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捏脊-腹泻)讲解学习

小儿腹泻——伤食泻
(二)伤食泻 1、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 量多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 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 ,揉板门。
常用手法
寒湿泻
2、寒湿泻 主要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
而下推, 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 等症。推上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 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 等症。
腹泻的小儿取穴!
3、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
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腹泻便秘 。“龟尾七节,摩腹揉 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腹痛,口不渴, 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苔白腻或薄白,脉
濡,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清大肠,推上七
节骨,揉龟尾。
寒湿泻手法
湿热泻
3、湿热泻: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伴 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 数,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下推七节骨,揉 龟尾。
湿热泻的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脾虚泻的常用手法!
2、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恍白,毛发枯黄稀疏, 骨 如柴,寐差,精神萎靡,啼声低弱,腹部凹陷, 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指纹 色淡。 治疗原则:温中脾健,补益气血。卦,掐揉四横纹 、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小儿推拿4腹泻123精品PPT课件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和脾肾阳虚均可 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腹泻。本病易伤气液, 重症患儿或治疗不当,可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等 危重变证。如迁延不愈,可引起营养不良,严重患儿影 响生长发育,成为疳证。
LOGO
Page 3
2、病因病机
腹泻主要责之脾胃。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和脾肾阳虚均可损伤脾 胃,使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布,合污而下发为腹 泻。 1)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易为外邪所袭,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侵入人体,影响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则泄泻。古有“无湿不成泻” 之说,风寒暑邪多与湿邪结合而致病。夏秋季节,湿热交蒸,腹泻 多为湿热泻。 2)内伤乳食 调护喂养不当,乳食过度或过食肥甘及生冷之食,损 伤脾胃,传导失司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迁延,皆可导致脾胃 虚,脾虚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合污而下发为腹泻。 4)脾肾阳虚 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之后,脾虚及肾,肾阳不 足,则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而 腹泻。
LOGO
Page 4
3、临床表现
寒 湿 邪
大便清晰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 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湿
腹痛即泻,暴注下迫,粪色黄褐热臭,或见少许粘
热
液,身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而痛,
泻
舌苔黄腻,指纹色紫。
LOGO
Page 5
3、临床表现
伤
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味酸
LOGO
小儿推拿临床治疗学
第四节 腹 泻
腹泻的小儿推拿治疗
小儿补脾推拿手法

小儿脾胃娇弱,外感或内伤都容易使脾胃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泄泻,消瘦等病症,还易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通过中医推拿法可有效保护小儿脾胃。
1揉按中脘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推拿手法:用手掌按揉中脘100-20次,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
功效: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病患。
2揉按脾俞定位:位于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揉按脾俞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揉脾俞能健脾和胃,助运化,消水湿。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
3摩腹定位:腹部。
推拿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为推阴阳。
用掌或四肢摩,称摩腹。
功效: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厌食,消化不良有缓解作用。
4揉脐(神阙) 定位:肚脐。
推拿手法:用食指端或掌根置脐部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之,称揉脐;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摩或以掌心摩均称摩神阙,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次,摩五分钟。
功效:揉脐,摩脐能健脾和胃,温阳散寒,补益气血。
多用于腹痛,腹胀,吐泻,食积,便秘,肠鸣。
5揉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在大指本节之下0.5寸,相当于鱼际穴处。
推拿手法: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以拇指端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100-300次。
功效: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症。
6按揉足三里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推拿手法:拇指端作按,揉法,按揉50-1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用于脾胃疾病。
常用于治疗小儿脾虚,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儿童保健 小儿腹泻的常见食疗方法及推拿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儿童保健小儿腹泻的常见食疗方法及推拿方法
导语: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小儿常见病。
临床上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为特点。
而对于经常发生的小儿腹泻,又有哪些好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小儿常见病。
临床上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为特点。
而对于经常发生的小儿腹泻,又有哪些好的方法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药膳疗法
1.齿苋车前饮鲜马齿苋60克,车前草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有清热利湿之功,主治湿热泻。
2.山楂汤山楂20克,水煎去渣取汁,再加淀粉少许,煮沸加白糖少许,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主治伤食泻。
3.姜米粥炮姜5克,大米30克,加水共煮粥后加盐或糖少许调味,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主治伤食泻。
4.山药苡仁茯苓粥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茯苓15克,大米50克,上药共研末,加水用文火煮粥,每日1剂,分3次服,有健脾之功,主治脾虚泻。
5.苏薷生姜粥苏叶10克,生姜6克,红枣5枚,香薷10克,粳米50克,加上药水煎去渣后再加上红枣、粳米煮粥,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有疏风散寒,祛湿止泻之功,主治风寒泻。
附:推拿治疗
1.伤食泻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点揉足三里。
2.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清补脾土,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4.脾虚泻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生活常识分享。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86例

