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此谈谈读书心得感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美丽新世界》

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

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电视观众)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关于历史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时的。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关于教育

约翰杜威:课程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0篇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一): 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所以作为一名开危化行业的员工,更就应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个人的安全应变潜力。 透过这次公司公司组织的典型事故调查报告的学习,心里十分震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在想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依我个人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够高,使我意识到在工作、生活中要强化超前意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讲给个人、公司以及社会带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多少年轻的生命会因为一次安全事故而终止,多少人又所以失去了温暖的家,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即使多加几个不放过也时为晚矣。所以安全工作贵在防患于未然,务必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灌注在每个人的意识里,时时刻刻牢记安全。 认真贯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透过对人的安全意识的提高来提高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所以人员的定期安全培训、安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仅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自身安全防范应对潜力,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才能更好的发挥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以、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以及保证物的安全状态发挥正常的价值作用。对于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透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员按章操作及设备的良好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杜绝安全事故。提高自身素质不

仅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班组绩效考核中要把自身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潜力相结合,使自我具有较高的技能,较强的分析决定和紧急状况处理潜力,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贯彻落实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并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自我的职业价值中去。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二):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常把管理者对员工提出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两种提法,不仅仅表述了语言概念不一样,且安全实现方式和管理效果也不一样。“要我安全”,是从客体出发,由外因发出安全生产约束控制信息,作用于安全生产行为的主题,最终到达生产安全;“我要安全”则是从主体出发,由内因产生安全生产的动机,主观能动地实现安全生产。从管理角度来说,“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我安全”是外因,是动力;“我要安全”是内因,是根据。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不一样方应对实现安全生产起到推动或决定作用。 如何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呢?笔者工作在电力建设企业,立足于生产第一线,对于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阅读笔记读后感读书报告-《娱乐至死》

从媒体业的发展浅谈娱乐对公众的影响 ——读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陈名艺 2017级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类 2017141043037 也许,我们所热爱的——那些取悦我们的事物,正让一切都在逐渐成为娱乐的附庸。当文化脱离监狱,而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们是该庆幸,还是反思?让人们感到痛苦的不应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应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当人们不在思考,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果然正处于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分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彻底转变为电视统治的过程,得出了由此导致公众话语权的特征已经脱离了严肃、理性与逻辑,向通俗,肤浅,碎片化发展的结果,深刻揭示了新技术时代的人们关注重心偏移,本末倒置的社会现状。波兹曼从人类的口语传述时代开始描述,经过印刷,电报,广播电视阶段,深层剖析了电视成为元媒介以后社会的变化——娱乐逐渐主导公众话语,形象政治被多数人接纳。 诚然,虽然这本书分析的是美国社会的现状,但是其实随着科技进步,不仅是美国,整个世界都在经历这场“娱乐浩劫”。人们会因为播音员的长相或语气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有时也会在大选的时候观察候选人的发型服装甚至小动作来评价他们是否可靠;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丢给了电视中的亲子教育节目,演讲者要靠引人发笑的小诀窍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波兹曼在书中写道: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成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书的第一章便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这也是整本书的核心。传播,或者通俗地理解成“会话”,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有了信息传播,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才能沟通文化与文明。而媒介是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脱离了媒介,任何的信息都是不存在,也无法存在的。媒体为信息提供了传播的形式,从这样的

areportonamusingourselvestodeath娱乐至死英文读书报告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seem s to turn to a given phrase,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catching the eyes of the republic as headlines in media. People use this word as a powerful weapon to attack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of entertainment in today’s culture, politics, religion, education, etc. Now I’ve finished reading Neil Boltzmann'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and found that this is indeed a splendid and powerful book. Key words: culture; press; TV sets; entertainment; alertness 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There is a subtitle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following the titl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in the original book, the addition of which constitutes the complete title (Chinese version has removed the subtitle). Boltzmann starts with Orwell’s and Huxley’s predictions, namely the two ways of the destruction of culture——whether culture will become a prison or a farce,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latter that will become a reality rather than the former. Then he puts forward his basic thought Media are Metaphor, which means that media is a kind of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it is the form decides the content in our real lif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Then Boltzmann tells people that American was once a society where print could flow freely in each class and in every field with a great number of examples. In the environment where paper media pervade, people are rational, logical and more serious. But nowadays, American society is occupied by TV sets. The invention of television has the tendency of destroying our culture. With television being the electronic media, the spread content of our society is incoherence and lacking of context, so is simple, short, trivial and entertaining. So entertainment is more and more infiltrating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s, education, religion, etc, thus deconstructing the American public discourse. For all of this, as Boltzmann points out, it is OK with television and entertainment itself but the problem lies in that those so-called elites are trying to endow TV

