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传媒之微博文化
浅谈微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微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摘要:发挥新兴媒介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履行高校的精英文化引领职能,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吸引力,扩大高校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关键词:微博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141-011 高校微博潮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最早发源于美国,2009年8月伴随着新浪微博内测版正式开通,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到40.2%。
在微博热潮中,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通了微博,截止2012年2月,高校官方微博和部门院系已认证的腾讯微博近1000个,全国约700所高校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90%的“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此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7所港澳台高校也开通了微博。
可见,作为社会文化的前沿阵地,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这一新兴媒介在高校形象塑造、文化建设、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运用。
2 微博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微博的出现和火爆是媒体大众化、传播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高校应充分借力微博,充分发挥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 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丰裕与价值生活虚空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正成为现实中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未富先奢的畸形心理使得中国快步步入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缺乏核心价值的引领,人们终将迷失在多元价值中,导致对生活的迷茫和自我价值的怀疑,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陷入泥沼。
《2024年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范文

《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博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分享和交流的渠道,还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粉丝文化。
本文将从微博视域下探讨粉丝文化的传播现象,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微博与粉丝文化的共生关系1. 微博的崛起与粉丝文化的形成微博自诞生以来,以其短小精悍的信息形式、便捷的社交功能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与此同时,粉丝文化也在微博平台上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明星、网红、KOL等在微博上积累了大量粉丝,形成了独特的粉丝群体。
2. 粉丝文化的传播特点(1)互动性强:微博为粉丝与偶像之间建立了直接的交流渠道,粉丝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与偶像进行互动,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
(2)情感投入: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不仅仅是表面的追星行为,更是一种深情的投入。
他们通过购买专辑、参加应援活动、参与投票等方式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
(3)社群化:在微博上,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种粉丝社群。
这些社群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粉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方式1. 明星微博的粉丝互动明星通过发布微博与粉丝进行互动,回复评论、发布福利等活动,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
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粉丝的忠诚度,还为明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和话题度。
2. 粉丝社群的文化创作与传播粉丝社群在微博上创作并传播了一系列与偶像相关的内容,如应援歌曲、视频、海报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粉丝的创意和才华,还为偶像带来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3. 社交媒体营销与推广品牌方通过与明星、网红等合作,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还能吸引更多粉丝关注和购买。
四、粉丝文化传播的影响及挑战1. 积极影响(1)促进文化交流:粉丝文化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让不同背景的人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交流和分享。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摘要: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大众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大众文化延伸发展的关键。
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
作为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前提,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兴起。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联系引言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体息息相关,大众传播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
大众媒介包含杂志、报纸等媒介,这样媒介的广泛应用,无疑扩大了大众文化的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的范围。
因此,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进步。
1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1.1大众传媒的定义人们在对大众传媒进行定义时,有多种定义方式,可以从方法、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就是传媒的媒介,能够利用报纸、电视等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从机构组织角度来看,大众传媒指的是,报社、电台等拥有媒介的机构,专门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专业组织。
此外,由于大众传媒受到规模巨大和受传者较多因素的影响,还可以被称之为大众传播者。
1.2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指的是,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方法和工具,实现习惯、语言等。
若缺少一定的交流沟通,那么只会剩下单纯的行为动作,将毫无意义,而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造就了大众媒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前者对后者的诞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大众传媒,而大众文化的盛行也推动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
总之,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1]。
2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体的发展需要大众文化的鼎力支持。
大众传媒影响着大众文化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等。
大众传媒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拓宽大众文化。
随着时间的增多,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两者逐渐相融。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增大了大众传媒的发展渠道,作为传统传播媒介报纸、电视等与新兴的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支柱力量。
《2024年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范文