讨 论
! : : :! ! 里 : 垒0 垒 兰 ! : 曼
③各 种痢 疾 以及 不符合 泄 泻 的诊 断标 准 者 。
治疗 方 法
1 .基本 方 : 补脾 经 2 0次 , 大肠 2 0次 , 腹 5 0 补 0 摩 ~ 8 n 揉 脐 2 0次 , mi , 0 揉龟 尾 2 0次 , 上七 节骨 2 0次 。 0 推 0 2 .辨证 加减 : 寒湿 泻 : ① 大便 清 稀 多 沫 、 淡 、 臭 色 无 味 , 臭 味较轻 、 痛肠 鸣 。加推 三关 2 0次 , 外 劳宫 或 腹 0 揉 2 0次 。② 湿 热泻 : 痛 即泻 , 迫 暴 注 , 黄 褐 热臭 。 0 腹 急 色 去 推上 七节 骨 , 加清 大肠 2 0次 , 0 清小肠 2 0次 , 0 退六 腑 2 0次 。③伤食 泻 : 0 大便 量 多 , 酸臭 如 败 卵 , 有 未 消化 含 残 渣 。加推 板 门 2 0次 、 中脘 2 0次 、 0 揉 0 揉天 枢 2 0次 、 0 拿 肚角 2 0次 。④脾 虚泻 : 0 久泻 不 愈 , 着 时止 , 便稀 时 大
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及手法

小儿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
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厚主要是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
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
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2.旋转方向学多用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面、点状穴位。
总的补泻原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
3.垂直方向教多用于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状穴位。
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
此外,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哪些育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网小儿推拿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
除了基本手法外,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1、顺运八卦
位置:手掌心内劳宫周围。
作用:调畅气血,宽胸理隔。
操作:从小指侧顺时针向拇指方向做环形推动150次。
2、推清胃穴
位置:腕横纹到拇指跟的赤白鱼际处。
作用:和胃消食,降逆止吐。
操作:腕横纹开始沿大鱼际赤白肉际推向拇指根300次。
3、补脾
位置:大拇指挠侧缘,从拇指根到拇指端。
作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操作:从拇指端沿挠侧赤白鱼际推向指根300次。
4、补大肠
位置:食指根到食指端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涩便。
操作:食指指端挠侧面推向指根300次。
5、运土入水
位置:从拇指端到小指根的外侧缘(大小鱼际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从拇指挠侧端赤白肉际处沿大小鱼际赤白肉际推上小指根
100次。
6、利小便(清小肠穴)
位置:小指的尺侧缘,从指端到指根。
作用:利尿通淋,分清降浊。
操作:小指根沿尺侧赤白肉际推向指尖150次。
7、顺柔长强
位置:尾骨尖下0.5寸。
作用:固肠涩便,收敛止泻。
操作:尾骨尖下0.5寸顺时针揉100次。
8、推上七节骨
位置:尾骨端到第四腰椎骨成一条直线
作用:升提止泻,调节气机
操作:从尾骨向上沿骶骨七节推至第四腰椎反复推300次。
9、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膝关节下3寸。
作用:健脾益气,和胃宽中。
操作:外膝眼下3寸顺时针揉动150次。
10、推上承山
位置: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
作用:升提止泻,调和脾胃
操作:从承山穴下井承山向上推150次。
11、推止泻灵
位置: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来回推动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