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心得体会3篇

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心得体会3篇 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 碎片化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史学大家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虽然,我对书中内容和书名的“不符”很不爽。这本2011年5月出版的书,收录的内容是作者1988到1991年讨论文化和思想的文字。我的不爽就是看书名以为是一本“系统”的书,打开一开,才知道是“片断”。还有一点不爽来自书的封面。 上面写着: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史学大家余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我猜,这句话是出版社加上去的,而非余英时所言。 这本书不难读。两个晚上的时间大概可以读完。 在《论文化超越》一文中,余说文化这个名词现在西方人用得很滥。黑社会或吸毒也可以被称为某种“文化”。余说西方如此,我倒觉得中国当下不也是如此吗?文化一词因其广泛的意义而被借用、滥用说明其价值存在。我在某地见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化艺术一条街。这条街里除了有一家裱字画的和书法艺术沾边外,还有一家摄影机构,拍婚纱和写真。除这两家外,其它都是诸如衣服、餐饮、便利店等。 我以为,或者叫商业一条街比较妥当。但,为什么叫文化艺术一条街呢?发展经济搞商业,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借用、滥用文化一词呢?当然,又或者某一天,文化这个词消失了,没人谈论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余说,例如经济生活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这种规律又达不到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这是因为经济生活免不得受其它领域的干扰。——这真是句不错的话。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浏览过一本叫《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书,还有汪丁丁的一本叫《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汪丁丁在书中谈论

2020年学习安全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5823 2020年学习安全警示教育心得Experience of learning safety warning education in 2020

2020年学习安全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根据我公司安全警示教育活动的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及刘总要求,我部门“警示不忘,警钟长鸣”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已经在我部门之间展开。 我自己首先深刻学习了安全警示学习材料,懂得了安全工作关系公司的发展大局和广大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今年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令、法规,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精神,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当成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企业内奏响“安全是职工最大的幸福、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祥和”的主旋律,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以及集团“安全管理办法”等条例和条规,从源头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部门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我们对全部门的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学习培训,并以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要求大家牢固树立“大安全”的理念,要求每个员工结合这次学习的机会并结合平时对工作的认识,详细的写出自己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交流学习,争取使大家的安全生产意识大幅度提升。 首先,我和部门人员一起学习并讨论了公司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今后的的工作打算。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每人从不同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研究生作业 课程:当代传媒实务研究题目:《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学生姓名:王婷 学号:201020336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2010级新闻学研一

浅谈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初读《娱乐至死》的时候,拿到书首先是被封面插图吸引的,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但是他们却没有头颅只有躯干坐在那里,从这幅图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也看不到他们情绪的流露,完全是毫无生气的,但却可以感觉到他们机械的“看”的行为,是一种完全没有思维的被动接受,他们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空壳子,丧失了判断力而任凭摆布。这幅图正是对波兹曼《娱乐至死》主旨的勾画。 一、媒介发展历程 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庭”判词。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公共交往的信息“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比如林肯时代的演说家都能轻松发表富于逻辑修辞、有实质严肃内容的言论,并能现场进行理性、深刻的辩论。听众也可以连续几小时耐心倾听、理解甚至加入他们的话题。这一切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总之,铅字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民智力的大提升。启蒙运动恰恰与印刷术的出现同步也并非偶然。但是从铅字到电视的第二次媒介转换却实在是一场智力灾难。 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电视时代其实就是图像时代。看图,这就彻底省略了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看电视无须事先学习。为了吸引观众,电视追求

