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技术,信息]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思考

[高中化学,技术,信息]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思考
[高中化学,技术,信息]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思考

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思考

摘要:教学改革以后,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结构方面的改革有了很高的要求,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之中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明确要求。将信息技术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是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保障。从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方案以增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在时代发展的带动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中,可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化学概念进行掌握。对于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协助老师更好地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对于学习方式的改善,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化学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升华为化学现象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点方案以增进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渗透,在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方面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将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定义、化学现象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可促进复杂的、静态的化学反应环境向动态转化,将化学过程由无声转化成有声,这不仅仅使化学的表现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有一定的作用,进而推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情况下,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老师可在备课环节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是视频、图片,尽可能为化学知识的形象直观、生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也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将实验的标准操作流程、仪器的使用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参考。比如,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老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如,在金属材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古代青铜器、铁器、现代新型金属材料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协调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化学常识、庞大的化学反应进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也许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比如,在对《乙酸》这章实施学习的时候,老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分子结构对乙酸的化学性质实施掌握。在备课环节,老师可借助信息结束制作一个Flash课件,对球棍模型实施模拟,将键的极性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突显出键与键的键能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进行理解。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成功地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只是制作一些课件,要想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丰富的资源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协助老师构成一个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推动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

四、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事项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我们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把握:

1.增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实行整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借助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学功能。

2.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课题选择要适当在信息环境中教学不是全部的课题都适合,有些需要学生对手的实验课,如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就不合适。一些用不用信息技术都可以的课题,我们最好不要用。教学成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综合其效益进行考虑。另外,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很有必要性的。老师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但是,老师要清楚意识到,以往的那种教学模式下的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板书、板画等。所以,媒体选择,首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将媒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在教学效果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综合考虑,选择的媒体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可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红民.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理化教育,2013.

[2]刘教东.论化学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时代教育,2013.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 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 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 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 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 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 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 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 C(s)+O2 (g) == CO2 (g) H=-393.5 kJ/mol 2.5 mol C 完全燃烧,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 2. H2 (g)的燃烧热H=-285.8 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 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 3. 设S 的燃烧热为H S(s)+O2 (g) == SO2 (g) 32 g/mol H 4g -37 kJ H=32 g/mol×(-37 kJ)÷4 g =-296 kJ/mol 4. 设CH4的燃烧热为H CH4 (g)+O2 (g) == CO2 (g)+2H2O(g) 16 g/mol H 1g -55.6 kJ H=16 g/mol×(-55.6 kJ)÷1 g =-889.6 kJ/mol 5. (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2H2 (g)+5/2O2 (g) == 2CO2 (g)+H2O(l) 26 g/mol H 2.00 g -99.6 kJ H=26 g/mol×(-99.6 kJ)÷2.00 g =-1 294.8 kJ/mol 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 (2)从4题已知CH4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 6. 写出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NH3 (g)+5/4O2 (g) == NO2 (g)+3/2H2O(g) 将题中(1)式乘以3/2,得: 3/2H2 (g)+3/4O2 (g) == 3/2H2O(g) 3/2H1=3/2×(-241.8 kJ/mol) =-362.7 kJ/mol 将题中(2)式照写: 1/2N2 (g)+O2 (g) == NO2 (g) H2=+33.9 kJ/mol 将题中(3)式反写,得NH3 (g) == 1/2N2 (g)+3/2H2 (g) -H3=46.0 kJ/mol 再将改写后的3式相加,得: 2 7. 已知1 kg 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 能量,行走1 km 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kg 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 kJ.快速奔跑1 km 要消耗420 kJ 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 9. 1 t 煤燃烧放热2.9×107 kJ 50 t 水由20 ℃升温至100 ℃,温差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 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 =57.7% 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 耐纶5 m3×4.2×104 kJ/m3=21×104 kJ 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 丙烯酸类塑料 5 m3×1.8×104

