配音工作站 这时,阿Ken工作就该唱“新闻编辑三步曲”了,即让播音员根据文稿给新闻配音、将配音和录制的视频素材上载到视频编辑系统中,之后进行视频剪辑。 编辑制作视频一般需要经过创作、采集、编辑、效果处理和保存四个主要的步骤。其中,创作是一个视频制作的灵魂,对于新闻来说创作就是其采写新闻稿件;采集是指将摄像机拍摄到的视频素材和其他素材(如图片和配音等)通过数据线(一般为IEEE 1394连接)采集到计算机上;编辑则是指将这些捕获后的内容按照需要,重新排列并剪接顺序,还可以根据需要为视频加入转场特技、字幕标题以及音乐等效果,使其更加美观生动;保存就是把制作好的视频,用一定的格式(编码方式)存储在硬盘或者刻录到光盘。 视频编辑分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大类。线性编辑引申了数学中“线性”的概念,指连续地编辑视频,编辑时必须按照视频的前后顺序来进行编辑(一对一编辑系统所采用的技术)。而非线性编辑则不同,不被视频的先后顺序所局限,可以将任意时间位置的视频片断放置到需要的位置上,通常也简称为“非编”。非线性编辑由于功能强大和简便易用等特

国外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

3.3 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 自从收音机和电机机发明以后,广播电视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制作和播出节目的数量增长迅速,一些大的跨国集团公司通过“交并、联合、重组”、“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经营”、“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结盟”、“数字化、网络化”等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掌控资源,提供更多适合公众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全球大的媒体集团,如美国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维亚康姆以及日本、英国的媒体“跨国”巨头,越来越支配着广播电视业的节目制作市场。在这些“跨国”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界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大公司垄断;美国还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广播电视打破了国界界限,成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服务的多频道化、跨国传播化趋势对节目内容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与此相适应,在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趋势的带动下,一些国家在新资源、新市场、新服务的开上也显示出雄厚的实力。 近年来,世界传媒业变革进一步加快,技术进步使用户能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新闻集团、维亚康姆、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等传媒集团占据着巨大的世界市场份额。 新闻集团:主营业务有电影娱乐、电视、有线网络节目、卫星直播电视、杂志、报纸、出版等,主要业务区域为美国、欧洲大陆、英国、澳大利亚、亚洲等地区。截至2005年,该集团总资产为550亿美元,年收入约240亿美元,其中40%来找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从业务来看,新闻集团旗下的电影、有线网络节目、报纸、出版、杂志等业务在2005年均有创收记录,这显著地提高了新闻集团的总体实力。 维亚康姆:旗下的产业涉及电影、电视、广播、出版等诸多领域,拥有众多传媒品牌。2005年维亚康姆的收入和运营利润分别达240亿美元和54亿美元。 时代华纳:旗下企业包括时代公司(办有《时代周刊》、《财富》、《人物》杂志等)、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广播网、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公司、特纳广播公司(办有CNN)、家庭影院频道、美国在线等。其主营业务包括互联网、有线电视、影视娱乐和出版业。 迪斯尼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包括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影音娱乐、公园和迪斯尼乐园、消费品等。其多元化的业务覆盖美国、加拿大、欧洲、拉美以及亚太等地区。今年来,迪斯尼在全球的业务发展稳中有长,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放则为迪斯尼集团拓展亚太特别是中国市场搭建了平台。 贝塔斯曼:主营业务包括书籍出版、音乐、杂志、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目前,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商。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杂志出版商,全球最大的音乐产品零售商。贝塔斯曼集团通过参股从一些电视频道获得收益,如德国的卢森堡广播电视台等。同时,该集团还独立运营广播电台,尽在欧洲就拥有20多家。

电视新闻拍摄注意问题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从拍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可分为两大类:录像报道、现场报道。 录像报道之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是画面和解说词,而画面又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镜头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性镜头,一部分是中心镜头。 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抓重点。既要抓住关键的新闻场面和主要的新闻人物。 2、抓全面。拍摄时不要遗漏相关的镜头,避免后期补拍。 3、抓细节。镜头要特别反映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感情变化的细节。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出镜,在新闻现场采访和播报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 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 如果是新闻专访,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采用全景或远景。 在现场报道中,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一种是“倾听镜头”,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另一种镜头叫“反向提问镜头”,是记者提问的镜头,也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 间隔镜头,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轴线”规律。 “轴线”一般指被摄对象和被摄主体的“动作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怎样变化,都不允许发生“跳轴”现象。 三、现场拍摄 勤于积累、心中有数、及时抓拍。 拍摄介绍性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拍摄中心镜头。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在拍摄中心镜头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抓细节和富有人

新闻联播发展史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 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 “新楼”落成。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