《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在塑造和传播粉丝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现象,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微博与粉丝文化的融合1. 粉丝文化的定义与特点粉丝文化是指围绕特定明星、偶像或团队形成的,以情感认同、互动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现象。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粉丝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呈现出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广泛等特点。
2. 微博与粉丝文化的融合微博作为一款社交媒体平台,为粉丝提供了与偶像互动的渠道。
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粉丝可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粉丝文化。
同时,微博也为偶像提供了与粉丝互动、宣传作品、传递信息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粉丝文化的发展。
三、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特点1. 传播速度快微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微博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粉丝转发、评论和点赞。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使得粉丝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更大。
2. 互动性强微博的互动性为粉丝提供了与偶像、其他粉丝交流的平台。
通过评论、私信等功能,粉丝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群关系。
3. 个性化表达微博上的粉丝文化具有个性化表达的特点。
粉丝可以通过发布个人感受、创作同人作品等方式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表达方式。
四、微博视域下的粉丝文化传播影响1.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微博上的粉丝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粉丝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推动产业发展粉丝文化的传播为娱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购买周边产品、参与线下活动等方式,粉丝为偶像和娱乐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同时,这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商、旅游、媒体等。
3. 塑造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微博上的粉丝文化传播往往能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塑造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传统媒体与微博

传统媒体与微博传统媒体与微博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相比,微博客更多崇尚的平等主义,是主观意愿的表达,而不是客观和被动。
它秉承了一种年轻的自由精神,突显创新和个性,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微博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源。
由于信息量丰富,渠道广泛,获取容易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
细心观察则不难发现,在微博客的页面上一般都设置有:一小时话题榜、人气关注榜、草根人气榜、热门话题,焦点人物等板块以便博友搜索,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利用follow跟踪有关用户,还可以跟踪(follow)中外媒体如CNN、BBC、湖南卫视等,关注热点话题和焦点人物,从而得到自己需要的新闻源。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首先在世界范围内传出信息是Twitter。
2009年2月9日元宵夜,中央电视台新址发生的火灾是由网友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客图文并茂地发布到互联网上的,引发了网友大量的跟帖和议论,比传统媒体报道时间都要早,随后,新华网才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微博客的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传统媒介应该加强与微博客的联系,在辨别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关注微博客中出现的热门话题,从而扩大自身的新闻源,丰富自身新闻线索。
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充分彰显。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即传播媒介对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应,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者方面进行加工,从而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对于我国的大众传媒而言,旗帜鲜明地引导舆论是一项基本任务,而“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
但在当前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相比新媒体在逐渐地减弱,很多新闻事件都是由网络媒体率先报道,而后传统媒体才进行跟进,继而掀起舆论高潮。
试析名人微博的文化传播意义

术问题 , 也 可 以 只是 简 单 地 分 享 娱 乐 。这 些 让 我 们 体 验 到 了 交 流 的 乐 趣 ,并 且 觉
得 个 人 价 值 得 到 了 一定 程 度 的体 现 。
博 客 这个 网 络 虚 拟 平 台 .其 中 所 蕴 含 的
文化 便 广 泛 的传 播 开 来
名 人 微 博 的 文 化 传 播 是 一 种 社 会 需 要、 社 会 过 程 和社 会 现 象 。 它 的社 会 功 能
发 展 和经 济 变 革 的 “ 助推器 ”和 “ 催 化
人 微博 的传播威 力往 往大 于草根 微博 。 名 人 微 博 在 社 会 文 化 传 播 方 面 所 发 挥 的
巨 大作 用 ,也 是 社 会 向 前 发 展 的 一 个 缩 影 。同 时 , 名 人 微 博 在 文 化传 播 方 面所 带
微博 . 伴随着名人的高曝光 率 , 他 们 的 微
博 也 相 应 地 获 得 了 极 高 点 击 率 和 持 久 的 关 注 。名 人 们 在 自 己的 微博 上记 录生 活 、
首先 , 名 人 微 博 具 有 政治 功 能 。文 化 传 播 本 身 具 有 强 烈 的 阶 级 性 和 意 识 形 态
WA P以 及 各 种 客 户 端 组 件 个 人 社 区 , 以 1 4 0字 左 右 的 文 字 更 新 信 息 , 并 实现 即 时 分享。 而 作 为 微 博 家 族 中 重 要 力 量 的 名 人
系, 大 家坦 诚交 流 , 可 以 讨 论 很 严 肃 的 学
I t Y o u r s e l f ) 作品, 作品创造 出来后 , 经 过
人 们 有更 多 的 机 会 获 得 经 济 收 益 . 同时 对 社 会 文 化 的 传 播 产 生 影 响 。 有 评 论 人 士称 , “ 新 浪 名 人 微 博 是 一 个 事 件 营 销 的 成 功 手段 。” 名 人 效 应 吸 引过 来 的 巨量 眼
浅谈微博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浅谈微博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摘要:微博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整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扩大了信息来源,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新的重要传播媒介,对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影响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在2009年风靡全球,其实质是“即时信息流”,是新兴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其特点是精悍、短小、开放、实时。
微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针对某一话题、某一篇新闻进行讨论,邀请朋友一起参与话题讨论。
(2)进行查看微博,用户可以针对某一“关键词”,利用微博关键词功能,去了解别人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朋友、明星的微博动态。
(3)用户可以发布微博,可以将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事情,微缩成一段小视频,一张图片,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
在传播新闻业领域,微博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使传统媒体产生了危机感。
它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甚至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也不能与它相比。
但是信息的泛滥也给受众和微博网站带来烦恼,在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博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整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扩大了信息来源,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新的重要传播媒介,对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1、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相比具有的独特的特点微博深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与别人分享情绪、观点、生活的细微变化。
用户即媒体是微博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起点。