高中、大学化学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分子中,相邻共价键夹角最小的是()(A)CH4(B)CO2 (C)BF3(D)NH3 2. 按分子轨道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可 能存在的是() (A)H2+(B)Li2(C)Be2(D)Ne2+ 1 / 22

3. 下列分子中,哪一个分子具有极性()(A)SF6(B)PCl3(C)SiCl4(D)PCl5 4.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 是() (A)H2O (B)KCl (C)NaOH(D)CO2 5. 在Br-CH=CH-Br中,C-Br共价键的形成使 用的轨道是() (A)s, p (B)sp, p (C)sp2, p(D)sp2, s 2 / 22

6. 下列化合物中,极性最大的是()(A)HCN(B)CS2(C)SnCl4(D)CO2 7.依照MO理论,判断N2、O2、F2分子的键长顺序()(A)F2> O2> N2 (B)N2> O2> F2; (C)O2>N2> F2; (D)F2>N2 O2>。 8. 下列分子中,其中心原子采用sp杂化的是() 3 / 22

(A)NO2(B)HCN (C)H2S (D)SO2 9. 在液态HCl分子间,占首位作用力的是()(A)氢键(B)取向力(C)诱导力(D)色散力10. 下列分子中具有顺磁性的是() (A)C2(B)N2(C)F2(D)O2 11. 偶极矩u等于0的分子是() (A)BrF3(B)H2S (C)XeF2 (D)NCl3 12. 熔化时只破坏色散力的是() 4 / 22

(A)NaCl(s)(B)冰(C)干冰(D)SiO2 13.PCl3分子中,与Cl成键的P采用的轨道是()(A)P x、P y和P Z轨道; (B)三个sp2杂化轨道; (C)二个sp杂化轨道与一个P轨道; (D)三个sp3杂化轨道。 14.IF5的空间构型是() (A)三角双锥;(B)平面三角形; 5 / 22

