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_物哀_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第八讲中古日本文学与“物哀论”

外国文学史第八讲中古日本文学与“物哀论”
Your company slogan
内容提要
了解日本古代文化历史; 掌握中古日本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 学成就; 考察紫式部的生平与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精读与分析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
Your company slogan
重点内容
古代日本文化 中古日本文学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幽玄美学观念 物哀美学理念
Your company slogan
《竹取物语》
生于竹 心的美 貌姑娘 赫映姬 的神话 故事
Your company slogan

民 族 的 英 雄 叙 事 诗 ”
Your company slogan
紫式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三)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
Your company slogan
谣曲、狂言
日本最初的戏剧是 “能”或“能乐”——日 本的“歌舞剧”。
谣曲从“能”中的严肃 部分转化而来,反映贵 族生活的悲剧性;
狂言从“能”中插科打 诨的幕间插曲发展而来, 具有较强的世俗讽刺意 味,反映了民众生活的 喜剧性。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日本文学的特质
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不要靠近现实,在脱离现实的地方才有座位艺术的文学 的趣味。而且,想在离开现实的地方去寻找“风雅”“幽 玄”和“象征美”,这是日本艺术的一般倾向。其实,这 一点由于外国人不能充分理解,反而吸引了外国人,成 为日本美的高深莫测的魅力。日本人一般是这样认识的: 因为是艺术,就得离开现实,如果超脱现实是目标,那 么,脱政治就是理所当然的。总之,认为在文学这种高 级艺术里,如果吸收了政治的话,文学就变得庸俗了。 日本文学的核心是由政治局外人的文学家的游戏精神所 支撑的。这是以本文学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浅谈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

浅谈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

浅谈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作者:许慧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了解“物哀”就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学以及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

在日本艺术中,有着“物哀”情节的艺术家有很多。

传统浮世绘中的放肆,奈良美智画中的忧郁以及盐田千春红线中的生与死……这些皆是日本文化脉路的延续者,也是将日本艺术推向国家舞台的重要成员。

本文试以荒木经惟和草间弥生的作品分析日本当代艺术中的“物哀”之美。

关键词:“物哀”;吉田博;东山魁夷中图分类号:J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71-01从新千年开始,日本艺术以草间弥生、奈良美智为代表的“卡通化”艺术形态便风靡了全球的艺术界。

其无论是在学术界的位置还是在市场中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优异,乃至某一段时间中,各国都相继借鉴模仿。

不可否认,这种“卡通化艺术的形成与战后在日本盛行的“卡哇伊”“御宅”等文化不可分离。

但其背后还藏有日本影响至今的文化元素——“物哀”。

一、概念陈述“物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根据《源氏物语》提出的一种文学理念,而后发展成一种审美意识,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是人心与外部世界接触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产生和谐的美感。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正如《紫文要领》中所说:懂得事物的情致。

物哀美这一审美情趣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的审美观念。

“物哀”作为一种美的概念,是无法用感性和理性去判断的,唯有用心和直觉才能感受到。

二、产生的原因“物哀”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其诞生与日本的地理有着很大关系。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经常被浓雾和烟霭所覆盖,人们所看到的光总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

火山地震、雪崩、海啸、台风、战乱等频频发生。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4期Sep2012[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论文主要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的精神特质分析“物哀”美学思想产生之原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的正确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相关文学理念研究的探讨抛砖引玉。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202-02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陈晓敏(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起源在日本文学代表著作《源氏物语》中,“哀”字处处可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淡然幽深的审美情趣。

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就出现了13次,这种频繁出现的“物哀”或多或少对全文作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基调,并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趣。

在这之后,从紫式部开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日本文学家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日本文学“物哀”之倾向。

其中,川端康成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质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一,“物哀”,“物”是指的外部世界,而“哀”是自我的情绪表达,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物哀”所体现的对象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客观存在的本身之哀。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物”的个人情绪的一种外露,一种审美价值的表达。

第二,“物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元素,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与哀伤并无直接关系。

第三,纵观日本文学史,“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基调,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日本文学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作为日本文学的特征,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看来具有高洁的意味。

