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第一讲中道管理概述

【本讲重点】

自己的意识产生自动行为

要用感应的力量让他自动

有感有应大家都乐于自动

不施加任何压力才算自动

用心来感应是有效的途径

最好由上级先做好榜样

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员工不可能完全听从命令,一切依组织的需要而行动,因为人都有自觉,人都需要自主。中国人特别喜欢自作主张,擅自做主,但是,每次自作主张的结果常常是挨骂、受罚,因而形成了被动服从、偷偷自主的不正常现象。表面服从,暗地里自作主张,会造成企业管理中的很多困扰。

中国人总是希望每个人都守制度,而自己却可以为所欲为,享受特权。如果别人享受特权,他就觉得特权应该打倒。人常常是很可怜的,对自己与对别人总是双重标准,看别人没有一件事情是好的,看自己统统是很完美的,这是典型的偏道思想。就是因为人类有偏道的倾向,所以才需要常常规律自己走向正道,走向中道,这就是自律。

【案例】

人从哪里来,西方人是偏道思想,人是上帝造的,人是自然进化的。而中国人的答案很简单,人是天地生的,我是父母生的。我从来都说我从父母来,最早的人从哪里来,自然生成的。中国人永远是人本位,神本位的人比较少。人是自然所造,所以要谢天谢地。人是父母所生,所以要有孝心,要讲究孝道,这就是中华文化。

害怕自动也是自主

人们自己的意识常常使自己不敢自动,可见害怕自动、不敢自动、或者不愿意自动,都受到自己的意志力所控制。自己使自己被动,自己使自己不敢自动,自己使自己不愿意自动,事实上都是自己的一种自主行为。一个人如果自己决定要被动,那么他人就很难逼使他自动,顶多推一步动一步,但还是被动的。自己决定不自动,他人就毫无办法。如果自己决定要自动,那么他马上就会自动起来,从被动变成真正的自动。

一个人要自动,而且要自动到合理的地步,才是大家所欢迎的。如果自动到不合理的地步,那是所有人都讨厌的,所以一个人要自律,就是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要动脑筋,困而后知。中国式管理是生长在一个很穷困、很艰难的环境中的,而美国式管理则是产生在相对富裕、资源很充足,而且不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因此中国企业的主管要努力让部属能够自动,部属也同样要努力使主管自动。被动是很辛苦、代价很高的,而自动却是很轻松、很愉快,没有后遗症的,絜矩之道真正的用途就在于让人们能够产生自动自主的心态。

【案例】

中国的黄河,专门跟人类开玩笑,黄河百害只有一利,可是西方的河却都是对人类很配合的。中国的湄公河即澜沧江,需要水的时候它充满了水,要晒谷子的时候,它水干干的。而黄河是专门跟人类捣乱的。所以,中国人天生就会动脑筋,当遇到一个脑筋特别发达的人,要用很单调、很刻板的事情去规定他限定他时,是行不通的。

老板的话永远是对的,因为就算他一百个不对,下属也不能当场说出来,否则就叫顶撞。而事后说,他很容易接受,当场说,他下不了台,就会恼羞成怒。所以,下属在平时要养成习惯,上级所有的指示都说是是是,虽然明知道不是,但也不能讲,要等回去以后,把自己的困难再倒出来,告诉老板说我碰到这样的困难。老板就会说既然碰到困难,就这样改好了,他就会随时改变。

不施加任何压力才算自动

人对于外来的压力,总希望加以抗拒,以免自己承受不了,危及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施加任何压力,人就无从抗拒,从而形成自动的行为。这就说明在企业的管理中,上司要让

下属自己产生压力,而不是对他施加压力,只有这样,下属对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压力,就会无从抗拒。自己的内心所产生的压力,有所反应,便是自动的行为。要让下属自动自发,上司就必须从自己做起,不施加任何压力给对方。

絜矩之道就是将心比心,就是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去控制。管理与工程是截然不同的,工程定了就不能改,而管理定了随时可以改;工程是有答案,而且是有一定的答案的,而管理虽然也有答案,但是不可能有一定的答案,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管理。

【案例】

控制有两种,一种叫无形的,一种叫有形的,西方人是讲究有形的控制,而中国人讲究无形的控制,而且要加上全面,无形全面控制。西方人会用仪表来控制,会用流程来控制,会用标准差来控制,这都是有形的。如果一个经理戴了一只名贵的手表,西方人就无法去控制,而中国人是会控制的。总经理会在某一天问人事部门经理,那个生产部王经理,怎么突然间戴一只名表,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中国人最聪明的地方。中国人会从那种好像不重要的东西中来发现重要的弊端。

第二讲人普遍不喜欢被动

愈逼愈没有效果

当发现部属愈推愈推不动,愈逼愈没有起色的时候,领导者必须提高警觉,因为这已经是物极必反,失去效果了。部属时时期待推、催、逼、压,来时勉强承受一下,而去时马上变成耳边风,不当一回事,这时候又期待下一次的推、催、逼、压,然后再一次把它当作耳边风。到不逼不行,逼也不行的时候,管理就失灵了。俗话说“人不畏死,奈何以死逼之?”此路不通的时候,最好反过来想一想,人未必真的喜欢被动,也未必真的需要推、催、逼、压。

人大多喜欢自动,不喜欢被动,可惜很多领导者往往误以为人喜欢被动,产生了很多不正当的管理行为。

【案例】

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可以救国,却无法治国。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不能解决交通问题,所有的城市都有交通问题,科技再发达也无能为力。科学没有办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科学没有办法解决人类喜欢打小报告的问题。科学不是万能的,人类除了科学以外,一定还有哲学、文学、艺术,而这些东西才是使人生多彩多姿的东西。

人并不喜欢被动

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自动的。一个人自动的时候,心甘情愿去做事,心情十分愉快;一个人被动的时候,心里不情愿,做起事情来,不是拖拖拉拉,便是敷衍塞责。同样一个人,自动和被动的时候,就可以成为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人。

【案例】

你不妨时常问一问自己:到底自己比较喜欢自动,还是真的喜欢被动?调查访问的结果往往证明人大多喜欢自动,并不喜欢被动。

管理的错误心态

在拖拖拉拉的风气中,最严重的问题,反而是产生一种不正常的管理心态:非严管不可。严格管理,采取紧逼盯人的方式,凡事推、催、逼、压,好像不如此,就没有人做事,惟恐对部属宽恕一些,大家就会更加偷懒。于是把不正常的推、催、逼、压看成正常的做法,并且变本加厉,愈催愈急,愈逼愈紧。管理的错误心态,导致管理的不良态度,产生不良的管理效果。

絜矩之道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将心比心才能获得下属的拥戴和配合。絜矩之道其实要注意言为心声,俗话说“相随心转”。经权之道用现代的话叫做与时俱进,时间、环境、人都在不断的变化,相应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变,即以不变应万变;絜矩之道用现在的话就叫做和谐社会,人要成长只有靠和谐。科技在进步,永远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叫做风险性,如果一切都是可计量的,那根本就没有风险性可言,任何企业都有相当的风险性。絜矩之道才是根本,领导要安人,如果没有絜矩,就无法安;要改变,没有絜矩,就无法改变。质量管理不是要做出最好的东西,而是做出最合理的东西,质量是要求合理,而不是求好。

【案例】

很多西方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很像中国人。但是,写书的人本身不是这种高端的人,反而要顾虑到更多数的读者,所以他不可能写出太高深的东西。美国的CEO、法国的CEO、德国的CEO,只要当到CEO,他很多观念其实跟中国人是差不多的,因为天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马马虎虎就是最好的意思,而不是差劲的意思。

一个人镶假牙,如果这个假牙几百年都不会坏,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人已经死了,那么假牙很好又有什么用?还会导致整个牙周变动,再好也没有用。品质不可以求最好的,因为成本太高了,是一种浪费。

用心来感应是有效的途径

人性化管理,应该是心连心、心交心,用此心感应彼心的过程。心的感应力,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在有效。部属认真地以上司为表率,模仿上司的言行,这便是有效的感应。上司体贴部属的苦衷,处处为部属着想,也是一种感应。有感才有应,有应才会引起更多合理的感。上下级间彼此都用心,自然会心语相通,不至受到语言、文字的障碍。多用心、少用言语,多以行为来表示,少耍弄嘴皮,就比较容易在上下级间产生感应。

自动也可以变成不自动,而不自动又随时可以变成自动,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一个主管就要努力想办法让自己的部属自动,而不是等他自动。如果一个主管天天都被部属问该怎样做事,那这个主管就是失败的。一个主管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很强的判断力,让部属自动,就只有尊重他,只有问他问题,他才会学会自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

一个主管在遇到下属问他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反问部属,你的看法怎么样?最后没有一个下属敢空着脑袋来问他,下属一定有了充分准备才敢来问他,因为他知道主管有这一招,随时会反问回去。而主管在听完下属的汇报后不可说很好,否则就表示主管要负责任。相反应继续问问题,这样下属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中国人有一个特性是外国人比较难接受的,叫做不明言,而西方人是明言的。如果西方人讲话不清不楚,所有人都会讨厌他,看不起他,而中国人如果讲话讲得很清楚,就很可能死得非常快。现在很多人喜欢把话讲得清楚,表示他口才好,其实全错了。

下属不主动,主管往往要负很大的责任,主管总习惯把话讲得很清楚,这样下属就不会动脑筋,主管也不能够将下属的主动性调动出来,反而把下属搞呆了,这对公司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现场是随时在变化的,就算主管很有水平,很专业,也永远搞不清楚现场的状况。所以,主管要抓大放小,原则性的事可以决定,而细节不要去参与,这样下属才有办法做事情。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讲人大多希望自动自主

【本讲重点】

人从小喜欢自动

人常被骂到不敢自动

人被骂时仍然暗地里自主

阳奉阴违很可怕

人要对自己负责

人希望自主自动

人必须自主,才能够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人应该自动,才能够获得有利的生活能力。

人从小喜欢自动

小孩子最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自动的学习。小孩子喜欢工作,常常自动做这做那,忙个不停。他们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起来相当不听话,实际上是一种自主的表现。人会自动,同时也喜欢自动,这是上天给人最有利的生活能力,也是上天对人必须向自己负责的最好启示。自动,才会勤劳工作;自主,才必然承受自作自受的后果。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与员工间经常会出现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效用,因此必须缩短这种距离。

【案例】

中国人写计划书,对象不同内容就会不同,领导一个指令下去以后,常常造成上下很多误会。如果一个领导很草率地对下属说,你给我写一个策划书,下面就不讲了,他的下属就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写。下属晚上回去写到三更半夜,写了2000多字,第二天领导说你写那么多干吗呢?他就会很生气,你不早讲,我熬了夜,你才这样讲。后来领导要他改成300字,他更气,早知道这样我昨天下午就写完了,何必搞到晚上?