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于丽梅(1973-),女,辽宁康平人,铁岭广播电视台,中级,主要从事电视新闻研究。 2012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22012 (总8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General No.80 谈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于丽梅 (铁岭广播电视台,辽宁铁岭112000) 摘 要: 本文以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为背景,对“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进行了探讨,从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作用、新闻报道中故 事性的原则、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理论结合实践,目的是改变新闻报道中大而空、虚而假的成分,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视性, 使电视新闻具有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达到最大化。关键词: 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2—0039—02 近年来,作为一种报道风格与审美视角,电视新 闻“故事性”应运而生,故事性介入电视新闻报道的手法正在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成为电视新闻具有特色的一种报道方式,并已初步形成风格逐渐成熟。尤其是在表现人物方面,更多的电视新闻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 姓, 可以说,电视新闻“故事性”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在电视新闻界,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示新闻事件,已经成为电视 新闻节目, 尤其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电视新闻“故事性”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GBS 的《60分钟》栏目,在我国,是《东方时空》的子 栏目《生活空间》首个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从而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此后,用故事化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迅速普及。 一、电视新闻故事性的作用(一)增强了新闻的亲近感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现了电视语言的回归,增强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 离。用“讲故事”的手法报道新闻,大多讲述的是百姓身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让观众在 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了亲近感, 从而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推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的亲历”系列报道,开篇通过讲述“中国 第一个体户” 温州女子章华妹从偷偷摸摸卖小百货,到拿到我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执照,成为最早一批“万元户”,最终办起大企业的传奇故事,折射了新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此外,中央电视 台推出的系列报道《我的这五年》,以众多普通民众 的奋斗故事为切入点,以平实、个性化的风格讲述百姓身边事,全景展现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家国梦想,也因故事介入新闻报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增强了可信度用 “讲故事”的手法做新闻,就是将生活原貌中有意义的精彩部分摄录、 剪辑下来,这与电视新闻制作“画面+解说”的陈旧形式相比,更能充分体现电 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身边的变化”《“过山瑶”的山下生活》便是如此。这条新闻以塔山瑶族乡搬迁移民彭阳秀养殖竹鼠在当地小有名气为切 入点,进而讲述了她在广东打工和瑶族丈夫盘玖海相识,来到瑶族,住在盘玖海山上的家里,几年后彭 阳秀一家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山下, 并成为全乡第一批养竹鼠的大户, 过上了幸福生活。故事情节生动,感染观众,可信度强,同时,在故事背后反映了当地政府解决了瑶族群众的住房难问题,从大背景下反映的是广大瑶族同胞搬进新居,告别了长期 居住的“茅草屋”,耐人寻味。这条新闻从整体上来说讲述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新闻故事,在微观上又穿插了一些新闻事件的细节,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三)增强了可视性和说服力 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 把沉重、敏感的话题和最积极、最生动、最具闪光点的东西用故事化、情节 化、细节化的电视语言描述出来,既有生动鲜活的纪实性、可视性,又有真人真事的启示性、示范性,观众在故事的讲述中能够体验一种新鲜感、好奇感,能把 · 93·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一、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是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新闻报道。 广义的电视新闻,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具体地讲,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 电视新闻专业性很强,它的种类主要有: 会议式电视新闻、人物式电视新闻、电视口播新闻(包括只有文字的口播新闻、配有照片的口播新闻、配有资料的口播新闻)、电视新闻纪录片、电视实况转播、电视直播、电视评论等。 (一)按体裁分类 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谈话类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报道 (二)按题材分类 电视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 (三)按性质分类 电视新闻:突发新闻,预知新闻,独家新闻,共有新闻,硬新闻,软新闻 1.突发新闻,是指对于那些在发生之前无迹象可寻,突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最具挑战性。 显著特点:①突如其来,出乎意料。②事件延续的时间相当短暂,转瞬即逝。③事件的破坏性或影响力较强。 2.预知新闻,指在新闻采访之前就已经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议程等,记者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信息进行策划和采编的新闻。 对于国内外一些重要的会议、聚会,包括各地方区域、企事业单位特定活动的报道,通常属于预知新闻。 3.独家新闻,指由记者自行采集新闻线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访与编辑。除独家报道外,还要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或社会影响力。 海湾战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提供巴格达实况与萨达姆的独家专访。 伊拉克战争,吕丘露薇只身进入战争全面升级的巴格达。 非典’期间,柴静只身进入高危病房进行现场报道。 9.11事件之后,半岛电视台向全球提供基地组织头目的对外发言。 4.共有新闻,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所共享的新闻内容。通常由世界性通讯社,如美联社、路透社等传送给与之签订新闻交换协议的各个新闻媒介。 5.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新闻理论学家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 硬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 “硬新闻的软化传播”:要从大众的信息需求入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6.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与国外先进的新闻制作理念比较,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急待提高。代表国内最先进制作水准的央视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试播,比CNN晚了整整23年)的节目,不要说与CNN这样的世界级电视新闻媒体比较有多么大的差距,就是跟日本普通商业电视台的节目相比也是差了一截。以目前的制作水平来判定,我国还没有进入到“电视新闻报道时代”。因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就是不能达到“实时现场直播(声音与图像的同时传播)”,更没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新闻的优势不突出。除此之外,目前的电视新闻制作现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也阻碍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懒惰的电视新闻制作人 早上6点钟,全国上下四五十个频道的电视新闻制作人还在呼呼大睡,早起的观众看不到任何早间新闻节目,只有1、2、3的健身操。到了6:30,有的电视台刚刚开张,有的倒是新鲜出炉,像黑龙江电视台的《共度晨光》、山东卫视的《早间新闻》、广东卫视《岭南早晨》等直播新闻。有的则是昨晚的残羹再给热一遍,北京电视台二套重播前一天的《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结束说的还是“祝您晚安”。有的是前一天做好早上“微波”了一下(前一天录制第二天播出),例如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的《东方时空》。有的台则是一觉睡到7点钟,例如重庆卫视、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等。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高峰时间是7点钟。央视综合频道的《东方时空》、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五套的《早安中国》、吉林卫视的《早安吉林》、湖北卫视的《新闻早班车》等。2003年10月先后开播的《第一时间》和《看东方》是目前国内节目时间最长的两档大型的早间新闻节目,属于简明新闻的堆积整理型,节目形式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等到早上8点钟,央视的《新闻早8点》和《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北京电视台的《世界你好》、凤凰卫视重播的《凤凰早班车》还在播早新闻,而其它频道的电视剧场早就迫不及待地开板唱戏了。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日本的电视台之间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激烈。NHK电视台的新闻从5点钟直播到8点15分,其它的商业电视台是从5:30开始。电视新闻就是LIVE已是圈内共识,而像《北京您早》录播式节目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草创期的行为。在摆满鲜花明亮的演播室里,NHK电视台名为《日本您早》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每天如约而至。新闻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体育新闻报道之外,还包括国际新闻、亚洲特集、新闻事件解说(NHK新闻解说员来完成),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实时直播,不论是在富士山上还是海底,电视新闻工作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观众。来自直升飞机的直播报道向观众展现的是一股股晨风,清晨的朝阳泻在壮观的跨海大桥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东京总局演播室的节目主持人与做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互动式会话轻松、愉快。来自地方台的直播内容大多以软性新闻为主,例如樱花盛开、夏天的祭祀活动,有时还有现场制作当地的小吃以及刚刚打捞上来的新鲜鱼虾等。通常在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在节目中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另外在画面左上角滚动着日本各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上午和下午的降水率、道路交通信息。遇到因地震、台风而受到影响的新干线、高速路交通运营情况等突发事件,电视台都将以最快速度告知观众。