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作者: 赵小平[1];吕汝泉[2]
作者机构: [1]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大连,116600;[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052
出版物刊名: 行政科学论坛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日本文学;物哀;文化互溶;美学
摘要:在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意识当中,“物哀”始终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并且这种理念不仅存在于日本的文学之中,还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国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详细分析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物哀”不仅表现自然的美,还常常将自然景观与 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反映人 物的命运和心境。
“物哀”与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
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对“物哀”的发展也有很 大影响,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短暂的、无常的, 这种观念使得“物哀”更加深刻和普遍。
“物哀”与人物命运的交织
“物哀”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
在很多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来 展现“物哀”的深刻内涵。
“物哀”在人物关系中的体现
除了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外,“物哀”还在人物关系中得到体现,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关 系中都可能出现“物哀”的元素。
“物哀”在人物内心世界中的表现
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物哀”也常常表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 析和描绘来展现“物哀”的魅力。
“物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学思潮相互影响、交融,如“私 小说”和“心境小说”中就明显体现出“物哀”的影子。
“物哀”与日本自然景观的融合
“物哀”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
日本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鸟、风月等常常成为“ 物哀”的载体,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传达内心 的感受和情感。
自然景观与人物命运的融合
“物哀”思潮在未来日本文学中的表现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未来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物哀作品将 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同时,现代文学也将更加深入地探讨物哀主题。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物哀思潮也将与其他文化交流,产生更加丰富 的表现形式。未来日本文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呈现出更加 多元化的特点。
80%
寻求内心真实
现代作家在物哀中探寻人性的真 实,将其作为表达自我和沟通社 会的途径。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物哀,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概念,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所谓物哀,是指人对自然、人生和事物的情感流露,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感慨、惋惜和怀念。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一词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中。

这部作品是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紫式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光源氏的一生。

在这一作品中,物哀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有着深刻的物哀情怀。

自此以后,物哀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现,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与感慨,如松尾芭蕉的《奥之细道》中对四季变化的描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如元禄时代的诗人松崎挂则在《日本物哀》一诗中写道:“人生若梦,万事皆空,唯有物哀永恒。


物哀不仅在日本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更是遍布全球。

在外国文学史上,物哀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对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伤春悲秋”之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情感,以及浪漫主义文学中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都可以看作是物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物哀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种情感体验超越了国界和时代,成为人类共同
的精神财富。

总之,物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概念,起源于日本,影响遍及全球。

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人生和事物的感慨与惋惜,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作者:岳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物哀与幽玄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体现在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的四个方面。

在物哀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作家的笔端特别重视传统美和自然美,善于捕捉色彩美,崇尚纯洁的人性美。

本文将举例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希望可以为日本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哀” 倾向;日本文学;审美意识;作家作者简介:岳琳,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物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是日本文艺审美理念之一,可以翻译成物哀、物之感情、幽情和多愁善感等,原本属于平安时代的文艺特点,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

本文将简单介绍“物哀”的内涵,并从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这四个方面来举例探索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一、“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1]【1:1】。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2]【2:1】。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中被定义为:「言葉の意味には表れず、また、目には定かに見えなくても、その奥に人間が感じることが可能な美の世界、これが物哀れといえる。

たとえば、花を見て美しいと思う。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之“物哀”美传承论文

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之“物哀”美传承论文

试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之“物哀”美传承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表达的是一种物与心交融后的感动。

川端康成在他的作品中孜孜不倦地传承和发扬“物哀”美,使自己崇尚的日本传统之美在淡淡的哀愁中不断升华。

本文在探究“物哀”内涵的基础上,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对“物哀”美的传承。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同情传承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那些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追求的作品,如《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在这些作品中,川端用大量的笔墨表现出了对以薰子、驹子、千重子等渺小人物的特有悲哀与同情,同时又以咏叹的方式表露出了对渺小人物的赞赏、同情、怜悯和哀伤的真实情感。

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哀感与作家自身的同情哀感相融合,再加上借用自然美的作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得到塑造。

在这些作品中,他致力于追求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由此继承和发扬富有日本传统美学特色的“物哀”美。

本文拟在探究“物哀”内涵的基础上,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日本式“物哀”美的传承与发展。