懂得管理的领导交待下属给自己写计划书的时候,会交待他三点:第一点这个是写给谁看的;第二点大概要几百个字的篇幅就够了,你不必那么费劲或者说这次你要费点劲写多一点,大概一两千字;还有第三点是最要紧的,一定要给出时间表。一切事情如果把时间因素拿掉的话,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下属不清楚上级什么时候要,如果第二天就要,他还没写完,或者他拼命赶完了,结果上级一个星期以后才要,这些都造成了很大的不愉快。如果他交给上级的时候上级不在,找他要的时候,他又不知道在忙什么,这些问题常常使得彼此情绪很不好。所以,站在下属的立场来设想,下属才会很愿意接受上级的指令,否则他会从心里产生抗拒的。

中国的工作说明书与美国不同,其中多了其他这一条,在美国没有其他这一条,工作可以顺利地完成,而在中国如果没有这一条,就会导致很多后果。首先很多事情很多工作没有人做;其次对主管来讲管理中缺乏弹性。因此,中国人会用很多无形的东西,而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无形的东西。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当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的时候,下属很容易反控制、反授权。中国人习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况,切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不畏死,奈何以死逼之。一旦下属对上级毫不畏惧的时候,上级就完全没有用了,制度会使得主管无能为力。一个人如果对主管一点畏惧的心理都没有,完全只是按制度走,那么主管就很难去领导他。

【案例】

主管今天给下属奖励,如果是按照制度给的,他一点都不感谢你,因为他是按照制度应该拿的,为什么要感谢你呢,而且他还会抱怨,这个规定已经三年了,都没有调整,物价都涨了,三年前奖励两千块,现在还是两千块,他一百个不满意。按照制度来激励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下属完全没有感谢的心理,之所以中国人会给主管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同样一件工作,主管会认定你有贡献,给你比较大的奖励,也可以认定你没有贡献,他装着没有看到。所以,企业中很多地方是需要制度的。但是,在奖励、激励这方面,最好是没有制度的。

宏基公司很有名,而且管理得很好,在宏基公司上班是不用打卡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趋向于不打卡。因为打卡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提醒员工要下班了。而如果不打卡,他根本就忘了下班,因为他工作还没有做完,怎么知道该下班了呢?所以,很多管理者没有想到这一点,以为打卡很好。高科技公司是很少打卡的,而且只有蓝领阶层才可以打卡,白领阶层不可以打卡。有很多东西中国人没有搞清楚就乱用,结果搞错了。

发工资的事情很普通,但在菲律宾却是月初发也不对,月末发也不对。因为菲律宾人只要今天领了钱,明天就没有人来上班。所以,菲律宾的老板最怕这种情况,他不是怕把钱发出去,而是发了以后,第二天没有人来工作了。所以那里的老板只好每个星期发一点点,让员工第二天还得来,发薪水要与心理挂钩才行,不能说爱怎样就怎样。

人常被骂到不敢自动

有时候小孩子只要自动,大人就会责骂他,说他不听话,爱乱动。结果小孩子爱自动,却被骂得不敢自动;小孩子爱自主,也被骂得不敢自主。大人一方面希望孩子独立,不要太依赖父母;一方面又把孩子骂得不敢自动、自主,这就是一种矛盾。希望孩子自动自发,可是又常常加以责管,骂到孩子不敢自动自发,这是教育上的失误。管理上也是一样,部属被骂到不敢自动,上司反而责怪部属被动,这是十分可笑的。

西方人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西方的管理中有一种功能、一种方式叫做领导。但在中国组织是组织,管理是管理,领导是领导,是不一样的,人们会把领导的成分提得很大。现在的中国是过度的管理,而缺乏领导,中国人大部分的功效是在领导,而不是在管理。人们过分地泛管理化,就好像管理涵盖一切,这是错误的。高层是以领导为主,中阶层以管理为主,这是中国的特色。所以只有巩固领导中心,从来没有加强管理功能,如果加强管理功能,只会使士气越来越低落。

中国人强调以人为本,很多事情要把它串联起来,就知道该怎么去调整。怎样才能使人自动,这是领导的核心问题,而管理是谈不上让人自动的,一个制度化使每个人都一样,要让一个人自动,就只有靠领导。领导得好,干部很自动,领导者很轻松;领导得不好,干部很被动,领导就会很吃力。

【案例】

美国人是比较固定的,他守法就很守法,他听话就很听话,这个人不守法就不守法,不听话就不听话,没有区别,他是分开的。而中国人不是,同是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很规矩,有时候非常不规矩,有时候很有信用,有时候完全没有信用。

中国式管理的沟通有三大特色:第一句话,我告诉你,你就不要告诉别人。但外国人不会这样,既然你告诉了我,那么我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的事。第二句话,你如果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外国人说是你说的就是你说的,你不能告诉别人是我说的。第三句话,你如果告诉别人硬说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在中国,絜矩之道对领导者的影响很大,当他讲话的时候,就会想对方是否能听得进去,这很重要。听得进去才会讲,听不进去就不会讲。而西方人是有话就说,不管对方是否能听得进去,二者基本不同在这里。所以一个中国人是否懂得沟通,就看他开口说话人家听不听得进去。如果连听都听不进去,这种沟通等于零。因此为了要让对方听得进去,领导者就必须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听听这句话,感受如何,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者应当只说该说的话,而不说想说的话。当领导者看到一个员工时,如果一眼看过去就认定他是被动的,那就无法领导他。相反如果假定他是自动的,那么就很容易领导他。

【案例】

今天要搬这张桌子,领导看到一个员工说,帮我把这张桌子搬到那边去,他可能会告诉你,我今天没有办法,因为我手痛,如果平常的话,我一扛就过去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没有手痛,你搬过去好了,为什么要让我搬呢,他心里的话从来不会说出来的。所以,要听一个中国人的话,不要听他嘴里讲话,要听他心里的话。当主管是不可以这样发号施令的,讲话之前先看看对方,这是很重要的。对方手上有一个小贴布,你没有选择,第一句话问他你手怎么样啦,不要谈工作。他马上会说没有怎么样。主管说你手痛,算了,我自己搬好了,他马上说,你走开,他就搬走了。因为他是自动的,他要做的事情不会觉得有什么不愉快,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不是你欺负他,这两种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被骂时仍然暗地里自主

人不自主,根本就不能生存,样样靠别人,自己迟早活不下去。部属被骂到不敢自主,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实际上部属还是不放弃自主的机会,不过是暗地里自作主张,表面上服从而已,这样就可能养成部属阳奉阴违的坏习惯。阳奉阴违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不相同,是一种只顾自己不顾整体的不良行为。暗地里自主,不如让部属有参与的机会,鼓励他自动、自主。

职位越高的人,越不可以有话实说、有话直说,而是要讲得稍微拐个弯,抹个角,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西方所缺乏的就是阴阳的观念,而中国人所擅长的却正是阴阳的观念,有刚就有柔,有威就有恩,是应该两边都照顾的。

【案例】

有一个电脑公司在下雨的时候接到客户的电话说,他的电脑坏了,叫派人去修复他的电脑。如果在美国,电脑公司遇到这种事情,接电话的维护工程师只有两种答案:一种说好,过15分钟我会来,一种是今天雨下得那么大,我不能来,他讲得很清楚。而中国人是不会的,中国人接到电话都讲第三种话,你们那边没有下雨吗?他不会说我来不了,他心里在想:你没有良心嘛,雨这么大,还叫我来?一般的主管都会跑去骂他,年纪轻轻这么没有敬业精神,而这种方式往往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很可能会告诉你,报告主管,我这两天一直想找你,你太忙了,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我告诉你,我下个星期不干了。弄了半天,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越有本事的人越不受这个气。若用中国式的管理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客户打电话过来让去修电脑,那个维护工程师说,你那边没有下雨吗?他这是不满意对方了。这时主管就可以告诉他,雨这么大,你不要去了。中国人很奇怪,你说雨这么大不让他去,他马上会讲,雨是很大,但是客户电脑坏了,我怎么可以不去呢。你说你要去就等雨小一点再去。他马上讲,这个雨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我现在就要去。主管就说,要去小心一点。他就很痛快地去了。这就叫做借力使力、顺水推舟。他之所以不想去是因为这种客户钱没有交,还到处讲公司的坏话,他有气。可见他是对的。这时你就跟他讲,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客户的话,工程师去了以后,就会很感动因而改变态度,如果你不去,他和你的裂痕会越来越大。他会说你讲的有点道理,我去好了,他就会去的。对一个人要先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你再告诉他道理,他多半是容易接受的。人在气头上,讲什么道理都没有用。要先想办法让他心平气和,你再向他讲道理,就会非常有用。

