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

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
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

闽南歌谣的前世今生

陈耕

闽南人把歌谣称为“歌仔”

闽南人的“歌仔”是一个非常模糊宽泛的概念。从文学的范畴讲,“歌仔”指的是闽南方言口传文学中的各种民谣。无论是作为歌唱的民歌,或作为念诵的童谣,都称为“歌仔”。从音乐的范畴讲,“歌仔”则泛指闽南音乐中比较通俗的歌曲,比如儿歌叫婴仔歌仔,采茶山歌叫采茶歌仔,渔歌叫行船歌仔。传到台湾,演化出台湾的歌仔,台湾人叫“本地歌仔”。

“歌仔”的“仔”,在闽南方言中原本带有比较轻视又比较亲切的意思,比如小孩叫“囝仔”,大人就不能叫“大人仔”,但孩子叫母亲时却又叫“阿母仔”。同样的,对南音,闽南人就称为“曲”,不会叫成“曲仔”。这是因为早年的南音曲高和寡,讲究的是幽雅清和,一般为官宦士绅人家所专有,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不是有特殊的背景,并不容易学习和掌握南音。歌仔则不同,就是乞丐也可大唱其乞食歌仔,通俗易学。在那些士绅阶级听来自然要称其为“仔”,而在百姓叫“歌仔”,则又有亲切喜爱的意思。因此,“歌仔”有时又用来泛指除南音之外的所有其他闽南音乐。

歌仔的“仔”读音为(zi)而非“崽”,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歌仔在闽南还有一个别名,叫“锦歌”,可是在台湾却没有这样的称谓。既然歌仔是由闽南传到台湾的,为什么锦歌这个别名没有一起传过去呢?

原来,早先在闽南多数地方,如厦门、同安、龙溪的大多数地区都叫歌仔,并没有“锦歌”这一别称。只是在龙海县石码地域,由于九龙江在这一地段被称为锦江,其地又盛行演唱歌仔,当地人自称其为“锦歌”。以后又有一些人把这个名称带入漳州市区。但同时期在漳州郊外农村仍叫歌仔,而无锦歌一说。

锦歌之称普遍在闽南流传,是在一九五三年之后。当时福建省文化厅主要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决定将流传于漳州九龙江(又称芗江)地域的台湾歌仔戏改为“芗剧”,流传所及,包括流传于厦门的歌仔戏,也叫“芗剧”了。同时决定,将闽南歌仔统称为“锦歌”。由于“歌仔”之称有点被轻蔑的含意,加上政令的推出,“锦歌”很快就传开了。而这时,距歌仔传到台湾已经过三百多年了,所以台湾称歌仔而不知锦歌是很自然的。

歌仔随着闽南人的“唐山过台湾”传遍了台湾,并在台湾又创作出新的闽南歌仔。尤其在音乐上,台湾的闽南歌仔有许多新的创造创新,成为台湾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并使闽南歌仔传遍全国,传出国境。

一、闽南歌仔的分类与演唱形式

一般把闽南歌仔按历史时序分为传统歌仔、台湾本地歌仔和创作歌谣三大类。这三大类虽然听起来有些不一样,但后面的无不是吮吸着先前传统歌仔的营养产生的。

在台湾民间,称传统歌仔为“祖公传的歌仔”;称台湾产生的闽南歌仔为“本地歌仔”

或“台湾歌仔”;称创作歌谣为“自己写的歌仔”。

传统歌仔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抒情为主的民歌、小调、杂歌、儿歌;一是有人物情节的故事传说歌。

故事传说歌又可分为三种,一是民间熟知的长篇故事,如《陈三歌》、《英台歌》、《雪梅歌》、《孟姜女》、《郑元和》、《乌白蛇》等。一是中小型的段子,如《杂货记》、《火烧楼》、《加令记》、《海底反》、《过番歌》、《唐山过台湾》等。还有一类是劝善歌,如《曾二娘歌》、《鸦片歌》、《廿四孝》、《烟花叹》、《骗子歌》等。这几种歌仔都有书坊刊集的唱本。

歌仔唱本又叫歌仔册,是有词无谱的通俗方言歌本,在闽南、台湾民间极为流行。早期的歌仔册都是厦门书坊刊印,自清.道光以来,厦门有文德堂、会文堂、瑞记、博文斋等几家书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歌仔册是道光年间会文堂刻记的《绣像荔枝记陈三歌》、《图像英台歌》等。日踞台湾以后,台湾也有一“竹林书局”刊印行销了许多歌仔册。歌仔册虽有词无谱,亦无标明曲牌,但哪段唱词用何曲牌,民间大多有惯例。更由于未标明曲牌,演唱者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随兴更换曲牌或改变唱词,使歌仔更加灵活多变,丰富多彩,通俗易学。

由于有歌仔册助力,这类歌仔的流传区域特别广,而且较为统一。但是一般民众往往只演唱其中的一二首最流行的曲子,只有业余的佼佼者和专业的演唱者方能掌握全本的唱词与曲调。

另一类抒情性的歌仔,较少有歌仔册,在流传上就比较不统一。象《十二生肖歌》,不但闽南同台湾的不一样,就是台湾台南和嘉义的也不一样。还有象流传一时的台湾歌曲《天黑黑》,它的唱词同闽南厦门、漳州所传唱的就有许多不同。

台湾的《天黑黑》是这样唱的:

天黑黑,要落雨,

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

掘呀掘,掘着一尾酸娘鮕,

依呀嘿嘟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咸,‘阿妈’(奶奶)要煮淡,

俩人相打弄破鼎,

依呀嘿嘟啷当七当呛。

厦门流行的《天黑黑》则是:

天黑黑,要落雨,

举锄头,巡水路,

巡着鲫仔鱼‘咧娶某’(在娶妻)。

龟担灯,鳖打鼓,

蜻蜓扛轿叫艰苦,

水蛙举旗大腹肚……

漳州也有《天黑黑》,又是另外的版本:

天黑黑,要落雨,

‘安公’(爷爷)踏水车,

‘安妈’(奶奶)举戽杓,

戽着一尾三板鱼,

安公要煮咸,

安妈要煮淡,

公妈相打弄破鼎,

鼎片还未拾,

公妈咧相惜。

事实上,闽南和台湾的《天黑黑》还不止这三种,但是由于这类歌仔非常大量,而且是每日每时还在不断地创新创造之中,可以说是难以数计,而其内容从儿歌到情歌、劳动歌等无所不包,较之前一类歌仔更普及。如果说演唱故事传说歌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那么这类抒情歌则是男女老幼人人随口可唱,脱口而出的歌谣。

由于这种普及性,使得这类歌仔在音乐上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包容性。这是因为遍及每一角落,很容易接受各地原有的或外来的新的音乐因素,而它的不规范,又使它易于将其他音乐因素吸收并揉和创造出新的旋律乐句。

从演唱的形式讲,这一类歌仔同故事传说歌的演唱也不一样。由于它的普及性,它的演唱是随时随地、不拘任何形式,往往连伴奏乐器也不需要,开口即唱。同样一首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对唱或一人唱众人和,自由得很。

故事传说歌虽然也可这么自由说唱,但早年在闽南、台湾则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第一种是设立歌仔馆,在村落或市镇固定的场所,闲暇之时自动聚合,有老师教唱,乐器也比较齐全。早期歌仔的伴奏乐器以南琶为主,佐以洞箫、二弦、三弦,称为四管,打击乐有响盏、碰铃、响木等,基本上和南音相同。这种歌仔馆在歌仔戏产生以后几乎都成为歌仔戏的传习所,并往往以其为骨干组成乡间村舍的子弟歌仔戏班。因此,这些歌仔馆所唱的歌仔几乎都是把歌仔戏的曲牌,如“七字调”、“都马调”、“哭调”等等拿来装填新唱词,或是套上老唱词。

第二种即逢年过节,歌仔馆或村落街道组织歌仔阵、车鼓阵等踩街演唱。既是自娱也是娱人,带有表演性质,一般都要排练几次,有一定的水准才拿出去。上述这两种都是一个村落的邻里亲友参与,称为子弟班,但都是业余性质,不过其中的师傅则往往是专业化的。