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

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视新闻的拍摄技巧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从拍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可分为两大类:录像报道、现场报道。 录像报道之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是画面和解说词,而画面又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镜头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性镜头,一部分是中心镜头。 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抓重点。既要抓住关键的新闻场面和主要的新闻人物。 2、抓全面。拍摄时不要遗漏相关的镜头,避免后期补拍。 3、抓细节。镜头要特别反映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感情变化的细节。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出镜,在新闻现场采访和播报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 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 如果是新闻专访,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采用全景或远景。 在现场报道中,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一种是“倾听镜头”,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另一种镜头叫“反向提问镜头”,是记者提问的镜头,也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 间隔镜头,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轴线”规律。 “轴线”一般指被摄对象和被摄主体的“动作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怎样变化,都不允许发生“跳轴”现象。 三、现场拍摄 勤于积累、心中有数、及时抓拍。 拍摄介绍性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基本方式与技巧

第十一节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基本方式与技巧魏俊宝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是指根据新闻主题对所拍摄的声画素材进行编辑、制作,包括画面、声音的剪辑、合成,字幕、图表的制作等后期工作。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合一”特性,没有画面就无所成为电视新闻。 画面在电视新闻中是与解说词一样重要的表现元素。 “声”与“画”如何“合一”呢?这里面有许多方法与技巧。 作为画面编辑应当掌握、运用的。 下面,所讲的都是一些常识性内容。 一、认真阅读解说词如果是“采、编分离”运作机制的媒体。 专职画面编辑要事前认真阅读解说词,了解新闻的主题思想并掌握新闻结构与长度。 以便在剪辑画面时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匹配有关画面。 二、仔细浏览素材画面在认真阅读解说词之后,还要仔细浏览记者拍摄的相关素材画面,了解画面的拍摄方式、景别、构图以及画面语言等基本情况,以便在剪辑时做到心中有数。 三、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蒙太奇(montage),作为影视作品结构手段和叙述方法,包含两62层意思: 一是作为镜头组接的方法和依据;二是作为编导者的思维手段。 它贯穿于从构思、选材、采访、拍摄、制作的全过程,涵盖了影视创作的总和。 它也是影视编辑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一)蒙太奇的功能