中国人有一种毛病,表面上答应实际上不去做,这叫做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是阳奉阴违,而是上级的政策照做办,但是实际落实有困难,下级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落实上级的政策,这不是阳奉阳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两种典型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在把上级的政策贯彻、落实时,下级会有所调整,而下级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政策;另一种是落实政策的时候下级会拐个弯,给自己牟取更多利益,营私舞弊。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不好,不可轻率地下结论。将心比心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为公还是为私。一切为公,怎样变都是对的,就算变错了,别人也会原谅你;但如果是为私,所有人都会指责你。中国人是根据看不见的动机来进行论断的,而西方人是根据看得见的结果来论断的。

【案例】

中国有两句话:一句话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另一句叫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人会两边兼顾。西方人说这个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而中国人说好,一定会加上一点不好,说不好一定加上一点好。中国人比较实际,因为他们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相当多的缺点,但不可能没有优点。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好人有他的坏处,坏人也有他的好处。

第四讲以人为本重视领导力

阳奉阴违很可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一种权变行为,只要动机纯正,目标掌握得正确,便是随机应变。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不正当行为,既然“阴违”,就表示有一些见不得人的成分。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属于阳奉阳违,和阳奉阴违还有一些不同。阳奉阴违相当可怕,最好不要成为权宜应变的一种方式。自主自动应该相当程度地表现出来,不应该暗地里去做。在执行时进行相当程度地调整,并且明白地表现才是正常的随机应变。

中国人喜欢把很多习性分成好与坏,这是错误的,任何一种事情当运用得很合理的时候,基本上效果都是好的,再好的东西当运用得不合理的时候,效果就是不好的。上级的命令要执行到什么地步、调整到什么地步,是不是阳奉阴违,完全在“合理”两个字。改变得合理,叫随机应变,如果动机不纯,就只能叫做投机取巧。

【案例】

上级永远是对的,他不可能错,只是他不太了解现况,而下级比上级了解现状,下级在执行的时候就应该进行调整。调整是下级的责任,上级怎么说是他的事情。下级要学会自己去调整,只要动机是正确的,是为公的,是想把他的想法具体落实的,上级就不会说下级是阳奉阴违。他会开玩笑说,你这是阳奉阳违,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下级做的调整是合理的。他会把下级的调整看作是很正当的调整,他不但会接受,还会对下级讲幸亏你调整了,要不然我就难堪了,因为你照我的话去做,根本行不通,经你这样调整,就把我的话具体落实了,我也有面子,你也有功劳。这个不叫做阳奉阴违,叫做阳奉阳违。

在管理中要注意国际化,国际化就是在遇到美国人时,用美国人的方法处理问题;遇到日本人时,就用日本人的方法处理问题;而遇到中国人时,就用中国的方法与之沟通,这样才叫做国际人。

【案例】

遇到美国人的夸奖,就应该用美国式的语言和他沟通,可以说谢谢你的夸奖,而不能用中国的方式,中国话可以说哪里哪里。美国人若听到这话就会一直看哪里哪里,他会很奇怪,我夸奖你,你怎么说哪里哪里。当遇到日本人的夸奖时,就不能说谢谢你的夸奖,因为日本人不适合听这种话,而应该说请多多指教,日本人听了这话,会感到很舒服。而遇到中国人的夸奖时,就一定要说哪里哪里,他心里才会舒服。现在很多人阴错阳差,中国人赞美时,反而说谢谢你的夸奖,他心里好笑,我是给你面子,而你还谢谢,他马上就会有相反的思想。这个反过来思想是中国人非常擅长的。

中国人有正反两面,他是随时摇摆不定的,所以当外国人看见中国人脚踏两只船,像是墙上草时,对中国人的印象就会不太好,这是因为他看不懂中国人。

【案例】

在国外,所有人都认为中国人是毫无原则的,而中国人会说,我什么都没有,就是有原则,没有一个中国人没有原则。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中国人没有原则,因为中国人的原则是隐形的,不会表露出来。

21世纪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激烈抗争。只要讲到全球化,就应该同时具有本土化的意识,哪一个民族如果只有全球化,而没有本土化的意识,这个民族很快就会被淹没掉。所以,一方面要顺应潮流,一方面要做中流砥柱,不可以只走一条路。完全拒绝外来的东西,是无法生存的。但是完全忽略掉自己的东西,很快就会没有根了,最后仍然是很可怜的。

人要对自己负责

人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责任,因此人最乐意顺从自己的决定。企业目标,由企业自己决定;家庭发展方向,由家庭自己决定;成员的去留,忠诚与否,也都交由自己决定。自己的决定,对个人而言,就是“自动”与“自主”。合乎良心的自动、自主,才是人性的光辉,人性的尊严。要部属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应该让部属自动、自主。

很多主管最糟糕的就是把员工当主管来看,所以,好的主管应该站在员工的立场,应该降低自己的标准,要使自己的话,员工能听得懂,这个话才算数,而不是讲了半天他听不懂,这是不对的。今天为了工作,为了研究就得进行分工,而分工以后,就要尊重这个领域内不同的人的接受程度,现在每个领域总会制造出很多专业名词,很多这个简写、那个缩写的东西,弄得很多人都不懂了。人类沟通已经很困难了,现在还增加困难的障碍,增加沟通的障碍,这是不对的。

【案例】

中国人跟外国人讲一些他听不懂的话,他无所谓,因为他会问你在讲什么。而中国人却很少问,中国人听不懂会装懂,因此中国人是很可怕的民族。外国人听不懂会问,你在讲什么,而中国人一问就会有人笑他,连这个也不懂。如果问那些笑话人的人:你懂吗?他会说我也不懂,你不懂那你笑他什么?他会说我不笑,人家以为我不懂,我一笑大家就以为我懂了。因为中国人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很多公司招聘时,都没有做到将心比心。首先要让来应聘的人知道,他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否则招聘时很热闹,过后却是一场空,就会令人十分尴尬。所以,虽然絜矩之道只有四个字,其实它的内涵很丰富,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得到,因为在工作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将心比心。

如果一家公司所有的人都准时下班,就表示这个公司的向心力不够强;如果一家公司到了下班的时候大家还不下班,若是出于勉强、出于强制的,这家公司也是很不正常的。相反,如果下班时间到了,这家公司的员工出于自愿继续工作,直至工作告一段落才走,那么这家公司则是了不起的。但员工为给公司作奉献,公司却一点没有回馈,我替你想,你没有替我想,这就不叫絜矩之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单位主管应该去照顾这些没有下班的员工,而员工能够无私的奉献,相互关心,相互扶持,这家公司就能良性的发展。

【案例】

宏基公司当初为了照顾加班的员工,每天到了下午六点钟,总务人员就出来统计一下没有下班的人数,然后由公司供应便餐,但经过一段时间,领导发现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大家认为既然钱是公司出的,就应该买好一点,不应该买这么差的东西。很多人看到公司出钱买便餐,便故意拖延下班时间,等拿到便餐就走,结果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于是公司领导想出办法,平时加班由部门主管掏腰包去买便餐,然后公司按月补助这些部门的主管,既不会让部门主管破费太多,又让他有照顾部属的一种表现,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人希望自主自动

M理论认为“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适时应变”。员工如果真正关心工作,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起全部的责任,于是员工就希望能够自主、自动,因为惟有如此,员工才能够负起全部的责任。自主自动并不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不遵照组织的规定,而是在上级的命令和组织的规定范围内,依据持经达变的精神,加以衡情论理。合乎良心的自主自动,便是合理的应变,工作中应当力求无一事不合理。

中国人总是有明有暗,这是有道理的。只要出发点是关怀员工,是照顾大家,是为公司好,明的暗的都无所谓。明的有明的功能,暗的有暗的效益。西方人所谓暗的,是指大家不知道的,而中国人所谓的暗的是指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明的也是明的,暗的也是明的,只不过在运作方面,有很巧妙的配合。在中国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为自己所用时,一定要做一些调整,配合中国的风土人情,配合中国人的思想态度,这样才会有效,这也是一种调整。为了达成这些共同的想法,采取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叫做民族性。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中庸之道。

【案例】

同样是吃东西,中国人是用筷子来吃东西,西方人用刀叉吃东西,而印度人直接用手抓东西吃。结果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方式却是千变万化的。

有一件事情是中国社会很常见的,叫做打小报告,这是禁止不了的,而真的完全禁止打小报告,其实也不见得好,因为很多沟通的渠道被堵住了。

主管把员工当成什么样的人看待,这叫做经营理念。公司的经营理念既然是以人为本,那就不应该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因为人是利用资源的主体。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中的一个主体,公司通过这些人来善用各种资源,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把人也当成一种资源,这就等于贬低了人的尊严。在中国人把西方的管理方式引进来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有很多本土的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随意地丢弃,否则那些管理方式即使被引进来也会水土不服,会出现很多问题。

【案例】

公司不应该设立人力资源部,而是要设组织人员发展部,因为组织要发展,人员也要发展。但组织人员发展部只是办业务的,不是管人的。人力资源部的经理,他的位阶绝对没有老总那么高,他的视野也没有老总那么广,公司需要的那一种培训,他不能取代老总,这是非常重要的。须知很多属于老总的工作是

不可取代的。

最好由上级先做好榜样

上级的行为像风,部属受到启发,就会产生草一般顺风而摇摆的反应。上司先具有至诚的爱心,关心、关怀、爱惜部属,部属心里自然有所感觉。上司的感,如果是短暂的、一时的,那么部属也许就没有什么反应。上司若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榜样,那部属就会自然跟进,时间久了,部属就必然会有反应。管理中不应该是部属先对上司好,以免鼓励大家奉承、拍马,成为小人。而是应该上司先对部属好,表示关心、关怀、爱惜部属,布置一个安人的工作环境,大家和谐相处。良好的感应,自然持久有效。

将心比心的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找到两方面都很合适的东西,这才叫做管理。管理就是配合,配合得好,管理就很好;配合得不好,管理就会失败。