一何谓“物哀”1 “物哀”之起源“物哀”作为日本文学审美理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记》及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之后的世界首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

据《源氏物语论》的作者藤井贞和统计,在“《源氏物语》中用了一千多次‘哀’和‘物哀’”。

据此,体现“物心合一”审美情趣的日本文学传统审美理念——“物哀”基本形成。

在此之后,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就《源氏物语》加以研究、整理,对“物哀”做出了如是概述:其一,“凡‘哀’者,本来是耳闻、目睹、感触到外在事务时,内心有所触动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啊’‘哦’之类。

”其二,“‘哀’不单指悲哀,高兴、有趣、快乐、可笑,但有‘啊’‘哦’之叹,都是‘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1【文化论苑】摘要: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

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关键词:物哀;审美意识;文化渊源;文化解读〔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7)01-0134-02□周萍萍追寻“物哀”一、物哀的概念提出及文化内涵“物哀”一词,日语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是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

“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活动,作为一个美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

“物哀”一说,到底是由谁最先提出来的,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不少人认为,它由本居宣长首提,虽不够准确,但对“物哀”进行较为深刻阐释的第一人应该是他。

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把日本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理解的“物哀”这一范畴更主要是指“真情”,即对自然及人生世相的深切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是以对生命、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悲哀情绪为基调、为核心的,悲哀是人生种种情感中原初的最真切的情感之一。

“物哀”美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物哀”是客观对象(物)与主观感情(哀)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以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

2.“物哀”这种感动或反应所面对的对象,不限于自然物,更主要的是人。

就算是自然物,也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物,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物。

3.从对自然物、对人的爱恋的感动到人生世相的反应,是从更高层次体味事物的哀的情趣,并用感情去把握现实的本质和趋势。

也就是面对现实的发展趋势值得悲伤的就悲伤,值得哀怜的就哀怜,值得高兴的就高兴,值得眷恋的就眷恋。

总之,就是动之以情。

二、日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形成的原因有人把日本文化表征为“稻作文化”及“象征文化”,是比较准确的,它得自于对日本民族与大自然关系的考察。

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日本民族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著名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对于以农耕生活为基础的民族来说,不用说季节的变迁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接受自然的恩惠而生活的意识也很浓。

特别是对身处丰富的自然环境之中,经常满怀深情来观察四季变化状况的人们来说,对自然产生亲切感是理所当然的。

”客体的大自然何以孕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艺术呢?其中介环节就是日本人的“自然感悟”或称之为“自然思维”———与大自然的长期亲和相处以及把每一自然物都视为“灵物”的“泛灵观”。

这不仅形成了日本民族敬爱自然的深层文化心理,而且也造就了日本民族把一切自然物都作为有灵性的活物来亲近、来接受、来交流的思维特点。

感悟自然,不仅成为他们进行精神内省的重要方式,而且成为他们文化、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

物哀便是心灵与灵物之间驾起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飓风、……多少年来日本人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另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中世400多年间,日本战乱不断,热病流行(传染性疾病),民不聊生,朝不保夕。

面对多灾多难,人们发出了无奈的叹息,“无常观”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日本长期军事封建统治下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也给人,尤其是女性,造成了极大的人性压抑,不少在压抑中痛苦挣扎的人都选择了“物哀”的方式来倾诉郁积的情感。

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

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

三、“物哀”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文化论苑】日本的“物哀”文学观和审美观,并非单一土生土长的产物,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

1.儒家思想对“物哀”观生命意识和现世精神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封建伦理学为纲,是入世的人生哲学,强调在现实行为中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自律精神。

这种伦理观一方面促成了中国儒学观照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现世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之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压抑人的自然天性。

日本儒学接受了中国儒学的现世精神,并把它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义。

“物哀”之所以“哀”,正是感伤现世的短暂、生命的无常、美的事物难以永驻。

源氏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享乐”两个字来概括,虽然他一直有遁世、出家的念头,但一直为现世享乐所羁绊。

这是日本化的现世精神在《源氏物语》中的表现。

日本儒学出于神道和传统的民族性,也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然之道,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反感对人的自然情欲的压抑。

