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井下油水分离采油技术进展
浅析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和地球资源的逐渐枯竭,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石油行业不断关注的焦点之一。
采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直接关系到石油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更与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采油技术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采油技术的现状目前,世界各大油田采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工程和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了传统的抽油机方法、水平井、多级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井筒压裂、注汽驱及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等。
在油田采油中,主要利用抽油机、压裂、水平井等技术手段,以提高采油效率和降低成本。
1. 抽油机技术抽油机技术是目前油田采油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抽油机将地下油井中的原油抽上地面,并输送至储油罐,最终输送至炼油厂进行加工。
此技术对于常规油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对于稠油、重油、超重油等非常规油藏则效果较差,同时也存在着能耗大、设备易损耗等问题。
2.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在油田中常用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通过高压液体将地下岩石层打裂,以增加裂缝面积,提高油气的渗流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压裂技术已经在常规油藏和非常规油藏的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一种高效的油田开发技术。
3.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在垂直井的基础上,通过钻井设备在水平方向进行钻井,以增加井底与油层的接触面积和延长油层开发半径,提高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非常规油藏的开发中效果显著,成为了提高油田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国际油价的波动,油田采油技术已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 高效低成本未来油田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高效低成本。
随着油价的波动和资源的逐渐枯竭,提高采油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
未来将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提高采收率和降低成本的采油技术手段。
2. 非常规油藏技术随着常规油田资源的逐渐枯竭,非常规油藏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油田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回顾与展望

油田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回顾与展望发布时间:2022-10-26T10:36:43.74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2期作者:尹珍勤杜娇闫磊[导读] 油田开发中后期后,油藏压力下降很大,注水是维持油藏压力的重要手段。
尹珍勤杜娇闫磊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吴堡作业区,陕西延安 717504摘要:油田开发中后期后,油藏压力下降很大,注水是维持油藏压力的重要手段。
原油脱水后,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油、硫化物、有机酚、氰化物、细菌、固体颗粒以及破乳剂、絮凝剂、杀菌剂等化学物质。
大量生产水排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
因此,处理后的采出水回注成为减少环境污染、保证油田可持续发展、提高油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采油污水回注中,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油是导致注水井和油层堵塞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悬浮物的去除往往伴随着除油过程,因此采油污水的除油已成为污水回注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气浮选;乳化油;精细过滤;膜分离;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海洋平台污水排放标准将越发严格,污水回注处理将是今后海洋平台污水的唯一出路,首先分析了含油污水的性质,然后重点介绍了污水回注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四种技术(气浮选分离技术、离心旋流分离技术、精细过滤技术及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并介绍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最后对今后含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一、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综述1.隔油处理法。
隔油处理法主要去除游离态和机械分散态油,靠自然上浮分离。
常用的处理构筑物类型有平流式隔油池、平板式隔油池和斜板式隔油池等。
(1)平流式隔油池(API)平流式隔油池处理过程通常是靠重力作用进行油水分离。
合理的水力设计及污水停留时间是影响除油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停留时间越长,除油效果越好。
(2)平行斜板式隔油池(PPI)与波纹斜板式隔油池(CPI)与平流式隔油池相比,平行斜板式与波纹斜板式隔油池的不同之处在于分离槽中沿水流方向安装倾斜平行板或波纹倾斜板。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在曹妃甸油田的应用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在曹妃甸油田的应用
田楠 范海 燕 马 团校 中 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摘 要 :井 下 油水 分 离是 近年 来发展 起 来 的一项 新技 术 ,这 项技 术 通过 在 井 下对 油水进 行 分 离 ,分 离后 的 水 不被 举 升 到 地 面 , 而是 直接 注 入 合适 的地 层 ,分 离后 的 富油 流被 举 升 到 地 面 。
油 水 重 力 差 > %, 黏 度 ( 下 )<3 p 5 地 0c ;④ 电泵