【案例】

以前因为受香港的影响,司机开车经过收费站,停下来交了10块钱,然后听到工作人员说谢谢合作,他就一肚子火:我给你钱,还跟你合作,你最好不收钱,少合作。后来大家知道这样说不太好,于是都改了,收了钱后,他会说祝你一路顺风,一路好走,这才会让人很愉快。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上)

【本讲重点】

絜是审度的意思

矩是法则规矩

自由有一定范围

守规矩自动自主

人人守分有规矩

个个享有大自由

自由是有范围的,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毫无限制。只有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享有最大的自由。

任何一个问题,开宗明义解释其定义是不合理的,尤其人们对一件事情还没有太多概念的时候,就得到这个概念的定义,他的思想很可能会被套住,中国人很少轻易下定义,是为了尊重受教者的权益,这就是中西方做学问的不同之处。西方的学者很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有学术权威,而中国人则不会这样做。

【案例】

接受一个问题、一件事物,首先应当自己去慢慢体会、慢慢感觉,得到自己的答案。如果经过思考还是摸不太准,这个时候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他自己心里已经有底了,再来听别人的意见,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不像刚开始时就被强迫接受别人的意见,好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是错误的。

絜是审度的意思

絜是审度、仔细考量的意思。人要自由,就必须自己审慎度量,不要侵犯别人的自由。只有人人都审慎考量自由的尺度,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自己才能够享有自由。但是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审度的自由,只要做好自身该做的事,人人才可能享有自由。

“絜”就是审度,对中国人而言最难的就是这个度,而这个度就是指度量衡。这个度需要人们自己去评估,去拿捏,而不是统一的规定,因为每个人的定位不一样,每个人的分量不相同,每个人的智商不一样,每个人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案例】

外国人经常批评中国的法律不够周严,当他们讲到中国的投资环境时,第一个就是法律不周严。而国有企业的老总的回答却是,中国的法令太多了,把国企管得太死,根本动弹不了。民营企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尺度,没有什么规矩,可是国有企业却觉得规矩太多,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

矩是法则规矩

矩表示法则,也就是规矩。人如果不守规矩,也就不应该享有自由。同样,不守规矩的员工就不应该享有自由。法则、规矩、办法、规定,就是用来约束这些不守本分的员工,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人都合理地遵照法则规矩。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制度,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可见中国人非常重视制度。中国的制度很周密、很完整,几乎每一个公司都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但是中国人也确实过分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以致于这些制度失去了效果。规矩是一个人工作的基础,不了解规矩的人,就根本无法正确的工作,但制度又不应该定得过分周严,否则就会无法变通。

【案例】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早会定制度,而且把制度定得最严密的民族。早在周朝的时候,我国就出了一个周公,周公是很会定制度的,所以使得孔子对他很尊敬。

外国的文字定出来的法令规章是死的,但是用汉字定制度,不管怎样定它都是活的。中国字、中国话、中国人,在外文中用一个词就可以翻译,而用汉字定契约,实际等于没有定,因为十个人看,就会得出十种不同的解释。

【案例】

若问开车的人遇红灯能不能右转弯,无论问多少人,他们的答案都是很奇怪的,他们说要看有没有警察。这就是中国人,因为他懂得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法律为本。看到红灯拐过去,警察就把你抓去了;看到红灯不拐,后面的司机就会按喇叭。中国人就是这么麻烦,同样的交通规则,在西方是一清二楚的,在中国永远是含含糊糊的。

中国的文字是活的,是有意义的,而西方的文字是死的,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中国的文字不是很科学,但却相当艺术,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是被扭曲的,就好像中国的道理,有很多是被扭曲的一样。

第六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下)

自由有一定范围

任何一个人都喜爱自由、自主,但人必须守规矩、重纪律,不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于公司的员工来说,规矩、规定、法则、制度,都有其自由的范围。组织成员只有在组织规定和上级命令的范围内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

制度化是絜矩之道的起点,在制度内的自由,才合乎絜矩之道的要求。中国有制度,但是不可能严密,因为这需要保留相当的弹性。否则的话,制度就会把一个人从头到尾困得很死,使他动弹不得,最终变成一个包袱。中国人之所以对传统有相当的抗拒,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它阐述得过于死板,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规矩要有一定弹性,若没有弹性就无法执行。

【案例】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如何解释?意思很清楚,第一个是天下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人;第二个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犯错。所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告诉我们父母统统会犯错,我们只不过是他们的子女。中国人没有那么简单,不要从字面上去解释。否则的话,就永远不了解什么是中国人自己的道理。

有的公司的规定非常清楚,上班时间不能看书报杂志。上班就要专心工作,凡是上班时间看书报杂志的人,一律罚人民币300元。规定很清楚很严格,可是谁能执行呢。当主管当领导的,自己的下属有一个人上班公开在那里看书报、看杂志,就去把他抓过来,照章处理,就罚他300元,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而且很可能是最差的领导。首先上司就会说,做人不要肚量太小,你大概是看到他平常表现很好,所以抓到机会就整他,没有必要。往往照章行事,却经常被上级认为是在趁机整人,危险更大。

守规矩自动自主

守分、守规矩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员工必须具备的素养,只有守分、守规矩的员工,才有自动、自主的自由,这才合乎安人的要求。乱七八糟、毫无节制的自动、自主,危险性极大,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该极力加以避免。员工良好的素质首先要从守规矩做起,再学习权宜应变,这样才有将心比心的可能。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在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一定要注意沟通,下级要懂得向上级告知请示,征求上级的意见,否则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偏差。须知有规矩才能够成方圆,但是规矩又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如果规矩没有弹性,就不算是规矩了。

【案例】

有一个董事长,他的孩子当总经理。某一个星期天,他的孩子带着爱人、小孩一家三口,穿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来跟董事长请安并说道:董事长,今天又是星期天,又难得没有事,我平常也没有机会带他们出去走走,今天我们准备好了,要去郊游一下。结果董事长把脸一板:你为什么不早说?我根本不知道你今天有这个计划。所以,我昨天下午已经跟德国的供应商谈好了,今天十点钟你们两个见面,如果你早告诉我要出去玩,我根本就不会同意他。这个董事长没有错,而这个总经理却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就是下级对上级不能告知,没能请示。如果他事先告知董事长,他准备出去玩,结果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在北欧,许多人家经常会升国旗,所以给外人的感觉是北欧人很爱国,国旗还升在家里面,其实并非如此。在北欧,两家之间离得好远,陌生人经过的时候,看到那边有一户人家,想去要口水喝或者去那边歇一歇,好不容易开车过去一看,里面没有人。所以北欧人就有一个规矩,只要回到家,立刻先把国旗升上去,告诉别人说我在家,而并不是什么爱国。

规矩不是外人都能够了解的,因为它真正的作用,只有制定的人自己知道。现在有很多中国学者,经常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规矩,但须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一套规矩,西方人有西方人的一套规矩,二者可以结合,但不能完全取代。

【案例】

当一个美国人给你一杯水喝的时候,你可以不必考虑太多,喜欢喝就喝,不喜欢就说NO。因为,考虑太多没有用,外国人脑筋是非常简单的,当他递给你一杯茶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选择,你要就拿去,不要就不给你了。可是碰到中国人就很麻烦,他拿一杯茶说请,你再想喝,也一定要讲不要。外国人要就要了,中国人再想要,也要说不要,这就是中国的规矩。他总共只有一杯茶,他现在口渴得要命,自己想喝的,只不过看到你在这里,尊重你一下,给你一点面子,如果你真的拿去喝了,那就是不符合中国人的规矩。

人人守分有规矩

企业管理能够顺畅,确立制度并且人人能够遵守是起码的条件。在这种人人守规矩的大前提下,合理地持经达权,才有絜矩之道可言。了解和同情是那些守分、守规矩的员工才享有的权利,对于不守分、不守规矩的员工而言,他们很难彼此了解,也就不可能合理地互相同情,因此往往产生滥用情感的危险。互信互谅,必须居于守规矩的基础上,彼此才有保障,只有人人守分、有规矩,才有放心地将心比心的可能。

制度和规矩本身,其内涵是经常变动的,不可能要求整个社会有共同的标准,但企业却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否则就没有办法做事情。

【案例】

一个年轻人去一个单位应聘,一看前面排了几十个人,而且一个一个在那里口试,他就会很急,说不定就录取三个,他就被取掉了。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字条递给了那个口试委员,说还没有轮到我以前,请你不要轻易下决定。这个人不得了,很有自信心,实际他就是在下赌注。可能口试委员一看就觉得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于是他开始对前面的人没有信心,等轮到了那个年轻人,就被录取了。但是如果那个主考官一看纸条,说这个人还没有进来口气就这么大,进来以后还得了啊,绝不考虑,那他就赌输了。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没有共同的认识,没有共同的标准,押宝是很不好的现象。

矩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它一定有它的弹性,在这个弹性中去拿捏就是絜矩。所以摆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两个很重要的选择,一个叫随机应变,一个叫投机取巧,絜矩之道就是抱着随机应变的心态,来找到此时此地的合理的解决方式,离开时空没有是非,没有道理,因此做任何决策都要配合时空,而不能脱离时空。

【案例】

外国人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他马上就会相信,然后回头向后走,而惟有中国人,看到此路不通,会继续往前走。当中国人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时,头脑里马上会想那是昨天不是今天,今天已经通了。而外国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外国人一看到此路不通的标牌,他就相信此路不通。

有一个在美国住了十几年的人回到台湾工作,他接到国际性会议的通知,很想去参加。于是他就开始写报告,说我某月某日要去某某地方参加国际性会议,请你补助我旅费,还有参加的费用。这件公文旅行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最后有关方面同意了,但是这时候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人家已经开过会了,他就非常生气,大骂中国人,一件公文居然拖了一个多月。而真正的中国人不会让公文随意去旅行,这表示他完全不关心这件事。中国人对自己关心的事情是会抓得很紧的,这一关跑过,赶快跑下一关。中国人最厉害的是这件事跟他有切身的关系,他会抓得很紧的。所以无论通信工具再怎样发达,也千万要记住,面对面永远是最牢靠的。