第三种是走江湖卖膏药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会舞拳弄棒,只会拉拉弦仔,唱几曲歌仔,以此招徕观众顾客。他们一般以大广弦为伴奏,自拉自唱。由于歌唱的水准涉及吸引观众的多寡,并因而涉及自己的生计,使其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水准,因此,这类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和即兴表演能力。他们对歌仔和歌仔戏演唱水准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四种是手持月琴的走唱艺人。这类人多是盲人,由一小女孩前导,怀抱月琴沿街“叮当”而行。月琴上悬有一些小竹片,片上烙刻着盲人可以摸出的记号。顾客摸到并不知上边的记号表示什么,盲人则可以告诉你这是“留伞”、或是“孟姜女送寒衣”等等。然后就为你演唱一曲,唱完后告诉你这一签说明你的什么运气、什么命相等等。也有的并不算命,只是沿街市、村镇走唱,唱一些太平歌,取悦听众以乞讨。

台湾最著名的走唱艺人陈达,就是手把月琴,以歌为生。

第五种是成群的乞丐沿街市乞讨,拿着竹筒,叫“打磅筒”,台湾也叫“打响鼓”。打响

鼓时,肩挂着用竹筒张蛇皮的响鼓,置于腰间,用手指头或竹板敲打出“碰”、“切”的节拍。

台湾的“乞食调”往往和“状元调”一起联唱,大约因为旧戏中常有落魄文人当乞丐,后来发奋读书,又高中状元的故事。比如有一首《乞食歌》是这样唱的:

有量头家来痛疼,

痛疼着我坏命的人。

街头巷尾四处走,

竖站门边讲好话。

求着一碗冷稀粥,

让人看轻无问题。

还有一首《劝世歌》则唱:

我来念歌仔你来听,

不要收钱免着惊。

劝你做人着端正,

虎死留皮人留名。

讲着人生要多想,

忠孝做人有较长。

荣华富贵轮流转,

总是命运免忧愁。

当然,为了讨好老板,使人乐于施舍,吉祥的词曲是一定要唱的,如“新春发大财,钱银入门来”、“一钱施舍一钱分,给您年年春,状元子,举人孙”……唱一些太平歌、劝善歌,知趣的老板便赶紧布施,乞丐队就转移到另一家商店门口唱。若不表示点意思,乞丐们就坐在店口唱个不休,路人围观,店口堵塞,你的生意就全完了。

传统歌仔还有数量惊人的童谣。童谣在闽南歌谣中有唱的,但大量是念谣。现在四、五十岁的闽南人,包括台湾地区和海外的闽南人,几乎没有不会念上几首的。如《一的炒米香》: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乞食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举雨伞,

九的九婶婆,十的贡大锣。

再如《人插花》:

人插花,你插草,

人抱婴,你抱狗,

人困红眠床,你困破畚斗。

念谣大多是童谣,但也有成人的念谣。如迎亲嫁娶时,送嫁的“念四句”。如新娘要进门时,她要念道:“跨火烟,年年春,隔年抱个查埔(男)孙。”把马桶提进新郎家门时,又念道:“子孙桶,过户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而闹房请新娘时,来客须念四句:“人客坐满厅,听着瓯仔声,新娘在准备,有食不免惊。”待新娘出来端茶敬客,客人也要念:“来

食新娘一杯茶,让你二年生三个,一个手里抱,二个土脚(地上)爬。”或是“新娘娶到厝,家财年年富,今年娶媳妇,明年起大厝。”

所有这些童谣、念谣当然也都随着闽南人传遍了台湾。

二、台湾的本地歌仔

歌仔传入台湾,到了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音乐因素,有了新的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首先在内容上,出现了反映台湾百姓生活的歌仔。如《看牛歌》,描写一位离开父母替人打长工看牛的年青小伙,一年十二个月的辛苦艰难。试摘一段:

一月看牛在糖庄,

日时落雪暝落霜,

头家(东家)无被(没提供被子)盖草棕,

盖无脚尾冷霜霜。

这里的“糖庄”,正是盛产蔗糖的台湾所特有。

反映渡台艰辛的歌仔则唱道:

晕船吐出青黄胆,

睡在船中病一般。

顺风相送都容易,

三日两夜过台湾。

再如清.道光年间嘉义人陈办,因闽客械斗进而抗官反清,便有人编了《台湾陈办歌》:炮子一粒八九斤,

坠落北城倒一角。

百姓哀怨哭连天,

刘镇听说整军马。

杀的数阵退入城,

守的嘉义是功劳。

甚至童谣也有新的创造,如流行于嘉义一带的《台湾出甜粿》:

喂!喂!喂!台湾出‘甜粿’(年糕),

甜粿真好吃,台湾出‘柴崎’(木拖鞋),

柴崎真好穿,台湾出‘加令’(八哥鸟),

加令直直飞,台湾出‘古吹’(唢呐)。

鼓吹直直‘陈’(响),台湾总出‘水查某人’(美女)。

同时,由于闽南话里原本有漳、泉两种腔韵,到台湾后漳泉混杂居处,形成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台湾音。这样为了押韵,一些唱词也就有了一些调整变化。

除了内容上的变化之外,在音乐上更发生了一些变化。

早期闽南歌仔的音乐曲牌主要有五空仔、四空仔、倍思仔、杂咀调以及取自南曲的番婆弄调和各种民歌小调。其中“四空仔”可视为代表性曲牌,它对台湾“七字调”形成的重大影响是众所公认的,甚至有“四空仔阳关”为“台湾七字调的前身”之说。但是,如果简单

地认为“台湾七字调”就是“四空仔”,那显然就忽略了歌仔传入台湾后,吸收新的音乐因素再创造的过程。

台湾著名的音乐家许常惠先生在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之后,于其《台湾福佬系民歌》一书中,将台湾的福佬系民歌(即闽南语歌仔)依产生的地区分类为:

1.产生于嘉南地区者(广义的包括西部平原);

2.产生于兰阳地区者;

3.产生于恒春地区者;

4.产生于台北者。

他认为:“福佬系移民最先到达的地方是今天的嘉南平原,广义的包括彰化县以南到高雄县的西部大平原”,“最早的民歌便流传于嘉南平原一带的农民里。”“这些最早期台湾福佬系民歌,毫无疑问的,有些是先民从大陆带来的,有些是仿造闽南歌谣而唱出来的,当然,也有许多是由早期嘉南一带的农民自己唱出来的”。“属于宜兰调的民歌,属于恒春调的民歌,这些是土生土长于本省的民歌”。至于产生于台北的“台北调”、“嵌仔脚调”、“艋胛调”,他认为“取了当地地名的民歌,该是当地产生的,大体上没有问题”。

这就是说,台湾的闽南语歌仔,只有一部分是传自闽南,有相当部分是到台湾后才创造的。当然,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新创造的歌仔也属于闽南歌仔,但它们是在闽南文化新扩展的区域台湾创作的,它们使闽南歌仔更加丰富了。

那么,早期台湾的农民是如何唱出自己的新歌仔呢?