读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余华《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有感 文学的火焰一直在思绪之中得到长久的燃烧,从未在心灵的空间中熄灭,文学的存在是我在生活之中找到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我想这应该是他最为合理的解释。对于作家余华的作品个人之前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接触过,读他的第一部小说《活着》后来陆续看了的其他的小说《许三观买血记》《兄弟》等其他的作家作品,但是从未读过他的杂文,应好友的介绍,对此书的评价甚高,我便买回来读了,读后的感觉,在语言上相对路遥的《每天早晨从中午开始》要轻松的多,路遥那部作品给人一种思想上的沉重感,当初读完以后感觉思绪之中又有一种情绪,余华杂文给人心灵上一种震撼,文章篇幅不大,但是留给人思索的空间足够支撑你心灵上思绪的翅膀。 读完《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的时候》我思考最多的是人性是什么,便查字典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第二种解释:”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动物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拥有的属性,他都是人所拥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是后天性的结果,只能是人类的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看完这个关于人性的解释的时候,想在当下的社会中人性的泯灭成为司空见惯,人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似乎失去人本性之善良。”碰瓷”“扶不起”“抹黑革命英雄”这种卑劣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所造成的影响值得深思。道德的缺失,文化的缺失,法律的缺席造成人性本质上善的蒙蔽,娱乐至死成为当下盛行的风气,中学生的思想中树立的理想是我要当网红,遗忘了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一代科学巨匠,将网红明星当成自己偶像崇拜,反观当下不正之风气,应当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做点功课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认真的践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身边的同学,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在工作之余多读一点书,让自己的视野足够的开阔,心性有涵养,形成独立的人格,生活有质感足够的充实,我想这应该是当下我们能做的。 时代前进的步伐赋予我们这一代人使命,面对当下社会不良现象,我们应恪守心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在人性善的本质上尽心,做一个合格现代人。 供稿:总务处刘亮元 伟大的爱 ——《悲惨世界》的一些读后感 晹昀 也许一开始阅读名著,是出于某些要求或者某些原因,但一旦开始阅读,之后便完全是自发的情感了。这大概就是阅读的力量,书籍的力量吧! 在开始读《悲惨世界》之前,我看了电影歌剧版。这部纯歌剧的电影看得我已是惊心动魄,当我开始阅读时,便完全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了! 歌剧有所删减和改动,只是把厚厚三本《悲惨世界》有关主人公冉阿让的主线捋了出来。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还有更多丰富的背景和其他人物。 雨果的著作几乎大部分都在描写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人物在某一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冉阿让总在不停逃离、更换地点,对于他所居住地的描写就有好几处。另外一个比较占大成分的就是人物的内心思考。如冉阿让怎样从恶的边缘拉回来转变到善,他怎样疼爱柯塞特等等,还有许多其他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果仅仅把冉阿让的遭遇作为主线捋出来编成书估计只有薄薄一本吧……

安全生产教育心得体会5篇

安全生产教育心得体会5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下面是 安全生产教育心得体会一 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发展之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生产,安全是生产的基石,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人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社会上各样的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来开展,离开人什么事情都将无所事事。当今社会提出了许多发展的新理念,要构筑和谐的社会,和谐企业,作为人深感身上责任重大,应主动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意志风格,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全生产中坚持以人为先。"9.4"事故可谓惨痛,我们将从这次事故中,化悲痛为力量。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以指挥部20XX年9月15日召开的《安全专题》会为指导思想,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培训。从这些培训及教育中我深深感受到安全所带来的深刻含义。安全就意味着责任,一个人的安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多

地要对别人负责。我们不管从学习、生活、工作中都要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防范。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的难点在我们自己,所以安全意识要从头开始,从 到“严、实、细、快”。作为职工的我们,在工作中应树立起“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安全、人人安全”的工作理念。在以后的工作中杜绝安全情况发生,切实要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对此, 路石。首先要做到三点。一、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家、集团公司及公司的各项法规、规定、制度,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并在日 到心思缜密,不要盲目的以己之力独自完成。 二、加深学习深度,加大管理打击违章现象的力度,使每个人感到生命可贵的意识,从而杜绝此类的现象发生。 三、工作前应深入了解危险点分析,避免人身安全受到危险点的伤害。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做到“自家事”的精神,不要有任何马虎之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做到对生命负责。“爱企业、爱工作、爱生活”是我们每一个职工的心声!企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位职工的奉献和努力。“保证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是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了“平安”这个共同的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波兹曼指出,这是文化精神枯萎的两种典型方式。奥维尔所担心的是强制禁书的律令(观点见于《1984》),是极权主义统治中文化的窒息,是暴政下自由的丧失;而赫胥黎所忧虑的是我们失去禁书的理由,因为没有人还愿意去读书,是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庸俗的垃圾,是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前者恐惧于 “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后者害怕“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相信,奥维尔的预言已经落空,而赫胥黎的预言则可能成为现实,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等待我们的可能是一个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所谓“媒体即隐喻”的主要涵义。而20 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而我们很多人其实曲解了“娱乐至死” 的真实含义,“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似乎娱乐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于死地。我们的政府经常以健康理由 干涉媒体节目的制作,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文人也喜欢从旁摇唇鼓舌,高喊“娱乐 至死”,指责媒体上的娱乐化倾向、某些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反对迎合市场,鼓吹加强思想审查,以教育人民为导向制作精品节目。尤其是选秀节目的崛起,民间曲艺的复兴,那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就更忧患了,“娱乐至死”的声浪就更喧闹 了。好像中国媒体节目以前是多么优秀、多么真实似的,一派大好局面竟被恶俗 的娱乐破坏了。某种程度上,“娱乐至死”的潜台词成了“主旋律万岁”,厚着

