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肝片吸虫病

合集下载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寄生蚴形吸虫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影响了绵羊、山羊和牛等动物。

本文将介绍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1. 临床症状观察:羊肝片吸虫病潜伏期长,临床症状较为隐蔽。

但是慢性感染的羊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2. 羊肝片检查:羊肝片检查是诊断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方法。

该检查方法是通过取出羊的肝脏组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以发现是否存在吸虫卵。

3. 血液学检查:通过对羊的血液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羊体内是否存在寄生虫引起的贫血等症状。

4. 皮内试验: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也可以通过对羊进行皮内试验来进行。

该试验可以通过将吸虫抗原注射到羊体内,观察是否引发羊体内产生抗原抗体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5. 其他检查方法: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1.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减少感染源的存在。

2. 隔离治疗:对于疑似感染的羊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感染传播。

3. 药物治疗: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三氯乙胺等,通常需要连续用药1-2周。

4. 养殖规范:加强对羊的养殖管理,定期进行驱虫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患病的羊。

5. 免疫预防:可以在羊群中实施免疫措施,使用吸虫疫苗对羊进行预防,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管理,确保羊的饲料营养充足,增强羊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7. 定期检测:定期对羊进行检测,及早发现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羊肝片检查和血液学检查等方法,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管理、药物治疗、养殖规范、免疫预防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和养殖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肝片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2020年第3期(总第220期)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苏强(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郑河乡畜牧兽医站,744699)中图分类号:S85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20)03-0029-01牛羊肝片吸虫病能导致牛、羊消瘦,发育障碍,生产力下降,感染严重时引起牛羊死亡。

笔者长期在郑河乡(属高海拔关山一带)畜牧兽医站工作,多年来在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流行病学肝片吸虫的终末宿主主要为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

虫卵随患畜和带虫者排岀体外,在适宜的温度(25〜26')、氧气、水分及光线等条件下,孵化岀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

中间宿主为淡水椎实螺科,毛蚴在螺体经过几个阶段发育成尾蚴,尾蚴游离在水中或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终末宿主在饮水、吃草时吞食囊蚴而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胞膜钻入到肝脏、胆管。

牛羊自吞食囊蚴到发育成虫约需2〜3个月,成虫的寄生期为3〜5年。

该病的流行与外界自然条件关系密切,虫卵在温度低于12)时发育停止,高于40〜50,时几分钟即死亡。

在水分充足、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个月以上。

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敏感。

该病在我乡流行时间较长,从春末至夏秋季节,冬季也有发生。

2临床症状因肝片吸虫主要以宿主的血液、胆汁和细胞为食,当牛、羊患该病时,常常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颌下水肿、被毛粗乱,时有腹泻,眼结膜苍白。

严重时也可发生胸、腹下水肿,卧地不起,终因恶病质而死亡。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粪便检查及死亡剖检等可进行综合诊断。

4治疗治疗肝片吸虫病应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对患病家畜进行有效防治,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检查、定期驱虫对防治牛、羊肝片吸虫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可选用的中西药物治疗处方如下。

4.1西药驱虫方1:毗喹酮按每千克体重20~30mg,一次灌服。

方2:溴酚磷(蛭得净)按每千克体重牛12 mg、羊16mg,一次口服,对成虫和幼虫均有良好驱杀效果。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2018年第11牛羊肝片吸虫病是对牛羊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鹿也常被感染,较少见于猪和其他动物。

多寄生于患畜的胆管内,引起消瘦、贫血等恶性体质。

如果带虫时间较长,可导致患畜因极度瘦弱死亡。

1病因及流行病学肝片吸虫长2~3cm,宽约1cm,呈扁平树叶状,红褐色,雌雄同体。

主要寄生在牛、羊的肝脏胆管中。

虫体在胆管中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管,再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第一期幼虫),在低洼的湿地或稻田、水沟等处,毛蚴钻入椎实螺(一种小型的淡水螺蛳)体内,经过胞蚴、雷蚴、尾蚴几个阶段的发育后,尾蚴钻出螺体,吸附在水草上,然后脱去尾部形成包囊(又称囊蚴)。