可以肯定,闽南歌仔传入台湾后,必定是受到新的音乐因素的影响。

早期渡台的闽南人,男性占绝大多数。这是因为飘洋过海,惊涛骇浪,有相当的风险,加上封建社会的习俗,极少有女性赴台。男人们到了台湾西海岸,同原住民中的平埔族混居杂处,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娶平埔族的姑娘为妻。据说,荷兰人踞台时推行洋教,强迫汉人加入,否则就不准同平埔族姑娘结婚,甚至结了婚的也要强迫离异。

郑成功复台后,汉族与平埔族和睦相处,进一步融合。

清治以后,大批的汉人移居台湾。平埔人因着汉服、袭汉姓、行汉俗、操汉语再加上通婚,至19世纪末,已基本汉化。而他们对音乐的天赋和爱好也就带入台湾的汉族之中,他们的一些歌谣也就融入台湾的闽南歌仔中。

许常惠在其《台湾音乐史初稿》中说:

进入清代,平埔族受外来强势汉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逐渐失去生活中歌唱传统,另一方面,音乐也开始汉化,只有在祭祀中保存其少数传统音乐。

光复后保存的少数平埔族的音乐,声乐曲调接近汉族系统,例如: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器乐变为汉族鼓吹乐。这是受强大汉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无可抗拒的蜕变。因此,今天仅存的平埔族歌谣,大多改为闽南语歌词。

许先生描述了平埔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平埔族音乐受到汉族的影响,逐步汉化,而汉族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而且,许多平埔族的歌谣已经“改为闽南语歌词”,也就是说,实际上已经很难分清这两种歌谣,它们已经彼此融合为一体了。

许先生在这里还说:

吧游纪略云:“番乐、敲铙、击小鼙,两人互演,摇头跳足,以手相比武,而歌哇哇……。

后段描写,极象汉族民间之歌舞小戏,无论两人相对的舞法,乐器与歌唱伴奏的情形,和汉人《车鼓弄》差不多。台湾民间阵头车鼓中有:“番婆弄”一出,它可能渊源于这类平埔族的歌舞。

又说:

《诸罗县志》中,还有一段提到芦笛:“用芦管长寸许,丝缠其半;又其半扁如鸭嘴。截竹长六、七寸、窍三孔;函芦于竹,并而吹之,曰芦笛。”似今日台湾汉族民间乐器“鸭母笛仔”的前身。

可见,闽南歌仔在传入台湾后,在闽南人与平埔人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平埔族音乐的影响。

台湾著名的闽南歌仔走唱艺人陈达,其祖父娶了山地姑娘,他遗传了四分之一的高山族血统,因此,也从母亲那里获得不少祖母遗留下来的山地歌曲,不过都是已经汉化了的曲子。他最爱唱的曲调有《思想起》、《恒春民谣》、《草蜢弄鸡公》、《牛母伴》等。音乐家们在研究后认为《恒春民谣》和《草蜢弄鸡公》即是汉化了的原住民歌曲。

在福建、广东,闽南人和客家人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而到了台湾,他们交叉混杂生活在一起。因此,正象台湾的客家山歌受到闽南歌仔的影响一样,闽南歌仔到了台湾也受到客家山歌的影响。

虽然由于早期闽客冲突不少,客家人到台湾后,形成许多聚族而居的客庄,但也有不少是与闽南人混居。即使客庄也与福佬庄有邻近、有来往,这样,客家山歌就自然地传入闽南人的口中。早期著名的歌仔戏艺人赛月金就能唱《客人山歌》:娘娴(罗)起(哎)船(啊)看山(澳)花(澳啊)山顶(罗)静静(罗)无半个(噢)。”只不过是用闽南话来唱。

许常惠先生介绍:

连横“雅言”之十一,有如下一段:“竹枝”、“柳技”之词,亦曰“褒歌”。褒歌为采茶男女唱和之辞,语多褒刺;曼声宛转,比兴言情,犹有“溱洧”之风焉。所指似乎是客家民歌。因在台湾,客家民歌至今仍称为《采茶歌》或《褒歌》。

日踞时代,东方孝义著《台湾习俗》中,也列有《山歌》。该项目下(又叫褒歌),只说这一类歌全采汉诗七言、押韵的形态,未注明是福佬还是客家;但在《采茶歌》项目下,注明:“特别是粤族所唱的歌,闽族也有改为福建闽调来唱。”

又说,台湾的客家八音与福佬什音(闽南十音),也经常采用鼓吹和丝竹乐器混合的形式演奏,使人无法分出客家八音与福佬什音的区别。

林锋雄先生主持的《台湾戏剧中心研究规划报告》的第三部分《宜兰调查篇》中,关于“老艺人资料一览表”里记载:

“张林蕉,84岁,无拜师,无学习歌仔调,擅唱山歌(采茶),自少女时开始接触山歌。

“赖金池,76岁,无正式拜师,到公园和大家学。擅长歌唱各种“歌仔调”,未曾演出。《山伯英台》、《陈三五娘》曾接触多年。声音亮、音质好,擅长唱采茶山歌。”

可见,客家山歌也流传于宜兰的闽南村社,而且被当作闽南歌仔来唱。大陆邱曙炎先生在分析“七字调”的成因时说:“七字调”与“流传于台湾的客家采茶戏及采茶山歌不仅有相似的音调,开头句尤其相近”。

总之,闽南歌仔传入台湾后,由于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所提供的素材;由于受平埔族音

乐、客家音乐的影响,于是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闽南语歌仔。为了区别于闽南的歌仔,不妨称之为台湾“本地歌仔”。

从闽南歌仔到台湾的本地歌仔,这是台湾的民间音乐家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汲取新的营养的伟大创造。由于在1949年以前两岸闽南人的来往是十分频繁,这些本地歌仔有许多也很快就传回闽南并流行开来。如宜兰的《丢丢铜》、恒春的《草蜢弄鸡公》、嘉义的《一只鸟仔》、南部的《思想起》等等台湾歌仔,早已成为所有闽南人家喻户晓的歌仔。

《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宜兰人们在玩“丢铜钱仔”的赌博游戏时,听着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锵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的。

宜兰这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也较晚,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一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他们挖通了连绵的高山,修建起与台北相通的铁道,他们心中的喜悦不可言喻。于是,他们就将他们最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在通车的欢庆时节高唱:火车行到(依都阿末依都丢哎哟)磅空内,

磅空的水(依都丢丢铜仔依都)滴落来。

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却可以反复吟唱,插字衬词还可以添多减少,即兴发挥。那美丽热情的旋律只要听过一遍,就难以忘怀。

台湾中南部是闽南人开发台湾最早的落脚地。含辛茹苦的工作,单调而艰辛,背井离乡的生活寂寥而苦涩。每当夕阳西下,隔海而望,金黄色的海波微微泛光,忽然一只海鸟远远而来,鸣叫着掠海而去,似乎是故乡的亲人捎来的思念。此情此景,怎不会令人《思想起》:第一‘界’(最)大就是天和地,

第二界大就是老母和老爸。

若不信,大家都加想详细,

骨头就是老爸给咱,

这些肉都是老母的。

《一只鸟仔》是嘉义诸罗山民谣,其曲调也有填词为《六月田水》。据说《一只鸟仔》是日本踞台之初,台湾爱国志士奋起抵抗,抗日英雄刘永福等组织民军阻击日军,但腐败的清王朝却断绝后援,再三命令刘永福停止战斗。刘终因军火不足,粮草不继,在嘉义诸罗山一战失守,退回大陆。台湾终成日本殖民地。留在台湾的爱国志士流离四散,悲从中来:一只鸟仔号啾啾,

号到三更半暝找‘不’(无)巢!

谁人弄破了我的‘巢’(指宝岛家园),

给我捉住一定不放他干休。

唷,何时才能再重享温暖的巢!

另一个版本则是:

捉要死,捉要死(捉我要找死吗,干吗要抓我)!

‘个生个有,个生个有’(再生就再有)!

一只鸟仔三更半暝找无巢,

不知要怎样!

那种悲怆与愤怒,体现出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和家乡无比的热爱,是

一首永远的歌谣。

闽南方言的草蜢即螳螂,鸡公就是公鸡。“草蜢弄鸡公”本是闽南一句谚语,即不自量力,鸡蛋碰石头的意思。因为螳螂本是公鸡美食,怎斗得过威武敏捷的公鸡呢?