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用户第一时间发布的现场图片、消息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会被层层转发造成很大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一切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力,形成“蝴蝶效应”,同时,强大的新闻传播效力,对新闻事件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浅析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作者:林玥秀赵艺孔宁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
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本文分别选取报纸、电视、网络这三个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探讨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 ; ;大众文化 ; ; 影响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定义有关大众传媒的定义,有多种定义方式。
从手段、工具的角度定义,大众传媒是指传播媒介,即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信息的手段、工具;从机构组织的角度定义,认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是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工具进行沟通,所构成的集团规则、习惯、语言、态度等。
如果没有沟通交流,就只剩下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而这一技术和沟通的手段、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媒体。
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传媒决定的,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兴盛。
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特别是近代社会,大众文化不能离开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影响大众文化,产生大众文化。
大众媒体的类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
大众传媒传播情报信息,大众传媒制造文化,并且大众媒体将其制造的大众文化进行扩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密不可分。
在经济发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的发展速度飞快,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与新兴的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则是大众文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众传媒之微博文化
引言:
“局长开房门”:常州溧阳卫生系统一局长把微博当QQ玩,微博谈开房。男主角“为
了你5123”戴着眼镜,斯文模样。而女主角“Y珍爱一生Y”,年轻漂亮。据微博反应,女
方有家庭孩子,他们约会在酒店。而从对话看,男主角一句“正向市长汇报工作”,暴露出
他为政府官员。
“郭美美事件”:新浪认证郭美美Baby,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炫富。
中国红十字会和新浪微博小秘书出声明为此辟谣!而后,郭美美被网友人肉,拉出内幕,引
起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近期,这两个话题可谓是在微博上传的沸沸扬扬,而这两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
发生在一个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微博上。那么,接下来我就浅谈一下大众传媒之微博文
化。
一、 拟用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1.理论来源
自由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其最早的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罗马时代。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于17世纪,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
西方工业国家新闻学的主流理念。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它认为人是有理智的动物,人本身就
是目的,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每个人作为思想的有机体,能够认识周围的世界,有能
力作出促进社会利益的决定。真理若不受约束,便能战胜一切。因此,个人的意见必须得到充
分尊重。在价值尺度上,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有思想和记忆,根据经验能够
作出正确判断。因此,每个人通过自由交流信息寻求自己的幸福、取得成功是最终的目的,
也应是社会、国家的目标。
社会责任理论:
由于传媒自由主义理论自身的缺陷及传媒滥用自由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问题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至1947年,以罗伯特.哈
钦斯为主席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标志着西方传媒社
会责任理论的提出。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
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
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
的情况下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2.理论的优缺点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作为思想的有机体,能够认识周围的世界,有能力作出促进社会利
益的决定。真理若不受约束,便能战胜一切。因此,个人的意见必须得到充分尊重。但自由主
义理论倡导的是绝对的不控制,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社会混乱等。
社会责任论则认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
还应积极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从实际上看,它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主张,因
为它把希望寄托在媒介的自律上面,要是人家不像自律,那社会责任论往往就只剩一纸空文
了。
二、 事件分析
1.理论应用
从上面的引言中可以看出,其实这两个事件都是从微博上传出来的,而且对社会产生了
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两个事件都符合大众传媒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他们
有权利在大众传媒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个人都有自由交流信息的权利,仅仅从大众传媒的
自由主义理论上来看,两起事件的主人公是没有错的。
但是,自由主义理论是有着严重的缺陷的,它倡导的绝对的自由。我们都知道,世界上
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力与义务是统一的,我们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做的,要受到制度,法律以
及道德的约束。所以,二者在发表自己的言论自由的同时没有遵循大众传媒中的社会责任理
论,这是其导致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的原因。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我们为微博提供了一个
自由环境的保障,同时,我们就应该积极的,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事件的主人公一
个是政府官员,一个自称是红十字会的官员,可以说二者的社会责任要远大于普通人,但两
人却都忽视了社会责任这一点,所以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2.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众传媒的自由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都是由西方提出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
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国,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一些问题。中国是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传统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这就要求中国的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绝对的自
由,而应该是有社会责任主导的。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必然要受到大众的批判,所以中
国的大众传媒也应该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去发展。
3.建议及评论
其实综合我们的大众传媒理论可以看出,这两个事件主要是由于当事人没有遵守社会责
任而引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但我们每个人
都要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作为大众传媒的载体也要遵守社会责任,社会道德,客观
的、正确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大众传媒应该在遵守社会责任的同时倡导自
由,这样社会才回更加和谐!