健康牛、羊吃了带包囊的水草而感染本病。

在肠道内,囊蚴自包囊中逸出或直接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钻入肝实质而进入胆管。

或随血行经门静脉而到肝脏,寄生于胆管。

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多雨年份或在低洼沼泽地区放牧的牛、羊常呈地方性流行。

2发病症状牛、羊感染本病后,如果体质强壮或感染的虫数不多,常不呈现明显的症状或仅有慢性消化不良和消瘦等表现。

但如果牛羊在夏、秋季节饲养条件不良,瞟情很差,到冬、春季则症状加重,并常引起死亡。

牛的肝片吸虫病常取慢性经过,表现精神不振,贫血,消瘦,眼睑、下颌、胸下、腹下发生水肿。

食欲减少或异嗜。

慢性前胃弛缓,初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后期则粪稀如水,呈黑褐色,有腥臭味,混有未消化的草渣。

肝脏肿大,触诊有痛感,有时有黄疸症状,严重时因极度瘦弱而死。

羊的肝片吸虫病与牛基本相似,但在秋季严重感染时,有的取急性经过。

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因大量幼虫进入肝脏,引起创伤性出血性肝炎可视粘膜急剧变为苍白,肝脏肿大,触诊有痛感,常迅速死亡。

3病理变化死后剖检主要检查肝脏病变。

慢性病例可见肝脏左叶萎缩,胆囊膨大。

胆管增生肥厚,肝脏表面有黄自色条索,手触之很硬,切开肝脏见由胆管断端流出黄绿色的污秽脓体和灰褐色扁平柳叶状的虫体。

有些病例的胆管壁及管腔还有不同数量的黑色钙盐沉着。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后 可 引起 大批 死 亡 或 严 重 影 响 畜 体 的生 长 发 育 , 从 仅如 此 , 长期 在 纳 帕海 环湖 周边 潮湿 草 场放 牧 的 牛 、
而造 成 巨大 的经 济 损 失 , 因此 做 好 肝 片 吸虫 病 的 防 羊 群 也容 易 发生 感 染 。 由于 成 虫 排 卵 量 大 、 活 期 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牛产 乳 量 降低 ; 牛 易 发 生 流 产 ; 孕 叩诊 肝 浊 音 区扩
大 。 当患畜 肺脏 被 感染 时 , 发生 咳 嗽 。 可
5 病 理 变 化
急 性病 例肝 肿 大 、 出血 , 实质 及 表 面有许 多虫 肝 道, 内有 幼龄 肝 片 吸 虫 ; 腔 内充 满 大 量 红 棕 色 液 体 体 。一 般 慢性 病 例 除 消 瘦 、 血 外 , 要 是 肝 实 质 贫 主 萎 缩 、 硬 ; 管 增 生 、 壁 粗 糙 , 管 内 充 满 虫 变 胆 内 胆
少数病畜 , 只要传播 的条件适宜 , 也可造成流行 。香
格里 拉县 肝 片 吸虫 绵 羊 感 染 率 为 9 . 9 / 黄 牛 感 7 3 、 9 6
肝 片吸 虫虫 体 大 , 虫 为雌 雄 同体 , 鲜虫 体呈 染 率 为 7 . O 、 牛 和犏 牛感 染 率 为 5 .0 。 成 新 2 4 牦 69
不利于淡水螺生长的环境中放牧, 以减少寄生 5 1 , 尼龙 筛 淘洗 法或 反 复沉 淀法 可 检 出肝 片 干燥、 ~ Og用
虫 卵 呈椭 圆形 、 黄 褐 色 , 的一 端 有 小 盖 , 内 充 易脱 落 , 欲 减 退 , 性 下 痢 , 渐 消瘦 、 血 , 牧 淡 卵 卵 食 慢 逐 贫 放
满卵 黄 细胞 。