但这首《草蜢弄鸡公》却反其意而用之。描述聪慧俏皮的小姑娘调笑人老心不老的“老风流”,而老人则自诩老当益壮,必定比年轻小伙还要善解人意。彼此一唱一和,互相讥讽调侃,并无恶意,纯粹逗着玩、开玩笑,好象一只外形威武的大公鸡,却被动作灵活的小草蜢弄得无可奈何。

《草蜢弄鸡公》:

(男)人生六十象古树,

无疑食老愈‘颠秀’(疯颠),

看着小娘面肉‘幼’(细皮嫩肉),

害我学人老风流。

(女)人若吃老人要守,

不可变相老不羞。

若是爱我做朋友,

低头看你长‘嘴须’(胡须)。

(男)嫌我嘴须歹看样,

马上剃到光溜溜。

你着交我较永久,

‘少年较凶无尾溜’(狠心,容易变心;不长久)。

(女)少年阿兄人清秀,

‘做阵’(在一起)一对象鸳鸯。

讲话散步好‘看赏’(样子匹配),

配着老兄心带忧。

(男)老兄正是老选手,

相招海边来去游。

‘免惊落海得喊救’(不要怕落海里喊救命),

少年落水命不休。

(女)看你这款傻傻想,

愚狗‘肖想’(妄想)猪肝骨。

若是爱我做‘牵手’(爱人),

等你后世再来求。

这首歌谣在每一段的后面都有一句“草蜢弄鸡公,鸡公披扑跳”,是形容暴跳如雷、咬牙跺脚的样子。

仅仅上面所举这几首歌仔,便可以感受到台湾创造的闽南歌仔其动人的无穷魅力。

三、创作歌谣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台湾冒出了几位才华出众的闽南创作歌谣作曲家,其中最著名

的当数邓雨贤、陈达儒、姚赞福、苏桐和周添旺。他们创作的许多歌曲,如《望春风》、《雨夜花》、《心酸酸》、《农村曲》等在民间家喻户晓,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无人知道词曲作者为谁,只把它当做民间歌仔传唱,有点象当年王洛宾的许多歌曲人们都当成新疆少数民族的民歌。

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雨贤。他出生于1905年,是台湾桃园县龙潭乡的客家人。1925年在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当时的台北日新公学校。业余之时,常为研究乐理或弹琴作曲而废寝忘食。后来他又考到日本的音乐学院专攻作曲,回台后就全心投入台湾歌谣的创作。当时的台湾,日本殖民者禁止学汉文,说汉语,所有学校一律教日文,说日本话,台湾人民就大讲闽南话、客家话,大唱闽南歌仔,以此来反抗殖民者的文化同化。邓雨贤的闽南新歌谣很快就流传开来。1933-1934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了他谱写的《望春风》、《雨夜花》、《四季谣》和《月夜愁》,借着唱片,流传就更广了。这四首流传久远的歌曲也成了邓雨贤的四大代表作。

1938年,邓雨贤和作词家周添旺最后一次合作谱写了他最后一首歌《满面春风》。其后,因日本殖民者大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严厉禁唱台湾的歌谣,禁演歌仔戏,邓雨贤只得无奈地终止了他的作曲生涯。五年以后,年仅三十九岁的台湾天才的作曲家肺病和心脏病并发,与世长辞。

邓雨贤的歌曲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台湾的音乐,也流传到大陆和海外有闽南人居住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在国外的留学生聚会,最常唱的就是邓雨贤的《望春风》。这首歌大约有三十多年一直被认为是民谣,直到1977年才知道词作者原来是台北市的一位普通市民李临秋。

《望春风》:

独夜无伴守灯下,清风对面吹。

十七八岁未出嫁,见着少年家。

果然标致面肉白,谁家人子弟?

想要问伊‘惊歹势’(难为情),心内弹琵琶。

想要郎君做‘翁婿’(夫婿),意爱在心内。

等待何时君来采,青春花当开。

听见外面有人来,开门‘该看觅’(看一看)。

月娘笑阮傻大呆,‘被风骗不知’(被风声所骗)。

《夜雨花》的词作者是周添旺,是一位了不起的词作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他作词作曲的《河边春梦》,同样是十分流行的创作歌谣。《雨夜花》是他和邓雨贤在1933年合作的第一首曲子。

《雨夜花》,描述一位乡下姑娘爱上台北城一位青年,因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沦为酒家女的不幸遭遇。邓雨贤巧妙地将这一个凄恻感人的故事谱成不朽名作。《雨夜花》不是花,而是比喻那不幸女孩的凄凉遭遇,有如雨夜里被摧残的花朵。

这首歌迅速流传全台湾,以至日本军方居然请来日本的作曲家将其改为进行曲节奏,并煞费苦心编配日语歌词,做为鼓动台湾同胞为他们当“军伕”的宣传歌曲。当然,有几个人会甘心唱这样的歌呢?人们唱着唱着,就把它唱回邓雨贤、周添旺的《雨夜花》,弄得日本

人目瞪口呆,无可奈何。

《雨夜花》:

雨夜花,雨夜花,

受风雨,吹落地,

无人看见,每日怨嗟,

花谢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

有谁人,可看顾,

无情风雨,误阮前程,

花蕊凋落欲如何。

雨无情,雨无情,

无想阮的前程,

并无看护,软弱心性,

‘乎阮’(给我)前程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

引阮入,受难池,

怎样乎阮,离叶离枝,

永远没人可看见。

周添旺是当时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文艺部主任,写了许多流传久远的歌词与歌,邓雨贤的又一代表作《月夜愁》的词也是他写的。他的竞争对手便是胜利唱片公司的陈达儒。陈达儒年纪较轻,见哥伦比亚的《望春风》等曲子那么流行,不甘示弱,也招来了作曲家姚赞福和苏桐,自己则写出许多漂亮的歌词。据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尚在流行的创作歌谣中,有半数以上是他写的歌词,象《心酸酸》、《农村曲》、《青春岭》、《港边惜别》、《心茫茫》、《送出帆》等都是在台湾乃至闽南脍炙人口的歌谣,而且也是长期被人误为民间的、祖公传下来的歌仔。

《心酸酸》是姚赞福和陈达儒在1934年合作的第一首成名曲。姚赞福身为牧师,经常与中下阶层的劳苦大众相处。他到过香港和大陆,却未去日本,因此,他的作品比邓雨贤更富有中国音乐特色和台湾民俗气息,也更多地表现下层民众的艰辛生活与对殖民地生活的哀怨。

《心酸酸》:

我君离开千里远,

放阮孤单守家门。

‘未’(不能)食未困脚手软,

暝日思君心酸酸。

无疑一去无‘倒返’(返回),

辜负青春暝日长。

‘连写批信煞来断’(就连书信也断了),

乎阮等无心酸酸。

‘一时变心未按算’(怎能估算?谁能知道他会不会变心),

秋风惨淡草木黄。

风冷情冷是无秧,

‘光景’(这种情景)引阮心酸酸。

苏桐与陈达儒合作创作的歌谣比姚赞福还多。他和姚赞福一样,一生磋跎,但他歌曲却长久地流传在闽南人的口中。我们这些生长在厦门、漳州、泉州的人,小时候都会唱苏桐和陈达儒在1935年合作的《农村曲》。上山下乡的时候,这首歌更是成为闽南知青的歌谣,尤其是“为着顾三顿,不惊田水冷霜霜”更是成为口头禅。当然,那个时候有谁知道词曲作者为谁,只当是民间歌仔。

《农村曲》:

‘透早’(很早的早晨)就出门,天色渐渐光。

受苦无人问,行到田中央。

为着顾三顿,

顾三顿,不惊田水冷霜霜。

炎天赤日头,凄惨日‘中罩’。(中午)

有时踏水车,有时着搜草。

希望好日后,苦工用透透。

用透透,晒日不知汗‘那流’(一直流)。

日头‘那’(如果)落山,工作才有‘煞’(完成)。

不管风也雨,不管寒也热。

一家的头嘴靠着稻子大。

稻子大,阮的日子就快活。

为陈达儒的歌词谱写了许多好歌的作曲家还有吴成家。吴成家不但是个作曲家,而且还是个歌唱家,因而对巧配词曲以发挥歌唱技巧十分讲究。他和苏桐、姚赞福等人都是土生土长在台湾。他们开始作曲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正是台湾歌仔戏最为盛行的时候。因此,他们的曲调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歌仔戏曲调的影响。象《心酸酸》这首令人擦着眼泪还想去听的曲子,就颇似歌仔戏的“哭调”,而吴成家的《港边惜别》也同样颇具歌仔戏的乡土风味。

《港边惜别》:

