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 (1)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 (1)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练习 (1)

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并将序号填入下面句式相应位置。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屠惧,投以骨。

4、沛公安在?

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秦,虎狼之国。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疑问句()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

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愿闻奢俭之节.节:关键

B.莫不宾服

宾服:归顺

..

,而服者弥侈文章:文字作品

C.君好文章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

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原文的一项是

...

()

A.犹漆黑之以(之)为器B.(以)缯帛为茵褥

C.既已得(由余)矣,举兵而伐之D.故霸(于)西戎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国君奢”的一组是()

①饭于土簋,啜于土铏②觞勺有彩,为饰弥侈

③四壁四帷,茵席雕文④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

⑤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⑥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⑤

的一项是()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A.西戎的臣子由余,深谙治国之道,他的一席话引起了秦穆公的担忧。

B.戎王中了内史廖的计谋,沉溺女乐,不理政事,不听劝谏,而亡其国。

C.秦穆公本是奢侈的君主,但他能听贤纳谏,痛改前非,终称霸西戎。

D.同是失国,舜禹失去的是属国,夏后氏、西戎王失去的是自己的国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

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

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译文: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译文: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四、给下面文言文选段中没有标点的部分做句读(5分)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答案:一、1、判断句2、省略句3、省略句4、倒装句:宾语前置5、被动句6、倒装句:定语后置7、倒装句:状语后置8、倒装句:宾语前置9、无标记的判断句10、动词﹢于的被动句11、疑问句﹢固定结构。

二、6.C(文章,在这里指车服旌旗等)7.D(D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给,替。A项两个“故”字,前者是连词,所以,因此;后者是副词,故意。B项两个“所”字,前者是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构成一个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地方)”;后者是名词,处所,地方。C项两个“夫”字,前者是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揭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8.C(不出来的应该是代词“之”,代前面的“兵势”“地利”)

9.B(②③④⑥表现国君奢,①表现国君俭,⑤秦使戎王奢)

10.C(秦穆公“痛改前非”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三、【解析】10、选D。夺:改变。11、选B。前一个为连词,表因果,“因而”;后一个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均为介词,表目的,“用来”。C项均为介词,“替”。D项均为介词,“在”。12、选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及虚词进行断句。可用排除法,如根据A 项“黯前奏事上不冠”是两层意思,应在“黯前奏事”和“上不冠”中间停顿;B项“望见黯”中“黯”做“望见”的宾语,“望”“见”中间不能停顿;D项“上不冠”中“上”做“不冠”的主语,“上”“不冠”中间不能停顿,即可加以排除。

13、(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3)(卫

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四、【答案】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附【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汉武帝认为他贤德,因而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汉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自己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汉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

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谒见汉武帝,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到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曾经(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 2008年5月11日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广州市第64中学康缘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断句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

字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 经过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讲)(解析版)

考向一翻译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考生需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命题规律 文言翻译是必考内容,考核2—3个小题,6—10分不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 例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 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 ..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株连 ..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 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 辄斥御名 ..,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 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完整版)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答案

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习 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 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苻坚打算灭了晋期,已经占据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苻坚,人们私下里有些不赞成的言论,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每个人得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

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

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大意是: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流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不敢出汗。” 两人性格:钟毓有礼有节,应变不足,钟会机灵多变,善于言辞,又透露出狡滑与精明。 2.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之)示( 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 大意是: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意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大意是: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6.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大意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7.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大意是: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一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一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 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 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过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 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晘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 下平矣。”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①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 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 是独乐者也不可。”(选自《说苑》) 【注】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 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 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练)(解析版)

一练高考 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 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 ..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 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 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 ..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总及详解答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汇编 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Ⅰ 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二、2014年高考新课标II卷 (韩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断句与翻译:

考点分析 2004年,文言文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近年高考,除了北京卷外,福建卷,广东卷、重庆卷等也开始考查了断句,不要求加标点,只要求断开文句。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可以预测以后的高考命题,古文断句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考点。同学们必须重视,不得不防,有备无患。 (2011年·北京卷):文言文17分,单选12分,断句5分。 (2010年·北京卷):文言文27分,单选12分,文言文理解10分,断句5分。(2009年·北京卷):文言文20分,单选15分,断句5分。 (2009年·北京):用斜线(/)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注意:断句并非节奏划分。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节奏划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断句) 通文意,抓标志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标志: 1.找名代,定主宾。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与翻译: “通文意抓标志”巧断句,“留、 删、增、换、调”来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