牛羊肝片形吸虫病

牛羊肝片形吸虫病

牛羊肝片形吸虫病作者:孙丽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肝片形吸虫病是牛羊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胆管中,引起肝实质炎,胆管炎和肝硬化等病变,表现为消化障碍,循环障碍和营养障碍等方面的症状。

关键词:牛羊;吸虫病;肝片性肝片形吸虫病又名肝蛭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的寄主为牛、羊等反刍动物,有时也会感染人类,属于地方性流行病。

其病原体为肝片形吸虫与大片形吸虫。

感染病原体后会引发急性或慢性的肝炎、胆管炎,并常常伴有全身中毒现象,有时还会引起营养障碍,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贫血消瘦、黄疸、水肿等。

人主要是通过吃带囊蚴的水生植物、含嚼水草或饮用含囊蚴的河水被感染。

中国至1983年已报道数十例,分散于东北、内蒙古、山东、江西及两广等地。

1 根据肝片吸虫的身体特征以及生活状态可以划归到吸虫纲,复殖目,片虫科,肝片形吸虫雌雄同体,新鲜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柳叶状,大小20-40毫米×10-13毫米,虫体前端突出部呈锥形,其底部突然变宽,形成明显的“肩”虫体中部最宽,向后逐渐变窄。

大片形吸虫体型较大,大小30-75毫米×5-12毫米,虫体两侧较平行,肩不明显,后端钝圆。

片形吸虫的寄主为肝脏的胆管,因此产生的虫卵会随着流动的胆汁进入到肠腔,再有宿主排除到体外。

其在适宜的条件中,大约在10-25天后会孵出毛蚴,随着水流的流动,寻找合适中间宿主—椎实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小土蜗螺),钻入其体内发育,肝片吸虫的幼虫可以再螺体内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经胞蚴、雷蚴最后发育为尾蚴,一个阳性螺可以繁殖600-800个尾蚴。

在螺体中逐渐成长的尾蚴,等到成熟后就要离开螺体。

然后依靠尾巴的来回摆动来生存,最后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下退化掉尾巴形成囊蚴。