恋爱梦,被人来拆破,

送君离别呀,港风对面寒。

真情真爱,

父母无开化。

不知少年啊,

热情的心肝。

自由梦,被人来所害,

快乐未透啊,随时变悲哀。

港边惜别,

天星象目屎。

伤心今暝啊,

‘卜’(要)来分东西。

青春梦,被人来打醒,

美满春色啊,变成黑阴天。

港边海鸟,

不知阮分离。

声声句句啊,

吟出断肠诗。

台湾创作歌谣必须提到的是老一辈的作曲家王云峰。王云峰本名王奇,台南人,出生于1895年,是台湾早期创作歌谣作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谱写堪称台湾第一首创作歌谣《桃花泣血记》的作曲家。

《桃花泣血记》是王云峰专门为一部同名无声大陆电影谱写的主题曲,但是王云峰在1928年写了这首歌之后就没有再动笔作曲。一直到1946年,作词家李临秋与女友在七夕之夜闹翻,颓丧之际,灵感忽至,写出了一首希望能弥补破网,追回爱的愿望的《补破网》,歌词竟触动了王云峰,再次提笔作曲。

《补破网》:

传说月里嫦娥美,

‘可比小妹妖娇甲古锥’,(怎比小妹娇美可爱)

几句情话不敢讲出嘴,

含情不吐‘上克亏’(最无奈)。

‘冷静月暝’(清静的夜晚)伴哥行,

无疑今夜能得来见兄,

轻声细说又惊人‘知影’(知道),

尽情要讲心惊惊。

台湾光复后创作歌谣又一次迎来高潮,流行较广的有杨三郎曲的《望你早归》、《黄昏再会》,许石的《台湾小调》、《安平追想曲》,张邱东松的《烧肉粽》,吕泉生的《杯底不可饲金鱼》等。

不过,杨三郎留学日本,他的歌有浓厚的日本风味,台湾的学者大多以为他的歌虽然流传很广,但就乡土音乐角度而言,价值不大。

吕泉生同样也是留日,他作词作曲的《杯底不可饲金鱼》歌词,乡土韵味十足,而曲调则稍嫌有日本味。

《杯底不可饲金鱼》:

饮啦!杯底不可饲金鱼。

好汉剖腹来相见,

拼一杯,爽快‘么’(多么)值钱。

饮啦!杯底不可饲金鱼。

兴到食酒免拣时。

情投意合上欢喜,

杯底不可饲金鱼。

朋友弟兄无议论,

要哭要笑‘即在伊’(随便他)。

心情灪卒若不透,

等待何时咱的天。

啊!醉落去,

杯底不可饲金鱼。

张邱东松生长在医生世家,父亲原本希望他子承父业,悬壶济世,不料他却偏爱音乐,以后在台北市立女中任教音乐。他对台湾的市井市声情有独钟,《烧肉粽》、《收酒瓶》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不绝于耳的叫卖声里获取灵感而创作的。后来并都被加上现在电声配器和流行唱腔,不但风靡台湾,而且风靡大陆。

《烧肉粽》:

自悲自叹歹命人,

父母本来真痛疼。

使我读书几年冬,

毕业头路无半项。

要做生意真困难,

‘那无’(若无)本钱做未动。

不正行为是不通,

所以暂时做这款。

要做大来不敢望,

要做小来又无赚。

更深风冷脚手冻,

谁人知我的苦痛。

不过,大陆在五、六十年代最熟悉的台湾歌曲当数许石在1945年谱写的《台湾小调》。这首歌在大陆标题为《我爱我的台湾》,当时是做为小学教材的。

《我爱我的台湾》:

我爱我的台湾啊,台湾是我家乡。

日本时代无自由,如今更苦求。

哪知狗去肥猪来,有苦无人知。

兄弟啊,姐妹啊,不通‘阁’(再)等待。

但这首歌当时在大陆未注明词曲作者,只标为台湾民歌。而许石在台湾光复之初谱写这首轻松悦耳的小调后,先请许丙丁为之填词,后又改请郑志峰填就《我爱我的妹妹》。

《台湾小调》:

(男)

我爱我的妹妹啊,

害阮空悲哀,

彼当时,在公园内,

怎样你怎知?

看见月色渐渐光,

有话想欲问。

请妹妹你想看觅,

艰苦你怎知?

(女)

我爱我的哥哥啊,

相招来‘七桃’(游玩),

黄昏时在运河边,

想起彼当时,

双人对天有立誓,

我即不敢嫁。

亲象风雨渥好花,

何时会相会。

(男)

妹妹啊,我真爱你,

(女)哥哥我爱你。

坐在小船赏月圆,

心内暗欢喜。

亲象牛郎甲织女,

相好在河边。

谁人会知咱快活,

合唱恋爱歌。

郑志峰曾特别强调,歌词中“我爱我的哥哥”只是台湾女孩子对情人昵称习惯用法,情哥情妹的意思,千万不要误解。

这是真正在台湾流行的《台湾小调》。

台湾的闽南歌仔,其实至今仍在发展,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表现出旺盛不绝的生命力。当跨过海峡,它就吮吸平埔族、高山族、客家的音乐营养,创作出台湾的本地歌仔。当日本来统治,它又通过日本的学校来汲取西方音乐的营养,创作出新的歌谣。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现代音乐,流行唱法,现代电声乐器传入台湾,它又汲取这些外来的养分,创作出现代闽南语歌曲。总之,闽南歌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见谁吃谁,拿来就用,紧紧地跟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当我们看到上个世纪末刚刚创作的闽南语流行歌《再会啦心爱的无缘的人》、《都是为着你啦》等等在今日年轻人口中传唱,我们不能不赞叹闽南歌仔的与时俱进,并祝愿它永不停步。

(作者系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一级编剧)

闽南语的发展趋势

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闽南童谣100首(最全)

闽南语童谣100首 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卜娶某。 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 日頭暗揣無路,趕緊來火金姑, 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白鷺鷥來趕路。 搬山嶺過溪河,找無岫跋一倒, 日頭暗卜怎好,土地公土地婆, 做好心來帶路,西北雨直直落。 瘦丑仔 瘦丑仔猴,鼻那流,食芎焦,配土豆, 食西瓜,配菜头,毋是吐,著是漏。 乌头仔车 乌头仔车,车甘蔗,顶头坐一个阿舍。 流鼻蚵,挂目镜,腹肚枵,坐未正,跋落来,哀哀痛。 新年歌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 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 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食泔糜仔配芥菜, 十四结登棚,十五上元瞑,十六拆灯棚。 摇囝歌 摇啊摇,阿妈斗挽茄,挽偌济,挽一饭篱, 也欲食,也欲卖。 阿公仔讲欲滚,滚烂烂,一人分一半, 滇满满,一人食一碗。

天乌乌,欲落雨,鲫仔鱼,欲娶某, 鱼担灯,虾拍鼓,水鸡扛轿大腹肚, 田螺举旗叫艰苦。 十二生肖相歌 一鼠贼仔名,二牛驶犁兄。 三虎爬山坪,四兔游东京。 五龙皇帝命,六蛇予人惊。 七马走兵营,八羊食草岭。 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 十一狗仔顾门埕,十二猪是菜刀命。 西北雨 西北雨,直直落。鲫仔鱼,欲娶某。 鮕代兄,拍锣鼓。媒人婆,土虱嫂。 日头暗,寻无路。赶紧来,火金姑。 做好心,来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白鹭鸶,来赶路。 翻山岭,过溪河。寻无巢,跋一倒。 日头暗,欲怎好。土地公,土地婆。 做好心,来带路。西北雨,直直落。 坐牛车 坐飞机看天顶,坐大船看海涌,坐火车看风景。 坐汽车钱卡省,坐牛车顺续挽龙眼。 ABCD ABCD狗咬猪,阿公仔坐飞机, 摔一下冷吱吱,叫医生来共伊医,医一下脚骨大细枝,医一下脚骨大细枝。

