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2日。
1校训的内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得出校训的几个特点: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具有规训、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因此,校训应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词句,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文化精神之于大学更是意义非凡,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2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大学在诞生之初是没有校训的,直到15世纪初,牛津大学才出现了自己的校训——“上帝指引我们迈向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 )”。
到18、19世纪,历史悠久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才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我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在1914年确定的校训“实事求是”应为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订立校训已十分普遍,直至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校训虽具一定特色,但却大多以抗战和爱国为主题。
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大学多以毛泽东主席所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
二十世纪末,我国大学校训又纷纷改变,并显示了一定的高校特色,该时期意义较典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3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同3.1思想内容从校训的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都热衷于引经据典。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述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出自《中庸》,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六艺”和“七艺”分别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古典学科的七艺,它们在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和启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体系,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我们从“六艺”和“七艺”的起源和概念入手,来进行比较。
中国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传统的学习内容,它们分别代表了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等领域。
这些学科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而西方的“七艺”则是指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音乐和天文学,它们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七大学科,被认为是古代西方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这两组学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的内容。
中国的“六艺”中包含了礼仪和书法等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西方的“七艺”中包含了修辞学和音乐等内容,反映了西方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兴趣。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无论是“六艺”还是“七艺”,都不仅是学术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社会管理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维系社会秩序。
与共通之处相比,我们也可以看到“六艺”和“七艺”之间的差异。
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更加注重礼仪和人文素养,强调了道德伦理和审美情感的培养;而西方的“七艺”更加注重科学和技术,强调了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的训练。
它们的历史和地域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来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西方的“七艺”源自中世纪欧洲,是西方古代大学教育的核心领域。
它们的影响和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六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的思想、艺术和教育;而西方的“七艺”则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对欧洲文化和全球教育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与思考

对“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与思考“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一句颇具哲理的名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传达了一种教育理念,即中西学习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思想、品德和技能上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句话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定学习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句名言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来解读“马学为魂”,所谓“马学”,即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学问。
儒家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它注重人的心灵修养和品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儒家学问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其中包括孔子、孟子、荀子、颜回等儒家学者的思想,以及《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儒家学问的要旨是培养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让人具有仁爱之心、公平之气、礼貌待人的道德素质。
学习儒家学问,能够使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接着,我们来理解“中学为体”,所谓“中学”,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诗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其中包括《诗经》、《楚辞》、《道德经》、《史记》等众多经典作品。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
学习中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树立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自尊心,也能够使我们形成独立自主的国族精神,塑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聚焦“西学为用”,所谓“西学”,指的是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西方的经验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学习西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含了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三个方面的内涵。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
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