囊蚴的抵抗力强,在潮湿无日照的条件下,可生存6个月还保有感染力。

牛、羊等通过日常的吃草或饮水,就会因为吞入囊蚴被感染。

牛羊肝片吸虫病PPT课件

牛羊肝片吸虫病PPT课件

生活史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 再到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 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 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羊黑疫)
三、流行病学
中间宿主:锥实螺 终末宿主:牛羊 地理分布:锥实螺在我国分布广,低洼、
(3)硝氯酚:高效、低毒的理想的抗牛羊 肝片吸虫病。
(4)丙硫咪唑(抗蠕敏):广谱抗虫药, 驱除片形吸虫成虫有良效。有一定致畸作用, 对怀孕母畜慎用。
(5)肝蛭净、蛭得净:对成虫幼虫有效。
沼泽地,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幼虫(夏秋);成虫(冬春) 囊蚴抵抗力: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
四、致病作用
幼虫: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 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 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
成虫:吸食血液 、胆汁、细胞,致营养障碍 毒素作用: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
寄生肝片吸虫明显消瘦的牛
肝片吸虫侵入肝致出血性变化
肝切面,因其寄生于胆管,可引起胆管增生和 肝细胞变性坏死
六、诊 断
在春夏放牧后,在正常饲养 管理条件下慢性消瘦、贫血、 水肿、消化紊乱等症状结合 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怀疑 本病。
粪便检查法:水洗沉淀法 剖检:肝胆管内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七、预 防
五、症 状
急性型:幼虫的移行引起,多见于夏秋 季,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
幼虫集中侵入可以引起腹膜炎和创伤性 肝炎
可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偶有腹泻现象,有时突然倒地。
慢性型:成虫引起,发生于冬春。虫体已经 寄居于胆管。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要点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要点
形吸虫的阴影。
2 临床 症状
( 1 ) 肝 片形 吸 虫病 病 史 一 般 在 采 食 水 生 植 物 后 2~3个 月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 症状 的轻重 与虫体数量 和牛的年龄 、 体质有 关。一般 不表现临床症状 , 严重感染时能引起发病 。 ( 3 ) 可有高热 , 体温 波动在 3 8— 4 0 ℃, 持续 1~ 2周 , 甚至 长达 8周以上 , 并有食欲不振 、 呕吐 、 腹胀 、 腹 泻等症状 。 ( 4 ) 急性病例表现迟钝 , 右肺底部捻发音 和胸膜摩擦音 , 肝 脏明显肿大 , 质较硬 , 有压痛 , 脾亦可增 大 , 腹水常见 , 可 自行 消
羊 营养 状 况 良好 , 所 以通 常不 见 症 状 表 现 , 进 入 冬 季 以后 , 特 别
( 2 ) 肝 功能异常 , AL T 、 A S T活力增高 、 白蛋 白降低 、 球蛋 白
增高 , 胆红素增高。
( 3 ) I g G、 I g M、 I g E升高 , I g A正常。
( 2 ) 虫卵随粪便排 出体外 , 在水 中孵 出毛蚴 , 遇椎 实螺 ( 也 叫缘桑螺 ) 就钻进螺体 , 经 过几个发育 阶段 , 最 后形成 尾蚴 , 离
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他物 体上 , 脱 去尾 4 诊断 检查
部形成囊蚴 。
( 1 ) 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增多 ; 贫血常见 ; 血沉较快。
( 5 ) 慢性病例贫血 , 眼睑 、 颌下 、 胸下 、 腹下水肿 , 消瘦 , 毛 干
易断 , 数月或数年后可 出现 肝 内胆 管炎或 阻塞性 黄疸 , 如有胆
收 稿 日期 : 2 0 1 7~0 2~1 5

牛羊肝片吸虫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
2 生 活 史
肝片吸虫在家畜体 内移 动时 , 穿破肝表膜 , 引起肝损 伤 和出血。 虫体的刺激使胆管壁增厚变硬 , 而造成胆管阻塞 , 肝 实质变性 、 黄疸等 。 分泌毒素具有溶血作用 , 片吸虫摄取宿 肝
主的养分 , 引起家畜营养状况恶化 而逐渐消瘦 , 造成大量 为
死亡。
成虫寄生在草食动物的肝脏 、 胆管 、 胆襄 内 , 在胆管内成 虫排出的虫卵随胆 汁进入肠 内,再和粪便 一起排 出体外 , 落
和胆襄内有大量虫体 。
6 防治 措 施 防治 此 病 , “ 持 预 防 为 主 , 疗 为 辅 , 应 坚 治 防重 于治 ” 的原
游动若干时 间后 , 尾部脱落成 为囊 蚴 , 附在水草上或其 他物
体 上 , 者 在 水 中保 持 游 动状 态 。草 食 动 物 吃 草 或 喝水 时 吞 或
口吸 盘 、 吸 盘 和 长 尾 巴 。尾 蚴成 熟 后 即离 开 椎 实 螺 在 水 中 腹
史, 用彻 底洗 净法或淘洗法检查粪 便 , 镜检如发现大量 虫卵 ( 圆形 、 椭 黄褐色 、 较窄的一端有 明显 的卵盖)结合 临床症状 , 即可确诊 。 如有虫卵而无病状 , 即为带虫现象 。 尸检在肝胆管
时离群落后 。 有的出现腹泻 、 黄疸 、 腹膜炎 , 肝区有压痛 , 肝脏 肿大 , 很快出现贫血 , 有的迅速死r 。 = 慢性 : 常见 的病症 , 神沉郁 , 是 精 食欲不佳 , 可视 黏膜极 度苍 白、 黄疸 、 贫血 。病畜逐渐消瘦 , 被毛粗乱 , 肋骨 突出, 眼 脸、 颌下 、 胸腹下部水肿 , 放牧 时有 的吃土 , 便秘和腹泻 交替 发生 , 排黑褐色稀 粪 , 有的带血 , 病情严重 的一般一月多因病
盘 的底部 为 口, 口经咽通 向食 道和肠 , 在二肠干 的外侧 分出 很多的侧枝 , 精巢两个 , 前后排列呈树枝状 分支 , 卵巢一个呈 鹿 角状分支 , 在前精巢 的右下方 ; 氏管 细小 , 劳 无受 精囊 , 虫 卵椭圆形 , 淡灰褐色 , 卵的一端有小盖 , 内充满卵黄细胞。 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活史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 再到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 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 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羊黑疫)

