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精彩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精彩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精彩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伯也称孟。“孟” “仲” “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八“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

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B.视事:直官员到职工作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

D.下车:从乘坐的车上走下来

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C.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

D.乐府双璧”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卧具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干支纪年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8.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

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至厅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

文案大全

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

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9.下面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

坟典之肆:书店。坟典,即“三坟” “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书籍。

B.刘东山,世宗时三辅捉盗人。

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治理的地区亦称三辅,后指京城及附近地区。

C.到巳牌时分,忽然作起大风,扬沙拔木,非常厉害。

巳牌:古代以“地支”顺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官府前设牌报时,巳牌即巳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至^一点。

D.那王举人也不谦让。

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妈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10.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 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

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1.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

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文案大全

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

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至厅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

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东晋文学家五柳先生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评价荆轲的话,表达了他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古

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短歌行》选自《曹操集》,这是一首求贤诗。曹操,字孟德,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是

汉末魏初“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C.《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文案大全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花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 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等。 B.雪被称为“琼玉”、“碎玉”、“碎琼乱玉”、“冰花”、“六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函”、“札”等。 D.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使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教学内容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 三、第四或最小的。伯也称孟。“孟”“仲”“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B.视事:直官员到职工作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 D.下车:从乘坐的车上走下来 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C.“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D.“乐府双璧”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高中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考:指已故的父亲。 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最新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 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 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 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 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 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视事:到职办公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C.瑰亦好士,深然之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D.宠闻而疑其故,使吏案行案行:调查巡视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高中文言文化常识竞赛50题

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二课堂 ——高中文言文化常识竞赛50题 2017.6.28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 (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 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6.6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课时作业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 第一组基础素养练习 1.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A 2.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答案:B 3.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干支纪年法,2009年是己丑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 ) A.己丑年 B.戊子年 C.庚寅年D.壬辰年 答案:A 4.“金牛去,瑞虎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将是2010年春节期间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B 5.战国时邹衍用五行相胜说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按他的说法,夏禹是木德,商汤是金德,周文王是火德。秦始皇采用此说,把秦朝定为( ) A.土德 B.金德 C.水德 D.木德 答案:C 6.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逐步形成。根据国共两党协议,8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右图是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所佩用的胸章。该胸章佩用的时间应该是公元( ) A.1938年 B.1939年 C.1940年 D.1941年 答案:C

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试题精选与点拨下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 试题精选与点拨(下)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点拨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等死后朝廷追加的称号叫官谥。一般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隋炀帝的“炀”。官谥不授予平民。私谥是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B.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点拨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C.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点拨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也有用两个年号的,如明英宗朱祁镇、清太宗皇太极。 D.“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点拨“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点拨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朱元璋为洪武皇帝,朱由检为崇祯皇帝,弘历为乾隆皇帝。 B.“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点拨古代臣下或晚辈不能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改用同义

文言文文化常识

1、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 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谥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 诣:到,去。 2. 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 课:考核、督促、征收。 4. 风、化:教育感化。 5. 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 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 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 劾:,检举,揭发。 9. 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 短:进谗言,说坏话。 11. 害:嫉妒。 12. 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 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一一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 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 折:指斥,指责,驳斥。 14. 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 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矫:假托,假传。 17. 质:作人质;抵押。 18. 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 输:缴纳(贡品或赋税)一一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 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 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 表官职的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伯也称孟。“孟”“仲”“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关于文化常识的题型

高考文言文关于文化常识的题型 题型一选择题考查 (2015·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解题思维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C项,“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应该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封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

则。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其他妻妾所生的儿子为庶子。 答案:C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解题思维 “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 答案:B

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三个方法,突破文化常识 1.全面准确,突出重点。文化常识内容繁杂,可以进行分类归纳记忆。如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等,分别记一些经常出现在传记文里的文化常识,适当突出“礼俗文化”这个重点。 2.日积月累,聚少成多。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化整为零,逐步积累,可以根据教材积累。教材文言文、古诗词的注释里有许多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 3.准确理解,避免差错。高考考查的都是古代传记文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准确地记忆理解。表示相近事物的名称,要仔细区分其不同。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围相当广泛,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1.古代数量词 咫:八尺 仞:八尺或七尺 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 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寻:八尺 乘:一百辆 跬:半步,跨出一脚 步:跨两脚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 一世:三十年 一社:五十户 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 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 少数民族:夷 西方少数民族:戎 南方少数民族:蛮 北方少数民族:狄、胡 3.兄弟排行称谓 老大:伯、孟,如伯温、孟德 老二:仲,如孔仲尼、仲淹 老三:叔,如叔敖、蹇叔 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