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
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
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
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
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
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一)受教育动力不同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
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事实上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具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尽管是连父姓都没有的私生子,一生漂迫于罗马和佛罗仑萨。
中西方传统数学思想比较研究及对数学教育的思考

简 肓 之 , 国古 代 的数 学 思 想 注 重 “ 题 解 决 ” 而 古 代 西 中 问 , 方 的数 学思 想 强 调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 从 上 面 我们 可 以 看 到 .这 两 种 数 学 思 想 表 现 出 不 同 的 优 势 和 缺 陷 ,可 以说 中 西 方 传 统 数 学 思 想 是 从 一 个 极 端 走 到 了 另 一 个 极 端 。 这 种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西方 数 学 教 育 思 想 也 表 在 巾
四百 年 之 久 ,直 至 10 年 意 大 利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和 中 国徐 光 启 67 合 译 了欧 几 里得 《 何 原 本 》 才使 得 中西 数 学 开 始 交 流 。 几 , 西 方 传统 数学 的发 源 地 是古 埃 及 和 古 巴 比伦 ,但 从 公 元 前 6 0 开 始 。古 希 腊 数 学 在 西 方 传 统 数 学 中 占据 了 主 导 地 0年 位 。 古 希 腊 时 代 又是 逻 辑 盛 行 的时 代 . 式 逻 辑 由柏 拉 图开 而 形 始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研 究 达 到 极 盛 . 式 逻 辑 的 思 想 方 法 被 运 经 形 用 于 数学 研 究 当 中 。 中最 典 型 的 代 表 是 欧 几 里得 的 《 何 原 其 几 本 》 几 何 原 本 》 反 映 的 思 想 方 法 特 点 主 要 有 : 闭 的 演 绎 。《 所 封 体 系 、 象 化 的 内 容 、 理 化 的方 法 。 《 何 原 本 》 古 希 腊 数 抽 公 几 是 学 思 想 的集 中表 现 , 把 古 希 腊 数 学 的 特 点 发 扬 光 大 了 , 以 它 可 说 是 古希 腊 数 学 的 最 高 成 就 。 少 年 来 , 千 万 万 人 通 过 对 欧 多 千 几 里 得 《 何 原 本 》 学 习 受 到 了逻 辑 的 训 练 , 而 步 入 科 学 几 的 从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摘要】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思潮的开放和多元观念影响了中国大学生的思考方式,使他们更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在学术研究上,西方思潮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大学生的学术探索和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思潮的个性化和自由主义使中国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的价值和追求自由。
在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西方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大学生对就业和生活的态度。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一面。
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引导中国大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思潮,保持独立思考和本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西方思潮、中国大学生、影响、思维方式、学术研究、生活方式、就业观念、价值观念、总结、未来发展、引导、关键词1. 引言1.1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播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中国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学术研究、生活方式、就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不断受到挑战和启发。
西方思潮的涌入,不仅拓宽了中国大学生的视野,也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考。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碰撞,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影响将对中国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需要中国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来应对这一挑战。
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思潮,如何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精华,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中国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种文化冲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2. 正文2.1 西方思潮对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思潮的开放包容性对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化,这种观念激励着中国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西方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书院比较

型的例证。 第六,就组织生存的稳定性看,就局部历史看,中国书院的兴衰,
在其作为一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彻底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舞 台之前,也总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变化无常,私学组织的官学化实质决 定了它的命运。而中世纪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一直与外部社会的 冲突与妥协之过程中,但是,一方面,这种组织的行会性质使得它和 当时社会的其它行会组织一起能够得到法律认可,另一方面,它产生 于民间并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的各种需求之中,城市社会分工中 知识分子追求经济独立的需求、市民社会的职业知识需求、全社会各 阶层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探索需求等等,这一切决定了它在与外部社会 的冲突中不是走向萎缩和消亡,而是走向了穿越历史、跨越环境的分 化和成长。当然,这种分化和成长,也是它在保持前述优点的前提下, 不断适应环境和改变自身的过程。
第五,在组织信仰和文化方面,中国书院存在多种形式的偶像崇 拜,在精神特质上和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一神崇拜并无本质不同,而在 中世纪大学,虽然也讲授神学,但是反映在精神特质和具体行为止, 他们的教师和学生蔑视一切权威,关于这一点,哥利亚德派教师的做 派和巴黎大学学生对于校门口亚历山大雕像的嘲弄式损害应该是典