还 可 以通 过 变 频 器 和 油 嘴 调 节 水 力 旋 流 器 分 离 效 率 ,当注入 层 注入 能力 下 降时 ,还 可 以通过 药剂 管 线 注入 药剂 对地 层进 行增 注处 理 。
工 作 3 以上 ,超 过 电泵 的运 行 周期 ;⑤ 具 有较 高 年
分 离 效 果 。分 离 器 人 口压 力 等 于下 部 电 泵 出 口压 应用 井下 油水 分 离器 。 ( )井筒 的完 整性 。为 了防止流体在 管外 流 8 力 ,分 离器 富油 流体 出 口压 力等 于上 部 电泵 人 口压 力 ,分离 器 排 出水 出 口压力 可 以 由环空 内传 感器 随 动 ,备选 井 的井 筒必 须有 封 隔器 把 注入 层和 生产 层 时监 控 。上 部 电泵采 用 小排 量 的 电泵 ,给油 管 中富 封 隔开 ,同时具有 良好 的 固井 质量 。 油 流体提 供 举升 动力 ,通过 地 面变频 器对 其 排量 进 行 大 范 围调 节 。分离 器 出 口压力 等 于上部 电泵人 口 压力 ,通过 地 面变频 器 和油 嘴 可 以调节 水力 旋 流器 分离 效率 。 曹妃 甸 油 田井 下油 水分 离 系统 不仅 可 以通过 地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李海金;B.R.Peachey【期刊名称】《石油石化节能》【年(卷),期】1999(000)005【摘要】工程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中心(现名C-FER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示范工程有限公司和39个以上石油开采商和供应商联合的集团公司,花了6年时间研制和试验了一种井下注水分离(DHOWS)工艺,它由水力旋流器和普通抽油设备组成。
截止1996年底、采从电潜泵(ESP)、螺杆泵(PCP)和有杆泵系统,在各种条件下,共完成18次以上矿场试验。
在最初的电潜泵样机应用中;产水量下降程度达到97%;一般排到地面液体的水油比可以降低到2或2以下。
本文简要总结了完成的矿场试验和取得的关键性成果;包括产油量增加,产水量下降、预测的储量采收率增加和影响井下油分分离系统实施的一般因素。
本文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连同该接术今后潜任的应用和挑战一起进行了讨论。
可以预测,在水管理方面,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应用,将很快改变工业上与此有关方面的现状。
【总页数】4页(P18-21)【作者】李海金;B.R.Peachey【作者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8【相关文献】1.井下油水分离器—降低井下产水量的新方法 [J], 王玉华;2.井下油分离技术进入调整发展阶段 [J], 李海金;李继康3.井下油水分离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J], Peac.,BR;李海金4.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张忠哲; 刘春志; 潘彬; 王辉; 李文军5.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J], 张金山;姜伟;刘庆;万红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采油工程技术是石油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与石油勘探、油气田开发、油藏工程等环节相辅相成。
随着工业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油田开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将对其发展历程与展望进行论述。
对于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简单机械抽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物理力学原理,如杠杆原理、泵抽原理等来进行石油开采。
但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石油勘探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油田,传统的抽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采油工程技术开始引入了水驱、气驱、聚合物和化学药剂等高级采油技术。
这些技术通过改变油藏物理性质或增加驱动力来提高采油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采油工程技术实现了更大的进步。
首先是使用了更高效的油井完井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等技术。
水平井技术可以将油井的水平段延长,从而增加油藏与井眼的接触面积,提高采油效率。
多级压裂技术则可以将压裂作业分成多个阶段,增加压裂效果。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单井的生产能力。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还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采油工程中,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支持。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油井的产能和开采效果,从而实现更精确的决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采油效益。
在未来,采油工程技术还将继续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油田资源的逐渐枯竭,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将成为重点。
页岩气、煤层气等资源的开发将成为采油工程技术的新方向。
这些资源的开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采油技术。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开发成为采油工程技术的关键词。
未来的采油工程技术将注重绿色环保,减少废水排放、溢油事故等环境问题。
通过植物提取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来增强采油效果,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采油工程技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自动驱动的钻井技术、智能油井监测系统等将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作业。
石油工程采油技术之现状及展望

石油工程采油技术之现状及展望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采油技术的发展对石油工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石油的高效采收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和展望展开讨论。
1. 传统采油技术传统的采油技术主要是通过自然压力和抽油机等装置将石油从油层中抽出。
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地下资源的浪费。