个个享有大自由

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这表现在员工目标的达成和求取安宁方面;但是员工的自由,还要顾及整体和他人的安宁,更是不能妨碍整体和他人的自由。M理论同样主张持经达权,员工有持经达权的自由,却没有离经叛道的自由,只有合乎安人和经权的要求,员工才可能享有最大的自由。

在中国人看来,规矩一定要有,但是规矩应是变动的,同样也只有变动的规矩才有用,如果规矩一旦固定下来就完全没有用了。因此,中道就是要在这种变动的规矩当中,去找到一个此时此地最合理的东西。而隐隐约约感觉得出来,但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东西,这才是一家企业的文化。

【案例】

单位开会时有一个人迟到15分钟,老板便臭骂他,今天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不知道吗?你迟到15分钟,那我还开什么会?你这样不自爱呀?讲得很难听。然后继续开会。后来有一个人又迟到半个小时,进来以后,老板好像没有看到一样,根本就没有骂他。第三者就觉得很奇怪,便问老板前面那个人才迟到15分钟,你骂得这么难听,后来那个人已经迟到半个小时,你骂都不骂,那你算公平吗?老板说当然公平,前面那个人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迟到15分钟,我当然生气,至于后来那个每次都迟到一个小时以上,今天还算早的呢,我骂他什么。可见他有规矩,但是是变动的规矩。

每个人都享有自由,但是只是有限的自由,不可能是无限的自由。人只要活着,就只能享受有限的自由,无法享受无限的自由。

【案例】

有一个人睡得比较晚,而与他同室的室友睡得比较早,那个人很早就睡着了。这个晚到的人有一个习

惯,就是一只脚站着,一只脚脱鞋子,乓一声一只鞋掉下去,再站着脱另一只,这样一来乒乓两声,两只鞋就把先睡那个人吵醒了。那人就说:你回来脱鞋子,拜托你坐下来脱,你两只鞋就把我吵醒了,不要这样。他说,对不起,对不起,我记住了。有一天他又回去晚了,忘记了原先说的事,又站在那里脱鞋子,乓一声以后他就想起来了,不能把人家吵醒了,赶快坐下来脱第二只。第二天那个人说,你真是害死人,我等了一夜等第二声脱鞋的声音都没有等到,等到天亮都还没有。人就是这么麻烦。

中国人是全世界报仇期最长、报仇心最强的人,对中国人道歉效果不大。所以最好开始就不要得罪人,而不是得罪人以后才去道歉,那是没有用的。既不要去讨好任何人,也不要去得罪任何人,这就是中道。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讲絜矩之道是管理的根本

管理三个层面

1.安人之道

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人不能安好,那么其他的诸如激励、奖金等方式都是无效的,因为人是不安的。人不安就不会好好做事,就会专门制造问题,就可能造谣生事。管理中有很多问题,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为人的不安,须知人是一切的根本。安人之道是管理的第一目标。

【案例】

一个人从小就可能开始不安,很多大人就是制造这种不安的源泉。人们制造很多种玩具,让小孩每天很急,为什么别人有我没有。然而做爸爸的更妙,每次出差专门找邻居小孩没有的东西买回来给自己的小孩,然后让所有邻居的小孩都哭,这是因为小孩的爸爸闹得环境不安。

2.经权之道

经权就是要有所变有所不变,世界上最高的管理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目前人类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惑、最多的不幸,就是因为当今世界科技挂帅,科技当然要求新求变,但是人文社会哲学却不能变,生活的方法和方式随时都可以变,但是生活的法则绝对不能变;做人的道理不能变,做人的法则不能变,但做人的方式可以变。世界上有可变的部分,也有不可变的部分,这才合乎相对论,所以一切都在变,包括不变在里面,不变本身也是一种变。

3.絜矩之道

中国人很容易接受西方的观念,常常不经过大脑思考,这是很遗憾的,这就叫不自觉。要安人就要安得合理,要变就得变得合理,合理可以称为中,所以中道管理就是合理化的管理,即将心比心,这也就是絜矩之道。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推拖拉,中国人最聪明的就是利用推拖拉这个很短暂的时间来充分思考,否则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那就叫莽撞。

【案例】

中国人很会推,其实这也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但是人不会推,叫做不会推己及人。两个老人在街上走,一个是他的爸爸,一个不是,他会先去扶谁?当然先扶自己的爸爸了。若自己的爸爸不扶,去扶别人,别人就会说,那个人是你的顶头上司吗?是你的董事长吗?你拍马屁呀!推给合理的人就叫絜矩之道。

大家都拖拖拉拉

由于认为“人是被动的”这种错觉,引起了许多不良的互动,结果造成“大家都拖拖拉拉”的不正常现象,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种原本不正常的现象,反而成为大家认定的正常状态。拖拖拉拉成为一种风气,变本加厉地影响到每一个人,大家一方面指责、埋怨这种现象,一方面却愈来愈拖拉。大家都拖拖拉拉,形成了一种低效率的坏习惯,对管理的成果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管理也是如此,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偏离了修身这条大道,那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

【案例】

一个人发明肥皂以后,为人类做了一件好事情。但是,当他把这块肥皂变成商业行为时,通过很完整的制程,然后包装、定价,最后去市场销售,就开始做很多很多的坏事。士、农、工、商,把商定在最底层,就是因为商人不得不没有良心。不当老板可以不必操心,而真正成了老板就开始操心了,工资马上要发了,税金马上要缴了,贷款一定要付,利息不断地涨。因此商家就不得不违背良心做很多事情,然后又去顶礼膜拜。

经过科学计算,人的平均寿命应该是125年,可是没有一个人会活那么久,原因很简单。他天天折磨自己,折磨到晚上睡不着觉,折磨到吃不下饭,折磨到感觉人生很茫然,这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工商行为所造成的。

第八讲人应该自律有仁心

【本讲重点】

人都有一种错觉

大家都拖拖拉拉

管理的错误心态

殊不知物极必反

愈逼愈没有效果

人并不喜欢被动

人之所以可以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懂得自觉。孔子曰“食色性也”,人除了具备动物的特征外,更重要的是人懂得“仁”,为人的道理应该是有我之外还有别人,必须要将心比心,要把别人当作人看待,因此,人为万物之灵。

人都有一种错觉

许多人认为人是被动的,推一步才进一步,不推就不动。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被动。被动是后天养成的坏习惯,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但是,人们所看见的,是被动的现象,所能观察到的,几乎都是被动的人,很少有自动的人。于是,人们逐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人喜欢被动。这种错觉,使得大多数人存有“被动”的期待心理,以致引发更多“被动”的行为。

一个人是否自觉取决于他是否懂得自律,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喜欢被约束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就一定要把自我管理好,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叫做修身,在修炼当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修、齐、治、平。从把自己修好,到把自己的家齐好,然后有本事去治国,最后平天下。

【案例】

印度人出家,就会躲到山里去把自己修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没有用的。一个人修炼叫独善其身,自己一个人很好没有用,因为没有影响力,修身就等于白修。所以,中国人一定会在世俗里、在社会中修炼自己,然后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殊不知物极必反

世间事原本物极必反,一切都循环往复。推、催、逼、压如果使用得合理,还可以收到相当的效果;若是推、催、逼、压得过分,便会物极必反,引起相反的后果。愈推人愈麻木、愈逼人愈反感,终至失去功效,一旦稍微不推、不逼,整个运转都会停顿下来。推、催、逼、压好像吃大麻一样,愈吃愈上瘾,却愈来愈提不起劲,以致最后全身松散,再也紧凑不起来。

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仁心,诗人有没有仁心还无所谓,因为他不会破坏,从事科技的人如果没有良心,那就会把整个宇宙毁灭掉了。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絜矩之道。

【案例】

爱因斯坦临终的时候说,我下辈子绝对不当工程师,也不当科学家,因为他知道他危害人类太大了。爱因斯坦把原子弹发明出来以后交给美国政府,是为了要抵抗德国。当时杜鲁门总统已经知道日本是会无条件投降的,根本不需要两颗原子弹,爱因斯坦在那个紧要的时候打电话给杜鲁门总统,他说你现在不能用原子弹了,当初是因为你不一定会打赢,所以我才给你原子弹,现在你要赢了,就不应该用原子弹。但是,杜鲁门却说我这个时候如果不投原子弹,美国的威力永远没有时间显示出来。所以,他不顾一切投了下去,造成今天整个人类生活在原子弹的阴影之下。这也是爱因斯坦一生最大的遗憾。

发明塑胶袋的人杜邦是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当他把塑胶开发研究出来以后,再三和公司讲,千万不要生产,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把它溶解的方法,如果它永远不溶解,那么这种物质将来就没有办法处理。他希望公司给他时间,让他找出处理的方式,然后再来生产。公司满口答应,但是很快大量生产,结果杜邦上吊而死,因为他对不起自己。工程师永远是被利用的一群人。

第九讲有限范围最大自由

【本讲重点】

自动并不真实存在

感觉到力量叫他动

看不见的就是自动

人的自动具有意识

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害怕自动也是自主

人喜欢自主却害怕自动,表面上被动地服从命令,暗地里却擅自做主、自作主张,从而造成了管理上的许多障碍。

自动并不真实存在

自动化是工业革命以后,逐渐由机械化演进而来的一种生产方式。生产自动化逐渐扩大到各部门,除了办公室自动化,程序自动化之外,也应该讲求人力自动化。然而这其中所谓的自动,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自动。依据物理现象来观察,任何东西静止不动时,如果不施以外力,它将永远静止。看起来好像是自动,实际都不是自动,而是有力量在推动。