娱乐至死 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这本书以人类史上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重述每一种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人类认识论的影响。作者的观点是赞扬15世纪繁荣起来的印刷机文化,抨击19世纪后期开始萌芽并在随后迅猛发展的信息文化,警醒世人不要在这个充满信息垃圾的世界里迷失,不要成为娱乐的俘虏。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人都注定自出生起就与电视机,电脑常伴。我们从来没有怀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天天坐在电视机前,电脑旁。我们习惯从这里看新闻、上Q、发微薄、网游、购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电脑和电视是我们获得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最佳媒介,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人们把这称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化。 这本书所倡导的观点和我们的截然相反,认为信息时代很可能是人类文明衰败的标志。很多人会说:难道不上网不看电视,天天只看报纸和书籍就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不然,此书作者所谓的“进步”并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人类思想的进步。 那到底哪一种进步才最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呢?看这本书前,我理所当然认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但看完后,则明白了后者才最符合。很多人会觉得“思想”是很抽象的,没有根底的东西,而科技则不同,看看现在苹果的iphone和ipad 就知道,科技是可以触摸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忽略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和控制科技的力量,而两者都是思想。而现在的社会,正是人们过分盲目追求科技的日新月异,却忽略了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致命伤:思想的退化。赫胥黎说得很有道理:也许摧毁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相反,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摧毁我们。在印刷机统治下的世界,文字是人们获取消息和远程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所有的信息必须以纸张作为载体,以文字作为工具进行传播。在那个年代,阅读文字是每天的必须,也是社会的主流,所有的思想都必须以精炼的语言,准确的逻辑和巧妙的修辞进行文字化,否则根本没有受众。当时,也就是15世纪至18世纪中,由于文字这种“阐释文化”的盛行,社会非常崇尚理性思维和客观分析。因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最新模板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篇1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电视观众)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关于历史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时的。 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关于教育 约翰杜威:课程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这些态度才是在未

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精选7篇)

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精选7篇) 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精选7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全生产管理心得体会1 今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狠抓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分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经济指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这一年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 为了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年初,经理与各工段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把安全目标层层细化、量化,落实到每一个人。20xx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签订9个工段,签订率100%。形成了分部领导总负责,各工段长重点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模式。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安全的基础,因此,今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重新修订了14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编制了分部的综合应急救援预案、