传统采油技术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上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2. 水驱采油技术为了提高采油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石油工程领域开始普遍采用水驱采油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地下水的压力来推动石油向井口移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水驱采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3. 气驱采油技术气驱采油技术是近年来石油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该技术利用注气压力来推动地下石油,提高采油效率。
与传统的水驱采油技术相比,气驱采油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压力,因此备受关注。
4. 增油采油技术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石油工程领域开始广泛采用增油采油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注水增压、注气增压、化学驱等方式,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延长油田的生产周期,提高采收率。
二、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展望1. 应用新材料未来石油工程领域有望广泛运用一些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这些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望在提高油井完井质量、减少井壁损坏、降低采油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发展智能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工程领域也有望迎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手段来提高采油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 加强环保技术石油工程领域有望在采油过程中加强环保技术的应用,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等问题。
利用再生水进行注水增效,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采用环保型化学剂来替代传统石油化工产品等。
浅析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采油技术是指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地下储层的油气资源提取到地表并加以利用的技术。
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油田开发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采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方面进行浅析。
从采油技术的现状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采油技术。
1.常规采油技术:包括自然流动采油、人工插采和自然气驱动采油等。
这些技术主要是通过注入水、天然气等外部能量来增加地下储层中的压差,促进油气流动,提高采收率。
这些技术相对成熟,广泛应用于传统油田。
2.增产技术:包括水驱技术、模拟技术和化学驱技术等。
这些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地下储层的物理性质,提高油气的流动性,从而增加采油速率和采收率。
目前,水驱技术是最常用的增产技术之一。
3.非常规采油技术:包括压裂技术、水平井技术和增程泵技术等。
这些技术主要针对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通过在储层中制造裂缝、提高油气渗透性等方式,促进油气的开采。
1.智能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化采油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应用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油井生产状态的实时监测和优化管理,提高采油效率。
2.低成本技术:随着油价的波动和资源的逐渐枯竭,降低采油成本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发低成本技术,包括新型钻井技术、节约耗能技术等,将大大提高油田的经济效益。
3.环保技术: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法规的加强,将推动油田开发朝着环保方向发展。
研发环保技术,包括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酸碱废水的处理等,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综合利用技术:在资源短缺的时代,综合利用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发综合利用技术,包括油气的加工利用、CO2捕集和储存等,将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油田开发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密切相关。
未来,随着智能化、低成本、环保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采油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

72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但由于应用的特殊性与局限性,该项技术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及人类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井下油水分离技术近几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在国内得到了现场试验与应用,受到了石油工业界和开发技术领域的高度关注。
1 基本原理海上油田机采井主要下入潜油电泵进行生产,地面普遍配有变频设备。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在油井现有生产管柱的基础上,增加了井下油水分离器和配套装置,将油层产出油水混合液直接在井下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富含油液体通过电泵举升到地面,而分离出的含油率极低的污水则在井下直接回注到同井的目标注入层位。
该工艺可满足“采上注下”或“采下注上”的需求,能够有效解决海上高含水油田产水量过大的问题[1-3]。
2 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发展现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油田产水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其突出表现在地面水处理设备投入与操作费用随油田产水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水处理受限导致油田提液稳产措施的实施受到制约。
