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白诗歌艺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千年前,诗圣杜二给这位最伟大的仙人——李白做出了二十字的评价。今天,敢竭鄙怀,略陈固陋,发表一点我自己对于李诗的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李白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气”。李白诗歌,境界不是一般之高,其运笔之风度,行云流水,浑然天成。通看全篇,难有一二字惊天地泣鬼神,但是神来之笔却处处可见。古人讲究“一字落下而境界全出”,故有了推敲盛名。然而我觉得,这固然好,但不是最高境界。诗人,把诗歌凝结在一个字里面。仙人则不需刻意炼字,而是把气韵风度,洒在他的全诗中。单独分析其中的一两句,可能并不觉得很高明,但是联系上下句,顿时可感觉这句话有着强大的气场。这种感觉,就是行云流水的最高境界。白诗有著名的绝句“客中作”,其中一句“不知何处是他乡”简直堪称绝笔,但是单看可能并不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知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以后,才知道李白是有种超脱乡愁,天涯为家的仙人情怀。昔日观耆卿之作,偶见一二句绝笔例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顿觉其精妙无比,但是观太白诗后,才知境界高下立见。看耆卿的诗,说写得好,多半称赞他的遣词造句高人一等,读太白的诗,说写得好,多半是称赞其气韵风骨胜人一筹。诗词,本来就是内心活动的高级产物,文化代表。没文化的市井百姓,有感怀无非发发牢骚,再上之文青,多半写些文章,日记,最上则是张口即成,作诗赋词以申雅怀。若是让别人关注是诗词的本身,而不是诗词要表达的内涵,我觉得就违背了创作诗词的初衷。精妙的诗句固然是好,但是境界就不可能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高了。

再看白诗的气场。李白的气,变幻多端,奇妙瑰丽,每首诗表达的都不尽

相同,其气的本源所在这可能和其接触的先秦诸子的学说有关。对李白影响最深的,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这从他的诗文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从儒家,他获取的对功名的汲汲。“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由于身世原因,不得参加科举,于是其“兼济天下”的道路只能靠引荐。所以他就煞费苦心地给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看诗。从道家,他得到的是洒脱超然的情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李白内心是非常向往道家描绘的境界的。然而道家和儒家,本身就是存在矛盾的学派,竟然在千年以后,在李白身上也得到了融合。对于李白的为人处世,可能儒家比较重要,但是对于其诗歌的气场,我觉得道家占了主导地位。庄子本来就是个很romantic的人。他写作,那就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作。鲁迅先生给其“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再适合不过了。而李白显然是受了庄周的影响,其诗也是如此,简直就是《庄子》的诗歌版本。李白的几首长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都是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再如李白的《古风》系列,惊人之句也层出不穷,完全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大开大合的气势。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庄周的浪漫,又加以自己的恣意狂荡,最后融成了唐诗最浪漫的境界。

从诗歌本身来看,大量的平白文字同样是构成其气汪洋恣肆的原因。读李白的诗,我们很少去分析其中哪个字用得好,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他能在平白的文字里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不羁,“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雅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全都是白诗的精妙所在。平白的文字看似无法写出“望帝春心托杜鹃”,“银烛秋光冷画屏”这类的精妙语句,但是其在表情达意上,在塑

造意境上,有着不可超越的功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二十个字谁看不懂?但是这种乡愁的境界,又有谁能用二十字超越?“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些句子,可能没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来的精妙,但是千古以来,谁又能写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气韵风骨?之所以大部分人不写,不是他们没有这种狂放的情怀,而是他们没有李白的气。这种诗歌,要写很容易落入俗套,欲成“惊风雨”之势,但最终写出来只是“四不像”。要知道,能不矫情造句写诗歌的,唐代好像就是二白加一杜了。李白能用平淡的语言写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这种境界,着实是高。李白的诗,字字平淡,而又字字精妙,宛如天成的境界,乃是诗歌的大成。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成了半个盛唐。”的确,太白诗歌的气韵,和其所处的环境和其本身的阅历也有关系。纵观后世,有盛唐之势的也寥寥无几。通联古今,有李白这种情怀的也没几个。有开元盛世,但是少了李白的情怀,所以盛唐只出了一个李白。有情怀,但是没有盛唐的环境,也达不到李白的境界,比如宋代的几位大才子,尽管有苏辛词派一扫宋词的淫靡之风,但是相比较之下,还是略输情思。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李白基本上也是如此。其诗文的气,来自于他遍访名山名水,通览古今万卷,也来自于他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价值观。他有意去追求这样的人生,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其诗文的境界。因此,李白的气是很自然的气,是阅历达到一定以后自然的产物,而不会像李贺贾岛等人呕心沥血求气一般。李白不屑,也不需要。他写诗,诗文字句早就在脑海里踊跃而出了,李白只是负责写到纸上而已。“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

长”这类的诗句,想必也不可能是思考甚久以后才写下来的吧。作诗如同做事,功到自然成,李白深谙此道,而且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了。其境界不可不谓之高。

之所以唐诗能有如此高的境界,我觉得李白功不可没。如果说杜甫是拓展了唐诗的宽度,那我觉得李白就是提升了唐诗的高度。之所以宋词艺术成就怎么都达不到唐诗,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就是少了太白这类的人物。毕竟,他们都是诗人,而李白是诗仙。最后,想以我本人自己对李白的一些评价做结尾,来表达我对这位千年前的仙人的崇高敬意:“诗人有高才,命岂归式微?古今通一醉,万卷成停杯。诗文活九土,杜二何必悲。敢问五千年,上下谁可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