重新对分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修订等,为分部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按照国家要求的标准建立健全了各类消防设备档案、资料,做好各种消防设备、环保设施的运转和保养记录,做到安全工作心中有数,确保分部的安全生产运营。 三、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今年我们重点强化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 1、分部从员工一入厂开始,组织开展新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从厂级的教育”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司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到车间级的”车间工艺生产情况、危险源辨识”,最后到班组的”工位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一步步确保的我们的新员工受到一个系统的、有层次的、全面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教育。确保新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率达100%并保证了培训的效率。 2、在六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的要求,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组织全体员工通过板报、录像的形式积极学习安全、消防知识。”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消防演练、消防知识培训:在去年组织分部职工参与的应急疏散及消防灭火演习的基础上,今年分部又组织了一次消防知识培训,结合最新的消防知识和技术,为广大员工讲述生动形象的一堂教学课,不仅使员工懂得了一些日常中使用的灭火常识,还重点讲解了如何正确的使用各类灭火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在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时分部厂房内悬挂了安全警示标志,醒目位置张贴了安全宣传标语,以提高人们的防范能力,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在书的前言中有提到的赫胥黎担心,他担心失去禁书的理由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他担心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他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言之,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而尼尔.波兹曼是同意这个观点,并竭力地在本书中论述的。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波兹曼认为“媒介即隐喻”,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极其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其中媒介的形式极其重要。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中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是隐喻,所以”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但波兹曼却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媒介即认识论。人们对真理的看法和智力的定义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用以下的三点来作个总结:1)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2)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3)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对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兹曼的观点是,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和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他致力于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隐喻和认识论是怎样创造了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而今日的美国又是怎样远远背离这一切的。18和19世纪的美国是印刷机统治的时代,波兹曼称之为“阐释年代”。由于当时公众话语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它自然而然的赋予了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的特点,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大量插图和照片的出现以及后来无主题语言的作用,这些都预示着“娱乐业时代”的到来。波兹曼热衷于富有理性和行动力的社会,他认为,在口头文化和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人们能够借助信息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而“娱乐业时代”的媒介所带来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虽然电报和摄影技术的出现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波兹曼的眼里,消极意义占据主要地位,它们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它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解决问题方法,或变化,而是它的娱乐功能。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业时代的反思 ——读《娱乐至死》有感 久闻这本书的大名,不少文章和评论专栏都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作为其批判当今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的理论依据。那时就觉得这会是本让人思考、发人深省的书。这学期,终于借着这个机会阅读了这部书和相关资料。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读的书,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在此,我想从以下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和思考。 娱乐业时代的到来 1、作者观点:电视把一切都变成了娱乐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文版的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中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围坐在电视机前,本该是一个愉悦温馨的画面,但画中的四个人都没有头颅,只看得到躯干。这略带诡异的画面,配合着“娱乐至死”的标题,似乎已经体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电视将人们变成了一个空壳,没有了思想,丧失了判断,麻木不仁,任人摆布。为阐明这一观点,作者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分别对新闻、宗教、政治、教育四大电视内容进行了分析。 电视新闻本该是严肃的,然而在这类关于“真实”的美丽帷幕背后,却浮现着娱乐粗俗而狰狞的面目。我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好……现在”中,只能看到零散杂乱的新闻,再残忍的谋杀、再严重的政治错误、再悲惨的事件,被紧跟在后面的广告瞬间消解了它的重要性,让人感觉这不是真实的事件。电视提供的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隐藏在其中的是以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反交流理论。 通过电视传播的宗教带有明显的现世主义倾向。以前的宗教都努力通过艺术、音乐、神像和令人敬畏的仪式来吸引人们,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来让我们获得神性。但电视里的宗教节目通过舞台的搭建、名人的捧场、市场的推广来吸引观众,获得商业利益。扎根其中的娱乐性实际上让我们离神越来越远。 电视广告是现代政治观点表达的重要工具,它已成为政治话语最本质的象征。在政治竞选中,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塑造一个观众期待的政治形象似乎比他想要表达的政治内容更为重要。 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上的教育似乎变得轻松而愉快。观看教育节目不需要具备其他知识、不需要有记忆,学习和运用的东西不需要阐释,任何信息、故事、观点都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对电视来说,教育节目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作者援引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证实:人类已从印刷业时代步入到娱乐业时代,电视具有娱乐性无可厚非,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2、写作背景:1980后的美国社会转型 作者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关。 从社会思潮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以“节俭”、“勤奋”、“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

大国重器观后感2篇_心得体会

大国重器观后感2篇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大国重器观后感2篇,感谢您的阅读! 大国重器观后感(一) 《大国重器》最近刚在中央2台播完,我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看完这6集的。观后感可归纳为4个字:"振奋,自豪。"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很差,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当然,没赶上的也不少)。在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国人都付出了许多。中国许多老牌企业:上海汽轮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等等,历经风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终于成为行业巨人。后来的振华重工,徐工,山推,正泰电器,双良等企业集团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着名的企业集团。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工业国家,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由弱变大,下一步是由大变强。看看那些企业负责各个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对旧中国历史的了解,让我们心底有着历史的阴影,忧患意识是每个50年代人都挥之不去的历史烙印。希望祖国早一天强大,人民富足的愿望是我们这代人一生奋斗的动力。今天我们这代人都已进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终于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为祖国添砖加瓦,后来者在我们的基础上,建造起工业强国的大厦。 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挤时间看看《大国重器》,尤其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里,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保不定也是兢兢业业的从业者。个性自由和国家责任应当是今天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以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是中国必然的大国责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欧美治国理论的人,应当从中悟出点东西。 大国重器观后感(二) 听说为纪念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颁布30周年,拍了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宣传中国装备工业30年来取得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3篇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3篇Safety accident reflection experienc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安全的特点展开说明,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 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 2、篇章2: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 3、篇章3:个人安全事故反思心得范文 保证安全,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保 证安全的首要前提,下文是小泰整理的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篇章1: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文档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作为农电维护三 队的一名安全员,应认真做好安全工作,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

为了能进一步把好安全关,切实做好安全工作,结合自身实际,下面就几起事故案例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 的观看和学习,应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执行严格的安全考核制度,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提高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使安全工作在整个农电工作中置于首位。 2、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应建立健全符合本所实 际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电力系统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规程、制度,大力开展安全分析会、安全日活动、班前班后会、安全检查活动等安全生产例行工作,规范供电所安全管理,切实把安全措施和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提高供电所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在安全生产中,事故发 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造成事故的重要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1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1.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2.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美丽新世界》 3.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退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4. 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精神分裂症。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感想篇2 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

鸣得意地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 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 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 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 (电视观众)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关于历史 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现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