作为一个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而且要为自己负全部的责任。因为,人生只有一条定律,叫做“自作自受”,怎样选择,就要负相应的责任。人们常常把责任推给别人,那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没有实际的效果。所以,现在人们所拥有的自由,只不过是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中国人不争自由,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太多的自由。管得太严,不见得是好事情,管得太松,当然不是好事情。所以,最重要的是“合理就好”。每个民族有它不同的生态环境,有它不同的思维,这是无法勉强求其一致的,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只要拥有相对的自由,就应该心满意足了。相对的自由加上合理的自主,这就是自律。

【案例】

很多留学美国的学生说,没有来美国之前,觉得美国很自由,来了美国以后,才知道美国什么都不自由,样样都要管。很多人问,中国大陆不是也有很多法令和规定,不也是样样都要管吗?,他的答案非常有智慧,他说你不理它就没事了。而在美国我不理它,它就理我。中国有太多的规定,但却没有办法执行,西方有任何规定,它都可以执行,不同就在这里。所以,很多人讲执行力,那是在讲美国社会,而不是在讲中国。中国有很多法令用意是非常好的,但是刚刚定的时候,就知道是行不通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严管路,外国人每次看到严管路,都问为什么这条路叫严管路?而且中国好像哪里都有严管路,一个城市有好几条。外国人还说为什么中国人写“请不要随地吐痰”,他们觉得中国连吐痰都要管,他们是可以随时吐痰的,但他们吐痰从来都不会吐到地上,美国人要吐痰,拿个手帕拿个纸都可以。

中国人非常了解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十分重视制度,但是制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做什么事情都百分之百按照制度去做,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为它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而中国人所强调的自主是在规矩的范围之内,衡情论理之后,得出解决方案。

【案例】

美国纽约有一项法令,在快速公路上打手机要被罚款,这令很多中国人感觉很惊讶,就问他们怎么会抓得到。美国人是不会有这种问题的,因为只要一个法令确定,每个人就都会自觉遵守。而中国人认为,打电话不被抓到就行,而不管定什么法律。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每次被警察抓到,第一个反应不是他违法,而是他倒霉。很多人都在打电话,都没有被抓到,他被抓到了,所以中国人往往没有什么违法的观念,只是认为自己倒霉而已。

感觉到力量叫他动

明白了自动门的自动原理,了解了自动装置的作用,看到了推拉的力量来源,自动门也不过是一种他动。自动钟表的电池或者自动卷发条装置失效时,钟表就无法自动走动,因此自动钟表也是他动。看得见力量的来源,感觉出力量的存在,就很容易判定其为他动。人们肉眼所看得见的一切自动,其实都属于他动。人们看不见的力量,但是却可以感觉到力量的存在,也是一种他动。

理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所以,人们需要随时随地做不同的调整,这也是一种他动,这就是自主性。通常说中国人听话与不听话、依法与不依法都是相同性质的问题。

【案例】

给中国人送东西,要也是要到合理的地步,不要也是不要到合理的地步。西方人会打开来看,说我好喜欢。而中国人首先一定说不要,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最后决定你先摆在那里,要不要等等再说,最后还是要,因为不要白不要。中国人先说不要,是比较聪明的人;若先说要,是比较笨的人。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才不会要了又去坐牢。很多人一要就会坐牢,而先说不要,然后就开始想,在法定范围之内,能不能要?再说要,就想不要合理,还是要合理?最后说放在那里,再看看状况,东西就留下来了。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就不会乱要。

一个中国人要了解外国人,相当容易。一个外国人要了解中国人,却非常困难。因为他脑筋很不灵活,一个中国人若说对就对,错就错,就叫做是非分明,是非分明痛苦一辈子,是非不明倒霉一辈子。所以中国人不可以是非分明,更不可以没是没非,中国人不可能明辨是非,而只能慎断是非。

人类常常很积极地去追求真理,但往往听到真话后却又会很不高兴,这就是人性。不论世界上任何地方,一个喜欢讲真话的人迟早是要下台的,要掌握絜矩之道,首先就一定要掌握人性。

【案例】

太太上街买东西,买了一大堆,一回家看先生脸色不太好的时候,她第一句话会讲:“哈哈!今天东西只有一折!”其实是九折。可是她只讲一折,先生就笑起来:“一折,机会难得啊!”结果上当了。但是两个人却不会吵起来。

第十讲让员工合理的自动自主

看不见的就是自动

植物如果缺乏阳光和水分,是不会自动成长的,但是,当人们没有觉察到阳光和水分时,就会认为植物是自动成长的。自动门的自动装置,经过一番精心设计,把自动装置隐藏起来,让人们看不见,这时候,人们可能不知不觉认为这就是一种自动。他动的东西,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有时会产生自动的感觉。物的他动,在人们的无意识中,被人当成自动。当人们忽略了力量的存在时,自动的观念自然产生。

人最愿意服从的是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别人的决定,人对别人的决定多半会感受到一些压力,从而想要抗拒。这就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负起相应的责任,主管要负主管的责任,部属要负部属的责任,每一个人都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主管的职责就是提供一个平台,制造一种氛围,让自己的部属能够在这里自动地把工作做好,这样的领导才是最称职的领导。

【案例】

当主管的人不可以说这种话:“我平常那么照顾你,你怎么这么对我,我对你还不好啊,你这么没有良心。”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投资报酬的观念才是正常的。就好像父亲对儿子不应该有投资报酬的观念,我能做的我做了,没有恩惠,你能做的你做了,我不强求,这才是人性。

企业中的每个部门都应该充分地享有自主权,公司只要求各部门大同小异就好,而不应勉强求其完全一致,因为每个部门的工作现实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个员工如果真正关心他的工作,他就会主动地去求变。须知“努力没有用,用心才重要”。

【案例】

公司要甄选员工。如果这个员工是到工厂去工作的,主管就不应该在公司甄选他,而一定要到工作现场去甄选,让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来了以后,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如果主管在公司甄选,然后把他分到工厂工作,他会一百个不愿意。在哪里使用他,就在哪里甄选他,让他充分了解他将来所要面对的环境是什么样,他心甘情愿进来,才留得住,否则他一进来就会抱怨,一进来就会大呼上当,使他的心不能安。

客人在饭店里想寄一封信,问服务生附近有邮局吗?他的回答是不知道。对于在饭店做服务工作的人,是没有权利讲不知道的,他一定要知道。客人想去找人钉一下鞋子,就问饭店服务生,说这附近有修皮鞋的吗?回答还是不知道,这样是不能叫做服务业的。饭店的服务生,对最近有没有中国银行他一定要知道,最近的邮政局在哪里他也一定要知道。否则就违反服务常理了,这属于管理上的问题,一问三不知的人没有资格从事服务业,对客人来回几次都还认不出来的人,也没有资格当服务生。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专业,实际上都缺乏专业,都是不用心。若说一个人很努力、很认真,但是不用心,那怎么能算努力呢?怎么能算认真呢?服务效果怎么能好呢?

人的自动具有意识

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人具有意志力,因此可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自动。对于意志力而言,它是人自己所具有的意识,人不是一般的物,人具有意志的自由,这种自由提供给人们自动的意识。人的自动是出于自己的自觉。自己有意识地制定目标,有意识地从事计划和准备,有意识地贯彻执行,都是有意识的自动行为。

企业主管要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什么样的表现,首先自己就要做他的榜样。技术显然是越基层越好,但理念却是越高层越深,要知道以身作则与技术无关,以身作则与专业无关,以身作则是与态度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但是每一个人却都是不相同的、都是不相等的,自动、自主要守分,就是这个道理。不守分的人,就没有自动的权利,自动是给那些既守分、也很守规矩,而又很用心的人,人们才会很放心地让他自动。

【案例】

中国的学校,学生坐得都规规矩矩。而美国的学校,学生都很活泼、跑来跑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人不动则已,一动就会大乱。中国人不太会动,相反只会静,因为一动就乱,老师就没有办法控制,所以宁可叫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坐到那里,不让他们活动。所以中国人现在学习动而不乱,动但不能乱,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授权与西方的授权完全不同,在中国只要授权就会产生越权,只要授权就等于分

权,这是非常可怕的。部属的责任是帮助上司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等待他做正确的决策,所以絜矩之道就是强调部属要了解上司的心,上司所需要的东西,即使是授权的,部属也有义务让上司去了解。

【案例】

总经理把总务经理找来,对他说从现在开始,公司账目50万元以下由你决定,50万元以上才由我决定。总经理非常明确地授权了,但是却没有用。因为,总务经理会把70万元变成35万元加35万元,然后由他统统决定了,结果总经理就完全被架空了。不是中国人坏,而是他的部属很高明。中国的经理其实也是恪守分寸,紧守风纪的人,他不会越权,只是他的科长很高明,他会和总务经理讲,这件事情一切照规定,完全没有鬼,只不过总经理他不太了解整个的过程,所以你拿上去还要解释半天,干脆你就代批好了。总务经理说我没有这个权力啊,这超出了我的授权范围,而科长会说你放心,我已经分隔好了,你按规定批就是了。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单选题 1.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回答:正确 1. A 变动 2. B 不动 3. C 自动 4. D 被动 2.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回答:正确 1. A 修、齐、养、平 2. B 理、齐、治、平 3. C 修、齐、治、平 4. D 修、齐、治、责 3.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4.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中国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事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6.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回答:正确 1. A 安人之道 2. B 成功之道 3. C 中庸之道 4. D 经权之道 7.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8.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回答:正确 1.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2.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4.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9.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0.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科技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坏心 3. C 仁心 4. D 良心 11.自动才会回答:错误 1. A 勤劳工作 2. B 推托工作 3. C 敷衍工作 4. D 不工作 12.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3.西方人强调回答:错误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4.絜矩之道的起点是回答:错误 1. A 规范化 2. B 制度化