感受民间艺术 传承闽南文化

感受民间艺术传承闽南文化 民间的艺术、文化是经过时间长河沉淀下来的精髓。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课程中融入民间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在民间艺术、文化的感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标签:民间文化儿童美术课程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作为历代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区,汇集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传统,深厚的文化沉积,在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更值得我们去用心传承。而把闽南文化介绍给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首先,感受泉州传统的民间艺术,有助于学生了解闽南文化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向学生普及传统民间艺术知识,可以让学生美术创作更具文化精髓和内涵。 其次,体验泉州传统的民间艺术,有利于学生提高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创意表达和创新能力。传统民间艺术中有着不造作、不雕琢、无透视的特点,其无拘无束的笔触和鲜艳大胆的色彩,与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随心所欲、纯真稚拙、天然质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两者有着相通的感受和特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丰富学生美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创意灵感,提高表现有中国特色美术作品的能力。 第三,了解泉州传统的民间艺术,能促进学生树立传承保护闽南文化的志向和责任感。传统的民间艺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多寻找与观察生活中的闽南文化,会让他们发现美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在关注和探究中感受到闽南文化里浓缩的情感和内涵。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挖掘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将以闽南文化传承与学生美术学习作为切入点,开发适应学生的美术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去关注、体验、感受自己所处的家乡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从中产生自豪感,并有效传承与创新闽南文化,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一、走进民俗节日,传承闽南文化 元宵节是泉州民间一年中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每逢元宵,就是刺桐古城一年中最好看的时节,元宵灯会巡访古城,月色婵娟,花灯璀璨,更是處处皆盛景。孩子们提着自己心爱的花灯走上街头巷尾相互交流着、欣赏着,感受元宵节热闹的气氛。步行来到新门街参观一年一度的元宵花灯展,双龙戏珠灯、九龙灯、凤梨灯、宫灯等一盏盏构思巧妙、新颖独特、姿态万千的花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流连忘返,在实地观察中

谚语

1小智治事,大智治制。People with petty shrewdness attend to trivial matters, while people with vision attend to governance of institutions.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A just cause should be pursued for common good. 3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Victory is ensured when people pool their strength; success is secured when people put their heads together. 4今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This is indeed a gathering of great minds. 5“道路通,百业兴。” Building roads and railways creates prosperity in all sectors. 6中国人说,“万事开头难”。As we often say in China, "The beginn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 "A long journey can be covered only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 我相信,只要我们矢志笃行,中哈关系必将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I do believe that as long as we stay true to our goals and work closely together, the China-Kazakhstan relations will fly high toward our shared aspirations and usher in an even better future!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正月初四,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所以,以后莆仙地区

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闽南民间俗语

闽南民间俗语 食人一口,报人一斗 受人恩惠照顾,能有一碗饭可吃,将来自己成功后要回报他人一斗米.比喻受人恩惠要记得回报...取自:民间流传 好子毋免济,济子饿死父 好儿子不用很多,只要几个能孝顺就可,若是儿子太多时,素质不良一定会累死父亲.劝人要重质不要重量...取自:民间流传 会晓洗面,免若多水 真正会洗面的人是不需要很多水.比喻若能专精投入事物时必然熟能生巧,能够提高效率,劝人要多学习...取自:民间流传 蕃薯好食,免大条 蕃薯好吃,不一定要蕃薯大.比喻大家要重素质,不要太注重表面...取自:民间流传 食紧摃破碗 吃饭时若太快,容易发生打破碗的机会.比喻人要慎思而行,不要做事时莽撞.若做事莽撞做事容易失败...取自:民间流传 今天好日子 今天好日子,两家结连理。...取自:民间流传 人来才扫地,人去才泡茶 人来时才要开始扫地,人要走才要邀请人喝茶.比喻人无法掌握时机或者常做一些无帮助工作...取自:民间流传 学练痟话 一空掠双只─好空一盘鱼脯仔─全全头乞食背葫芦─假仙火烧甘蔗园─无匣(无合) 火烧墓仔埔─熏鬼 ...取自:民间流传 别人的钱,开昧痛 别人花费的钱,大家都不会心疼.比喻凡事要替人设想,不能以自我鄙视眼光去看待他人.随时关心他人...取自:民间流传 逐家爱用菜,新娘嫁着好翁婿

逐家爱用菜,新娘嫁着好翁婿。逐家爱饮酒,新郎娶着好牵手。烧酒饮一杯,趁钱像钱树开花。酒菜大喙吞,互小姐嫁好郎君。烧酒真正芳,互小姐嫁着爻...取自:民间流传 行到厝大埕,互恁一家有出名 行到厝大埕,互恁一家有出名。行到厝大厅,互恁一家有名声。大门开开开,互恁钱银规大堆。茶杯圆圆圆,互恁富贵万万年。茶杯深深深,互恁翁某会共...取自:民间流传 新郎新娘 新郎缘投有智慧,新娘可爱又古锥,今暗二人卜作堆,明年生着李登辉。...取自:民间流传 手牵手,天长地久 手牵手,天长地久。喙抵喙,万年富贵。...取自:民间流传 恭喜恭喜真恭喜 恭喜恭喜真恭喜,新郎才华了不起,新娘贤慧通乡里,二人适配无地比。...取自:民间流传 食恁一支烟,互恁尪某年年春 食恁一支烟,互恁尪某年年春,食恁一杯茶,互恁年底生双个。...取自:民间流传 食饭皇帝大 吃饭比当皇帝还大,比喻民以食为天.照顾民间疾楛为最重要...取自:民间流 传 新郎歹势头一摆 新郎歹势头一摆,心肝紧张必卜踩,新娘人伫蠓罩内,大门开开做你来。...取自:民间流传 茶杯捧悬悬 茶杯捧悬悬,囝孙中状元。茶杯捧落低,趁钱无地下。〔he7〕茶杯捧过来,互你大发财。(中秀才)茶杯捧过去,尪某有福气。...取自:民间流传 茶瓯圆圆圆 茶瓯圆圆圆,囝婿倌贤趁,新娘倌贤拑,〔khiN5〕一家团团圆,富贵万万年。...取自:民间流传 我看茶盘真正重 我看茶盘真正重,新娘不通家已捧,着叫新郎斗相工,尪某协力相帮忙。...取自:民间流传

厦门民间艺术

厦门民间艺术 福建厦门歌仔戏又名乡剧, 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 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 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 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 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 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 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 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 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南音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

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 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中国的木偶戏汉朝时期就在民间出现,到了唐宋时代,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逢年过节时,木偶戏仍然是主要的观赏娱乐项目之一。 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来,至今已传承八代。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 偶戏三种。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传统含义 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一样,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闽南童谣

◆Do Re Mi Do Re Mi,大頭的拈田蛜, 田蛜天頂高,大頭的賣肉圓, 肉圓苦苦不好食,大頭的賣柴履, 柴履不好穿,大頭的真徼倖。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倪仔人褪裼無事情, 土地公伯仔來保庇。 ◆一放雞 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相貼, 五搭胸,六拍手,七紡紗,八摸鼻, 九咬耳,十摸腳,十一摸土腳,十二攏總捎。 ◆一的炒米芳 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沖沖滾, 四的少米粉,五的五將軍,六的攬子孫, 七的七蝦米,八的縖肚綰,九的倒在蠕, 十的倚起來看。 打你千,打你萬,打你一千過五萬, 老鼠仔欲啁就緊啁,不啁給你打到啁。 ◆一個作穡的 一個作穡的,真古錐, 驚熱蒙棕簑,種籽敥歸堆, 種蕃薯,收當歸,插甘蔗,

收鑼鎚,作三年穡, 好額到會得落樓梯。 ◆一個緣投兄 一個緣投仔兄,予婦打生驚, 正月初一日,透早去拜正, 褲穿長短腳,上路坦橫行, 人看真好笑,假愚假無聽, 丈姆看一見,氣到不出聲, 食蚶無剝殼,食肉揀硬背, 酒做一下醉,房間四界拋, 好是丈姆厝,無得食打背。 ◆一陣鳥仔白溜溜 一陣鳥仔白溜溜,一條大路透福州,福州諸婦敖打球,打起有花共有柳,讓叔仔敖激酒,激去真正厚, 豬哥奔仔敖獵鱟,獵去一個復一個,老鼠緞仔敖擘蝦,擘去一尾復一尾,桌嬸仔敖炊粿:炊去一盛復一盛,遇著箭仔亂使鑽,愛食不敢說, 街頭走到巷仔尾,假無意,假點火,一手抓籠盛,一手偷提粿, 一塊提在食,一塊揜於大盤尾, 燒一下臭焦合著火, 大家笑到歪嘴靦。