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组织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 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 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 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 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 相传的方式进行。但在中世纪大学,对于知识的吸收则采取把当时所 有的高深学问几乎要一网打尽的态度和做法,其培养人才的程序和目 标则主要是面向城市公民社会的需求而非官方标准和官方导向的人 才需求。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与中西方文化对比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与中西方文化对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不仅为全球人们的沟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也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不仅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词汇的文化解读和对比研究,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西方文化词汇特点2.民主自由西方国家注重民主自由,推崇个人权利和自由主义,因此相关词汇较多。
例如,“democracy”(民主),“freedom”(自由),“equality”(平等),“rights”(权利)等词汇,都是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
3.商业文化西方国家发达的商业活动也反映在词汇中。
例如,“market”(市场),“commerce”(商业),“consumer”(消费者),“brand”(品牌)等词汇,展现了西方文化的商业特征。
1.礼仪习俗中西方礼仪习俗大相径庭,所以在有关礼貌和社交方面的词汇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bow”在西方文化中是低头示意,而在中国文化中是鞠躬致意;“handshake”在西方文化中是正式的问候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一般是用于交友;“kowtow”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崇拜和表示敬意的礼仪,而在西方文化中似乎并没有对应的词汇。
2.家庭观念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也反映在词汇中。
例如,“filial piety”(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同样的词汇。
相反,“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和“extended family”(大家庭)是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家庭形态概念,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很少听到这些词汇。
3.职业观念中西方职业观念的差异体现在职业名称和描述方面。
例如,“doctor”(医生)在西方文化中非常醒目,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医师”、“西医师”等更具体的职业名称更为常见;“teacher”(教师)在西方文化中则代表一种高贵、神圣的职业,而在中国文化中更强调教师的实践性和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11 中西方大学理念的比较与思考 摘要:大学是每一个社会的产物,大学理念更是具体社会之下的思想产物。作为社会重
要系统的教育系统,大学更是其主要形式,如何去理解大学的理念并使其成为一个大学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大学及理念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大学理念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不同作用,并对大学理念提出几点思考,以供更好的发现大学理念指引大学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大学理念、比较
一、大学理念的含义 1.大学
大学,在费希特看来,大学就是使人的理性、人的文化得以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机构,以
让所有人都做到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理解,它是为人类实现完善提供了讨论、研究、创造、提高文化的活动场所。在洪堡看来,首先,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最后,大学是享受国家保护却拥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纽曼曾说,“大学要么指学生而言,要么指学科而言”。[1]认为大学是探索普通学问的地方,是接着来自各地的人的彼此间的交流来沟通和传播思想的地方。 2.理念 关于理念,最早提出并对其进行初步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在《对话》中提出:“理念作为模型存在于自然之中”;“每个理念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思想,所以只有单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永恒的精神实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个别事物只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所有事物都有它相应的理念。无数的“理念”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即“理念世界”。[2] 3.大学理念
理念一词的英文是idea,大学理念属于大学教育哲学的范畴,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理念应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是大学教育本质、功能、规律的最高抽象理论表征。大学理念就是能够指引大学朝向某个学术方向或对大学人才培养进行导航的一种思想或精神实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222 二、大学理念的特点 1.具有理想性,是立足现实,以现实的蓝本为基础,最终超越现实。 2.具有系统性,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本质的阐释 3.具有历史延续性,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并在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中,始终遵循这种规律。 4.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 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与中国古代大学理念比较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自由开放,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捆绑束缚
西方的大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雅典大学是西方
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是国家或政府教育意志的反映,体现出了大规模、综合性和学术自由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成为现代至当代大学理念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古希腊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由学术团体和个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则体现了办学与教学形式灵活、自由,追求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促进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中国古代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而又有金文可证的高等教育机构,“明人伦”就是当时的大学理念。 董仲舒归纳总结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使儒家思想从此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占据了正统地位,也使经学及儒家学说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式。此外,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学理念。也正因为这种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大学的理念由此被捆绑束缚。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大学理念注重专业化,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注重平民化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明确提出雄辩家不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是