《源氏物语》中有大量的性爱描写,日本学者熊泽蕃山认为,《源氏物语》表现了日本古代传统的人性质朴之风,不是淫乱不节之书,而是传礼乐之书。

这种对人的自然情欲的尊重的人本精神是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

2.佛教思想对“物哀”观无常感的影响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现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佛教是宣扬消极厌世和出世的人生哲学,与日本神道的现世精神相去甚远。

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日本民族终于没能抗拒具有神秘和神奇色彩的佛教的巨大吸引力。

按照唯我所用的原则,废弃了中国佛教的种种清规戒律,使中国佛教变形为日本佛教。

由于日本古代美意识缺乏思想意识体系为后盾,因而佛教的悲世人生观很快渗透进去,乐观面对现世的“真”、“诚”的美学观,被充满悲哀的“物哀”美意识所取代。

3.道家思想对“物哀”观自然意识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作为道家思想的延伸,与儒家、佛家思想一并传入日本。

玄学是用人格本体统摄宇宙本体,在“人为”和“自然”的关系中,“自然”成为时代的追求。

这个所谓的“自然”便是玄学的哲学主体和特征。

玄学的自然是随心所欲的自然,一切求其真、尽其兴。

这种弘扬人格的自然性,对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正好迎合了日本社会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度的时代特点,更容易被当时日本人接受,并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物哀”是客观对象与主观感情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

“物哀”不仅是日本人的文学思维方式,也是日本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思维方式,并最终演绎成无论是自然界的自然,还是人之内心的真实感情皆是自然之物,这便和玄学所推崇的东西不谋而合。

由老庄的自然而然发展到玄学的强调人格的独立越至人格至上,并进而发展到“人欲即天理”,以此作为人类社会真理的做法,必然导致抛开一切伦理和功利、忽视客观、逃避社会理性、仅以自我精神为至尊、用艺术的方式来认识人类社会的极端后果,这便是日本“物哀”文学观的日本文化的特质。

受到中国古代魏晋玄学影响的日本“物哀”文学思潮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日本人缺乏理性,重直感、重细微的文化特性。

四、弥漫着物哀的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由于受物哀的影响,追求的是纤细柔美的感触,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

当我们走进日本古典文学的艺术世界,便可发现有许多汉诗、和歌与俳句等经典性作品,大都是写倾情于大自然而绘景状物的篇章。

这也许是因为大自然景境的灵姿天韵容易幻化为文学特别是汉诗、和歌和俳句的风神美质,也许是因为汉诗、和歌和俳句等文学艺术的风神美质原本就蕴含在大自然景境的灵姿天韵之中。

《源氏物语》自始至终使用着物哀的创作方法与感情主调,它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似乎比我们的同类题材的《红楼梦》隐晦含蓄。

《源氏物语》之后,许多作家从中摄取营养,将其古典的物哀之美与所处时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日本文学无论小说、诗歌、还是散文,用词都比较平实,行文时也少有夸张、渲染。

即便烘托,所采用的也大都是寻常手段,寻常字眼。

描写人物时,通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而不堆砌过多主观性、情绪化的形容词。

当然,日本作家中也有追求文辞优美,句式整然,感情渲染的。

夏目漱石、森鸥外等代表性作家,作品中都充满了物哀的情调。

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学在风格上也是以物哀为主。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且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的影响。

他作品的表达由单一到复杂,最终形成了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相结合的“余情美”为根基,展现出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的美的风格。

可称得上是他人生颠峰之作的《雪国》的风格和《源氏物语》很相似,是能准确体现他的美学追求的传世之作。

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川端康成却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继承传统的“物哀”上使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协调。

川端康成文学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可见《源氏物语》所体现的“物哀”与“风雅”是川端文学美的源流。

■参考文献:[1]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2]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东山魁夷等.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2.[4]林子明.物哀叙事.书屋,2004,(12).[5]吉田精一.日本文学的特点[J].日本文学,1983,(4).[6]赵国辉.魏晋玄学与日本物哀思潮.日本学论坛,2004,(1).[7]李远喜.风骨与物哀.日本问题研究,2003,(4).[8]尤忠明.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作者简介]周萍萍(1975-),江西万安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日本文学。

责任编辑:郭丁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