◆人插花 人插花,伊插草; 人抱嬰,伊抱狗; 人未嫁,伊先走; 人坐轎,伊坐畚斗; 人睏紅眠床,伊睏屎斛仔口。◆十二生肖 一鼠做頭名,二牛駛犁兄, 三虎爬山崎,四兔遊京城, 五龍皇帝命,六蛇予人驚, 七馬跑兵營,八羊食草嶺, 九猴爬樹頭,十雞啼三聲, 十一狗顧門埕,十二豬真好命。 ◆土地公 土地公,土地婆, 許你蟶,許你蚵,到時攏總無。 ◆土地婆 土地婆,土地伯,恬恬聽我說,說到今年五十八,好花來著枝,好子來出世,亂彈布袋戲, 紅龜粿三百二,閹雞五斤四。◆子呀子 子呀子,彼時娶恁娘,無眼床,睏踏枋,無棉被,蓋腰裙,

闽南语台语歌曲大全

闽南语台语歌曲大全 闽南语台语歌曲所歌咏的内容更是普通百姓曰常生活所遇所感的世俗常情——生活的喜怒哀乐、爱情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沉浮贫富、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而在通俗的后面,常常有一种耐人咀嚼的东西在里面。流行的闽南话歌曲,在流传的时间段里,往往比普通话或广东话歌曲来得经久,其生命力更加强大,当普通话和广东话流行歌曲走入迎合少男少女偶像崇拜狭道上的时候,闽南话歌曲的创作依然以它感叹人生沧桑、规劝人心向善、勉励奋发进取,而拥有不同年龄层听众的青睐。 闽南语台语歌曲排行 1.爱情的骗子我问(叶启田)1.金包银(林玉英)1.无缘的牵挂(陈雷)1.爱情一阵风(林玉英) 2.我爱你(男女(欲望人生)2.免失志(闽南语精)2.欢喜就好(闽南语精)2.无奈的注定(陈雷) 3.男儿的心声((陈雷)3.爱拼才会赢(闽南语精)3.有夢尚美(蔡小虎)3.01免失态(卓依婷) 4.愛到才知痛(賀一航)4.无奈的歌声(闽南语精)4.用生命所爱的人(闽南语精)4.爱情恰恰(镭射金碟) 5.喜欢就好(林玉英)5.杯中影(闽南语精)5.05爱人跟人(卓依婷)5.心爱的甭哭(陈雷) 6.酒国英雄(闽南语精)6.一生只爱你一人(镭射金碟)6.成功的条件(闽南语精)6.车站(闽南语精) 7.一只小雨伞(才艺精选)7.金包银(叶启田)7.针线情(闽南语精)7.车站(叶启田) 8.一条手巾仔(林玉英)8.小雨(林玉英)8.浪子的心情(闽南语精)8.爱情一阵风(叶启田) 9.小雨(闽南语精)9.男性的本领(闽南语精)9.绝情雨(闽南语精)9.心爱的甭哭(林玉英)10.一生情一世爱(方瑞娥&)10.伤心酒店(热舞流行)10.04爱情一阵(卓依婷)10.野鸟(闽南语精)11.有酒矸倘卖无(闽南语精)11.11烧酒话(卓依婷)11.闽南语-随缘(卓依婷)11.一卡手指(闽南语精)12.红灯码头(闽南语精)12.雨水我问你(陈思安)12.爱拼才会赢(任贤齐)12.男性的本领(叶启田)13.旧情也绵绵(热舞流行)13.码头酒(镭射金碟)13.最后的探戈(闽南语精)13.有影无(林玉英)14.02浪子的心(卓依婷)14.用生命所爱的人(闽南语精)14.内山姑娘要出嫁(闽南语精)14.干一杯(闽南语精)15.一之小雨伞(叶启田)15.追求(闽南语精)15.海海人生(闽南语精)15.等无人(闽南语精)16.男儿的苦衷(闽南语精)16.月亮啊聽我講(半醉半清)16.免唱人先醉(闽南语精)16.世界第一等(叶启田)17.请你保重-(施文彬)17.痴情的代价(闽南语精)17.再会干一杯(闽南语精)17.风飞沙(闽南语精)18.台湾语(林玉英)18.緣份(酒後的心)18.车站(闽南语精)18.心情(台语)(潘越云)19.随缘(叶启田)19.何必为着伊(闽南语精)19.靠岸(闽南语精)19.初恋(闽南语精)20.月夜相思曲(镭射金碟)20.08初恋(卓依婷)20.酒后的心声(叶启田)20.男子汉的爱(闽南语精)21.无人熟识(闽南语精)21.再会啦心爱的无(林玉英)21.酒是舞伴.你是(永遠不同)21.爱拼才会赢(闽南语精)22.挽仙桃(闽南语精)22.男儿漂泊的心情(闽南语精)22.雪中红(林玉英)22.雪中红(叶启田)23.双人枕头(镭射金碟)23.歹命子(闽南语精)23.闪无路(闽南语精)23.爱情冲冲冲((陈雷)24.06忍(卓依婷)24.为你打拼(闽南语精)24.负担(闽南语精)24.12雪中红(卓依婷)25.后悔的目屎(闽南语精)25.朋友情(闽南语精)25.情茫茫心茫茫(陈雷)25.10男性的本(卓依婷)26.相欠债(闽南语精)26.我不是隨便的人(阿吉仔)26.外婆的澎湖湾(卓依婷-)26.人生路(江蕙-悲)27.草蜢弄鸡公(卓依婷1)27.世界第一等(闽南语精)27.恰恰(震撼舞曲)27.03爱拼才会(卓依婷)28.软心肝(闽南语精)28.望春风(小妮妮)28.车站(林玉英)28.七郎(闽南语精)29.麻將歌(鄭進一)29.一生情一世爱(林玉英)29.愛國精神病(愛國精神)29.09有洒矸通(卓依婷)30.望无梦中人(闽南语精)30.

闽南语谚语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節氣 一年:365天 一年:72候 一年:24節氣 一季:6節氣 一節氣:15天;3候 一候:5天 春諺:6節氣;1月─3月 立春(12/27;2/4)、雨水(1/12;2/18)、驚蟄(1/27;3/5) 春分(2/12;3/20)、清明(2/28;4/5)、穀雨(3/14;4/20) ……………………………………………………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烏雲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烏雲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無水過田岸。(三月水少不夠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無。(夏天早來,卻因涸早,晚冬收獲減少。) 閃爍的星光,星下風會狂。(星光閃爍,夜雖晴,有大風。) 雷打蟄,雨天陰天四九日。(驚蟄日鳴雷,雨或陰的天氣會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亂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時寒時熱。) 透早東南黑,午前風甲雨。(東南邊有烏雲)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愛忌清明。(須防清明時節會下綿綿雨) 三日風,三日霜,三日以內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無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風,夏天刮北風,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氣都很冷。)

-------------------------------------------------------------------------------- 夏諺:6節氣;4月─6月 立夏(3/29;5/5)、小滿(4/15;5/21)、芒種(5/2;6/6) 夏至(5/17;6/21)、小暑(6/3;7/7)、大暑(6/19;7/23) ………………………………………………………………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梅雨季節雨水多。) 雲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鱗雲重疊,翌朝必起大風。)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霧濃必大旱,夏則大雨。) 四一落雨空歡喜,四二落雨有花無結子。(四月農作物忌長雨,收獲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開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漸大。) 五月端午前,風大雨也連。 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日出時,有紅雲是颱風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過五月節,天氣尚未穩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無風也雨意。(颱風季節,沒有風也有雨意。) 六月綿被揀人甲。(六月身體虛弱,尚須蓋綿被。) 年驚中秋,月驚十九。 田蠳若結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飛乃雨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芒種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 秋諺:6節氣;7月─9月 立秋(7/5;8/7)、處暑(7/21;8/23)、白露(8/6;9/7)