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律师,这一大学理念要求学校应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也体现昆体良大学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理念,此外,昆体良还提出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理念也是大学理念的重要发展。 在古代中国,夏、商、西周的“大学”都是官办学校,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333 入学者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孔子开设“私学”,打破了奴隶主上层贵族垄断学校教育的局面,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所收学生不分行业和出身,不分地区和族类,不分年龄和季节,明确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主张。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对我国后世教育影响深远,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教育的平民化。 四、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比较 1.欧洲中世纪大学理念注重独立自主,近代中国大学理念侧重救国 从历史学上讲,欧洲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大约一千多年的岁月。中世纪欧洲大学理念有:独立与自主,这是早期大学所坚持的办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决策自主和内部自治;此外,还有通过职业分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职人员和较强的开放性,比如热情接纳异国学子。 近代中国,国人忙于救亡图存,大学理念也具有了时代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严复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以“教育救国”的理念作为北大的理念,强调大学教育应主要学习各科专门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学”,也是拯救中国之道。 2.欧洲中世纪与中国近代大学理念都注重独立、自由、自治 11-13世纪,社会安定、宗教兴盛,商业贸易发展自治城市涌现,市民生活逐渐活跃,为了争取自由、自立和自治,各阶层市民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相应的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行会”,而大学便是在“行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采用了行会管理模式,其中巴黎大学的影响比较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自治和学术自由便成了中世纪大学最基本的两大理念,其中学术自由是指教师自由研究学术和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中国近代大学也萌生了独立、自治、自由的思想,其中以蔡元培的思想最为典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全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大学自治”,并致力于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融合形成了蔡元培独具特色的北京大学理念体系。 五、欧洲近代与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比较 1.欧洲近代大学理念注重人文主义,中国现代大学理念注重结合国情,培养学生品德与能力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大学理念有了新的突破,资产阶级的大学理念开始萌发并称雏形,
欧洲许多大学倡导并反映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学理念。资产阶级革命于17世纪英国爆发,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444 美进入近代。康德强调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奠定了现代化大学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结合的基础,该时期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其理念核心内容是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一的这三条办学原则。此外还有“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的大学理念。
中国现代大学首先以张伯苓的大学理念为代表,其理念主要有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三
育并进,允公允能,教育中国化、民族化,民主办学,校长负责,其中,将允公允能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其次,以竺可桢为代表的大学理念有广育之才,诚、勤、求是;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此外,他还试行了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六、对当代大学理念的几点思考 1.大学理念如何与科学技术相同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都不断的受到了冲击,许
多电子的教学设施设备,比如电脑、电视、投影仪等不断的进入校园、进入教室,代替了过去的教棍,粉笔,甚至是黑板。那么,大学理念作为大学的风向标如何从我们的校园、教学、管理等方面去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同步,更好使教学的脚步与科技和时代相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2.大学理念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更是如此。在了解社会与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的培养目标也需适时不断调整,包括最为重要的大学课程目标。在微观层面的调整和改变的情况下,大学理念作为宏观指导性的意识理念,在依据国家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在国家教育制度的范围内,在结合大学办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作出怎样的定位和调整来与市场经济更为紧密结合也需深刻思考。 3.大学理念如何与个人发展相协调 大学,其教育活动存在诸多复杂性,因为其对象学生具有复杂性。家长在送自己子女就读大学时存在有一种目标期望,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这种目标期望;学生自己在上大学时也有一种梦想期望,也希望通过读大学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那么,大学理念在指引大学自身发展的同时能不能兼顾学生个人发展,也就是学生就读的大学理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自己个人发展也存在这样一种指引的作用,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555 七、结论
在了解哲学家们眼里的大学、理念以及大学理念的基础上,能感受到大学理念对大学存
有一种指导、指引,起着风向标这样的一个作用。通过简单对比不同时代,中西方不同的大学理念,可以看到大学理念其实也是具体社会背景之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寄身与大学之中,并深深的影响着这一时代的受高等教育的人们,甚至更多的人们。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大学理念也在不断随之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具体的不同的社会,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并使大学理念与这些因素更为切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理念真正能发挥它这样一种风向标的作用。那么可以看出,西方的大学理念更多是以一种自由的、开放的、独立的、自由的样态呈现,而中国的大学理念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显得有些保守、传统,尽管,也提出独立、自治。总之,大学理念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切合实际的。 参考文献: [1]徐辉,顾建新译.[英]纽曼:《大学的理想》(节译本).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1:20 [2]颜一著.《流变、理念与实体—希腊主体论的三个方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94 [3]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智运.大学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