高中化学所有化学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所有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H) 1、氧化性: F2+H2===2HF (阴暗处爆炸)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XeF4是强氧化剂,能将Mn2+氧化为MnO4–) nF2+2M===2MFn(M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水是还原剂)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7F2(过量)+I2===2IF7 F2+Cl2(等体积)===2ClF (ClF属于类卤素:ClF+H2O==HF+HClO ) 3F2(过量)+Cl2===2ClF3 (ClF3+3H2O==3HF+HClO3 ) Cl2+H22HCl (将H2在Cl2点燃;混合点燃、加热、光照发生爆炸) 3Cl2+2P2PCl3Cl2+PCl3PCl5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Cl2+Cu CuCl2 Cl2+2FeCl2===2FeCl3(在水溶液中:Cl2+2Fe2+===2Fe3++3Cl-) Cl2+2NaBr===2NaCl+Br2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Cl2+2I-=2Cl-+I2 3Cl2(过量)+2KI+3H2O===6H Cl+KIO3 3Cl2+I–+3H2O=6H++6Cl–+IO3– 5Cl2+I2+6H2O===2HIO3+10HCl 5Cl2+I2+6H2O=10Cl–+IO3–+12H+ Cl2+Na2S===2NaCl+S↓Cl2+S2–=2Cl–+S↓ Cl2+H2S===2HCl+S↓(水溶液中:Cl2+H2S=2H++2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 Cl2+H2O2===2HCl+O2Cl2+H2O2=2H++Cl–+O2 2O2+3Fe Fe3O4O2+K===KO2 S+H2H2S 2S+C CS2S+Zn ZnS S+Fe FeS (既能由单质制取,又能由离子制取) S+2Cu Cu2S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3S+2Al Al2S3 (只能由单质制取,不能由离子制取)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 习题参考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 kJ/mol.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 其反应热ΔH=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 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 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 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 ,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 ,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 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 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 成本高. 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 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新课程衔接的思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7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Jul.2011 [收稿日期]2011?01?28 [作者简介]尹海亮(1977-),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讲师,博士三 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新课程衔接的思考 尹海亮1,王迎喜2,于剑锋1 (1.中国石油大学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2.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高中阶段化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大学化学如何有效衔接高中化学教育成为高校化学教师面临的问题三高中化学新课程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同时,高中阶段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三针对这一问题,大学化学理论教学要删除二精简或扩充一些内容,以保证化学学科的完整性二系统性三同时,在大学阶段要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动手能力三 [关键词] 高中化学;大学化学;新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1)-0118-03 大学化学是工科院校面向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应用性基础理论课,其简明反映了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工科院校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三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三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1],到2009年为止,已有23个省二直辖市二自治区开始新课程的实施三与原有高中化学课程比较,新课程内容和体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三大学化学如何更好地与高中化学衔接成为高校化学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三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可以使高校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大学化学课程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三 一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二体系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变化,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个可选择模块,设置了必修(化学1二化学2)+选修(6个模块)的课程模式三化学1包括认识化学科学二化学实验基础和常见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2包括物质结构基础二化学反应与 能量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三选修模块包括化学与生活二化学与技术二化学反应原理二有机化学基础二物质结构与性质二化学实验三此外,新课程中必修模块和 选修模块的内容与旧课程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课程在体现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降低了必修模块的知识难度和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但提高了对选修模块的要求三例如,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够运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判断简单的分子空间构型等三 新课程要求除必修课外,学生需选修1个选修模块三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选修 2个模块;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可修至4个模块三但即使有志于在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也有两个模块没被选修三董美花二刘宝剑等人归纳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3]:第一,由于选修模块的权力由各省市和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导致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所有选修模块的课程,选修变成必修三与此相同,大部分省市没有把实验化学等部分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和高考内容三第二,不同省市的学生选修不同的选修模块,在知识结构上出现较大差异,这给大学化学的教学安排带来诸多问题三 二二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比较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与现有大学化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程度较旧课程有所增加三 必修1”中酸碱电离理论, 必修2”中元素周期二分子的极性二原电池装置二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原理中盖

高中的化学与初中的化学有什么区别-数学

高中的化学与初中的化学有什么区别-数学 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考什么 1、化学专业知识: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化学研究的专门性方法、化学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及思维方法、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发展动态。 2、化学课程知识:高中化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理解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知识呈现形式。 3、化学教学知识:了解化学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等一般知识;认识化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知道

14化学高二必修一知识点: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4化学高二必修一知识点:化学反应的热效 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gt;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lt;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 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Delta;H表示。

(2)反应焓变Delta;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Delta;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Delta;Hgt;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Delta;Hlt;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 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Delta;H(298K)=-285.8kJ 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Delta;H,Delta;H 的单位是J mol-1或kJ mol-1,且Delta;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Delta;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为大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1.焓变 ①概念: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 生成物与反应物的即焓变(ΔH)决定。 ②常用单位:。 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表示反应热。2.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243 kJ的能量, 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的能量,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 为。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2)吸热反应:ΔH 0(填“<”或“>”),即ΔH为 (填“+”或“-”)。 4.△H计算的表达式: 合作探究 一、探究: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H= 3、△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二、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小结】焓变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单位:kJ·mol-1,符号:H。

高中化学全部反应公式汇总

高中化学全部反应公式汇总 编辑:徐淑贤2012-11-13 13:53:00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一、非金属单质(F2,Cl2、O2、S、N2、P、C、Si 1.氧化性: F2+H2===2HF F2+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2M===2MFn(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2H2O===4HF+O2 2F2+2NaOH===2NaF+OF2+H2O F2+2NaCl===2NaF+Cl2 F2+2NaBr===2NaF+Br2 F2+2NaI===2NaF+I2 F2+Cl2(等体积===2ClF 3F2(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2IF7 Cl2+H2===2HCl 3Cl2+2P===2PCl3 Cl2+PCl3===PCl5 Cl2+2Na===2NaCl