幼年:垂髫 10-15岁:总角、及笄 15岁:结发、束发 16岁:破瓜 20岁:加冠、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知命、艾、半百 60岁:花甲、下寿、耳顺 70岁:古稀、中寿 80岁:上寿、耋 90岁:髦、胡耉 100岁:期颐 5.古代官场专用语 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除:授予官职。 迁:升调、调动 徙:平职调动。 复:恢复旧职。 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铨:选拔官吏。 下车:上任 左迁:贬官、降职。 擢:由选拔而提升。 黜:罢免革除官职。 举:被举荐、推荐 罢:免职外放。 辟:招聘授官。

召:聘任。 6.古代礼仪 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 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 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 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 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 不言老:古代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常爱森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5、【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及答案

高三年级 语文练案 文学常识1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唐宋时,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直至明清,各部仍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 B.“律学”于此处是指中国古代研究、注释法律的学问。始于西汉,原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因古代法律多称“律”而得名。 C.“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各级职官均由吏部按照规定铨选举官。 D.“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有等辈、群类之义,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比如兵曹、功曹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B.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C.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D.纲纪,汉魏晋对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度。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B.斩衰是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溢号“靖节”即为私谥。D.山左指山东省,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释服”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代察举中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秦朝就有此科,到汉代地位开始突出。 B.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举”,就是

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文学常识100个题目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B“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畜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与对经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 C“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 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义,秦汉乃至隋朝,多指函谷关,如“先破秦入关者”中的“关”就是指此关。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三年之丧满称之为服阙。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D母忧,是指古代以孝治天下,令母亲忧伤,就是不孝。 5、下列对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本义是生儿育女。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结发及笄时取字。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大致

文言文文化常识精彩试题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 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伯也称孟。“孟” “仲” “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题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文化常识训练 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 部。 B .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 们是松、、;“花 中四君子”是指梅、、竹、。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 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 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 A .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 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 B .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 岁 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C.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 叫,扬州叫,杭州叫,开封叫。 3,在古诗文中,同一事物往往有若干名称。以下解说 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月亮被称为“蟾宫”、“月宫”、“玉盘”、 “银钩”、“婵 娟”、“桂宫”等。 B .雪被称为“琼玉”、 “碎玉”、“碎琼乱玉”、“冰 花”、“六 出”、“梨花”等。 C.信被称为“鸿”、“尺牍”、“尺素”、 “函”、“札”等。 D .酒被称为“琼浆”、“玉液”、“玉醴”、 “杜康”等。 4,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 A.打扰斧正指教包涵 B .劳驾打扰赐教斧正 C.打扰斧正包涵指教 D .包涵打扰赐教斧正 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 ①“汗青”代②“须眉”代③“巾帼”代 ④“桑梓”代⑤“轩辕”代⑥“三尺”代 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 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 专题练习

文化常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大德十一年,以结为典牧太监,阶太中 大夫。近侍以俳优 ..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徵、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 治之利。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 ...事。时拜柱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 言。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韩镛等十余人。中宫 ..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 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职官坐罪者,多从重科,结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贪墨虽多,然士之廉耻,不可以不养也。”闻者谓其得体。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节选自《元史 ..·王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B.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C.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D.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深于性命道德之蕴/故其措之事业/见之文章/皆悉有所本/ 【答案】D(解答本题首先应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是总述王结的才华及师承。其次,“终身不忘”是个固定词组,且结构完整前后宜断开,但中间不宜断开,由此排除B、C两项。最后,抓住两个虚词“之”构成的对称句“措之事业”“见之文章”分析,二者应按对称形式断开,由此,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俳优,指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载自司马迁《滑稽列传》中著名的俳优有优孟、优旃、郭舍人。俳优和相声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