1、构成情节就是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将分散的镜头组合结构成完整的视听形象,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表达。 夏衍先生曾说: “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及关心的程度,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形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的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技巧。 简单的说,蒙太奇就是编导讲故事的一种方法,观众借助编导提供的视听形象,了解事件情节的发展,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思想。 2、创造时空运用蒙太奇方法,编导可以根据构思,或省略或重组时空,创造出不同于现实时空的独特的影视时空。 影视时空是指编导把在不同地点拍摄的镜头经过巧妙组接,创造仅存于主观幻觉中的心理时间。 但在新闻中禁止虚构时空,蒙太奇创造时空的作用仅限于对现实时空的省略和浓缩。 3、表达寓意63运用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声画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含义,形象地表达抽象的理念,表达编导的寓意,创造特定的艺术意境,造成一种情感冲击力。 如,将一幅高空飞鸟的画面剪辑在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画面之后,寓意着大学生前程无量。 4、形成节奏电视的节奏,是调动情绪的手段,使观众能更深的感受整个作品。 蒙太奇组接是形成电视节奏的重要的、主要的手段。 蒙太奇组接可以通过控制镜头的长度,形成节奏变化。 例如,表现一个比赛的场面,用了一个长镜头,把比赛的过程拍了下来。 但是假如镜头画面的内容和空间范围变化不大,观众就会感到节奏太慢。

电视新闻如何“故事化” 黄雨

电视新闻如何“故事化” 黄雨 摘要:当前业界的主流便是将新闻以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也是民生新闻报 道的新方向,在新闻写作期间得到了广泛采用。通过故事化新闻信息可以有效增 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读性,使得新闻内容更具备人情味与趣味性,通过创新 的思路模式提高了新闻的写作效果。本文便据此分析了新闻故事化的积极作用, 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提升新闻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方法 1.新闻故事化的意义 首先,通过新闻的故事化可以报道更多事实本位的信息,使得读者可以阅 读与真实事件一致的新闻。事实属于新闻的本源,且事实也是发生于实际生活中 的真实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了一篇篇新闻。对此,新闻应真正实现有效 传播,有效避免期间的障碍问题,确保受众可以及时了解新闻的本来面目,从而 回归事实本位。其次,新闻故事化可以降低信息的宣传味道,以往的新闻大多为 时政类型,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以严肃的态度,正襟危坐读出,具备较强的宣传 意味。但这并非新闻主要的报道模式,且若新闻仅存在此中单一传播方法,会降 低趣味性,无法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记者在选材期间应遵循客观与准确原则,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新闻的选材, 但传播报道时也可以采用故事化方法,降低传统新闻的宣传意味,利用人情味较 浓的话语深入浅出的讲解新闻的发生情况,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新闻 的故事化报道可以拉近其与人们的距离,利用人情味的故事串联新闻,从而增强 新闻的人文特性,强化自身的价值与效果。最后新闻故事化可以留住更多的观众,以往新闻主要采用单一枯燥的传播报道方式,观众在看完核心的新闻信息后一般 会变更频道,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乏味的新闻内容会使观众更喜欢观 看其他轻松的节目。而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亲切性与自然性,促使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使人们可以在乐趣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增强对 新闻的认同感,激发了解兴趣,从而留住更多的观众[1]。 2.影响新闻故事化进程的因素 首先是缺乏悬念设置,当前部分故事化新闻中并未设置恰当的悬念,使得 受众在阅读中麻木接受,顺序阅读,无法激发兴趣。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受众的生 活品质,且不利于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新闻缺失悬念也会使得受众 很难深入挖掘事实真相,无法及时接受新闻需要传递的报道精神,影响了其正面 的报道价值。其次是没有深入挖掘事件本身,新闻报道的广度决定于新闻事件的 挖掘深度。新闻的挖掘深度越大,其背后的价值也越大。但当前多数新闻工作人 员更为看重自身利益,以致盲目组织新闻内容,没有注重其真实性与挖掘度,甚 至为了博取受众的关注不惜报道低劣的新闻内容,并未重视新闻本身的真实价值,丧失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部分故事化新闻缺乏延伸性,报道内容大多为独 立事件,采用面对面与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期间并未有效联系其他内容,不能实 现深层次新闻的报道。最后是忽视了新闻情节故事的渲染性,通过故事化新闻可 以有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对信息的组织能力较差,没 有更好的表述故事化情节。一方面,期间存在过度渲染的问题,在报道新闻时采 用小说的描述形式,虽然注重了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但却忽视了新闻传播的真实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