3Cl2+2Fe===2FeCl3 Cl2+2FeCl2===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2NaI===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Na2S===2NaCl+S Cl2+H2S===2HCl+S Cl2+SO2+2H2O===H2SO4+2HCl Cl2+H2O2===2HCl+O2 2O2+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X表示F2,Cl2,Br2 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苏教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 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知识点的比较-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知识点的比较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广大大学化学教师最为关注的是,新教材的知识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什么变化。为此笔者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的知识点作比较,以供大学化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有2重意义:其一,由于一些大学化学知识点已经纳入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进行教学时可不必再讲解,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更加细致地讲解重点、难点内容,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也应有所变动;其二,了解了高中化学已学过哪些知识点、学习到了什么程度,有利于大学教师在授课时以学生已有基础为新课程切入点,在学生现有知识框架上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 1 《新大学化学》教材与新高中教材相关知识点及学习内容程度分析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1~5];大学化学教材选取的是曲保中、朱炳林、周伟红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化学》(第2版)[6]。 1.1 高中化学已接近大学化学程度的内容 化学1:化合价、胶体的特性、物质的量浓度、酸碱电离理

论。 化学2:元素的周期、元素的族、化学键的定义、化学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锌铜原电池装置、半电池反应、锌锰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平均速率、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原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的内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电解池原理。 物质结构与性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电子的能级排布、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sp 杂化)、离子晶体的配位数、晶体与非晶体、晶体类型、四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共价键(σ键、π键)。 化学与技术:氨的主要用途、碳酸钠的用途、索尔维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结构、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制氢氧化钠的原理、铝在地壳中的含量、铝的提取和冶炼。 以上内容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有很多新增知识点,相当于把一些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提前到高中阶段学习,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例如,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并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够运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简单的分子空间构型,包括所有电子都用来成键和有孤对电子2种类型。教材中还提到4种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简单立方、钾型(即体心立方)、镁型(即六方密堆积)、铜型(即面心立方密堆积)。尽管名称与大学化学教材中有所差异,但学生们眼界由此得以扩展,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得以加深。在共

高中化学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经典题目

氮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常温下,锂可与氮气直接反应生成Li3N,Li3N晶体中氮以N3-存在,Li3N晶体属于离子晶体(填晶体类型). 2)将锂在纯氮气中燃烧可制得Li3N,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6Li+N2点燃2Li3N 3 4)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 ①氮化硅晶体属于原子晶体(填晶体类型); ②已知氮化硅晶体结构中,原子间都以共价键相连,且N原子与N原子,Si原子与Si原子不直接相连,同时每个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请写出氮化硅的化学式Si3N4 5)极纯的氮气可由叠氮化钠(NaN3)加热分解而得到.2NaN3(s)=2Na(l)+3N2(g),反应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化学键有金属键、共价键.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已知碳的燃烧热△H=-393.5KJ/mol,完全燃烧10mol碳释放的热量为3935KJ. 2)实验测得6.4g 乙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释放出113.5KJ的热量,试写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3CH2OH(l)+3O2(g)=2 CO2(g)+3H2O(l);△H=-816.5 kJ/mol 3)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的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已知H-H键能为436KJ/mol,H-N键能为391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 △H=-92.4KJ/mol,则N≡N 键的键能是945.6KJ/mol 4)如图是1molNO2和1mol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O2(g)+CO(g)=CO2(g)+NO(g); △H=-234kJ/mol.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E1的变化是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无,原因是反应热的大小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 5)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判断Q1、Q2、Q3三者大小关系是Q1<Q2<Q3 2H2S(g)+3O2(g)=2SO2(g)+2H2O(l)△H=Q1kJ/mol 2H2S(g)+O2(g)=2S (s)+2H2O(l)△H=Q2kJ/mol 2H2S(g)+O2(g)=2S (s)+2H2O(g)△H=Q3kJ/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