曾仕强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领 共11集

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领 学习目标: 1.领会安人之道的内涵 2.了解安人之道在中道管理体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安人之道在管理中的作用 4.学会应当安何人以及如何安人 5.学会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 适合对象: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政府各级领导、从事其他各种管理工作者、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 课程目录 第1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上) 1.M理论的实际运用 2.何谓安人之道 3.管理和伦理合一 4.管理不可偏离伦理 第2讲管理和伦理合一(下) 1.管理不可偏离伦理(续) 2.伦理首重良心道德 3.伦理是合理的不公平 4.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5.安不可能没有区隔 6.依层次按顺序求安 第3讲安顾客第一优先(上) 1.顾客是衣食父母 2.顾客最冷酷无情 3.要搞好人际关系 4.跟客户保持定期的接触 5.发掘再推销的机会 第4讲安顾客第一优先(下)/安员工以厂为家(上) 1.消减顾客的不安 2.安心首先安家 3.各阶层都患不安 第5讲安员工以厂为家(中) 1.各阶层都患不安(续) 2.员工常见的不安 3.用患不安来测试 4.使员工身安心乐 第6讲安员工以厂为家(下) 1.有效的安人之道 2.塑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3.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 4.视员工有如家人 第7讲安股东持续发展(上) 1.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

2.国营事业政府是股东 3.给予投资安全保障 4.如期按时地发放股息 第8讲安股东持续发展(下) /安社会形象良好(上) 1.如期按时地发放股息(续) 2.分享是一种美德 3.善尽责任带来良好印象 第9讲安社会形象良好(下) 1.共同为国家创造财富 2.为社会增加就业的机会 3.让家长放心子弟来就业 4.替社区塑造良好的风气 5.成为民众欢迎的企业 第10讲安人之道五要领(上) 1.安人之道三阶段 2.建立共识 第11讲安人之道五要领(下) 1.探究不安 2.消除化解不安 3.随时讲求方法 4.过程与结果要并重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3.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良心 3. C 仁心 4. D 坏心 4.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回答:正确 1. A 成功之道 2. B 安人之道 3. C 絜矩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回答:正确 1. A 有东西 2. B 没有东西 3. C 有形的东西

4. D 无形的东西 6.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回答:正确 1. A 落井下石 2. B 狂妄自大 3. C 假公济私 4. D 投机取巧 7.“矩”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承诺 4. D 要义 8.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9.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法律 4. D 法规 10.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1.絜矩之道就是回答:正确 1. A 设身处地 2. B 以人换人 3. C 将心比心 4. D 落井下石 12.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回答:正确 1. A 自动的 2. B 被动的 3. C 要动的 4. D 不动的 13.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4.西方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5.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回答:正确 1. A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自动 2. B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 3. C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不动

《哲学简史》4——7章注释

4-7章相关注释: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背弃。⑤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程编号: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关闭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易经》包括√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正确答案: D 2. “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A M理论 B 絜矩之道 C 经权之道 D 安人之道 正确答案: C 3.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方法是√ A 不清楚 B 可变也可不变 C 经常要变的 D 永远不能变 正确答案: C

4. 变与不变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正确答案: C 5. 权在经内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正确答案: A 6. 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正确答案: D 7.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A 相抵触 B 一致 C 不同 D 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 B

权不损人,就是√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 权不离经 D 经不离权 正确答案: B 9.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 阳 B 阴 C 路 D 道 正确答案: D 10.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A 安人 B 絜矩 C 经权 D M理论 正确答案: C 11. 处理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即√ A 以不变应不变 B 以万变应不变 C 以变应万变 D 以不变应万变 正确答案: D

中道管理安人之道试题

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 1.安人之道最后要安 A 股东 B顾客 C 员工 D 社会 2.伦理思想为我国所固有,儒、道、墨、名、法诸家,都以什么学说为主 A 佛教学说 B 道教学说 C 伦理学说 D 易经学说 3.道德主要表现在 A 企业的良心 B 个人的良知 C 个人的良心 D 企业的良知 4.企业管理的真正秘诀是 A 顾客最后,让顾客满意 B 顾客第一,让顾客不满意 C 顾客第二,让顾客满意 D 顾客第一,让顾客满意 5.企业与顾客交朋友是 A 最大的财富

B 最大的资本 C 最小的财富 D 最小的资本 6.中国式管理的重点是在 A 无层 B 高层 C 中层 D 基层 7.对员工的培训有不同的方法,其中采取什么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A 阅读图书 B 参加公开课 C 学习课程包 D 以老促新 8.谁的态度决定企业的生死 A 员工 B 股东 C 社会 D 客户 9.安人之道的第一要项是 A 建立共识 B 探究不安 C 消除化解 D 讲究方法 10.安人之道首先要安

A 社会 B 顾客 C 股东 D 员工 11.管理的真谛就是 A 弄虚作假 B 修人安己 C 修己安人 D 以人为本 12.伦理的本质是 A 一种合理公平的状态 B 一种不合理公平的状态 C 一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D 一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13.商家的大忌是 A 失去社会的信任 B 失去供应商的信任 C 失去员工的信任 D 失去顾客的信任 14.股东跟经营者发生矛盾主要因为两个问题 A 一是人的流向,二是钱的来路 B 一是钱的流向,二是人的来路 C 一是产品的流向,二是人的来路 一是钱的流向,二是原料的来路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专业:xxxx 学院:xxxx 日期:xxxx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语气词。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课后测试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 A 变动 B 不动 C 自动 D 被动 正确答案: D 2.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正确答案: A 3. 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A 推 B 推拖拉 C 拖 D 拉 正确答案: B 4. 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 A 恩心 B 良心 C 仁心 D 坏心 正确答案: C

5. 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A 成功之道 B 安人之道 C 絜矩之道 D 经权之道 正确答案: C 6. 中国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事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神为本 正确答案: A 7. 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 A 落井下石 B 狂妄自大 C 假公济私 D 投机取巧 正确答案: D 8.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A 制度 B 规矩 C 法律 D 法规 正确答案: A 9. 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正确答案: B 10. 絜矩之道就是√ A 设身处地 B 以人换人 C 将心比心 D 落井下石 正确答案: C 11. 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 A 自动的 B 被动的 C 要动的 D 不动的 正确答案: A 12. 自动才会√ A 勤劳工作 B 推托工作 C 敷衍工作 D 不工作 正确答案: A 13. 西方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神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事为本 正确答案: D 14. 主管最糟糕的就是√ A 把员工当领导来看 B 把员工当员工来看 C 把员工当主管来看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 书法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 6.0 学分!
得分: 100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单选题
1.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修、齐、养、平 理、齐、治、平 修、齐、治、平 修、齐、治、责 回答:正确
2.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1. A 2. B 3. C 4. D
推 推拖拉 拖 拉 回答:正确
3.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1. A 2. B 3. C 4. D 4.中国人强调
成功之道 安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以人为本 以事为本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回答:正确
5.M 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
1. A 2. B 3. C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回答:正确
6.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1. A 2. B 3. C 4. D
制度 规矩 法律 法规 回答:正确
7.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叫做
1. A 2. B 3. C 4. D
齐家 修身 治国 平天下
8.“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人不能安好,那么其他的诸如激励、奖金等方式都是无效的,因为人是不安的。” 这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理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安人之道 回答:正确
9.经权的实质就是

时代光华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 测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安人之道篇 单选题 1.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回答:错误正确C 1. A 物理 2. B 常理 3. C 伦理 4. D 道理 2.西方人最重视“真”,一切以什么为主回答:正确 1. A 真实 2. B 虚伪 3. C 欺骗 4. D 真理 3.中国式管理的重点是在回答:正确 1. A 无层 2. B 高层 3. C 中层 4. D 基层 4.对员工的培训有不同的方法,其中采取什么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回答:正确 1. A 阅读图书 2. B 参加公开课 3. C 学习课程包 4. D 以老促新 5.管理的最高成就是回答:错误正确:B 1. A 把家人都化成外人 2. B 把外人都化成家人

3. C 把对手都化成朋友 4. D 把朋友都化成对手 6.谁的态度决定企业的生死回答:正确 1. A 员工 2. B 股东 3. C 社会 4. D 客户 7.安人之道的第一要项是回答:正确 1. A 建立共识 2. B 探究不安 3. C 消除化解 4. D 讲究方法 8.良心就是要讲回答:错误 1. A 常理 2. B 道理 3. C 道德 4. D 物理 9.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色是回答:正确 1. A 凭爱心经营、凭良心管理 2. B 凭良心经营、凭良知管理 3. C 凭良心经营、凭爱心管理 4. D 凭良心经营、凭良心管理10.伦理的本质是回答:正确 1. A 一种合理公平的状态 2. B 一种不合理公平的状态

3. C 一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4. D 一种合理不公平的状态 11.企业主要依靠什么人来生存和发展回答:正确 1. A 老顾客 2. B 小顾客 3. C 散客 4. D 供应商 12.企业根本的待客之道回答:正确 1. A 心存侥幸,侮辱顾客 2. B 心存侥幸,尊重顾客 3. C 心存感谢,侮辱顾客 4. D 心存感谢,尊重顾客 13.美国式管理的重点是在回答:错误正确:高层 1. A 中层 2. B 基层 3. C 高层 4. D 无层 14.有效的安人之道是回答:正确 1. A 互动的 2. B 不动的 3. C 变动的 4. D 颤动的 15.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回答:正确 1. A 国有企业应该只追求经济效益 2. B 国有企业只要尽到社会责任就可以了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 全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