(完整word版)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

如梦初醒——从文言文角度重识闽南语

如梦初醒:从文言文角度重识闽南语 闽南语据说是中国方言里沿用古汉语现象最为明显的一种方言,现在保留的很多字词,包括字音字义,都相当耐人寻味呢。 吾 wa=我 汝li=你 伊yi=他,她 这三个常用人身代词只是开胃菜啊~ 更多称呼: 兄=哥 姊=姐 妗=舅妈 翁妇 ang bbo =夫妻《古乐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太平广记》卷483《獠妇》“称为产翁。。。” 姨丈=姨父“丈”是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丈人=岳父 囡仔=孩子 大官=公公古语中“官”的涵义比较广,如妻子可称丈夫“官人”。现在的“官”啊,你懂的。 大姑音“大家”=婆婆古语中“姑”有“婆婆”的意思,今日“姑”读成“家”是闽南语沿用古读音。 契父=干爹“契”字简直太神了,把“契父”和“契仔”关系中的情谊之相投都表现出来了。当然,还有“契母”。 生=老师如“张生”=“张老师”。小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姓张姓李的老师叫成“张姓”“李姓”云云。 名词,包括吃穿住等: 糜=粥 芫荽yan sui=香菜(这就是为什么“香菜”用闽南语说听起来很像“盐酸”)箸=筷子李白“举杯拔箸心茫然”。我们“举箸”吃饭对不对! 鼎=锅汝家吾家伊家都有“鼎”。这不是寺庙里的鼎,是炒菜的“鼎” 裳=衣 厝=房“厝价”天煞的,真高。是不是啊是不是! 崁=台阶 册=书我们不“读书”,我们“读册”是不是! 身躯(我怀疑“躯”字古音为shu,有没有道理?)=身体如“洗身躯”=洗澡 溺=尿 地理=风水!如“地理仙”=懂风水的人。闽南语中的“地理”不只指研究地表环境的科目,还有“风水”这个意思,有趣吧? 生理=生意!闽南语中的“生理”其实不是Physiology,是business。 表示时间的词: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大班闽南童谣教案 【篇一:开展幼儿闽南民间游戏】 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开展闽南民间游戏 厦门市第九幼儿园:王惠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在闽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游戏,是传承闽南本土文化的良好载体。结合园本特色课程,探索幼儿闽南本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既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在闽南特色主题活动中的开展 指南中提出: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为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内容。如在闽台地区流传着“送王船”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信仰,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闽南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来开展“送王船”的闽南特色主题活动,生成并创编了幼儿喜欢玩的“抬王船”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并利用各种月饼盒、彩带等制作成一艘大王船,由8名大班幼儿抬王船。刚开始由于彼此步调的不一致,他们抬的王船东倒西歪,前进不了,经过大家的反复尝试,逐渐摸索到规律,幼儿齐心协力抬王船。“嘿咻、嘿咻!大家齐用力哟!嘿咻、嘿咻!脚步要一致哟!嘿咻、嘿咻!力气要一样哟??幼儿自发、主动地探索“抬王船”游戏的内容、规则,不仅促进了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合作等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玩中学,各种潜能都得以很好的发挥。 2.在闽南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开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闽南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的闽南童谣结构短小、韵味十足,能较快地反映闽南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趣。选择具有趣味性的童谣来开展闽南民间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一放鸡”、“草蜢公”等,这些游戏童谣用闽南方言来朗读既压韵,又富有节奏、风趣。幼儿边游戏边吟诵,动口、动手,其乐融融。又如游戏“炒米香”:两名幼儿亲昵友好地边拍打对方的手掌边有节奏地念“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游戏中也可以循着数目次序摆出许多闽南小吃,幼儿享受了游戏的无穷乐趣,又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利用充满诙谐、幽默的闽南民间音乐也能开展趣味十足的游戏, 如“海龙王娶亲”中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模仿游戏中,使幼儿再次体验闽南民间艺术活动特有的魅力和所带来的快乐。 (三)在闽南节日习俗活动中的开展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割,开展节日习俗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闽南地区有许多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把握特有的节日文化底蕴,结合传统习俗开展闽南习俗游戏,让幼儿以游戏的形式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春节“攻炮城”游戏:据传,该游戏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闽台春节并可少的游戏。我们利用这一节日习俗,创编适宜幼儿玩的“攻炮城”习俗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制的鞭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炮城”、“攻炮城”,寓教于乐。而元宵节的“踏火”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都可以充分的挖掘利用,成为适合幼儿玩的闽南民间游戏。 (四)在闽南特色区域活动中的开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活动。从幼儿的认知出发,在生活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中,开辟富有闽南特

什么是闽南文化

什么是闽南文化? 答: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民系(包括在地居民)在其生活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 闽南话 、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 49、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答: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据估计,全球有80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审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话读作“马荠”。这个“马”字的读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并创造了许多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新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巴刹(市场)、妈干(吃)等更多的词则是从印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51、闽南有句谚语叫“一枝草,一点露”,你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字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吗?答:“一枝草,一点露”,是闽南人最常用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瞧,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乐观向上的精神,

闽南语歌谣

闽南语歌谣 1、天上一块铜,掉下来压着人,人要跑,压着狗,狗要吠,压着櫃(石臼),櫃要撞,压着经(庙),经要起(盖),压着椅,椅要坐,压着被,被要盖,压着鸭,鸭要钛(杀),压着死奴才,死奴才不担水,抓去拆做四五腿。 2、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要娶某。孤呆做媒人,土虱做查某。龟吹笙,鳖拍鼓,水鸡扛轿目凸凸,蜻蜓举旗喊辛苦,火萤挑灯来照路,虾姑担盘勒屎肚,老鼠沿路拍锣鼓。为着龙王要娶某,鱼虾水卒真辛苦,照见一个水查某。 3、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田螺做水缸,色裤做眠床,脚布做大肠。 4、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做堆,五搭胸,六拍手,七围墙,八摸鼻,九揪耳,十拍脚,十一拍土脚,十二容总沙(全部捡)。 5、武松打虎,虎是虎毛,毛是毛锁,锁是锁匙,匙是匙间,间是间神,神是神祖,祖是祖国,国是国家,家是家庭,好暂时到这停抓你去判行。 6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零一万。 7相牵手,好朋友 吃土豆,配烧酒 烧酒仙,走路空空颠 8阿不倒,怣交交 无人拍,家已吼 人插花,你插草 人伸脚,你伸头 人刣猪,你刣狗 人咧笑,你咧哭 你列行,你列走 人戴帽子,你戴粪斗。 9婴仔婴婴困,一眠大一寸, 婴仔婴婴惜,一眠大一尺, 摇儿日落山,抱子金金看, 子是阮新肝,惊你受风寒。 10安舅来1]

安舅汝来我呣知, 我唛掠鸡来去刣. 鸡犹细,换买虾, 虾细尾,换炊粿, 粿无熟,换买肉 肉抺烂,换面线; 面线长,换买糖, 糖乌乌,换买大鱼箍. 11[安舅来2] 安舅汝来我呣知, 我唛掠鸡来去刣. 鸡犹细,换买虾, 虾细尾,换炊粿, 粿无熟(sik4),换买肉(hik4) 肉抺烂,换面线; 面线长,换买糖, 糖乌乌,换买大鱼箍. 甘愿做牛,呣惊无犁拖 诚恳邀请汝,做伙来去踅佚佗 12<< 天乌乌>> 天乌乌,卜落雨,江鱼卜娶某, 红瓜(1) 怨叹乞噮误,(2) 毛蟹烦恼行横步, 花鲦(3)钻土嫌艰苦, 一只欢喜逐只苦, 同齐走去告妈祖, 妈祖气甲无法度, 骂江鱼一水肥(4) 迄时着入人腹肚. (1)红瓜:黄花鱼 (2)乞噮误: 被多嘴所误 (3) 花鲦: 弹涂鱼 (4)一水肥: 动,植物繁殖或收成的次数为"水".一水肥即繁殖成熟,可以收获. 13[放鸡鸭〕 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相叠,五搭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