三、流行病学
中间宿主:锥实螺 终末宿主:牛羊 地理分布:锥实螺在我国分布广,低洼、 沼泽地,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幼虫(夏秋);成虫(冬春) 囊蚴抵抗力: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
牛羊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肝蛭病 )
病原
生活史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症状 诊断 预防 治疗
肝片吸虫病
我国分布最广泛(31个 省市),危害最严重的 寄生虫病之一,中间宿 主是本病流行的关键因 素,往往导致羔羊和犊 牛的急性死亡。尤其幼 畜和绵羊常导致大批死 亡。 虫体颜色:红棕 灰白
肝片吸虫侵入肝致出血性变化
肝切面,因其寄生于胆管,可引起胆管增生和 肝细胞变性坏死
六、诊 断
在春夏放牧后,在正常饲养 管理条件下慢性消瘦、贫血、 水肿、消化紊乱等症状结合 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怀疑 本病。 粪便检查法:水洗沉淀法 剖检:肝胆管内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七、预 防
1.预防性驱虫:每年两次 2.消灭中间宿主: 药物灭螺、土埋灭螺、暴晒灭螺、生物灭螺 3.防止畜禽吃到囊蚴 在地势高燥处放牧 轮牧 4.粪便发酵处理

八、治 疗
(1)五氯柳胺:对成虫有高效驱虫效果, 且在宿主内残留时间短。 ( 2 )吡喹酮:理想的新型广谱驱吸虫药, 毒性极低,应用安全。 ( 3 )硝氯酚:高效、低毒的理想的抗牛羊 肝片吸虫病。 (4)丙硫咪唑(抗蠕敏):广谱抗虫药, 驱除片形吸虫成虫有良效。有一定致畸作用, 对怀孕母畜慎用。 (5)肝蛭净、蛭得净:对成虫幼虫有效。

慢性型:成虫引起,发生于冬春。虫体已经 寄居于胆管。 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眼睑、颌下、 胸下水肿,食欲下降,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 病程1-2月因恶病质而死 水肿:下颌触之有波动感,软面团,无热无 痛。 成虫在绵羊体内可存活11年,牛体内存活期 短,为9~12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 12年。

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等茎叶。
四、致病作用
幼虫: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 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 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 成虫:吸食血液 、胆汁、细胞,致营养障碍 毒素作用: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

五、症 状
急性型:幼虫的移行引起,多见于夏秋 季,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 幼虫集中侵入可以引起腹膜炎和创伤性 肝炎 可出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偶有腹泻现象,有时突然倒地。

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 和骆驼等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
一、病原
长椭圆形,金黄色 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卵盖


本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有两种:肝片 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新鲜 虫体呈棕红色,扁形、柳叶状。
二、生活史
中间宿主:椎实螺 成虫产卵 → 虫卵 → 含毛蚴的虫卵 → 毛蚴 →[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 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牛羊吞食囊蚴在小肠内囊壁破裂, 童虫经以下三条途径进入肝脏:

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肝脏肿大、质软,包膜有纤维 素沉积,有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虫 道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腹腔有 血样液体。慢性病例肝实质萎缩,褪色、 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 于肝表面,胆管内粗糙,内有大量血性 黏液和虫体及黑褐色或黄褐色磷酸盐结 石。
寄生肝片吸虫明显消瘦的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