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拼音大学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dàxué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xuézhīdàozàimíngdé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zhī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zhǐérhòuyǒudìngérhòunéngjìngérhòunéngānérhòunénglǜ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lǜérhòunéngdéwùyǒuběnmòshìyǒuzhōngshǐzhīsuǒxiānhòuzé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jìndàoyǐ近道矣。 gǔzhīyùmíngdé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óyùzhìqíguózhěxiā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qíjiāyùqíjiā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èngqí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1 / 10 xīnyùzhèngqíxīnzhěxiānchéngqíyìyùchéngqíyìzhěxiānzhìqízhī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zhìzhīzàigéwù致知在格物。 wùgéérhòuzhīzhìérhòuyìchéngérhòuxīnzhèng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1xīnzhèngérhòushēnxiūérhòujiāqíérhòuguózh 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érhòutiānxiàpíng而后天下平。 zìtiānzǐyǐzhìyúshùrényīshìjiēyǐxiūshēnwéiběnqíběnluànérm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zhìzhěfǒuyǐqísuǒhòuzh ěbóérqísuǒbózhěhòuwèizhīyǒuyěcǐwèi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zhīběncǐwèizhīzhìyě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suǒwèichéngqíyìzhěwúzìqīyěrúwùèchòurúhàohǎosè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cǐzhīwèizìqiègùjūnzǐbìshènqídúyěxiǎorénxiánjūwéibúshàn此之谓自谦(慊)。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试题100分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单选题
1.《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 《易经》包括 回答:正确 A ? ? ? ?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2.《易经》中的“不易”就是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是有复杂体系的,都不是 回答:正确 C ? ? ? ? A 能掌握的 B 很难就能掌握的 C 很容易就能掌握的 D 很容易就不能掌握的
3.老子认为一个只懂得变,而不懂得常,即“知变不知常”的人,最后结果是 回答:正确 A ? A 凶 ?? B 吉 ?? C 好 ?? D 恶 4.“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回答:正确 C ?? A M 理论 ?? B 絜矩之道 ?? C 经权之道 ?? D 安人之道 5.变与不变是 回答:正确 C ?? A 正确的 ?? B 不对的 ?? C 相对的 ?? D 绝对的 6.上级的命令是“经”,自己的斟酌是 回答:正确 C ?? A 经 ?? B 絜 ?? C 权 ?? D 矩

7.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回答:正确 D ??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8.经权中的“经”就是 回答:正确 B ?? A 常识 ?? B 共识 ?? C 经验 ?? D 经过 9.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回答:正确 C ?? A 安人 ?? B 絜矩 ?? C 经权 ?? D M 理论 10.较长时间、较多轻微的变,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微调 ?? B 剧变 ?? C 聚变 ?? D 不变 11.变中之常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经 ?? B 权 ?? C 絜 ?? D 矩 12.经权分离又叫 回答:正确 D ?? A 权经 ?? B 经权 ?? C 经离 ?? D 离经 13.权不多用,就是 回答:正确 A ??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繁体字版的《大学》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訁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湯之,《盤銘》(1)曰:“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2)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2)。”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后测试题目及答案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后测试题目及答案单选题 1.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经 B权 C絜 D矩 正确答案: A 2. 变与不变是√ A正确的 B不对的 C相对的 D绝对的 正确答案: C 3. 相机而动,适时而变,最重要的是√ A用神 B用力 C用脑 D用心 正确答案: D 4.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A相抵触 B一致 C不同 D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 B 5. 权不损人,就是√ A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B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权不离经 D经不离权 正确答案: B 6. 什么是确立某些经权配合的基本原则√ A立经 B为人 C处事 D立项 正确答案: A 7. 《易经》中的“变易”是指× A把容易变为不易 B把不易变为容易 C把难变为容易 D把容易变为难 正确答案: B 8.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阳 B阴 C路 D道

正确答案: D 9. 经权中的“经”就是√ A常识 B共识 C经验 D经过 正确答案: B 10. 管理中安人的总原则× A不清楚 B可变也可不变 C可以随时变 D永远不能变 正确答案: D 11.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A安人 B絜矩 C经权 D M理论 正确答案: C 12. 较长时间、较多轻微的变,叫做√ A微调 B剧变 C聚变 D不变

正确答案: A 13. 所谓中庸就是√ A合情 B合适 C合法 D合理 正确答案: D 14. 经权交集是× A谨守分寸 B具有弹性 C擅自变更 D离经叛道 正确答案: C 15. 要尽量避免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 A把“权”定得合理 B把“经”定得合理 C把“絜”定得合理 D把“矩”定得合理 正确答案: B

挈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后。此之谓挈矩之道。(原文) 人们不希望居上位者,以无礼对待于我,而我自然也就不应当以无礼去对待我的下属。不希望遭到自己下属对自己的无端背叛,我也不应该去无端的背叛自己的上位。同理,当我们在社会中应对各种前后、左右等等的关系时,都应该保持一种视人如己、宽以恕人的博大气度。圣人言:“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也就是教我们处世待人一定要能够将心比心,以心体心,心心相印,同归至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能够放大自我的心量,去包容宽恕他人,爱人如己,是因为自心还存有一己之私念,困缚于自身形气的偏执。老子以身形为患。而佛家重在破除我执、我相。而儒家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爱人如己的思想,其实正是扩充自我性德、破除执着我相的具体实践方法。所以,君子不以自我一己之心为心,以众人之心为心。恃己心而思度他心者,即是私。 大海因其深广,而万流从之。大地因其博厚,而万物生息不已。圣人因其至虚无碍,而成众望之所归。所以内心执拗偏私者,必失公心,失公心者违其和,违其和者失其机。所谓失机:即是背道而弛,所言所行有违自然的法则和真义。

正如孟夫子所教:君子造道,首在自得于心,深得己心,然后才能左右逢原,无入而不自得。所以,如果要使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当的和谐与圆融,首先应该扩充自我的本来性德。因为要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道德圆满的人,首先要让自我具备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素质。挈圆成于内而后矩行之于外。内外一贯,心行相应。心地坦荡无私的人,不会有龌龊无耻的举止。而心地暗昧自私的人,自然不会产生正大无私的行为。 生命中的三盏灯 第一盏灯:志存高远。人的一生中,你求上,有可能居中;你求中,则有可能居下;而你若求下,则必定不入流。所以在人生起步的时候,立志必须高远。要学雄鹰展翅飞,不效燕鹊安于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步步为营,逐渐走向辉煌。 第二盏灯:把握当下。昨日如流水,一去不回头,对过去空流泪、徒伤悲,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消沉了意志,浪费了精力。而不可及的明日,太空洞缥缈,不可捉摸。正确的方法就是关注现在,把握当下。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作为,不负此生。 第三盏灯:永不气馁。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苦难悲伤,就宛如层层乌云,扑天盖地压来。如果就表面看来,它们十分强大,

曾仕强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内容介绍: 第1讲中道管理概述 1.选择决定人生 2.中道管理的三向度 3.将心比心的管理艺术 第2讲人普遍不喜欢被动 1.中国人多不喜欢被动 2.殊不知物极必反 3.人先天喜欢自动 第3讲人大多希望自动自主 1.部属常被骂到不敢主动 2.中国人喜欢暗地自主 3.制度常使得主管无能为力 4.中国人的变化弹性大 5.人希望自主自动 第4讲以人为本重视领导力 1.要善于把握人性 2.凡事将心比心 3.人不是资源 4.管理者应该重视领导能力 第5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上) 1.何谓絜矩 2.中国文字是活的 3.制度要有弹性 第6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下) 1.不同环境规矩不同 2.中国特有的“规矩” 3.规矩是变动的 4.絜矩之道的内涵 第7讲絜矩之道是管理的根本 1.管理三要项:安人之道 2.管理三要项:经权之道 3.管理三要项:絜矩之道 4.絜矩之道是管理根本 第8讲人应该自律有仁心 1.人应该自律有仁心 2.从事工商业要有仁心 第9讲有限范围最大自由 1.自由有一定范围 2.在规矩范围内自主 3.自主要讲求合理 4.人人守分有规矩

第10讲让员工合理的自动自主 1.自我意识促成自动 2.提供让员工自动的平台 3.主管要以身作则 4.守规矩方能自动自主 第11讲人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1.自动并不真实存在 2.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3.用无形方法管理下属 第12讲用心使彼此互动 1.让下属自动的艺术 2.将心比心达成默契 第13讲絜矩之道的管理应用 1.巧妙帮助下属不犯错 3.将心比心防止本位 4.处理责任问题的艺术 5.无形管理促成主动 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此缓慢?中国企业的管理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管理者们需要探究的方向,但是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中道管理系列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高屋建瓴、重点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所在。 絜矩之道篇立足于中国人喜欢主动害怕被动这一特点,阐述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之道,以期帮助管理者摆脱管理中的被动境况,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员工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改善管理效果。 讲师: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管理之父,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 学历: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专研领域: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大易管理》、《管理大道》、《管理思维》、《中国式的管理行为》、《中国式管理》 主要音像作品: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胡雪岩的经营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成功总裁的三大法宝... 学习目标: 认知中国员工的普遍心态和特点 掌握将心比心的管理思维 领悟领导的艺术 掌握絜矩之道的要领 学会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 适合对象: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政府各级领导;从事其它各种管理工作者;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

大学拼音版

让我们一起学习《大学》吧。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⑥-1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 ,在zài 明míng 明míng 德dé,在zài 亲qīn 民mín ,在zài 止zhǐ于yú至zhì 善shàn 。知zhī止zhǐ而ér 后hòu 有yǒu 定dìng ,定dìng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静jìng ,静jìng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虑lǜ,虑lǜ而ér 后hòu 能néng 得dé。物wù有yǒu 本běn 末mò,事shì有yǒu 终zhōng 始shǐ,知zhī 所suǒ 先xiān 后hòu ,则zé 近jìn 道dào 矣yǐ 。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g 明míng 德dé于yú天tiān 下xià者zhě,先xiān 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 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 修xiū其qí身shēn ;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 者zhě,先xiān 正zhèng 其qí心xīn ;欲yù正zhèng 其qí心xīn 者zhě,先xiān 诚chéng 其qí意yì;欲y ù诚chéng 其q í意y ì者zhě,先xiān 致zhì其q 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 格gé物w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