由于提液受限,油井将逐渐濒临经济开采极限,无法获得最佳的油田最终采收率[4]。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是一项典型的机械式控水工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该项技术对于高含水油井具有较明显的稳油控水效果。
另外,海上油田油井普遍下入244.5mm(9-5/8")套管,更大的油井径向空间有利于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管柱的研发,井下油水分离装置配合机采井井下电泵机组及地面配套设备大幅度提升该项工艺性能的稳定性。
因此,通过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海上油田,解决了由于井下油水分离生产管柱的复杂性、套管尺寸的局限性以及工艺本身的高成本性等原因导致的该项技术长久以来未能在国内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的问题[5]。
3 现场应用及效果由于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对于海上油田具有高度的适用性,该项技术最近几年逐渐成为海上高含水油田的一项重要挖潜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旋流分离器原理示意图
3.4、重力分离技术
重力式DOWS使得进入井筒的油滴上升,在井 内形成一个分散的油层。这种DOWS有两个吸入 口:一个在油层内,另一个在水层中。随着抽油杆 上下移动,油被举升到地面,水被回注地下。
3.5、DAPS的结构
DAPS结构简单,它与DOWS系统的关键区别 在于有两个吸人口。DAPS井下部分结构固定阀I 为偏心固定阀,固定阀Ⅱ和Ⅲ构成下部固定阀总 成。管式泵采用堵塞式柱塞,能将举升液与注入 水分隔开来。杆式泵柱塞总成、连杆和管式泵柱 塞总成合称游动系统。
油水分离器
实心抽油杆 空心抽油杆 内泵筒 内柱塞 外柱塞
切向入口 漩流分离器
封阁器
4.3、多流道泵与管式泵串联管柱示意图
低含水原油 原油提升泵
固定单向阀
游动单向阀 分离后原油 油层
漩流分离器 水层
水
抽油杆 提升泵柱塞 游动单向阀 连杆
固定单向阀 高含水原油
切向入口 封隔器
下配流盘
双液流泵固定单相阀
一个DOWS系统包括许多组成部分, 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套油水分离系统和至少 一台用于将油举升到地面并将水回注到井 下的泵。两种基本类型的DOWS已被研制 出来:一种是机械分离,应用水力旋流分 离器实现油水分离:另一种是在井筒中靠 重力分离。
3.3、水力旋流分离技术
该旋流分离器是由一组或多组具有直壁 和曲壁剖面的逐渐缩径的圆筒形和锥形部 件组成;流体经有杆泵升压后通过上部侧 向切入口进入旋流分离器,在逐渐变细的 旋流分离器中产生使油水分离的离心力, 使油流上升到采集系统;分离水则向下或 向上注入到回注层,从而实现原油、污水 的有效分离。分离器原理见下图1。
4.1、分抽泵及配套生产工艺管柱
注入泵
电泵
抽油泵
分离器
1943~1948.8m
1990~2001.5m
S71
王14-38井
S81
王14-37井
4.2、叠程往复式双流泵采下注上工艺管柱 4.3、叠程往复式双流泵采上注下工艺管柱
注入层 生产层
脱接器 抽油泵 侧壁凡尔 密封机构 桥式封隔器 桥式封隔器 抽油泵
5.1、井下DOWS与同井注采技术相结合
北2-丁5-P25井为采下注上井(生产层PI4-7回注层 PI1-3),北2-丁5-P27井为采上注下(生产层PI1-4 回注层PI5+PI7)。
北2-丁5-P25井2003年11月投产,日产液由53t下降到 28t,日产油由3t下降到2t,含水由94.3%下降到92.9%, 该井回注层PI1-3有一定产油能力。
双
泵筒
液
流
泵
分离后原油
结
构
示
上配流盘
意
增压后油流通道
图
提升泵固定单相阀 上流入口 连杆
5、井下油水分离器(DOWS)现场应用效果
近100套DOWS已经在世界各地安装。迄今为 止,近乎所有的DOWS都是在已装有常规泵的井上 经过改造后安装的。美国人J.AVEild等人撰文报道 了37口井的应用情况.其中,产油增加的有19口,最 早安装的3口水力旋流DOWS的井,总产油量增加了 457%~1162%,其中l口井产油量从13b/d增加到 164b/d。最早安装的3口重力式DOWS的井,总产油 量增加了106%~233%,其中l口井产油量由3b/d增 加到10b/d.其中的29口井安装后产到地面的水量 减少了,减少幅度为14%~97%,有22口井的减少幅 度超过了75%。
3.5、DAPS结构及工作原理
1、油管 2、杆式泵顶部支撑 3、抽油杆 4、杆式泵泵筒 5、杆式泵柱塞 6、游动阀 7、固定阀Ⅰ 8、连杆 9、管式泵泵筒 10、管式泵柱塞 11、固定阀Ⅱ 12、固定阀Ⅲ 13、封隔器
提
注
升
入
系
系Leabharlann 统统4、井下分离器在使用过程中配套技术
4.1、分抽泵及配套生产工艺管柱 4.2、叠程往复式双流泵采下注上工艺管柱 4.2、叠程往复式双流泵采上注下工艺管柱 4.3、多流道泵与管式泵串联管柱示意图
国内外井下油水分离采油技术
摘要
随着油田开采的时间和石油开采量的增加, 油田逐渐进入中、高含水期,产液中含水量持 续上升,水的处理问题越来越突。主要表现以 下几点:一是水处理规模增大和水处理剂用量 增加,使设备投入和操作费用增加;二是腐蚀 和结垢增加了设备维护工作量和费用;三是产 出水处理过程中的泄漏及排放造成环保压力。
3、井下油水分离采油技术的工作原理
3.1、基本原理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指在同一井眼内实现 油水的分离、低含水原油的举升和分离水 的回注。由此可以大幅度降低采油过程中 的能量投入,缩减地面油水分离设施的投 入费用和处理费用,减少污水回注所要求 的处理费用,同时有利于环保。
3.2、井下油水分离器的基本组成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部分油田开展 了能够显著降低产水量、消减作业成本、
增加产量和有助于减少油气开采过程中对 环境影响的新型采油技术,该技术就是井 下油水分离和回注技术。
关键词:井下油水分离 工艺原理
双液流泵 应用效果
存在问题
1、简介
油田开发中后期,含水高达96-98%的采 油井,达到或接近开采经济技术界限,如何 经济有效地开采这部分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 题。
2、井下油水分离采油技术选井原则
选井是井下油水分离和污水同井回注工艺 能否成功的前提。
对油藏要求:相对渗透率K/K0大,试验井位 处注水层与产层间最好有页岩隔断,注水指 数稳定;
对产液要求:含水率高(>85%),原油密度小 (<0.9),油水不易乳化、易于分离;
另外,油井最好为直井或倾角不大的斜井,产 层和注水层不存在窜槽。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石油行业提出了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概念。1991年美国能源 部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估鉴定。
相继许多国家也开展井下油水分离采油技术
研究。运用水力旋流分离技术,通过井下抽油注 水双作用泵,在抽油机上冲程将分离出的原油抽 出,在下冲程将分离水注入地层,可在同一油井 内有效地完成采油、油水分离和产出水回注,从 而降低油井产液量及采出水量,改善了抽油机运 行工况,节约了水处理费用。井下油水分离采油 技术作为高含水井井组采油注水的有效措施,在 高含水油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北2-丁5-P27井03年12月投产,日产液由74t下降到 68t,日产油2t上升到4t,含水由97.5%下降到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